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2002年9月第13卷第3期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Gu ilin In stitu te of Tou ris m

Sep.,2002

V o l.13N o.3

[旅游文化研究]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①

杨春宇,叶 文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生命礼仪;文化转型;旅游商品化;开发与保护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旅游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带来各种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就旅游者及其类别,旅游的目的、动机和方式,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问题等论题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80(2002)0320074205

The D evelop i ng Tour is m An thropology

YAN G chun2yu

(T ou ris m and Geog rap hy S cience Colleg e of Y unnan N or m a l U n iversity,kunm ing650092) Key words:rites of life;cu ltu ral tan siti on;comm ercializati on of tou ris m;exp lo itati on and p ro tecti on

Abstract:Since1970’s,tou ris m has becom e an i m po rtan t p art in m odern p eop le’s life bu t in the m ean ti m e,there have app eared cu ltu ral co llisi on and tran sfo rm ati on th roughou t the w o rld.T he issue arou sed the atten ti on of an th ropo logists w ho have m ade tho rough investi2 gati on on the typ es of tou rists,the ai m,m o tivati on and p attern s of tou ris m,and the cu ltu ral

i m p acts and social p rob lem s b rough t fo rth on the ho st coun tries by tou ris m.It ab so rb s m any

basic theo ries from o ther cou rses and gradually fo rm it’s un ique theo ry.T hen their findings led to the estab lishm en t of Tou ris m A n th ropo logy,a b ranch of an th ropo logy.

一、旅游人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美国旅游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一样,已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并以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西方社会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但人类学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却到了70年代才开始。这种对旅游业的突然关注被西方人称之为“如获珍宝”(serendi p itou s)。那么旅游业怎么会引起人类学家们的关注呢?众所周知,人类学家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感兴趣,这些活动不管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用来指称这些方式的社会、文化术语都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人类学家们,如英国功能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等,就根据他们在田野调查中所注意到的一切写下了许多专题论文。此外,他们还注意把不同民族的人进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会的文化的突然碰撞和变迁,深深引起了人类学家们的注意。他们在研究西方现代社会给第三世界带来冲击的时候,把旅游业的发展也纳入其中。开始的时候,人类学家把旅游者看做是一种征服者、统治者,或是传教者,他们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媒体,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并把游客看成是引起世界上不发达地区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那时

候人类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还没有注意到旅游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但后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他们开始注意到旅游的其他文化现象,于是他们用跨文化的观点来对旅游业进行研究。这种所谓的跨文化观点,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现象。所以对旅游业的研究,他们认为也必须建立在这样一种一般的理解基础之上。比如对不同旅游活动的定义就是个例子,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康耐把旅游者看成是一个观光者。而一种来自于人类学的观点却把旅游者看做是一种休闲活动。游客也就成了一名休闲旅游者①,即这样的旅游者摆脱了沉重的责任,到外面进行休闲旅游,加入到一种社交活动当中。这里的责任,指的就是工作。繁重而又枯燥的当代生活使人感到一种沉重感,他们想要摆脱这种乏味的生活,到外面的世界去经历一种全新的生活,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在这一点上,不少人类学家把旅游者旅游目的和动机从一般的分析提高到了一定的人类学理论高度。如格雷本把旅游和仪式、朝圣等人类学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②,这些理论分析使人读起来感到十分深刻和亲切。

另外,由于他们把旅游看做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他们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与调查旅游业这一现象给东道国和游客自身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影响,因为这些冲击和影响给一个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如何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成了旅游人类学家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另外,由于人类学家对旅游的研究还要涉及到一个社会的诸多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宗教、法律、心理、语言、阶层等等,所以旅游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学科,是一门具有广阔研究领域的多元性学科,因此它引起人类学家的高度注意,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旅游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人类的所有行为,也就是说,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通过不同的文化来研究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整个人类社会。并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研究的对象从外来移民对本土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人类家庭的组成、政治体制的构成、史前文化的研究等等。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也包括研究人类开展旅游的动机和形成机制。正因为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因此人类学必须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当中包括了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人类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主要理论,包括了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论、文化和人格理论、功能论、结构论、新进化论、冲突论、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等。虽然其中的一些理论已经运用于对旅游的研究之中,但大多数的人类学家认为对旅游的研究是基于客观性和变化性等定性方法,并由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导致自然科学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旅游的研究。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必须发挥人类学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定性的研究方法(软科学)来研究这一特殊的领域。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只有把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全貌展现出来,我们才能客观的理解人类的行为方式。因此人类学家尽量透彻的了解人类自己,其中包括人类的行为方式。解决这个任务就必须要首先要通过对不同的环境和社会中存在的人类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而了解“别人”和他们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人类学的整个研究系统。总而言之,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这其中存在着对研究对象的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无论是研究本族还是其他民族)。例如,对日本人和德国人的出游习惯和方式进行比较。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侧重于对文化的完整性和动态性。研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从发达国家传入发展中国家,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弱势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与外界联系较小的原始文化的影响。

(一)国内旅游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1.研究方法:中西结合

中国旅游人类学在引进西方的理论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方法。由于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与西方人类学的对象有较大的差别,因而运用西方的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必然会不太适用。中西方两种研究方法的差异有两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实证法是重证据、重资料,利用各种资料论证,使人感到证据充足,可信度高;其缺陷是分析不深。西方研究方法的长处是偏重立论分析,但有些分析过于繁琐,有的则过于玄奥;虽然也重视资料,但不像中国学者那样运用多重证据。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实证法偏重个性研究,

