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项目建议书(简本)

上海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气象局

二〇〇八年四月

前言

今年1月到2月,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上海1月25日至2月3日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雨雪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为50年一遇,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总结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应急管理处置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包括国外发达国家),在应对和防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方面仍存在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如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须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因此,以“部门联动”为核心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就极为必要。

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2005年1月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和200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峰会上,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和要求建立世界范围的应对所有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自然危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成立多灾种的早期预警中心,如法国气象局从2007年开始建设多灾种预警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也在制定计划,着手建立综合灾害预警业务中心。世界气象组织已设立相关国际计

划,为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国际先进的技术支持,希望通过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在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的成功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示范,进行推广。

在自然灾害中有近90%的灾害是气象灾害或与气象灾害有关,参与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既是气象部门的责任,也具有有利条件。本项目以气象灾害为切入点,通过对气象因子和各类灾害之间的因变规律的应用,在政府层面建立多灾种部门联动机制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标准,在社会层面,贯彻“政府主导、基层主体”防灾理念,推动社区防御体系建设,建设和完善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争取到2010年,基本形成上海城市多灾种(气象及次生灾害)早期预警体系,为上海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和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体系支撑,使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 - 1 -

1.1 项目名称................................................................................... - 1 -

1.2 项目申报单位........................................................................... - 1 -

1.3 项目建设单位........................................................................... - 1 -

1.4 项目预期成果........................................................................... - 1 -

1.5 项目投资规模........................................................................... - 2 - 第二章项目建设依据、基础和必要性............................................. - 3 -

2.1 项目建设依据........................................................................... - 3 -

2.2 项目建设基础........................................................................... - 4 -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 - 7 - 第三章建设目标和内容.................................................................... - 10 -

3.1 建设目标................................................................................. - 10 -

3.1.1总体目标........................................................................ - 10 -

3.1.2分目标 ............................................................................ - 11 -

3.2 建设内容................................................................................. - 11 -

3.2.1建立多灾种早发现监测平台....................................... - 13 -

3.2.2建立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平台....................................... - 14 -

3.2.3建立指挥决策支持平台............................................... - 24 -

3.2.4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 26 -

3.2.5建立多灾种数据集........................................................ - 31 -

3.2.6建立多部门网络系统 ................................................... - 33 - 第四章项目投资估算和来源............................................................ - 34 -

4.1 项目投资估算......................................................................... - 34 -

4.2 项目投资来源......................................................................... - 34 -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 - 35 - 第六章项目建设管理与人员培训 ................................................... - 36 -

6.1 项目建设管理......................................................................... - 36 -

6.2 人员培训................................................................................. - 36 - 第七章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 38 -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 - 41 -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

本项目以气象灾害为切入点,致力于建立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早期预警系统。

1.2 项目申报单位

上海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气象局联合申报。

1.3 项目建设单位

上海市气象局为主要建设单位,其它相关政府委、办、局参与建设。

1.4 项目预期成果

(1)建立一个先进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实时发布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早期预警和灾害预评估信息,并通过其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向市领导提供指挥方案建议,智能生成各部门联动方案。

(2)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总体建设要求,建立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3)建立多灾种灾害预警和灾情查询网站和呼叫中心,通过双向互动方式,实现上海灾害早期预警的“一门式”服务。

(4)通过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合、多阶段一体化响应的防灾减灾实践,加快监测,预警,信息分发系统的建设,普及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信息发布、社会自救互救的理念,提升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水平和公众自救能力。

1.5 项目投资规模

第二章项目建设依据、基础和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依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预案中明确将气象灾害列为自然灾害的重要内容。在25个专项应急预案中,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突发地质灾害、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等7个预案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在80个部门预案中,有30个预案提出对气象科技、信息和服务支撑的要求,涉及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众多方面。

2.《“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规划》提出要开展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并把台风、暴雨等气象及相关灾害作为示范项目的建设重点。《规划》还提出,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形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上海示范项目建设可以成为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举措之一。

3.《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根据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订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强化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要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城市防灾减

灾“测、报、防、抗、救、援”体系中的首要环节作用,使气象工作贯穿于城市防灾体系的各个环节。

4.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关于世界气象组织参加上海世博局展示和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在上海建设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既是政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又是保障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提供准确和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的需要。”,会议还要求“将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纳入上海应急体系总框架,抓紧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重点建设项目”。

2.2 项目建设基础

1.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支持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

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呼吁要从概念的提出、系统的设计转入实施行动,建立世界范围的应对所有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提高各国现有的防灾减灾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WMO作为联合国系统负责气象及水文的一个专门机构将设立相关国际计划为上海示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相关国际计划包括:WMO上海城市气象和环境研究示范项目;PWS公共天气服务计划;精细化集合预报技术;热浪与人体健康早期预警业务系统;风暴潮预警业务系统;海上污染应急管理;核事故预警应急技术等。这些项目在上海的应用将显著提高上海灾害早期预警的科技水平。

2.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上海建设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上海建设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示范项目,2008年3月,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支持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作为“部市合作”项目。中国气象局将从经费、项目等层面支持与保障项目的实施,如中国气象局将在上海建设C波段备份雷达,支持上海建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在上海区域建立交通气象预警系统,台风早期预警系统并开展登陆台风野外试验等,在多方面为上海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提供支持。

3.上海市已具备全面实施多灾种早期预警的条件

(1)上海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上海地处南北两个气候带的过渡带,台风、暴雨、高温、寒潮、低温、雨雪冰冻、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易发。气象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影响城市安全运行。随着经济发展,气象灾害呈现出明显的放大性,并易形成显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城市运行、社会生产、农业、能源、交通、物价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严重影响。

(2)上海市政府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围绕“为城市安全运行设防”的中心任务,上海市基本形成了“测、报、防、抗、救、援”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建立了“常态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综合管理和分类分级管理相衔接、防范与处置并重”的应急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应急联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成立了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形成了以1个市总体预案、19个区县总体预案、51个市级专项和部门预案、若干市级基层应急管理单元预案和重大

