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

1总贝!I

i.i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及校核管壳式换热器而编制。

1. 2范围

1.2.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校核及材料选择。

1.2.2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管壳式换热器。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不注日期或修改号 (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50-1999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HTRI设计手册

Shell & tube heat exchangers ------- JGC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 SHESLL (200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BP (1997)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 Design and Selection -------- HEVRON COP. (1989)

HEAT EXCHANGERS——FLUOR DANIEL (199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 TOTAL (2002)

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规定——SEI (2005)

2设计基础

2. 1传热过程名词定义

2.1.1无相变过程

加热:用工艺流体或其他热流体加热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冷却: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等冷剂冷却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换热:用工艺流体加热或冷却另外一股工艺流体的过程。

2.1.2沸腾过程

在传热过程中存在着相的变化一液体加热沸腾后一部分变为汽相。此时除显热传递外,还有潜热的传递。

池沸过程: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大容积设备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流动沸腾: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狭窄流道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2.1.3冷凝过程

部分或全部流体被冷凝为液相,热流体的显热和潜热被冷流体带走,这一相变过程叫冷凝过程。

纯蒸汽或混合蒸汽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全部或部分冷凝另一工艺流体。

有不凝气的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部分冷凝工艺流体和同时冷却不凝性气体。

2.2换热器的术语及分类

2.2.1术语及定义

换热器装置:为某个可能包括可替换操作条件的特定作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

位号:设计人员对某一换热器单元的识别号;

有效表面:进行热交换的管子外表面积;

管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壳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管程数:介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的次数;

壳程数: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的次数;

公称长度:以换热管的长度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管为U 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的长度;

计算换热面积: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

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一般不包括U形弯管段的面积;

公称换热面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

2.2.2换热器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定义换热器类型如表2-1所示。

表2」换热器类型

2.3换热器的选择原则

根据工艺条件,采用图2?1进行初步的换热器选型。

注:本图及其它图中的圧力均指绝压

2. 4工艺设计程序

2.4.1设计输入

?工艺条件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所需数据,如流量、温度、压力等,需要从如下文件获 得:

——PFD,包括质量、热量平衡; 基本的工程设计参数:

——PID 及总图;

设备数据表;

——选材及管材。 ?输入数据

操作参数:项LI 号、设备位号、流量、操作条件、物性,样表如附件1所示。 ?结构参数

<压力 <1.5MP Q ? 温

度< 200宅?

<

5X ?

图2」 换热器型式初选图

N

安装形式(卧式、立式、倾斜)、设计压力、设计温度、材质、腐蚀余量、TEMA等级、适用标准、管口等级及密封面、操作工况。

?设计要求

允许压降、允许流速(若有规定)。

2.4.2设计输出

?物热平衡、计算假设、程序计算结果,如下参数要填入表中:

基于管外表面的管侧传热膜系数、垂直方向确定布管型式。

?列管式换热器数据表

除上述参数外,还有:物性(水除外)、混合物pV2(采用均相密度)、管嘴尺寸、流体流向、折流板数量、折流板类型、折流板中心间距。

2.4.3设计步骤

?准备数据并输入如2.4.1说明的数据:

?选择TEMA等级并对换热器选型;

?通过程序校核计算;

?判定汁算结果,如传热系数、压降等,根据参数确定换热器设备结构;

通过调整单程管数来获得合适的压力梯度,若要增大换热面积,可增大管长、

增加并联台数(只有单台换热器很大,且压降难以克服才使用)或增加管程数,但典型管程数为双管程,增大管程数会提高压降;壳侧压力梯度要调节折流板间距,要增大换热面积,需增大管长或增加串联台数。当壳侧压降较大,则将壳体形式从E型变为J或X型。当压降要求严格时可考虑采用壳侧并联/吊联混合配置、管侧釆用多管程形式,但此时温效降低,最低F-因子不低于0.85。

?填写数据表。

2.4.4计算过程

下表列出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机程序,HTRI是常用软件、当客户和使用者要求时,才使用HTFS。

表2-2常用计算软件

注:HTRI:HEAT TRANSFER RESEARCH INC; HTFS:HEAT TRANSFER & FLUID

FLOW SERVICE

2. 5工艺设计考虑因素

TEMA设置了三种换热器机械标准,反映了不同的严格性。对于多数炼厂,运用最严格的R级;对其他诸如化学品厂,运用C或B级;通常R级有较厚的壳体、更大更厚的封头、较厚换热管及其他更大的部件。

影响换热流股的最优搭配的因素有:夹点温度、压降、调控要求下限负荷、占地限制条件、现有设备的改进等。工艺目标值确定后,与设备人员协作可以高效地设计一个换热体系。

2.5.1夹点温度、夹点技术及换热网络分析

夹点温度

对单个换热器而言,换热的冷、热流冷端和热端温差中较小者称接近温差。对一个换热网络而言,所有换热设备的接近温差中最小值称为最小接近温差,也称夹点温差。冷热物流的匹配取决于可达到的温差,逆流换热器的夹点温度是热物流出口温度与冷物流入口温度之差,或热物流入口温度与冷物流出口温度之差,取较小值。一般温差越小、回收能量越大、换热面积越大,从而投资越高;因此,夹点温度要通过能量回收和投资相结合来确定。

