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

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3.3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

4.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

场所

新风量(m3/h.人)

饭店、宾馆3~5星级≥30 1~2星级≥20 非星级≥20

饭馆(餐厅)≥20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20

游艺厅、舞厅≥30

酒吧、茶座、咖啡厅≥10

体育馆≥20

商场(店)、书店≥20

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20

飞机客舱≥25

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送风卫生要求

项目要求

PM10 ≤0.08 mg/m3

细菌总数≤500 cfu/m3

真菌总数≤500 cfu/m3 -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4.4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

项目要求

积尘量≤20 g/m2

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细菌总数≤100 cfu/cm2

真菌总数≤100 cfu/cm2

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4.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求

项目允许增加量

臭氧≤0.10 mg/m3

紫外线

≤5 w/cm2

(装置周边30cm处)

TVOC ≤0.06 mg/m3

PM10 ≤0.02 mg/m3

4.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的卫生要求

项目条件要求装置阻力正常送排风量≤50 Pa 颗粒物净化效率一次通过≥50%

微生物净化效率一次通过≥50%

连续运行效果24小时运行前后净化效率比较效率下降<10% 消毒效果一次通过除菌率≥90%

5 卫生检验

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

5.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A。

5.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B。

5.4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

5.6.1卫生安全性检验指标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位置确定。

5.6.2臭氧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5438规定的紫外光度法或GB/T 18204 规定的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5.6.3 紫外线泄露强度的检验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

5.6.4 TVOC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8883附录C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5.6.5释放出的PM10浓度的检验采用WS/T 206规定的光散射法。

5.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检验

5.7.1性能检验应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

5.7.2 装置阻力的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E。

5.7.3颗粒物净化效率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F。

5.7.4微生物净化效率、消毒效果检验方法见附录G。

5.8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消毒剂的评价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方法。

5.9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见附录H。

5.10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I。

6 本规范自2006年3月1日起实施。

附录A

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积物、软泥等样品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

A1原理

待测水样经过滤膜或离心浓缩后,一部分样品经酸处理与热处理,以减少杂菌生长,一部分样品不作处理。将上述处理与未处理样品分别接种BCYE琼脂平板并进行培养,生成典型菌落并经生化培养和血清学实验鉴定确认则判定为嗜肺军团菌。

A2 主要仪器设备

A2.1平皿:90mm

A2.2培养箱:35~37℃

A2.3 紫外灯:波长360±2nm

A2.4滤膜滤器

A2.5滤膜:孔径0.22~0.45μm

A2.6蠕动泵

A2.7 离心机

A2.8涡旋振荡器

A2.9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体式镜

A2.10 水浴箱

A3 采样

A3.1采样容器:可选择玻璃瓶或聚乙烯瓶,沉积物与软泥需用广口瓶,容器均需螺口或磨口,用前灭菌。

A3.2采样量:每个采样点依无菌操作取水样(或沉积物、软泥等样品)约200ml。A3.3 中和:经氯或臭氧等消毒的样品,采样容器灭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以中和样品中的氧化物。

A3.4样品运输与贮存:样品最好2天内送达实验室,不必冷冻,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热,室温下贮存不得超过15天。

A4 方法与步骤

A4.1 样品处理

A4.1.1 沉淀或离心:如有杂质可静置沉淀或1000r/min离心1min去除。

A4.1.2过滤:将经沉淀或离心的样品通过孔径0.22~0.45μm滤膜过滤,取下滤膜置于15ml灭菌水中,充分洗脱,备用。

A4.1.3 热处理:取1ml洗脱样品置50℃水浴加热30min。

A4.1.4 酸处理:取5ml洗脱样品,调pH至2.2,轻轻摇匀,放置5min。

A4.2 接种与培养:取A4.1.2洗脱样品、A4.1.3 热处理样品及A4.1.4 酸处理样品各0.1ml,分别接种GVPC平板。将接种平板静置于CO2培养箱中,温度为35~37℃,CO2浓度为2.5%。无CO2培养箱可采用烛缸培养法。观察到有培养物生成时,反转平板,孵育10天,注意保湿。

A4.3 观察结果:军团菌生长缓慢,易被其它菌掩盖,需每天在体式镜上观察。军团菌的菌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蓝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灯下,有荧光。

A4.4菌落验证:从每一个平皿上挑取2个可疑菌落,接种BCYE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35~37℃培养2天,凡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 -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的则为军团菌菌落。

A4.5嗜肺军团菌型别的确定:应进行生化培养与血清学实验确定嗜肺军团菌。生化培养:氧化酶(-/弱+),硝酸盐还原-,尿素酶-,明胶液化+,水解马尿酸。血清学实验:用嗜肺军团菌诊断血清进行分型。

附录B 新风量检测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风管法,即直接在新风管上测定新风量。 B1 原理

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或规定的工况条件下,通过测量新风管某一断面的面积及该断面的平均风速,计算出该断面的新风量。如果一套系统有多个新风管,每个新风管均要测定风量,全部新风管风量之和即为该套系统的总新风量(立方米/小时),根据系统服务区域内的人数,便可得出新风量结果(立方米/人?小时)。 B2 主要仪器 B2.1 皮托管法

B2.1.1 标准皮托管:p K =0.99±0.01,或S 型皮托管 p K =0.84±0.01。 B2.1.2 微压计:精确度应不低于2%,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 Pa 。 B2.1.3 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C 。 B2.2 风速计法

