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

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
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

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一)

霍卓玺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空间技术与应用础研究部,北京100094)

1引言

近年来,太阳系小天体探测日益成为航天、天文以及行星科学等领域的热门议题。欧洲宇航局(ESA)“地平线2000”基石任务——罗塞塔号结束对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研究结束不到一年,美国宇航局(NASA)即宣布近期将开展“露西”、“灵神”两个均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任务。于此同时,日本宇航局(JAXA)开展的隼鸟2号任务即将着陆162173号小行星“龙宫”。

小天体探测任务不仅带来丰富的科学产出,刷新人类对小天体乃至太阳系的认识,也带动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太空资源利用愈发具有现实意义。美国、卢森堡先后通过立法,支持本国企业和个人开采、利用及拥有太空资源。由包含中国航天局、ESA和NASA在内的14个航天局联合建立的国际空间探测协调小组(ISECG)发布的《全球空间探测路线图》指出,小天体等探测对象本身包含的资源对后续探测有重要意义,基于原位资源的推进等技术是未来的关键先进技术。

我国嫦娥2号探测器在扩展任务阶段,首次实现了对4179号小行星图塔蒂斯的交会探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任务。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6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我国在2020年左右开展小行星探测的任务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针对2020年至2030年之间分别提出小天体探测任务概念,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并逐渐形成、组建研究队伍。2018年1月17日,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联合意大利、德国等国天文学家成立小天体任务国际科学团队;1月18日,中科院空间中心与卢森堡签署共建深空探测研究实验室的合作备忘录。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系统介绍天文及行星科学领域的太阳系形成和演化,从而将小天体的形成、演化及特性放在更大的图景中加以考虑;回顾国际上已经开展的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任务,并简要分析其发展动态;旨在及时对实验室开展小天体探测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由于本篇文章篇幅较长,从本期开始,将分两期介绍。

2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

2.1太阳系基本现状

(1)太阳系物质分布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猎户旋臂,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太阳是中心天体,估计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太阳系已知有八大行星。所谓行星,质量适中,即依靠自身引力达到流体力学平衡状态,呈球形,但又不足以实现热核聚变;并通过碰撞、散射等过程,清除附近区域。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4颗类地行星(内太阳系行星),此后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颗巨行星(外太阳系行星)。火星和木星之间分布有小行星带。海王星距太阳平均约30AU(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1AU≈1.5亿千米、1AU≈1.58×10?5光年),是已知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轨道比海王星更远的太阳系天体被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rans-Neptunian objects, TNO),包含柯伊伯带天体和黄道离散天体。除水星、金星外,剩余6颗行星都已发现有自己的天然卫星,例如地球的卫星月球,火星的卫星Phobos(火卫一)和Deimos(火卫二),木星和土星已知均有超过60颗天然卫星,等等。

太阳系小天体指太阳系内除行星、矮行星(依靠自身引力达到流体力学平衡状态,呈球形,未实现热核聚变,但没有清除附近区域)、天然卫星之外的天体,包括除矮行星(例如位于小行星带的谷神星)之外的所有小行星和彗星。已知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太阳系(近地小行星)、木星等行星轨道L4/L5区域(“特洛伊”小行星)。

彗星原本指轨道偏心率大、在近日点附近出现云雾状气体和尘埃(被称为“慧发”)的太阳系小天体,包括短周期的木星族彗星(例如罗塞塔号任务探测目标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哈雷类彗星(例如著名的哈雷彗星),以及长周期(或非周期)彗星。长周期彗星轨道偏心率接近甚至超过部分长周期彗星,在近日点附近,轨道偏心率超过1,因此局部呈抛物线轨道;然而远离太阳时,受巨行星引力扰动,轨道发生变化,并不会逃逸出太阳系。这类彗星可能来自比TNO 更远的“奥尔特云”(Oort Cloud)。如图1所示,所谓“奥尔特云”,是理论上距离太阳数千至数万天文单位的空间,内层呈“甜甜圈”形,外层呈球壳形,分布着冰态的“星子”(Planetesimal,形成原始行星的基本单元)。

图 1 奥尔特云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3912030252.html,/catalog/PIA17046)小行星、彗星、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过去通过天文观测认识到的现象,而非源自这些天体的内禀。因此,上述定义大多为描述性的,会随着观测的发展、认识的丰富而不断演变。例如,过去认为小行星轨道偏心率低且没有气体或尘埃喷出,彗星轨道偏心率高且具有气体、尘埃喷出(形成“慧发”等现象)。但随着观测资料的增加,人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小行星也能在近日点附近形成喷流或羽流,例如小行星带的“主带彗星”。

