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适应症:无创检查(MRA、CTA等)无法确定的脑血管狭窄,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人;欲行介入治疗的病人。

禁忌症:此种检查无绝对禁忌症,但对有碘过敏的病人、严重岀血倾向的病人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平卧的病人要慎重。

1?操作前准备

1.1. 患者情况

查阅病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病史、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及目前用药情况。并确认已签署造影知情同意书。(造影术前签字内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痉挛,栓子脱落造成栓塞,岀血感染等)

1.2. 实验室检查

了解重要的化验结果,包括凝血象、乙肝五项、血常规、尿素氮、肌酐、血糖等。如有条件,查丙肝抗体及艾滋病抗体。

1.3. 影像学检查

了解重要的影像学检查的情况,包括头CT、头MRI + MRA、头灌注CT、头MRI灌注像、弥散像等。

1.4. 术前准备情况

检查穿刺部位周围备皮情况,确认术前已禁食水。

1.5. 患者教育

与患者积极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告知患者在腹股沟麻醉、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及造影剂注入时患者可能体验到的感受。

2. 消毒

2.1. 刷手

0.05%碘伏刷手2遍。

范围:双手、前臂及肘上10cm。

顺序:从指尖至肘上10cm o

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如双手触及非无菌物体须重新消毒。

2.2. 穿刺部位消毒

0.05 %碘伏消毒2遍。

范围:上界平脐,下界为大腿上 1 / 3处,外界为双侧腋中线延线,内界为双侧股内侧中线。

顺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中心向周围作环形消毒。

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第2遍消毒不能超过第1遍消毒边界。

3. 铺无菌单(见示意图)、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第1块垂直铺在小腹上,盖住阴部。

第2块斜铺在右股上,与第1块呈45 °,无菌单上界在右穿刺点上。

第3块斜铺在左股上,与第1块呈45 °,无菌单上界在左穿刺点上。

第4块铺在穿刺点以上,无菌单下界平双侧穿刺点连线。、“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

第5块为无菌大单,铺在小无菌单上,只露岀患者头部。铺无菌巾示意图',

第6块无菌单铺在造影床尾部。”’'

注意事项:从无菌操作台上取无菌单时手不能触及无菌操作台,铺单时手不能触及患者身体及造影床。' 铺第5、6块无菌单应在穿好手术衣并戴好无菌手套后进行,并完全覆盖造影床。

4. 造影准备

4.1. 造影常用器械、材料及药品

1 %利多卡因注射液、造影剂(欧乃派克300)、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肾上腺素、罂素碱、尿激酶、

不锈钢器械盆、50ml药杯、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500ml +肝素6000u)、无菌纱布、11号手

术刀片、10ml注射器、止血钳、4F/5F动脉鞘及扩张器、“J”形导丝(含导引子)、穿刺针、4F/5F多孔Pigtail导管、4F/5F选择性脑导管(Headhunter、Simmon、VTK等)、超滑泥鳅导丝、高压注射器。

4.2. 器械准备

检查造影用品是否齐全。(器械护士完成)

在上肢建立一条静脉通道。(器械护士完成)

抽取局麻药物:1%利多卡因8?10ml (可用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稀释)。

动脉鞘及导管在使用前须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

生理盐水彻底湿润导丝。

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锁好。

高压注射器抽取造影剂。

抽取10?20ml肝素生理盐水准备冲管用。

43腹股沟麻醉

确定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处触及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后,穿刺点一般定于搏动最强点偏下方 1.0cm

处。

麻醉:在穿刺点将1 %利多卡因注入皮内,形成约1cm的皮丘。然后左手压迫固定股动脉,逐层浸润麻醉皮下组织、股动脉的两侧及上方。

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每次注入麻醉药前须回抽注射器,如无血液抽岀,方可注入麻醉药。

5. 动脉穿刺

5.1. 以手术刀片轻触穿刺点皮肤,待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时,在穿刺点皮肤作一小切口(深度至皮下)。以止

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注意事项:刀片要反挑切皮以免伤及血管;并远离左手,以避免伤及术者。

5.2. 固定股动脉

用左手示指及中指放在皮肤切口上方股动脉两侧,手指方向对足,在二指之间将股动脉固定。

5.3. 穿刺

5.3.1. 前壁穿刺

用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握住穿刺针,掌侧向上,针与皮肤呈30°?45°,轻轻向前推进皮肤贯通切

口及皮下组织。当针尖接近动脉时,常能感到血管的搏动,此时将针继续稳稳送入,当血从针尾有力地搏动性喷岀时,说明针尖已在动脉腔内,导丝即可插入,至少要达到髂动脉的近侧水平。

5.3.2. 后壁穿刺

用右手示指及中指握住套管针,掌侧向上,针与皮肤呈30° ,拇指放在针尾,轻轻向前推进皮肤切口及

皮下组织。当针尖接近动脉时,常能感到血管的搏动,此时将针快速送入,通过动脉,针芯即可移去。将针慢慢后退直至其尖端位于动脉管腔内为止。当血从针尾有力地搏动性喷出时,说明针尖已在动脉腔内,导丝即可插入。