夹点技术

夹点技术是山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教授B.Linnhoff领导下的研究小组在Huang 与Elshout及Umeda等分别于1976和1978年提出“夹点”和“复合线”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过程能量综合领域中一种实用方法,可以优化复杂工艺的换热过程。

一个待优化的换热网络在T-H图上可用冷、热流复合线来表示。复合线就是将多个热流或冷流的T-H线复合在一起的折线,是换热网络优化合成的“夹点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将冷、热流的复合线画在一个T-H图上,热流的复合线一定要位于冷流的上方。沿横坐标H左右移动两条复合线,找到一处两条线垂直距离最短,该处即为夹点或窄点。夹点技术三个基本原则:不通过夹点传

递热量、夹点以上部分不使用冷公用工程、夹点以下热源部分不使用热公用工程。

如图2-2?3所示,当夹点处的传热温差等于给定的夹点温度时,冷、热物流复合线的高温段在水平方向未重叠部分投影于横坐标上的一段即为对应于给定夹点温差下的最小热公用工程消耗Qhmin;而两者低温段未重叠部分则为给定夹点温差下的最小冷公用工程消耗Qcuanin,而两条复合线沿横轴方向重叠部分就是最大热回收量。

图2-2复合线示意图图2-3夹点与最小公用工程消耗图夹点将换热网络分解为两个区域,热端——夹点之上,它包括比夹点温度高的工艺物流及其间的热交换,只要求公用设施加热物流输入热量,可称为热阱;而冷端包括比夹点温度低的工艺物流及其间的热交换,并只要求公用设施冷却物流取出热量,可称为热源。当通过夹点的热物流为零时,公用设施加热及冷却负荷最小,即热回收最大。

换热网络分析

换热网络的设计越发复杂,目前已有多种换热网络优化技术,包括计算机程序,如Hysim s Pinch。一般设计步骤如下:

?做冷热物流T-H曲线,生成复合线,确定夹点;

?指定一个最小夹点温度;

?求出夹点及最小的公用工程;

?计算总投资和年操作费用;

?改变冷热物流匹配;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找到最小的年操作费用,确定最优网络。

2.5.2空冷器、水冷器的选择

2.浮头换热器结构设计要点讲解

浮头换热器 结构设计常用要点汇总 (根据标准和手册综合整理)(碳钢、卧式、内导流) 2011-11-11

目录 一、换热管————————————————————————————3 二、筒体、隔板————————————————————————————3 三、法兰——————————————————————————————3 四、缠绕垫片————————————————————————————3 五、双头螺柱/带肩双头螺柱/支耳————————————————————4 六、管板结构————————————————————————————5 七、钩圈与浮动管板——————————————————————————8 八、折流板与支持板——————————————————————————9 九、拉杆——————————————————————————————10 十、滑道———————————————————————————————10 十一、内导流筒与防冲板———————————————————————11 十二、防短路结构—————————————————————————12 十三、排液(排气)口—————————————————————————13 十四、吊耳与顶丝——————————————————————————14 附件1: Ⅰ级管束的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15 附件2 球面封头半径SR尺寸—————————————————————15 附件3 隔板槽处管孔中心距—————————————————————15 附件4 关于螺纹的一般要求—————————————————————15 附件5 关于技术要求—————————————————————15 附件6 分程隔板密封面加工——————————————————————16

课程设计换热器-煤油汇总

《化工过程设备设计Ⅰ(一)》 说明书 设计题目:换热器的设计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 设计单位: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

目录 前言 (4) 任务书 (5) 目的与要求 (6) 一、工艺设计方案 (8) 二、确定物性数据 (9) 三、估算传热面积 (9) 四、工艺结构尺寸 (10) 五、换热器核算 (12) 六、设计结果概要一览表 (17) 七、参考文献 (19)

前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应用本门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数据、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制图以及计算机辅助计算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训练,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得到化工设计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围绕以某一典型单元设备(如板式塔、填料塔、干燥器、蒸发器、冷却器等)的设计为中心,训练学生非定型设备的设计和定型设备的选型能力。设计时数为3周,其基本内容为: (1)设计方案简介: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型式进行简要的论述。 (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含计算机辅助计算):物料衡算,能量衡量,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 (3)辅助设备的选型:典型辅助设备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设备的规格、型号的选定。 (4)工艺流程图:以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的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主要测量点。 (5)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图面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 (6)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任务书,目录,设计方案简介,工艺计算及主要设备设计,辅助设备的计算和选型,设计结果汇总,设计评述,参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样本1