西方的方法偏重共性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方法中国化,最佳方式是中国传统的实证法与西方理论分析法相结合,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只有实证与分析相结合,个性研究与共性研究相结合,才能形成最佳的研究方法。

2.调查方法:多元化

其一,长期调查与短期调查相结合。长期调查的地点应认真选择:一是在文化上具有特色、对学术研究具有较高价值而以往学术界没有调查或调查不足的地区;二是存在问题较多、需要认真寻求解决方法的地区。短期调查是调查者对该地、该民族情况基本熟悉,调查主要为了收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或者补充,验证某一方面的资料。

其二,整体调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整体调查法对于文化独特而又无人调查过的民族或地区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这种民族或地区在我国已经基本不存在。而且这种调查难以了解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中国旅游人类学,

不应只作整体调查,更要重视专题调查。

其三,田野调查与通讯调查相结合。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主要调查方法,随着通讯业的发展,利用通讯工具进行调查是当代旅游人类学等社会学科的重要调查方法。通讯调查是通过包括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进行调查。较适合此类调查的问卷调查、个别问题的调查等。在信息时代,应高度重视通讯调查。

三、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主人与客人

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二)旅游系统

方法:跨文化比较方法全局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旅游过程”或“旅游系统”。局部置于整体之下。

正如前面所述,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

主要研究旅游业带来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变化,其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自身的研究;2.旅游业的出现给东道国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的研究。后者还包括了对主体和客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对前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什么是旅游者?他们的旅游行为和动机是什么?不同的需求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旅游方式?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社会阶层、宗教、法律等等。人类学家认为这些都是跨文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旅游的意义以及旅游给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变迁。

那么什么是旅游者呢?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认为,旅游者就是一名休闲者,他自愿到一个离开自己

家的地方去旅游,目的是为经历一种变化。③

这样看来,旅游业就是一种暂时摆脱世俗烦恼而单调地生活的方法,也标志着现代社会的一种特点。另一人类学家马康耐则认为,旅游是一种现代仪式,在这种仪式当中,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到一处非一般的地方经历某种变化,以便回来后更好地工作。他认为这样的旅游活动具有一种神圣的性质,它像一种宗教仪式一样,接受精神洗礼,具有一种“神圣”的意味。因为按人类学家的观点,这样的仪式不仅可赞美自己的社会,还可以加强团结,给人在精神上带来兴奋和愉悦。人类学家把这种活动称之为“人生礼仪”或“过渡仪式”。按人类学家的观点来看,人的一生需要渡过一个又一个生命的重要关口,如成人礼仪式,结婚仪式,参加工作仪式,毕业典礼仪式等等。这些不同的生命进程对人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标志着人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了另一个阶段,所以这些仪式是很神圣的。旅游人类学家把旅游比喻为“人生礼仪”,足见其在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有的人类学家又把旅游称之为“现代朝圣”,认为旅游与朝圣一样具有其神圣的含义,因为旅游也是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东西,这与人们去朝圣的目的极为相似。但有的人类学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旅游虽是神圣的,但本身不是一种宗教活动,有的甚至还认为,旅游不是神圣的,而是世俗的,因为旅游本身包含了很多世俗的成分,如娱乐、游玩、享乐,即他们所谓的四个S :太阳(sun )、沙滩(sand )、冲浪(su rf )、性(sex ),这些是不

③V alene L Sm ith .Ho sts and Guests :T he A nth ropo logy of Touris m ,second editi on (M ).Pennsylvania U niversity P ress ,1989

能与朝圣的神圣内涵等同起来的。许多人类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如科恩和马康耐等。而脱尔诺认为,旅游具有朝圣的意味,而朝圣也含有旅游的意味。格雷本则认为,旅游既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它是一种使身心达到愉悦的更好的结合,二者不可缺一。他在分析旅游性质的同时还指出了构成旅游的几个重要因素,如可供自由支配收入,旅游者的文化自信,旅游中的行为逆转等,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旅游这一活动的成功与否。如没有钱就不能旅游;缺乏文化自信的人不愿外出旅游。旅游中的一切活动与平时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常常呈逆转关系,若不适应这一点,也很难构成旅游行为。这些分析看起来琐碎,但分析起来却觉得十分有意义,因为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游客的经济收入、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等,而这些也是人类学家感兴趣的东西,值得研究。

