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

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对策

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我国证券市场的出现,我国金融初级混业经营局面初步形成,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性金融动荡也日益加剧,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问题也成了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首先通过美国的金融发展历程引出金融混业经营的概念,通过金融风险理论认为控制风险、抑制危机是迫切的、必须研究的课题;其次论文分析了金融混业经营业务模式下风险类型;最后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关键词:金融混业经营风险

Mixed operation of finance risk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Since the eighty's of last century, with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China's financial situation in primary mixed operation is preliminary form, join WTO as our country, worl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 links, the world financial turmoil is also growing,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 Firstly, through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ads to financial mixed management concept, through financial risk theory believe that risk control, inhibition of crisis is urgent, must study the issue;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d financ ial mixed business mode risk types; finally proposed the mixed financial business risk pre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inance Mixed operation Risk

目录

序言 (3)

1.1研究背景 (3)

2,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相关理论 (3)

2.1金融业的本质 (3)

2.2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推广与演变 (4)

3,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7)

3.1信用风险 (7)

3.2市场风险 (7)

3.3操作风险 (8)

3.4利率风险 (8)

3.5流动性风险 (9)

3.6道德风险 (9)

3.7制度风险 (10)

4,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11)

4.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及法律法规 (11)

4.2建立完备的防火墙 (12)

4.3加强信息披露 (13)

4.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14)

5,结论 (15)

参考文献 (15)

序言

1.1研究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我国初步的金融混业经营阶段,由于对混业经营缺乏有效规范及监管,出现了主要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代表,包括广东国投等为一批非银行区域性金融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大量不良金融资产,造成流动性危机影响到持续经营能力。为解决我国金融在改革初期的初级混业经营矛盾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出台为标志,初步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金融业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分业经营的影响凸现,表现在业务范围相对单一,产品及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同业竞争加剧,成本加大,影响企业利润。为了解决这样问题,我国从政府到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业内,都开始尝试新的业务方式,出现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新的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集团公司,在进行混业经营的有益尝试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经历了二百多年发展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为其他国家楷模的金融体系仍会爆发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其负面影响及层次原因是需要我们引以为鉴,从根本上预防混业经营中的风险。

2,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相关理论

2.1金融业的本质

金融是从经济学中衍生出来的关于现金流的学科。因此,它成立的初衷,就是为实体经济依照市场原则融资,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那么金融的第一本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既然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那么它就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更不能超越实体经济成为市场主体(如果真的有一天脱离了实体经济,超越了实体经济,那我们一方面要检查经济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就是要重新审视金融的概念和定义了);既然是为实体

经济服务的,就应该非常了解实体经济;既然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就必须用无微不至的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现金流的自由流通。

金融的本质就是流动性的组织、再分配,金融平台在有效监管、安全运营的前提下,为流动性的提供者、以及流动性的需求者提供的服务。宏观上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把社会闲散剩余资金聚集起来,为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流动性由分散状态汇集并进行再投放的过程,各个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组织分配链条中共同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2.2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推广与演变

所谓金融分业经营:指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机构等限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领域内经营,依照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业务范围。现行金融分业体制下的混业经营:指同一金融机构同时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基金业务、期货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金融业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以独立子公司形式存在,分别具有资本金及账户、独立管理体系、核算体系。这样的金融机构形象的称为综合性“金融超市”。

美国金融制度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完善、规范和有效的金融制度。而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分业—再混业”的历史演变过程。其间以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Glass一 steagallBankingAct),也称《 1933年银行法》以及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FinancialServicesModemizationActof1999)为两个不同阶段的标志分水岭。

1929一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美国银行大量破产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和证券市场濒于崩溃。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彻底改革现行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的一揽子金融改革措施,力图重建美国的金融制度。从而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金融制度变迁,通过确立严格的银证分离制度,使美国真正开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历程。《1933年银行法》第16、20、21、32条款作出了严格的分业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行企业股票、债券等的承销、承购业务,除了购买政府债券以外,也不能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投资业务;同时,作为证券经纪商、交易商的投资银行,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的业务。这一分业制度目的是禁止商业银行涉足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免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危害储户利益和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美国金融业以此为标志进

入分业经营时期。

虽然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保障了银行安全稳定,但是金融未必安全稳定,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业国际化趋势加快,金融创新不断地冲破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市场分割,使得不同融资工具、技术和服务之间差别缩小,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替代性增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界限也日益模糊,严格区分不同金融业务己相对困难。由于美国在二战之后全球地位提高和美元国际金融货币地位的特殊性,为了顺应这种金融产业日益融合的趋势,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该国20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金融管制放松的进程,逐步改变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 1933年经济危机时代制订的《格拉斯一斯蒂洛尔法案》,取消了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渗透限制。这一法案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在美国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行业执行了六十年的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美国由此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演变过程。

为什么金融混业经营会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为什么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业都逐渐放弃原来的分业经营模式而选择混业经营模式,因此寻求金融混业经营的驱动力量和隐形规律,成为学术界、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一直想解开的谜。虽然金融混业经营还不能够将金融业经营的效率性和稳定性完全统一,也具有管理难度加大、道德风险增加、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等缺点。但是,相对分业经营来说,混业经营体制至少具有以下的优势。

规模经济

根据现代企业组织理论,(金融)企业混业经营可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联合实现规模扩张。随着金融业混业的推进,企业边界扩大,在相对较大的规模水平上,将直接面临边际效率增减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即规模经济问题。混业性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有不同业务部门或机构共同分享,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其总体经营成本通常用低于每一机构单独经营时的成本总和。统计数据显示:混业会带来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Allen N Berger,2000)[3]。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其原因主要在于:①金融机构可以将管理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物资和人力)分摊到更广泛的产品上;②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分支结构和已有的其它全部销售渠道以较低的边际成本销售附加产品;③由于金融产品的互补性和可替代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内部财务结构对市场做出反应,因而更容易适应产

品需求状况的变化;④由于在某些领域内易于建立信誉以及信誉的外溢效应,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在提供一种服务时获得的信誉向客户推荐其他金融服务;⑤规模经济也可从对金融服务的消费中产生,如在同一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办理一系列组合金融业务,可以节约客户相当的时间和研究成本。

范围经济

在混业经营过程中,由一个金融机构经营所有的金融业务比几个机构分别去经营单个业务具有优势,可以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我们就说存在范围经济。而金融混业经营能产生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在于协同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业的货币资产、固定资产、人力资本和共享信息的专用性较低,生产要素替代性和通用性很强,为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便利,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不会有明显的成本制约;