2010级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同组人员 完成时间: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评分细则 说明:评定成绩分为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和不及格(<60)

目录(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书写)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书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简介评述 我们设计的是煤油冷却器,冷却器是许多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简单、牢固,操作弹性大,应用材料广。列管式换热器有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和填料函式等类型。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主要依据换热器管程与壳程流体的温度差来确定。由于两流体 的温差大于50 C,故选用带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 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管外清洗困难,宜处理壳方流体较清洁及不易结垢的物料。因水的对流传热系数一般较大,并易结垢,故选择冷却水走换热器的管程,煤油走壳程。

第三部分 换热器设计理论计算 1、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1)、 定流体通入空间 两流体均不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因水的对流传热系数一 般较大,并易结垢,故选择冷却水走换热器的管程,煤油走壳程。 (2)、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并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 被冷却物质为煤油,入口温度为140℃,出口温度为40C 冷却介质为自来水,入口温度为30C ,出口温度为40C 煤油的定性温度:(14040)/290m T C =+= 水的定性温度:(3040)/235m t C =+= 两流体的温差:903555m m T t C -=-= 由于两流体温差大于50℃,故选用带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3)、计算热负荷Q 按管内煤油计算,即 1253 361.981010() 2.2210(14040) 1.541610330243600 n ph W Q C T T W ?=-= ????-=??? 若忽略换热器的热损失,水的流量可由热量衡算求得,即 6 3,21() 1.54161036.94/4.17410(4030) c p c Q C t t W kg s =-?==??- (4)、计算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并确定壳程数 逆流 温 差 212211222111 ()()(14040)(4030)39.09614040 ln ln ln 4030m t t T t T t t C t T t t T t ??-?------'====??---?- 121214040 104030 T T R t t --= ==--

换热器计算汇总

一、冷凝器热力、结构计算 1.1冷凝器的传热循环的确定 根据冷库的实际工作工况:取蒸发温度015t C =-?,过热度5r t C ?=?,即吸入温度110t C =-?;过冷度 5K t C ?=? ,冷凝器出口温度535k k t t t C =-?=?,则C t k 40=. 查《 冷库制冷设计手册》第441页图6-7, R22在压缩过程指示功率82.0=i η kg kJ h /4051= kg kJ h /4452= ()K kg kJ s s ?==/7672.121 kg m v /06535.031= kg kJ h /4183= kg kJ h /2504= kg kJ h /2435= kg m v /108673.0335-?= kg kJ h h w t /4040544512=-=-= (3.1) kg kJ w w i t i /8.4882.040===η 图1-1系统循环p-h 图 lgp /MPa

kg kJ w h h i s /8.4538.4840512=+=+= 再查R22的圧焓图得C t s 802= kg m v s /02.032= 所需制冷剂流量为s kg h h Q q s k mo /3834.0243 8.4538152=-=-= 1.2冷却水流量vs q 和平均传热温差m T ?的确定 1.2.1冷却水流量vs q 确定 冷却水进、出口温度 C t ?='322,236t C ''=? ,平均温度C t m ?=34,由《传热学》563页的水的物性表可得: 3994.3/kg m ρ=4174/()p c J kg K =?620.746610/m s ν-=? 262.4810/()W m K λ-=?? 则所需水量: ()()s m t t c Q q p k vs /10879.4323641743.9941081333 '2''2-?=-???=-=ρ 1.2.2平均传热温差m T ?的确定 由热平衡 :2323()()mo s p vs q h h c q t t ρ''-=?- ,有 2332()mo s p vs q h h t t c q ρ-''=-=()C 3.3510 879.4174.43.9944188.4533834.0363=???-?-- ()()C q c h h q t vs p mo 13.3210 879.4174.43.9942432503834.032t 354' 24=???-?+=-+=-ρ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摘要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冶金、交通、国防等工业部门重要工艺设备之一,其正确的设置,性能的改善关系各部门有关工艺的合理性、经济性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与节约,对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换热器的型式繁多,不同的使用场合使用目的不同。其中常用结构为管壳式,因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选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在各工业部门应用最为广泛。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典型结构,也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高、适应性广的特点,并且生产成本低、选用的材料范围广、换热表面的清洗比较方便。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能承受较高的操作压力和温度,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中,其占有绝对优势。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换热管束、管板、前端管箱(又称顶盖或封头)和后端结构等部件组成。管束安装在壳体内,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箱和后端结构分别与壳体两端的法兰用螺栓相连,检修或清洗时便于拆卸。换热器设计的优劣最终要看是否适用、经济、安全、运行灵活可靠、检修清理方便等等。一个传热效率高、紧凑、成本低、安全可靠的换热器的产生,要求在设计时精心考虑各种问题.准确的热力设计和计算,还要进行强度校核和符合要求的工艺制造水平。 关键词: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Fixed Tube Plate Heat Exchanger Author : Chen Hui-juan Tutor : Li Hui Abstract Heat exchang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quipments which is used in the fields of chemical, oil, power, metallurgy, transportation,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Its right setting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performan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tionality o technology, economy, energy utilization and saving, which has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type of heat exchanger is various, the different use occasions and the purpose is are commonly used for the tube shell type structure, because of its simple structure, low cost and wide selection, easy to clean, strong adaptability, the most widely used in various industry departments. Fixed tube plate heat exchanger is a kind of typical structure of tube and shell heat exchanger, also is a kind of heat exchanger is applied more widely. This kind of heat exchanger has simple and compact structure, high reliabil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adaptability, and the production of low cost, wide range of selection of materials, heat exchange surface cleaning more convenient. Fixed tube plate heat exchanger can operate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therefore, the heat exchanger in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and large in its possession of absolute advantage. Fixed tube plate heat exchang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shell, heat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第一节推荐的设计程序 一、工艺设计 1、作出流程简图。 2、按生产任务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Q。 3、选定载热体,求出载热体的流量。 4、确定冷、热流体的流动途径。 5、计算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6、初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7、按经验或现场数据选取或估算K值,初算出所需传热面积。 8、根据初算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器的尺寸初步设计。包括管径、管长、管子数、管程数、管子排列方式、壳体内径(需进行圆整)等。 9、核算K。 10、校核平均温度差D。 11、校核传热量,要求有15-25%的裕度。 12、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计算。 二、机械设计 1、壳体直径的决定和壳体壁厚的计算。 2、换热器封头选择。