在充分地分析了游客的旅游目的和动机后,人类学家接下来的是分析由不同的旅游需求产生的不同旅游方式。史密斯把旅游者分为5类:1.民族旅游者(ethn ic tou rists)。他们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寻求奇异的异域风光或异质文化,即所谓“猎奇”。他们特意去参加一些特殊的地方活动,如参加村落歌舞、仪式以及购买当地土特产商品等。2.文化旅游者(Cu ltu r2 al tou rists)。他们寻求有“地方色彩”的文化现象,如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参观他们的住房、手工艺品、饮食、民俗、服饰、节庆等。3.历史旅游者(h isto rical tou rists)。其中主要目标是参观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缅怀过去。这些游客往往是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游客,如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等。4.生态文化旅游者(environm en tal tou rists)。他们到遥远的地区去旅游,同时参加地方文化,品尝地方小吃,欣赏地方歌舞。5.娱乐型的旅游者(recreahonal tou rists)。他们到沙滩、大海,去滑雪、登山、享受阳光和大自然的赐予。他们纯粹追求娱乐、享受,集吃、喝、玩、乐为一体。以色列著名旅游人类学家科恩,把游客也分为5类: 1.现实性的游客(ex isten tlal tou rists)。这类游客主要是在精神上想要摆脱他长期生活的现实,到外面的某些现存世界去感受另外一种生活和文化。他们认为去得越远,离当地人越远,就越好。在这一点上,他们与人类学家、民族志工作者一样。2.实践性的游客(ex2 p eri m en tal tou rists)。他们到他们认为是“中心”的地方去旅游,经历与第一种现实型的游客相似。3.经验性的游客(exp enennal tou rists)。他们到异地去旅游,寻求和参加当地人的真实生活,对“真实性”的要求标准相对要高一些,这一点与第一种现实型的游客也很相似。4.娱乐性游客(recreahonal tou rists)。他们到异地去旅游,主要是为了享受、休息,对“真实性”的要求与以上其他几类相比显得不那么重要。5.转移性的游客(diversi onary tou rists)。他们通过旅游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却以前的事,要求一种平静的心情,而对“真实性”的问题并不关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构成了不同旅游方式的形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去旅游不单纯是为了消遣、娱乐,而更多是为了增长知识,扩大眼界,这样的旅游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人类学家对旅游研究的第二个方面与第一个方面相比,就显得重要得多和复杂得多,即研究旅游业给东道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文化上的影响。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长期以来已成为人类学家研究的主要课题。如前所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旅游业不仅给东道国带来经济上的变化,而且是积极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果对这些变化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旅游业最终带给人类文化的将是灾难性的破坏以至毁灭。庆幸的是,西方人类学家在7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旅游与涵化。涵化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个原先不同的文化在接触和碰撞后,引起双方或其中一方出现了文化传统上的全面变化,这是一种文化变迁中的普遍现象。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无疑就会把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带到东道国,而东道国的人也要对外来文化产生一种适应过程。这种适应和文化移入的现象是西方人类学家探讨最多、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一问题的出现势必引发出其他许多的问题,如旅游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旅游与商品文化的问题,旅游与民族工艺品的开发问题,旅游与民族文化重建问题,旅游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旅游与宗教的关系,旅游与性别角色的问题,旅游与人口流动的问题,旅游与色情服务的关系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旅游业和现代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都受到了人类学家的关注,有关的论文大量出现在一份名为《旅游研究年鉴》杂志上,这是一份具有权威性的杂志,在世界70多个国家发行。里面所刊登的文章来源于世界各国,探讨最多的是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作者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变迁的问题。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和转型,这是不是好事呢?另外什么是传统?传统能不能被改变和更新?旅游商品化是好事

还是坏事?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是破坏还是挽救?对于这些问题,都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如文化认同问题,文化整合问题,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问题,文化的重构与真实性问题,文化的生产和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复杂,又重要,必须加以深入研究,否则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危险。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可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大谈“开发旅游资源”,而对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有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一旦消失了则将难以再恢复。

另一个引起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重视的问题就是旅游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动及由于色情服务而带来的疾病,如性病及艾滋病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也将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自70年代以来,一直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所涉及的问题越多,研究的内容也就越复杂。随着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旅游业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成其经济发展主要产业。旅游业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和难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而旅游人类学所要研究的也正是这些问题。

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之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晚了10-20年。而从人类学角度对中国旅游业进行研究的人或著作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作者认为把旅游人类学及观点引入中国,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土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旅游人类学的引进,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借鉴,无论是从研究内容来说,还是从研究方法来说都是如此。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类学研究者能研究这新兴学科,关注这一主题,把旅游人类学的理论和观点运用到我国的旅游业研究当中。同时,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少走弯路,并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V alene L S m ith.Ho sts antl Guests:The A nth ropo l ogy of Touris m,sec2

ond editi on(M).Pennsylvania U niversity P ress,1989,86.

[2] D annison N ash.A nth ropo l ogy and Touris m,A nnals of Touris m R esearch

(J).1991,18.

[3] N elson H.H.Grabum.The A nth ropo l ogy of Touris m,A nnnals of

Tourisnl R esearch(J).,1983(10):71,102.

[4] D ean M acCannell.The Tourist:A N e w Theo ry of the L eisure C lass(M)

.N e w Yo rk.Schocken Book s,1989,55.

[5] E rik Cohen.A uthenticity A nd Commoditizati on In Touris m(J).A nnals

of Touris m R esearch,V o l.15,1988.

[6] J.Gibbs,Soci o l ogical Theo ry Constructi on.N e w Yo rk,D ryden P ress,

1972,3

[7] Fo ster,G M.A pp lied A nth ropo l ogy.L itter B row n Bo ston.1969.

[8] Graburn,N.ed.,1976Edtnic and Tourist A rts:Culfural Exp ressi ons

F rom the FourthW o rld.B erkeley and L o sA ngeles,U niversity of Califo r2

nia P ress.

[9] D e Kadt,E.,ed.,1979Touris m:Passpo rt to D evel opm ent?O xfo rd,

O xfo rd U niversity P ress.

[10] Giddens,A..1995Ep il ogue,N o tes on the Future of A nth ropo l ogy.In

The Future of A nth ropo l ogy.A hm ed,A.and Sho re,Ceds.,L ondon:

The A th l one P ress.

[11] B?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76

-177.

[12] 杨国枢,文祟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序言)[Z].台北“中

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13] 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

化,1999.

[14] 乔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1).

[15] 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 基辛著.张恭启等译.人类学与当代世界[M].巨流图书公司,1989,142.

[17] 周星等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51

-153.

[18] 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9]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

[20]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学林出版社,1999.

[2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人类学的趋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2] 林蕙祥.文化人类学[M].商务印书馆,2000.

