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我的看法是:政府应树立“第一

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已免学费外,再免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在农村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已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生约为0.85亿人,初中生约为0.45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87

5亿元。如从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贫困县592个,农村人口1.98亿,约3000万学生,其中2000万小学生,生均500元,约需100亿元;1000万初中生,生均约1000元,也需约100亿元,两者合计约200亿元。因此,无论是875亿元,还是200亿元,从目前迅速增加的国家实力和每年5000亿元左右的教育总投入来看,只要下定了决心,都是有能力首先从农村(特别是从最急需的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建议按“分类承担、分步实施”的原则,尽快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对现有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义务教育,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拨款为辅来解决;对较发达的地区,则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为辅来解决;对发达的地区,则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应先行一步。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部门要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等等,都应有个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轻畸重。应该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于基础教育

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基础教育,要强调均衡化(但不是平均化),应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薄、扶差”上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对

于高等教育,则更多的是要为各类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氛围。对政府投入较多的重点中小学和大学,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对民办学校应一视同仁,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

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快改革的进程。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创新等等。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还应考虑制定《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学前教育法》、《高中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等,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对于

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教育研究 育平等不能象有些学者理解的那样:教育平等 ? 1994-2012 Chi na A cademi c Journal El e<— 2^ —?li shing H ouse. All ri ght s r eserved. htt p://www . 2000年第3期 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 ?郭元祥 平等问题一直被学者们视为迷宫”?教 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聚诉不已的理论难 题。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大多是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关系等角度来展开的,认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是一对矛盾范畴、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 的平等。我认为仅从教育机会层面上考察教育 公平问题,并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起点的 平等,忽视教育活动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是 无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公平观和解决我们当前 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的。 一、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 我国已有的同类研究仅仅从教育机会均等 的层面上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并把教育公平 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矛盾范畴来研究,未能认 识到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平等不同层次的实 质。教育公平究竟是什么?教育公平与教育效 率究竟是否是一对矛盾范畴?从范畴论(即概 念论)、本体论等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质,有 助于把握教育公平的实质。 从范畴意义上看,教育公平是一个反映相 对性的范畴,而不是反映绝对性或确定性的范 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而不是反映教育量 的范畴。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教 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只是一对相关范畴而非对应 的矛盾范畴。教育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 育是否公平,而取决于教育活动的质量。已有 的相关研究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作为一对范 畴来加以研究,是不符合范畴逻辑的。 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 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 象评价的公平。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看成一种 社会福利事业,那么,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 地享有这种社会福利事业。但教育本身是一种 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影响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从教育对人的个性化的 作用来看,教育对每个对象都不应一视同 仁”而应有区别地对待每个对象。从教育的结 果来看,教育本身就是生产不均等的(即应是 有个性的)人的手段。由此来看,教育公平是 教育对待对象和评价对象的合情合理。认为教 育公平就是教育起点的一致、教育过程的平等 和教育结果的相同,是值得商榷的。 从本质意义上看,教育公平包含教育平等 及其合理性两重质的规定,其观念基础是平等 理念。何谓平等?萨托利说:平等表达了相同 性概念……两个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 些或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 态,那就可以说他们是平等的。”更明确地说, 平等是与人们之间的利益获得有关的相同性, 或是所获得的利益本身相同,或是所获得的利 益的来源相同。不平等则是与利益获得有关的 差别。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平 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 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⑨由此可知,教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 教育发展研究(2000,8—9){已校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1、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 1997年为2.5 :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45 :l: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 :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 [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 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制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多次表示“要把教育公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同时,他指出:“要改变现状,就要对教育投入、规划、政策作进一步改革。”这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人只要存在理性就具有公平要求,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教育公平就已经成为人们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教育公平问题讨论很激烈,特别是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下,教育要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公平,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要求,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导向和科学依据,更需要一套有效地机制和保障措施。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要真正的理解教育公平就必须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问题结合起来考察,这样才有现实意义。只有不断推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我们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理解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更大限度的实现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更值得认真思考。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 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反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参与选拔和竞争,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并为选拔和竞争性考试提供了用武之地”。 (2)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差距,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过低,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校校之间差距过大,导致恶性的入学竞争,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 (3)教育政策的非民主化现象 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然后做出民主化的决策,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 2.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差别严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各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而一些农村中小学,不仅师资素质较低,而且几乎谈不上什么教育设施,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可供学生体育运动的篮球也拿不出。致使广大农村孩子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在竞争起点上便落后于城市孩子。3.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经济生活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本质特征。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oc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育公平是主体人对教育活动认识的价值取向, 涵盖了人们对教育特殊社会功能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由于教育公平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 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 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 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 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 其中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导向更值得认真思考。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非公平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 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 也反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 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参与选拔和竞争, 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 并为选拔和竞争性考试提供“用武之地”。 2. 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差距, 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具体包括: 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过低; 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校校之间差距过大; 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 导致恶性的入学竞争; 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 一些初、高中根据学生升学的可能性分层次教学, 人为地剥夺了所谓“后进生”的发展机会等等。 3. 教育政策的非民主化现象 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 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分论证, 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然后做出民主化的决策, 否则难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例如, 有些省推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 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 但却没有照顾到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或配套措施滞后, 导致一些农村儿童因上学路远而辍学。 ( 二)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过大 长期以来,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教育政策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即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 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差别严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 在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 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 在教育资源配上, 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 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 各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 有的城市学校, 宽带插口装到了每个教室, 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 而一些农村中小学, 不仅师资素质较低, 而且几乎谈不上什么教育设施, 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可供学生体育运动的篮球也拿不出。致使广大农村孩子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 在竞争起点上便落后于城市孩子。 ( 三)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 而在社会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心得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心得市营1班 钱嘉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的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支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占有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日渐呈现失衡状态。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嗯农村却只获得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中的23%,而最为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高考录取地区化差异问题则将教育不公平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只能上当地一般学校的高考成绩,拿到北京可以上清华、北大。 梳理人们当前对教育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种种质疑,大致有三大层面。首先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其次是国家名校招生指标对广大“外省人”的不公;除了城乡差异与招生指标的不公正外,还有一种不公正,它是由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也往往和“教育腐败”相挂钩。 “三大不公”当头,无疑使贫民子女升学门槛大为提高,向上流动的障碍增大了。上大学,现在不但要比较智力和勤奋,还要比较身份、户口、关系网、财力。教育本应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为每个不分贫富贵贱的国民,提供改善命运的愿景,但面对“三大不公”,教育的光芒却黯淡了,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其的道义色彩,反而造就与扩大了阶层鸿沟。 当前,人们随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变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为了增加“择校”资本,孩子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各样的“占坑班”、补习班,考取名目繁多的证书,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愈加严重。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治而不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一部分农民随迁子女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就学,郭嘉助学体系尚未覆盖普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六篇汇编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六篇汇编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五篇,【篇一】 在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开展,社会发展越来越惠及每个国人的时候,公平公正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求发展公平、机会公平等等,但是这些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只有每个人都享受一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所有的公平,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最基础的公平,更是我们社会孜孜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的努力。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等,为教育区域公平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不管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县城的孩子都公平享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到理想的学校学习。 社会要高度关注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为教育公平出力,每个人都要做不破坏教育公平的那个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要让“象牙塔”遭受污染,不要用家长的努力取代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到伤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如果老师和学校自己都不能做到却要求学生做到,学生怎么会从心底认同,对这些侵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必须严惩以净化校园的风气,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篇二】