除了上述行星、矮行星、天然卫星、小行星、彗星之外,太阳系内的凝聚态物质还有流星体、微流星体以及宇宙尘。气态物质成分主要存在于类地行星大气层、气态巨行星。此外,来自太阳及太阳系外天体的高能粒子也存在于太阳系内。太阳释放出的高能粒子被称为“太阳风”。高能粒子成分由太阳风主导的区域被称为“日球层”(Heliosphere)。顾名思义,日球层顶(Heliopause)是日球层的边界,界面两侧的高能粒子分别由太阳风和星际高能粒子主导,界面处两者压强互相抵消。2013年,NASA宣布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已经于2012年8月25日飞越日球层(如图2所示),该探测器也完成了对星际等离子体的原位探测,旅行者一号飞越日球层时,距离太阳约121AU。

图 2 旅行者一号飞越日球层(图片来源于网络)

(2)太阳系物质间相互作用

引力是基本相互作用中的长程力,在天体间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内太阳系到理论中存在的奥尔特云,在数万天文单位范围内,引力场由太阳主导。木星、土星等巨行星也对引力场有显著贡献。行星可以通过自身引力场,俘获飞掠的天体。

太阳引力场主导了太阳系行星轨道运动。行星引力以扰动的形式,影响太阳系天体动力学演化,包括小天体的轨道转移(例如彗星从柯伊伯带向内转移,小行星从主带向内太阳系转移)和特洛伊小天体轨道的形成。潮汐效应也源于引力。

太阳以电磁波形式辐射能量。通常说的阳光,正是太阳辐射电磁波中红外、可见及紫外波段部分。这部分光谱与5800K温度的黑体辐射谱接近,波长1微米左右,光谱辐照度最强。太阳的热辐射主导了太阳系大尺度温度梯度,并且是其它天体表面热平衡过程的主要外因。此外,还通过Yarkovsky效应和YORP效应影响天体(特别是小天体)的轨道、角动量。

太阳风与行星磁场、大气层及其表面相互作用。行星磁场能够偏转太阳风中的荷电粒子,使之围绕行星形成类似勺子形状的磁层,勺柄沿太阳风方向。没有磁场或者磁场很弱的行星,其大气层承接太阳风。此时太阳风主要体现对行星大气层的剥离作用。如果行星既没有磁场,又没有大气层(例如月球),那么太阳风高能粒子直接轰击其表面,表层土沉积太阳风高能粒子能量。

此外,太阳系小天体、流星体与其它天体之间还普遍存在碰撞。例如,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该撞击事件事先被包括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学者在内的天文学家准确预测,因此,此次撞击事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观测、关注。此后,小天体撞击不仅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也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成为国际间航天领域合作议题之一。

(3)太阳系形成的初始条件

根据同位素纪年结果,太阳系最早的固体形成于距今45.67亿年前。尽管太阳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自古以来人类赋予太阳各种意义,但银河系估计存在上千亿颗恒星,太阳是其中一颗。从亮度、光谱等外在表现特征来说,太阳也并不特殊。太阳是一颗G类主序星,对这类恒星,目前已经有比较丰富的观测样本。因此,人们将太阳系形成及演化放在宇宙起源、恒星和星系形成、行星系统形成和演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既研究共性问题中的基础问题,也试图揭示太阳系乃至地球及地球生命的个性特征。

根据现有理论模型及观测结果,宇宙起源于距今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随即发生的过程,目前人们所知甚少。利用对撞机开展重核对撞实验,已经可以人工模拟大爆炸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中重子(例如质子、中子)的产生。正反重子湮灭后,产生大量轻子(例如电子、中微子)。正反轻子湮灭后,又产生大量光子。大爆炸核合成模型(Big Bang Nucleosynthesis,简称BBN)因成功预言宇宙中轻核(氘、氦3、氦和锂)丰度,与大量观测一致,因此获得广泛接

受,并为标准宇宙学和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提供强有力的约束。该模型能够解释后续的物质产生和演变。

通过BBN理论预言的原初核合成过程,由大爆炸后产生的质子可以合成氘、氚、氦3、氦、锂等轻核。而比锂重的原子核,则需要恒星核反应合成。1939年,核物理学家Hans Bethe发表文章分析了主序星两种不同的核反应过程,也就是较小质量主序星(例如太阳或比太阳更轻的主序星)发生的质子-质子链反应(通过一系列反应,质子合成氦核,并释放能量),以及大质量主序星发生的碳-氮-氧循环(质子在碳、氮、氧催化下最终合成氦核,释放能量)。1967年上述工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恒星通过进一步的核聚变,能够由轻核合成从碳一直到铁的元素。比铁更重的原子核,可通过质子俘获以及中子俘获过程合成。

太阳作为稳定核燃烧阶段的主序星,内部并不能达到点燃氦核聚变的条件,因此并不能合成比氦核更重的原子核。因此,结合上述条件,目前普遍认为太阳起源于上一代恒星星风或核爆(表现为突然变亮,因此历史上称为“新星”、“超新星”)后遗留的气体分子云,称为太阳星云。