②各项金融业务面临宏观上基本相同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③各项金融业务的客户很对会同时对多项金融产品产生需求,可以节约客户相当的时间和研究成本;④金融企业在多元化收购与兼并活动中能够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即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不同性质的机构对管理资源的共同利用,如为克服沉没成本而进行的人员与机构整合)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对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

金融创新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教授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界定,金融创新就是指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等。当然,金融创新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金融环境中有更多更好的金融创新内容。金融创新并不是混业经营特有的产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金融创新存在于金融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都存在着金融创新,

只是在混业经营下金融创新更能实现了金融业的融合,推动金融业发展,在混业经营中出现更多更好的金融创新形式,例如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监管方式和制度创新等。金融

创新是对金融要素、金融功能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其客观上要求排除行业限制,实现金融业所有要素按照风险最小、收益最高的要求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各种金融资源相互渗透融合,从而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推动金融经营体制朝着有利于资源按照有效率的合理配置方向发展。因此,混业经营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金融创新也成为混业经营一个显著的标志。

3,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

3.1信用风险

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交易对手因无法抗拒原因违约而产生的风险、表现为违约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信用迁移风险、信用事件风险、可归咎于信用风险的结算风险等。

在混业经营下,随着金融创新技术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信用风险的边界不断扩大。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借贷和债券义务风险、担保人风险以及派生交易者不能履行其义务的风险等),还应该包括由于交易对手(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风险[1]。因而,现代信用风险的相关事件应包括:信用品质的变动、信用息差(credit spread)的变动以及交易对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信用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信用风险概率分布的厚尾现象,道德风险是形成信用风险的最主要的因素,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信用风险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持,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定具有一定的难度[2]

3.2市场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把市场风险定义为“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头寸出现亏损的风险”。在我国“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3]

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影响金融资产价值的市场因子(利率、汇率、证券价格、隐含波动性和商品价格等)的变化而引起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价值在未来的

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一种综合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外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时常把它单独列出。市场风险的评定基于市场参数不稳定性,这些市场参数包括:利率、汇率、证券价格、隐含波动性和商品价格等。造成潜在市场价值偏差的波动还与交易工具的敏感性相关,敏感性包括由于上述参数变化所引起的价值变化,通过测量交易工具的敏感性和市场参数的波动性,可以量化市场风险。

3.3操作风险①

相比于其他的风险管理领域,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直到近年来才引起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重视。操作风险有多种含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被学术界和业界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4]然而这个定义没有将外部环境风险和欺诈舞弊与普通的操作风险区分开来,排除了存在于商誉或策略方面的风险。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操作风险主要产生于两个不同层次:技术层面,主要是指信息系统、风险测量系统的不完善,技术人员的违规操作;组织层面,主要是指风险报告和监控系统出现疏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操作风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金融业界最主要使用的量化模型有损失分布法(loss distribution approach)、内部测量法、标准法、基本指标法。其中,基本指标法对资料要求条件较低,但测量误差较高;而损失分布法对资料条件要求较高,测量误差较低[5-6]

3.4利率风险

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是指在混业经营过程中,若因为利率发生非预期性的不利走势,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支付较高的利息费用,或是引起资产价值的滑落,其结果将影响到财务状况,甚至冲击到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因为利率非预期性变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另一部分是因为利率变动,改变期中可以再投资现金流量

有人曾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局限性而导致方向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即欺诈舞弊

等主观原因以外的,非主观意愿行为导致的内部风险。这个定义将外部环境风险和欺诈舞弊两类情况从

操作风险中划分出来,这样确保企业准确把握操作风险的特点,对操作风险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地估计,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有效防范。

的风险,称之为再投资风险(reinvestment risk)。因此,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利率水准在适当水准区间之内。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可以归类为: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殖利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基本风险和选择权风险(option risk)。重新定价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价位方面,对于到期日(针对固定利率)以及重新定价(针对浮动利率)之间的时机差异,由于利率变动,这种错配会对金融机构的经济价值产生非预期波动,从而产生风险。上述的差异也会改变殖利率曲线的斜率和外形,造成非平行移动,尤其非预期移动更会对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产生殖利率曲线风险。基本风险是因为利率变动,造成对于不同财务工具所需支付的成本与所得的收益,产生非预期差距,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现金流量。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许多衍生性金融产品依附在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活动上,利率波动因而影响到资产负债的评价,同时也冲击到衍生性金融产品的定价,从而产生选择权风险。利率风险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全部评价法、存续时间法、殖利率波动性法和风险值法等。针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证券、零息票工具、利率衍生工具、不可转换优先股和混合工具等[7]

3.5流动性风险

混业经营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8]它是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的一种风险界定,在一定时期内,它是一种客观风险,即在一定的时限范围内流动性是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也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的,随时可能发生,存在于资金的状况当中。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现金流、资金风险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具有综合性特征,是其他风险在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3.6道德风险

Mishkin(1991)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种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生产率的投资项目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

溃。”同比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大,而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将表现得更加突出,使金融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非正常化,从而引发各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金融企业内部道德风险。由于非正常化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所有权及债权人对经营权约束弱化或失效,在现行考核和激励机制条件下,金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只注意企业规模,获取管理更大规模公司带来的权利、威望和与公司规模相关的补偿金,而不注意风险和利润,尤其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甚至高层管理人员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风险较大的证券市场,加大金融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虽然金融企业各个不同行业之间业务合作实现协同效应,但内幕交易、关联交易不可避免,利益将重新分配。金融企业内部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行业之间会出现利益冲突问题,引发各行业之间的斗争问题,在现有的不健全的监管环境下,也必将难以阻止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金融企业外部道德风险。我国国有金融企业的产权性质决定了国家和政府为国有金融企业承担了最终风险,而国家无法对国有金融企业实施完全监控,一旦实施混业经营,权利与义务的脱节,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必然刺激高级管理人员将资金大量投入高风险项目,加大了金融企业风险。非正常化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健全的监管制度、第三方监控措施的缺乏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我国现有的金融企业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既得利益不负责任,凸显损害投资者或国家利益的种种迹象。高级管理人员与股东勾结,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过度的官方保护、社会信用伦理的丧失、各种道德风险观念交叉并存、道德风险引致的“寻租”、偷懒和各种欺诈行为必将增加金融交易的成本,加大企业的道德风险,加大金融风险处置的难度。

