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习教育学总结复习题.docx

当代学习教育学总结复习题.docx
当代学习教育学总结复习题.docx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是的基本途径。

2.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到形式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4.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是的典型表征。

5.从世界围说,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 19 世纪的义务教育。

6.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延长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7.、、、和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8.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9.19 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0.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和被看作是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捷克教育家写出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3.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写成的。

14.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1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16.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17.主“有教无类”的是,提出“教学相长”的是。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9.教育学是一门以和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

二、选择题:

1. 18 世纪 80 年代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期自然,便是最好的,这一主是提出的。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3.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是哪一位教育家的观点。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朱熹

4.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A《学记》B《大学》C《师说》D《金言》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A《政治学》B《理想国》C《雄辩术原理》D《金言》

6.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培根

C 赫尔巴特

D 卢梭

7.被称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

A《理想国》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学记》

8.《大教学论》是谁的著作。

A 培根

B 柏拉图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9. 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培根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10.提出教育学学科基础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是。

A 亚里士多德

B 杜威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11.19 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 教育化

B 初等教育义务化

C 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D 教育全民化

12.被看作是规教育学形成标志的代表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 《民本主义与教育》D《学记》

13.下列属于二战后世界教育发展变化的是。

A 加强幼小衔接

B 强化并延长义务教育

C 教育的世俗化

D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

E 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14.一般认为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与教育》

D 《爱弥儿》E《教育漫话》

15.下列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 有教无类

B 教学相长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 克己复礼为仁

E 兼爱,非攻

三、辨析题:

1.非形式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没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容也相对规化。6

2.从规学科的建立、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夸美纽斯及他的《大教学论》作为代表人物

和作品。

3.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发达最重要的特

征。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形式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5.学制受学校教育自身影响,其他外界因素对其无影响。

四:名词解释:

1.教育

2.学校教育制度

3.教育学

五、简答题: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3.简述近代教育特征。

4.简述 20 世纪后现代教育的特征。

5.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表现。

六、论述题:

1.谈谈你对教育学的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认识。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填空

1.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这是

2.终身教育的提出者为。

3.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

4.教育民主化包括和两个侧面。

5.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另一方面到达到。

名词解释

1.双轨制

2.单轨制

3.终身教育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信息化

6.正规教育

7.非正规教育

8.全民教育39

选择题

1.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属于。

A 正规教育

B 非正规教育

C 非正式教育

D 终身教育

E 民主教育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

A 教育全民化

B 教育终身化

C 教育民主化

D 教育国际化

E 教育发展化

3.下列属于 20 世纪 60年代教育发展特点的是。

A 教育先行

B 教育大扩

C 教育民主化

D 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E 教育重建

4. 下列属于 20 世纪 50 年代教育发展容的是。

A 使学校系统招收更多孩子入学

B 增加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课程

C 使高等教育入学更方便

D 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E 未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机会

5.下列属于 20 世纪 70年代教育发展说确的是。

A 教育发展速度减缓

B 教育规模大扩

C 有人说这是“世界性教育危机”

D 教育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E 教育重建

6.下列属于 20 世纪 70年代教育发展说确的是。

A 改革课程和教材

B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C 重视德育

D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E 加强教育和现代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辨析题

1.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 世纪40、 50年代大发展时期教育的显著特点。

2.20 世纪 70 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

转向缩小规模。

3.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劳动力资源,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发展中与发达对教育提出了同样

的要求。

4.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四、简答题

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

2.简述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3.简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特征。

4.简述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2.你是怎样理解当代社会对当代教育制约的。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一、填空:

1.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开始了现代教育。

2.1983 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

成为此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针。

3.1982年我国的《宪法》中规定:“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等方面全面发展。”

4.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为:教育目的、、。

6.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的关系。

7.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和两方面协调发展。

8.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

的统一。

二、选择:

1.苏联教育理论对我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无疑是主编的《教育学》。

A 赞科夫

B 凯洛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A.1980年 B. 1986年C. 1990年D. 1995年

3.200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将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走到持久的促进和保障。A.《民办学校保障法》B.《民办教育促进法》C.《民办教育保障法》D.《民办学校促进法》

4.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负担过重,因而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A.教育设施落后B.教师素质较低C.教育观念落后D.教育经费短缺

5.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容

6.下面哪一部教育法规,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 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 ?

A.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 199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7.下面哪一次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

教育”?