(4)太阳星云、太阳系原恒星及原行星盘

通过射电波段天文观测,人们在银河系内发现了一氧化碳(CO)、氨气(NH3)、氰化氢(HCN)、一硫化碳(CS)等分子谱线密集成核的区域。利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观测,人们还在上述区域中观测到恒星形成过程。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云温度越高,体积向外膨胀的趋势越强;质量越大,向内塌缩的趋势越强。除理想气体压强外,气体分子云的磁场、湍流、自转等因素也起到阻止向内塌缩的作用。因此,观测到的气体分子云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

英国物理学家James Jeans爵士研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当气体分子云质量超过临界值时,综合各种因素的气压将无法继续阻止向内塌缩,系统达到不稳定状态。该临界质量称为Jeans质量,上述不稳定性称为Jeans不稳定性。Jeans 质量与气体温度、气体分子质量、气体密度均有关。

因此,外界扰动(例如星系引力场改变、邻近恒星星风、超新星爆发等)能够通过改变气体分子云的状态,进而触发其向内塌缩过程。塌缩发生后,局部形成塌缩核,打破均匀平衡状态,导致塌缩范围向外扩张。这样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吸积”,是天体物理学中几乎无处不在的过程。吸积过程的典型配置为:中心致密天体质量大、半径小,周围环境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向中心“掉落”,掉落过程中,引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系统角动量守恒。薄盘结构是吸积过程动力学的稳定解(如图3、图4所示)。质量主要分布在中心致密天体,角动量主要分布在吸积盘上。盘面垂直于系统角动量方向。系统中角动量方向偏离平均值的成分,最终落到盘面上,垂直于盘面的动量彼此抵消,能量耗散。

图 3 恒星吸积盘模型示意图(平行于盘面的侧视图)

图4 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恒星吸积盘侧视图(图片来源:A. Shultz & S. Heap, NASA)另一方面,塌缩核温度越来越高(塌缩过程中引力势能转换为内能),当温度足够高时,核内压强足以对抗引力,塌缩核达到流体力学平衡状态,形成所谓“原恒星”。根据吸积速率计算,对于太阳质量(恒星质量单位,≈2×1030kg)的恒星,从气体分子云开始向内塌缩到形成原恒星大约需要一百万年。此时原恒星内部温度可达2000K,气体分子被分解为原子,原子进一步被电离。吸积过程使得周围气体分子进一步积累到原恒星,原恒星压强与温度进一步升高,直到点燃核聚变。质量小于0.08倍太阳质量的原恒星,无法达到足够的温度,因此无法点燃氢核聚变,而只能点燃氘核聚变。木星、土星的形成过程或许与原恒星类似,但它们的质量远未达到点燃核聚变的需求,因此只能形成气态巨行星。

原恒星点燃氢核聚变后,形成的星风将吹散自身以及吸积盘邻域的气体,从而结束吸积过程。

上述过程中的吸积盘称为“原行星盘”。原行星盘在温度梯度、磁场、引力场和粘滞效应共同作用下演化。温度在2000K以上时,物质状态与原恒星相似,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随着温度逐渐降低,不同性质的化合物陆续形成并凝聚。稀土元素、铝/钙/钛的氧化物在1700K左右凝聚。铁、镍在1400K左右形成合金,同时橄榄石(Mg2SiO4)、顽辉石(MgSiO3)等硅酸镁形成。冷却到500K左右时,水开始加入化学反应。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水凝固成水冰。60K左右,一氧化碳、氮气与水冰形成络合物。25K以下,一氧化碳与氮气也凝固了。

(5)星子假说与类地行星

原行星盘物质逐渐冷凝,并在分子间作用力下,凝结成介观尺度的颗粒。这些颗粒经过尚未明确的过程,聚集成更大的固态天体,其内部强度来源于自身引力,同时轨道也几乎不受周围气体影响。目前有不同理论模型试图解释上述过程,然而并没有出现获得广泛接受的模型。当这样的天体达到1公里量级尺寸时,就可以通过引力互相吸引,进而有可能合并为体积与月球接近的“原行星”。上述

1公里量级尺寸的固态天体单元,被称作“星子”(Planetesimal),意思是行星的微小单元。

星子之间主要相互作用是引力和物理撞击。星子质量越大,越容易俘获或撞击其它星子。原行星在这样的条件下,体积和质量增加的速率显著比其它星子快。因此,该过程被称为行星吸积。

行星吸积过程中,星子之间发生非弹性碰撞,星子引力势能转换为内能。同时,星子中的短半衰期同位素衰变也释放热量。这些热量起到加热原行星的作用。热效应的结果之一,是原行星内部熔化,进一步导致密度大的成分向内部沉积;另一结果是水及其它挥发成分形成行星大气层。这样,就形成了类地行星的基本面貌。

