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

算与比较分析

姓名:班号:

院(系):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评阅人:职称:

2012 年 6 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论文作者(签字):

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全球城市时代的到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点。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同步加速推进,使城市变得更加重要,城市竞争十分激烈。本文在总结了城市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成果并在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样本进行了所辖九城市(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竞争力排名的测算和比较分析。

论文结合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将城市竞争力的反映指标归纳为发展动力、发展阻力、城市间相互影响、环境条件四个方面,包括了经济实力、政府作用、居民消费水平、人力资源、科技实力、社会秩序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对外开放、对内依存、基础设施、环境水平十二个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下面划分五十八个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对珠三角城市群所辖九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最后分析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测算结果探索了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PROMETHEE;城市竞争力;珠三角城市群;德尔菲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global city, a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cities began. Improving city competitiveness become the center of regional policy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accelerate synchronously and the cities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and are extremely competit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ity

competitiveness 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establishs a set of cit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bead trigonometry city group(Shenzhen, Guangzhou, Zhuhai, Dongguan, Foshan, Zhongshan, Huizhou, Zhaoqing and Jiangmen) is measured and compared by 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s For Enrichment Evaluations (PROMETHEE) as sample.

The thesis considers creatively the reflect indexes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re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and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citie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mbining specific conditions, including twelve elements of economic strength, the role of government,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human resourc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social order issues, energy issues, population issues, the outside world, internal dependencies,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level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consist of 58 evaluation indexes. At las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and gives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based on estimation results.

Key words:PROMETHEE; City competitiveness;Bead trigonometry city group;The delphi method.

目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一体化突飞猛进,人类不仅开始了一个信息化、知识及科技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竞争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竞争不仅意味着竞争范围的国际化、竞争领域的全面化、竞争程度的激烈化,还意味着竞争主体的多层次化、竞争方式的复杂化[1]。在全球化的竞争新时代,国家、地区、城市、企业、个人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竞争和较量[2]。

中国各城市陷入全方位的竞争之中。中国城市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初步联结。在亚洲城市之间,尤其是从首尔到新加坡的太平洋西岸城市普遍实施跨国定位,在争夺产业、技术、资金、贸易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国内区域间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吸引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上的直接竞争十分激烈。在不同区域的城市之间,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大都市如香港、上海和北京,在高科技产业、高级人才、金融中心、国际会展等领域激烈争锋的同时,其他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也进行激烈的较量[3]。

此外,“放权让利”等分权化的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也有了相应的财力,也引致竞争。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使大国经济中的城市变得更加重要,更加强化了竞争[4]。本文将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城市集群竞争力的动态测度、比较与提升策略研究”为依托,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所辖九座城市进行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

2、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全球城市时代的到来,城市之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政策的中心。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同步加速推进,使城市变得更加重要,城市竞争十分激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通过测算、比较、分析,提出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理论意义:丰富城市竞争力内涵。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的竞争能力表现在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地区、国家甚至世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城市竞争力表现在方方面面,内容丰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城市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理论的理解与升华。

(2)现实意义: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我国珠江地区城市竞争力的水平。同时有利于沿海城市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作为区域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依托,直接影响到区域城市地位、资源配置和结构布局。对沿海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将有利于推动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提高沿海城市的的服务能力,扩大域外需求和交流,对于城市自身、腹地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此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的提出,可以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5]。

(二)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力优势》一书中认为至少有6个因素影响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情况;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相关及支持产业;政府和机遇,他依据此构建了“钻石模型”理论。波特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没有直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人们只能通过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它的质和量。在解释城市竞争力时,彼得应用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择了一套解释竞争力的变量[6]。

Loleen Berdahl认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具备的是:高的生活质量;有吸引力、安全、可持续的环境;高质量的服务和基础设施;有竞争力的税率和措施;人力资本和知识中心;个性/性格,即文化、多样性等等[7]。

Kresl则认为能代表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经济有6个特质,包括数量和质量目标:能创造高技术、高收入的工作;能生产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和服务;生产集中于具有某些理想特性的产品和服务;经济增长率应该与充分就业相

衔接,不产生市场过载的负面作用;城市从事于能掌握其未来的事业,也就是说,选择可能的未来,而非被动的接受其命运;城市能加强其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8]。