活动应急预案为主线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开始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同时,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投入,2006年,通过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2003年12月,确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办法,并与中国气象局建立了“部市合作”关系,有力推进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3)灾害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上海市气象局作为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科学研究等具有较好的基础:华东地区有22个国家气候观象台,8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401个标准站,18个RAOB探测站。同时,多普勒天气雷达,极轨/静止卫星接收站,高空和地面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风廓线仪,大气成分观测站,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探测站和GPS/MET组成的观测网络已基本形成。上海有180多个地面自动站,20个海岛自动站,近300个雨量站,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移动气象站,GPS/MET 站点,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组成的立体式综合气象观测网,还有覆盖整个上海市的天气实景监测网。上海中心气象台近年来大力加强预报技术开发,短时临近预报、大雾预报技术不断发展。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国家台风研究所,已经建立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如MM5,WRF,GRAPES-TCM等。

(4)多部门积极开展应对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动、联防。上海市气象局近年来不断加强气象、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不断增强气象信息发布能力,初步做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

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黄浦、杨浦、静安、徐汇、普陀、虹口、长宁、卢湾、浦东等区目前已完成上海网格化管理气象服务。同时,气象部门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合,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建立联动机制,如与防汛部门建立了预警信号发布的联动机制;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合作开展臭氧污染预报;与卫生局、疾控中心联合建立“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制作发布高温中暑气象条件预报;与海事局已建立合作关系的框架协议,拟合作开展海岸电台气象广播业务等。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表明在应对和防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方面仍存在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如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须加强,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薄弱,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和科学知识。因此,以“部门联动”为核心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就极为必要。

1.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上海是一个有着18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地域狭小、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经济要素集聚度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比其它城市更脆弱。今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

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表明:重大气象灾害可能造成其它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灾害需要包括气象部门在内的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

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是防灾救灾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防御和组织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依托现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开放的、实时的、综合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作为上海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部门多灾种的综合预警,充分实现信息融合和共享,应对宽泛而又错综复杂的灾害,符合上海市应急管理工作从城市减灾的单灾种管理向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的转变,为政府部门提供更为及时、有效和精细的决策依据,是保障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基础。

2.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是政府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

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是防灾救灾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防御和组织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依托现有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开放的、实时的、综合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作为上海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部门多灾种的综合预警,充分实现信息融合和共享,应对宽泛而又错综复杂的灾害,符合上海市应急管理工作从城市减灾的单灾种管理向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的转变,为政府部门提供更为及时、有效和精细的决策依据,是保障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基础。

3.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是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

发布系统建设的需要

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要求由中国气象局牵头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建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要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符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要求,是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建设目标和内容

3.1 建设目标

3.1.1总体目标

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加强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和抗御能力,提高上海市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和灾害应急防范能力。到2010年,基本形成“早发现、早预警、早发布、早处置”的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体系,为上海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和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使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下图表明了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在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常态)和应急联动(非常态)两方面都将发挥积极的预警作用。

3.1.2分目标

1.建立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多部门联动平台,该平台应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高精度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海量数据库,建立新一代多功能、可视化的人机交互平台,可以实时显示灾情实况,0-24小时内的灾情预估,提供应对灾害的多部门联动措施建议,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2.通过跨部门联合监测,实现对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趋势报警。开发气象及衍生灾害系统的诊断分析系统、数值预报的检验和释用系统、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和评估系统,提供定时定量精细化的多灾种早期预警产品。

3.实现“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的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并与国家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无缝衔接。

4,实现基于统一标准的、分布式的多部门共享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实时监测数据库、历史资料库、预报预警产品库、灾情库、应急联动预案库、灾害应对指引库等。

5,制订完善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多部门联动机制、标准。

6,建立安全社区防御体系试点,普及灾害应对教育,提升公众自救意识和能力水平。

3.2 建设内容

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贯彻“上海市政府主办、气象局承办、

多部门协办”的原则,建设内容主要有6个方面:多灾种早发现监测平台(多灾种综合监测、趋势预警平台)、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平台(多个预警子系统,涉及气象、交通、电力、化工、农业、卫生等多个领域)、指挥决策支持平台(启动多部门联动流程、提出联动措施和防灾指引的智能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多灾种数据集(多部门实时监测信息、灾情信息、历史数据等共享平台)、多部门宽带网络系统。各部分关系如下图:

各平台的功能和定位是:

?多灾种数据集和网络系统是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各平台的基

础,为各平台提供数据和网络保障;

?早发现平台24小时运行,监测灾害潜势和发生发展趋势并在一定条件下报警;

?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平台提供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产品,为多部门联动提供依据;

?指挥决策支持平台是部门联动的工作平台,实现多部门无缝、顺畅联动的关键;

?发布平台实现“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的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3.2.1建立多灾种早发现监测平台

1.开展跨部门联合监测

(1)初步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网。气象与交通管理部门合作,整合全市已有观测资源;增加新型监测设备;加强主要交通枢纽、要道(洋山港、火车站、沪宁沪杭高速、东海大桥等)的实况监测,并初步实现分路段精细化监测。

(2)建立航空气象资料综合监测与警报平台。气象与航空部门合作,分别建立飞机起降地面条件监测(包括大风、积水、结冰、霜冻、积雪等)、飞机起降能见度监测(云、雾、降水、烟、霾,风沙和浮尘等天气现象引起)、影响飞行气象条件监测(包括风切变、雷暴、飑线、强对流等)三类综合监测平台。

(3)建立和完善上海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城市气象综合观

测系统。

(4)建立农业气象监测网。与农业部门合作,分别在农田、塑料大棚内、鱼塘内、畜舍内建立针对农业的环境自动观测站。除了常规要素外,还观测大棚CO2浓度、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农业区及经济林和生态林内的负离子浓度、O3和O2含量;池塘内溶解氧、PH值、亚硝酸盐;畜舍内NH4、H2S、O2、CO2等。

(5)建立流行性疾病监测系统。

(6)建立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实现对华东地区气溶胶和臭氧等大气成分以及大雾、台风、城市热岛、农业等进行实时监测能力。