(6)太阳系小天体

通过前文对太阳、原行星盘、太阳系行星等天体形成及演化过程的综述,不难发现,小行星、彗星作为小天体,恰恰是与行星同根同源,然而没能形成行星的剩余产物。

仅由行星吸积理论预测,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本该形成一颗行星。或许是受木星扰动,位于这个区域的物质没有形成足够的星子,进而形成行星,而是保持了较为原始的状态。形成小行星之后,经过轨道动力学演化,小行星又被输运到内太阳系。

彗星大体而言,是太阳系最古老、最冷、最容易获取的研究样品,可以用来研究外太阳系星云。不过近来人们发现彗星也受碰撞、辐射影响,同时由于奥尔特云的巨大截面,彗星几十亿年来受超新星爆发、邻近恒星等加热影响的机会也并不少见。

总体来说,太阳系小天体是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名副其实的“化石”。

由于本篇文章篇幅较长,从本期开始,将分两期介绍,待续内容主要是回顾国际上已经开展的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任务,并简要分析其发展动态;旨在对钱学森实验室开展小天体探测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作者简介

霍卓玺:男,1984 年生,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副研究员。曾在清华大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博士阶段与博士后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及数据分析,作为子系统负责人参与我国HXMT 工程项目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基于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的高精度指向系统及高能天体物理实验与数据分析研究。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04号5142信箱222分箱,邮编:100094。电话:68113419。Email:huozhuoxi@https://www.360docs.net/doc/3912030252.html,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太阳系与小天体

华师大版科学第一册第1章第5节教案 太阳系小天体 课题第一章第5节太阳系小天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及其性质。 2.了解彗星的构成和特征,认识哈雷彗星。 3.了解流星和陨星,知道小行星和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4.培养学生破除迷信、崇尚科学。 重 点 难 点 太阳系小天体的组成及其基本特征、运动规律。 课程 资源 准备 开发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资料的收集、查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组成及其运动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与卫星,请大家对照图片,说出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 那么,除了前面已学过的天体外,还有没有其他天体存在?它们是哪些天体?其实,在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之外,还存在许多小天体,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5太阳系小天体 1.小行星 (1)看一看: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太阳系全图、小行星的图片以及课本P51两副图片。 (2)读一读: 结合四副图片,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P51—53,多媒体展示任务。 ①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相同点? ②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么不同点? ③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 ④第一颗小行星和“中华”小行星的发现情况?

⑤中国科学家在小行星研究中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优秀品质?(3)比一比: 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归纳的好。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定的补充,比如小行星的大小、形状、成份,小行星是怎样产生的等知识。 2.彗星 彗星好像是位形象怪异的不速之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个尾巴模糊糊的,像一个扫帚,因此它也被称为扫帚星。在历史上,人们常把它的出现看成是某种不祥之兆,彗星真的是颗灾星吗?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特异的天象还是有规律的。 (1)概念:拖着尾巴的星星 (2)组成: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3)彗星运动:绕太阳自东向西转,(画图关键是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遇到太阳风,离太阳越近,彗尾越强。也就是说,扫帚尾巴越明显,说明太阳风越强,说明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量多),旱涝灾害严重。 (4)彗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大小和形态是随其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的,不象其它天体那样有着固定的大小。 (5)哈雷慧星: 介绍我国是最早记录和观测彗星的国家。请学生阅读哈雷慧星小资料和视图,并提问: ①哈雷慧星多长时间回归一次?(76年)②下一次回归大概是什么时间?(2052年) 3.流星 大家见过流星吗?你是否曾对着流星许过愿呢?当流星划破夜空时,是否真的预示着有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其实,流星和彗星一样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展示:狮子座流星雨 请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什么是流星体?什么是流星?什么是陨星? (1)流星体:在太阳引力束缚下绕日运动的微小星体。 (2)流星:有些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生热,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 (3)陨星:较大的流星体未燃烧完而落到地面的部分。 陨石和陨铁:陨星中,主要由石质构成的叫陨石;主要由铁质构成的叫陨铁。 (三)小结 本节通过学习了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帮助我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培养了我们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 (四)思考与讨论 1.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如果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将会出现什么景象? ⒊我们有哪些办法能防范这些天外来客的袭击?