B2.2.1 热电风速仪:最小读数应不大于0.1m/s 。

B2.2.2 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C 。 B3 检测断面和测点

B3.1检测断面应选在气流平稳的直管段,避开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B3.2测点位置和数量

B3.2.1圆形风管:将风管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测点选在各环面积中心线与垂直的两条直径线的交点上,同心环数及测点数的确定见表B1。直径小于0.3米、流速分布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取风管中心一点作为测点。气流分布对称和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只取一个方向的测点进行检测。

表B1 圆形风管的环数及测点数

风管直径(米)

环数(个)

测点数(两个方向共计)

≤1 1~2 4~8 >1~2 2~3 8~12 >2~3 3~4

12~16

B3.2.2 矩形风管:将风管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小块,各块中心即为测点。等面积小块的数量和测点数的确定见表B2。

表B2 矩形风管的分块及测点数

风管断面面积(m 2)

等面积小块数(个)

测点数(个)

≤1 2×2 4 >1~4 3×3 9 >4~9 3×4 12 >9~16

4×4

16

B4 检测步骤

B4.1 风管截面面积测量

测定风管检测断面面积(F ),分环或分块确定检测点。 B4.2 皮托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

B4.2.1 准备工作:检查微压计显示是否正常,微压计与皮托管连接是否漏气。 B4.2.2 动压(P d )的测量:将皮托管全压出口与微压计正压端连接,静压管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在各测点上使皮托管的全压测孔正对着气流方向,偏差不得超过10°,测出各点动压。重复测量一次,取平均值。 B4.2.3 新风温度(t )的测量:一般情况下可在风管中心的一点测量。将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测点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 B4.2.4 新风量(Q )的计算:新风管某一断面的新风量按下式计算。

d p p t K F Q ?+??=273076.03600

B4.3 风速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

当风管内的动压值d P 小于4 Pa 时,可用热电风速仪测量风速。 B4.3.1 准备工作:调节风速仪的零点与满度。

B4.3.2风管内平均风速(V)的测定:将风速仪放入风管内,测定各测点风速,以全部测点风速算术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B4.3.3新风量(Q)的计算:新风管某一断面的新风量按下式计算。

?

=3600

Q?

V

F

式中:Q—新风量(m3/h)

F—风管截面面积(m2)

V—风管中空气的平均风速(m/s)

附录C

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检测方法。

C1 仪器

C1.1 PM10检测仪器为便携式直读仪器。

C1.1.1 检测仪器颗粒物捕集特性应满足D a50=10±0.5μm,σg=1.5±0.1的要求。

D a50—仪器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

σg—仪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C1.1.2检测仪器测定的重现性误差:平均相对标准差小于7%。

C1.1.3检测仪器与称重法比较,总不确定度(ROU)不应大于25%。

ROU=∣b∣+2∣MVC∣

式中:b —重量法与仪器法配对测定PM10结果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MVC —仪器法测定PM10结果之间相对误差的几何平均值

C1.1.4仪器测定范围0.01~10mg/m3。

C1.1.5检测仪器示值不是质量浓度的,须给出符合要求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C1.2 仪器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检验与标定。

C2 检测点布置

C2.1检测点在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20cm处,根据检测点数量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置。

C2.2送风口面积小于0.1m2的设置3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在0.1m2以上的设置5个检测点。

C3 检测时间与频次

C3.1检测应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

C3.2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

C3.3每个数据测定时间根据送风中PM10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C4 检测数据处理

C4.1对于非质量浓度示值的测定值,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将每次检测示值转换为质

量浓度。

C = R ?K

式中:C — 质量浓度,mg/m 3 R — 仪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后的示值)

K — 仪器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C4.2 送风口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第k 个送风口的送风中PM10浓度(C ak )按下式计算:

∑∑===3

1

1311i ij n j ak C n C

式中:C ij – 第j 个测点、第i 次检测值;

n – 测点个数。

C4.3 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一个系统(a)的送风中PM10浓度(Ca )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PM10浓

度(C ak )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附录D

送风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D1 送风中细菌总数

D1.1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细菌,计数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5~37℃、48小时培养所形成的菌落数,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3)报告。

D1.2方法与要求

D1.2.1采样点:一般设在距送风口下风方向15~20cm处。

D1.2.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1.2.3 采样方法

以无菌操作,使用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以空气流量为28.3L/min,在采样点采集5-15min。

D1.3培养

D1.3.1 营养琼脂培养基

成分:蛋白胨10g

氯化钠5g

肉膏5g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2~7.6,加入琼脂,121℃20min灭菌备用。

D1.3.2 方法:将采集细菌后的营养琼脂平皿置35~37℃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记录结果并换算成cfu/m3。

D2 送风中真菌总数

D2.1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真菌,计数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5~7天培养所形成的菌落数,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3)报告。

D2.2方法与要求

D2.2.1采样点与D1.2.1款要求相同。

D2.2.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装修状况、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2.2.3 采样方法同D1.2.3

D2.3培养

D2.3.1 沙氏(Sa bourand’s agar)琼脂培养基

成分:蛋白胨10g

葡萄糖40g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5.5~6.0,加入琼脂,115℃15min灭菌备用。

