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对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艾滋病患者;生命质量;人文关怀【论文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积极探讨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新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4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艾滋病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由原来的58.67%降至33.33%。结论在积极做好职业防护和各项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并积极实施良好的护理对策、提供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前,艾滋病仍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J。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中国现有HIV感染和AIDS患者约65万人。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随着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共同抗击AIDS口号的提出以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免费使用,近年来本院艾滋病患者的住院例数明显上升,针对如何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如何降低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本院在积极号召做好职业防护、采取抗病毒、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对

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强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关怀,在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统计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4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6岁,平均(31.54-7.5)岁;感染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4例,父婴垂直传播1例,血液传播l8例,性接触传播7例,感染途径无记录者24例。在积极完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6例患者好转,18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对照组为本院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29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好转l2例,死亡17例,死亡率为58.62%。

2心理特点分析

艾滋病患者从疑似到初筛到再次确诊,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期。

2.1恐惧否认期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此期患者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认自己所患疾病的事实,企图幻想着是化验错误,并对前去做治疗的护士旁侧敲击甚至试图偷看病历而获得再次证实。

2.2愤怒绝望期随着不适症状的逐渐加重和诊断结论的逐渐被证实,患者常表现为挑剔、烦躁、愤世嫉俗、摔东西、骂人、悲

观失望、自暴自弃,自行拔除输液针头拒绝治疗,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头撞墙,行为反复异常。

2.3妥协焦虑期此期患者情绪渐趋平静开始变得礼貌、友善,重新开始诉说自己的不适症状并愿意配合治疗,眼睛里经常显现出焦灼的目光,渴望多途径得到更多的有关疾病的相关信息,渴望医务人员的关心、帮助和交谈,渴望延续生命。

2.4抑郁失望期由于疾病的进展,患者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机体的一步步衰竭,经常独自流泪,极度伤感,睡眠障碍,渴望亲人陪伴,朋友探视,感激医护人员尊重、关爱的目光。2.5沉默接受期面对13益迅速衰竭的身体,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病痛,祈求早31得到解脱。常表现为沉默、不愿面对任何人,喜欢独处,甚至瞒着医生和护士重新注射毒品以解除躯体上和心理上的病痛,获得短暂的舒适。

3护理对策

3.1做好心理护理即针对艾滋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心里安抚。护理者要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巡视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尊重患者的意愿,维护患者的自尊,允许患者自由表达恐惧、悲伤、悔恨等,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一句贴切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必要时紧紧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处处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减轻痛苦,重新鼓起生存的勇气。对于患者出现的一切非理性行为,护士要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不要回避,更不能和患者发生冲突,让患者

的不良情绪得到尽情的发泄的同时,护理者要认真全面的观察患者,评估患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的护理对策,迅速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减少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

3.2给予舒适护理护理者要尽力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温馨的住院环境,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做到态度亲切和蔼、仪表端庄、目光真诚自然,注意观察患者的性格、喜好及生活态度,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提供富有个性化的、家庭式的病房室内环境,满足患者心理和视觉上的需求;还可以定期组织科室里的患者进行扑克、象棋、跳棋等比赛,丰富住院生活,消除因社会环境和对疾病的恐惧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身心轻松、愉悦、舒适。

3.3积极开展健康知识的宣教,坚定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护士可以选择合适的称呼开始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告知患者每次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邀请患者参与每天的治疗护理安排,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话题,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满足患者自尊和身心方面的需要,告知单纯发泄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的精神健康,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应对方式,减少使用不良的应对方式,使患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3.4重视亲情护理,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有的家属在获知患者的病情后表现为愤怒、冷漠、不愿理睬患者,更不愿照顾患者,甚至打骂、羞辱患者。因此护士首先要理解家属的

心情,积极主动的与家属沟通,有选择的向家属宣教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安抚、稳定家属的情绪,取得家属的配合,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陪伴照顾患者,满足患者内心对亲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好转出院抑或在平静、安详、满足、拥有自我尊严中离去。