注意事项:如回血很弱且少,针可能在股静脉内或紧靠动脉壁,甚至可能在动脉血管内膜下。则不应插入导丝,调整穿刺针的位置,直到获得满意的动脉回血方可;如导丝插入时遇较明显的阻力,

亦考虑导丝进入血管外组织或动脉血管内膜下,应撤岀导丝,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如有必要,

可在透视下注射少量造影剂以观察针的位置;作为一般原则,如动脉回血不够活跃,最好移

走针头,压迫动脉5?15分钟。

6. 建立动脉通道

一旦导丝到位,则用左手紧压股动脉防止岀血,右手将针自导丝上移去。随即将导丝上的血凝块擦拭干净。将锁好的动脉鞘及扩张器通过导丝插入动脉内。在送入扩张器时,加以有力的旋转动作以利其顺利通过皮下组织及筋膜进入血管,然后移去扩张器及导丝。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动脉鞘。

注意事项:如动脉鞘及扩张器进入血管时遇阻力,先小幅度抽动导丝以确认导丝在动脉真腔内,可继续前进;如动脉鞘及扩张器前进仍较困难,则考虑导丝进入髂动脉分支或反转向下,可在透视下核实。如导丝活动受限,则考虑可能进入血管内膜下,可移去扩张器,在透视下向动脉鞘内注入造影剂核实。

7. 造影

安全提示:

导管一旦进入血管内,特别是进入弓上动脉及其分支后,要经常冲洗,一般平均2-3分钟冲洗1次。

每一次更换导丝后、从高压注射器接头上取下后也要进行冲洗。冲洗方法是:先用一个盛有少量生理盐水的10ml注射器回抽2-3ml血液,检查有无学凝块,再换一个注射器,少许回抽后,向导管内连续注入肝素生理盐水5-10ml。注射器注射造影剂时,针管要尾端竖起,以防推入气泡。

导管尾端与高压注射器接头相连前,首先要将高压注射器内的气体排净,并将接口向下放置。导管也要用肝素盐水充满,对接时特别要注意接口处有无气泡存在。连接后,用止血钳击打接口部,直到有气泡或血液回流到注射桶内。

造影目的:

全脑血管造影的起点是从主动脉弓开始。造影过程要包括完整的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要动态、全面地观察各血管的起始情况、走行、变异,大脑前、中、后动脉的一级分支有无狭窄(需多角度投照,充分展示病变的长度、程度、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成角情况、前向血流情况。),侧支代偿情况、Willis 环的完整情况等。

7.1. 主动脉弓造影

体位:双斜位造影,常规左前斜为45-60 °,右前斜30-45 °。

方法:将超滑泥鍬导丝送入猪尾巴导管,透视下将导丝、导管送至主动脉弓(导管头达到升主动脉远端);

撤岀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取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对位(主动脉弓水平段

位于屏幕视野下方)造影(流速20ml/s,流量25ml,造影时患者屏住呼吸)。造影结束后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送入超滑泥鍬导丝,将猪尾巴导管头顺直后撤岀。

观察内容:弓上血管大致走行方向;有无发育异常、血管畸形;初步观察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近端、右椎动脉开口、右颈总动脉开口、左颈总动脉开口、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左椎动脉开口有无狭窄、闭塞、血液返流及动脉硬化程度。并观察椎动脉优势情况。

注意事项:造影后询问患者有无明显不适反应,如有,应考虑是否停止造影;如弓上血管动脉硬化程度严重,不稳定斑块较多,应考虑是否停止造影;撤猪尾巴导管时,用手固定动脉鞘,防止脱岀。

72右椎动脉造影

7.2.1. 颈段

体位:标准正侧位。

方法:将超滑泥鍬导丝送入选择性脑导管,沿动脉鞘将导丝、导管送至主动脉弓(导管头达到升主动脉远端),将导管头选入无名动脉开口,将导丝选入右锁骨下动脉远端,沿导丝将导管送入右锁骨下动脉近端

椎动脉开口处。撤岀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导管头距屏幕视野下界1cm、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脊柱位于屏幕中线),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

量6ml)。

观察内容:右椎动脉开口、V1段、V2段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造影剂充盈血管时间长短,前向血流情况。

注意事项: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后上壁,欲将其开口充分展开,应加照斜位,必要时向头侧加角度;

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右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可将导管选至无名动脉加斜位造影证实;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左椎动脉开口严重狭窄或闭塞,慎将导管头选入右椎动脉内造影;如椎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如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应适当延长静脉期的造影时间,以观察椎动脉盗血情况(双侧椎动脉造影都应如此)。

7.2.2颅内段

体位:正侧位,正位应向头侧给角度(汤氏位)。

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屏幕视野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视野后界平枕骨最后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右椎动脉V3段、V4段、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颈内动脉系统供血。

注意事项: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

7.3. 右颈总动脉造影

7.3.1. 颈段

体位:标准正侧位。

方法:将导管头撤至无名动脉,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送入超滑泥鍬导丝,选至右颈总动脉远端,沿导丝将导管送入右颈总动脉近端,撤岀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第三颈椎椎体位于屏幕视野正中),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