D2.3.2方法:将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琼脂培养基平皿置28℃培养5~7天,逐日观察并于第7天记录结果。若真菌数量过多可于第5天计数结果,并记录培养时间,换算成cfu/m3。

D3 送风中β-溶血性链球菌

D3.1 原理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β-溶血性链球菌,经35~37℃,24~48小时培养,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为β-溶血性链球菌。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3)报告。

D3.2方法与要求

D3.2.1采样点与D1.2.1款要求相同。

D3.2.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

D3.3 培养

D3.3.1血琼脂平板

成分:蛋白胨10g

氯化钠5g

肉膏5g

琼脂20g

脱纤维羊血5~10 ml

蒸馏水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加热溶化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4~7.6,加入琼脂,121℃20min灭菌。待冷却至50℃左右,以无菌操作加入脱纤维羊血,摇匀倾皿。

D3.3.2方法:采样后的血琼脂平板在35~37℃下培养24~48h。

D3.4 结果观察

培养后,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径0.5~0.7mm的细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镜检为革蓝氏阳性无芽孢球菌,圆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视培养与操作条件影响链可短可长4~8个细胞至几十个细胞);菌落周围有明显的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为 -溶血性链球菌。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阻力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阻力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E1 原理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台的条件(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条件将空气动力学实验台调整到相应的风速)下,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空气的全压(P ti )或静压(P si )和出口处空气的全压(P t0)或静压(P s0),按下式得出装置的阻力(△P )。

∑?--=?h P P P to ti

当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风道直径相同时:

∑?--=?h P P P s si 0

式中: —si P 装置前检测断面空气平均静压,Pa ;

—0s P 装置后检测断面空气平均静压,Pa ;

△h —装置前测定截面到装置入口及装置出口到测定后

截面的管道阻力之和,Pa 。

E2 设备及仪器

E2.1空气动力学实验台。

E2.2标准皮托管:系数0.99±0.01。

E2.3倾斜式微压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Pa 。 E3 方法

E3.1 静压的测定:将皮托管的静压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微压计正压端与大气连通;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皮托管的全压测孔朝向气流方向,读出静压值。

E3.2 静压的计算:将静压测定值代入上式可得出装置的阻力。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颗粒物净化效率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和连续运转条件下颗粒物净化效率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F1 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

F1.1 原理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台条件下,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段发生一定浓度的颗粒物,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1)和出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2),按下式得出装置的颗粒物一次净化效率(ηP1)。

ηP1=[(C1-C2)/C1]?100%

F1.2 设备及仪器

F1.2.1空气动力实验台:风速范围1~8m/s;

风速稳定性±10%设定值;

颗粒物浓度范围0.15~1.5mg/m3;

浓度稳定性±10%。

F1.2.2重量法检验仪器:

PM10颗粒物采样器

D=10±0.5μm, σg=1.5±0.1 2台;

50

a

流量控制箱Q=20~60 L/min 2台;

采气泵Q=50~100 L/min 2台。

F1.2.3直读式检验仪器:

D=10±0.5μm, σg=1.5±0.1,

PM10颗粒物测定仪

a

50

精度0.01mg/m32台。

F1.3步骤

F1.3.1调整实验台的风速,使通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气流速度满足检验要求。F1.3.2确定颗粒物等动力采样条件。

F1.3.3利用颗粒物发生器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段发生2~6微米粒径的单分散相

标准粒子,其颗粒物浓度在3~10倍标准值范围内。

F1.3.4根据颗粒物浓度与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理,选择采用重量法或直读式仪器进行检测。

F1.3.5 在检测断面的中心设置一个或多个检测点,重量法仪器或直读式仪器均应在该点取样。

F1.3.6使用重量法仪器检测时,要根据颗粒物浓度、天平感量和采气流量确定采样时间,采样时间原则上不应少于30分钟。

F1.3.7使用两台直读式颗粒物浓度测定仪检测时,两台测定仪的型号和性能应相同。

F1.3.8 测定仪应在读数稳定后读取结果。

F1.3.9采用重量法采样或直读式测尘仪测定,均应采样或测定3次,取3次平均值作为检测断面浓度C1和C2。

F2 连续运行条件下颗粒物净化效率

F2.1原理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空气动力学实验台条件下,使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PM10颗粒物浓度0.5~1.5毫克/立方米的稳定环境中连续运行24小时后,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 t1)和出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 t2),按下式得出此时装置的颗粒物净化效率(ηPt)。

ηPt=[(C t1-C t2)/C t1]?100%

由下式得出装置颗粒物净化效率下降的百分数。

[(ηp1-ηpt)/ηp1] ?100%

F2.2 设备及仪器

与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检测时使用的设备与仪器相同。

F2.3步骤

与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检测时的步骤相同。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微生物净化消毒效果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微生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或消毒效果的检验方法。

G1 原理

通过测定一定状态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的变化来计算净化或消毒效率,从而评价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净化消毒效果。 G2 实验器材

G2.1试验菌:空气中的自然菌。

G2.2 采样器: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 G2.3 磷酸盐缓冲液:0.03 mol/L ,pH 7.2。 G2.4 营养琼脂培养基 G2.5 温度计 G2.6 湿度计 G3 实验方法