2.实现灾害趋势监测报警

通过标准的共享实时资料库,为多灾种早期监测和预警服务系统提供不同尺度、高时空分辨率和精度、实时(准实时)的观测数据。对大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按照发展趋势、影响程度,实现对外围灾害性天气的跟踪和分级预警。主要分为上海1000公里半径内系统的影响、上海600公里半径内系统的警告、上海100公里半径内系统的警报。在警戒区域范围内对灾害性天气实时监视,并对灾害性天气系统实现跟踪,通过对各要素的阀值分级设定,对于达到一定强度的强天气能够给出自动报警信息。

3.2.2建立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平台

1.基础预报产品制作平台

基于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和高分辨率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可视化、

人机交互的多灾种害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平台。平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具体为中国气象局开发的Micaps3.0系统、上海市气象局开发的NoCAWS系统以及将要重点开发的产品制作和检验系统。Micaps3.0系统将于2008年汛期投入业务试用,2009年正式业务使用,NoCAWS系统的现有版本已经投入业务,未来1-2年仍将组织人员继续升级。产品制作和检验系统则是本项目重点组织开发的内容。

系统建设需要配备高性能数据服务器2台,高性能图形工作站12台,高级台式电脑12台,笔记本电脑12台,激光彩色打印机5台及手写输入设备。

2.预警子系统开发

(1)气象及相关灾害早期预警子系统

?大雪及冰冻灾害早期预警子系统

----建立华东地区降雪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华东地区降水类型、降雪量和积雪深度预报方法。对72小时内可能发生的降雪天气制作潜势预报,对12小时内将要发生的暴雪制作预警信息。

----建立华东地区冰冻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地表温度预报方法。对72小时内可能发生的冰冻天气制作潜势预报,对12小时内将要发生的结冰和霜冻制作预警信息。

?风灾早期预警子系统

----引进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建立城市边界层和城市冠层的风场精细化数值模拟系统,以中尺度数值预报为背景,对上海

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一、系统组成 本项目智能化监控系统由视频监控子系统、智能门禁子系统、车辆出入管理子系统、可视对讲子系统、周界防卫子系统、公共广播子系统、巡更子系统7个子系统组成。 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多媒体综合监控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监控中心平台作为本监控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监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中心管理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本监控中心平台具备媒体浏览、控制、存储等业务功能外,同时具有系统用户管理、设备管理、控制管理、存储管理、调度管理、告警管理等系统管理功能,实现区域综合监控系统集中、统一管理。 1、实现了权限的集中管理 2、所有子系统共用网络系统,在监控中心实现统一管理。 3、所有子系统全部信息(视频信息、车辆信息、门禁信息、告警信息、广播信息、巡更信息等)全部存储在监控中心,实现统一存储。

三、系统传输方案 选用LAN网络来进行监控的媒体信息传输,通过TCP/IP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点采用多媒体接入单元实现对媒体信息进行编码压缩和远程管理。 组网方式如下图所示:

四、各子系统设计方案 1、视频监控子系统 以IP网络为基础,将分散、独立的现场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统一监控和统一管理。它由监控现场、网络设备及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 (1)监控现场 监控现场的监控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接入单元、摄像机、各类报警探头等,主要负责监控现场现场视频及环境告警信息的采集,并且执行监控中心的控制指令。 监控现场的典型设备连接示意图如下:

在监控现场,由摄像机、报警探头等设备采集的所有现场信息,在多媒体接入单元经过数字化编码压缩处理后,直接上传至上级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将以IP单播/组播的方式实现一对多(一个业务/管理客户端同时连接监控多个监控现场内的监控目标)和多对一(多个业务/管理客户端同时监控一个监控现场内的监控目标)的远程实时监控功能。 当发生特定的报警情况时(如:人员非法入侵、设备状态变化及故障、消防报警等),系统将接收相应的报警信息,并根据预先设定的联动策略,联动相应的摄像机转动到指定的预置位,进行录像、抓图等相关操作。报警信息能与录像、抓图无缝结合,即可由报警信息检索回放相应的现场录像与抓拍图片,以便作为日后事故追忆和调查的有力辅助手段。 监控现场内同时发生多点报警时,系统将按报警级别高低和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处理:先上传严重报警点的视音频等告警信息,同等级别的报警将按时间优先顺序上传。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可配置话筒、扩音器、音箱、音柱等音频对讲设备,将它们通过多媒体接入单元的语音对讲接口与音频输入接口接入监控系统,以实现监控中心和监控现场的双向语音对讲与中心语音广播,以便在发生异常、设备故障时,进行及时的沟通、指导,满足调度指挥的需要。 (2)网络设备 监控现场与监控中心设备均部署在同一IP局域网下,如果采用

指挥中心与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实施计划方案与项目管理

指挥中心及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实施方案及项目管理

1工程实施方案及项目管理 遵循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P)提出的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为了确保项目目标顺利实现,我公司将委派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资历的专职项目经理,对xx市指挥中心及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进行科学、严格、规的管理,根据项目建设任务的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设定科学的、可测量的阶段性目标,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且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同时,对监理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理解并配合监理方的工作,确保在合同规定的时间,高质量的完成项目。 1.1编制依据 本项目采购招标文件。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施工规,技术标准及验收标准。 现场位置,交通条件,工程材料。 我公司的技术力量、资金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管理水平等综合项目实施能力。 1.2编制目的 贯彻国家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 遵守设计和施工规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进度,确保高质、高效、按时完本项目。 严格的安全保证措施和管理体系,确保实现项目实施安全目标。 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管理。 向采购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支持。

1.3项目目标 1.3.1项目总体目标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完成xx市指挥中心及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安装、部署和试运行;完成项目的培训。 1.3.2主要阶段性目标 针对项目的总体目标要求,我们计划在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交货、安装验收完毕。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我们将总体目标划分成如下的主要阶段性目标:1.3.2.1系统设备供货 完成系统设备的供货,进行到货验收,签署到货验收报告。 1.3. 2.2硬件设备安装 完成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1.3. 2.3系统联调 完成软件应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提交系统调试报告及试运行申请。 1.3. 2.4系统试运行 试运行结束时提交系统试运行报告。 1.3. 2.5人员培训 试运行期间完成人员培训工作,提交培训记录。 1.3. 2.6系统终验 终验工作主要包括:系统设备(含软件)的验收、项目文档验收、系统运行效果评价、系统运行效果定性和定量分析。

