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 1) 严复的“信、达、雅”: 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 “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翻译理论基础

Basic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y I.Translation 1.Definition 1)The definition in the old days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贾公彦(618-907) 唐朝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法云(960-1279) 宋代 It means that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arget Language), remaining the meaning. ●The British scholar Dr. Samuel Johnson once said: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maining the sense.” 2)The current definition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A. Nida wrote in 196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 2)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 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等 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5)文体很重要 ●The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Tytler’s definition in 1970 about translation: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Prof. Huang Long 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可以作以下界定: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源出语)的文本材料。) 1)部分地替代 2)对等概念 In summary 1)Translation is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 families. 2)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an art, a bilingual art, a craft, a skill, an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3)Translation is a representation or recre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4)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science because it was a whole set of rules governing it and certain objective laws to go b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2.Varieties of translation 1)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2)In terms of SL and TL,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不同语言之间),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 内(同一语言rewording),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符际(eg.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字或音乐来表达) 3)In terms of style, political essay政论,practical writing应用文,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 literary translation II.Translation Criteria or Principle ●Tytler’s: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 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 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Yanfu’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达、雅) 1.“Faithfulness” means the full and complete conveyi ng of the original content of thought. 2.“Expressiveness” demands that the version should be clear and flowing without any grammatical mistakes or confused logic and sense. 3.“Elegance” refers to the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before the Han Dynasty. In summary, the first two words as translation criteria are acceptabl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Elegance” is unacceptable for today, but we can give it new sense -----elegant style in translation. ●Others: Lu Xun’s (鲁迅)translation principle:

翻译理论(简单)