3、换热器法兰选择。 4、管板尺寸确定。 5、管子拉脱力计算。 6、折流板的选择与计算。 7、温差应力的计算。 8、接管、接管法兰选择及开孔补强等。 9、绘制主要零部件图。 三、编制计算结果汇总表 四、绘制换热器装配图 五、提出技术要求 六、编写设计说明书 第二节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一、换热终温的确定 换热终温对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传热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在逆流换热时,当流体出口终温与热流体入口初温接近时,热利用率高,但传热强度最小,需要的传热面积最大。 为合理确定介质温度和换热终温,可参考以下数据: 1、热端温差(大温差)不小于20℃。 2、冷端温差(小温差)不小于5℃。 3、在冷却器或冷凝器中,冷却剂的初温应高于被冷却流体的凝固点;对于含有不凝气体的冷凝,冷却剂的终温要求低于被冷凝气体的露点以下5℃。 二、平均温差的计算 设计时初算平均温差Dtm,均将换热过程先看做逆流过程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 |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

目录§一.列管式换热器 ! .列管式换热器简介 设计任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内容 .操作条件 .主要设备结构图 §二.概述及设计要求 .换热器概述 .设计要求 ~ §三.设计条件及主要物理参数 . 初选换热器的类型 . 确定物性参数 .计算热流量及平均温差 壳程结构与相关计算公式 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 计算传热系数k 计算传热面积 ^ §四.工艺设计计算 §五.换热器核算 §六.设计结果汇总 §七.设计评述 §八.工艺流程图 §九.主要符号说明 §十.参考资料

: §一 .列管式换热器 . 列管式换热器简介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设计任务 ¥ 1.任务 处理能力:3×105t/年煤油(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运行)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50℃,出口温度5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3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一个大气压。 备注:此设计任务书(包括纸板和电子版)1月15日前由学委统一收齐上交,两人一组,自由组合。延迟上交的同学将没有成绩。 [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内容 1.3.1、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2)流程安排 1.3.2、确定物性参数 (1)定性温度;(2)定性温度下的物性参数 1.3.3、估算传热面积 (1)热负荷;(2)平均传热温度差;(3)传热面积;(4)冷却水用量 % 1.3.4、工艺结构尺寸 (1)管径和管内流速;(2)管程数;(3)平均传热温度差校正及壳程数;(4)