太阳系小天体

太阳系小天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行星的发现与其性质 了解彗星的构成与特征,认识哈雷彗星 了解流星和陨星,知道小行星和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入新课,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巩固前面所学过的知 识。并通过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对怎样预防小天体撞击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阳系小天体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探索自然的兴趣,并形成正 确的科学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彗星的构成与特征,小行星的发现、命名,流星与陨星的区别。 教学难点: 彗星的形成。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温故:1.距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 2.距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 3.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木星) 4.卫星最多的行星(土星) 5.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 6.最亮的行星(金星) 7.公转最奇特的是(天王星)8.质量最小的行星(水星) 9.光环最美的行星(土星) 10.没有卫星的行星(水星金星)11.肉眼看到的行星(水金火木土) 12.有光环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是(地球) 14.有一个大红斑标志的行星是(木星) 15.人们最感兴趣的、上面有白色极冠和纵横交叉的“运河”的行星是(火星) ④土星是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一颗行星,有23颗 ⑤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⑥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主要原因是太阳的质量大(99.8%)。八大行星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形状为椭圆形 导入:太阳系是由太阳连同绕它旋转的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万千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系中的另外一个成员:太阳系小天体。 翻开书本51页,除了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小天体外,太阳系中还有许多质量很小的天体,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它们也像八大行星一样绕着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 阅读P52《小行星的故事》和P53《中国天文学家和小行星》,回答什么是小行星。 一、小行星 1、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比大行星小得多,沿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被称为小行星。 小行星与大行星的比较:①相同点:都是自西向东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转动,本身都不会 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光 ②不同点:小行星质量和体积比大行星小得多,有的小行星轨 道过于扁长,甚至接近地球。

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

浅析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一) 霍卓玺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空间技术与应用础研究部,北京100094) 1引言 近年来,太阳系小天体探测日益成为航天、天文以及行星科学等领域的热门议题。欧洲宇航局(ESA)“地平线2000”基石任务——罗塞塔号结束对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研究结束不到一年,美国宇航局(NASA)即宣布近期将开展“露西”、“灵神”两个均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任务。于此同时,日本宇航局(JAXA)开展的隼鸟2号任务即将着陆162173号小行星“龙宫”。 小天体探测任务不仅带来丰富的科学产出,刷新人类对小天体乃至太阳系的认识,也带动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太空资源利用愈发具有现实意义。美国、卢森堡先后通过立法,支持本国企业和个人开采、利用及拥有太空资源。由包含中国航天局、ESA和NASA在内的14个航天局联合建立的国际空间探测协调小组(ISECG)发布的《全球空间探测路线图》指出,小天体等探测对象本身包含的资源对后续探测有重要意义,基于原位资源的推进等技术是未来的关键先进技术。 我国嫦娥2号探测器在扩展任务阶段,首次实现了对4179号小行星图塔蒂斯的交会探测,也是我国首次开展针对太阳系小天体的深空探测任务。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6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我国在2020年左右开展小行星探测的任务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针对2020年至2030年之间分别提出小天体探测任务概念,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并逐渐形成、组建研究队伍。2018年1月17日,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联合意大利、德国等国天文学家成立小天体任务国际科学团队;1月18日,中科院空间中心与卢森堡签署共建深空探测研究实验室的合作备忘录。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系统介绍天文及行星科学领域的太阳系形成和演化,从而将小天体的形成、演化及特性放在更大的图景中加以考虑;回顾国际上已经开展的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任务,并简要分析其发展动态;旨在及时对实验室开展小天体探测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由于本篇文章篇幅较长,从本期开始,将分两期介绍。 2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 2.1太阳系基本现状 (1)太阳系物质分布

【地理微专题】太阳系天体相对位置判读

太阳系天体相对位置判读 练习题 “月掩金星”是月球恰好运行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时,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完成第1题。1.某地学生在日出前观赏到“月掩金星”,此时天体相对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水星离太阳太近,难以被观察到,只有在水星大距时,才会出现短暂的观测机会。水星大距是指在地球上看,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视距离达到最大,当水星在太阳东边时为东大距、在太阳西边时为西大距。下图为水星出现大距时地球、水星相对位置图。完成第2题。 2.图中水星西大距时所处的轨道位置和此刻赤道上的最佳观测点是() A.甲① B.甲② C.乙③ D.乙④ 下图为2018年8月20日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3.日落后,地球上能够观察到金星、火星、木星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南 金星 火星 木星 南 金星火星 木星 南 金星 火星 木星 南 金星 火星 木星

4.当天,赤道上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日出前后可观察到金星 B.木星先于火星落入地平面以下 C.整夜可见火星悬在空中 D.夜晚金星出现的时间长于火星 下图为一年内①、②两个日期的地球、火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5.①至②时段内,温州每天0时所见火星位置和(东西方向)高度角的变化是( ) A.向东移动 变小 B.向东移动 变大 C.向西移动 变小 D.向西移动 变大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 图1为地月系示意图,图2为某时刻月球远离地球的一端看到的太阳系中的明亮天体。完成6、7题。 6.图2时刻,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嫦娥四号在月面上可观察到( ) A .地球遮住银河系的光芒 B .流星拖着亮线飞过头顶 C .太阳在月面上西升东落 D .水星金星太阳同在星空 月球与八大行星一样作自西向东公转,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观测到月球、地内行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且前者比后者经过日面的时间短。下图为甲地观测到的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8.若观测者在甲地某日先后观测到月球、水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则第二天正午三大天体在星空中的位置可能是 A B C D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CO 2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完成9、10题。 9.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 ) A.土星遮住火星的卫星 B.水星在小行星中穿梭 C.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D.圆圆的地球挂在天空 10.造成火星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有( ) 第6、7题图1 第6、7题图2