G3.1 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技术要求将其安装在实验设备上。

G3.2 分别将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置于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的中间位置,开启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待运行稳定后,同时采集装置前后的空气,流量为28.3L/min ,采样时间为5~15分钟。采样结束后,将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同时将同批次试验用培养基置35~37℃培养箱中培养作为阴性对照,48小时记录结果。试验重复 3次。

G3.3 消除率的计算按下式进行:

%100?-=

装置前样本平均菌落数

装置后样本平均菌落数

装置前样本平均菌落数消除率

G4 评价规定

消除率均≥50%为净化合格,≥90% 者为消毒合格。

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净化消毒前的菌量在 500~2500cfu/m 3。

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

H1 原理

采集风管内表面规定面积的全部积尘,以称重方法得出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的积尘量,表示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或空调风管的污染程度。

H2 器材

H2.1采样面积为50或100平方厘米。

H2.2无纺布或其它不易失重的材料。

H2.3密封袋。

H2.4采样工具或设备。

H2.5天平,精度0.0001g。

H2.6一次性塑料手套。

H3 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检验步骤

H3.1采样时间

采样应在风管清洗后的七日内进行。

H3.2采样点

在清洗后确定检测的每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主风管中(如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至少选择5个代表性采样点。

H3.3 采样

H3.3.1将采样用的材料放在105 C恒温箱内干燥2小时然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4小时,或直接放入干燥器中存放24小时后,放入密封袋用天平称量出初重。

H3.3.2在风管的采样位置确定采样面积,并将采样面积内风管内壁上的残留灰尘全部取出。

H3.3.3将采样后的积尘样品放回原密封袋中保管,并进行编号。

H3.4 实验室分析

H3.4.1将样品按H3.3.1处理、称量,得出终重。

H3.4.2将各采样点的积尘样品终重与初重之差作为各采样点的残留灰尘重量。

H3.4.3根据每个采样点残留灰尘重量和采样面积换算成每平方米风管内表面的残留灰尘量。

H3.5结果表示方法

取各个采样点残留灰尘量的平均值为风管清洁程度的判定指标,以g/m2表示。H3.6影像资料的制备

采用机器人对每个监测点所代表的风管区域内表面情况进行录像,并将其制作成录像带或光盘等影像资料。

H4 风管污染程度的检验步骤

H4.1采样位置

在确定检测的每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主风管上(如新风、送风和回风管)至少选择5个代表性采样点;如果无法在主风管采样时,可抽取全部送风口的5-10%且不少于5个作为采样点。

H4.2采样方法

H4.2.1在主风管采样时将维修孔、清洁孔打开或现场开孔。

H4.2.2在送风口采样时将风口拆下。

H4.2.3采样应在确定的面积内将风管表面全部积尘收集,并完好带出风管。

H4.3其它

风管污染程度检验中风管积尘量的检验器材、检验分析方法与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检验相同。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 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3.3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 -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 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4.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5 w/cm2 4.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5的要求。 5 卫生检验 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 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A。 5.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B。 5.4 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 5.6.1 卫生安全性检验指标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位置确定。 5.6.2 臭氧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5438规定的紫外光度法或GB/T 18204 规定的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5.6.3 紫外线泄露强度的检验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 5.6.4 TVOC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8883附录C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法。5.6.5 释放出的PM10浓度的检验采用WS/T 206规定的光散射法。 5.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检验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_394-2012

WS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公 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自2013年4月1日起废止。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银龙、刘凡、王俊起、戴自祝、张秀珍、于淑苑、孙波、金鑫、王艳、朱文玲、韩旭。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新风量airchangeflow 3 单位时间内由集中空调系统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量,单位为m/(h·人)。2.2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lematter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 吸道的颗粒状物质,简称PM10。 2.3风管表面积尘量ductsurfacedust 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灰尘的量,单位为g/m 2。 3设计卫生要求 3.1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设计应符合表1的要求。 3.2表1新风量要求

2.4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设计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内温度 2.5达到25℃,其他公共场所在16℃~20℃之间;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之 间。 2.6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湿度的设计宜使游泳场(馆)相对湿度不大于80%,其他 2.7公共场所相对温度在40%~65%之间。 2.8集中空调系统送风风速的设计宜使宾馆、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 2.9座、理发店、美容店及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风速不大于0.3m/s。其他公共场所风速不大于0.5m/s。 2.10对有睡眠、休憩需求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对场所室 内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得高于设备设施关闭状态时室内环境噪声值5dB(A计权)。 2.11集中空调系统应具备下列设施: a)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b)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c)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或便于拆卸的不小于300mm×250 mm的风口。 2.12集中空调系统宜设置去除送风中微生物、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空气净化消 毒装置。 2.13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应直接取自室外,不应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 接吸取新风。 2.14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口应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并符合以下要求: a)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的地点,远离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 b)低于排风口; c)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d)进排风不应短路。 2.15集中空调系统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应设置防虫媒装置,设备冷凝水管道应设 置水封。 2.16集中空调系统加湿方式宜选用蒸汽加湿,选用自来水喷雾或冷水蒸发的加 湿方式应有控制军团菌繁殖措施, 3.312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a)开放式冷却塔的设置应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建筑物新风取风口或自然通风口, 不应设置在新风口的上风向,宜设置冷却水系统持续消毒装置; b)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c)开放式冷却塔水池内侧应平滑,排水口应设在塔池的底部。 3.13集中空调系统风管内表面应当光滑,易于清理。制作风管的材料不得释放 有毒有害物质,宜使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风管时,必须保 证风管的坚固及严密性,具有承受机械清洗设备工作冲击的强度。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