3.5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护士长要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做到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个别护士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拒绝、冷漠和歧视,强调关怀、支持、尊重、关爱、接纳艾滋病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是医护人员的职责j。让每一位护士都心知肚明,护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具有勇敢的奉献精神,沉着稳重而不失机智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更要有一颗仁厚的爱心,不歧视、不厌恶、懂得怎么做永远比做什么更为重要的意义,真正的把艾滋病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用心去关爱每一位艾滋病患者,让他们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放下思想包袱,轻松的、愉快的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疾病的好转率。

4讨论

4.1有报道截至2005年11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14.1万,与评估的65万感染者相差约51万j,说明有大多数人并未接受正规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因此建议各地区通过媒体、发放宣传小册子、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社区等继

续加大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防治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及早防护。

4.2通过对54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深深地体会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尽管爱滋病患者的护理难度大,但只要抓住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变化,及时满足心理需求,及时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指导及人文关怀,确实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管理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 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地震灾难中批量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措施。成立心理干预小组,确立成员工作职责,准确评估确定干预重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针对辅导对象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适时评价心理干预效果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地震灾害心理护理管理 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1]。面对“5.12”震区伤员及家属承受的极大心理压力,医院在加紧救治伤员伤情的同时,尽早建立心理干预组织,帮助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重建,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从德阳、绵阳等地转入灾区伤员140例,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心理干预方法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自评量表标准分值划分为3个等级[2],分别对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程度进行评估:<60分为轻度,61~80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 2.1 积极创建组织机构。按照伤员数量,迅速抽调具有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士和志愿者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负责伤员及家属心理评估,填写心理状况表,确立重点干预对象,筛查心理应激综合征。 2.2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1)掌握特点,及时干预。根据辅导对象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与伤员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关系,每天与伤员及家属进行1次心理干预,每2天开展1次组内心理疏导和院内培训。(2)熟悉技能,有效干预。首先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诱导伤员抒发情绪;其次是关心伤员的伤情和睡眠情况,对非心理性疾病造成的伤害,尽早采取积极措施。(3)遵循原则,规范救治。以躯体伤痛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作为必要的辅助治疗。迅速及时解除伤员伤痛,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2.3 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轻度心理问题由护士及志愿者负责,中度由专职医生指导处理,重度心理障碍由心理指导专家进一步治疗。(1)结合伤员个性特点,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2)结合环境技术要求,营造并保持安全舒适环境,针对辅导对象特点集中开展儿童心理治疗。(3)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小组形式实现。5~8人一组,每人负责3~5名伤员;小组成员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一、建立合理、实用的消毒隔离制度及灵活的护理管理模式 护理HIV感染的病人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任务。高度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使护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当然,直接护理的基本技巧与护理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区别,特殊措施之一是消毒隔离及管理问题。 由于艾滋病是传染病中最新的一族,隔离消毒措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人们谈艾色变,大家如临大敌,似乎怎么隔离都不过份。消毒更严格,病人用物几乎能焚烧的全部焚烧,其他一律高压消毒。但随着知识的普及,了解到HIV 感染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体液暴露和母婴垂直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因此,目前的消毒隔离措施更实际和实用了。 1.消毒隔离 (1)病房要求:什么样的人需住单间呢?病情复杂、严重有机会性感染不合作,用血和其他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病人有相当经济能力,提出特需服务的病人。 (2)皮肤粘膜的保护:为防止HIV感染,护士实施护