换热器原理及设计大纲.pdf

《换热器原理及设计》教学大纲 Principles and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 一、课程类别和教学目的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热交换器(也称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以满足流动和传热为条件的热交换器的设计方法,了解热交换器的实验研究方法、强化技术和性能评价,为以后的学习、创新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绪论 介绍热交换器的重要性、分类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换热器设计计算的内容。 (二)热交换器计算的基本原理 介绍传热方程式、热平衡方程式的应用;讲授流体比热或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的 计算方法、传热有效度、热交换器计算方法的比较、流体流动计算方法的比较。 (三)管壳式热交换器 介绍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讲授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计算、传热计算和流动阻力计算、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设计程序、管壳式冷凝器与蒸发器的工作特点。 (四)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 介绍螺旋板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板翅式热交换器、翅片管热交换器、热管热交 换器、蒸发(冷却)器、微尺度热交换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计算。 (五)混合式热交换器 讲授冷水塔的热力计算、通风阻力计算与设计计算,汽-水喷射式热交换器的相关计算、水-水喷射式热交换器的相关计算;介绍混合式热交换器的分类。 (六)蓄热式热交换器 介绍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和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讲授蓄热式热交换器的计算、蓄热式热交换器与间壁式热交换器中气流及材料的温度变化比较。 (七)热交换器的试验与研究 介绍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阻力特性实验的测定方法;讲授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热交换器的结垢类型与腐蚀方法、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价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绪论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期末复习重点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 题型:填空20%名词解释(包含换热器型号表示法)20% 简答10%计算(4题)50% 0 绪论 热交换器: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递给他种流体的设备。(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名词解释]) 热交换器的分类:按照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 按照传热量的方法来分: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填空]) 1 热交换器计算的基本原理(计算题) 热容量(W=Mc):表示流体的温度每改变1℃时所需的热量 温度效率(P):冷流体的实际吸热量与最大可能的吸热量的比率(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名词解释]) 传热有效度(ε):实际传热量Q与最大可能传热量Q max之比2 管壳式热交换器 管程:流体从管内空间流过的流径。壳程:流体从管外空间流过的流径。 <1-2>型换热器:壳程数为1,管程数为2 卧式和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法(P4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名词解释]) 记:前端管箱型式:A——平盖管箱B——封头管箱

壳体型式:E——单程壳体F——具有纵向隔板的双程壳体H——双分流 后盖结构型式:P——填料函式浮头 S——钩圈式浮头 U——U形管束 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胀管法和焊接法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边三角形排列(或称正六边形排列)法、同心圆排列法、正方形排列法,其中等边三角形排列方式是最合理的排列方式。(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填空])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基本构造:⑴管板⑵分程隔板⑶纵向隔板、折流板、支持板⑷挡板和旁路挡板⑸防冲板 产生流动阻力的原因:①流体具有黏性,流动时存在着摩擦,是产生流动阻力的根源;②固定的管壁或其他形状的固体壁面,促使流动的流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为流动阻力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热交换器中的流动阻力: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管程阻力:沿程阻力、回弯阻力、进出口连接管阻力 管程、壳程内流体的选择的基本原则:(P74) 管程流过的流体:容积流量小,不清洁、易结垢,压力高,有腐蚀性,高温流体或在低温装置中的低温流体。(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题[简答])

换热器的设计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摘要 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完成某一设备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本次的设计的内容是水—CO2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我们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了理论课的学习,但是了解和掌握的东西仍然很有限。在这次的课程设计,通过热量衡算,工艺计算,结构设计和校核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设计任务,也让我明白了怎么应用所学的化工设备知识,结合我们所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参照相关的书籍文献等去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并且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拓展,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当然在整个设计过程种,也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组各位组员的同心协力。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各位组员的分工合作和相互配合,我们才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各个时段的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来解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发生过计算失误而重头开始计算,有过发现画图过程中的设计缺陷而重新设计等等问题,但这不但没有让我们知难而退,反而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学设计中所应该持有的严谨务实的态度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结构设计,工艺计算

目录 第一章设计条件 (3) 第二章换热器结构设计 (3) 2.1管子数计算 (3) 2.2排列方式确定 (3) 2.3壳体直径确定 (4) 2.4壳体壁厚计算 (5) 2.5管板尺寸确定 (5) 2.6封头尺寸确定 (6) 2.7容器法兰选择 (6) 2.8管子拉脱力计算 (6) 2.9折流板计算 (8) 2.10支座确定 (9) 第三章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列表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换热器汇总