3.7制度风险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银行法、担保法、抵押法、保险法、证券法、破产法、信托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针对我国如何安全实现混业经营转变的法律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混业经营的条款也没有进行及时修正,因而对于我国已事实上存在的金融控股集团混业经营没有法律上的限制和保证,集团管理者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寻找制度设计的漏洞或空缺进行“非法业务”的尝试,再加上一些疏于监管的非法金融机构的存在,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乱。信息技术带动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多变性和高诱惑性,而制度的建立则往往落后于创新工具的发展,从而难以避免金融风险。同时,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不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也会产生金融制度风险。由于公司治理结

构不完善造成的“所有者缺位”,金融机构经营者往往偏离社会目标,追求自身利益和组织规模的最大化,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造成管理权责利不对称,弱化责任与约束,而将金融风险转嫁给国家和政府。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新的金融制度会导致利益在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某些金融机构或行业会因为利益受损而阻碍金融制度的有效实施,出现消极执行抵制行为,这无疑也会增加金融的制度风险。

4,金融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4.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及法律法规

应建立以金融监管为主体,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为补充的符合性的金融监管体系。首先,相对于监管当局的监管,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的是微观个体的安全与效率,虽然宏观监管有较强的力度,但良好的内部控制却能发挥较外部监管更为深刻、持久的作用,并因此成为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监管机构应帮助金融机构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健全财务监测、经济责任控制及相互监督的机制,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内控不再流于形式。其次,在目前我国监管当局监管力度有限的情况下,金融同业公会性质的行业自律组织以及行为规范的市场监督中介是金融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前者是指金融业的社会团体组织,通过该行业的管理者和同业中的一些知名学者定期或不定期的会晤,能有效地起到协调、服务和桥梁功能。后者是指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中介机构所建立起来的市场监督平台,它们在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加快行业自律组织和市场监督中介的建设步伐。此外,舆论监督和民间监督的作用不可忽视。不论从保证金融业的稳健、高效运行目标来说,还是从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说,舆论监督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使得消费者在“用脚投票”的同时又多了一个“用手投票”的机会。民间监督的引进和加强与银行业的发展和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且在民间监督越健全的国家里,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越低。我国应结合国情为官方监管机构的监督角色准确定位,同时培育和扶持成立一个独立的民间“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借此实现金融监管的互补,共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

4.2建立完备的防火墙

“防火墙”的概念首次使用于198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伦·格林思潘的美国官方文件中,特指“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特别是信用交易”的措施。而现在它的主要含义则是指混业经营带来的内部交易问题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自律管理予以化解,为防止在金融集团混业发展下各业务、各公司成员之间风险相互传播和向外部蔓延,金融监管当局有必要从制度安排上做出相应约束、提

出相应原则、进行各种相应制度规范,以减弱金融集团混业经营的负面影响,隔离风险。

(1)“防火墙”②描述

在金融综合经营中,“防火墙”是指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持股、业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在母公司与附属机构之间以及附属机构相互之间设置屏障,旨在割断各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以防止风险相互传染。通过这种安排,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某一部门中的某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不会直接或间接地被公司其它部门的人所掌握或利用。每一个部门的经营或决策都按照“道德准则”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从而保证每一个部门不是依靠牺牲本部门或其它部门客户和股东的利益获得盈利。通过这种安排,约束金融控股公司成员之间的内部交易,控制风险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传递。根据日本学者高木仁教授的研究,“防火墙”措施可作如下初步定义:规范金融控股公司与银行、证券子公司的交易行为,以及业务、人事、信息的流通关系。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辖下银行子公司、证券子公司及其他类型子公司等之间的关系。应具有防范“利益冲突”、滥用地位及有利交易条件,并且能使第三者不致误认,以及不致产生经营风险的功能。应可维护银行及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健全经营,避免对信用秩序及支付制度有不良影响。防范子公司间发生信息滥用、资金不正当流通、资产买卖、信用保证、子公司董事职位兼任及交叉行销等情况。各经营(或交易)单位之间一部分或全面限制的方式可以灵活组合以解决问题。防火墙制度按照运行机制分类,一般可分为法人防火墙与一般防火墙。法人防火墙是指利用法人有限责任的规定,设置独立法人实体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经营,以区隔各自风险传递的法律制度。一般防火墙是指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人事安排、业务联营以及资金融通的禁止或限制性制度。具体有信息防火墙、人事防火墙、业务防火墙、资金防火墙等。其中,“防火墙”又称“中国墙” (ehinesewalls)。“中国墙”一词为三、四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对旧中国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一种说法。后来美国人借来用以形容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之

②“防火墙” (firewalls)原指建筑物的两端,或在建筑物内将建筑物分隔成区段,以防止火灾蔓延。

间存在的一道无形屏障。后来指为防止内部信息从本公司或本集团的一个业务部门或子公司传到另一个不同业务部门或子公司,导致信息被滥用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保密规章和实施程序。信息防火墙用来阻止各子公司之间传递有关客户资信的非公开信息交流和一些敏感消息外泄,以防止利益侵占和不公平竞争。

(2)防火墙主要有法人防火墙和资金防火墙。

法人防火墙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把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分离,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业务的机构分离,分别设立独立的子公司。资金防火墙限制同一控制权下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在资本、业务、资金的联系,以防止不同业务机构的风险相互传播,特别是保护银行不受其它机构的风险传染。在金融控股公司内设置防火墙,其目的在于消弥金融集团内存在的利益冲突,防止金融机构损及客户的权益,促进金融集团交易的安全和稳定。

(3)防火墙措施不健全会直接导致金融控股公司间利益冲突风险及传递。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①金融工具关联锁定客户;②为支持关联方,不稳健性的发放流动性;③银行资产直接渗透到其他金融领域参与高风险投资并未受到有效监督。

4.3加强信息披露

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中,由于相关主体信息披露不充分、虚假信息披露暴露出的问题屡见不鲜,一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国际性的大型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中国的银广夏、东方电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等,这些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就是与中介机构串通,通过各种财务手段隐瞒亏损事实,虚构上市公司利润,夸大业绩,操纵股价,致使投资人及相关领域遭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对金融秩序、投资环境、投资者信心的打击影响更加深远,由此彰显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按照我国证券法规及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信息的持续公开,要求上市公司必须遵循真实、充分、准确、及时的基本原则。(l)真实原则,即公开的信息内容必须符合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其中不得有任何虚假成份。(2)充分原则,即必须将能够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都予以公开,不能有重大遗漏。(3)准确原则,即公开的信息必须准确,其内容不得使人误解。(4)及时原则,即必须遵守法律对信息公开活动的时间性要求,确保己公开信息内容的现时性。这些基本原则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把本公司的现实经营状况比较完整、真实、及时、充分地反映出来,以给社会公众进行证券投资、价格判断创造一个客观公正的条件,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