观察内容:右颈总动脉(包括分叉处)、右颈内动脉C1段、右颈外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溃疡斑块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

注意事项:慎将导管选进右颈内动脉造影;当已有颈内动脉狭窄或插管困难时,将导丝置于颈外动脉后

跟管前进;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

7.3.2. 颅内段

体位:标准正侧位,为展示病变,需加多角度投照体位。

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时屏幕视野下界平颅底、屏幕视野前界平额骨最前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右颈内动脉C2?C7段、右大脑中动脉、右大脑前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

注意事项:如发现怀疑颅内动脉狭窄时,可加用特殊投照位和/或放大照相核实;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

7.4. 左颈总动脉造影

7.4.1. 颈段

体位:标准正侧位。

方法:将导管头撤至主动脉弓,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注射器接于导管尾部),将导管

头选入左颈总动脉开口。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时第三颈椎椎体位于屏幕视野正中),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 )。

观察内容:左颈总动脉(包括分叉处)、左颈内动脉C1段、左颈外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溃疡斑块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

注意事项:慎将导管选进左颈内动脉造影;如左颈总动脉生理变异或不好选入,可选用不同的选择性脑导管;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

7.42颅内段

体位:标准正侧位。为展示病变,需加多角度投照体位。

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时屏幕视野下界平颅底、屏幕视野前界平额骨最前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左颈内动脉C2?C7段、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

注意事项:如发现怀疑颅内动脉狭窄时,可加用特殊投照位和/或放大照相核实;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

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

7.5. 左椎动脉造影

7.5.1. 颈段

体位:标准正侧位。显示椎动脉开口需加照双斜位。

方法:将导管头撤至主动脉弓,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注射器接于导管尾部),将导管头选入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送入导丝,将导丝选入左锁骨下动脉远端,沿导丝将导管送入左锁骨下动脉近端椎动脉开口处。撤岀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导管头距屏幕视野下界1cm、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时脊柱位于屏幕中线),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

观察内容:左椎动脉开口、V1段、V2段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造影剂充盈血管时间长短。

注意事项: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可加斜位造影证实;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左椎

动脉开口严重狭窄或闭塞,慎将导管头选入右椎动脉内造影;如椎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

7.5.2. 颅内段

体位:标准正侧位。

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时屏幕视野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视野右界平枕骨最后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

观察内容:左椎动脉V3段、V4段、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颈内动脉系统供血。

注意事项: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

8. 术后处置及注意事项

8.1. 造影结束后,撤岀选择性脑导管。拔岀动脉鞘,双手于穿刺点及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处压迫15分钟止血。穿刺点以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加1公斤盐袋压迫,返回病房。

注意事项:撤选择性脑导管时,用手固定动脉鞘,防止脱岀;压迫止血时,手不可快速完全松开观察止血情况,须慢慢放松,保留一定压力,观察一段时间穿刺点无出血、周围无明显变大的皮下血肿后方可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如还有岀血,则重新记时压迫止血。

8.2. 盐袋压迫穿刺点5?6小时。

8.3. 平卧24小时。

8.4. 穿刺侧下肢制动24小时。

8.5.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4小时内)。

8.6. 抗生素静点3天预防感染。

8.7. 如有严重排尿困难者,可插入导尿管,并加用口服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 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 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近年来随着CT、MRI、血管多普勒、CTA及MRA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情况下,CTA及MRA已基本能够获得完整的颈动脉和脑血管的图像。经皮插管脑血管造影由于有一定的创伤性,其检查的应用范围已经明显缩小。但当我们需要精确了解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以更好地指导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时,经皮插管脑血管造影术仍然是其他检查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 适应证: 1.寻找脑血管病的病因,如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 2.怀疑血管本身病变,如动脉瘤、动脉夹层形成、动静脉瘘、moyamoya病、Takayasu病、外伤性脑血管损伤等。 3.怀疑有静脉性脑血管病者。 4.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5.头面部富血管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6.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7.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8.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禁忌证: 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2.金属和造影器材过敏。

3.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 4.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5.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 6.未能控制的高血压。 7.并发脑疝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术前准备:了解病情、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术中药物准备、造影剂准备、建立静脉通路。 术前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和既往史,尤其有无药物及造影剂过敏史。虽然目前使用的非离型造影剂比较安全,并不强调一定要做过敏试验,但临床上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了解患者的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一般认为血肌酐≤250umol/L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血小板计数≤80×1012/L的患者,即使凝血指标正常,一般不建议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长期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的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前数天应停用华法令,改用肝素抗凝。因肝素抗凝的患者出血可及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而华法令治疗的患者出血时需用新鲜血浆来中和。 术中注意事项:术中监测以及其他改善操作效率的措施。虽然操作者会在术中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但操作过程中术者会将其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导管的操作及X线显示屏上,有时会忽略对监护仪的观察及与病人的交流。 脑血管造影时,了解主动脉弓上各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的大体情况(包括头臂干、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内动脉、