理时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特别是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因此当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3)对操作的要求及污染物的处理: 护士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量集中,严格规范,避免误伤自己。当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要注意对利器的处理,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器械用千分之五的消毒液浸泡后再经高压灭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经消毒毁形处理后由卫生局指定厂家回收。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类经高压消毒后再与一般同类物统洗。 (4)送检标本处理: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专送检测。标本用过经消毒处理后再弃掉。 (5)尸体处理:处理尸体应戴手套,穿隔离衣。伤口及渗出部位需妥善处理,房间、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同一般终末消毒方法。 2.灵活的管理模式: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分析 郭慧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分析郭慧 发表时间:2018-05-02T13:05:34.6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2期作者:郭慧[导读]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是存在不良的情况,针对每个不同的情况。 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这些心理情况,找到针对这些心理特征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的将这100例艾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将这两组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心理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是存在不良的情况,针对每个不同的情况,针对性的采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心理特征;护理措施 艾滋病是由人体内T细胞的破坏引起的,对导致缺陷的传染病的免疫力下降。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致病性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由于艾滋病毒破坏人体免疫力,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性反应,所以疾病很长,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年上升,目前部分地区已成为威胁公共卫生,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质量的重大传染病疾病。但是这种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不但给病人带来痛苦,还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的将这100例艾滋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30.48±5.97)岁;根据传播途径分为经性接触传播患者30例, 经血液传播患者10例,经性乱传播患者10例,文化程度:小学16例,初中14例子,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31.03±6.24)岁;根据传播途径分为经性接触传播患者28例, 经血液传播患者11例,经性乱传播患者11例,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13例子,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7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对比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常规对症护理,引导并监督患者用药。 观察组(针对性护理):依据患者的心理特征为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护理人员应该用那种亲切的语气和态度与病人沟通,耐心的倾听病人抱怨,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应保持与病人的眼神接触,使病人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依赖。 (2)护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保护患者的隐私,开展患者的思想工作,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根据认知疾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艾滋病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敢于面对疾病,知情患者乐于接受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患者被告知通过自我调节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给予病人的关心和鼓励,缓解病人的内心压力;鼓励亲友与患者沟通,激发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疾病治疗的信心[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本次研究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值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差.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由患者答卷,满分100分,分值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处理 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用SPS20.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更具优势,P<0.05。观察组SAS评分为35.07±6.48,SDS评分32.08±5.43,护理满意度评分90.47±6.93,对照组SAS评分41.48±8.04,SDS评分47.08±7.94,护理满意度评分80.47±4.73。 3讨论 临床医务人员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发现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患者极易产生因患病而死亡的恐惧,引起患者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同时由于输血感染患者容易产生怨恨情绪,甚至逆向心理。此外,该病会使得患者心理更加敏感,出现自卑心理,可同时降低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心[3]。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艾滋病防治措施,该病的死亡率较高。由于艾滋病的病因比较特殊,病人极易出现自卑心理,一般护理人员缺乏与病人的沟通,同时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较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十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4]。注意和缓解艾滋病患者的焦虑,孤独,自卑,甚至自闭症,痛苦,悲观,偏执怀疑和愤怒冲动的恐惧心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激动的心情。艾滋病不仅是一个“治愈”一词,也是一个“防范”一词,而如何控制人群的心理问题,对于提高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进行个性化咨询,进行情绪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发挥作用[5]。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比如在人口比较多的城市,大肆倡导使用避孕套,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治疗,去普及艾滋病相关的知识。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婧,汪德清,蒋双阳,胡春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分析[J/OL].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078.. [2]李丽梅.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蛇志,2017,29(01):64-65.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对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艾滋病患者;生命质量;人文关怀【论文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积极探讨适应艾滋病患者的新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4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艾滋病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由原来的58.67%降至33.33%。结论在积极做好职业防护和各项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并积极实施良好的护理对策、提供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确实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前,艾滋病仍是全球热点的健康问题,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疫情J。2005年最新评估显示,中国现有HIV感染和AIDS患者约65万人。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随着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共同抗击AIDS口号的提出以及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免费使用,近年来本院艾滋病患者的住院例数明显上升,针对如何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如何降低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如何护理艾滋病患者,本院在积极号召做好职业防护、采取抗病毒、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对