1.翻译的定义和内涵:(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is an art/ science/craft? 2.中国几位翻译家的理论(influential translation principles)严复:信达雅—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 The “three character guide” is regarded as a p lumb-line of long standing to measur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ranslating. 傅雷:神似—spiritual conformity,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flavor of the ori ginal. 强调原作神韵再现。 钱钟书:化境—sublimed adaptation. Focus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 刘重德:信、达、切—faithfulness / expressiveness / closeness. 3.中国翻译史上的论争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目的:引入英文句式的表达法 梁实秋、赵景深:宁顺而不信---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目的:可读性强,便于交流。 4.直译与意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的例子: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chain reaction 连锁反应;gentleme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三教九流;paper tiger 纸老虎;Breath one‟s last 断气;go to one‟s external rest 安息;the long sleep 长眠;see Marx 见马克思;go west 上西天;go to heaven 上天堂;blow out the candles 吹灯拔蜡;kick the bucket 蹬腿:You can kick everything but you can not kick the bucket 直译不等于死译(dead translation): 街道妇女应动员起来打扫卫生。 Women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called on to do some cleaning. “In the street” shou ld be replaced by “in the community”.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翻译观与文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和而不同”,因此翻译家与散文家担任的角色也不相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一、引言 正如描写翻译学派所演绎的:既然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现象)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规范,那么该规律即塑造对等关系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翻译家梁实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里(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3方面对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揭开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二、Toury翻译规范的概述 描写翻译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奠基之作,致力于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时,以译语系统为依归,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经验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 为寻绎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牵制译者实际抉择的普遍规律,营构一套涵盖历史、文化“事实”的制约因素体系,使之深契于译学文化范式,图里在《文学翻译规则的本质与功用》(1978)一文中引入norm(“规范”)概念,他认为:“如果不考虑那些构成语言之间结构差异的规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非义务性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寻求外部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来解释译者于文中反复展示的种种抉择。 这些制约因素即规范。” (Herman s,2004:75)该观念占据了图里译学理论的中心,并不断得到后继学者的阐释和发展,成为弥久长新的理论生长点。为描述规范在不同层次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力,图里将其三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 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 和汉译 《莎士比亚全集》 恪守"中庸"之道, 体现了"隔" 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 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北京。 1915 年夏, 考入清华学校。 1923 年 8 月赴美留学, 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 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 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 年 5 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 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 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 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 于 1930 年 10 月 21 日正式开学, 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 “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 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 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 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 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 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 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 治通鉴》 、 《二十一史》 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 全系“圈读”, 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硬译”和“重译”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论战的时间之长,战辞之激烈,实属中国文史所罕见。本文从争论的两个焦点问题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重译 1.引言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实秋鲁迅展开了一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翻译论战。这场论战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普遍的人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批判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刘全福,2000:56)。鲁迅的翻译原则可以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梁实秋在翻译原则上没有明确的原则,但是他在翻译上持“中庸翻译观”。他们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二人在翻译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以及他们所持的信仰不同。(张琳琳,2008:147).鲁迅和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始于梁实秋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这篇文章发难的对象是刚刚出版的《文艺与批评》一书,而这本书是鲁迅从日译本编译的苏联卢那卡察尔斯基的文艺评论集。在此书中,鲁迅表明了他对自己翻译这本书态度,他翻译完这本书后发现很晦涩,难解之处很多,但是他觉得如果将句子拆下来再翻译的话,又会失去原来精悍的语气。于是他又说道,他只能这样硬译了,只是希望读者肯硬着头皮读下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鲁迅与梁秋实争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即:“硬译”和“重译”。 2.鲁迅和梁实秋关于“硬译”和“重译”的争论 2.1 “硬译”的争论 在鲁迅先生编译的《文学与批评》一书之后,梁实秋马上就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批评鲁迅先生的文风。梁实秋说道,鲁迅先生写作小说及杂谈时,文笔简练流利,没有人能说他的文笔不济,可是译笔不敢恭维,又说鲁迅前些年翻译的文字,如《苦闷的象征》,原文还不至于让读者看不懂,但是译文却转变风格了,文句极端难懂,句法稀奇古怪,离“死译”不远了。(杨玉玲,2006:88).梁实秋认为让读者硬着头皮读完死硬的文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梁实秋认为坏的翻译包含下列几个条件:(一)与原文意思不符。(二)未能传达出原文的强悍的语气。(三)令人看不懂。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翻译。(严晓江,2007:123).梁实秋还总结说,“曲译”诚然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翻译主体的身份和语言问题——以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论争为中心1929 年9 月10 日,梁实秋( 1903 -1987)的批评文章《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在《新月》杂志上刊出。此文引发了1930年代前期有关翻译问题的论争,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梁文发表半年之后的1930年年3月,鲁迅(1881 - 1936)发表回应文章《“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论争局面初步形成。1931 年12 月,鲁迅在《几条“顺”的翻译》一文中指出∶“在这一个多年之中,拚死命攻击‘硬译’的名人,已经有了三代:首先是祖师梁实秋教授,其次是徒弟赵景深教授,最近就来了徒孙杨晋豪大学生。”由此可见论争之延续性。同样是在1931年12月,鲁迅与瞿秋白用通信的方式讨论翻译问题,并先后将通信发表在《十字街头》和《文学月报》,有关翻译的讨论高潮再起。鲁迅对翻译论争的参与,至少持续到1935年4月《非有复译不可》一文在上海《文学》月刊上发表。 这场翻译论争①发生在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和“翻译洪水泛滥”②的特殊时期,由于众多翻译家的参与,涉及翻译的政治性、译者的身份以及翻译美学等中国现代翻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并与清末至1920年代中国固有的翻译观念构成关联。本文试图以鲁迅与梁实秋的相关文章为中心,对此进行考察。

