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实秋主要内容

雅舍梁实秋主要内容
雅舍梁实秋主要内容

雅舍梁实秋主要内容 梁实秋 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如下为雅舍梁实秋主要内容, 欢迎阅读! 原文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 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 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

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 着的, 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 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 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 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 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 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 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 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 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 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 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 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 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 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 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 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 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 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 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 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 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 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 最忌排偶。 “雅舍” 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 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 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 里似家家似寄。 ”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 “雅舍”即似我家。 其实似家似寄, 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 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赏析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 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的高中《语文读

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 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 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 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 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 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 获得了充分 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 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 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 300 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 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 1940 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 重庆。 1939 年 5 月, 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 秋天, 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 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 木架,瓦顶篾壁,有房 6 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他入住以后,来做 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 7 年(1939 年到 1946 年),其间翻译、创作 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 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 缺点多多。 大致有: 1、 结构简陋, 2、 风雨难避, 3、 地点荒凉, 4、 行走不便, 5、 门窗不严 (隔墙传声) , 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 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 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 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 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 用了骈偶句式。 闻一多的 《死水》 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 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 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 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 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 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 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 “我仍安之”。作者“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

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 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 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 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 觅情趣。 正如李白 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 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余 秋雨 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 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 60 万字的译稿。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 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 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 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 是为自己“减了刑”。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 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 部外国作品。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 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 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 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 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 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 他有他的生活 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文章结束语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 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临时借住。此句是说住在外边的时候 多, 住在家里的时候反而少。 这是国家动荡年代的特征。 刘克庄是南宋爱国词人, 作者引刘词表达了抗战时期流落重庆时的某种感慨。 作者对眼前的现实不会视而 不见,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直露、激昂,而是表现得委婉、细腻。他 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 插叙一段遇有暴雨辄满室 狼籍的镜头;在谈感受时又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深深的感叹,蕴含于 字里行间。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这不符合事实。“是大 才子自风流。 ”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时表现的高雅的志趣、 所从事的学术和文学上 的清雅的事业, 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文人、 学者, 便使“雅舍” 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话下

了。 这种处变不惊、 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 不无借鉴价值。 该文语言上的特色十分鲜明, 非常值得赏析、 发挥。 概括起来, 有四大特点: (一)骈散相间。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 式,几乎每段都有,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这些排偶句显示了很强的 文学功力, 语言老到, 文采斐然。 作者又善于将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 奇偶互见, 骈散相宜,行文活泼,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词汇是典雅的书面词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 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从全篇来看,精致、雅驯的书面语又与浅近、活泼 的口语相辅相成。如第三段写各种声音破壁而来,用了两组词语 ,一组典雅,一组浅俗,却颠倒不得。文人吟咏诗章是风雅的事,作者连用 几个措辞考究的四字格;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声音, 则用口语 罗列,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状。文中许多句子书卷气甚浓,近乎文言;有的句 子则又是十足大白话。 (三)引用自如。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如引“聚蚊 成雷”,就是一种成语的活用,有人称之为成语的“返祖”。“聚蚊成雷”通用 义相当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义。“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观。此 句出自《诗经 ·鄘风》,原句为“相鼠有牙(一作齿),人而无止(通耻)”,表达的是 对丧尽廉耻之人的诅咒,这里也用字面义。引李渔的《闲情偶寄》,只引其题, 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刘克庄的词,则引其句,不述其 题, 非止惜墨如金, 也是对读者的充分信任。 两处引述外国人的言论, 只引大意, 未见原文。总之,引用灵活,材料丰赡,不但帮助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 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显示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 (四)幽默丛生。幽默诙谐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方式,而是渗透 于全篇的语言特色。 比如写雅舍单薄简陋, 不避风雨, 本来是生活中并不“雅观” 的困境,却用上一组雅正的骈句来描绘,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 中又“水池、粪坑”一应俱全,“酣声、喷嚏”罗列无遗。这类充满人间烟火味 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 又用上一个十分雅致的文句来收束——“荡漾而来, 破我 沉寂”。又如引用外国人对国人“懒惰”的讥评后,作者正儿八经地起而争辩, 最后还加上一句: “洋鬼子住到‘雅舍’来, 不也是‘没有法子’?”近乎反唇 相稽, 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争辩: 不然你来试试?“蚊风之盛”有谐音的效果, “最 忌排偶”庄词谐用,都有新颖幽默的雅趣。 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论语·雍 也》)《雅舍》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