4.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9]。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为主体形成的公司治理构架,各自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及为确保其权利、义务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广义角度而言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把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各自下属委员会、监管环境及公众舆论监督统称为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治理结构执行效力是良好风险管理的基础。

OECD(世界经合组织)分别于 1999年和2004年发布《OECD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括:①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②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及中小股东;③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鼓励公司与其开展积极合作;④应确保及时、准确披露所有与公司相关联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状况;⑤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会负责。

巴塞尔委员③会作为全球金融监管的权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将公司治理作为重要监管范围。1999年发布《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10],包括①建立战略目标和一套在银行组织内部沟通的价值标准;②制定和明晰组织内部的职责和责任;③确保董事胜任任职,明确了解其在公司内职责,并不会受到管理层或外部因素不适当影响;④应确保及高级管理层受到适当监督;⑤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会负责。

鉴于金融机构区别于其他行业的高杠杆运营特点,1999年9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了《健全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文件,具体规定了七项指导原则:(l)制订并贯彻全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准则;(2)全行各岗位职责界定明确并得到实施;(3).确保董事会成员称职,清楚理解自身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并能不受管理层或外界的不当影响;(4)确保对高级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5)充分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基础上有效发挥内部和外部审计人员的作用;(6)确保薪酬制度与银行的道德观念、经营目标、战略以及外部环境一致;(7)保持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简称巴塞尔委员会,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10大工业国的中央银行于1974年底共同成立的,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个正式机构,以各国中央银行官员和银行监理当局为代表,总部在瑞士的巴塞尔。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体现及导致的问题包括诸如三会治理结构失效、内控虚设、经营失控、公司所有者与经营层利益目标无法统一进而矛盾对立等等。

5,结论

本文在对我国金融混业发展趋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实分析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及现状,阐明本次金融危机印证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国金融业尝试混业经营的形势下,面对金融竞争更加激烈,客户金融需求日益丰富,我国金融混业发展存在挑战性和紧迫性,发展的同时风险控制又先之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具有紧迫性。行业内在探索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方法时,我们需要看到我国国内与世界英美德国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金融环境以及人文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可简单照搬,需要按照国情探索和总结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控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面临国际金融巨头严峻的挑战,我国金融业发展必须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善于总结自身发展的历史,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吸取己有的教训,通过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的自我重塑,锻造具有综合化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的金融集团。

参考文献

[1] 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第1辑、第2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159-189, 2003:323-365.

[2] 田玲著.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8-59.

[3]杨明辉.张翔燕.邵正强等.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及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 刘威汉.财金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58-319.

[6] 朱忠明,张淑艳主编.金融风险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302-328.

[7] 刘威汉.财金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58-319.

[8]尹晓冰.公司财务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9]付正辉.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控制一释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10] 《西部金融》 2011 年第 7 期

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并对传统金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余额宝的横空出世,P2P的迅猛发展等,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从互联网发展历程上看,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是伴随着电子商务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核心资源是大数据,核心技术是云计算。 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多的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特征,包括资源开放化、成本集约化、选择市场化、渠道互联网化、运营高效化、用户行为价值化等。这些特点是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也是互联网金融独特的优势,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弱,行业内部自律松散,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的缺失.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信用信息交换有困难、风险高。今年7月,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针对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指导意见。但是对于风险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兴行业,其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行业本身所存在的高风险特征,两者结合之后所存在的风险将比单个行业所存在的风险可能更大。具体来看,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 1.市场风险;由于便捷性和优惠性,互联网金融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发放更多的贷款,与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以及价格波动风险; 2.操作风险;目前互联网公司在没有法律法规规范、监管政策监管等外部监控环境下,互联网企业仅是通过自律来经营金融业务,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为赢取不正当收入,一方面,

我国的金融风险现状及对策

我国的金融风险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复杂,一些潜在风险也陆续出现。如何把握这些潜在的、新的风险,提出合理的对策,对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险,现状,防范对策 一我国金融业的现状 1美元持有及汇率风险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级债影响波及全球,虽然说中国的金融环境处于不流通的内部环境,但是对中国的影响也将会局部扩展开来。美国为了转嫁次级债的风险,通过不断使美元贬值,降低利率等金融手段,在我国汇率改革后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促使人民币不断升值,自2006年人民币自由浮动制度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到15%以上,我国因持有美元而导致持有资产的贬值,美元资产通过兑换人民币及购买人民币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效果,加大人民币流动过剩,从而产生流动过剩风险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2坏账水平高。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实上不良贷款蕴涵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 2.信贷投放过快。应该看到,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仍然高涨。因为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从贷款的结构来看,投资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仍较大。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流动性问题。当前,长期的流动性问题,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的短期存款,而资金投放却主要是一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债券、住房贷款等。这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金融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良性发展。 4.房地产带来的金融泡沫。在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及商业化经营的压力,各大银行都在争抢高回报、低风险的客户,而房地产信贷一向被看做优质客户,信贷风险较少,导致银行近年对房地产的贷款额大幅上升。当前比较突出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真正自有资金往往不足30%,发展商“出地”、银行“出钱”的情况严重;二是一些分阶段连续开发的大型楼盘过度开发形成风险;三是银行对贷款的监控不力,信贷资金被挪用,从而形成风险;四是房贷、车贷等项目贷款条件放松,消费者违约现象增多,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房地产二级市场不活跃,房产预售、未完工房屋交易预期价格水平上涨,收入预期不合理,都推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聚。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脱节,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5. 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 尽管2002年我国颁布了银行业新的信息披露准则,2004年所有银行都须报送按五级标准划分的贷款,信息披露水平和行业透明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我国