一翻译理论与政治性 梁实秋《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的立论是从讨论“死译”和“曲译”的优劣开始的。文章开头引用陈西滢的观点——所谓“死译的病虽然不亚于曲译,可是流弊比较的少,因为死译最多不过令人看不懂,曲译却愈看得懂愈糟”,在此基础上反陈西滢之道而行之,认为“曲译”与“死译”相比尚有可取之处,理由是“曲译”不会通篇皆“曲”,“读的时候究竟还落个爽快”,而“死译一定是从头至尾的死译,读了等于不读,枉费时间精力。况且犯曲译的毛病的同时绝不会犯死译的毛病,而死译者却不妨同时是曲译。”那么何谓“死译”? 梁实秋依然是引用陈西滢的话——“他们非但字比句次,而且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先,一字不可后,名曰翻译:而‘译犹不译’,这种方法,即提倡直译的周作人先生都谥之为‘死译’。”③在此基础上梁实秋批评鲁迅所译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④译文的晦涩难解,借用鲁迅在《文艺与批评》“译者附记”中的“硬译”一语,将“硬译”与“死译”等同,从而否定了鲁迅的译文。 《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对鲁迅译文的批评是在技术层面(即译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导语:翻译观与文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和而不同”,因此翻译家与家担任的角色也不相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的翻译风格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一、引言 正如描写翻译学派所演绎的:既然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现象)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规范,那么该规律即塑造对等关系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翻译家梁实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里(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3方面对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揭开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二、Toury翻译规范的概述 描写翻译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奠基之作,致力于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时,以译语系统为依归,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为寻绎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牵制译者实际抉择的普遍规律,营构一套涵盖历史、文化“事实”的制约因素体系,使之深契于译学文化范式,图里在《翻译规则的本质与功用》(1978)一文中引入norm(“规范”)概念,他认为:“如果不考虑那些构成语言之间结构差异的规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非义务性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寻求外部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来解释译者于文中反复展示的种种抉择。这些制约因素即规范。” (Hermans,2004:75)该观念占据了图里译学理论的中心,并不断得到后继学者的阐释和发展,成为弥久长新的理论生长点。为描述规范在不同层次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力,图里将其三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在翻译开始前便发挥功效,涉及某一文化在特定时间内一些足以影响翻译选材的政策和允诺的翻译路径。初始规范在逻辑上先于操作规范,初始规范从宏观层面决定译者翻译的总体策略,决定其翻译作品的特征,主要对译者面临的3种抉择进行范畴分类:恪守原语规范,顺应译语规范,抑或折乎其中,两不偏废;而译者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制约力的规范同样异地而设,分为原语文化规范和译语文化规范两套截然不同的范式。若译者的选择偏向原文,恪守原语文化规范,其翻译就会更贴近原作,会产生“充分的翻译”(adequacy),尽管译者对原著字随句摹,如影随形,但往往会因文化情节与目标语社会相去甚远而难以获得后者的认同;若译语文化规范占上风,译者更多地是想满足译语读者的期待,则炮制出“可接受的翻译”(acceptable)。而充分性和可接受性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因为翻译从来就不可能完全充分或彻底可接受。操作规范则用以描述翻译操作过程中影响译者实际抉择的各种语言和文本规范。图里预设的规范模式摒弃了传统译学所推崇的一对一的对应理念及文学或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网中进行聚合(Gentzler,1993:133~134),也将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汉语言文学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 虞佳佳 摘要:双关语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爱的徒劳》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双关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中双关语中译的重重困难。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本文通过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对两人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译本的不同点,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双关语翻译的认识 关键词:双关语《爱的徒劳》Delabastita 双关语翻译理论 一、引言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两种功用:一种是欣赏,即文学作品运用语言以愉悦人们并使其获得美的体验;另一种则是影响人们的情感和道德观念。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兼具以上两种作用。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双关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实现文本的生动有趣。因此,这类词语极富幽默性并且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研究英美文学中的双关语现象涉及三个层次的意义: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作品运用词汇传达作品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双方表达各自的理解。因此,对译者而言,表达双关语的意义,打破思维定势以及展现原文的内蕴极为重要。但这正是双关语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的喜剧作品,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又滑稽的

爱情故事。Navarre国国王和三个大臣发誓三年内一起学习外国艺术并且不近女色。然而,法国公主及其三个女官为商讨某地的归属问题来到Navarre。这四个男人很快放弃了他们的初衷,坠入了情网。四对青年演绎了阵阵捧腹的笑剧。最后,法国国王的突然离世使得公主一行人仓促离开。临走前,女人们声称,如果男人们可以等他们一年,则证明男人们遵守了承诺。在女人们翩然离去的身影中,这出剧落下了帷幕。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沿袭了其使用双关语(包括同音异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的写作手法。在这些双关语中,有的由一个简单的词构成,有的由短语构成,还有的由句子组成。译者要将英语双关语译成中文,并让中国读者理解,困难重重。对此,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译者竭尽所能使他们的译文表现出原文的风格。然而,英语双关语可译又不可译。 二、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和梁朱两个译本 双关语“Pun”又称“Paranomasia”,源起于拉丁语“Paronomazein”,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语一般包括同音异义词、一词多义和词义曲解。同音异义词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一词多义或者称为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双关现象。而词义曲解则表示故意误解某一词,从而在语境中由人物填补完整。 Delabastita认为,双关语是指在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中,挖掘所用语言的结构特征而导致在理解方面形成两种有意义的结构相似可意思不大相同的语言架构的一种现象。在其双关语翻译理论中,他提出三种大同小异的双关语翻译策略分类法,根据张南峰(2003)的总结共有以下几种方法:1.用同类型的双关语