字, 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 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 蕴藉的辞采,是“文质彬彬”的典范。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

厅。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变而应万

鸟梁实秋阅读答案1联系全文,作者爱鸟体现在哪几方面

篇一:鸟梁实秋阅读答案1联系全文,作者爱鸟体现在哪几方面 实用文体阅读(25分)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替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缩缩地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经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下面是XX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一: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

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着”,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二: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

《雅舍》梁实秋原文

《雅舍》梁实秋原文 《雅舍》的作者是梁实秋 ,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梁实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 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 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 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
1/6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年末已到,各种表彰也开始评选,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梁实秋雅舍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题记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

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其他的我不甚了解,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现实化。很多同学谈恋爱,如果你跟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谈孔子,谈艺术,对方绝对会说:你吃饱了没事干是吧?呵呵,那些还不如去哪个秘密的地方,kiss个天昏地暗来得热情啊。所以这人就有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物质食粮匮乏的时候他的精神食粮就会很丰富。就拿阿城的《棋王》来说吧,棋王王一生对吃要求得特别低,他只讲求能吃饱,能有吃的就满足,在那个饿死人的年代,而执著于追求精神享受,穷尽心力追求棋术的精髓,最终能以一敌九,成就了名副其实的棋王。所以,人的精神境界都是被逼出来的,越恶劣的环境,我们的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更有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许三

答案梁实秋《鸟》

《鸟》导学案 课前预习: 1关于作者: 本文作者是()(1903—1987),原名(),笔名(),字(),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中国()家、()家、()家。代表作有散文集()、评论集《偏见集》。译著有()等。 2关于出处及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爱”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由,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3关于“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考之后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4查找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抟.扶摇( ) 战栗.( ) 栅.栏( ) 鸟啭.( ) 羽翮.( ) 臃.肿( ) 长喙.( ) 干瘪.( ) 丰腴.( )倏.( ) 迷惘.( ) 伫.立( ) 魁梧 ..( ) 蓦.然( ) 料峭.( )圆润.( )蜷.伏( ) 旭.日( )杜鹃.( )呱呱.( )嘹.亮( )曳.( )酸楚.( )白昼.( ) 俊俏.( )胸襟.( )伫.立( )鸢.( )顾.盼( )抖擞.( ) 蓬.松( )不暇.( )据.为己有( )戟.( )蓑.衣( )褴褛 ..( ) 伶仃 ..( )烦躁.( ) 斑斓.( ) ..( )烟囱.( )窗棂.( )鸱枭 弹簧.( ) 溜.达( ) 兴.味( ) 和谐.( ) 令人触.目( ) 多音字组词 呱:( ) ( ) 藏:( ) ( ) 兴:( ) ( ) ( ) ( ) ( ) ( ) ( ) ( ) 燥:( ) ( )躁:( ) ( ) 噪( ) ( ) 5查找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结合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瞪眼注视。():形容仪表雄伟。 ():声音滑腻甜润。():初升的太阳。 ():灿烂多彩。():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不灵。 ():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旅人怀乡的愁思。 ():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 ():形容微寒(多指春寒)。():感叹。 ():文中形容鸟的羽毛像戟一样张开。():形容(衣服)破烂。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是20xx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主要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本书主要为收集梁实秋先生的精选优秀作品。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一 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借得好书一本《梁实秋散文集》。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

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哈哈,真可谓精辟。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也写道,“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所以文章过长过的短,不以字数计,应以起内容之需要为准。…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 使我顿时矛塞顿开,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叙述惟恐不尽,使看者不解,现在看来,可能废话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习惯,常把一些觉得甚好的描写、叙述记于抄本中,可读梁先生的散文,觉得字字如珠玑,无一处经不起推敲,让我无从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随意而为,与小处却见大

梁实秋《雅舍》精彩片段

梁实秋《雅舍》精彩片段 在重庆蛰伏期间的他写出了风靡世界的《雅舍》。梁实秋《雅舍》精彩片段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傍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