电力三维GIS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书

电力三维GIS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建设方案书

目录 1. 项目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2. 总体技术架构 (4) 2.1.系统总体架构 (4) 2.2.系统网络拓扑 (6) 2.2.1. 数据部署 (7) 2.2.2. 应用服务部署 (8) 2.2.3. 客户端部署 (9) 3.系统功能规划 (10) 3.1.电力三维系统功能综述 (10) 3.2.视频监控子系统 (11) 3.3.移动办公子系统 (12) 3.3.1. 数据采集 (13) 3.3.2. 监控报警 (13) 3.4.电力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界面 (14) 4. 项目实施计划 (18) 4.1.项目人员计划 (18) 4.2.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19) 4.3.项目管理计划 (20) 5. 三维GIS平台选型 (21)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的信息化建设已到一定的程度,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信息化的建设也推动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正改变而且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集采集、处理、存贮、管理、分析、和输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综合信息系统,其核心是用计算机来表达、处理、存贮和分析空间信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信息技术。目前其技术已经广泛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地图、GPS卫星导航、手机地图、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多人津津乐道的Google Earth,这些眼下最时尚的新事物,其核心技术正是GIS技术。GIS的应用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从而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并日益深入到国土、交通、环保、电力、电信、民航、房产等领域,并融入IT,成为IT中的一个重要一员,逐步走向社会化与大众化,关键的是,它在政府与企业信息化应用中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效应。 目前,基于Web的WebGIS还是GIS发展的主流,而三维GIS的真实直观感和移动GIS的移动便捷性,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也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GIS在整个电力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真实场景数据的三维模拟,已经在电网管理、故障抢修、安全监控等各个方面显示出非凡的作用。国家测绘局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凭借优越的影像、数据条件,利用先进的GIS、RS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数字地面模型、输变电设备模型和各种电力部门专业属性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电力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可实现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结合的电力专业数据的查询、更新,电网电路的检修和安全检控,实现大场景内电网的空间表现和分析、管理功能。平台通过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手段,将整个输变电业务和管理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规范输变电业务流程,加强电力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职能,提高地理部门输变电生产、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案例分享】智慧城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建设

【案例分享】智慧城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建设2015-03-17海峰智慧城市中国

智慧城市中国的小调查显示,大数据在安全类事件预警当中的应用首推公共安全类事件,其次,依次为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和经济安全。 由此可见,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智慧城市的安全预警系统有着广泛的切入点,值得全行业关注。 智慧城市运营从安全事件预警开始! 海峰 微信号:linkglobalmedia 电邮:smartcitychina@https://www.360docs.net/doc/398991151.html, 下面是针对山洪进行预警的案例。 一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韶关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建设项目。 2、项目用途: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含防汛信息管理)。 3、项目预算:人民币贰佰玖拾贰万元整(¥2,920,000.00元)。

4. 主要建设内容:项目为纯软件,共有两个分部工程,即韶关市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软件开发建设(分部工程1)、和乳源、仁化、翁源、新丰、始兴、乐昌、南雄、武江、浈江、曲江共十个县(市、区)的县级预警系统平台软件建设(分部工程2),以及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GIS平台的购置(详见通用软件要求),含SWORD数据交换平台。(韶关市区的矢量图、影像图、DEM数据由用户负责提供,不需另外购置) 5.建设目标和总体要求 建设目标:利用自动化监测和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山洪灾害预警,达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核心目标,真正发挥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重要作用。 总体要求:功能更加全面、技术更加先进、操作更加人性和预警更加准确,建成以山洪灾害监测为主要功能、兼备防汛决策支持基本模块功能的防汛系统平台。能够在市级平台集中展示所有县级平台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预案和责任人管理系统等情况,县级平台具备提供乡镇级用户修改和管理预案和责任人的功能;能够汇聚和分析水文、气象、国土以及新建站点的监测信息;能够兼容各类工程实时图像、视频接入;能够嵌入展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台风路径图、雨量等值面线图、地质灾害预报图;能够完全兼容省级三防决策支持系统(ArcGIS)和数字韶关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的GIS服务接口(Newmap平台),并且有完备的用户分级标绘管理功能;能够接入韶关市气象、国土信息共享系统(提供接口,但不在本项目开发建设范围),能够接入广东省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确保省市县三级平台的顺利集成与共享。 二、项目实施概况 1.施工和验收安排:根据粤防办电[2011]59号文和韶防办[2011]21号文的要求,该项目采取统招统签的招标方式。由韶关市水务局统一组织招投标,由韶关市水务局为项目法人,中标签订合同后,完成《系统需求详细设计书》,先完成市级预警系统平台的建设,再完成县级预警系统平台的部署,先安排县级平台分部工程验收,再安排市级平台分部工程验收和终验,由市水务局按照合同约定的施工进度支付工程款。 2.工期要求: 按照省防总的要求,需要在2012年4月10日前上线运行。中标方不得因为政府财政支付部门审查导致付款进度的原因,延误工程施工进度。 3. 信息化监理:已按照市政府信息中心的要求对该信息化项目进行施工监理,力图规范整个项目的进程和质量。 4. 试运行和维护要求:按照省防总的要求,试运行期不能少于一个汛期,中标单位承担至少三年免费运行维护工作及相关费用。 5.付款方式(分四期付款):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方案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现有的机动车和驾驶员增长快速与城市道路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相对滞后,造成了现有的交通管理模式与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不相适应,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建设智能交通信息化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切实解决城市的投资环境,制定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规划,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管理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建设的当务之急。 目录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 2.智能交通系统案例展示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目标 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在城市交通中主要体现在微观的交通信

息采集、交通控制和诱导等方面,通过提高对交通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主要是由信息采集输入、策略控制、输出执行、各子系统间数据传输与通信等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子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辆和路面信息,策略控制子系统根据设定的目标运用计算方法(例如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计算出较好的方案,并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子系统(一般是交通信号控制器),以引导和控制车辆的通行,达到预设的目标。所谓智能交通,主要是通过综合手段,对城市道路通行进行智能化管理,包括根据通行情况实时指挥车辆通行顺序、疏导道路拥堵的智能化交通拥堵解决方案。 2.智能交通系统案例展示 “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是基于英唐众创