【实力科普】脑血管造影原来有这三种方法

脑血管造影原来有这三种方法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X射线检查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的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下面的时间,卡姆医疗小编将首先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来为大家解读一下何为脑血管造影? 以下两张图清晰得显示出了脑血管造影的情况 正常脑血管造影正位像; 正常脑血管造影侧位像 任何盲目的治疗都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或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要想实施最有效治疗的前提是弄清发病的根本原因。而全面的脑血管造影就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下面小编就通过两个典型的病例带大家了解一下脑血管造影是如何运用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的。 典型病例一: 患者,女性,62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后再次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完全扩张至正常,患者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获得了正常血液供应。术后6个月随访,无中风再发作。

术前: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术后: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恢复正常形态 典型病例二: 患者,男性,49岁。头晕、右侧肢体无力、言语笨拙6个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为左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术后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至正常范围,患者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获得了正常血液供应。术后12个月随访,无中风再发作。 术前: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术后:狭窄段血管扩张满意术后:颈内动脉支架影像 卡姆医疗小编相信,以上两个典型病例的介绍已经可以帮助大家对脑血管造影有一个较为简单的了解了。其实,诊断脑血管疾病时有三个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第一种是核磁共振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MRA),第二种是CT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CTA),第三种是需要大腿根部股动脉插管进行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DSA),三种造影方法各有特点。 MRA的特点是无创,甚至可以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完成,可以在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但是分辨率是最差的,可以作为一种筛查的方法。CTA也是一种无创的方法,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肾功能情况(造

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指导流程完整版

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指 导流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指导 一、术前准备: ⒈造影医师了解病人情况: ①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尤其麻醉药、造影剂)。 ②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注意:双侧股动脉搏动。 ③查阅TCD、CT、MRI等资料,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术中重视。 ⒉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PT、INR、APTT 、肝、肾功能、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抗体、心电图、胸部X 线检查。 ⒊签定手术授权委托同意书: ①客观地介绍手术情况、获益、风险。 ②病人(病情不允许时注明)和家属同时签字、盖手印。 ⒋病人准备: ①双腹股沟备皮。 ②术前6h禁饮食。 ③术前指导:患者适应性训练,如变换体位、床上排尿、排便、深吸气、屏气、咳嗽等 ⒌、器械准备:

⒍、药物准备: ⒎、术前用药: 8、严格按照手术安全制度接患者 二、操作程序: ⒈体位:病人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⒉消毒:%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⒊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⒋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⒌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⒍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⒎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⒏抽吸:2%利多卡因。 ⒐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⒑穿刺置鞘: ⒒肝素化: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适应症:无创检查(MRA、CTA等)无法确定的脑血管狭窄,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人;欲行介入治疗的病人。 禁忌症:此种检查无绝对禁忌症,但对有碘过敏的病人、严重岀血倾向的病人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平卧的病人要慎重。 1?操作前准备 1.1. 患者情况 查阅病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病史、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及目前用药情况。并确认已签署造影知情同意书。(造影术前签字内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痉挛,栓子脱落造成栓塞,岀血感染等) 1.2. 实验室检查 了解重要的化验结果,包括凝血象、乙肝五项、血常规、尿素氮、肌酐、血糖等。如有条件,查丙肝抗体及艾滋病抗体。 1.3. 影像学检查 了解重要的影像学检查的情况,包括头CT、头MRI + MRA、头灌注CT、头MRI灌注像、弥散像等。 1.4. 术前准备情况 检查穿刺部位周围备皮情况,确认术前已禁食水。 1.5. 患者教育 与患者积极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告知患者在腹股沟麻醉、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及造影剂注入时患者可能体验到的感受。 2. 消毒 2.1. 刷手 0.05%碘伏刷手2遍。 范围:双手、前臂及肘上10cm。 顺序:从指尖至肘上10cm o 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如双手触及非无菌物体须重新消毒。 2.2. 穿刺部位消毒 0.05 %碘伏消毒2遍。 范围:上界平脐,下界为大腿上 1 / 3处,外界为双侧腋中线延线,内界为双侧股内侧中线。 顺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中心向周围作环形消毒。 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第2遍消毒不能超过第1遍消毒边界。 3. 铺无菌单(见示意图)、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第1块垂直铺在小腹上,盖住阴部。 第2块斜铺在右股上,与第1块呈45 °,无菌单上界在右穿刺点上。 第3块斜铺在左股上,与第1块呈45 °,无菌单上界在左穿刺点上。 第4块铺在穿刺点以上,无菌单下界平双侧穿刺点连线。、“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 第5块为无菌大单,铺在小无菌单上,只露岀患者头部。铺无菌巾示意图, 第6块无菌单铺在造影床尾部。”’' 注意事项:从无菌操作台上取无菌单时手不能触及无菌操作台,铺单时手不能触及患者身体及造影床。 铺第5、6块无菌单应在穿好手术衣并戴好无菌手套后进行,并完全覆盖造影床。 4. 造影准备 4.1. 造影常用器械、材料及药品 1 %利多卡因注射液、造影剂(欧乃派克300)、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肾上腺素、罂素碱、尿激酶、 不锈钢器械盆、50ml药杯、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500ml +肝素6000u)、无菌纱布、11号手 术刀片、10ml注射器、止血钳、4F/5F动脉鞘及扩张器、“J”形导丝(含导引子)、穿刺针、4F/5F多孔Pigtail导管、4F/5F选择性脑导管(Headhunter、Simmon、VTK等)、超滑泥鳅导丝、高压注射器。 4.2. 器械准备 检查造影用品是否齐全。(器械护士完成) 在上肢建立一条静脉通道。(器械护士完成) 抽取局麻药物:1%利多卡因8?10ml (可用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稀释)。 动脉鞘及导管在使用前须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 生理盐水彻底湿润导丝。 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锁好。 高压注射器抽取造影剂。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