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惧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梁实秋《雅舍》赏析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小品》是2017年6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感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雅舍》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雅舍读后感 偶然路过城东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身边的大人们不约而同地谈论起房子。一会儿是某某小区环境好、价格公道但地段偏远,一会儿又是某某楼盘地处黄金地段却又实在太贵云云。他们谈得起劲,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近日偶读梁实秋先生散文《雅舍》。也不知为何,就忽然觉得大人沾了些铜臭气息的谈话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莫大讽刺。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四川,身陷困境的千万中国老百姓等待着从苦难的深渊中被拯救出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时在东南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几经辗转,住进了所谓的"雅舍";。 他笔下的那座"雅舍";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我想象中的雅舍应该是整洁明亮的,不需要那些华美的装饰与累赘,越简洁越好。可事实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在梁先生笔下,"雅舍";只有用火烧过的砖孤零零的四根砖柱,上面再加个木头盖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寒碜。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这里变成事实,"当别处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时,这儿的蚊子则格外猖獗,偶不留心,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传来的各种声响也逼疯人,晚上还有老鼠出没,各种磨牙声抑或是其它声响更是层出不穷,搅得人不得安宁。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都是湿印,屋顶灰泥崩裂,弄得满屋狼藉亦不足为奇。 梁实秋先生所言之处说的皆是"雅舍";的简陋,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所谓"室雅何须大";,大致就是如此。 与梁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相比,被王国维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就显得太过消极。身为相国之子,父亲与家族权倾朝野,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却成日闷闷不乐,就连词作的风格也大多是伤怀之作。稍作对比,高下立见。 人的欲望是无底洞。你得到的越多,那么失去的也就越多。现在,有些人住在高大气派的房子里,却始终怏怏不乐。就像是小孩子好不容易得到了想要很久的机器人,而目光却立马又被五颜六色的积木吸走,而先前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那个机器人则被丢在一旁,无人问津。 世间这么多东西,总有些是你伸手就能够到的,也有些是你跳起来就能够到的,但总有些是你怎么也得不到的。于是人们开始犯罪,企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小偷、强盗根本吃穿不愁,却始终抱有欲念和贪念。就像是贪官污吏,在别人眼中,他们有着所谓的"金饭碗";,却因为心中的欲念而贪污受贿。就像有人说过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看不清的才是最美的。 现今人们讨论着房价的高低,物价的涨降,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发生激烈的冲突,为了一些根本不值得的东西倾其所有,看所有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忧伤的。他们全然不懂得如何去乐观看待一切,放任所有消极情绪覆盖住我们生活中原本的色彩,自己把自己困在了灰暗的世界里。所以,不要低头停滞不前,请抬起头,昂首阔步地前进。因为生活总有美好的一面。 雅舍读后感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

梁实秋鸟课后题答案

梁实秋鸟课后题答案 文中的鸟是意象,写鸟实际是写人生,描写鸟的环境实际是反映时代。从作 者最初对鸟的兴味到最后的不忍看, 作者对鸟是有良知的。 从他关心处于社会低 层的百姓方面看, 《鸟》寄托的思想是深远的。作者对鸟的生存与命运的一往情 深, 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下面是关于梁 实秋 鸟课后题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 清早在街上溜达。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 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 伏着不动, 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 常年地关在栅栏 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如果想要“抟扶 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 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 雀,不是呱呱啼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一声长叫,包括 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 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 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 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 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 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 的长喙, 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 有的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 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驱都是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 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侬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 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 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 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 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

梁秋实读后感700字范文

梁秋实读后感范文 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 一大洼水,下面是为大家准备梁秋实读后感内容,仅供参考。 梁秋实读后感一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 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 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 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 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 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 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 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 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 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 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 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 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 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 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 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鸟 梁实秋 阅读及答案 2016年秋人教版 七年上册