针对有竞争力的国际城市,Kantor教授认为,一个国际性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城市,并且是围绕这三“C”而形成的:Concepts(新观念),Competence(实力),Connection(联系网络),只有具有这三个素质,一个城市才具备国际竞争力[9]。

世界银行城市发展部主任Pellegrin认为,缺乏竞争力的城市有如下的共同问题:城市缺乏法规,或现有法规的质量低下,无法保证投资者的信心或说服投资者继续经营;与全球或地区性的资本市场关系疏远,无法从这些市场筹措城市建设的资金;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有水准的公共服务,又未能获得民营企业的协助,致使城市的吸引力下降[10]。

(2)国内研究现状

首先从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研究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市竞争力是创造财富、推动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能力。如郝寿义、倪鹏飞等人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第二类是城市竞争力的本质是资源配置能力。如宁越敏等人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获得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三类是城市竞争力是基于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城市获取各种流动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和占领市场的能力[11]。

其次从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来看,王兆华等将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产业优化、再造能力;城市国际化水平;塑造城市文化风格的能力;提升环境集居质量的能力。有的学者则从城市竞争资本和城市竞争环境两个方面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来分析。宁越敏等认为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借鉴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来评价;第二类是借鉴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和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第三类是借鉴世界经济论坛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郝寿义等在综合经济实力、开放程度、资金实力、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及住宅等六个方面选择了21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

2、国内外竞争力模型

(1)IUD的城市价值链理论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以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城市价值链”模型,该模型以指标体系为核心,其实质是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运行模式。城市价值链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指各城市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侧重各城市同类要素或可替代要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同城市之间同类要素的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

一个城市的价值链包括价值活动和价值流。城市价值链模型将城市资源的配置过程描述为一个链条,并按层次结构逐级提升,这正是城市竞争力系统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城市价值链理论揭示出城市形态演化的五种基本模式,即开放型城市、成长型城市、停滞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和濒危型城市。城市竞争力则是推动城市形态演化的内在力量和源泉[12]。城市价值链理论模型如图。

图城市价值链理论模型

(2)WEF-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WEF-IMD(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国内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8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方面,具体指标共244个,分别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各项功能。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于1980年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创立,二十年来,无论从概念到理论,还是从统计到方法,以及在分析、政策和国家管理中的开发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专家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来。1995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有了世界标准。国际竞争力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从经济运行、事后结果和未来发展的潜能,包括决定经济运行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体制、管理、政策及价值观念等主客观因素,对一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作出系统全面的反映和评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大世界经济主流的态势下,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认识对象日趋复杂难辨,以及新经济、新信息、新知识日益发展

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研究迎合新的需要,具有时代特征,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也无论在宏观管理还是在微观管理中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3]。WEF-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如图。

图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3)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迈克尔·波特的研究是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原因入手的,即层次因素分析。不同层次的国际竞争力是多种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竞争优势。以企业为例,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

在波特的钻石理论中,他特别强调,当今的竞争已经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的状态中,在基础科技可以迅速扩散、交通和传播成本降低的情形下,单单将生产活动迁移到廉价地区已经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惟一方式就是不断地持续升级和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基础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强大的科研基础。波特特别强调,领导人的角色和很多变数一样,并不是独立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外。国家环境的状态、挑战和机会是每个领导人必须面对的事。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更相信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相信动态和变革的重要。他们所站的位置能见人所未见,并有勇气付诸行动。当两个企业所面对同样的环境时,领导人的因素将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14]。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如图。

图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

(4)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的“弓弦理论”

城市竞争力的子系统按表现方式的不同可概括为两类:即硬竞争力系统和软竞争力系统。其中,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又由许多具体的分力构成。城市竞争力主要通过其产业竞争和增长的绩效表现出来。把硬分力比作弓,把软分力比作弦,把城市产业比作箭,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城市竞争力。弓弦质量越好,搭配越恰当,所形成的力越大,产业箭射得越远,获得的价值收益就越大[15]。弓弦理论模型如图。