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 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的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 1、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投照 ③插入泥鳅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 2、颈总动脉造影 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DSA适应证:①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②怀疑脑静脉病变;③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④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⑤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⑥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⑦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治疗;⑧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DSA禁忌证:①碘造影剂过敏或不能耐受;②介入器材过敏;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④穿刺点局部感染;⑤并发脑疝。特殊情况可经过各方讨论,知情同意采取个体化处理。 二、术前准备 (一)掌握一般情况 DSA术前应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尤其是有无造影剂过敏史。术前对患者进行体检,有助于在术中、术后对比观察神经功能变化。了解股动脉、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如有异常建议完善下肢血管超声或CTA。拟行桡动脉穿刺者,需行桡动脉触诊和Allen 试验[9]。 术前完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测。如果已有血管超声、TCD、CTA等血管检查结果,可结合临床资料初步判断责任血管,以便术中着重观察。如果已有主动脉弓结构信息,可在造影前预判可能的解剖变异或路径困难,提前做好介入器材和技术准备[10]。 (二)知情同意 DSA术前需要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检查的必要性、简要操作过程,造影期间需要配合医生的注意事项、术中术后可能的不适感、可能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案。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的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药物调整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DSA术前如何调整抗凝治疗方案,目前还缺乏研究结论。理论上,口服抗凝药物会增加DSA等介入检查(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出血后处理的困难;术前直接停药,又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对于一般手术,需要暂时停用口服抗凝药。通常在术前5 d左右停用华法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降低至1.5以下[11];如存在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过渡治疗[12]。对于血管内介入操作(如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研究结果提示继续口服华法林是安全的,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13,14,15]。2016年,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认为,绝大部分心血管介入操作都能在不停用华法林的情况下安全实施[15]。因此,我们建议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风险-获益评估,来决定术前是否停用华法林。

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发表时间:2011-04-28T08:48:36.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梦君[导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 张梦君 (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92-02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 CT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本病多见于高龄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血流障碍者,亦可发生于伴有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rack) 此病是一种一过性、可逆的脑缺血疾病。常因异常的情绪变化和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局部血管痉挛,造成局部短暂性脑组织缺血、缺氧。临床上可有一过性的单侧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常可自行缓解。由于脑组织缺血时间短暂,不足以引起脑实质密度改变,故检查常阴性。但由于本病好发于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龄患者,CT检查时常可以找到脑动脉硬化和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证据。这是一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诸如对称性脑沟、脑裂增宽,脑池、脑室扩大,双顶皮层下片状略低密度或脑组织深部的腔隙梗死。 (二)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这是一种最常见且CT检查最有诊断意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按其发生部位,可以分成脑皮层动脉血栓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深穿支动脉血栓引起的腔隙梗死。其CT表现与脑血流中断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又与发病时间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脑血栓形成后,从神经细胞离子泵失调、细胞代谢紊乱相继出现的脑肿胀和脑水肿,到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细胞髓鞘脱失、细胞坏死液化以及后期的脑组织修复性改变,无不决定着不同时期特有的CT征象。同时急诊诊断应该侧重于脑血栓形成早期的CT征象分析,以争取在脑组织坏死之前进行溶栓治疗。 (三)腔隙性梗死(1acunar infarction) 是大动脉深穿支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小范围的缺血坏死。主要原因是长期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造成的脑内微动脉变性,引起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早期仅表现为小斑片状略低密度且边缘模糊不清,坏死后的脑组织逐渐由结缔组织充填形成软化灶或液化的小囊腔病灶,边界清晰锐利。腔隙大小从直径0.5~1.5cm不等,一般常见的腔隙灶在0.5cm以下,单发或多发经长期随访无明显变化。 (四)大面积脑梗死(large area infarction) 这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危重的脑梗死,它包括了大脑前、中、后动脉,甚至是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每一支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都具有重要的神经功能,因此,任何一支动脉的闭塞都会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症状。一般起病急,患者或家属能提供准确发病时间,一般表现为情感异常、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失明、抽搐甚至昏迷。由于本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所以正确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病“早期”的时间范围与脑动脉溶栓适应期相一致,即发病4h以内,最长不超过6h。该时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肿胀和水肿,但神经细胞尚未广泛坏死,如果此时能得到及时恰当治疗,则有可能恢复神经功能。此时期最重要的CT表现是脑白质密度下降。在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时,患者半卵圆中心区白质低密度范围扩大和密度降低,平均CT值下降为3~5Hu。这一改变必须认真观察方能发现。为了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建议在半卵圆中心区(OM线上65~75mm)进行5mm薄层扫描,并适当降低窗位和调窄窗宽,同时应将双侧白质区密度反复对照,以利于发现细微变化。随着病程发展,白质区低密度越来越明显,发病5~6h后,皮质密度开始下降,并出现轻度患侧占位效应。CT上见脑沟变平和侧脑室变窄,早期较少出现中线移位。皮质密度下降一旦出现则提示病程长,预后差。部分病例可见患侧灰、白质交界模糊,此征象取决于病变区脑组织病理过程。在水肿期,由于白质密度下降明显,CT上灰、白质交界清楚。发病5~6h后,出现显著的神经细胞坏死,此时CT上出现灰、白质交界模糊。脑组织缺血12~24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24h后,水肿加重,并出现明显的神经脱髓鞘改变。CT扫描见到按梗死血管的供血区分布的均匀的大片状低密度区,并有明显的占位效应。脑缺血区的水肿至第7天达高峰,2芎笾鸾ハ 恕S伤 滓 鹁植磕蕴寤 呐蛘统莆 嘉恍вΓ 硐治 疾嗄怨怠⒛粤鸭澳猿亍⒛允沂苎贡湫危 踔林邢咭莆弧T銮可 杓觳椴蛔魑 9妫 诓”淝鳦T表现不典型需与肿物鉴别时偶尔使用。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使造影剂仅在皮层内显影,CT表现为梗死区脑皮层的沟回强化。 (五)出血性梗死 此为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脑梗死形成后,由于病变区部分血管的缺氧性损害而继发出血。所以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量一般不大,出血灶在梗死区范围内,多呈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平均密度一般低于脑出血的血肿密度。出血性脑梗死的梗死范围往往较大,梗死区的出血多迟发。出血性脑梗死应注意与高血压脑出血相鉴别。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6. [2]周杨杨,吴江.氙-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5):628. [3]马妍,李萌.氙CT测定脑血流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8):382. [4]成秋生,潘小平等.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J].临床医学,1998,22:8. [5]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CT和MRI诊断新进展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CTA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经肘静脉以 3.5ml/s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50~60ml;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术,CT值设为150HU~200H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VR)。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面显