3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 卫生部, 2006 年) 1 总则 为配合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的实施, 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 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的卫生要求 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 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 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 度比值的百分数。 3.3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 ) 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4 卫生指标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新风量卫生要求 场所 新风量 (m /h. 人) 3~5 星级 ≥30 饭店、宾馆 1~2 星级 ≥20

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4.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 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 4 的要求。 表 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 求 非星级 饭馆(餐厅)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 游艺厅、舞厅 酒吧、茶座、咖啡厅 体育馆 商场(店)、书店 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 飞机客舱 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 表 2 ≥20 ≥20 ≥20 ≥30 ≥10 ≥20 ≥20 ≥20 ≥25 2 的要求。 送风卫生要求 项 目 要 求 PM10 ≤0.08 mg/m 3 细菌总数 真菌总数 ≤500 cfu/m ≤500 cfu/m 3 3 - 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 不得检出 3 的要求。 表 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 项 目 要 积尘量 致病微生物 ≤20 g/m 不得检出 求 2 细菌总数 真菌总数 ≤100 cfu/cm ≤100 cfu/cm 2 2

WST395-2013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方案说明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卫生学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和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 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T 396-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 3 卫生学评价机构 3.1 基本要求 3.1.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3.1.2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实验室。 3.1.3检测项目应当获得省级以上实验室资质认定。

3.2 人员要求 3.2.1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5年以上。 3.2.2专业技术人员应有不少于5名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卫生检测专业人员,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专业人员总数的40%。 3.2.3 专业人员应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3.3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有完善的符合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质量的管理体系。 3.4 设备要求 3.4.1拥有量值准确可靠、性能良好,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相配套的仪器设备,基本仪器设备见附录A。3.4.2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并能良好运行。 3.4.3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贴有检定或校验标识。定量采样机器人应编制自校规程并定期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3.4.4仪器设备应有完整的操作规程。 4 卫生学评价 4.1 评价依据 4.1.1 国家标准、规范,主要包括: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文档

起草背景 1、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美国90年代对450座办公楼调查结果:50%人集中空调房间空气质量恶化,且一半污染来自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1992年欧洲国家对室内空气质量调查结果:在集中空调的环境中,42%的污染来自集中空调系统 2003年香港“陶大花园”非典流行 非典期间,北京、广州等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全部关闭 2004年卫生部抽检结果:风管最高积尘量达到486g/m2;微生物污染属严重污染的占47.1%,中度污染的占46.7%,合格的仅占6.2%。 起草背景 2、社会经济发展 集中空调广泛应用于宾馆、商场、医院、大型超市、写字楼等公共场所,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微小气候。 集中空调系统创造了节能、高效、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具有制冷/热快速、使用方便、噪声小等优点 起草背景 3、目前各类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 建筑物采用封闭性节能措施,室内新风量不足 集中空调系统长期使用,截留来自室内或室外空气中一些污染物,没有清洁消毒或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通风系统内部污染,成为污染物传播和扩散的媒介 设计不合理,使用不当等 几个术语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风管系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用于处理和输送空气的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分。 空气传播性疾病: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 目的 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 其他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本办法执行。 卫生要求 一、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要求 符合有关卫生标准要求 卫生要求 二、新风 新风的来源: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空调通风系统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总则 为了预防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空调系统)传播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空调系统的一般卫生要求、传染病流行期卫生要求、净化消毒装置卫生要求、卫生学评价和卫生管理要求。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它场所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9663-9673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T18204.1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4、术语与定义 4、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4、2空气传播性传染病 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4、3空气净化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去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微生物和气态污染物。 4、4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的空气动力学当量质量中位径为10微米的颗粒物. 5空调系统的卫生要求 5、1要求 5、1、1空调系统新风量和运行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新风采气口的设置应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新风采气口应远离建筑物排风和开放式冷却水塔。严禁间接从空调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5、1、2空调系统的过滤器(网)、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清洗或更换。 5、1、4空调文章内的送、排风口应经常擦洗,保持清洁,表面无积尘与霉斑。 5、1、5空调系统的机房内应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无关物品。 5、1、7空调节器系统的冷却水、冷凝水及送风的卫生要求见表达1。

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应急预案

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空气传播性疾病对我单位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岗位工作人员应对突发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传播性疾病对群众和我单位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保障人们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一、中央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措施 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管理应严格遵照执行卫生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及《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要求。 (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当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2、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 3、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 4、空调机房内应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存放无关物品。 5、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下列设施:

(1)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2)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3)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4)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 6、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7、已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每两年对其进行一次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继续运行; 8、卫生学评价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规定。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并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1、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2、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3、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 4、风管系统的清洗应当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三)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检测和维护,并建立专门档案。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卫生学评价报告书; 2、清洗、消毒及其资料记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WST 396-2012