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起点公平的铸造器,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是教育兴旺的有效方式。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成为了时下社会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社会难题。 一是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会导致优秀师资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教师流失率越发严重,长此以往两地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必须要促进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均衡分配,才能真正的推进教育公平。 二是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大部分省市没有放开异地中高考、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只面向部分学校的、艺考加分政策更是与生俱来就带着不公平的特点。如果不放开异地中高考,而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因没有当地户口就难以在当地参加考试;高考自主招生更是让一些普通学校的学子望尘莫及,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学子对其都未有耳闻。因此必须要完善教育政策,堵住教育不公平的漏洞。 三是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的不足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部分贫困地区的学子因高昂的教学经费放弃高考,使得这些贫困学子难以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因此,必须要加大的投入,来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关 于 教 育 公 平 的 调 查 报调查员:崔金龙杨薇告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问卷法对117名以大学生为主和少量高中生组 成的群体进行了《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卷》的调查,主要就对现在教育公平现状的看法,教育公平问题中较为热点的话题,改变教育现状的可行措施等反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人对教育公平表示不同意,教育公平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改变措施包括多方面。 引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各方面的进步,中国教育也取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和城乡的经济差异造成了教育的公平性缺失,在值此高考进行时我们进行关于教育公平性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群体和高中生群体对于教育公平的看法和不公平出现的原因的探讨以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因为调查时间和经历的测试只进行了有限的访谈) 调查对象: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少量高中生参与调查。访谈以江苏和河南各取一人进行访谈 调查项目:问卷分为三大部分 1.问卷的1-3题旨在了解调查对象对我国教育公平的看法,是否赞同教育公平这一命题,例如第一题问教育资源的平均问题是教育公平的体现,第二题问阻碍教育公平的的因素是建立在教育公平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的,从中可以分析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及观念;第三题则是问措施促进公平其一与第二题相同,其二分析受访者的心理是否为采取措施改善教育公平有信心,是为了第三部分对教育公平改进措施做铺垫。调查结果显示第一题选择很公平只有2人,占1.7%,较公平有23人,占19.7%,不公平的有56人,占47.7%,36人选择不好说,占30.8%由此可以得出近半人认为教育不公平,三分之的人缺乏充分的认识。第二题与第三题意图相近,第二题选c占据了大多数为70.9%共83人,第三题也都以选c居多65%共76人。由此得出结论,大多数人对教育公平存在质疑。 2.问卷的第二部分是4-6题在基于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解的是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第四题城乡是否存在差异,有95人占81.2%认为有差距但不大,11人认为有较大差距,占9.4%,只有一人认为不存在差距。同样的第五题选择a很不公平的占了绝大多数87人74.4%,第六题争议比较大,选择b的41人35%,选择c的53人占45.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城乡存在差异是大部分人认同的,即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第六题的争议较大,主要是各个省份的试卷难度不一样,省份之间的省情存在较大差异,来自不同省份的被调查者在自己的立场上容易存在立场差异,因此争议较大。 3.问卷的第三部分7-10题是关于针对教育公平的改进的建议部分,9.10是多选题,因为对改善教育公平问题都有一定效用,出现较多全选情况,第八题关于免费教育的扩大问题也取得较为一致的结果,支持人数占据大多数。争议发生在第7题对于奖学金制度产生了不同意见,39人认为作用很小占33.3%,另有57人认为很有作用占48.7%,总体来说是承认奖学金的作用,但对效果程度存在异议,究其原因在于奖学金的种类和奖学金的发放条件不同,不同的群体对奖学金的理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二篇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二篇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二篇 【篇一】 在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开展,社会发展越来越惠及每个国人的时候,公平公正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求发展公平、机会公平等等,但是这些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只有每个人都享受一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所有的公平,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最基础的公平,更是我们社会孜孜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的努力。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等,为教育区域公平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不管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县城的孩子都公平享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到理想的学校学习。