方案公司研发的地图数据,整合多源交通出行信息数据、路网运行信息、高速公路运行信息、气象信息等各类动态信息,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汇聚。全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成,将满足公众的出行信息服务需求;全国公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权威的电子地图服务;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自动接入的实现,将完成全国城际与主要城市交通流信息的汇聚。 3.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在充分整合、简化公安交警现有业务流程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建设面向交警业务,具备交通管理数据采集与分析、交通控制、交通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介绍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 一、系统概述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以“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为核心,通过各种物联网技术,对全站主要电气设备、关键设备安装地点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天候状态监视和智能控制,完成环境、视频、火灾消防、采暖通风、照明、SF6、安全防范、门禁、变压器、配电、UPS等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实现集中管理和一体化集成联动,为变电站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从而解决了变电站安全运营的“在控”、“可控”和“易控”等问题。 二、系统组成 (一)、系统架构 (二)、系统网络拓扑

交换机服务器 站端后台机 网络视频服务器 门禁 摄像摄像头 户外刀闸温 蓄电池在线监测开关柜温度监测 电缆沟/接头温度监测SF6监测 空调仪表 电压UPS 温湿度电流烟感 电容器打火红外对射 门磁 非法入侵玻璃破碎电子围栏 水浸 空调 风机灯光 警笛 警灯 联动 协议转换器协议转换器协议转换器 消防系统 安防系统 其他子系统 TCP/IP 网络 上级监控平台 采集/控制主机 智 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将各种子系统通过以太网或RS232/485接口进行连接,包括前端的摄像机、各种传感器、中心机房的存储设备、服务器等,并通过软件平台进行集成和集中监视控制,形成一套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 (三)、核心硬件设备:智能配电一体化监控装置 PDAS-100系列智能配电一体化监控装置,大批量应用在变电站、开闭所和基站,实 践证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能够兼容并利用现有绝大部分设备,有效保护客户的已有投资。能够实现大部分的传感器解析和设备控制,以及设备内部的联动控制,脱机实现联动、报警以及记录等功能。工业级设计,通过EMC4级和国网指定结构检测。 智能配电一体化监控装置是针对电力配电房的电缆温度以及母线温度无线检测,变压 器运行情况以及油温检测、配电、环境、有害气体以及可燃气体和腐蚀性气体检测、安防、消防、采暖通风除湿机控制、灯光控制以及门禁而设计生产的一款产品。它通过以太网TCP/IP 或者GPRS/3G/4G 网络,主要解决分布式无人值守配电房的监控和管理问题。 1) 置触摸屏支持单机管理 配置7寸TFT 触摸屏,可以在触摸屏上进行网络参数设置、监控对象上下限设置,状 态监测、设备控制等功能,即使不联网也可以实现绝大部分功能。 2) 电缆无线测温功能

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云平台整体方案

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云平台 整体方案 二〇一五年九月

第一章整体技术构架 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方案整体架构基于“信息联网、资源共享、服务实战”的理念,为了完善当地政府(区\市\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结合当地政府各局委办的实际需求,把握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社会化四个着力点建立全覆盖防控、基础设施支撑、实战应用、指挥调度、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打造具有当地特点的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起点、群众最满意的智慧安防”的目标。 根据广电针对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构想,智慧城市整体建设可以按照“感知、传输、管理、应用”的基本原则,将整个智慧城市的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整体结构如下: 图1:智慧城市整体结构图

********在智慧城市视频监控领域,提供了包括前端视频感知设备、网络传输设备、管理平台以及视频业务应用在的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架构图如下: 图2:整体解决方案 基础支持体系是整个系统的数据中心和传输中心,是其他体系的正常工作桥梁;全覆盖防控体系是整个系统数据信息的源泉,是其他体系的数据采集之源;实战应用体系利用采集的数据信息,结合实际业务应用流程,服务于实战应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体系。通过建立四大体系,加强安防信息化建设应用,助推治安防控提档升级,打造智慧安防的新目标。 视频监控系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的重要举措。 为了使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又能紧跟先进技术的前沿,本着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原则,依据“圈、块、格、点”的规划设计原则对省各地(区\市\县)视频监控系统未来三到五年的建设容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详细调研已建系统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未来的建设进行指导。 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目标通常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两年):本阶段主要是建设当地政府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需要建设的容包含了: 监控资源。主要是图像监控资源,扩充后的监控点要能基本覆盖全市各主要街道、各企业,做到全天候实时监控。主要包含高清视频系统、高清卡口系统、高清电子警察系统等。 传输网络。数字视频专网传输网络计划在原有的网络上基础上进行扩容,将所有监控资源接入。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功能。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是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实现政府视频资源和社会单位视频资源的联网共享。同时基于现有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功能单一的现状,对功能进行拓展,建成服务于公安实战的业务模块。 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基础支撑运行环境的可视、可控、可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维管理水平。 对已建成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监控系统部分软硬件进行改造和升级,对各个监控区域进行整合,实现和市局平台的互联对接。 第二阶段(三年):高度整合,深度应用,服务创新,品牌效应

智能交通系统完整解决规划方案.docx

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必要性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目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架构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架构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子系统应用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高清卡口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道路监控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信号灯控制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交通诱导和信息发布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6.智能公交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辅助管理系统建设技术方案V1.0

电费辅助管理系统 技 术 方 案 XX电业局 2010 1. 技术要求 1.1 总体技术要求 ◆实用性要求:满足内江电业局电费回收相关业务扩展需求。 ◆开放性要求:支持多种硬件平台,采用通用软件开发平台开发, 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采用标准开放接口,支持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安全性和稳定性:由于该系统最终目标要实现各系统互联稳定的 运行,要始终保证安全性和保密性,要实现数据流的安全控制,而且该系统要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开放的服务,所以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标准化要求:所有各项软件开发工具和系统开发平台应符合我国