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强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关怀,在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统计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54例为实验组,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6岁,平均(31.54-7.5)岁;感染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4例,父婴垂直传播1例,血液传播l8例,性接触传播7例,感染途径无记录者24例。在积极完善职业防护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36例患者好转,18例死亡,死亡率为33.33%;对照组为本院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29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好转l2例,死亡17例,死亡率为58.62%。 2心理特点分析 艾滋病患者从疑似到初筛到再次确诊,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期。 2.1恐惧否认期由于对疾病的恐惧,此期患者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相信、承认自己所患疾病的事实,企图幻想着是化验错误,并对前去做治疗的护士旁侧敲击甚至试图偷看病历而获得再次证实。 2.2愤怒绝望期随着不适症状的逐渐加重和诊断结论的逐渐被证实,患者常表现为挑剔、烦躁、愤世嫉俗、摔东西、骂人、悲

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

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4-10T15:06:54.4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3期作者:栗晓静 [导读] 灾难是一种人为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发生较为突然,危害性较大。 解放军第二八五医院河北省邯郸市 560001 【摘要】灾难是一种人为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发生较为突然,危害性较大,且难以控制,不但给社会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无助、绝望、狂躁、无助等情绪,次情绪也被成为“急性创伤心理应激反应”。以上的灾后不良情绪会造成精神障碍,影响心理影响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自杀行为。对于灾难创伤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灾难受灾人群的心理应激反应,本文探讨分析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护理的作用。 【关键词】灾难;护理干预;心理应激 灾难是一种人为难以控制的现象【1】,在灾难发生后会给成千上万的人造成较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对于亲身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行为和心理均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使机体和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创伤情况【2】。为了改善受灾人群灾后心理状态,灾后人群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应激反应的护理措施,使人们尽快恢复生活的信心。 1灾难创伤心理 灾难包括自然灾难、人为灾难两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灾难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自然灾难因人为无法控制,导致产生的危害也较严重,自然灾难不但会损伤人们的身体,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意外创伤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属于人为灾难的一种,随着目前工业、交通、农业等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为灾难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本文对灾难后相关的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3】。心理创伤应激障碍是因灾难导致的精神疾病被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异常精神反应,也是一种持续性较长、具有延迟性的心理疾病。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人类受到灾难和惊恐所产生的的精神障碍,灾难后心理创伤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数月或数年后引发的。在患者发病后思想较偏激,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应对灾难受害人群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心理疏导。 在灾难发生后影响创伤性心理的应急障碍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灾难发生过程中,因受难者年龄、性别、人群等不同,引发发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受难者发生创伤性心理应激障碍的因素为暴露因素,而在灾难过程中灾难的持续时间、亲人丧失程度、财产丧失程度均会导致心理创伤的不同【4】。另一种是在灾难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安全感、应对策略、压力资源、资源流失等情况均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创伤。 2心理护理干预目的 灾难心理护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受难人员的心理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干预阻止灾难后二次伤害的发生,防止群众悲痛情绪的蔓延和扩散,另外应缓解因应激创伤导致的症状,针对受难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治疗的干预,最后应建立受难人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干预灾难创伤心理的理想目标。 3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应让患者树立并建立起相互合作、尊重、信任的关系,维持和谐平等的护患关系【5】。护理人员应积极应用人际沟通技巧,并建立融洽的沟通环境,患者随着灾难的发生社会角色的减弱和丧失,十分迫切的希望在新环境中被尊重和认识,护士应用热情、礼貌的态度接待患者,并详细循环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相关背景,根据患者受教育情况、经济情况、宗教信仰等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要耐信倾听患者灾难过程中经历的过程,并让患者谈及对于灾难的心理感受,应热情主动的询问患者的相关想法,帮助患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并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3.2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患者在接受心理干预时被限制在固定的白色空间内,会与以往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所不同,长时间的限制往往会产生厌烦乏味的情绪。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者在进入陌生环境后,面对陌生面孔时会产生恐慌、紧张、哭闹的情绪,护理人员影响患者介绍治疗房间的情况,及要进行的心理干预过程,是患者尽快接受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帮助,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和责任感,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减轻抵抗情绪。 3.3提供有效的护理和诊疗 受难者在灾难发生前身体健康,在创伤后患者机体会发生较大的损伤,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会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受伤的患者身体疼痛引发的不适感,及肢体活动受限,器官损伤均会产生恐慌、焦虑、急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详细询问目前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解决措施。