“信”与“顺”的交锋

“信〞与“顺〞的交锋 【摘要】魯迅和梁实秋在30年代的翻译大论战中存在很大分歧,存在分歧的方面涵盖翻译标准、欧化与归化、汉语开展以及重译等。其中,鲁迅主张“硬译〞、“宁信而不顺〞,不仅倾向于欧化文,而且认为汉语需要凭借“拿来主义〞来优化自身。梁实秋那么批判“硬译〞,提倡“信〞与“顺〞兼顾,不赞成使用欧化文,而且认为中文文法不存在不精密一说。论战的原因,是两人对翻译的认识不同,即翻译是该注重保持原文的感染性以启发国人还是注重通俗易懂以适用于群众。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异化与归化 【作者简介】宋柳霖,湖南师范大学。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期间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爱国文人学士,他们奋笔疾书,开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时期,翻译文学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学者不仅受传统文化浸润,还经异国文化熏陶。其中就有鲁迅和梁实秋两位文学大家,两位分属于“语丝〞和“新月〞两大文学流派,为中国的觉醒奉献了不少振聋发聩的力作,不仅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翻译上也独有自己的见解。但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和梁实秋这两位文学巨擘之间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翻译论战,论战的导火索是梁实秋在9月10日的?新月?杂志第2卷第6、7期合刊上发表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该文抨击了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后附记?中的一段话,将鲁迅的“硬译〞定义为“死译〞,并强调“死译〞比“曲译〞更加偏离翻译初衷。 一、信与顺的争论 1.“硬译〞之争。在梁实秋抨击鲁迅“硬译〞之后,鲁迅旋即以?“硬译〞与“文学阶级性〞?一文予以还击,文中阐述了鲁迅自身对“硬译〞的看法,说明自己的“硬译〞与“死译〞有区别,并不是成心的“曲译〞,只是在翻译理论书籍中尚未摸索到更好的译法所以只能“硬译〞〔陈福康,2000:292-293〕。而梁实秋那么针对鲁迅的反驳发表了?答鲁迅先生?一文,其中指责鲁迅采取回避态度,且鲁迅译文晦涩难懂是因为“鲁迅先生自己的糊涂与懒惰〞〔黎照,1997:200〕,而不是鲁迅能力不够,更不是中文文本的缺点问题。 而实际上,鲁迅的“硬译〞只是“直译〞的替代说法,这里的“硬〞字实际上只是针对某些句法词法而言的。鲁迅提倡的“硬译〞只是想更加忠实原文,即“信〞,而他后来的“宁信而不顺〞只是意气用事。鲁迅始终是坚持以一种分析、区别的态度来翻译,他主张根据译著的内容〔一般书还是理论书〕和读者的身份〔一般读者还是专家〕来进行不同风格的翻译,他的“硬译〞实那么是针对理论书和研究者的〔陈福康,2000:295〕。 就此笔者比照了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主张和翻译目的: 鲁迅主张原文意义的根本传达,但为了读者能感受到源语的风格,形式上可以有所取舍,故他坚持复原源语的韵味,即欧化;梁实秋更加注重译文的易懂性,认为不仅要传达原文意义,还要让读者能读懂源语的独特风格,为了到达这一目的,译者须将源语的表达转化为中文的对应表达,且要通顺易读,即归化。 鲁迅的翻译目的是“拿来主义〞,他重视译文的质量,意欲通过这些精神食粮来到达启迪国人、改变国人麻木不仁的状态的目的;梁实秋的翻译目的是把一件作品用另一种文字忠实地表现出来,给不懂原文的人看。