[23] 何星亮.略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J].民族研

究,2000,(2):11-14.

[24] 麻国庆.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J].社会学,2000,(11):7

-13.

[25] 胡鸿庆.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的互动[J].社会学,2000,(11):7-

13.

[26] 宗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1,(3):86-91.

[27] 黄海.文化人类学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应用-以日本旅华市场为例,旅

游学刊,2001,(1):43-45.

[28] 翁乃群.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J].民族研究,2001,

(1):17-22.

[29] 张晓萍.旅游人类学在美国[J].思想战线,2001,(2):65-68.

[责任编辑:连云凯]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摘要]:红色旅游是中国特定历史情况下形成额度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历史性与不可再造性。武乡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代表地之一,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仔细研究武乡红色旅游的成果,可以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开展提供成功范例。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红色旅游;武乡;舞台开放;仪式; 红色旅游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由此看来,红色旅游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红色旅游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学习性,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三、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的欣赏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意义易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该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不良印象,反而不利于老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武乡红色旅游力避以上问题,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性,将历史的舞台重现给旅游者,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一、武乡及其红色旅游资源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横跨太行、太岳两1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旅游规划与开发试题和答案

导论 一、名词解释20′ 1、现代旅游 2、旅游业 3、区域规划 4、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支撑体系 二、判断题15′ 1、1841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社(Thomas Cook & Son Ltd.)的成立标志着近代旅游的诞生。 2、人们通常认为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3、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是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对于其它的各类和各级的规划均具有约束性,其它规划的制定都应该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 4、旅游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开发旅游产品。 5、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应尽可能加以开发以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 三、简答题20′ 1、简要说明近代旅游的发展所具有的特征。 2、制定旅游规划目标体系的原则有哪些。 四、资料分析题15′ 试以下图为依据,说明旅游规划与其他类型规划的关系。 五、论述题30′ 1、试论述工业革命对旅游的推动作用。 2、试论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方法体系。

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一、名词解释20′ 1、旅游资源 2、旅游规划 3、旅游开发 4、旅游专题规划 二、判断题15′ 1、旅游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2、旅游资源应按照能体现其最大经济价值的方式来开发。 3、旅游开发的取向选择与旅游资源本身的“可塑性”有关,也与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关。 4、旅游资源的评估主要是对其自然条件和可进入性条件的评估。 5、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可以为旅游地带来良好的“4E”效应。 三、简答题20′ 1、简要介绍旅游资源的特征。 2、简要说明旅游开发的步骤 3、简要说明旅游规划的特点。 4、旅游规划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四、资料分析题15′ 试以下图为依据,说明旅游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30′ 1、试论述旅游开发的内容。 2、试说明旅游规划的步骤。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论文

文化真实性与旅游体验 2013年12月 摘要:随着对文化真实性探究的深入,发展旅游业时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考虑的因素也多起来,但主要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传统文化在转换为商品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不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束缚拥有这种文化资源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体验的文献研究数量庞杂,还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尤其国内许多学者在旅游体验基本理论方面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引进阶段,更多是对旅游体验定性方面的研究,而定量方面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 关键词:文化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旅游体验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总结 一、基本概念 1、旅游人类学 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旅游人类学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2、文化真实性 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存在性真实客观主义者坚持“客观性真实”,即强调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性。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文化真实性的涵义也在文化商品化背景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文化商

品化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是非功过,本文将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对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论述。 3、旅游体验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二、文化真实性 (一)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1、真实性的概念 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2、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 商品化和真实性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转换的。赵红梅指出对文化的商品化只要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文化商品化当作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方式,那么文化商品化对文化的发展就是有益的。Cohen指出,通过合理进行真实性的设计,不但可以使“真实”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还可以使真实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3、真实性的影响因素 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文化;游客数量;独立程度;宣传的一致性。游客“真实性”的感知受到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前期参观经历等的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体验多深,了解多少,获得多少,除了与游客的旅游经验、文化素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年龄大小、身体状态以及先期所进行的旅游准备有关外,还受到东道主社会所提供的“社会空间”的影响。 4、真实体验与游客 旅游真实体验的主体应该是游客,游客的出游动机恰是追求文化的真实。因

旅游人类学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 ——旅游人类学 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 1.关于人类学 1)概述 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 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题库一