示血管。 2.头颈CTA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CTA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CTA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82%~92%。颅内动脉的CTA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及其分支血管。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系统,称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头颈CTA新进展-64排螺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CTA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CTA; (2)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根据程度可分为级:I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II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III级,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特别是在颈动脉CTA;0.6mm~0.625mm层厚的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CT

常见脑血管病的造影表现5页word

常见脑血管病的造影表现 不良或不显影。 出血征象:畸形团的血管缺乏弹力层,血管壁菲薄,易破裂,形成脑内血肿引起占位效应。 急性出血期内可以影响AVM的显影。 脑膜脑AVM基本病理改变为脑AVM,同时合并脑膜的AVM。在DSA表现方面,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是本病的特征。颈外动脉可见枕椎“危险吻合”。静脉引流可表现为颅内、外静脉引流或双重引流。其他表现与AVM相似。 DSA特征概括为: 1. 供血动脉——粗大、迂曲; 2. 有畸形团(Nidus); 3. 回流静脉——早显,粗大。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CCF) 是指由于外伤或各种原因的海绵窦血管病变,使颈内、外动脉和/或其分支与海绵窦交通。 我们主张颈内外动脉分别造影,除了确定瘘口位置外,还要了解动脉“盗血”情况、静脉引流、静脉窦与海绵间窦发育情况、是否向对侧引流、海绵窦扩张情况、是否进入蝶窦、是否有引流静脉瘤样扩张及假性动脉瘤。 DSA特征概括为: 1. 颈内动脉主干或分支与海绵窦相通,伴有或不伴有颈外动脉供血; 2. 海绵窦早显; 3. 与海绵窦有关的静脉早显; 4. “盗血”现象。

根据DSA的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流瘘(大多数外伤性CCF及海绵窦颈内动脉瘤破裂)及低流瘘(海绵窦DAVF),又称为Parkinson I型、 II型。 Barrow根据DSA上病变动脉血管与海绵窦的关系将其分为以下四型: A型:颈内动脉主干与海绵窦交通 B型:颈内动脉分支与海绵窦交通 C型:颈外动脉与海绵窦交通 D型:为B+C型,即颈内动脉分支和颈外动脉同时与海绵窦交通。 根据DSA上的静脉引流特征又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前引流:DSA显示90%以上为眼静脉增粗,面部和眶部静脉血回流障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2,上引流:蝶顶窦(包括外侧裂浅静脉)或深部侧裂静脉引流。常显示为海绵窦湖样扩张。 3,健侧引流:通过海绵间窦(前、后)可向健侧静脉引流。 4,下引流:主要是翼丛。 5,混合引流:最常见。 四、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是指动静脉直接交通在硬脑膜及其附属物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一类血管性疾病,颅内外供血动脉直接与颅内静脉窦沟通。DAVF的供血动脉相当丰富,在检查时除进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双侧椎动脉外,还应进行双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造影,以全面了解瘘的供血动脉、瘘口具体部位、大小、类型、引流静脉以及瘘口血流流速、颅内“盗血”情况和可能存在的危险吻合。 DSA可见DAVF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当静脉窦压力过高、皮层静脉回流不畅时,特别是直接由皮层静脉引流的DAVF,可见有弥漫性皮层静脉扩张、迂曲呈蚯蚓状或瘤样扩张,引流静脉或静脉窦常在动脉期即显影,但静脉窦循环时间较正常的循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 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 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 1 块垂直,第3、4 块手术巾与第1、 2 块成45 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 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 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 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 滴 /min 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 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 x 2/3 =肝素量mg,1h 后给首剂1/2 量,以后再1h 给上次剂量的1/2 ,减至10mg 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 1 、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 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 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 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 700pa 投照 ③插入泥鍬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2、颈总动