图城市竞争力弓弦模型

3、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总结

目前,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理论各式各样,研究方法种类繁多,评价指标更是错综复杂,因此国内外学者在城市竞争力研究方面还没达成共识,但在一些方面已经趋向一致:城市竞争是财富(或价值)及其增长的竞争,但它又包括多个层面;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必须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根据这个原则并且借鉴以上四个经典模型,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如图所示:

图本文竞争力模型

(三)论文研究框架

城市竞争力是一项跨学科、跨专业的系统过程。本文将在吸收、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尝试性地概括、诠释城市竞争力的框架和内涵。即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选取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反映城市竞争力,构建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利用PROMETHEE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对各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强弱的划分,最后依据结果做了总结并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研究框架图如图所示:

图本文研究框架图

(四)本文的主要贡献

1、从研究对象来说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大都市为依托的相关城市群正在走向成熟。然而,珠三角城市群在迈向经济一体化的联动发展中,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解开这些疑惑,是推动珠三角城市群,更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本文立足于现有数据和珠三角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三层:第一层包括发展动力、发展阻力、城市间相互影响、环境条件四个一级指标,第二层包括经济实力、政府作用、居民消费水平、人力资源、科技实力、社会秩序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对外开放、对内依存、基础设施、环境水平十二个二级指标,第三层包括五十八个三级指标。这样的分层能很好地反映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构成,使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更加有说服力,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的“南大门”,珠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桥头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试验田”。对这个地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珠三角地区,能给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一点帮助,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2、从研究方法来说

不同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存在着差异,有些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较强,也有的城市的竞争力很弱。为了找到这些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应用PROMETHEE 法从经济实力、政府作用、人力资源、科技实力等方面来对这些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以便发现各个城市的问题,修正各种政策,采取措施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更好地增强城市竞争力。

PROMETHEE方法由比利时Brans教授提出,英文全称为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s For Enrichment Evaluations,翻译成中文为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它是基于方案的两两比较的一种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级别高于关系上的排序方法。级别高于关系是一种较弱的次序关系,它是建立在决策者愿意承担因承认甲方案好于乙方案所产生的风险的基础上,为便于确定在每个目标下各方案对的优劣次序而引用了优先函数来描述在某个目标上甲方案关于乙方案的优先程度。该方法不需要对指标进

行无量纲化和规范化处理,从而避免了处理过程中导致的信息偏差。所以运用此方法得到的结果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反应被评价城市的城市竞争力的强弱。

二、城市竞争力研究理论基础

(一)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全球化的竞争导致城市成为竞争主体,中国城市也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在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初步联结中,感受到了国际城市竞争的压力。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正积极致力于评估、培育和提高其城市竞争力,一些国家的机构和学者也都致力于本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城市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和争夺、占领、控制市场,多快好省地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其中为居民提供福利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6]。

(二)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的竞争力是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的,即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定量地表现城市竞争力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城市的竞争力变化状况。

1、在指标选择时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针对性:城市竞争力是有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其指标选建应以城市竞争力模型作为指导,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2)变动性:城市竞争力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其指标体系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应作相应的调整;

(3)可操作性:即指标的数据必须能易于搜集和计算,以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4)层次性:由于构成城市竞争力的要素较多,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

作用的大小可以不断细分。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模型,第一层次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然后在第二层次上再进行细分,各自形成一个子系统[17]。

2、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根据上述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优秀成果,结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条件,本文从四个方面十二个构成要素中选取了五十八个指标,最后完成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如表:

表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三、城市竞争力测算方法

(一)国内外常用方法介绍

目前,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方法有很多,主要的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1、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直接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将性质差别较大的归入不同的类的分析技术,即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使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差异。在研究城市竞争力领域中,具体的步骤:(1)选取每个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进行分类;(2)测度城市之间的样本距离;(3)选用一种方法计算类

间的距离,并对样本进行归类。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众多变量通过线性方法选出少许对研究的课题有重要影响的变量的方法,将所选指标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把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态势一致的指标合并,最终能用几个较少的新指标来解释原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而这些新变量两两不相关,并且这些新变量保留的大部分原有信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步骤:(1)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化处理;(2)计算相关数据化矩阵;(3)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5)计算主成分荷载[18]。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于较为模糊的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的方法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基本思想:(1)将所要研究分析的问题进行层次系列化,选取的指标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2)将这些指标按隶属关系以及之间的关联进行层次构建,形成一个递阶、有序的层次模型;(3)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方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再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权重大的为最优方案;(4)通过各因素相对重要的权值,综合计算出相对重要性的组合权值,得出评价结果。