旅游学概论题库一 一.填空 1.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_________的概念 2.从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市场指的是或 _________。 3.旅游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科学范围内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分别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领域进行。 4.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的欧洲,受到传统的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的影响,以为旅游学是要探讨和阐明旅游现象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 5. _________年,联合国在_________召开国际旅游会议,提出长途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的概念。 6.关于旅游的艾斯特定义所针对的只是消遣性旅游,而没有把_________纳入进去。这是该定义的不足之处。 二.单选 1.旅游资源的易损性表现在 A.有形旅游资源上 B.无形旅游资源上 C.有形无形旅游资源上 D.有形旅游资源强于无形旅游资源。 2.全面认识影响旅游的主客观要素,对于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业的_______工作有一定实际意义。 A.产品定位 B.价格制定 C.市场营销 D.销售渠道 3.我国于1983年加入世界旅游组织,并成为该组织的第106个_______。 A.正式成员 B.附属成员 C.联系会员 D.团体成员 4._________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目的地的定居和就业。 A.旅游者 B.短程游览者 C.旅游 D.游客 5.“Employment multiplier”指的是________。 A.收入乘数 B.就业乘数 C.产生乘数 D.营业收入乘数 6.马里奥蒂(A.Mariotti)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__________性质的社会现象。 A.文化 B.综合 C.经济 D.社会 7.在旅游学的重要分支中,应当以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 A.旅游的经济外壳 B.旅游的现象整体 C.旅游的文化内涵 D.旅游业 8.客人抵达目的地后有关预订房间,租雇车辆,提供翻译导游等服务项目的委托,被称为_________。 A.联程委托 B.单项委托 C.代办业务 D.当地委托 9.直至________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才成为真正的企业。 A.1978年 B.1984年 C.1954年 D.1989年 10.按七大国际旅游地区划分,在产生客源方面居于第三位的是___________。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旅游市场划分 中的宏观标准的是()()()() A.世界大区 B.国别 C.旅游访问目的 D.游客性别 E.游客职业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2002年9月第13卷第3期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Gu ilin In stitu te of Tou ris m Sep.,2002 V o l.13N o.3 [旅游文化研究]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① 杨春宇,叶 文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生命礼仪;文化转型;旅游商品化;开发与保护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旅游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带来各种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就旅游者及其类别,旅游的目的、动机和方式,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问题等论题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80(2002)0320074205 The D evelop i ng Tour is m An thropology YAN G chun2yu (T ou ris m and Geog rap hy S cience Colleg e of Y unnan N or m a l U n iversity,kunm ing650092) Key words:rites of life;cu ltu ral tan siti on;comm ercializati on of tou ris m;exp lo itati on and p ro tecti on Abstract:Since1970’s,tou ris m has becom e an i m po rtan t p art in m odern p eop le’s life bu t in the m ean ti m e,there have app eared cu ltu ral co llisi on and tran sfo rm ati on th roughou t the w o rld.T he issue arou sed the atten ti on of an th ropo logists w ho have m ade tho rough investi2 gati on on the typ es of tou rists,the ai m,m o tivati on and p attern s of tou ris m,and the cu ltu ral i m p acts and social p rob lem s b rough t fo rth on the ho st coun tries by tou ris m.It ab so rb s m any basic theo ries from o ther cou rses and gradually fo rm it’s un ique theo ry.T hen their findings led to the estab lishm en t of Tou ris m A n th ropo logy,a b ranch of an th ropo logy. 一、旅游人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的美国旅游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一样,已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并以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西方社会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但人类学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却到了70年代才开始。这种对旅游业的突然关注被西方人称之为“如获珍宝”(serendi p itou s)。那么旅游业怎么会引起人类学家们的关注呢?众所周知,人类学家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感兴趣,这些活动不管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用来指称这些方式的社会、文化术语都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人类学家们,如英国功能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等,就根据他们在田野调查中所注意到的一切写下了许多专题论文。此外,他们还注意把不同民族的人进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人类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会的文化的突然碰撞和变迁,深深引起了人类学家们的注意。他们在研究西方现代社会给第三世界带来冲击的时候,把旅游业的发展也纳入其中。开始的时候,人类学家把旅游者看做是一种征服者、统治者,或是传教者,他们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媒体,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并把游客看成是引起世界上不发达地区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那时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 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内容提要: 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 一、符号理论引介 (一)符号理论概述 1.符号的概念 2.符号理论的脉络 3.符号的分类 4.符号的功能 (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意义的构成 2.符号意义的编码 3.符号意义的特点 (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 (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 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 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 (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 (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 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 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 (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符号叙事 (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 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选材(2)制造(3)使用 (4)保存(或废弃) 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 (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 (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 1.旅游的商业活力 (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

旅游人类学-

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人类学结课作业 题目: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XXXXXXXXXXXXXXX2 学生姓名:XXXXXXXXXXXXXXX

摘要: 国外研究: 1960年起,“旅游影响研究”成为西方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社会文化三个领域的影响研究.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1970 年以来,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以及相应的理论等方面。1中国最早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其表现在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余秀娟)国外,旅游业出现得更早,相关研究也显得丰富而深入,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民俗学等领域涉及。旅游影响在人类学领域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旅游人类学,并且其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正如美国学者葛雷本(H.Graburn)所说:“西方人类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的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层面上。宗晓莲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研究最为常见,而其中以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居多,早期学者们对旅游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后期研究中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单一,发展旅游带来的影响利弊皆有,且不能完全归之于旅游开发。关于此,在维莱内.L.史密斯(V.Smith)与1977年编著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有较多的论述,这本书曾两次被西方学界称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里程碑,突破了单一角度评价旅游影响视野。在民俗旅游中,关注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的相关的论述在国外旅游界已经引起普遍注意。美国学者埃文斯.坡洽德(Deirdre Evans Pritchard)在《真实性、旅游、传统和法规----以坡特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美国西墨西哥州最古老的建筑坡特宫殿附近售卖手工艺品的印第安人的遭遇,说明传统的外在要素常常干预其传承过程,公众、法律和文化保护主义者的设想、态度及注意力影响着的珠宝制造和销售,该实例中还涉及政府对传统的干预。本迪克丝(Regina Bendix)的《旅游和文化表演----发明传统为了谁?》一文中,针对前期该领域的研究中对经济动机导致民俗表演的创造,从而影响旅游中民俗真实性的批评。另一个学者苏珊.露丝(Susan D.Russell)考察了菲律宾一个曾经是殖民地的旅游点,指出这个村寨为旅游展演的传统宗教节目、歌舞习俗对强化民族认同身份有重要意义。这些学者拓展了对旅游的研究视野,把民俗旅游问题推向了纵深。 1990 年以后可以看作是一个起步或开创性阶段,它吸引了诸多学者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在这一阶段涌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特点、关注重点、未来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但是数量有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西方学界对于旅游带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研