WS/T 396—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为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2006年印发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卫监督发〔2006〕53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卫监督发〔2006〕58号)同时废止。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刘凡、陈连生、陈晓东、余淑苑、张流波、张志诚、张秀珍。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集中空调系统各主要设备、部件的清洗与消毒方法、清洗过程以及专业清洗机构、专用清洗消毒设备的技术要求和专用清洗消毒设备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清洗与消毒,其他集中空调系统的清洗与消毒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95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system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3.2 集中空调系统清洗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leaning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清除空调风管、风口、空气处理单元和其他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以及空调冷却水塔内积聚的颗粒物、微生物。 3.3 集中空调系统消毒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isinfecting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空调风管、冷却塔、表冷器、风口、空气处理单元和其他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以及冷却水、冷凝水、积尘中的致病微生物。 3.4 专用清洗消毒设备special equipment fo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用于集中空调系统的主要清洗设备、工具、器械,风管内定量采样设备和净化消毒装置、消毒剂等的总称。 3.5 机械清洗mechanical cleaning 使用物理清除方式的专用清洗设备、工具对集中空凋系统进行清洗。 3.6 专业清洗机构professional cleaning organization 从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清洗、消毒的专业技术服务单位。 4 清洗技术要求 4.1 清洗范围 风管清洗范围包括:送风管、回风管和新风管。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1 总则 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制定本规范。 2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各主要构成部分清洗方法、清洗过程以及专业清洗机构、专用清洗设备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专业清洗工作,其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处理机组 输送、净化和调节空气状态(冷、热、湿)的设备及组件。 3.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清除空调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积聚的污染物、空调冷却水塔内积聚的污染物,以及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处理。 3.3专用清洗设备 用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机械设备、工具、器械和风管内污染物采样设备等的总称。 3.4机械清洗 使用专用清洗设备进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 3.5专业清洗机构 从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专业技术服务单位。 4 技术要求 4.1清洗方法的要求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应采用机械清洗方法。 4.2清洗过程的要求 4.2.1工作范围 风管清洗范围包括:送风管、回风管和新风管。 部件清洗范围包括:空气处理机组的内表面、冷凝水盘、加湿和除湿器、盘管组件、风机、过滤器及室内送回风口等。 空调冷却水塔。 4.2.2现场检查与准备 专业清洗机构应查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关技术资料,对需要清洗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现场勘察和检查,确定适宜的清洁工具、设备和工作流程。并根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情况和本规范的技术要求,制定详细的清洗工作计划和清洗操作规程。 4.2.3风管清洗 采用专用机械清洗设备将风管内的可视污染物有效地输送到捕集装置中,严禁操作人员进入风管内进行人工清洗。风管的清洗工作应分段、分区域进行,在风管清洗工作段与非工作段之间、进行清洗的风管与相连通的室内区域之间应采取有效隔离空气措施。 4.2.4部件清洗 采用专用工具、器械对部件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部件均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部件可直接进行清洗或拆卸后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部件应恢复到原来所在位置,可调节部件还应恢复到原来的调节位置。 4.2.5冷却塔清洗消毒 定期清洗应当首先将冷却水排空,然后对冷却塔内壁进行彻底清洗,做到表面无污物。 当冷却水中检出致病微生物时,应首先采用高温或化学方法对冷却水和塔壁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将塔内的水排空,并对冷却塔内壁进行彻底清洗。 4.2.6清洗作业过程中的污染物控制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方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方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方法 一、范围和时间 1、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一次。 2、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3、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次。 二、消毒方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工作记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 一、指定专业人员负责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日常卫生维护管理,建立健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维护管理档案、日常清洗维护、定期检测、安全隐患排查等管理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对开放式冷却塔的冷却水进行持续消毒,并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进行检测。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初次启用或者停用一定时间后再次使用的,要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对 开放式冷却塔进行全面清洗消毒。

四、专人负责管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机房,确保机房内干燥,不得在机房内存放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无关的物品。 五、及时对机组、过滤网、通风管、通风口、风机盘管等设备设施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清除粘附积尘、污物、铁锈、菌斑等污染物,集中收集、排放冷凝水。 六、发现建筑物内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等,可能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扩散的,要采取关闭通风口等措施,防止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 七、严格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自行清洗或者委托专业清洗服务机构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一)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二)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三)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

DB31.405—2012上海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

ICS C 50 备案号: 上 海 市 地 方 标 准 DB××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 Hygienic specific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设计卫生要求 (2) 5日常运行管理要求 (3) 6卫生标准 (5) 7检测规则 (6) 8检测方法 (7) 9卫生学评价要求 (7) 10清洗要求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测方法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检测方法 (11) 附录C(资料性附录)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 (12) 附录D(资料性附录)送风中微生物检测方法 (14) 附录E(资料性附录)冷却水、冷凝水、加湿设备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方法 (16) 附录F(资料性附录)新风量检测方法 (18) 附录G(资料性附录)采样框 (21)