风冷翅片管式换热器管内热阻与铜管翅片的接触热阻及管外空气侧的热阻比为2:1:7 翅片间距对传热系数有显著影响 翅片间距的影响受控于管排数,翅片间距越小,阻力系数f越大,管排数对阻力系数的影响很小。 翅片厚度越小,传热越好。 管排数越少,传热系数越大,管排数最好不要大于3。 1、风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传热系数和传热温差随管排数的增加均减小,总换热量则先增加后减小,而平均每 排管的换热量随着管排数的增加而减小。通过计算,每增加1排管,平均每排管的换热量将减少18%左右,这说明增加管排数尽管增大了传热面积,但不能使总换热量显著持续的增加,因此不是一种经济的强化换热方式。 2、风速增大的情况下,换热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增加量随管排数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平均每排管的换热量 逐渐减小,最大可减少122%。 3、不同的风机功率水平下,换热量达到最大值的管排数不同,风机功率越大,换热量达到最大值的管排数也增 大。同时通过计算得出,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制冷剂的换热量会有不同,但管排数对使用不同制冷剂的换热性能影响趋势一致。 管排数对换热的影响 1、保持风机功率不变,当迎风面积不变时,增加管排数 a.空气侧压降增大,因风机功率不变,使得风机全压增大,因此风机风量随管排数增加而减少。 b.风机风量的变化量随管排数增加而越来越小,则空气侧压降的变化量也越来越小,说明管排数对压降的影 响随管排数的增加而减少。 c.迎风面积不变,只改变管排数,管排数增加风量减少,导致迎面风速也减小,则空气侧换热系数也随之降 低。但风速随管排数增加而减少的量比较小,所以空气侧平均换热系数变化并不显著。又因管排数增加使得换热面积增大,所以总换热量增加。 d.随管排数增加,换热量的增加量越来越小,说明随管排数增加,空气侧压降越来越大,风量减少使得空气 侧换热系数减小,同时,湿空气比焓差亦随之增加,但增加量逐渐减少,因此总换热量的增加越来越小。 e.增加管排数增大了换热面积,但却也增大了空气侧阻力,使进风量减少,同时推动湿空气与水膜之间热湿 交换的动力比焓差随管排数增加而增大,但随管排数增加其增加量逐渐减小,因此,当管排数增加到一定值时,总换热量反倒会开始减小。 f.对于风冷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比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小1至2个数量级,因此换热器的 热阻70%左右是在空气侧,管内侧换热系数的变化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 g.换热器管排数增加时,总换热量先增加后减小,其平均每排管的换热量是逐渐递减的。这说明管排数的增 加,使得总换热量有所增加,但是平均到每排管时其换热量反倒会减少,所以增加管排数尽管增大了换热面积,但不能使总换热量一直增加。 h.管排数持续增加至一定值时,使压降亦持续增大,从而使得换热系数和换热温差不断减小,所以尽管随管 排数增加换热面积增加,但总的换热量反倒几乎不变。 综上所述: 迎面风速一定时,只增加管排数,总换热面积随之增大,所以总换热量随管排数增加而增加,但随管排数增加空气侧压降是增大的,进风量在减小,所以总换热量虽然增加了,但平均到每排管的换热量反倒减小了,因此管排数增加到一定值后,总换热量就会开始减小。 迎面风速变化的情况下,即风机功率改变。在每一个风速状态下,随管排数增加其换热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不同的迎面风速下,使换热量达到最大值的管排数是不同的,其变化规律是:随着迎面风速的增大,使换热量达到最大值的管排数也增加。 当改变管内制冷剂种类时,随管排数增加其换热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因不同的制冷剂其本身固有的物性不同,所以使用不同的制冷剂,使换热量达到最大值的管排数亦不同。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

1 总则 1.1 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及校核管壳式换热器而编制。 1.2 范围 1.2.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校核及材料选择。 1.2.2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管壳式换热器。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不注日期或修改号(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50-1999 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HTRI设计手册 Shell & tube heat exchangers——JGC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SHESLL (200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BP (1997)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 Design and Selection——CHEVRON COP. (1989) HEAT EXCHANGERS——FLUOR DANIEL (199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TOTAL(2002) 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规定——SEI(2005) 2 设计基础 2.1 传热过程名词定义

2.1.1 无相变过程 加热:用工艺流体或其他热流体加热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冷却: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等冷剂冷却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换热:用工艺流体加热或冷却另外一股工艺流体的过程。 2.1.2 沸腾过程 在传热过程中存在着相的变化—液体加热沸腾后一部分变为汽相。此时除显热传递外,还有潜热的传递。 池沸过程: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大容积设备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流动沸腾: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狭窄流道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2.1.3 冷凝过程 部分或全部流体被冷凝为液相, 热流体的显热和潜热被冷流体带走,这一相变过程叫冷凝过程。 纯蒸汽或混合蒸汽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全部或部分冷凝另一工艺流体。 有不凝气的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部分冷凝工艺流体和同时冷却不凝性气体。 2.2 换热器的术语及分类 2.2.1 术语及定义 换热器装置:为某个可能包括可替换操作条件的特定作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位号:设计人员对某一换热器单元的识别号; 有效表面:进行热交换的管子外表面积; 管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壳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管程数:介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的次数; 壳程数:介质在壳程内沿壳体轴向往、返的次数; 公称长度:以换热管的长度作为换热器的公称长度,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换热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直管段的长度; 计算换热面积:以换热管外径为基准,扣除伸入管板内的换热管长度后,计算得到的管束外表面积,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一般不包括U形弯管段的面积;公称换热面积: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样题

南京工程学院试卷(1) 1、在以多流程等复杂方式流动的热交换器中,通常先按( 后乘以考虑因其流动方式不同而引入的修正系数来确定其对数平均温差。 a.纯叉流;b.纯顺流;c.纯逆流。 3、采用空气预热器回收烟气中余热,采用热管式换热器,管子上加翅片,翅片应该( ) a.(氐而厚 b.高而薄 c 低而薄 二、问答题(本题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对两种流体参与换热的间壁式换热器,其基本流动式有哪几种?说明流动形式对换热器热 力工作性能的影响?( 8分) 课程所属部门: 考试方式: 开卷 20 /20 学年 第2学期 共5页第1页 能源与动力学院 课程名称: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 使用班级: 热能与动力工程(核电站集控运行) 题号 一一一 -二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选择题(本题3题,每题3分,共9 分) )算出对数平均温差,然 2、下图所示的换热器,是( )型管壳式换热器。 主管领导批准: 命 题人:张翠珍 教研室主任审核: 本题 得分 a. 2-1 b. 1-2 c 2-2 本题 得分