4、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把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它通过研究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通过找出控制所有变量的几个公共因子以简化所研究的系统,并最终对各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这些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假想变量称之为基础变量,即因子。

以上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是在评价城市竞争力中,因为在指标统计过程中,各地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统计指标差别很大,导致部分统计指标数据的缺失,而且对原始数据的处理也会掩盖很多信息。因此本文选取了更加适合指标数据缺失并且无需对原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PROMETHEE (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

(二)PROMETHEE 方法介绍

由Brans (1984)提出的PROMETHEE 法是建立在级别高于关系上的排序方法。该法是基于两两比较的,本文对该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即简化优先函数,只采用常用准则来构造优先函数。而当某一评价对象的某一指标数值缺失时,即认为该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不可比[19]。

考虑对集合X 的T 个评价对象用J 个指标进行评价和综合排序。对象集:{}??????=,,,,21t T x x x X ,t x 为第t 个评价对象;标准集:{}??????=,,,,21j J y y y Y ,

j y 为第j 个评价指标属性,则tj y 表示从第j 个评价指标看第t 个评价对象所得的属性值。下面对PROMETHEE 法进行介绍:

1、优先函数

基于级别高于关系的多目标决策方法首先要确定在每个目标下各方案对的优劣。PROMETHEE 法引入优先函数来描述在目标j y 上i x 关于k x 的优先程度,即根据各方案属性值之间差距的大小来判断方案对之间的优劣程度,其中T k i X x x ∈,,J j Y y ∈。为此,PROMETHEE 法对每一个目标或属性定义一个函数,函数值从0到1来反映i x 优先于k x 的程度,函数值越小,i x 、k x 之间的差异越小;当函数值为0时,i x 和k x 为无差异;其值越接近1,i x 优于k x 的程度越高;而当函数值为1时,i x 为严格优于k x 。

用()k i x x P ,表示优先函数,则()()???=k j ij y y 0

,,P x x P k

i k j ij k j ij y y y y >≤若若。 一般来说可以设()()kj ij kj ij y y P y y P -=,,记kj ij y y d -=(d 即方案i x 与k

x 在属性j 上的差别),上式即()()???=d P x x P k i 0

, k j

ij k j ij y y y y >≤若若。

为了使图形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即图形关于纵轴对称更加美观,可构

造另一个函数()()()???=i k k i x x P x x P d H ,,0

d 0

d ≤≥若若

2、几种典型的优先函数

优先函数的本质是描述属性值与目标达到程度的关系。即使同为效益型

属性,不同目标的属性值与方案优劣之间的关系仍相当复杂,比如线性关系、曲线关系等,因此有必要根据目标和属性值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准则,确定相应的优先函数。PROMETHEE 法常用的典型评价准则有以下几种:

(1)常用准则

目标的优先程度()d H 与属性值之差d 的关系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当kj ij y y =时,i x 和k x 是无差异的,只要ij y 和kj y 的值稍有不同,其关系就是严格优于关系。

图常用准则

(2)拟准则

当q d ≤时,i x 和k x 之间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即把i x 和k x 看作是无差异的,一旦q d >,i x 和k x 即为严格优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的q 值是该属性的一个阀值。这种准则的()d H 与d 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拟准则

(3)具有线性优先关系的准则

该准则允许决策者在p d <之内其偏好强度随d 的增加而线性增长,当

p d ≥时,i x 和k x 为严格优于关系,p 值可以根据该属性值的最大差距来确

定。这种准则的()d H 的函数图形如图。

图具有线性优先关系的准则

(4)分级准则

上式给出的是分成两级的情况,()d H 的函数图形如图所示。根据需要也可以分成多级。在分成两级时要确定q 、p 两个值,当q d ≤时,i x 和k x 之

间无差异;当p d q ≤<时,i x 和k x 为弱优于关系;当p d >时,

i x 严格优于k x 。有些非数字型属性很适合使用该准则。

图分级准则

(5)具有无差异区间的线性优先关系准则

()d H 的曲线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当q d ≤时,i x 和k x 被看做是无差异的;当p d q ≤<时,其优先程度随d 的增长而线性增长;当p d >时,i x 和k x 为严格优于关系。