论防范金融风险的财政措施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各种表现从我国以下金融风险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有许多问题与财政有关。1.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之和)的比例较高,这是我国金融风险的首要特征。2.金融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1998年末的资本充足率大约是4%—6%,远达不到8%的国际标准,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更低。一些金融机构更是资本金不实,如借款注资、虚假增资、股东贷款返还资本、虚假股东等等。3.金融信息失真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财务会计、统计数据失真,金融机构的账外账和虚假报表较多,信息透明度不够等现象,这是很大的风险隐患。4.部分金融机构挂账甚至亏损这当中以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为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帐面盈利水平也在下降,如果把呆账全部冲掉,利润就更少了。实际上,部分金融机构的亏损已经吃掉了相当部分的存款,这很危险的。5.部分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从法人机构看,主要是部分地区的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另外,一些金融机构的汇款不能按时支付,压票、压单严重。6.隐蔽外债数量大从外债统计上看,我国的外债数量、期限结构、偿债率等指标都不错。但有相当部分外债没有进入统计,例如,有些投资名义上是外商直接投资,但实际中,地方政府或部门(项目单位)却许诺每年给予固定收益率并在若干年后还本金。此外还有未经批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国外借款、非居民在境内的人民币存款和有价证券、以对外贸易支付名义的境外融资等。7.某些债券不能按期兑付1995年以前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在这两年已经逐步进入偿还期,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企业无力兑付债券的情况。另外,某些国债代保管单不能兑付,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证券营业部,以及一些财政部门办的国债服务部。这些机构利用国债代保管单的形式吸收了个人存款,但资金并没有购买国债,而是用于贷款、炒房地产和股票,结果导致到期兑付不了。[!--empirenews.page--]8.一些地方的证券交易中心在柜台交易股权类凭证,引起混乱这些所谓的“场外”股票交易在上市公司、市场监管、资金清算、证券托管等方面都不规范,容易引起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9.其他问题与风险这包括:第一,农村合作基金会问题严重。目前正在清理整顿之中,局部地区已出现支付危机。第二,非金融企事业单位乱集资、乱发各种债务凭证和乱办金融业务,引起兑付风险。第三,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挪用股民保证金从事股票自营和房地产投资引起支付风险。第四,大量金融诈骗犯罪以及账外账等金融机构内部违法行为引起的风险。第五,政策性银行的亏损和不良贷款较多。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中,粮食企业挂账;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可能没有充足还款能力。二、防范金融风险的财政性措施近两年以来,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其中财政性措施引人注目,主要有:(1)1998年上半年以来,商业银行和其持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脱钩,其股权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2)1998年开始在广东实行新的贷款资产分类方法,由原来的“一逾两呆”改为五项分类法,对不良贷款资产的定义由期限原则改为 (3)偿还性原则。这一方式于1999年下半年在全国推广,这对未来中央财政收入是有影响的。1998年3月,财政部发行特种国债2700亿元,用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4)1997 年开始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冲销。1997年冲销了300亿元,1998年冲销了400亿元。与此同时改革了提取和冲销银行呆账准备金的方法。(5)1998年开始,将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的计收年限,由原来的两年改为一年。这意味着,贷款逾期一年以后,其应收未收利息不计入商业银行营业税税基。(6)对农业发展银行逾期贷款的利息,由地方政府财政从1998年起在10年内偿还。(7)财政部已经禁止发行任何形式的国债代保管单,并开始清理财政部门的国债服务部。目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财政措施还有:金融机构的营业税税率8 %可否降低,贷款应收未收利息的核算年限可否进一步减少为6个月,以贷款余额1%计算的呆账准备金制度可否改进,如依据五项贷款资产分类法建立特别准备金,提高呆账准备金比例,再增加

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报告

瑞信银行西大街支行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报告2012年,我支行在业务持续有效发展过程中,将提高信贷质量视作我行的生命线,以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全程道德风险、能力风险和操作风险为重点,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注重在不断转变员工经营理念上做文章,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地落实正本清源,实施有效管理,全行资产质量实现良好转变。转变员工观念防范能力风险,在思想观念、领导垂范和制度先行上做好、做实、做细文章是强化信贷管理,防范资产风险的关键。我行不断优化资产质量,是增强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基础。而要在资产业务经营中确保其质量的提高,我行认为关健是人的思想观念的适应和转变。对此,我们注重从以下几方面一、提升理念,统一认识。在业务经营中,我行始终强调,资产的“安全性”相对于银行这个高风险行业来讲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片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搞信贷粗放经营而忽视各种潜在风险,势必会造成资产更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此,我行通过专题会议、调查研讨、等多种方式,从全体员工中广泛深入灌输“风险经营,质量唯重,效益至上”理念使广大员工逐步认识到:信贷资产质量对财务收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贷款管理不好,“金山银山”也会垮掉,从而较好地在全行上下统一了资产质量就是效益的认识,真正把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放到关系全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对待,把防范化解贷款风险意识扩大到全行每一个员工,从而较好地摆正了信贷经营与风险管理的位置。二:转变观念,健康发展。我行在经营过程中提出了“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八字”方针,尤其将“健康发展”观念与管理统一,和“规范信贷行为”观念以数据和典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宣传、引导,并从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机制方面进行把关落实,使广大员工在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在约束机制上有了新的要求,并真正在全行确立了健康发展观念,从而真正走上了规范经营的路子。三:狠抓素质,提高能力。其一,着力加强客户经理思想教育,培养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鼓励客户经理在勇于开拓业务,抢占市场的同时,要求其与客户建立正常良好的往来关系,自觉抵制各方面的不良干扰和诱惑,增强“免疫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根,筑牢思想防线。同时,注意将思想觉悟好、责任感强、能吃苦耐劳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在实践中他们意识到:要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首先要解决客户经理的“不知为”和“不会为”的业务素质问题。对此,他们予以“量身定做”,有的放矢进行业务学习辅导。其二,着力加强信贷业务培训,夯实队伍能力基础。全面建立全行客户经理队伍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信贷例会制,多途径给客户经理提供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全行定期轮换制岗位,做好业务的传、帮、带工作,还不定期推出典型案例听证会制,采取由当事人陈述原因,运用解剖麻雀的做法,营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环境,提高客户经理素质,增强抗风险能力。其三,强化法律和财务知识教育,不断增强员工队伍遵章守纪、当家理财能力。注重采取各种灵活多样方式,对全行客户经理进行经常性法纪知识普及,使之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熟悉财务知识,能真正为我行当家,为客户理财,以提高综合效益管理价值。贷款新规则和贷后管理新规则实施以来,我行突出强调业务发展的规则意识和执行制度意识,先后建立健全了《客户经理绩效挂钩考核办法》、《贷款质量管理办法》和《信贷客户交往行为规则》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和办法,做到层层严格执行。尤其是对新开办的信贷业务,都能在事前作出风险评估,确保配套管理的跟进,严格坚持先规范、后发展原则,切实做到制度先行,风险有防,健康发展,并在执行中及时进行补充完善。一是严格执行客户准入制度。重视对客户的综合授信,通过讨论分析客户所处的行业、产业状况、发展前景、在同业中的地位、经营规模、自身经营实力、现金流等因素,把握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把握客户整体风险可控。二是严格执行贷后管理制度。将贷后管理作为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将从业人员资格制、检查反馈制、展期严控制、内部配合制约制、离职审计制、信贷档案保管制等抓牢抓实。同时,积极推行按“四个统一”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即统一推行信贷业务分级持证上岗制度;统一推行客户经理管理客户标准;统一推行客户经理业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82963994.html,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作者:谷雯玉 来源:《商情》2014年第27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更加宽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加多样的投资选择,更是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近期,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互联网基金成为了大众的新宠儿。然而,互联网基金的崛起强烈地冲击着传统银行业,同时,互联网基金存在着许多风险问题,如何规范互联网基金,从而使其健康发展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互联网基金才能走得更远些。 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互联网基金风险 阿里巴巴集团在2013年6月13日在支付宝平台基础上推出了余额增值服务功能的理财工具——余额宝。通过与天宏基金公司合作,使用余额宝的用户不仅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比存入银行多10倍的利息,同时还可以随时消费、转账。在余额宝推出7天后,用户量便突破了100万,并使天弘基金成为中国第一大基金。 以“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的高收益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目光,这使得人们更愿意将手中的资金进行投资。那么,传统银行的存款量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不仅是互联网巨头们对传统银行高利润的挑战,也是我国金融业的一大变革。然而互联网金融也与传统银行业一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何能够规避风险,继续保持发展态势,走向未来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1、创新产品后劲不足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热度下降,部分产品的收益开始上演渐渐回落,各大互联网理财产品无一逃脱收益率一路下滑的命运。目前,理财通、余额宝等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均已跌破6%。数据显示,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为5.6470%;3;微信理财通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 5.8420%,相比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大跳水,银行理财收益则显得更为平稳,部分银行在售的短期产品收益率甚至还出现了反超。 虽然说网络金融已经在我国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多,年轻人可能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而大部分年长者还不太了解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方式,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地进行投资。此番,人们被互联网基金的高利率所吸引,可是当收益下滑之后,互联网基金的魅力就大大减值,人们还是更加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 2、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上的一种重大创新,它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巨大的转变,有助于金融机构的改革。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风险的存在将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道门槛,如果互联网金融不能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故此,必须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 网络安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信息,如用户密码等,一旦密码泄露,就容易造成利益损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资金风险 在现代社会里,依托网络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而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网络上的信息都可能是虚假的,使得互联网金融将面临着较大的信誉风险。如某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企业