旅游人类学

1旅游:人们居于不同想法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在此过程中同旅游中介和旅游地所发生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2游客:出于不同想法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文化地区体验不同生活,或参观或访问的群体。 3符号:符号即旅游标示物对游客的意义,作为符号系统,一般的旅游标示物都具有两种基本的指示功能,能指和所指,同时也具备几种基本的指示功能:标志功能、代言功能、宣介功能,通常符号的能值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不大,而能指变化却很大。 4通过仪式:“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包含分离、过渡、组合三个程序内容,就如从世俗、神圣、世俗的变化。 5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事项未研究对象,比较偏应用,主要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6全球化:这一概念,源于对国际关系和现代化的延续,它不只限于政治经济领域,同时社会文化也出现全球化,它体现在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在全球流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7柯思:从旅游经验角度来分析,游客的旅游经验有多种模式和类型,1:来自于游客生活的社会所施于的“推力”而产生的“再生模式”2:由于厌倦、无聊现在的生活而逃离,体验新生活的“转换性模式”3:以体验经历不同文化为目标的“经验性模式”4: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模式去进行长期的旅行体验的“实验性模式”5:

以一种“选择性”的精神中心为信念或为之约束的“履约性”的旅行活动的“存在性模式”。 8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人类学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社会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素来以在某一个“异文化“地方长时间生活,参与观察,从事第一手资料收集,重实地调查为原则,他可以让我们去到主、客人的社会,能让我们参与进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当地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 9旅游的全球化图景:全球化现象政治经济领域,社会文化也出现空前的”流动“1,”族群图景“的流动,不同民族和人群在全球化背景下大规模移动现象,使生活方式发生史无前例的改变2,”技术图景“的流动,科学技术作为技术性工具和概念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活动中成为无以替代的重要角色3,”财金图景“的流动,指资本的全球化流通,经济贸易在全球范围活跃的进行着4”观念图景“的流动社会价值体系和观念形态会借着全球化的流动进行传播和互动,5”媒体图景“的流动,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电影等各种方式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表现。 10真实性:旅游的真实性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和认知:1“客观性真实”指旅游在客观方面的原始性属性,游客的客观经历和游客的认知大致相同,2“建构性真实”经过人为加工而呈现出来的,既包含了旅游行为本身的客观性,也加入了别的因素,如:想象,期待、权力等主观性,使旅游“客体”成为一种“象征性真实”。3”存在性真实“是由旅游者和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所获得的,对于建构性真实的主观体验,这种真实与具体旅游活动中的客观物质无关。 11从旅游人类学角度分析游客:1离开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地的人2他们或以休闲、或以积累不同经验、或以体验不同的异文化为目的、想法、观念而外出。3他们将围绕异文化地区展开一系列的娱乐活动。4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或是观望,或是简单参与,或是深入融入体验。5旅游时间或长或短,最后他们会有不同的旅游体验,这就是游客。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 旅游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或许可以说,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旅游活动。当然,这种“旅游”更恰当的来说可以称之为旅行。因为这里所说的旅行与现代旅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旅游是旅行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旅行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书中所言:“如果没有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那么问题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如何来相互传播,相互交融的呢?答案是旅行。旅行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充当了媒介,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首先书中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阐释旅行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旅行对于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比如说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两种假说:其一,“走出非洲说”;其二,“多元说”。“走出非洲说”即主张今天所有人类的祖先在十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渐次分布到世界各地。“多元说”是建立在古猿和人类化石证据之上的,认为人类不仅仅产生于非洲大陆,世界各地本就有人类群体分布。但是,无论是“单元说”还是“多元说”,旅行与人类历史进程都是脱不了关系的,人类为了获取更为满意的生活物资和居住条件,也会进行迁徙,这也是一种旅行。在古代,各条商路的开辟,壮大了旅行的队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为例: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为西域各国带去了大汉的文化,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化,丝绸之路的开辟让许多国家互通有无,促进了文化繁荣与经济繁荣;再到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旅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近代历史中,旅行促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殖民战争来进行的,这种旅行模式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仅为现代人类文明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追求——对资本的渴望。而到了当代,全球化程度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的政治因素以及交通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限制也随着变小,旅游已经渐渐变成了一项很普遍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第一节提到了“内部东方主义”这一词,何为“内部东方主义”?宗教学家贝科其.海登提出“内部东方主义”,认为东方人里也有把其他不同的东方人看作是一种原始或者落后的“他者”现象。这种说法揭示了现下旅游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游客在旅游中抱有一种猎奇心理,所以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时求“异”,致力于开发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异”成为被展示的重点对象,最终导致一般的主流民众建立起了一种这样的印象——“落后与进步”的反差,“野蛮与文明”的对比,但其实很大程度上这种认识都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总的来说,第一节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旅游时全球化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情调。”旅游的来源是人们的一种天生感知,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重视如何打造“游客的凝视”,即要注重游客的旅游期待与可能的目光聚焦,怎样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游客,这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由此出发,“内部东方主义”即出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不能不说是在打造“游客凝视”中所产生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里被当成“他者”,开发者利用他们的“异”来吸引游客,他们的“落后”成为了卖点,这是今天旅游业存在的一大问题。 书中第二节的主题是:“失落的主题”,论旅行文化作为民族志的表现范式。何谓“民族志”,它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而旅行,则是指一种离开自己常住地,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异己的文化空间的一种行为,它表现为在异质空间进行转换和交流的契机,也是建立各种关系的纽带。从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来看,旅行其实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种体现,旅行是实践人类学学科的基础性活动,人类学家把在田野工作中的旅行当作一种特别的概念和行为,并将其嵌入学科的知识谱系之中。简而言之,旅行可以说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手段。因为人类学家在用民族志的方法进行考察,进行田野作业时,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旅