国家标准、信息产业部标准、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内江电业局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系统必须重点考虑提供切实可行的、能都稳定、安全运行的技术方案。 ◆参数化要求:必须实现完全模块化设计,支持参数化配置,支持 组件及组件的动态加载。 ◆可靠性要求: ?系统应保证数据的高可靠性; ?系统应能支持大数据量冲击并保持系统性能和功能指标; ?提供可靠的事务处理机制; ?提供系统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预案; ◆兼容性要求:满足向下兼容的要求,软件版本易于升级,任何一 个模块的维护和更新以及新模块的追加都不应影响其他模块,且在升级的过程中不影响系统的性能与运行。 ◆易维护性:系统维护简单方便,只需在应用服务器端操作,即可 实现所有终端同步更新。 ◆易用性要求:应具有良好的简体中文操作界面、详细的帮助信息, 系统参数的维护与管理通过操作界面完成。 ◆经济性: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配合要求最佳,且具备良好的 性能价格比。 1.2 系统架构技术要求 ◆服务器端应用系统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符合https://www.360docs.net/doc/398991151.html,架构规范。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1.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系统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支持,并由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智能化的系统还应包括知识。其系统的概念模型可由下图描述。根据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信息系统分为事务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两大类。 图1.1 信息系统概述模型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已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全面考虑,无法形成各系统得联动,致使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潜力和威力,而且数据重复建设,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建设二三维相结合智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以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必然会政府机构、各行各业和市民提供更加准确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 1.2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思想 地理信息系统依托系统特点,紧紧围绕智慧城市的业务流程,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语音系统平台、通信网络以及图象处理接口的综合信息系统,并综合GPS/GIS/GPRS应用、三维仿真技术、数据库管理等高新技术,采用集中管理、

分散控制的体系结构,建立一个准确、高效、全面、规范的地理信息系统,使数据管理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多层次、多方位直观地显示相关数据、图形等信息,提供各种警务工作元素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和实时运行状况,分析其内在联系,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度,提高各业务部门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协同处理能力,并利用辅助分析和决策功能,从宏观上提高警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第一章关键技术 2.1GIS技术 2.1.1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英语名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GIS,它是一种能把图形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各种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 GIS提供的信息产品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和数据,而且还有一幅幅空间图形或图象。大到地球、国家、省市,小到村镇、街道乃至地面上的一个点位,GIS 都能以直观、方便、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查询、计算、分析和辅助决策。GIS技术是构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 2.1.2软件构成 主要由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软件等)、数据库软件(如Oracal、Sybase、SQL Server等)、GIS软件平台(如Arc/Info、MapInfo等)、应用软件(GIS 二次开发软件、GIS组件库等)组成。层次结构如图3.1所示:

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软件产品说明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软件产品说明 北京燕禹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三月

目录 1软件产品总体结构 (1) 2软件产品逻辑结构 (2) 3软件产品运行环境 (4) 3.1软件服务端运行环境 (4) 3.2软件客户端运行环境 (4) 4软件产品性能 (4) 5防洪综合数据库说明 (5) 5.1数据库总体构成 (5) 5.2数据库分类说明 (5) 5.2.1空间数据库 (5) 5.2.2属性数据库 (6) 6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功能说明 (8) 7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软件功能说明 (8) 7.1决策支持软件功能 (8) 7.1.1基础信息管理 (9) 7.1.2实时汛情监视 (13) 7.1.3山洪灾害信息服务 (17) 7.1.4洪水预报分析 (19) 7.1.5预警发布 (22) 7.1.6预案管理 (24)

7.1.7报表管理 (25) 7.1.8系统管理 (25) 7.2乡镇灾情上报软件功能 (29) 7.2.1灾情填报 (29) 7.2.2灾情统计分析 (29) 7.3山洪灾害专用图形编辑软件功能 (30) 7.3.1添加要素 (31) 7.3.2移动要素 (31) 7.3.3删除要素 (31) 7.3.4专题图输出 (32) 8防洪综合数据库软件功能说明 (32) 8.1查询检索 (32) 8.2数据编辑 (32) 8.3数据导入导出 (33)

1软件产品总体结构 防办通过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与雨量监测点、水位监测点、上下级防汛机构及水文、气象、国土等其它相关单位相连;需从外部获取的山洪灾害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后经过接收处理进入防洪综合数据库。在防洪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基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用软件(包括决策支持软件、乡镇灾情上报软件和专用图形编辑软件),实现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发布服务、预警响应服务、系统管理等应用。防洪综合数据库软件实现防洪综合数据库的综合管理维护。

房地产行业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房地产行业智能监控系统 建设方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3) 二、方案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4) 1、设计依据 (4) 2、设计原则 (4) 三、项目需求分析 (6) 1、系统需求分析 (6) 2、系统建设目标 (6) 四、系统主要实现功能 (7) 1、系统功能 (7) 2、功能详述 (8) 2.1、系统控制功能: (8) 2.2、显示功能: (8) 2.3、系统管理功能; (9) 2.4、图像记录功能: (9) 2.5、多媒体工作站功能: (10) 2.6、系统的联动功能: (11) 五、方案设计 (12) 1、系统构成及原理 (12) 2、系统结构拓扑图 (13) 3、系统功能 (14) 3.1、实时浏览 (14) 3.2、多级电子地图 (14) 3.3、数字全景 (15) 3.4、即时回放 (15) 3.5、图象增强 (15) 3.6、四屏浏览 (16) 3.7、录像存储及回放 (16) 3.8、报警联动 (17) 3.9、数据集成 (18) 3.10、系统管理 (19) 3.11、安全性设计 (21) 3.12、TF Cloud网络视频监控平台系统核心技术 (23) 六、方案主要设备介绍 (26) 1、前端网络视频监控产品 (26) 2、后端管理产品 (31)