五行与太阳系星体命名与天人合一的星座属性

五行与太阳系星体命名与天人合一的星座属性 五行与太阳系星体命名: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其中在木星外的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表示的是地,天,海,三大重要元素。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迪斯(五行属土),天神宙斯(天为乾,为阳性体,五行属木,所以木星也是宙斯的示化行星),海神波塞冬(五行属水)。 其中从木星开始往内数,五行中木生火,所以木星后是火星,五行火生土,所以火星后是地球(地即是土,所以地球的五行属性属土,为了避免名字重复,取名地球而非土星),五行土生金,所以地球后是金星,五行金生水,所以金星后是水星,五行水生木,所以水星后是太阳(所以太阳的五行属性属木,为了避免名字重复,取名太阳而非木星)。所以五行木在五行中即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 关于这种排序原理:因为太阳在太阳系是散发热量最多的星星,所以离太阳越远,散发的热量越少,也就是说自身积聚的热量越多,所以从太阳往外的星星,是五行逆向还原的过程。 在太阳系中,按照体积与质量大小排列,最大的是太阳(太阳的五行属性同时包含了木,土,火三大元素,因为五行中火遇木生土的缘故,以及五行中木克土生火的缘故),其次是木星,再其次是土星,再其次是海王星,再其次是天王星,再其次是地球,再其次是金星,再其次是火星,再其次是水星。 在太阳系中,从太阳起,依次向外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离地球最近的是火星与金星,其中,金星对地球有毁灭及破坏作用,所以事物五行属金者,对地球万物有诱惑毒害毁灭作用,五行中金表示爱念,爱心,淫欲。五行属金者,是魔鬼的示化者,十二星座中,金星金像的天秤座是魔鬼的示化星座。综合体积质量以及离地球的远近而言,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是太阳,其次是木星,再其次是土星,再其次是火星,再其次是水星,也就是说五行中排第一的是五行属火者,排第二的是五行属木者,排第三的是五行属土者,排第四的是五行属水者,排第五的是五行属金者。这一条对于地球万物的各方面影响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其中排名越靠前者,对于地球万物的发展越有利,而且对地球万物的影响作用也越大。而其中,五行属金对于万物有毁灭作用,会让地球陷入地狱。按照太阳系中太阳以及各行星体积质量对地球的影响,五行中排第一的是火的红色,排第二的是木的绿色,排第三的是土的黄色,排第四的是水的蓝色(黑色),排第五的是金的白色。 关于轮回:人的各方面属性(如性格,情商,智商等)是由六十甲子中的天干地支以及诞生地点及男女配对的星座决定的,说到根本也就是宇宙天体周期的运行位置决定的,而宇宙天体的状态是与世间的灵魂品质的好坏是密切联系的,因为天人合一的太阳在世间感受着世界,导向着时空运行轨道,世间人的品质越好,则天人合一的太阳状态越好,则越佛光普照,越天下太平。各方面品质越高者,则其灵魂积累的热气场就越多,就越靠近五行中排第一的火的状态(所以佛教中有虹身成就的涅槃得道者),就越接近天堂,就越靠近宇宙根本,就越接近极乐世界,就越接近创世主;而品质越恶劣者,其灵魂消耗的热气场就越多,则其灵魂的热气场越少,则其灵魂的阴冷气场就越强,就会越靠近五行中排最后的金的状态,就会逐渐堕落地狱并且受到各种磨炼以提高其热气场,而提高热气场的过程中,其灵魂积累的热气场越多,则其灵魂在五行中的排名就越靠前,就越接近排第一的火,所以有说转世投胎为鸡的(鸡的五行属金),为猪的(猪的五行属水),为狗的(狗的五行属土),为虎的(虎的五行属木),为火烈鸟的(高飞的鸟五行属火,所以有羽化成仙之说,有不死鸟火凤凰浴火涅槃重生之说,其实是在补充热气场)……,当然,灵魂再次投胎时成为什么形式的状态,还要看其灵魂自身当时所代的热气场多少,处于哪一能量级别,又因为心在五行中属火,所以有凡事对错要问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之说,也就是在问是否做了让自身灵魂的热气场下降了的事的意思,灵无处不在。清心寡欲,营养素食,是积累热气场的一种好方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灵界对于宇宙中各方面的平衡都是很快很准确的。 关于行星五行命名与星座及天人合一关系: 按照五行对地球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太阳首先占据了五行中火的属性,其次占据了五行中木的属性,再其次占据了五行中土的属性,再其次占据了五行属水的属性。其中五行中金的属性比例比较少。 因为太阳(太阳五行属木,又因为五行中阴者表示静者,表示各方面都比较厉害者,所以,太阳的确切五行属性属阴木,十二生肖中即是卯,即是属兔,兔的五行属性属阴木,所以,木星的属性属阳木)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源,所以五行属木的者非常重要,又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地球五行属土),所以五行属土者也很重要,仅次于万物的动力源五行属木者。