梁实秋与鲁迅论战

梁实秋与鲁迅论战 梁实秋与鲁迅论战 梁实秋与鲁迅都是中国的著名文学家,他们为何会论战?论战的内容是什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与翻译的激烈论战,论战震撼了当时整个文坛,持续时间长达八年之久。不仅如此,这场论战还史无前例地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普遍的人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批评的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除此之外,论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一开始就掺进了政治斗争的敏感因素,而这一点无疑会使论战双方的态度变得严厉甚至敌对起来。事实也正是如此,在鲁、梁论战过程中,两人“一个似匕首、投枪奋勇向前,一个则如丈八长矛大摆天门阵”,其战辞之激烈,战文之繁密,实为中国文史所罕见。鉴于论战内容太过宽泛,论战背景极其复杂,本文拟尽量避开与政见有关的种种纠葛,只就论战所涉及到的翻译问题进行穷原竟委的分析,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翻译论战中的几个焦点问题上。 鲁、梁翻译论战始于1929年9月10日梁实秋发表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这篇文章发难的对象是刚刚出版的《文艺与批评》一书,《文艺与批评》是鲁迅从日译本编译的苏联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评论集。在译者附记中,鲁迅这样写道: 从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所余的惟一的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 通过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这段话里找出鲁、梁翻译论战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句话是说本书不是直接从俄语翻译的,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典故翻译对比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典故翻译对比 [摘要]典故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典故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例证的方法,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威尼斯商人》两汉译本的典故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探讨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典故翻译上的等效,并试着对典故翻译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 [关键词]功能对等;典故翻译;翻译策略 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由于英汉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各自的语言文化都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这在典故上表现尤为明显。典故以其隽永含蓄、精辟简练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莎士比亚作品中援引典故数百条,其中喜剧《威尼斯商人》出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中的典故有近50处。翻译家朱生豪和梁实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最受读者欢迎,但是这两个译本在表现形式和翻译策略上有一些差异性,译者的翻译思想也不相同,各具特色。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通过两汉译本对比研究,探讨翻译典故的处理方法,从而总结出典故翻译可以采取的有效翻译策略。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

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马会娟,2003),奈达在其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区分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他认为,在形式对等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是译入语里的信息应尽可能与源语里的各种因素相一致,强调要注意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而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对应。(Nida, 2001)在上世纪70年代,为防止误会,他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其基本特点就是“读者同等反应”,即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 奈达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也被认为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它有三个含义:“最切近”、“自然”和“对等”。“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功能而言,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寻求的应当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同时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由此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将原文读者的反应和目的语读者的反应联系在一起,以目的语文本为重点,以目的语读者目的语文化为导向,而英语典故包含丰富的文化背景,常常造成翻译和理解的困难,因此克服文化差异进行翻译很重要,奈达的翻译理论表明,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连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 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换言之:翻译教程 2. 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Theory and Practice译文与翻译:理论与实践 3.申雨平、戴宁、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4. 王克非从翻译史看文化差异 5.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 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 2.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翻译问题探讨 4.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3rd ed. )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5.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 描述翻译学及其它 6. Hatin,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语篇与译者 7. Newmark, Peter: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翻译教程 8.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9.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10. 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语用学与翻译 11. 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12.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13. 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14. SnelI-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翻译理论知识回顾

翻译理论知识回顾 Basic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y I.Translation 1.Definition 1)The Definition in the Old Days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贾公彦(618-907) 唐朝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法云(960-1279) 宋代 It means that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arget Language), remaining the meaning. ●The British scholar Dr. Samuel Johnson once said: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maining the sense.” 2)The Current Definition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A. Nida wrote in 196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 2)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 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等 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5)文体很重要 ●The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Tytler’s definition in 1970 about translation: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 ginal work.” ●Prof. Huang Long 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可以作以下界定: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源出语)的文本材料。) 1)部分地替代 2)对等概念 2.Varieties of Translation 1)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2)In terms of SL and TL,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不同语言之间),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内(同一语言rewording),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符际(eg.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字或音乐来表达) 3)In terms of style, political essay政论,practical writing应用文,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so 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