旅游人类学发展述评

旅游人类学发展述评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旅游人类学在西方诞生以来,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无论是在理论成果上还是在科研产出上都收获颇丰。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由于起步较晚,与西方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唯有不断地借鉴和学习,并在实践中为我所用才能加快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步伐。 标签:旅游人类学;影响研究;社区;本土化 一、国外旅游人类学发展历程回顾 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的博迪奥发表论文《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的金钱》,这是目前广泛认可的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国外旅游研究文献[1]。人类学参与旅游现象的研究较为晚近,狭义的旅游人类学即指严肃的、专门从事人类学的旅游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才出现。纳什认为严肃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始于努涅斯1963年发表的关于周末在墨西哥村庄旅游的一篇文章。格拉本则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将人类学介入旅游的研究时间定位于20世纪70年代[2]。 1973年人类学家加法尔·加法里创办了《旅游研究纪事》,该刊现在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旅游学术期刊;1977年瓦伦·史密斯编著了旅游人类学著作《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被旅游学界的《旅游研究年刊》称为旅游人类学的里程碑[21];之后,纳什在《现代人类学》上发表了《旅游:人类学的一个课题》[3]。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帮助解决旅游发展中所产生的许多社会伦理、经济文化冲突和生态环境危机等重大问题的应用性功能[4]。 (一)旅游影响研究 早期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主要思考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利或是弊[5]。早期的人类学家大多对旅游业为目的地社会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如纳什的著名论断:旅游的本质是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游客是某些强权势利的不明智代表[15]。格林伍德在《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文化商品化问题》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旅游业进一步导致贫富不均,似乎加剧了社区内裂痕的出现[23]。厄尔巴诺维兹在《汤加旅游业再审视:持续的麻烦时期?》中,对旅游业为汤加本地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潜在破坏力表示担忧[23]。克里斯特尔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托六甲的旅游业》中对旅游业给托六甲地区所带来的变迁感到叹息,这种变迁导致珍贵的传家宝或文化制品消失的速度加快[23]。 也有一些早期研究者对发展旅游持肯定态度。如戴琦在《旅游业对美国西南印第安人艺术和工艺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指出:旅游促进了当地艺术品的生产并使古老的传统得以复兴,增强了印第安民族的自我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同时,他们不必再到外地去寻找工作或免受失业之苦[23]。麦狄娜考察

旅游人类学_旅游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渗透

旅游人类学: 旅游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渗透 廖 杨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旅游人类学存在着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渗透的学理基础,旅游、旅游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着内 在关联,多元文化并置、 地方性知识!和 文化互为主体性!原则构成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旅游;旅游学;人类学;交叉渗透;旅游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4)04-074-006 Tourism Anthropology: The Overlapping Subject of Tourist and Anthropology LIA O Yang (The Faculty of Social Culture and T ourist 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1,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scientific principle basis of the overlapping subject of tourist and anthro pology.And relation among the tourist,tourism subject and anthropology are inner interrelated.T 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of tourist and anthropology consists of pluralistic culture con g ruency, local know ledge !and culture mainstay each other !. Key words:tourist;tourism subject;anthropology;overlap;tourism anthropology 相对而言,我国的旅游学是一门近二十年才兴起的学科。尽管我国古代的一些著述已或多或少地涉及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但仍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理基础或学科理念,研究方法亦不够成熟,因此它往往成为古代历史或地理学的附庸,或附诸史籍之列传、地理志,或附诸志书之舆地风俗、民情土产,或地理之名山大川、神海圣湖、奇石异水等等。即便明人徐霞客及其游记,亦不外乎此。徐氏被后人誉为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记#也被列为中国旅游史研究的必读参考书目,但徐霞客首先是个地理学家,他的 观光!游记,更多地是他地理考察之余的妙笔神工。 由于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旅游学在中国起步较晚,它的基础薄弱,学科建构所需的理论和方法不足,中国旅游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从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社收稿日期:2004-06-30。 [作者] 廖 杨(1972?),男,壮族,博士,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24卷总第100期) 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 4,2004(V ol 24 General No.100)

旅游人类学书目

薛老师: 我主要查询是参考书,其他的会议纪要,报刊等就没有查询。 旅游人类学参考文献书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慧《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 3 瓦伦L史密斯主编张晓萍,何昌邑等译《东道主和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4应星,《社会支配与科场场域变迁-1895-1913年湖南社会》。载《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5文军: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世纪中国),李世平:宗教变迁及其社会场域-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性新探(世纪中国) 6 [法] 皮埃尔-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7[法] 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中央编译出版社 9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研究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 10 景宜,《节日与生存》作家出版社 11 M-F朗方:《按照世界一体化逻辑》载于,《外交世界》, 转引[法]罗贝尔,朗卡尔《旅游和旅行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12杨福泉,《东巴文化的命运及其与纳西族地区旅游发展之关系》 13 马进帅,《莫高窟: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见《西域书画研究》 14 科恩,《朝圣与旅游:共性与差异性》1981 15卢红等,《宗教:精神还乡的信仰系统》南开大学出版社 16 刘纯,《旅游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王会昌,王云海,《中国旅游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18 【美】克莱德伍兹,施惟达等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 19 【英】霍姆斯鲍姆著,张晓华译:《资本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 20 【英】霍姆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 21 【美】沃尔泽著,褚松燕译:《正义诸领域》译林出版社 22 【法】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3 【英】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4 【德】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 25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6 李亦园:《新兴宗教传统仪式》,见王逐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 27 【美】D,凯尔纳,S,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化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旅游人类学论文