2019-2020年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太阳系小天体》同步测试

2019-2020年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太阳系小天体》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太阳系小天体的是( ) A.流星 B.彗星 C.卫星 D.小行星 2.小行星带位于( ) A.水星、火星之间 B.水星、地球之间 C.地球、火星之间 D.火星、木星之间 3.世界上最早记录彗星和彗星观测资料最丰富的国家是( ) A.日本 B.中国 C.俄罗斯 D.美国 4.有时在天空中会看到一些拖着尾巴的星星,它们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球结合而成,它们是( ) A.恒星 B.彗星 C.行星 D.卫星 5.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那些没有烧尽的固体小块落到地球表面,叫做() A.流星体 B.彗星体 C.陨星 D.陨石 6.一少年10岁时,恰逢观看到壮丽的哈雷彗星景观,当他第二次看到时,他已( A.60岁 B.86岁 C.70岁 D.96岁 二、填空题 7.世界上的第一颗小行星是发现的,它的正式编号为,我国称它为。 8.彗星的基本结构是:、和。其中彗星长尾是由于彗核受的作用而喷发出来的,可长达几万千米。 9.下表是一些彗星的有关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最近下次切尔尼克彗星和杜比亚戈彗星回归的时间分别是 1986 10.1994年7月17日至22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在天文学家的准确预测中,撞进了木星,对木星表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试分析:如果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将会出现什么景象?你想有什么方法来防止灾难的发生?

第五节 一、1.C 2.D 3.B 4.B 5.C 6.B 二、7.皮亚齐小行星1号谷神星 8.彗核彗发彗尾太阳风彗尾 9.2020 2055 10.略

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阳系天体列表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导航 , 搜索 汉漢▼ 太阳、八大行星和五颗矮行星的相对大小。 太阳系天体列表收录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太阳,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还有较具代表性的太阳系小天体和1890年代以前发现的卫星。 依据行星定义,环绕太阳的天体可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而环绕它们的天体皆称作卫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国际小行星中心认定并给予编号的天体,它们几乎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只有少部份的小行星同时是矮行星。流星体是太阳系小天体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质量最小的天体,因为难以观测,只有在黄道光和对日照,以及成为流星时才容易被发现。 显示▼太阳系天体统计 分类个数卫星备注 恒星 1 -太阳 行星类地行星 4 8 3 171 水星、金星、地球和 火星 类木行星 4 168 木星、土星、天王星 和海王星 小行星 小行星带390333 399332 60 126 阿登群441 5 阿波罗群2512 16 阿莫尔群2170 6 半人马群和 黄道离散天体 213 8

外海王星天体1075 29 火星特洛依群 4 0 木星特洛依群2320 2 海王星特洛依 群 5 0 其他类型259 0 同属矮行星(5) (8) 谷神星、冥王星、阋神星、妊神星和鸟神 星 同属彗星(5) (1) 彗星恩克型彗星13(-1) 825 0 木星族彗星406(-35) 0 哈雷型彗星43(-1) 0 喀戎型彗星 6 0 长周期彗星357 0 抛物彗星(-1364) 0 双曲彗星(-233) 0 总计400166 291 ?小行星之“分类”和“个数”以IUA小行星中心非典型小行星列表为准,但加总之“个数”以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小天体轨道参数之“ASCII档”已编号小行星[1]和 未编号小行星[2]资料个数总和为准,而小行星带之“个数”则为前项总数与其余分类总和之差。 ?小行星之“卫星”以中央天文电报局小行星的卫星和伴星为准。 ?彗星之“分类”以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小天体数据库搜索引擎之“彗星轨道分类” 为准。 ?彗星之“个数”以NASA喷射推进实验室小天体轨道参数之“ASCII档”彗星[3]资料个数为准(不包含同属小行星的彗星)。 ?“个数”中“( )”内之数字作为参考,不列入加总计算,若“( )”内之数字为负值,表示该天体已确定消失或不会再回到太阳系。 ?由于SOHO卫星所发现之抛物彗星数量众多,仅包含2005年以前的资料。 目录 [隐藏] ? 1 太阳系结构 ? 2 行星 ? 3 矮行星 ? 4 太阳系小天体 o 4.1 小行星