脑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治疗常识问答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成因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指颅内血管和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血管病理因素,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科技诊断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法进行诊断的部位现在可以轻松诊断,通过在DSA下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的患病部位可以直观的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 2.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用X线来探查中风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相对创伤较大,需要全麻,手术中有时要阻断脑血流,再发生狭窄时不能重复施行,而且此类手术在我国开展得不够普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约为60%,再狭窄率为7~15%,甚至更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等,疗效有较强的术者依赖性。采用神经介入疗法对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微小、适应症宽、再狭窄(或复发)率低(约5%)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不仅能够通过对狭窄的直接治疗使脑血流增加,脑缺血改善,而且能够预防或降低卒中的再次发作。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脑部动脉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疗效可靠,手术最安全,创伤最小。 4.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

缺血性脑血管病总结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 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 分钟,多在 1 小时内, 不超过24 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 灶。TIA 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 致成的临床综合征。TIA 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1 )微栓子学说;(2)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3)血液黏度增高等 血液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也与TIA 的发病有关;(4)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 窄或闭塞所致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可引发TIA。 TIA 患者发生卒中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一次TIA 后1 个月内发生卒中约4%~8%,1 年内约12%~13%,5 年内则达24%~29%。TIA 患者发生卒中在第 1 年内较一般人群高13~16 倍,5 年内也达7 倍之多。不同病因的TIA 患者预后不同。表现为大脑半球症状的TIA 和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70%的人预后不佳,2 年内发生卒中的几率是40%。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发生脑梗死的比例 较少。相比较而言,孤立的单眼视觉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好;年轻的TIA 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 较低。在评价TIA 患者时,应尽快确定病因以判定预后和决定治疗。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1、年龄、性别:TIA 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TIA 的临床特征:(1)发病突然;(2)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3)持续 时间短暂,一般10~15 分钟,多在 1 小时内,最长不超过24 小时;(4)恢复完全,不遗留 神经功能缺损体征;(5)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TIA 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 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 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有时眼前有阴影摇晃光线减少。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 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言语困难(失语)和认知及行为功能的改变。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通常表现为眩晕、头晕、构音障碍、跌到发作、共济失调、异 常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注临床孤立的眩晕、 头晕、或恶心很少是由TIA 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可能有短暂的眩晕发作,但需同时 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较少出现晕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记忆缺失或癫痫等 症状。 (二)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 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 和MRI 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

常见脑血管病的造影表现

常见脑血管病的造影表现 ?不良或不显影。 出血征象:畸形团的血管缺乏弹力层,血管壁菲薄,易破裂,形成脑内血肿引起占位效应。 急性出血期内可以影响AVM的显影。 脑膜脑AVM基本病理改变为脑AVM,同时合并脑膜的AVM。在DSA表现方面,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是本病的特征。颈外动脉可见枕椎“危险吻合”。静脉引流可表现为颅内、外静脉引流或双重引流。其他表现与AVM相似。 DSA特征概括为: 1. 供血动脉——粗大、迂曲; 2. 有畸形团(Nidus); 3. 回流静脉——早显,粗大。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CCF) 是指由于外伤或各种原因的海绵窦血管病变,使颈内、外动脉和/或其分支与海绵窦交通。 我们主张颈内外动脉分别造影,除了确定瘘口位置外,还要了解动脉“盗血”情况、静脉引流、静脉窦与海绵间窦发育情况、是否向对侧引流、海绵窦扩张情况、是否进入蝶窦、是否有引流静脉瘤样扩张及假性动脉瘤。 DSA特征概括为: 1. 颈内动脉主干或分支与海绵窦相通,伴有或不伴有颈外动脉供血; 2. 海绵窦早显; 3. 与海绵窦有关的静脉早显; 4. “盗血”现象。