社会要高度关注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为教育公平出力,每个人都要做不破坏教育公平的那个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要让“象牙塔”遭受污染,不要用家长的努力取代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到伤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如果老师和学校自己都不能做到却要求学生做到,学生怎么会从心底认同,对这些侵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必须严惩以净化校园的风气,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篇二】 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起点公平的铸造器,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是教育兴旺的有效方式。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成为了时下社会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社会难题。 一是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会导致优秀师资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教师流失率越发严重,长此以往两地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必须要促进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均衡分配,才能真正的推进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公平的哲学思考

关于教育公平的哲学思考 今天的讲座是有关教育公平的话题。什么是公平?《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就叫做公平。公平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处理事情不公平是根本不道德的。关于教育公平,一是指人人都应享有相同的教育机会;二是指人人都应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以获得同样成功的机会。有人将前者界定为教育机会公平,后者界定为教育质量公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在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一基本国策,我们从分析教育公平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开始。 一、教育公平与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在英语里叫“the right to education”,即“获得教育的权利”。它被译成“受教育权”,是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受教育”,除了接受知识以外,还有“被教训”的含义,这就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悖。所以,有人提出把学生入学的权利叫做“学习权”,这个建议是合理的。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如果我们明白了权利的含义,就不会曲解“受教育权”的含义,加上这样的翻译已被公认,就姑且沿用“受教育权”的讲法。 1、什么是权利 通常,权利被理解为做某事(或处于某种状态)的资格。例如,我有一个音乐随身听,我可以把它吊在胸前,戴上耳塞听音乐,或者锁在抽屉里,也可以把它送给朋友。因为我具有所有者的地位,所以我有使用和处理它的权利。人们经常说,“有权利就有义务”,权利与义务究竟是什么关系?权利与“权力”是什么关系,它跟“自由”又有什么关系?这就必须弄清“权利”概念的内涵。 早在1913年,霍菲尔德(Wesley Newcomb Hohfeld)就回答了上述问题。霍菲尔德187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父亲是一位从德国迁移过来的钢琴教师。霍菲尔德原来学的是化学,成绩优异。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学。和许多天才一样,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9岁。霍菲尔德一生没有专著,只发表过8篇论文。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他只工作了四年,1958年耶鲁却专为他设立了霍菲尔德法学讲座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五篇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五篇 【篇一】 在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开展,社会发展越来越惠及每个国人的时候,公平公正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求发展公平、机会公平等等,但是这些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只有每个人都享受一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所有的公平,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最基础的公平,更是我们社会孜孜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的努力。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等,为教育区域公平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不管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县城的孩子都公平享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到理想的学校学习。 社会要高度关注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为教育公平出力,每个人都要做不破坏教育公平的那个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要让“象牙塔”遭受污染,不要用家长的努力取代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到伤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如果老师和学校自己都不能做到却要求学生做到,学生怎么会从心底认同,对这些侵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必须严惩以净化校园的风气,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篇二】