1.1.2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及其特征

年级:高中 学科:地理 章节名称: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及其特征 【知识点】八颗行星及位置模式 也可简化为下图: 【知识点】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1)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正圆。 (3)共面性——运行轨道倾角相差不大,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知识点】太阳系行星分类及物理特性

【典型例题】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E表示________,表示地球的是________。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从北极上空看,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按结构特征分类,A属于______行星,F属于______行星,G属于________行星。 解析:依据图示行星距太阳远近可知,A为水星,属于类地行星;B为金星;C为地球;E为木星,F为土星,属于巨行星;G为天王星,H为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距太阳越远,行星表面温度越低。大气层是否存在主要取决于行星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1)金星木星 C (2)西东逆共面近圆 (3)A (4)类地巨远日

【基础题】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天体M可能是() ①水星②火星③天王星④金星⑤木星⑥土星 A.②⑥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2.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解析:第1题,M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为地内行星,即水星或金星。第2题,图示箭头反映出行星绕日公转方向相同,即同向性。 答案:1.D 2.B 3.下列行星属于地外行星的是( ) A.水星 B.地球 C.金星 D.土星 答案:D 解析:依据地外行星是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的行星这一概念可知:水星、金星的轨道均不在地球轨道之外,只有土星的轨道在地球外。 4.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卫星数目比土星多 C.自身能发光 D.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 解析:金星位于水星与地球之间,没有卫星,金星是行星,自身不发光。由于其距太阳比地球距太阳更近,所以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 答案:D 【拔高题】 读“太阳系局部图”,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系简介1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它的最大

太阳系简介1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 统它的最大 太阳系简介1 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有:太阳(恒星)、九大行星(包括地球)、无数小行星、众多卫星(包括月亮),还有彗星、流星体以及大量尘埃物质和稀薄的气态物质。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其他天体的质量总和不到太 阳系的0.2%。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引力控制着整个太阳系,使其他天体绕太阳公转,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在这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冥王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243天和6.387 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除了水星和金星,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如:地月系)。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 多颗彗星,大多数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形状变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不到3 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

太阳系天体资料大全

太阳(sun): 平均半径:696000 km 平均密度:1411 kg/m3 质量:1.989e30 kg 表面重力(赤道):274 m/s2 表面温度:5780 K 自转周期:27~32天 公转周期:225000000年 太阳寿命:100亿年 太阳年龄:45.7亿年 物质组成:氢71.3% 氦27% 其它2% 水星(Mercury): 平均半径:2440±1 km 平均密度:5427 kg/m3 质量:3.302e23 kg 表面重力(赤道):3.7m/s2 赤道磁场:0.004Gs 自转周期:58.65天 公转周期:87.9693 天 水日距离:4590~6970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427 ℃ 最低地表温度:-173 ℃ 大气组成:氦42% 钠42% 氧15% 其它1% 大气压:2 kPa 卫星:无 主要组成:石质和铁质 平均公转速度47.89 km/s 水星自转三周才是一昼夜。水星上一昼夜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76天。与此同时,水星也正好公转了两周。因此人们说水星上的一天等于两年。 金星(Venus): 平均半径:6073 km 平均密度:5240 kg/m3 质量:4.67e24kg 表面重力(赤道):8.78 m/s2 自转周期:243天(逆向) 公转周期:224.7 天 金日距离:10821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585 ℃ 最低地表温度:565 ℃ 大气组成:二氧化碳97% 氮3% 大气压:9119 kPa 卫星:无

主要组成:玄武岩熔岩和铁-镍核 平均公转速度35.03 km/s 地球(earth): 平均半径:6373 km 平均密度:5515 kg/m3 质量:5.974e24 kg 表面重力(赤道):9.78 m/s2 赤道磁场:0.4Gs 自转周期:1 天 公转周期:365.26 天 地日距离:14710~15210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57.7 ℃ 最低地表温度:-89.2 ℃ 大气组成:氮78% 氧21% 氩0.9% 二氧化碳0.04% 大气压:101.3 kPa 卫星:月球 年龄:45.4亿年 平均公转速度:29.78 km/s 月球(moon): 平均半径:1738 km 平均密度:3350 kg/m3 质量:7.35e22 kg 表面重力:1.62 m/s2 平均公转周期27.32天 平均公转速度1.023千米/秒 表面温度:-233~123℃平均23℃ 大气压:1.3e-10kPa 年龄:53亿年 月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神,但正以每年13cm的速度远离地球,这就意味着总有一天月球会离我们而去。 火星(mars): 平均半径:3397 km 平均密度:3933 kg/m3 质量:6.422e23kg 表面重力(赤道):3.72 m/s2 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秒 公转周期:687 天 金日距离:22794 万千米 最高地表温度:27 ℃ 最低地表温度:-133℃℃ 大气组成:二氧化碳95.3% 氮2.7% 氩1.6% 氧0.15% 水汽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