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赵志群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

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

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

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1/ 7

一、综合职业能力。

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

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

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三、职业资格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过去我们在课程开发工作中,通过专家研讨会找到一些能力点后,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将它们归类并形成新的课程,得出的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应当有可靠的职业和工作分析作为保障。

要想培养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心理学译为胜任特征分析),即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生产过程分析、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程序化的方法,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即典型工作任务。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四、典型工作任务。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还应理清和解决以下问题:

3/ 7

一、基于工作过程。

作为职教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过程目前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但是大家对它的理解却多种多样:

如有的关注生产和服务流程,有的则强调人在工作中的活动程序。

事实上,作为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上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对工作过程的讨论至少应当涉及三个方面,即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要素的全面性(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应满足这三个要求,这与传统基于知识的课程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最大的困难和关键所在。

二、职业成长规律。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主要关注学习的基本规律,而相对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

著名学者德莱福斯(S.Dreyfus)等的研究发现:

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共分 5 个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

在此,经验积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

技工院校课赛工学一体化技能教学与评价模式探究

技工院校课赛工学一体化技能教学与评价 模式探究 摘要课赛工学一体即把课堂实施标准与比赛现场融为一体,把课程任务与比赛内容融为一体,用团队比赛来终结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团队作业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关键词技工院校;课赛工学一体;技能教学;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38-02 1 当前背景 目前,学生在学习课程技能过程中或结课时要有一定任务量的评价与考核。在课程学习任务执行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渗透到每一个学习活动或学习单元,采用目视板或小组评价等方式采集学生在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的分值。终结考核一般放在课程结束时用纸质卷子进行理论或技能考试,作为本门课程最终的考试。把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结合到一起作为学生本门课程最终的考核分数。这种评价考核方式从过程到结束一直有考核评价伴随学生左右,从理论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应该非常高。但是久而久之,

这种习惯性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已经开始限制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降低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已经把这种两段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当作一种平常事来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很难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找不到做事情的归属感。 笔者结合多年一线实践经验,总结出“课赛”工学一体化教学考核模式,把课堂与比赛现场结合起来,把课程内容融入比赛试题中区,把课堂标准与比赛规范融为一体,把课程考核内容外置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 实施方案 课赛工学一体化教学考核方式,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上不断探索,立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创新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达到学习目标与工作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流程、学习方法与工作方式融通结合的目的,真正实现工学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课赛工学一体化实验,把课程内容与比赛项目相融合,把学习课堂与工作现场相融合,把课程考试与比赛规则相融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在课赛工学一体化实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为能使专业一体化课程教与学达到寓教于乐、工学结合的效果,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学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完整word版)《素描》课程标准

《素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广告、动漫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它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参照执行。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基础的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基础审美能力、构图能力、观察能力、空间表现能力、结构塑造能力、透视关系表现能力、画面综合控制与处理能力,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素描写生的一般步骤、方法和造型语言,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提高素描应用基础理论的水平,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设计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本课程的后续课程:《Photoshop平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材质与灯光制作》、《三维动画制作》、《二维动画制作》、《摄影与摄像》、《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数字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网页设计》、《建筑后期表现项目制作》、《视频音频制作》等。 1.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开发遵循“学中做、做中学”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分院“三双四走,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按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教学发展模式。课程的目标是职业应用能力开发,充分把“教、学、做、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等。在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等,以临摹或静物写生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兴趣为引导,轻松愉快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任课教师在进行素描临摹本或静物写生选择时,要求突出知识点,明确难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要贯穿旧知识点。在实践过程中,难度要适中,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避免临摹或静物写生过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通过演示、示范、启发、引导等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个知识点。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学习领域以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为后续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相关课程和领域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认识和艺术修养。本课程主要选取石膏几何体形体结构练习、静物结构练习、线描3个基本任务作为学习载体,以任务的实施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的讲解贯穿于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随着任务的进展来推动知识点的扩展。根据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规划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确定学生实训任务。 2、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构图能力、色彩处理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做到眼睛、手、心相互统一起来,主动去发现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美,创造美、表现美、享受美。通过本客课程的前期学习,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奠定扎实的美术理论与实践基础。树立正确的绘画与造型、艺术审美能力,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鉴别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按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描述: 知识目标 ?了解素描基本概念、表现特点、表现形式、为什么学习素描 ?了解绘画铅笔、橡皮差、美工刀、画板、画架、素描纸等的作用 ?了解素描绘画的基本姿势和要求 ?了解素描绘画过程 ?了解素描临摹与静物写生练习的区别