图具有无差异区间的线性优先关系准则

(6)高斯准则

该准则用于目标的优先值与属性值成非线性关系的场合。图为其()d H 的曲线,其中σ是曲线原点到拐点的距离。该准则中的高斯曲线只是非线性曲线的一个特例,其他任何反映决策人的偏好的、满足如下条件的曲线()d f 均可作为()d P 使用:*0d d ≤≤时()d f 连续、单调递增,0≤d 时,()0=d f ,

*d d ≥时()1=d f 。

图高斯准则

以上六种是比较典型的评价准则。根据实际需求还可以选用上述评价准则的变形或其他准则。

3、优先指数

对于每一对方案,X x x k i ∈,,当方案各属性的权重分别为j w ,

m j ,,2,1???=时,定义其优先指数为()()∑∑∏===

m

j

j m

j

k i j j k i w x x p w x x 1

1

,,,对实际

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一旦衡量各目标或属性优劣的准则被确定,就可以求得

()k i j x x P ,的值,并由此求得()∏k i x x ,。

4、PROMETHEE-1法

PROMETHEE 法又分PROMETHEE-1和PROMETHEE-2两种方法,前者又称偏序法,后者称全序法。对每一个方案定义流出和流入:备选方案i x 的流出为

()()∑∏∈+=X

x i i x x x ,φ;流入为()()∑∏∈-=X

x i i x x x ,φ。显然,流出()i x +φ越大,i

x 相对于其他方案级别越高,流入()i x -φ越小,其他方案比i x 级别高的可能性越小,流出又称正流量,流入称负流量。

可以定义两个全序(

)++r I O ,和()

--r I O ,,若()()k i x x ++>φφ,则k i x O x +;若

()()k i x x ++=φφ,则k r i x I x +;若()()k i x x --<φφ,则k i x O x -;若()()k i x x --=φφ,

则k r i x I x -,故可得到PROMETHEE-1法的偏序()(){}

R I O r ,,11如下:

(1)若k i x O x +且k i x O x -,或者k i x O x +且k r i x I x -,或者k i x O x -且k r i x I x +则

()k i x O x 1,即i x 的级别高于k x ;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关于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促进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肖金成 2008年12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改革开放吸引了很多外资,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珠三角外贸依存度较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比较重,《规划纲要》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从而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真正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还要做更多的工作。 一、产业结构升级有赖于企业结构调整 “珠三角”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量外资企业入区投资设厂,尤其是港资台资居多,创造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动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使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一跃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但外资企业的根并不在中国,虽然,GDP增长很快,但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很低,在国际环境持续稳定的情况下,外向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动力,但实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能力很低,没 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低小散”成为珠三角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以至于将民营企业等同于中小企业。所谓“低小散”即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散。去年,我们给温州市做发展战略规划,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民营企业不等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可以发展得很快很大,国外的很多跨国公司很多都是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多数不是靠积累而成的,一部分是通过股份制形式集中社会资金成为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多数是通过并购在很短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我们称之为“大鱼吃小鱼”。但我们在珠三角却很少看到这种现象,所以,珠三角虽然有“华为”、“容声”等大企业和品牌,但数量不够多,规模仍不够大,其原因是企业并购意愿并不强。金融危机使珠三角受到很大冲击,但听到更多的是农民工大量返乡,很少听到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世界经济不景气本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使经营不善的企业倒闭,使竞争力强的乘此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完整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4%。区内气候温和,水网密布,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等。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长1059公里,拥有大亚湾、大鹏湾等天然深水良港。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及惠州市(龙门县除外)和肇庆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除外)等9个地级市、下辖8个县级市和2个县。 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市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一览表

注:佛山、江门两市按行政区划变动前的原城区统计。 2002年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有关经济指标一览表 注:惠州、肇庆两市包括了整个市域,而不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部分。 (一)社会经济与城乡发展