生态旅游学院 旅游人类学论文 题目:从旅游人类学角度浅析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09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评阅人:### 时间:2010年12月13日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 浅析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 摘要:旅游工艺品是在旅游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产品。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对旅游工艺品产生进行了解,并探究其与文化商品化的关系,分析旅游工艺品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希望对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字:旅游人类学工艺品开发创新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随着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也必须随着市场需求而发生变化。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开发出旅游工艺的“精品”,以符合传统的民族特色,有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从而达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双赢”的目的,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二、旅游人类学与民族旅游工艺品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起源于西方上世纪70年代的具有广泛研究领域的学科,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自身的研究;(2)对旅游业的出现给东道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旅游人类学者将视角伸向更实用的领域,通过对旅游工艺品的规律的研究,来分析文化变迁的过程及规律。 旅游工艺品是指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适应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就地取材,并以手工或机械方式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或纪念品。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其民族工艺品亦各有特色、千差万别。 民族工艺品实际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它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尤其广泛的应用和表现。一般说来,民族工艺品主要包括少数民族的绘画、雕塑、年画等造型工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历经4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等不同视角出发,分别形成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 形式、旅游是一种现代世俗仪式、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等不同观点。本文试从这三个不同视角入 手,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作一简要述评,希望对刚刚起步的国内旅游人类学研究能有一 点借鉴作用。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 涵化和发展 现代世俗仪式 上层建筑 作者宗晓莲,女,1971年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99级博士生。地址:北京市白石桥路27号,邮编100081。 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周游各地。但只是到了后来,旅行者才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写下来,留下各种游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日益发展的旅游现象。至今,这一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北美和西北欧的学者。人类学者真正意义上参与旅游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几十年过去了,国外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已颇有积累。理论方法也已历经几代推进,形成多种观点并存、相互吸收的局面。目前,国内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对国外相关研究也介绍不多。笔者拟从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视角着手,简要介绍它们各自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 对旅游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多学科的特点,而且,在旅游研究领域,学者并不太注重学科边界,因而,本文提到的研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有些学者并不自认为是人类学者,但在研究时,却使用了与人类学相似的方法、采用了与人类学相似的观点。在旅游人类学研究权威史密斯(Valene Smith1980)、莱特(James Lett1989)和纳什(Dennison Nash1991)等人的论述中也都把他们的研究看作是人类学性质的,因而本文也会涉及他们的研究成果。①为了研究、理解他人,人类学者常常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进行比较,而且通常是在一个能囊括所有相关人员在内的广阔背景之中作比较。这些传统方法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得到保持。此外,在旅游研究中,人类学者也一如既往地关心事件、行为的主体———人(在人类学发展的历史上,试图研究并理解这些大量的、多样的“他人”,是形成不同观点的起因)。旅 文章的部分资料来自笔者翻译的《旅游人类学》(Dennison Nash1996,Anthr opology of Tourism)。 ①Valene Smith(1980)和J ames Lett(1989)等人认为,在旅游研究中,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在于是否采用了全局性、比较的观点(方法)。他们以此标准来衡量某一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性质的研究。

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_舞台真实_理论

思想战线S IXIAN G ZHANX IAN2003年第4期第29卷l14,2003Vol129 THINK ING 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0理论 张晓萍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我们在强调旅游开发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原汁原味0。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旅游地 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原生文化/和盘托出0。/舞台真实0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于原生文化本身, 它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使原生文化显得更加真实。/舞台真实0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通过这样的形式, 传统文化得以保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复制,其/真实性0获得了/可持续性的发展0。 关键词:原生文化;舞台真实;文化商品化;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78X(2003)04-0066-04y /Staged Authenticity0)))a Perspective of Western T ourism Anthropology ZHANG Xiao-pi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Tourism Management,Yunnan U niversity,Kunm ing,Yun-nan,650091,China) Abstract:Tourism development alw ays emphasizes on being/authentic.0How ever,in actuality,none of the tourism sites is able to completely present its authentic culture./Stag ed authenticity,0though orig-i nated from real life,is not equivalent to authentic culture.T he latter is just made more authentic by a pro- cess of artistic processing and refinement,through w hich the former.s symbolic connotation ensures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Further,the/authenticity0of/staged authenticity0has enjoy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ause of reasonable desig n and duplication.0 Key words:authentic culture;staged authenticity;cultural com modit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兴盛,人们对旅游业的研究已从应用型上升到了理论型。旅游业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再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研究旅游业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变迁,已成为许多学科和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学者来说,他们从多角度更深层次地来研究旅游业,这些研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人类学是研究旅游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这一研究领域中提出来的许多问题,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发人深思,其中/舞台真实0论就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之一。关于/舞台真实0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原来是舞台艺术中所使用的专业名词,把它引入旅游人类学中之后,就涉及到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出现的许多现实问题,如文化商品化问题、文化变迁问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问题等等。许多西方旅游人类学家对旅游文化资源的/舞台化0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破坏、/真实0的内涵是什么、/真实0在旅游人类学中该怎样定义、/真实0与文化商品化的关系等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和深入的讨论。笔者 y收稿日期:2003-05-28 作者简介:张晓萍(1957)),女,白族,云南洱源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及旅游人类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