电工实训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探索

电工实训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探索 现代企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又面临挑战。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如此,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境况,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影响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来确保教学质量。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技术理论课程与实习操作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以实践为导向,按照实习课题将技术理论知识模块化并融于每一个实习操作步骤之中,务必使每一个实践环节根基扎实,行之有效,信心倍增。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可以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理论障碍,解决技术理论和技能操作的问题;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和失误可以立即采用实战套路予以排出。基于此,我们必须实施好工学一体化教学,树立电类专业品牌,多为现代企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下面以电工实训中的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课题——《双重联锁正反转电路的设计与安装》为例,讲解在这次教学改革中的电工实训的工学一体化探究。 1 教学设计思路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即根据产品(或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方法按照企业调研——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学习领域确定——课业设计(教学项目或教学情境设计)的步骤进行。 2 教法方法的应用

在教法应用上,授课中采用“项目驱动”、“讨论法”、“引导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精心的课堂组织,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获取,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专业技能,提升了综合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图为主要的设计思路:以《双重联锁正反转电路的设计与安装》例,该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4 教学效果 从一学年工学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来看,目前学生对电工实训这门课是越上越喜欢,越上越有劲,经常发生学生要求晚自习去实训工厂进行实训操作,或是去阅览室查阅相应的书籍进行充电的情况。对于这个现象,我肯定是持赞赏态度的,也常常设计一些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自学能力也得到充分挖掘,交际能力也得到提升。与课堂上得到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相比,我觉得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职业教育就是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以做促学,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资源的建设者角色。这要求老师在课后要做大量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即所谓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流汗,老师就要在课下流汗。”工学一体化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严格,但是“教学相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 在电子与信息专业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胡峥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通过在电子与信息专业试点实施,得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 合作的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要求,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都是一种学徒制加学员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

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做法,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要走出

(完整版)PLC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可编程控制器plc课程主要研究PLC的结构原理及在逻辑量、模拟量控制方面等的应用,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课程主要研究PLC的使用,因此没有实物、不亲自动手操作,很难将其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其灵活使用。大量的指令应用唯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其功能、作用。这是一门离不开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课程从原理上讲,需要有一些电气控制技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数字电路的知识,需要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从应用角度讲,涉及的范围更宽更广,基本的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高速的位置控制、脉冲控制以及联网通信控制等。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课程内容涉及到的每一条指令都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面对任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指令编写程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一种基本机型,掌握PLC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增强现代意识,培养专门人才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LC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现代化的各种装备中,已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培养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熟悉PLC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用PLC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是本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围绕核心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PLC技术应用于工业企业的各个领域,面对市场上的各类型PLC的各种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围绕PLC的核心技术,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宗旨。 (三)关注全体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学习活动,创设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新型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专门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具有功能强、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好、编程简单、使用方便以及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一系列有点,因此在工业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通过三菱Fx2N型PLC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与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本课程从实际工程应用和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一教学方法适合应用在职业学校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领域,本文拟从一堂ZD6转辙机拆装课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理实一体;职业教育;转辙机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为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接轨,使学生掌握转辙机的结构分析、拆装检修等技能,我校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训练及过程考核,提高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分析 道岔的转换和锁闭是直接关系行车安全的关键,由转辙机转换和锁闭道岔,易于集中操纵,实现自动化。转辙机是重要的信号基础设备,转辙机的拆装和检修是我校城市轨道

交通信号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掌握ZD6转辙机的结构组成,能对照转辙机实物设备准确说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熟练拆装ZD6转辙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安全规范操作意识。 2教学对象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好动但不乐于思考,对待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喜欢动手实践,渴望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展现欲望较强。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依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执行所有教学内容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坐中学”转变成“做中学”。 3教学方法 3.1 角色扮演式教学 我校信号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主要面向地铁或铁路 领域信号工岗位,为了使学生直接体会未来职业角色中所面临的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的相对真实的情境和要求,提前获得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所需的相应的经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一名地铁信号工,从岗位角色的角度出发,去探究转辙机的构成,去体验拆装转辙机的过程。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紧密联系,与职业行为有机结合,培养学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课程标准模版