1、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成就显著。2002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9535.8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040元。 ·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2002年珠江三角洲外贸总出口额1026.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21亿美元。 ·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珠江三角洲有设市城市17个,建制镇369个,城镇密度94个/万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城市群。按“五普”人口统计,城市化水平已达72.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交通、通信网络基本完善。 ·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惠州、肇庆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深圳、珠海、中山、惠州还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惠州、佛山等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存在问题 (1)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发展档次不高且外向依赖性强,城市群尚未确立类似于上海一样能带动更广泛的地区和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 算与比较分析 姓名:班号: 院(系):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评阅人:职称: 2012 年 6 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论文作者(签字): 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全球城市时代的到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点。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同步加速推进,使城市变得更加重要,城市竞争十分激烈。本文在总结了城市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成果并在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样本进行了所辖九城市(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竞争力排名的测算和比较分析。 论文结合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将城市竞争力的反映指标归纳为发展动力、发展阻力、城市间相互影响、环境条件四个方面,包括了经济实力、政府作用、居民消费水平、人力资源、科技实力、社会秩序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对外开放、对内依存、基础设施、环境水平十二个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下面划分五十八个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对珠三角城市群所辖九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最后分析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测算结果探索了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PROMETHEE;城市竞争力;珠三角城市群;德尔菲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global city, a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cities began. Improving city competitiveness become the center of regional policy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accelerate synchronously and the cities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and are extremely competit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ity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04经济学2班 贺小舟 3104004366 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规模化时期。有学者对我国125个城市行政区进行测度后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4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从都市圈划分的国际标准来看,目前中国由城市群发展成为都市圈的并没有几个,真正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只有3个:长三角、京津唐和大珠三角都市圈。因而了解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都市圈发展概况 (一)长三角大都市圈 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O%。人口7861.4万,占全国总 人口的6.1%。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 长三角大都市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该大都市圈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如“六朝金粉地”的南京、“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太湖之滨的无锡、鲁迅的故乡绍兴、中国革命启航处的上海和嘉兴。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目录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2)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2) 2.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5) 3.川南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6) 3.1区位优势突出 (6) 3.2交通条件较好 (7) 3.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8) 3.4城镇化水平较高 (9) 3.5产业布局合理 (9) 3.6金融环境宽松 (10) 3.7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4.川南城市群发展前景 (10) 4.1将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合作,开创广阔市场 (11) 4.1.1将建立便捷的快速通道 (11) 4.1.2川南各市将错位发展 (11) 4.2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12) 4.3构建大型城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13) 4.4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经济 (14)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川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市。 地理背景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影响深远。以下主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以及人文地理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分析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短,四季分明,阴云天气较为常见。自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卤水、岩盐及石灰石。自贡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尤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和彩灯文化著称于世。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0-05-06T12:04:34.420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顾涧清 [导读] 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 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 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进行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有助于研究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程,有助于对两个三角洲的城镇形态进行比较,当然在这里还主要是提出问题。 二、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的比较 虽然港澳在自然地理上同属珠三角,但是要将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还是要将广东与港澳分作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研究为宜,否则,在三大产业比例等方面还是难以比较。珠三角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 两个三角洲都具有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都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和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能最足的区域。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资料显示,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但是任何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都与本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人文资源相联系,两个三角洲内部和外部特征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量虽然不如长三角,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比长三角要高;从经济结构上分析,两个三角洲的三大产业结构基本相同,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相对而言,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比1993年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 三、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进程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涌现出一批规模不等、水平各异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是两个突出典型,代表着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水平,具备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的条件和潜力。一般认为,城市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小城市独立发展、大都市区发展、大都市连绵区发展等阶段,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双中心的珠三角大城市群,已经呈现出大都市连绵区的初步形态。 在80年代中期,珠三角区域的建制镇不到200个,而到2008年,平均每个市县有20多个建制镇,城镇密度达100个/平方公里,珠三角整体城镇化水平达到8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以镇为主体的城市群进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铁路、公路、河道、港口等交通要冲牵动发展起来的城镇;二是以工业小区为主体形成的新城镇;三是以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为主导的商贸型城镇。2008年,国务院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直接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为目标。 长三角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相对成熟,因而城市群的规模相对也比较大。2000年的“五普”数据显示,长三角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63%,高于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城市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看,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也比较合理,大多数城市沿江、沿线(铁路轴线)分布,形成分工有序、联系紧密的城市走廊,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较好。 将两者的城市群进程再作进一步比较:一是珠三角的区域规模、城市群规模都相对偏小;二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虽然较大,但从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上看,长三角还不如以珠三角香港与广州两极拉动的水平高,大城市群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改造和提高环境质量;三是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的现状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分布和城乡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机场、港口、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仍然不够合理,一些地方严重损耗自然资源,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等等。 因为长三角具有南北居中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长三角城市群有可能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发展后劲将强一些,发展空间也会大一些;珠三角虽然也具有江海交汇并通过香港更好连接世界的区位条件,但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吸引外资速度已经开始慢于长三角城市群。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对珠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失去信心,因为以香港和广州为双国