可以利用网络来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如果银行不能做好相关工作,一旦企业破产,就难以偿还贷款,从而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就是金融交易双方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履行金融业务要求的一种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同时也带来互联网金融信誉风险。例如,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签订在规定期限规范的合同,然而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经济活动在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损失,如果企业亏损,企业就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信誉风险。 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激烈,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获得客源,获得效益,从而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竞争。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的出现也会恶化金融市场环境,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扰乱金融市场,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竞争,带来竞争风险。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它融合了互联网技术,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威胁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当下,

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方案

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方案 为积极应对当前经济金融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全市经济金融安全稳定,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现结合《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威海市金融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威政办字〔2016〕63号),提出以下方案。 一、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机构设置 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设立“一办四组”的工作机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维稳保障组、风险监测组、协调处置组、舆论引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主任由市金融办主要负责人兼任,副主任由法院、公安、财政及人民银行、银监分局等部门、单位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实体化运作,当出现重大风险预警时,根据需要从相关成员单位抽调1-2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维稳保障组组长由维稳办主要负责人担任,信访局、人社局、公安局配合,人员由维稳办牵头从相关部门和涉险区市抽调人员组成。风险监测组组长由金融办主要负责人担任,人员由经信委、银监分局以及宣传部、法院、发改委、国土局、住建局、交通局、商务局、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海关、人民银行、中小企业局、房管局、供电公司、水务集团、保险协会指定专门人员组成。协调处置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人员由涉险

区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法院、金融办、银监分局以及维稳办、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法制办抽调人员组成。舆论引导组组长由宣传部主要负责人担任,人员由宣传部牵头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二)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职责 分析研判企业金融风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企业金融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研究制定防范和处置企业金融风险的工作预案并组织实施;及时对企业金融风险事件风险情况及工作进程进行评估,提出最终处置方案的政策建议;统一领导、指挥处置企业金融风险事件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处置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2.“一办四组”工作 (1)办公室。具体负责预警监测的日常工作,组织建立企业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和联席会议制度;向领导小组汇报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有关情况,提出应急处置的初步意见和建议;协调各成员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督促、指导各成员部门落实企业金融风险处置方案拟定的工作措施;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风险处置情况;对企业金融风险事件的处置提出具体的建议;对企业金融风险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并组织收集、整理有关档案;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 2 -

金融风险的产生及防范措施

金融风险的产生及防范 措施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金融风险的产生及防范措施 提到金融风险就不得不提到金融安全。金融安全由于牵涉到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其主要关注的问题局限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危机、资产泡沫、银行运行稳健性的削弱等问题。 一、金融风险的种类 金融风险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会有所不同, 从金融活动的经营者和经过程来看,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外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几类。 第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不确定性而使信用活动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受信人不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信用风险出现,离不开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其二是影响公司经营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第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 而金融机构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利率没有随市场利率变化而调整或调整不当, 导致其净利息收入减少或利息支出增加,从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投资中,因股票价格、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第四,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 是指因外汇市场变动引起汇率的变动进而使行为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公司、企业或个人等行为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外汇储备的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 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会因外汇风险引起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外汇风险可能具有获得利益或遭受损失两种结果。 第五,证券价格风险。证券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证券价格的不确定变化导致行为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六,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对于经济实体是指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使其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是指其无力为负债的减少、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其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二、现代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一,杠杆率问题。杠杆化运作是金融的内在属性(最典型的银行、投资银行都是此类运作模式),如何有效把握好适度杠杆率,是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每次金融危机都与过度杠杆化密切相连。 第二,传染性问题。金融交易相互交错、相互连接,因而,往往一家机构、一个地区出现问题,极容易快速波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外部金融风险的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外部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美国次级贷危机产生的缘由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次级债务的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美国次级贷原本只是普通的银行和住房人之间的借贷现象,为刺激不景气的消费,尤其是房地产业,美国银行业放松信贷管制,把钱借给了那些没有还贷能力的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也只是银行借贷中的问题,不过这种金融行为被包装为产品出售,穿上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外衣,性质就完全两样了。当一项金融产品进入资本市场自由交易之后,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之能够完全公开透明地受到市场的监督,人们只能“盲人摸象”谁也看不到产品流程了。由美国次级贷风波造成的资金流动性短缺扩散到全球后,欧洲央行紧急给流动性短缺的银行注资,也只是一些银行流动性短缺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如今吞食的只是“次级贷”变为金融衍生品进入市场后的最终“成果”。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逐年上升(图1),这样在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图2),就加大了风险。