注1:此格式为参考格式,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注2:蓝色字体部分为填写样式或建议 ***********学院 《**************》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注:对于岗位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只能填写一个专业,不含方向;职业素质类课程,可填大类,如全院所有专业、工科类专业等)编者:××教研室(××课程组) 课程负责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学院****系(部) 合作单位:(注:请填写单位全称,如无,则将此项删除) 编制日期:年月日

《********》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书写要求:表格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 (二)课程详细信息(书写要求:标题为黑体四号;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1.适用对象 高中后三年制学生/初中毕业五年一贯制学生。 2.适用专业 *******专业 3. 参考课时 *** 学分 *** 4. 课程简介 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课程的主要信息,让同行教师很直观了解到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开发特色、教学特色、组织特色等信息。

②语言凝练,一般不超过200字。 5. 课程性质与定位 ①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如果是专业核心课程,请表述为“***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②课程定位: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该课程预期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6. 课程设计思路 ①课程设计依据:包括相关文件、制度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课程的设置要求等。 ②具体设计思路: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设计思路 ③建议采取“主题句+详细阐述”的方式进行阐述。注意思路清晰,语言凝练。 7. 课程目标 ①应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 ②总体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③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证书目标四部分(如无证书目标,可删除)。归纳具体目标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细致区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对目标的描述建议采用“(能够)+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描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 切勿照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规格。 8.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列表。包括结构模块、课题(学习情境或实训项目或任务及子学习情境或子项目或子任务等,若非学习领域和项目化教学课程,可将2、3列合并,只保留学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王凌波

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11No.6 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王凌波(1981-),女,湖北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16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王凌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4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具体合作 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阻碍。本文对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的和企业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使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实处。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效果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06-0033-02“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与企业的合作是热情高涨、 充满期待,纷纷进行着与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在近三年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多门 “工学结合”课程,如下表1。表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情况 序号名称 合作企业 1.光学零件的镀膜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光学零件的加工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激光实训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工程光学实训 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金属与非金属的激光加工楚天激光、华工激光6.激光电源的装配与维护楚天激光7.激光加工机集成与维护楚天激光8.激光器装配与调试华工激光 9.光有源无源器件的制造武汉福地科技有限公司10.光电探测器及应用武汉光驰科技有限公司11.光纤光缆制备武汉长飞 12.光纤光缆实验实训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13. 光纤传感器及应用 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 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不断地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 1.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阻力 (1)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2)企业专家对学校和学校制度与管理不了解;(3)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4)难以资源共享。 2.高职院校主导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障碍(1)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2)高职课程开发进程缓慢;(3)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 二、促进课程开发合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合作过程中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配备课程开发的专职团队课程开发人员,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项目课程开发理论和丰富的开发经验,这个团队应该由落实开发工作的企业工程师和待开发课程的校方课程负责人共同组成。这样的团队的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不能由企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的任意一方来承担,需要共同协商与管理。 3.明确开发实施过程的分工 (1)企业专家应该承担教学任务内容的选择和主要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与实践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企业两种紧密联系 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采取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在校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育人模式。这必然要求考试评价方式多样 化,以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此,笔者结合我院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也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1.1课程考试改革前的情况课程考试改革前,《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考核仅仅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根据学生卷面情况,教师给出卷面成绩,卷面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最后根据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使用闭卷考试方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公平 性。但此种考试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体现在:①目前高职专业课程考试仅仅被看成是评价“教”与“学”的工具,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是将学生成绩进行简单汇总后上报教学管理部门,成绩出来后就将教学环节视为结束,不对学生的考试答题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②传统的考试目的与实际相脱节。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传统考试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对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和检查,只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了多少,或者学生能背下来多少,这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不相符的。 这种考试方法造成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未能重视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考核,教学效果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其导向使学生朝着脱离实践的方向发展。 ③命题方式单一。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标准化考试虽然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但由学校统一组织,任课教师命题,给出标准答案,但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④鼓励死记硬背。记忆内容占的比重大,使得善于记忆的学生能获得较好成绩,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公平。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多忘记”的现象普遍,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只能够考查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1.2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1.2.1确定教学目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是为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机、电、液等设备进行控制以提高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而开设的,它首先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液压传动与气 动技术》 课程考试方式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液压与气动元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方法,熟悉各基本回路的功用与组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具备系统组装、调试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能达到设计简单系统和分析较为系统的要求。 1.2.2改革考试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为了实现《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由多种考试方式构成的课程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 1.2.2.1重视学生参与,引导个性发展。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需要使学生全程参与“以自己为主”的考核中,将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如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把每周五的下午设定为“固定开放日”,感兴趣 —————————————————————— —基金项目: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2012KSGG09)。作者简介:葛晓忠(1977-),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葛晓忠①GE Xiao-zhong ;项芳②XIANG Fang (①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104;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215104) (①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215104,China ;②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215104,China ) 摘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指出了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工学结合”课程 考试的评价方式,并结合《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对考试改革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Abstract:Combined with objectives of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by analyzing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vocational course examination,and proposed the evaluation way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course examination,and made a research on practical effect of examination reform combining with Hydraulic Drive and Pneumatic Technology .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考试改革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examin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59-02 ·259·