2020年大珠三角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2020年大珠三角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将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联手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世界级城市群。记者从广东有关权威部门获悉,目前正推动与港澳联合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世界级城市群内涵、特征和发展策略,开展世界级城市群总体规划框架和重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拟上报中央争取特殊政策支持。 近年随着粤港澳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三地合作范畴加速扩展,实施CEPA及服务业对港开放在粤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初收成效,跨界基础设施网络显雏形,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生产和生活要素流通、重点合作区发展等取得一定进展。 三地缺乏深度合作 但中山大学港澳珠叁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指出,目前粤港澳仍缺乏深度合作,区域功能布局亟待进一步优化,其中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乃至于经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等差异,已成为当前三地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碍,导致三地在较多领域仍侧重自身利益,缺乏从区域整体、国家全局出发的观念。 他称,三地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早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但叁地要加快冲破局限观念上的障

碍,改变从自己角度“三个手指”出力,真正融合为“一个拳头”出击,才能达致上述目标,乃至成为国家南海战略、中国─东盟大陆桥的桥头堡。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广东省有关权威部门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採访时也坦言,粤港澳从过去的经贸、跨境基建等层面合作,到扩展至“一国两制”下的城市规划、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全面衔接,如此融合难度越来越大。 为给三地合作寻求新的增长点和政策空间,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加快推动与港澳联合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世界级城市群内涵、特徵和发展策略,开展世界级城市群总体规划框架和重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规划框架最快年内出炉,争取中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形成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格局。其中,抓住跨境基建、信息网络等关键环节和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世界级城市群的功能培育。 共建优质生活圈 同时,南沙、前海、横琴继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列为粤港澳重点合作区域之后,可望再明确成为粤港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新载体,通过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共同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借鉴港澳在社会事务管理、商业运行规则等方面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经验,建立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和生活环境。 该部门负责人强调,要建成世界级城市群,还离不开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构建一个生活工作便利的优质生活圈。据透露,共建优质生活圈将是“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总体规划框架的一个重点,配套的重要专项规划拟包括“粤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建设湾区跨界绿道规划等,致力提高粤港澳共同生活圈环保、生态和宜居的水平。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