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起点公平的铸造器,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是教育兴旺的有效方式。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成为了时下社会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社会难题。 一是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会导致优秀师资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教师流失率越发严重,长此以往两地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必须要促进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均衡分配,才能真正的推进教育公平。 二是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大部分省市没有放开异地中高考、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只面向部分学校的、艺考加分政策更是与生俱来就带着不公平的特点。如果不放开异地中高考,而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因没有当地户口就难以在当地参加考试;高考自主招生更是让一些普通学校的学子望尘莫及,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学子对其都未有耳闻。因此必须要完善教育政策,堵住教育不公平的漏洞。 三是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的不足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部分贫困地区的学子因高昂的教学经费放弃高考,使得这些贫困学子难以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因此,必须要加大的投入,来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

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教育机会公平的思考 教育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①。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体制性缺陷,公共不足和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国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会影响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靠优秀人物来推动的,而恰恰是通过劳动者全员的努力来实现的。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个人与社会的收益就越大。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普通劳动者素质较低不无关系,人口多,加上人口素质低,是国家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人口素质高,就会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教育发展,是

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机会公平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它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现代教育应是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的教育,不应存在教育特权,而应是普及性、 __的教育。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人人应该接受教育,这就必然呼吁教育机会的公平。 一、维护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平和教育公平 1.公平的涵义 公平(Fairness)与公正、正义(Justice)、平等(Equality)是意思相近的词,是对某事物是否平等的一种价值判断,它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二者又统称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公平问题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关系,要调节各种 __,于是就提出了公平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纳入了

6篇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合集

6篇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合集-精品文 档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6篇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合集 2019年新年伊始,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的事件备受关注。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学校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也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进行督导。2月15日,教育部回应称,绝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行为。2月16日,北京大学发布通告,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决定对其作出退站处理。 针对这一事件教育部回应:绝不姑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被问到此问题时表示,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不光是涉及到本人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也涉及到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教育部绝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大计,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影响一个国家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寒门博士学子自杀事件频发。我们可以先做一道计算题,一个学子需要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共19年的时间才能读到博士。无论是博士毕业还是录取,这其中每个阶段都需要层层选拔,这其中的辛苦和付出让很多“普通人”望而却步。然而是什么让这些苦苦奋斗了近二十年的学子放弃自己的生命,选择一条不归路。我想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不公平。

一个青年演员在每年多部作品的情况下又拿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首先让人疑惑的是是否有充足的科研时间。一般来说攻读博士至少需要三年,四五年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有数据显示,博士毕业延期率高达56%。这意味着有一半的博士不能正常毕业。但是不知道知网为何物的翟天临却顺利毕业,并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这除了本人的学术不端之外,还与学术不规范,无视学术规矩,破坏教育公平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要想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构架公平教育机制,公平选拔人才。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惩治,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让每个学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 如何推进学区与学区之间的教育均衡引发出推进教育公平的新难题,是公众的迫切期待。况且,推进教育公平远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如何转变资源配置模式,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的教学需求?如何在教育理念上,从管理评价导向向服务支撑导向的转变?这些都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教育公平需要回答好的问题。 一些教师对教育公平理论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造成教育方法不当,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或多或少制约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就如何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做到教育公平谈几点自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六篇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六篇 【内容摘要】 【篇一】 ,【篇二】 ,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起点公平的铸造器,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是教育兴旺的有效方式,一是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二是完善教育相关政策,三是加大教育投入,面对教育公平严峻的现实,必须要花一番大力气,下一番狠功夫,不断的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均衡资源的分配、完善教育政策来助推教育公平,【篇三】 ,继深圳富源学校“高考移民”事件后,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通报了“对库某某等违规考生的处理结果”,“高考移民”之所以备受关注,根源在于它触动了公众关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高考政策,简言之,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但考试、录取是分省实施的,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贵州的“经济洼地”成为一些投机者眼中的“高考福地”。 【篇一】 在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开展,社会发展越来越惠及每个国人的时候,公平公正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求发展公平、机会公平等等,但是这些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只有