《鸟》阅读 一、段落研读: (一)文章第一段“我爱鸟”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抒情。“我爱鸟”独句成段,强调作用。统领全文,开篇点题,直接抒发了对鸟的喜爱之情,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爱鸟”的情感来展开的。 (二)、阅读第二段: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1 这段写了哪种鸟?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2 赏析文中的句子: (1)“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 反问;写出笼中鸟的苦闷,表达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 (2)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对比,将“笼中鸟”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与“标本室里的标本”进行对比,突出了鸟的苦闷,表达对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的不满,对不自由的鸟的同情。 3“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作者写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意思是失去自由的鸟儿仅仅比死亡好一些。 4作者写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中的囚鸟,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自己爱鸟,反对将鸟囚禁; 和后文所写在大自然里自由飞翔的鸟形成对比,反衬大自然中的鸟的自由欢快。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1 选文写了哪种鸟?作者对这种鸟的情感是什么? 令人喜悦的鸟。欣赏、喜爱 2 从选文看,作者爱鸟的哪几个方面? 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从全文看喜爱鸟的原因,还有: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4 赏析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先用“不是……不是”的句式排除了麻雀和乌鸦,再刻画林中美妙的鸟鸣。运用比喻,将鸟鸣比作音阶、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我至爱梁实秋的散文,理性不乏风趣,高贵不乏素雅。 自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梁实秋的《下棋》,我对梁实秋的爱恋就有增无减,《下棋》中绝妙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梁老在比喻下棋者在争棋时的样子中写道,“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 咕嘟着最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哈哈哈,多形象,我简 直对梁老的语言艺术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妙的是,他不光让人笑,还让你在笑中思考,如“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钩心斗角地与人争逐的。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多 占几个官……”多有哲理啊,真是诠释了“棋如人生”的内涵。 梁实秋写作的年代,离现在已有近六十几年的历史了,可是读来一点都没有时代的疏 离感,相反却越读起劲,于是我钻到了学校图书馆,书海茫茫地把他的书一股脑的搬了下来,一次不能借多,就中午到阅览室啃读,最后居然有了不找遍梁老的作品不罢休的嗜好。 梁老的文章真是太有趣了,雅俗共赏,不仅有阳春白雪的鉴读之处,更有下里巴人的 谐趣之妙。梁老的最经典之作便是《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印行出版后,已发行了六 七十版了,仍风行国内外,经久不衰,这和梁老大家的风范、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雅舍小品》中反映的都是大凡从市井之人到达官显贵都要做了事,如理发、骂人、结婚、握手、写字、讲价、下棋、送行等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和假丑恶,这可能也是我 读起来倍感亲切,爱不释手的原因。 在梁老的笔下,《理发》也能理出惊心动魄来。“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 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需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够了,谢谢你‘……”理发本来是整理 仪容,迈入高雅之堂的必备前奏,可是梁老把理发当做一件不愉快的事,把理发和牙医拔牙、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真是不敢想象。虽然有点觉得夸大其词,但自己理发的心里体 验想来也和梁老描写的差不多,便忍不住击桌顿足高喊:“妙绝,绝妙……”。 在梁老的笔下,陋室也能现出“奇葩”来。“但若大雨滂沱,……终乃屋顶灰泥突然 崩裂,如奇葩初绽,轰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是狼藉。”这是梁老《雅舍》中的语句,雅舍是梁老在四川居住的房子,实际上是有窗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陋室。梁老却称“雅舍”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可爱,大雨如注 的时候,人的狼藉可想而知,却能形容出“奇葩初绽”的美景情趣来,可以看出梁老以苦 为乐,身居陋室而不陋,实乃“德馨”人士也。 在梁老笔下,《握手》是一件痛苦的事。梁老认为和谁握手大有官场尔虞我诈之势, 和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不好握,孤掌难鸣;和另一种人握手让你痛彻肺腑。梁老 还说,就握手的触觉而论,芊芊玉手难得一握,握得倒是冬笋或笋干之类,愉快也不多, 想来也是痛苦万分,简直是一种刑罚。梁老充满智慧地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梁实秋 雅舍

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

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yong二声)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

梁实秋《雅舍》赏析

梁实秋《雅舍》赏析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他有他的生活方

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文章结束语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临时借住。此句是说住在外边的时候多,住在家里的时候反而少。这是国家动荡年代的特征。刘克庄是南宋爱国词人,作者引刘词表达了抗战时期流落重庆时的某种感慨。作者对眼前的现实不会视而不见,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直露、激昂,而是表现得委婉、细腻。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插叙一段遇有暴雨辄满室狼籍的镜头;在谈感受时又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深深的感叹,蕴含于字里行间。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这不符合事实。“是大才子自风流。”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时表现的高雅的志趣、所从事的学术和文学上的清雅的事业,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文人、学者,便使“雅舍”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话下了。这种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不无借鉴价值。 11普数 秦政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Word文档]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Word文档]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梁实秋的《鸟》原文与赏析 引导语: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他的情思,我们一起来学习《鸟》原文与赏析。 我爱鸟。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 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人,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

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畏畏缩缩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一幅如此恬静悠闲的图画,都因为加入了鸟语而生动极致,画中流 动着一脉淙淙如溪流的野趣,令人回味。鸟鸣仿佛总是啼啭在诗情与画意里,小鸟也从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作家梁实秋为他所爱的小鸟留下了一篇文章,作者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梁实秋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