广东:2020年建成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

广东:2020年建成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 如何推动“互联网+”战略落地,如何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机遇,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广东正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的…… 如何推动“互联网+”战略落地,如何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机遇,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广东正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的杨柳忠副主任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智慧城市在标准指标体系、体制机制创新、顶层设计、为民惠企服务实效、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领先的探索。 智慧社区建设从广东起步 杨柳忠向记者介绍说,我国在2012年前后就陆续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初住建部率先与广东省乐从镇联合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开展了相关工作。2012年底住建部启动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定位为“智慧地发展和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2013年初,住建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全国已公布三批共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其中广东省已公布三批共11个智慧城市试点。 “智慧社区最能体现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落脚点,《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的编制是从广东起步的。”杨柳忠告诉记者:“2013年底,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向住建部上报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加大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关注,规范相关建设,使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出成效。这份报告引起了住建部的高度重视,我们到深圳和广州番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吸纳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去年5月份《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的推进打下了基础。” 2020年建成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 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推进,2014年底,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规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成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标志着广东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给未来的深度城镇化带来了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成为深度城镇化能否落实的关键。杨柳忠认为,住建部所倡导的智慧城市是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模式。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重要内容是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东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思路相一致 杨柳忠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思路相一致,即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将民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领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2015年,随着中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在国家信息惠民工程的带动下,更多的城市将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理流程、强化信息惠民,围绕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领域,以市民为中心,整合现有的、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深入推进智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作为住建部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负责起草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杨柳忠告诉记者:“事实上,起草这个指标体系,我们就是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标准来设计的。同时我们在编制过程中也已经跟广东很多城市做了交流,吸纳了他们大量的意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城市群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上。文中对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进综合评述,总结了我国对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关注点,并且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 A THEORY AND PROSPECT ON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FAN Beibei 20101513117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the ma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also a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t’s now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nd experts focu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both retrospected and discussed the foreign research and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 summarized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 These may help to further the stud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s ; Theory ; Review 在现代化的交通域通讯支撑下,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空间密切相互作用的城市逐渐形成城市群,进而扩大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现今,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中外城市群理论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望能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力作用。 1.国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纵观国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发展史,按照时间先后和学者们对城市群的理解与研究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和丰富深化阶段(1945-现今)。 1.1启蒙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最初是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的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证实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20世纪初,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变的形态:城市地区、组合城市和世界城市,其中组合城市是众多城镇结合成的一个巨大的城市集聚区。1922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提出卫星城市理论,并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在1918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同期机遇城市群体的规划研究,在一些大城市发展中都有体现,也表明了城市群体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一) 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是什么?答案既不是企业,亦不是国家。当今世界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变化和特征有三个方面,那就是:政治越来越多元化、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社会越来越信息化。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际间越来越流行的说法是“得城市者得天下”。的确如此。由于现代经济活动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城市群中进行,因此,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未来的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大城市、是城市群,因为只有它们才具备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和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它们才能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单个城市的能量毕竟有限,即使是大城市。可以这样说,城市群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新主体。 “城市群”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戈氏总结其特征包括:以2500万的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的庞大空间;以国际化大城市为核心,沿海轴线发展形成的枢纽;职能分工合理的多中心城市网络;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及其基础设施。当今世界五大城市群(大纽约城市群、美加大湖城市群、大东京城市群、英国城市群、西北欧城市群)代表了其本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力量。大纽约城市群仅占美国版图1/918的面积,却聚集了全美1/11的人口,占去了美国公司500家强的1/3。目前,中国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初现雏形,不过,相较于前五大都市群,差距尚远。就拿都市群经济总量占其本国的百分比来说,我国三大城市群仅为38%,而美国三大城市群高达67%,日本仅大东京区大阪区就占70%。 在国内,得改革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各城市恰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快速崛起在珠江两岸,但由于长时间以来各自为营,明争暗斗,内耗严重,正被已形成合纵连横之势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日渐抛离。在国内“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之时,在加入WTO后国门日渐洞开之际,处于内忧外患中的珠三角城市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珠三角城市群能撤掉藩篱,用同一种声音讲话吗?能抱成团,握成拳,重现昨日辉煌吗?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寻现实的答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看看珠三角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演进 历史恰如梁启超所言:“对于中国的中原来讲,地处偏僻的广东是一个边缘,是一个鸡肋,但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来看,广东是中国和世界的结合部”。因此,要了解位处广东的珠三角城市群的历史发展,就不得不先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其地理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的部分县区(原市辖区、惠阳、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的部分县区(市辖区、高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4077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3.2%和47.2%,分别占全国总数的0.4%和3.1%。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实际上珠三角是我国内陆风云与西风欧雨交汇所形成的第一个锋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片神奇的土地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几经沉浮,几番起落,既有过耀眼的辉煌,也有过迷茫的失落。总结个中规律就是:一闭关锁国,发展就缓慢;一改革开放,发展就迅猛。自明代实行海禁以来,中国实为闭关锁国,地处东南一隅的珠江三角洲基本上谈不上发展,到了近代,更是饱经屈辱、涤尽沧桑,香港、澳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此,除了历史上一直被作为对外通道的广州在建国前有幸成为百万人口的城市外,身处旧中国的珠三角其它地方甚至不能称之为城市,更甭奢谈城市群的发展了。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缓慢发展时期(1949年——1978年) 这一阶段,由于新中国成立伊始即遭帝国主义封锁,因而国家强调珠三角的国防前线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