一、项目概述 视频监控系统是现代管理、检测、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视频监控系统在人们无法或不可能直接观察的场合,能实时、形象、真实地放映被监视控制对象 的画面,人们利用这一特点,可及时获取大量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安全防范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度。现已成为人们在现代化管理中监视、控制的一种极为有效的观察工具。 XX房地产开发公司远程监控系统将在公司总部设置监控客户端,对下属的10个售楼处内的三个重要区域随时进行观察。监视系统主要由产生图像的摄像机或成像装置、图像的传输装置、图像控制设备和图像的处理显示与记录设备等几部分组成。该系统是将摄像机安装在售楼处内,被摄入的图像或声音通过传输电缆传输至控制器上。可人工或自动地选择所需要摄取的画面,并能遥控摄像机上的可变镜头和旋转云台,搜索监视目标,扩大监视范围。图像信号除根据设定要求在显示器上进行单画面及多画面显示外,还能实时地录制所需要的画面。显示器监控系统具有实时性;高灵敏度;可将非可见光信息转换为可见图像;便于隐蔽和遥控;可监视大范围的空间;与云台配合使用可扩大监视范围;可实时报警联动,定格录像并示警等特点。 监控人员通过鼠标可方便地实现调看摄像点现场实况、对前端所有摄像点实行万能切换、查阅录像资料、等多种功能。该系统还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设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以光纤传输方式实时上传现场图像。用户可以通过TCP/IP方式在线实事的调取任意一路图像。视频监控系统可以与防盗报警系统进行联动,任何报警信息发出,可以把现场图像切换到指定显示器上显示,并触发报警录像。

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1.智能交通建设目标 交通的本质是将“人、车、路”的内部要素进行相互关联,其结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内部要素之间的整合协同,还受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系统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基于此,智能交通的整体框架主要划分为物理感知层、软件应用平台及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的应用。其中,物理感知层主要是对交通状况和交通数据的感知采集;软件应用平台是将各感知终端的信息进行整合、转换处理,以支撑分析预警与优化管理的应用系统建设;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应用主要包括交通规划、交通监控、智能诱导、智能停车等应用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可管理空间、时间和范围,不断提升管理广度、深度和精细度,以达到以下4各目标: ?提高通行能力; ?减少交通事故; ?打击违章事件; ?出行信息服务; 智能交通整体应用框架图如下图1所示: 球机 ... 高清摄像机 ... 交通信号、诱导屏

2. 智能交通组成部分 智能交通整体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信号控制、视频监控、智能卡口、电子警察、信息采集和处理、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等板块。 2.1 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并非将各个子系统在数据和空间信息在物理上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数据层面实现真正的融合和统一,并基于这些统一的数据实现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职能,真正成为“无缝集成管理、综合信息分析”的应用平台。 通过整合集成各个子系统,集视频监控、事件检测、数据分析、诱导发布、违章记录为一体的先进交通综合控制平台。达到可视化智能管理与控制和管理决策辅助支持,实现常态下的日常综合交通管理和违章执法,以及面向事件的联动控制和应急处置具有系统监控功能、事件检测功能、交通诱导功能、电子警察功能、事故处理功能等。大幅提高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有效地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 当一个事故或报警产生上报或者发生时,由监视模块负责向管理员工作站发出警报提示,之后根据事故的级别地点等在地里信息系统上标注出相应的信息,并根据相应规则标注出有效的监控摄像机、信号机、GPS警车、卡口等电子设备为综合指挥提供支持。同时根据相应的预案提出需要通知的相关人员名单,由管理员确认后对相关人员发出通知。之后,指挥决策者可以根据电子地图上反映的情况快速合理的部署解决方案。直至事件处理完成。整个操作过程都会有相应的日志记录,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处理同类事件提供依据。 2.2 信号控制系统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管理系统的中枢,其管理和控制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或疏通的效果。虽然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有改善交通流秩序与保障安全的优点,但是若不能提供优化的控制,将会产生交通流停顿与拥堵的负面效果,会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号控制通常具有控制系统和网络发布控制指令,业务应用软件根据业务要求和规则提供现场及周边状况,与专业控制系统如“动态信号灯控制系统”联动发布控制指令,或者直接与技术信号设备如“特殊通道信号灯”联动发布控制指令。随着技术信号设备管理使用应用模型得以建议、验证和修正后,才会依据预案或是说方案,根据现场情况是说智能控制。 2.3视频监控系统 交通监控系统对摄像头实时采集交通路口信息,系统将传回的交通视频信息进行智能化提取和行为分析。根据城市监控区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场景部署相应的采集设备。通常选择高清枪型网络摄像机对固定区域进行监视,选择高清至高云台摄像机作为至高点远距离大范围监控,或者高清高速球型网络摄像机

最新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林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导读:"数字林业"是人类以数字的形式再现的林业信息场,是信息化的林业。"数字林业"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信息自动采..... "3S"技术在"数字林业"中重大意义 "数字林业"是人类以数字的形式再现的林业信息场,是信息化的林业。"数字林业"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为各级领导的宏观管理、指挥、调度、协调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的林业生产管理模式,从而全面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林业"的基础是首先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和管理。森林资源信息主要包括两大类信息,一类是森林资源档案,另一类是林相图。森林资源信息是“数字林业”信息化的基础,林业的重大应用系统如防火指挥、资源监测等都离不开森林资源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分析。基于3S技术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的共享、交换、整合、调度与集成应用,是"数字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林业系统应用"3S"技术时机非常恰当。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3S已经走过了大投入的阶段,其能力已经得到巨大认可,技术上非常成熟,边际成本很低。GIS在林业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而国家的数字林业和林业六大工程的实施,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刻,正如国家林业局的指示:"继续抓好六大工程监测,监测工作要上新水平;六大工程信息化要上新层次;林业跨越式发展要靠六大工程,而六大工程最终还是要靠科研,靠信息化、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3S必须优先依托经济效益高的行业,完成3S需要的必要积累。现在,我国3S总产值已经达到,而为了达到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林业等需要国家投入发展3S的部门,已经可以通过相对较小的投入得到非常高的效益了。 目前各种"3S"产品非常多,包括国外著名的的Arcinfo软件、Mapinfo软件等,在国内也有很多的优秀的产品如中地的Mapgis、超图的SuperMap、山海经纬公司的EzGis等。尤其是山海经纬公司的EzGis产品在林业领域有着非常深入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公园智能化建设方案