根据DSA的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流瘘(大多数外伤性CCF及海绵窦颈内动脉瘤破裂)及低流瘘(海绵窦DAVF),又称为Parkinson I型、 II型。 Barrow根据DSA上病变动脉血管与海绵窦的关系将其分为以下四型: A型:颈内动脉主干与海绵窦交通 B型:颈内动脉分支与海绵窦交通 C型:颈外动脉与海绵窦交通 D型:为B+C型,即颈内动脉分支和颈外动脉同时与海绵窦交通。 根据DSA上的静脉引流特征又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前引流:DSA显示90%以上为眼静脉增粗,面部和眶部静脉血回流障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2,上引流:蝶顶窦(包括外侧裂浅静脉)或深部侧裂静脉引流。常显示为海绵窦湖样扩张。 3,健侧引流:通过海绵间窦(前、后)可向健侧静脉引流。 4,下引流:主要是翼丛。 5,混合引流:最常见。 四、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是指动静脉直接交通在硬脑膜及其附属物大脑镰和小脑幕的一类血管性疾病,颅内外供血动脉直接与颅内静脉窦沟通。DAVF的供血动脉相当丰富,在检查时除进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双侧椎动脉外,还应进行双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造影,以全面了解瘘的供血动脉、瘘口具体部位、大小、类型、引流静脉以及瘘口血流流速、颅内“盗血”情况和可能存在的危险吻合。 DSA可见DAVF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当静脉窦压力过高、皮层静脉回流不畅时,特别是直接由皮层静脉引流的DAVF,可见有弥漫性皮层静脉扩张、迂曲呈蚯蚓状或瘤样扩张,引流静脉或静脉窦常在动脉期即显影,但静脉窦循环时间较正常的循

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指导流程

全脑血管造影术流程指导 一、术前准备: ⒈造影医师了解病人情况: ①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尤其麻醉药、造影剂)。 ②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注意:双侧股动脉搏动。 ③查阅TCD、CT、MRI等资料,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术中重视。 ⒉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PT、INR、APTT 、肝、肾功能、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抗体、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⒊签定手术授权委托同意书: ①客观地介绍手术情况、获益、风险。 ②病人(病情不允许时注明)和家属同时签字、盖手印。 ⒋病人准备: ①双腹股沟备皮。 ②术前6h禁饮食。 ③术前指导:患者适应性训练,如变换体位、床上排尿、排便、深吸气、屏气、咳嗽等 ⒌、器械准备: ⒍、药物准备:

⒎、术前用药: 8、严格按照手术安全制度接患者 二、操作程序: ⒈体位:病人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⒉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⒊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⒋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⒌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⒍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⒎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⒏抽吸:2%利多卡因。 ⒐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⒑穿刺置鞘: ⒒肝素化: 在电视监视下(或导管内插入导丝),将造影导管送入股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范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观察护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对62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53~82岁,平均7 2.6岁。其中大于70岁者32例占51.6%,DSA成功率100%。 1.2 设备与材料:美国GE全身血管造影机,18F套管穿刺针,15cm 5F动脉鞘,5F单弯造影导管,5F猪尾造影导管,035/150cmJ型超滑导丝,碘海醇造影剂等。 2 结果 62例DSA术后均成功完成护理,其中有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小血肿,经局部热敷等护理均完全好转。未出现脑梗死、假性动脉瘤、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 护理要点 3.1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每1h观察1次并记录。6h后根据病情决定观察时间长短,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一旦有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加强监护。 3.2 观察穿刺部位:患者返回病房后,首先测量足背动脉,若搏动良好,则在穿刺包扎部位用沙袋压迫止血,重新测量足背动脉,若无异常表明沙袋压迫得当。同时应观察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以便及早发现血肿及出血等并发症。 3.3 基础护理: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h,6h后病人可左右移动或取侧卧位,静卧24h,24h后可下床活动。同时给患者以心理护理,消除其精神紧张、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护士应稳定患者情绪,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手术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尤其在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切不可晃动头部,以免影响成像效果。对躁动不安者,给予适量镇静剂,并对穿刺肢体局部制动。 3.4 穿刺部位血肿、出血观察及护理:术中应用肝素过多、拔出动脉鞘后压迫时间不够、以及沙袋移位、患者穿刺肢体过早活动均可致其发生。本文对象中有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小血肿,均为患者过早活动右下肢有关。经局部热敷后一周血肿完全消退。对大血肿者,采用穿刺部位伤口包扎方法,由原来拔管后手压伤口20min,用宽胶布固定加沙袋压迫6h,改为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h[2]。患者在6h内肢体完全制动,绝对卧床24h,有效减少出血的发生。 此外,脑梗死下肢股动脉血栓形成、下肢股动脉血管夹层、腹膜后血肿等,均可能在术中、术后发生,宜注意观察,本组未发现一例上述并发症。 4 讨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操作简捷、具有微创性;可直接触及病灶、可重复性好;适应症广、定位精确;副作用小、对全身影响小、并发症低等特点。本组62例观察对象中,只有2例患者因过早活动右下肢出现穿刺点局部小血肿,但经局部热敷等护理均完全好转。尽管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系有创检查,但术中、术后经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原有疾病加重、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感染、脑血管痉挛、脑梗死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并发症,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本观察组中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进一步表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范 、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规范的意义 1.国内各培训机构造影方法不统一,医院内参与脑血管造影的科室众多:放射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于出血性和其它性质的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往往偏大,血管常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操作不当易出现硬化斑块表面栓子脱落。 二、参考资料来源 1、《介入神经放射诊断治疗规范》――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 2、全军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导刘建民教授指导记录 3、2005美国强生医疗学术中心神经介入培训班资料 4、2005上海《颈动脉狭窄论坛》会议资料 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姜卫剑主编 三、遵循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