在许多人无法还贷的情况下,危机就爆发了。银行的资金缺乏,严重影响其流动性。同时由于是市场上大多数人无法还贷,即使银行把房屋拿来拍卖,也没有购买者了,这样越积越多的情况下,房贷金融机构不得不倒闭。从而又影响了银行的贷款,居民对银行的信用降低,出现挤兑现象。世界许多金融机构对美国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投资,在危机爆发时,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流动性,于是通过银行把这样的危机带入了欧洲和亚洲以及世界其他的市场,于是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危机。二、美国次级贷危机的影响 (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对于美国“次级贷”的影响几何,其能量传递会在何时消散,都有待进一步观察。最近卷入风潮的国家越来越多,受牵连的证券市场也越来越多,已经有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提示:要注意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首先,对于爆发源头美国来说,受次级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已经陷入整体下滑状态,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美国一些大型的金融集团,如花旗等也大量裁员,来缓解次级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大大下降,特别是对房地产的影响。世界经济已经陷入次级贷危机影响之中,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中以美元计价的占大多数,这样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欧洲地区的经济也放慢了增长的步伐。世界主要的股票市场出现了下跌趋势。一些银行因为挤兑风波而被政府托管,巴黎银行经过政府的几次大量注资依然没有从次级贷危机中走出来。亚洲等其他地区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点,主要是这些地区市场和美国的联系没有欧洲市场那么紧密。其次这些地

互联网金融风险如何防范

互联网金融风险如何防范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推出来的新型金融行业模式,相信也是投资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那么互联网金融风险如何防范?下面律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结合的新兴领域,它的内涵之广,包括了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投资等一切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将传统金融业带入一个更加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发展前景的新纪元。然而,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存在着不成熟和欠缺,导致一些列特殊风险的存在。本文从几个方面细致阐述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并深入肌理,探求防范风险之道,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互联网金融概论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狭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计算机连接终端和网络服务平台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所形成的虚拟金融市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则包括了一切依托互联网平台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服务,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的实体机构和约束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活动的相关的法律、制度等。 互联网金融除了兼具有互联网平台所赋予它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全球性等特性,还具有高科技、高风险,监管难度大等特点。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以及互联网理财四类。近年来,我国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签名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互联网金融产业正朝着健康、法制化的轨道上飞速发展。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固有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社会环境,互联网金融风险仍不可小觑。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防范措施 互联网金融涉及政府、金融业、投资方等多个利益主体,要想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几个利益主体必须齐心协力为之做出努力: 1.政府方面。第一、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由互联网金融基础法和详细规章条纹的法规组成的完整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着重关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第二、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制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加强网络银行监管力度,细化监管制度条例,注重制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网络防护体系。我国目前的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都落后于网络金融发展的要求,增大了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安全风

浅谈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对策(一)

浅谈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防范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系;中国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金融市场已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界融合,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强。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在发展壮大金融产业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关系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任务。首先介绍了金融风险的概念以及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中国金融风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最后,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指出防范和化解中国金融风险的对策。 1.呆坏账水平高。2003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涵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根据中国银监会2007年2月12日公布的200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状况报告所公布的数据显示1],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 2.信贷投放过快。应该看到,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仍然高涨。因为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2]。从贷款的结构来看,投资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仍较大。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3.流动性问题。当前,长期的流动性问题,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的短期存款,而资金投放却主要是一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债券、住房贷款等。这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金融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良性发展。 4.房地产带来的金融泡沫。在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及商业化经营的压力,各大银行都在争抢高回报、低风险的客户,而房地产信贷一向被看做优质客户,信贷风险较少,导致银行近年对房地产的贷款额大幅上升5]。当前比较突出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真正自有资金往往不足30%,发展商“出地”、银行“出钱”的情况严重;二是一些分阶段连续开发的大型楼盘过度开发形成风险;三是银行对贷款的监控不力,信贷资金被挪用,从而形成风险;四是房贷、车贷等项目贷款条件放松,消费者违约现象增多,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房地产二级市场不活跃,房产预售、未完工房屋交易预期价格水平上涨,收入预期不合理,都推动了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积聚。这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脱节,如果不加以控制,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5.信用体制不健全。2002年,中国颁布了银行业新的《信息披露准则》,信息披露水平和行业透明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中国商业银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以来遗留的一些特性,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观,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比如,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在前几年被认为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高的优质项目,但近期频频发生的违约现象正在改变这种观念。一些消费者购买多套住宅以至发生偿还危机。继2003年银行业公布车贷黑名单以后,2004年银行业又公布了房贷黑名单。这种事后惩罚往往难以弥补银行业的损失,客观上也加重了银行业的风险。 6.金融风险意识欠缺。从中国的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破产倒闭的先例,我们没有巴林银行教训,没有日本兴业银行的遗憾,更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于是社会各业中,对金融风险的危机意识很是淡漠,如为追求高息收入,高息集资,高息吸储的现象不断出现,甚至还存在着抵押房产,贷款炒股,置风险于不顾,盲目出资,这些都使金融风险的积存和滋生提供了养分。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防范于未然。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紧跟现

防范发生金融风险【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预案】

防范发生金融风险【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预 案】 为及时处置金融系统突发性支付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证金融各项改革顺利进行,特制定本预案。一、突发性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㈠我支行要密切关注可能发生支付风险的诱因:1、已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及类似“非碘”等公共卫生事件; 2、可能引发突发性支付风险的各类谣言; 3、媒体对金融改革或其他方面的负面报道; 4、金融系统发生抢劫盗窃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高级管理人员畏罪潜逃; 5、其他金融机构发生挤兑、限兑或停兑的; 6、可能引发支付风险的其他信息。㈡非现场监测及预警1、要根据非现场监管数据及风险监测台帐,按日、旬、月、季定期测算农村信用社资金状况,重点分析储蓄存款变化情况及原因、备付金变化情况、资产流动性等,从中发现可能发生支付的苗头,及时提醒告诫农村信用社要加以警惕和防范。2、根据《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相关要求,定期对县辖农村信用社进行排查,确定可能发生支付风险的农村信用社,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严密监控,及时预警,并要求农村信用社尽快落实各项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3、对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的信用社,要根据其支付风险状况,立即派人进行现