每个人都享受一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所有的公平,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最基础的公平,更是我们社会孜孜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的努力。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等,为教育区域公平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不管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县城的孩子都公平享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到理想的学校学习。 社会要高度关注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为教育公平出力,每个人都要做不破坏教育公平的那个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要让“象牙塔”遭受污染,不要用家长的努力取代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到伤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如果老师和学校自己都不能做到却要求学生做到,学生怎么会从心底认同,对这些侵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必须严惩以净化校园的风气,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篇二】 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起点公平的铸造器,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是教育兴旺的有效方式。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成为了时下社会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社会难题。 一是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会导致优秀师资向城市集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教育公平原因 摘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人的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教育就成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教育公平对社会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此外,“高考”成为人们心目中教育不公平现象最集中的环节,30.2%的人首选此项。接下来依次是:义务教育阶段(26.8%)、高中教育阶段(20.3%)、高等教育阶段(14.4%)。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30年的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世纪之交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1978-2008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 虽然我国几十年来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迈向了新的台阶,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教育公平问题就是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首先,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不足。从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来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而我国2007年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其次,各级教育所占份额不合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过多地用于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资不够。最后,教育经费的地域分配也极不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经费投入不均衡状况十分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城市。 2.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首先,多年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偏向于城市,如教师编制政策等。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农村教师配置编制理应等于或高于城市。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其他因素,导致中东部地区的师资远远优于西部偏远地区,形成新的不公平。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不公平。从学校自身来说,建立重点学校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竞争的结果。由于国家对重点学校投入更多,其在师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质量都优于非重点学校,导致学生的成功机率大不一样。因此,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子女进入重点学校。这种制度的缺陷就在于,它为“资源寻租”、“乱收费”及“卖考分”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人为地制造了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为有钱人和当权者提供了施展

思修论文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

思修论文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 2.分配不公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理论与实际,谈谈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这是柏拉图的一句名言,这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举一个例子,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社会形态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可是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局面却被完全颠覆了。虽然说教育不能算是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的根本原因,但是它确实 __的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万有引力被英国的牛顿发现而不是被中国的张三发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教育制度的不同。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__,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__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教育公平在理论上被分为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可是,即使在教育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的今天,教育公平仍然得不到实现。 所谓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诉求的审思与展望

对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诉求的审思与展 望 一、审思――教育公平与效率诉求在现实实践中的经济学范式 近年来,关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在教育中诉求公平,提高效率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由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国家政策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主要是针对经济生活中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在将效率和公平问题放入教育领域来探讨时,就难免沿用了经济学中的概念和思维逻辑,教育公平与效率在现实实践中的经济学范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人、“经济”人、“知识”人假设 经济学宏伟的理论大厦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下的,即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理性人。经济学的这个假设将理性奉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情感、关怀、同情等人类丰富的品质被作为干扰因素拒斥在经济学的大门之外,或者像公平一样被作为一种披着人性光辉的理性工具而被强调。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下对人性单向度的偏重带来了对技术、科学和知识的需求,因为这

些能够迅速被运用在经济生产中的元素能够在短时间内预见到它的效益。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被作为一个产业而被提出,”教育产业”这个词正是这个现代化语境下的产物,经济话语中对“人”的狭隘定义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教育中培养“人”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赫伯特?马尔库塞使用了单向度的“人”这个概念。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的人。 (二)教育公平与效率概念的经济学沿袭 目前国内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在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也呈现出了多个侧重点,但却始终有对经济学习惯和范式的沿袭。 在经济学领域中效率意味着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切都是以效率为归宿的,这是其直接性目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直接性目的在进入人们视野和思考范围的优越性,它也被很自然地拿来作为一种价值框架和判断标准,于是,一切都无法逃脱为经济和效率服务的命运,包括公平,也嬗变为经济的侍女,为了经济和效率而被提出和被考虑,最后接受经济标准和效率指标的评估和检验。 (三)宏观经济学手段在教育公平与效率诉求中的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