南京工程学院试卷共5页第2页 2、试述平均温差法(LMTD法)和效能一传热单元数法(&-NTU法)在换热器传热计算中各自的特点?(8分) 3、简述吸液芯热管的工作过程。(8分)

南京工程学院试卷 共5页 第3页 4、对管壳式换热器来说,两种流体在下列情况下,何种走管内,何种走管外? ⑴清洁与不清洁的;(2)腐蚀性大与小的;⑶温度高与低的;(4)压力大与小的; (5)流 量大与小的;(6)粘度大与小的。 (8分) 1 名 ■ 1 1 i 1 i i i i i 姓 i 号 i i i i i ■ 1 i i i 学 ■级 1 i i i i i i 班 i I 1 i i i i 三、思考题(本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 分) 1、在圆管外敷设保温层与在圆管外侧设置肋片从热阻分析的角度有什么异同?在什么情况 下加保温层反而会强化其传热然而加肋片反而会削弱其传热? ( 15分) 2、热水在两根相同的管内以相同流速流动,管外分别采用空气和水进行冷却。经过一段时 间后,两管内产生相同厚度的水垢。试问水垢的产生对采用空冷还是水冷的管道的传热系 数影响较大?为什么?( 15分)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换热器设计指南 1总贝!I i.i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工艺设计人员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及校核管壳式换热器而编制。 1. 2范围 1.2.1本规定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校核及材料选择。 1.2.2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管壳式换热器。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凡不注日期或修改号 (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150-1999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HTRI设计手册 Shell & tube heat exchangers ------- JGC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3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换热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 SHESLL (200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BP (1997) Shell and Tube Exchanger Design and Selection -------- HEVRON COP. (1989)

HEAT EXCHANGERS——FLUOR DANIEL (1994)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 TOTAL (2002) 管壳式换热器工程规定——SEI (2005) 2设计基础 2. 1传热过程名词定义 2.1.1无相变过程 加热:用工艺流体或其他热流体加热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冷却: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等冷剂冷却另一工艺流体的过程。 换热:用工艺流体加热或冷却另外一股工艺流体的过程。 2.1.2沸腾过程 在传热过程中存在着相的变化一液体加热沸腾后一部分变为汽相。此时除显热传递外,还有潜热的传递。 池沸过程: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大容积设备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流动沸腾:用工艺流体、水蒸汽或其他热流体加热汽化狭窄流道中的工艺流体过程。 2.1.3冷凝过程 部分或全部流体被冷凝为液相,热流体的显热和潜热被冷流体带走,这一相变过程叫冷凝过程。 纯蒸汽或混合蒸汽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全部或部分冷凝另一工艺流体。 有不凝气的冷凝:用工艺流体、冷却水或空气,部分冷凝工艺流体和同时冷却不凝性气体。 2.2换热器的术语及分类 2.2.1术语及定义 换热器装置:为某个可能包括可替换操作条件的特定作业的一个或多个换热器; 位号:设计人员对某一换热器单元的识别号; 有效表面:进行热交换的管子外表面积; 管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壳程:介质流经换热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部分;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

绪论 1. 2.热交换器的分类: 1)按照材料来分:金属的,陶瓷的,塑料的,是摸的,玻璃的等等 2)按照温度状况来分:温度工况稳定的热交换器,热流大小以及在指定热交换区域内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温度工况不稳定的热交换器,传热面上的热流和温度都随时间改变。3)按照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来分: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 4)按照传送热量的方法来分: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 恒在壁的他侧流动,两种流体不直接接触,热量通过壁面而进行传递。 过时,把热量储蓄于壁内,壁的温度逐渐升高;而当冷流体流过时,壁面放出热量,壁的温度逐渐降低,如此反复进行,以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第一章 1.Mc1℃是所需的热量,用W表示。两种流体在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变化与他们的热容量成反比;即热容量越大,流体温度变化越小。 2.W—对应单位温度变化产生的流动流体的能量存储速率。 4.顺流和逆流情况下平均温差的区别:在顺流时,不论W1、W2值的大小如何,总有μ>0,因而在热流体从进口到出口的方向上,两流体间的温差△t总是不断降低;而对于逆流,沿着热流体进口到出口方向上,当W1<W2时,μ>0,△t不断降低,当W1>W2时,μ<0,△t不断升高。 5.P(定义式P12) 物理意义:流体的实际温升与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温升比,所以只能小于1。 6.R—冷流体的热容量与热流体的热容量之比。(定义式P12) 7.从φ值的大小可看出某种流动方式在给定工况下接近逆流的程度。除非处于降低壁温的目的,否则最好使φ>0.9,若φ<0.75就认为不合理。 (P22 例1.1) 8.所谓Qmax是指一个面积为无穷大且其流体流量和进口温度与实际热交换器的流量和进口温度相同的逆流型热交换器所能达到的传热量的极限值。 9.实际传热量Q与最大可能传热量Qmaxε表示,即ε=Q/Qmax。意义:以温度形式反映出热、冷流体可用热量被利用的程度。 10.根据ε的定义,它是一个无因次参数,一般小于1。其实用性在与:若已知ε及t1′、t2′时,就可很容易地由Q=εW min(t1′-t2′)确定热交换器的实际传热量。 11.带翅片的管束,在管外侧流过的气体被限制在肋片之间形成各自独立的通道,在垂直于 流动方向上(横向)不能自由运动,也就不可能自身进行混合,