场检查,并拿出针对性的整改意见。㈢报告1、接到联社或信用社风险报告后2小时内报告上级,风险报告表在当日起逐日报送。2、可根据风险处置情况,要求农村信用社和各联社增减报告内容和次数。 3、突发性风险报告中要包括以下内容:金融机构基本情况、风险基本情况,原因、时间、涉及信用社或分支机构数、各项存款和储蓄存款的下降情况,已采取的和拟采取的措施、发展趋势分析等。二、处置程序㈠接到联社或信用社的风险报告后,要立即责成县联社实施风险处置和同业救助方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具体化解措施和对策,并监督信用社实施。㈡要立即组成由行长带队、相关人员参加的专门监管工作小组,进驻金融机构,直接履行监管职责。㈢要牵头,协调县政府、银监办、联社等有关部门组成风险救助小组,商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等事宜。㈣督促金融机构及时提出动用存款准备金和紧急再贷款的申请,并协调尽快给予答复。㈤在处置风险过程中,要统一宣传口径。遇到新闻媒体采访时,要由处置风险的主要负责人亲自或指定人员答复。对于举报投诉和反映情况的存款人要热情接待,依法解释,但不得作出“保证还款”等承诺。㈥对引发支付风险或处置风险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金融风险的产生及防范措施方案

金融风险的产生及防措施 提到金融风险就不得不提到金融安全。金融安全由于牵涉到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其主要关注的问题局限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危机、资产泡沫、银行运行稳健性的削弱等问题。 一、金融风险的种类 金融风险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会有所不同,从金融活动的经营者和经过程来看,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外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几类。 第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不确定性而使信用活动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受信人不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信用风险岀现,离不开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其二是影响公司经营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第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金融机构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利率没有随市场利率变化而调整或调整不当,导致其净利息收入减少或利息支出增加,从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 第三,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有关主体在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投资中,因股票价格、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发生意外变动,

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第四,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是指因外汇市场变动引起汇率的变动进而使行为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公司、企业或个人等行为人,在一定时期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外汇储备的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会因外汇风险引起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外汇风险可能具有获得利益或遭受损失两种结果。 第五,证券价格风险。证券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证券价格的不确定变化导致行为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六,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对于经济实体是指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使其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是指其无力为负债的减少、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其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二、现代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一,杠杆率问题。杠杆化运作是金融的在属性(最典型的银行、投资银行都是此类运作模式),如何有效把握好适度杠杆率,是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每次金融危机都与过度杠杆化密切相连。 第二,传染性问题。金融交易相互交错、相互连接,因而,往往一家机构、一个地区出现问题,极容易快速波及其他貌似无关的机构或地区,这种传染往往因为金融机构普遍的杠杆化运作而放大,即产生所谓的“蜘蝶效应”,最终酿成全局性的灾难。 第三,资产泡沫事先确认的困难。几乎每次危机,都与各类资产泡沫的破灭有关。但是,由于资产价格取决于未来的现金流,而未来具有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策 ——以XX市为例 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工作的推进,经过对全市互联网企业的摸排走访,发现全辖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别为信息不对称风险、监管真空风险和高经营性风险。笔者在对上述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监管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是风险累积的首要因素 (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规性信息不对称 经过对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网页的浏览发现,各家网站上均标示有“互联网金融行业认证”、“诚信龙头单位”、“诚信示范网站”等认证标志,经过了解,这些所谓的认证标示均为“山寨标示”,缴费即可使用。以诚信认证类型为例,包括三种档次:标准基础版,提供的服务包括诚信网站图标以及诚信网站电子证书,并将网站信息收录在诚信网站数据库中,费用为1500元/年,最低缴费期限为10年;诚信示范企业版,提供的服务除了包括诚信示范网站图标以及诚信示范企业电子证书和牌匾外,还包括防拷贝、数据加密等技术,一年费用为5000元,最低缴费年限为5年;诚信龙头单位,提供的服务包诚信行业龙头图标、单位电子证书等,费用为2万元/年,缴费年限不得低于3年。这类认证实际

为某些平台的圈钱工具,收费才给证书,所评价的信息极为基础,对企业的合规合法真实性没有任何的证实意义。 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宣传自身为某某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通过查询“中国社会组织网”发现很多协会为“山寨协会”,其专业性和合法性根本不能得到保障。而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网页,这些山寨信息无疑加大了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是否合规的难度。 (二)产品信息的不对称 金融业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金融消费者很难获得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产品定价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完备信息,尤其是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宣传中又刻意加重了这种信息的模糊性,延迟或拒绝披露相关信息,再加上互联网交易的分散性,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 (三)监管方式导致信息不对称 目前的审慎监管原则,主要是从经营者角度,从各方面规定经营者的行为规范,以维护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却很少从消费者的角度制定监管规则,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爆炸性增长,现行的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除了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还应剔除信息噪音,从而为金融消费者提供较为完备、清晰的信息资料,维持金融市场的公正、公平和透明,保持市场秩序和市场信心。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真空”亟待重视 (一)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1、互联网的技术风险显而易见。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与传染。在传统金融业务中,电脑技术风险只会带来局部的影响和损失,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此外,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漏洞,且层出不穷。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投资或融资业务时,也就将个人信息及资产暴露于互联网风险之前。 2、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两天至数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 3、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在流动性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经验往往不足,金融人才可以引进,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其中的“学习成本”不容忽视,客户资产可能因此出现严重损失。 4、互联网金融不断涌现的各种创新行为,为客户提供了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新产品、新服务,但新的风险也潜藏其中。比如缺乏保本承诺的协议条款,一旦投资失败,就可能导致客户本金出现亏损。 5、金融监管滞后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如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网民在借助互联网提供或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将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容易陷入法律盲区的纠纷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还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6、此外,由于便捷性和优惠性,互联网金融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发放更多的贷款,与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 7、网络交易由于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业务活动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只通过互联网联系,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就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风险极大。 8、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技术缺陷在某些特殊时刻无法及时应对短时间内突发的大规模交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该风险主要存在于“七夕”、“双十一”、“圣诞节”等传统电商打折促销日。由于巨量网上交易集中在一天甚至某个时点,数据量远超于日常基准数量,极易出现系统不稳定、服务器故障等问题。

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防范和化解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银行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银行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促进了国民经济适度、健康发展;但近年来积聚起来的银行金融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银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 一、当前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银行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银行金融风险。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有些借贷方甚至有钱还也不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余额数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有的高达40%。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数额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