前言 本标准4.1.1、4.1.3、4.2、4.3.1、4.3.2、4.3.3、4.3.4、4.4.1、4.5、4.6、4.7、4.8.1、4.8.3、4.9.1、4.9.2、4.9.3、5、6、7、10为强制性条款,其余技术内容均为为推荐性条款。 本校准自实施之日起,原DB31/ 405—2008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DB31/ 405—2008比较主要有以下修改: a)更改了标准名称; b)在适用范围中新增加了设置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行政办公楼、商务写字楼、学校、医疗机构、住宅等场所; c)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d)调整了部分章节编排顺序及逻辑关系; e)增加了设计卫生要求的内容,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参数、卫生设施、新风及新风口、送风口和回风口、冷凝水系统、冷却水系统、风管; f)根据适用范围,在新风量卫生标准值中调整了建筑分类,将“2星级及2星级以下”改为“其它旅馆”,增加了公用事业及金融机构的营业建筑、公共浴室、行政办公楼、商务写字楼、科技 馆、档案馆、学校、住宅等建筑的卫生要求; g)在部位或部件的卫生要求中增加了对于新风机、空气处理机组、风管内部和冷却水系统杀菌剂的卫生要求; h)增加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的要求; i)增加了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的卫生要求; j)调整了档案要求; k)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标准值中,调整了送风中PM10的卫生要求,增加了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以及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卫生要求; l)在检查项目中增加了日常运行检查时需要进行检测的项目; m)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机组)抽样量比例统一调整为不应少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总数量的5%; n)增加了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和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测方法; o)增加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的具体要求; p)增加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范围和频率、清洗效果及安全措施的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B、C、D、E、F、G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上海市卫生局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同济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冷冻空调行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伟、徐天强、陈健、翟清、王频、王晓东、苏谨、王凯、张莉萍、吴立明、李竹、周利红。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郭常义、仲伟鉴、吴世达、高玲、葛燕萍、周艳琴、吴凌放、胡红、陈振华、孙谨、刘英涛、刘燕敏、莫伟文、张昀。 本标准于2008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要求-试题

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要求试题 判断题部分 第1 题. 开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验、检测、评价等业务的技术服务机构,其专业技术能力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 A.V B.X 标准答案:B 第2 题.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评价的现场调查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试运行时卫生状况检查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两部分。 A.V B.X 标准答案:B 第3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冷却水的取样点可设是冷却塔的集水槽。 A.V B.X 标准答案:A 第4题.一个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风口PM10检测结果》0.15mg/m3时,就可判 定判定该套集中空调系统不符合卫生质量要求。 A.V B.X 标准答案:B 第5题.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B -溶血性链球菌不是许可的必检项目。 A.V B.X 标准答案:B 第6 题. 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A.V B.X 标准答案:A 第7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评价时,PM10 的检测点要求是,送风口面小于0.1m2, 设置1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大于0.1m2,设置3个检测点。 A.V B.X 标准答案:A 第8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加湿方式宜选用自来水喷雾或冷水蒸发的加湿方式,不应选用蒸汽加湿方式。 A.V B.X 标准答案:B 第9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评价时,不需对建设项目地点、总投资、平面布局、建筑面积等与集中空调运行无关的项目进行基本情况分析。 A. V

A. V 标准答案: B 第 10 题 .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 应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进 行清洗、消毒。 A. V B. X 标准答案: A 第 11 题 .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评价报告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 调查与检测结果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等部分。 A. V B. X 标准答案: A 第 12 题 .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 应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进 行清洗、消毒。 A. V B. X 标准答案: A 第 13 题 . 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A. V B. X 标准答案: A 第 1 4 题.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 WS394-201 2 ) 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不可参照执行。 A. V B. X 标准答案: B 第 15 题 . 卫生检测要求时,抽取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每套应选择 进行卫生质量 检测。 A. V B. X 标准答案: B 第 1 6 题.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评价时,不需对建设项目地点、总投资、 面积等与集中空调运行无关的项目进行基本情况分析。 A. V B. X 标准答案: B 第 17 题 .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开放式冷却塔的设置应靠近建筑物新风取风口或自然通风口, 宜设置在新风口的上风向。 A. V B. X 标准答案: B 第 18 题 .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评价时, PM10 的检测点要求是, 送风口面小于 0.1m2, 设置1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大于 0.1m2,设置3个检测点。 评价依据、评价内容和方法、 仅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 1个?2个代表性部位 平面布局、建筑

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24号 《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0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郭金龙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预防与控制空气传播性疾病传播,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下列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 (一)宾馆、饭店、商场、公寓式酒店等商业建筑; (二)行政办公楼、商务写字楼等办公建筑; (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游艺厅、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建筑; (四)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交通建筑; (五)医疗机构、学校、体育馆与其她用于社会公共活动的公共建筑; (六)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 国家对国境口岸、军事设施等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包括输送、处理空气的通风管、通风口、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处理冷却水的开放式冷却塔等设备设施。 第三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维护管理由所有权人负责。所有权人应当指定专业人员负责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日常卫生维护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清洗维护、定期检测、安全隐患排查等管理制度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确保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