换热器设计

一、工艺设计 1、作出流程简图。 2、按生产任务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Q。 3、选定载热体,求出载热体的流量。 4、确定冷、热流体的流动途径。 5、计算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6、初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7、按经验或现场数据选取或估算K值,初算出所需传热面积。 8、根据初算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器的尺寸初步设计。包括管径、管长、管子数、管程数、管子排列方式、壳体内径(需进行圆整)等。 9、核算K。 10、校核平均温度差D。 11、校核传热量,要求有15-25%的裕度。 12、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计算。 二、机械设计 1、壳体直径的决定和壳体壁厚的计算。 2、换热器封头选择。 3、换热器法兰选择。 4、管板尺寸确定。 5、管子拉脱力计算。 6、折流板的选择与计算。 7、温差应力的计算。 8、接管、接管法兰选择及开孔补强等。

9、绘制主要零部件图。 三、编制计算结果汇总表 四、绘制换热器装配图 五、提出技术要求 六、编写设计说明书 第二节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一、换热终温的确定 换热终温对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传热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在逆流换热时,当流体出口终温与热流体入口初温接近时,热利用率高,但传热强度最小,需要的传热面积最大。 为合理确定介质温度和换热终温,可参考以下数据: 1、热端温差(大温差)不小于20℃。 2、冷端温差(小温差)不小于5℃。 3、在冷却器或冷凝器中,冷却剂的初温应高于被冷却流体的凝固点;对于含有不凝气体的冷凝,冷却剂的终温要求低于被冷凝气体的露点以下5℃。 二、平均温差的计算 设计时初算平均温差Dtm,均将换热过程先看做逆流过程计算。 1、对于逆流或并流换热过程,其平均温差可按式(2-1)进行计算: (2—1) 式中,、分别为大端温差与小端温差。当时,可用算术平均值。 2、对于错流或折流的换热过程,若无相变化,则要进行温差校正,即用公式(2-2)进行计算。

换热器的设计

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题:用水冷却煤油产品的列管是换热器的设计 专业: 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

一、题目及专题 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题:用水冷却煤油产品的列管是换热器的设计 二、设计条件 1、煤油从140℃冷却到40℃,压力1bar。 2、冷却剂为水,水温30℃,水压力为3bar。 3、处理量:15t/h.流量。 4、要求:选择(设计)一合适型号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压力不大于30Kpa 5、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三、设计说明书内容 每个设计者必须提交的设计成果有:设计说明书一份,装配图,管板零件图。 1、设计说明书必须包括下述内容: 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设计结果汇总表、参考文献以及设计自评等。2、设计计算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的步骤: 1) 收集物性常数、计算热负荷。 2) 根据换热流体的特性和操作参数决定流体走向(哪个走管程、哪个走壳程);计算平均温差; 3) 初步估计一个总传热速率常数K估,计算传热面积A估; 4) 根据A估初选标准换热器,定出实际的传热面积A实际。 5) 换热面积的核算。 6) 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核算。 班级: 组长: 组员: 日期: 指导老师: 目录 1、前言--------------------------------------------------------------------------- 4

2、设备与条件的确定--------------------------------------------------------- 5 3、工艺计算过程-----------------------------------------------------------------5 3.1、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原则、类型及其说明------------------------------6 3.2、列管式换热器选型中的有关计算--------------------------------6 3.3流体流动空间及流体的物性参数-------------------------------- 8 3.4计算并初定型号--- -----------------------------------------------------------8 3.5核算总传热系数K值-----------------------------------------------------------10 3.6核算压力降-----------------------------------------------------------------------13 4 参考文献-----------------------------------------------------------------------------15 5 总结------------------------------------------------------------------------------------16 6 附图------------------------------------------------------------------------------------17 (一)前言 换热器是许多工业生产部门的通用工艺设备,尤其是石油、化工生产应用更为广泛。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