A.1951 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B.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8.我国建国初期 1949-1952 年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

A 接管改造就学校

B 清理教师队伍

C 改革旧学制

D 对高校进行院系调整

E 工人等夺取教育领导权

9.下列对建国后全面学习苏联教育说确的是。

A 大量引进教科书

B 仿照其管理模式

C 强调智育重要性

D 主德育通过教学进行E强调学校的性统一性

10.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的统一。

A 思想政治素质

B 教育基本素养

C 道德品质素质

D 智力素养

E 文化知识能力

11. 2008 年秋季入学标志着我务教育发展大事的是。

A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B 实行了“两免一补”

C 实行了“一费制”

D 农村地区学杂费全免

E 免除西部地区学杂费

12. 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在年。

A1995 年B2000 年C2001 年

D2002 年E2006 年

13.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包括。

A 教育目的

B 理想目的

C 培养目标

D 现实目的

E 教学目标

14.下列属于德育容的是。

A 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B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C 养成良好劳动观点

D 提高体验感悟美的能力

E 形成正确政治观念

三、名词

1.教育目的(广义,狭义)

2.体育

3.智育

4.德育

5.美育

6.劳动技术教育

四、辨析:

1.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2.个体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统一作用的结果。

3.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价值观,决定了教育活动。

4.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依次为: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

6.美育等于艺术教育。

五、简答:

1.简答“五育”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六、论述: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关于我国教育目的是如何表述的?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理解。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

1.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促进功能与教育促进功能。

2.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

3.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

提供可能性;对个体发展其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4.马克思主义者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并结合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提出了学说,即主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人们共同追求

5.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

6.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

7.个体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先天脚尖和外部环境作用,而是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8.在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

性意义。

9.素质可以分为:先天的,后天的,先天与后天结合的。

10.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

11.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

12.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

1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

1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教育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二、选择

1.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是。

A 发展人的能力

B 发展人的脑力

C 发展人的个性

D 发展人的共性

E 发展人的价值

2.“狼孩”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A 不起决定作用

B 起决定作用

C 不起作用

D 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E 促进社会的发展

3. 在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

性意义。

A 遗传

B 社会环境

C 教育

D 人文环境

E 个体主观能动性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 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

B 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

C 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D 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

E 教育即促进人的主体意识

5.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表现在。

A 促进人的潜能发挥

B 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

C 促进人个体特征发展

D 促进人的价值实现

E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发展

6.素质教育可以分为。

A 身体素质教育

B 心理素质教育

C 社会素质教育

D 个性素质教育

E 发展素质教育

7.对于孩子的发展民间有“三翻六坐七挠八爬”的说法,这体现了个体发展的。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社会性和历史性

C 个别差异性

D 潜在性

E 价值性和发展性

三、名词

1.个体发展

2.素质

四、辨析

1.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2.全面教育就是均衡教育,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样的教育。

3.个体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统一作用的结果。

4.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和阶段是不均衡的。

5.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有两个层次,其中成才是做人的基础。

6.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相同的。

7.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五、简答

1.个体发展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简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层次。

6.简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六、论述

1.什么是人的个性化?为什么说良好的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

2.论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的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 1993 年,我国颁布的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3

4. 1993 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

5.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和两条途径来实现。

6 .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

有、、

、的权利。

7.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和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

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

8.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和。

9.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容上是关系,在人格上是关系,在道德上

关系。

10.“发展社会性的情感”是期学生发展的任务。

11.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包括社会功能、、、。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表明教师职业角色中的角色。

13.教师专业训练的容包括:专业意识、、、、。

二、选择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A 高尚的职业道德

B 丰富的文化知识

C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D 崇高的社会地位

E 先进的教育理念

2.男生在游戏中一般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女生喜欢扮演救死扶伤的大夫,这体现了

学生发展的。

A 稳定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顺序性

E 阶段性

3.教师工作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容的生成性、教学情境的多变性决定了教师的角色。

A 传道者

B 示者

C 管理者

D 父母和朋友

E 研究者

4.教师专业训练的容包括。

A 专业意识

B 专业态度

C 专业知识

D 专业技能

E 专业品质

5.我国在 1993 年颁布的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A 《宪法》

B 《教师法》C《义务教育法》

D 《教师资格条例》E《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6 .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

括。

A 无差别原则

B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 无歧视原则

D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E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7.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扮演好角色。