课程标准模板定稿

附件:课程标准模板 X X X X 课程标准 XXXX系(部) 二○一年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2) 1.课程定位 (2) 2.课程描述 (2) 3.设计思路 (2)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3) 三、培养目标 (4) 1.知识目标 (4) 2.能力目标 (4) 3.素质目标 (4) 四、与先后课程的联系 (4) 1.与先修课程的联系 (4)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4)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4) 1.学习单元划分及项目载体 (5) 2.课程学习内容与目标 (5) 3.课程学时分配 (6) 六、教学实施建议 (7) 1.教材教参选取 (7) 2.教学组织 (8) 3.考核方式与标准 (9)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3) 5.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4) 6.实践教学条件 (14) 七、其它说明 (14)

XXXX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XXXXXX 课程名称:XXXXXX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职业能力核心课(或基本素质课、专业拓展能力课、综合实训课) 适用专业:XXXX专业 开设学期:学分:考核形式: 总学时数:讲授学时:实训(实验)学时: 执笔人:审定人:编写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参考模版:XXXX课程是XXXX专业的XXXX课程、是XXXX岗位证书课程。 编写说明:用简短的语言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功能、课程类型等内容。 参考实例:《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是数控技术及相关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数控机床操作员及相关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重在培养学生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力求取得特种加工行业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该课程学习形成专用和特种数控机床操作、维护及加工零件等综合职业能力。 2.课程描述 参考模版:本课程讲授XXXX,培养XXXX技能,主要对应XXXX企业XXXX岗位。 编写说明:简要说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职业岗位及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 参考实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含数控机床常用的电气控制、plc控制、电液控制三个模块,以电动机或其他执行电器为控制对象,介绍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线路及设计方法。培养对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维修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对应生产企业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工岗位。 3.设计思路 参考模版:本课程依据XXXX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按照XXXX理念,参照XXXX职业资格标准,(与XXXX企业合作),以从事XXXX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根据(XXXX企业)XXXX岗位真实工作过程与任务,设计X个学习单元

课程标准

《低压电气控制技术》(电力拖动)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低压电器控制技术》 课程代码:BZJD-005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 先修课程:《电工基础与技能》 后续课程:《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学分: 4 学时:80 制定人:李战彬 制定时间:2016/09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是后续的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设备装调等课程以及考取机电装调工和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必备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及相近专业学生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改革思路,教学以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力求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实现工学无缝对接。授课时可首先由师傅(老师)布置

安排工作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相关资料,示范重点环节。然后徒弟(学生)阅读学习资料,完成任务。第三师徒进行交流,探讨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师傅进行点评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师傅与徒弟紧密配合,共同在做中学。课程将分为电动机拆装与检修、常用低压电器拆装与检修、基本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与检修等四个大项目,最终使学生掌握常用低压电器控制线路装调技术,掌握典型电气线路常见故障检修能力。 结合专业实训条件,本课程项目任务按照“项目引导、任务分析、工作准备、任务实施、评估反馈”的项目式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要求做到全过程开放,课程内容几乎全部要在校内实训车间或一体化教室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综合训练,通过学习活动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建议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80学时,4学分。 四、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要求是让学生熟悉低压电器控制元器件结构、原理、应用及检修方法;掌握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技术,具有典型生产机械和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能力。 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独立学习及获取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赵志群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 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 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 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1/ 7

一、综合职业能力。 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 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 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三、职业资格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