所有权人可以委托专业管理单位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日常卫生维护管理。所有权人委托专业管理单位进行维护管理的,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并督促专业管理单位落实卫生维护管理职责。 第四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专业管理单位(以下统称管理责任人)应当建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维护管理档案。卫生维护管理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竣工图、设计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二)专业维护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日常卫生检查、检测、清洗维护记录; (四)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她资料。 第五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管理责任人应当对开放式冷却塔的冷却水进行持续消毒,并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进行检测。冷却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等致病微生物,管理责任人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并按照有关规定采取防控措施。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初次启用或者停用一定时间后再次使用的,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对开放式冷却塔进行全面清洗消毒。 第六条管理责任人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机房,确保机房内清洁干燥,不得在机房内存放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无关的物品。 第七条管理责任人应当及时对机组、过滤网、通风管、通风口、风机盘管等设备设施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清除粘附积尘、污物、铁锈、菌斑等污染物,集中收集、排放冷凝水。 第八条管理责任人发现建筑物内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等,可能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扩散的,应当采取关闭通风口等措施,防止通过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其她区域造成污染。 第九条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卫生处理措施。经检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标准的,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自行清洗或者委托专业清洗服务机构清洗。 委托清洗的,管理责任人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清洗后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检测。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消毒方法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消毒方法 一、等离子体空气消毒 杀菌原理: 气体原子的电子在高压脉冲电场中获得能量,高速击破细菌细胞壁;同时发生基元物反应,产生活性自由基和生态氧,直接杀灭细菌、病毒;降解挥发性有机物,变成无机物;颗粒物去除是以聚集成团沉降为主。 净化效果: 对细菌、病毒、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三类污染物都有高效杀灭、降解、去除作用。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使用。 缺点:对设备技术指标要求较高。 二、静电吸附空气消毒 杀菌原理: 使空气中颗粒物带上正或负电荷,随气流被反应器中带异性电荷电极吸附。 净化效果: 只对颗粒物有去除效果,细菌病毒是粘附在颗粒物上被去除的。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使用。 缺点:杀菌、去除有机物效果差。

三、空气净化器产业技术分类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空气消毒净化机可分为:化学试剂类、紫外线净化型、臭氧型、过滤吸附型(包括FFU、活性炭)、静电吸附型、TiO2光催化(紫外线激励)和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型等七大类。 其中紫外线型、臭氧净化型对人体有副作用,缺陷明显,一般只用于特殊场合。 化学试剂类对人体也或多或少有副作用,尤其是残留物造成二次污染。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技术治理环境污染是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新技术。其杀菌消毒机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无可比拟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二十一世纪环境科学四大技术之一”。 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机的优化设计 Plasma air purifier disinfection’s optimal design 上海天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云正 Shanghai Tianyu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 General Engineer Mr. Zhou Yunzheng 摘要:等离子体技术治理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消毒净化效果显著,而且节能。关键在于设计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的反应器,及其驱动反应器的高上升速率的脉冲电源。它的风阻小、免维护、安全、无副作用,适用于常温常压室内空气净化,可实现动态消毒。最后列出各项测试数据予以验证,指出等离子体空气消毒净化的优化设计产品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前景广阔。 Abstract: Using Plasma technology to management the indoor air pollution, the disinfection purification effect is remarkable and energy. The key is designed & to produce high density plasma reactor, and the high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培训内容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培训内容 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概念 为使房间或者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二、按功能用途分类 1、工艺性空调 【目的】为生产、科研等特定对象服务 【范围】车间、特定用途的空间。如电子元件组装、手术室、实验室等。 【特点】控制精度一般较高,满足工艺要求。 2、舒适性空调 【目的】为人服务,以人感到舒适为主要目的 【范围】以民用建筑为主。如旅店、商场、办公楼、医院、剧院、火车/汽车车厢等 【特点】控制精度不高.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改善住环境舒适度、提高空气清洁度;另一方面也会迅速传播污染物成为潜在的污染源。 四、空调系统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军团菌、积尘、真菌、螨虫及其粪便、玻璃纤维、挥发性有机物。 五、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的设施: 1、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2、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3、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标准改为推荐) 4、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 六、集中空调系统开放式冷却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开放式冷却塔的设置应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建筑物新风取风口或自然通风口,不应设置在新风口的上风向,宜设置冷却水系统持续消毒装置; 2、开放式冷却塔应设置有效的除雾器和加注消毒剂的入口; 3、开放式冷却塔水池内侧应平滑,排水口应设在塔池的底部。 七、集中空调系统卫生档案: 1、集中空调系统竣工图; 2、卫生学检测或评价报告书; 3、经常性卫生检查及维护记录; 4、清洗、消毒及其资料记录; 5、空调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况记录。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服务规范DB43T 1175—201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频次、清洗与消毒技术要求、清洗消毒效果及安全措施要求、档案管理和专业清洗消毒服务机构、专用清洗消毒设备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与消毒,其他有特殊操作要求的场所(如医院洁净手术部等)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与消毒除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68—201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WS 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T 395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 WS/T 396—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3.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清除空调风管、风口、空气处理单元和其他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以及空调冷却水塔内积聚的颗粒物、微生物。 3.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空调风管、冷却塔、表冷器、风口、空气处理单元和其他部件内与输送空气相接触表面以及冷却水、冷凝水、积尘中的致病微生物。 3.4 专用清洗消毒设备 用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主要清洗设备、工具、器械、风管内定量采样设备和净化消毒装置、消毒剂等的总称。 3.5 机械清洗 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件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基本情况一览表 _________________区市县(公章) 序号单位名称类型安装时间清洗和消毒情况是否有卫生学评价或检测报告及时间备注

附件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查表 总得分: 标化分: 核定等级:

被监督单位陪同人(签字): 卫生监督人员(签字):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1.“项目”栏为一级指标,“评查内容”栏为二级指标,“评查标准栏”为三级指标。 2.※为关键项,不合格不予评定等级。 3.标化分﹦100×实得分/应得分,应得分=152-合理缺项总分。 4.评查内容扣分,均扣完为止,不能出现负分。 5.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传播性传染病预防的应急预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查制度;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制度;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启用时的卫生管理制度;空气传播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管理办法;健康危害事故与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