1.1.背景 宛陵湖(扬子鳄湖)风景区位于宣城市南部,为芜杭高速、宣泾路、水阳江路、宛溪河围合区域。规划核心区域:宣泾路以东,水阳江路以南,滨湖路以北,宛溪河以西,约300公顷,其中湖面约200公顷。以城南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以规划的扬子鳄湖区为核心,以发展现代特色旅游为目的,具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综合性的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的公众活动场所,特别是生活在现代巨大压力下的都市人更是喜欢来这里放松一下。庞大的客流量、开放的管理模式使这里成为一个治安防范的重点区域。为了使人们能尽情的享受这里舒适安全的自然环境,就需要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及安全防范措施。 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业务呈几何指数规律飞速增长,远程视频监控作为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全新业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中国,安防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技术和产品性能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作为安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子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已经从最初的特殊行业的模拟监控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集成化监控,从起初基于本地的小规模监控发展到今天基于网络的大型远程监控系统。 我们知道一个典型的传统视频监控系统一般由前端,中端和后端三部分组成,完成图像的采集,传输,显示,控制和记录五大功能,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传输的普及,新型的数字监控系统将不仅具有以上五种功能,将结合其他信息安全系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纵深监控防护体系,与报警系统、探测系统、控制系统、远程传输网络等形成一个完善的大型网络化监控系统。 相对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技术和DVR视频监控技术,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网络规模化、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清化、智能化、使用简便性、业务功能强大、管理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好等等。网络视频监控已经应用于公安、军队、政府、金融、教育、工业厂矿、企业等各个行业。网络视频监控是

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构成方案及相关要求

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构成方案及相关要求 发表时间:2017-12-08T09:26:57.12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3期作者:杨光金翔王玉景 [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现有常规变电站各辅助设施独立设置、独立运行、信息不共享,相互不联动等缺点,介绍了基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江苏省电力公司相关指导文件构建的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提出了各子系统(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智能灯光、环境监测控制、火灾报警)及统一监控平台的具体构成方式,以及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相关原则及要求。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 摘要:本文针对现有常规变电站各辅助设施独立设置、独立运行、信息不共享,相互不联动等缺点,介绍了基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江苏省电力公司相关指导文件构建的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提出了各子系统(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智能灯光、环境监测控制、火灾报警)及统一监控平台的具体构成方式,以及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相关原则及要求。 关键词:辅助设施;智能辅助系统;统一监控平台;联动控制 0 引言 现有常规变电站各辅助设施系统由视频监控、火灾报警、防盗报警、门禁等组成,它们均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监测信息不共享,基本未实现联动,无法实现系统一体化管理,需人为进行大量的系统操作,管理效率较低。亟需一套专业化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智能辅助设施统一监控系统来管理大量的变电站辅助设施。 1 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简介 它主要由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智能灯光、环境监测控制、火灾报警子系统及相关平台组成。其中视频监控部分同时兼容国网视频平台。 2 智能辅助各子系统构成 2.1 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监控包含生产视频(模拟)部分和周界高清安防部分。生产视频(模拟)部分110kV及以上变电站基本都具备,可以按照既有计划进行基建、技改、修理即可。 2.1.1 功能说明 安防用站端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变电站周边环境进行实施监控。同时能够通过网络高清摄像机预置位设置,控制云台、镜头,实现与安防告警及灯光联动运行。 2.1.2 布点原则 (1)必须满足变电站防盗和周界监视的要求,保证变电站周界、门口全部处于实时监控与视频记录状态。 (2)变电站大门内,正对大门的位置,布置1台网络高清枪型摄像机,用于监视进出大门的人员和车辆。 (3)变电站围墙内,每角布置1台网络高清红外高速球型摄像机,安装高度对地4m左右,不规则围墙应适当增加布点。 2.2 防盗报警子系统 防盗报警包含室内入侵部分、周界电子围栏部分,可以接收电子围栏主机、红外对射探测器、门禁系统的布撤防信号;可以将报警信号传送给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由后者驱动相关报警位置的摄像机转动到预设位置或预设路线;可以现场联动辅助灯光照明装置,提高安防视频画面质量。 2.2.1 布点要求 (1)控制室:安装1-2个红外双鉴探测器; (2)安全工器具室:安装 1个红外双鉴探测器; (3)高压开关室:安装1-2个挂壁式距离长走廊红外双鉴探测器(或短距离走廊红外双鉴); (4)主出入口、走廊:安装1-3个走廊远距离探测器。 2.3 门禁子系统 主要由出入口控制单元和读卡器、电控锁、出门按钮、电动门控制模块等组成,能够实时自动记录出入变电站人员的情况,限制无关或无权限人员进出的出入口控制系统。 2.3.1 功能说明 (1)门禁系统由门禁控制单元、专用电源、读卡器、电控锁、出门按钮等组成。 (2)变电站大门口采用“卡+密码”的开门方式。访问者应在刷卡成功后输入正确的密码才可以通过门禁。 (3)变电站大门外,正对门禁系统读卡器位置,布置1台红外枪型摄像机,用于监视刷卡进入变电站的人员和变电站大门处。 (4)具有应急开锁装置,在电控锁故障时,可通过遥控方式实现。 2.3.2 配置要求 (1)变电站大门处:门内、门外各配置1只键盘读卡器、1只按钮。 (2)主控楼门:门外配置1只读卡器,门内配置1只出门按钮,1只开变电站大门按钮,1只关变电站大门按钮。门上配置一把电控锁。 (3)主控室门:门外配置1只读卡器,门内配置1只出门按钮;门上配置1把电控锁。 (4)主控室内钥匙箱:可配置1只读卡器,1把电控锁。 2.4 智能灯光子系统 2.4.1 功能说明 在室外没有灯光的位置,可以安装LED射灯等照明设施,通过辅助灯光照明控制器来控制LED射灯的开启/关闭。在室内有照明灯的位置,可以通过灯光控制单元来控制照明灯的开启/关闭。 发生警情时,室外联动打开LED灯,室内控制电灯开关,远程人员可以更清楚地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画面观察报警点的现场情况;报警信号消除后,辅助灯光照明控制器按预案设定时间自动关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