A 传道者

B 示者

C 管理者

D 父母和朋友

E 研究者

8.决定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因素有。

A 社会功能

B 受教育程度

C 经济待遇

D 社会权利

E 从业要求

9.下列不应该是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是。

A 朋友角色

B 管理者角色

C 灌输者角色

D 示者角色

E 传道者

10.教育教学中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稳定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顺序性

E 关键期

11.教师专业发展的容包括。

A 专业知识的发展

B 专业才能的发展

C 专业情意的发展

D 专业理想的发展E专业功能的发展

12.“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

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体现的是青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A 受教育的权利

B 生存的权利

C 安全的权利

D 发展的权利

E 受尊重的权利

13.我国青少年儿童权利主要包括。

A 生存的权利

B 受教育的权利

C 受尊重的权利

D 安全的权利

E 利益最佳的权利

三、名词解释

1.学生的发展

2.师生关系

3.教师专业发展

四、辨析

1.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好“管理者”角色。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只要严格管理,就能得到好的效果。

3.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上是授受关系。

4.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但依然是正式的“社会人”。

五、简答

1.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述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3.简述教师专业训练的主要容。

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涵及容。

5.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6.简述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

1.一个未来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师职业的专业训练,取得一定的资格,才能成为符合教师

职业规要求的专业人员。联系自身实际,论述教师专业训练的主要容。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位。自古以

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过许多形象的比喻,例如把教师比作默默耕耘的园丁、无私奉献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理论,谈谈你

对当代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

3.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策略。

第六章课程

一、填空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2. 课程论是根据对、、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

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和

为主要特征。

4.潜在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和。

5.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主根据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6.活动课程以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7.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有三点,即、和。

8.关于课程的定义,杜威主课程即__。

9 .泰勒认为,要对教育目标作出明智的选择,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10.当代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最基本的形式是__。

11.课程结构是指、之间的在联系,体现为一定的。

12.潜在课程是1968 年首先提出的。

13.我国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等多方面设计具体课程。

14.我国课改中的课程标准包括:前沿、、、实施建议以及附录。

二、选择题

1.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有。

A 斯宾塞B赫尔巴特 C 洛克

D 布鲁纳E杜威

2.主课程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的要素主义属于。

A 学科中心课程论

B 人文主义课程论

C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D 后现代课程论

E 经验主义课程论

3.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包括。

A 物质情境

B 文化情境

C 人际情境

D 教学情境E问题情境

4.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主课程即。

A 学科

B 目标或计划

C 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D 社会文化再生产

E 社会改造的过程

5.人文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有。

A 斯宾塞B赫尔巴特 C 卢梭

D 布鲁纳

E 罗杰斯

6.以下说法,属于活动课程的特点的是。

A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B 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

C 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D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E将替代学科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主导类型

7.我国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包括。

A B C

D 实施建议部分E附录部分

8.以下说法,符合学科课程的是。

A 系统性

B 简约性C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D 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E 在当代课程体系中居主导地位9.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 教学改革

B 学生管理体制改革

C 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D 课程改革

E 教法改革

10.提出“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的是。

A 学科中心课程论

B 人文主义课程论

C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D 后现代课程论

E 存在主义课程论

11.柏拉图的《理想国》体现的是课程思想。

A 学科中心课程论

B 人文主义课程论

C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D 后现代课程论

E 存在主义课程论

12.美国的《 2061 计划》体现了课程的。

A 重视完整性

B 重视课程整体功能

C 重视统一性

D 课程综合化

E 课程多样化

13.下列属于潜在课程的是。

A 教室布置

B 各种仪式活动

C 学风班风

D 学校教学楼

E 师生关系

14.当代成人教育教学经常采用的课程编排方式为。

A 单科直线式

B 多科并进直线式

C 多科反复式

D 螺旋式

E 单科多科结合式

15.小学常识中的物理基础与初中物理、高中的物理课所采用的课程编排方式为。

A 单科直线式

B 多科并进直线式

C 多科反复式

D 螺旋式

E 单科多科结合式

三、名词解释

1.课程

2.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

4.潜在课程

5.课程设置

6.课程标准

四、辨析

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和社会权威的作

用。

2.活动课程的优点在于有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3.当代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最基本的形式是单科直线式。

4.提出根据人类五种主要活动组织课程的是赫尔巴特。

5.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由分级管理改成了集中管理。

五、简答

1.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与不足。

2.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简述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容结构。

4.简述泰勒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

5.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容。

6.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六、论述

1.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论述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特点。

2.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3.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七章教学理论习题

填空:

1.提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的教育家为。

2.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为《》。

3.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另一条是。主要在美国获得发展的是,在德国、苏联和我国获得发展的是。

4.例教学的提出者为德国的,图例讲解法的倡导者为苏联的。 5

5.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种是。

6.根据情感教学理论,师生关系态度品质应包括、、。

7.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假设或解释,学习者要依据自己经验背景去理解,这种教学理论为

教学理论。

8.罗杰斯认为学习可以分为和;他赞成的学习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

9.提出要帮助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的教学理论为。

10.在西方教育发展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教育家为。夸美纽斯,拉特克

选择:

1.在西方教育发展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教育家为。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特克

E 苏格拉底

2.将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改造成五阶段的是。

A 夸美纽斯

B 席勒

C 杜威

D 莱因

E 克伯屈

3.下列属于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容为。

A 学科课程为主

B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

C 讲授法为主导教学方法

D 源于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E 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必须是。

A 形成相倚组织

B 分五阶段进行

C 讲授法为主导

D 分科教学为主

E 确定并明确目标行为

5.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包括。

A 程序教学法

B 例教学法

C 图例讲解法

D 计算机辅助教学

E 发现法

6.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为。

A 布鲁纳

B 斯金纳

C 罗杰斯

D 斯卡特金

E 奥苏贝尔

7.下面属于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原则的是。

A 序列原则

B 结构原则

C 动机原则

D 强化原则

E 小步骤原则

8.对情感教学理论容说确的是。

A 学习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

B 学习要有整个人的投入

C 学习是渗透性的

D 学习只与心( mind )有关

E 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9.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要素为。

A 情境

B 协作

C 会话

D 评价

E 意义建构

10.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占主导地位。

A 发现法

B 讲授法

C 程序教学法

D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E 图例示法

11.下列属于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容为。

A 主讲授法占主导

B 强调自定步调学习

C 极力提倡发现法

D 计算机辅助教学

E 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判断:

1.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第一个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把道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4.对我国的教学理论发展影响最深的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5.哲学取向教学理论源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基本原理。

6.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

名词解释:

1.教学

2.讲授法

3.程序教学

4.非指导教学

5.相倚组织

简答:

1.简述例教学的阶段。

2.简述斯金纳提出的直线式程序学习的基本特征。

3.简述发现法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4.简述情感教学理论基本容。

5.简述认知教学理论基本容。

6.简述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基本容。

论述:

1.试以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为主论述认知教学理论的容。

第八章德育论

填空:

1.道德是以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心信念的力量来调

整、、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和。

2.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的教育为,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

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的教育为。

3.从层次划分的角度看,德育即对学生进行、、的

教育。

4.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陶冶学生的,培养

学生的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5.在 1882 年率先以法令的形式把“道德课”列入学校正式课程的是。

6.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创建者为和。

7.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容,造成其认知失衡,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这是依据了德育的原则。

8.在道德判断发展阶段中,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的是水平。

选择:

1.根据道德类型划分,德育可分为。

A 私德教育

B 公德教育

C 职业道德教育

D 道德规则教育

E 道德理想教育

2.下列属于学校公德教育容的是。

A 国民公德意识B维护民族团结和尊严 C 爱护公共财物

D 社会公德意识E遵守公共秩序

3.下列属于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容的是。

A 勤恳工作B廉洁奉公 C 爱护公共财物

D 团结协作E遵守公共秩序

4.下列属于学校私德道德教育容的是。

A 维护民族团结B相互尊重、关心 C 爱护公共财物

D 保护环境

E 尊老爱幼

5.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常运用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

A 道德原则教育

B 道德理想教育

C 道德规则教育

D 道德行为教育

E 道德思想教育

6.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常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

A 道德原则教育

B 道德理想教育

C 道德规则教育

D 道德行为教育

E 道德思想教育

7.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常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

A 道德原则教育

B 道德理想教育

C 道德规则教育

D 道德行为教育

E 道德思想教育

8.下列属于单独设立道德课难题的是。

A 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

B 方法无法确定

C 容易导致知行分离

D 时间难以保证

E 容宽泛难固定

9.下列关于个体道德发展说确的是。

A 道德判断不断发展

B 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

C 道德发展赖于个体自主性

D 冲突能促进道德判断发展

E 生活情境适于促进道德判断发展

10.在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教师的提问策略有。

A 突出道德争端

B 帮助学生解答问题

C 询问为什么的问题

D 虚拟道德问题

E 使情境复杂化

11.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的好处有。

A 系统传授到的知识和理论

B 导致知行分离

C 促进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D 渗透在各学科中进行教育

E 课程和时间上有保证

判断:

1.我国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

2.我国学校德育中,道德教育指形成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思想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

发展的教育。

3.我国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重视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比较忽视国民公德教育。

4.在学校德育中,道德规则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5.个体的道德判断容反应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6.从道德类型看,敬老爱幼属于学校中的公德教育。

名词解释:

1.直接的道德教学

2.间接的道德教育

3.道德两难

简答:

1.简述教育的道德标准。

2.简述德育性质与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述道德课的优点。

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5.简述个体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容。

6.简述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要求。

7.简述道德两难问题的来源。

8.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观点。

论述:

1.分析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论述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当代教育学》出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1、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 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页)( B )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4页) 名词: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4页)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简答: 1、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1页)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 教育秩序。(25页)( A ) 3、错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35页) 名词: 1、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30页) 2、双轨制: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31页) 3、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31页) 4、正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31页) 5、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31页) 6、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积累的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31页) 7、教育平等: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当代教育学题库4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 1.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促进功能与教育促进功能。 2.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 3.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对个体发展其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4.马克思主义者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并结合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提出了学说,即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 5.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 7.个体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先天脚尖和外部环境作用,而是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8.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9.素质可以分为:先天的,后天的,先天与后天结合的。 10.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 11.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 12.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 1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 14.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教育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二、选择 1.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是。 A发展人的能力B发展人的脑力C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共性E发展人的价值 2.“狼孩”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E促进社会的发展 3. 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A遗传B社会环境C教育

D人文环境E个体主观能动性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B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C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D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E教育即促进人的主体意识 5.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表现在。 A促进人的潜能发挥B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C促进人个体特征发展D促进人的价值实现E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发展 6.素质教育可以分为。 A身体素质教育B心理素质教育C社会素质教育 D个性素质教育E发展素质教育 7.对于孩子的发展民间有“三翻六坐七挠八爬”的说法,这体现了个体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个别差异性 D潜在性E价值性和发展性 三、名词 1.个体发展 2.素质 四、辨析 1.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2.全面教育就是均衡教育,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样的教育。 3.个体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统一作用的结果。 4.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和阶段是不均衡的。 5.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有两个层次,其中成才是做人的基础。 6.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相同的。 7.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五、简答 1.个体发展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简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层次。 6.简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 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之后,又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 (1)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其创始人是鲍尔斯和金蒂斯。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总之,这三个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挑战,逐渐促进了有关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2.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同样,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办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动机。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当代教育学题库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是的基本途径。 2.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到形式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的典型表征。 5.从世界范围说,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国家的义务教育。 6.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延长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7. 、、、和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8.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9.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0.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1. 和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捷克教育家写出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3.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写成的。 14.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1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16. 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17.主张“有教无类”的是,提出“教学相长”的是。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9.教育学是一门以和为研究对象,探索的科学。 二、选择题: 1. 18世纪80年代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2.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期自然,便是最好的,这一主张是提出的。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3. 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是哪一位教育家的观点。 A孔子B荀子 C 孟子D朱熹 4. 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A《学记》B《大学》C《师说》D《金言》 5.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A《政治学》B《理想国》C《雄辩术原理》D《金言》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当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当代教育学 选择: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改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人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其突出标志由三个,即教育先行、教育内涵发生变化、教育高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新增长时期,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不平等严重存在。 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学习苏联、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建国初我国学习苏联的主要形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 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各院校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 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 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教师专业训练内容: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专业意识:从业、敬业、乐业。 专业态度: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倾心相爱、诲人不倦、精诚合作、协同施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专业品质:具有广泛兴趣、与学生打成一片、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客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 善于接受新事物。 教师为有效的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知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特点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3.两种不同的学生观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4.学生的社会地位

教育理论 当代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了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所以教育的发展很慢,主要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广大的人民没有受教育权。教学内容也十分险隘,主要是道德经典诵读。 2)14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在此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产生,教育权扩大,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教育的内容逐渐增加实用功利性学科。国家更加重视立法以法治教。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再一次改变了教育。义务教育年限进一步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制度日趋国际化。 4)20世纪80年代,新的经济形势——知识经济产生并逐渐改变着世界。对教育又提出新的要求。网络教育、个性教育、教育的国际化等提供要求和可能。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尽管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一、等级性 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和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三、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四、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3、近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近代教育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 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

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 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