临床护理人员应优化护理方案,提供开放性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在检查、护理、治疗操作过程中充分解释其治疗目的,并告知其配合治疗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护理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机体损害情况及疼痛情况。应给患者进行耐信的解释和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从而使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均感受到温暖。向患者传递好转的治疗信息,帮助患者消除心中的顾虑,帮其树立重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4满足患者需求 在不影响治疗护理干预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生活需要,根据患者的生活爱好、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身体伤情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的,应帮助其保持卫生和整洁的治疗空间,患者不愿告知的隐私或生理缺陷应保守秘密,维持患者治疗尊严,从而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3.5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以医院基地,应有计划性、目的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并正确认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和社会心理因素,从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并对心理创伤起到防御型的应对方式,保证灾后人群身心健康。可通过言语、行为、神情等对患者进行感染,并逐渐消除灾难对患者的影响,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维护自身行为,使受灾者的内心更为坚强、强大。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自身情绪的管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国家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9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途径与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与国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然要考虑面向21世纪教育怎么办?长期以来,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学业成绩、思想品德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任务之一应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对以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素质,体力素质和思想素质进行纠正。我们教育工作中,应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中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没有健康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不久前,有人曾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 世纪之患。因此,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潜能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其它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管一个整体系统中。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14T16:35:37.3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王家荣[导读] 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 王家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22-02 1 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焦虑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这是住院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病人的焦虑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忧;也可能来自对住院环境和周围人群的不熟悉。病人会有心悸胸闷、厌食恶心、失眠乏力,情绪焦虑不安、不耐烦、过分的担心、紧张。 1.2 抑郁抑郁是现实丧失信心所引起的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常见于预后不良或面I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生理上会出现食欲、体重降低,便秘,睡眠紊乱,易疲劳和头痛等。情绪淡漠、麻木不仁、兴趣减退、沮丧、自责。病人往往对治疗丧失信心,甚至悲观,厌世。这样的情绪对治疗有不良的影响。 1.3 恐惧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高强度的复杂情绪。这样的情绪往往与知识缺乏,如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害怕手术和特殊的检查、对医院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病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也可有失语差、失眠的表现。心理上病人精神高度紧张、烦躁不安,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如过度就医或回避就医等。病人易激惹、有敌对情绪、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护士要注意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避免冲突。 1.4 孤独住院病人来到陌生的环境,脱离了自己平时所熟悉的环境及交往人群,常产生孤独的心理。病人变得敏感,紧张,人际关系不良,常做出一些举动以期得到护士的关注,如:频繁地按铃找护士,护士到了床边又没什么事;经常在护士办公室门口徘徊等。这时,病人需要得到护士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1.5 依赖、退缩人一旦患病,往往会得到亲友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某些病人会变得依赖性增强,被动,顺从,情感脆弱,甚至出现退行表现。平时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会做了,平时很有主见的人变得犹豫、退缩。要求亲友更多的关爱或要求更多的亲友前来探视。 1.6 期望值过高病人患病后会急切地希望得到治疗,并希望尽早痊愈。他们会要求最好的医生、护士对他进行治疗、护理,尤其是面临手术等复杂的治疗时更会对医生加以选择,对医护人员寄以极高的希望。护士应增加与病人沟通,适当降低病人的期望值,使病人对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如果病人一直抱有极大的希望,一旦结果与病人的预期出现了偏差,常会激发病人激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失望、抗拒等。 2 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 2.1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病人在医院,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病人消除不安的情绪。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达成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疗。病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使病人从中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住院生活规律、彼此间相互帮助、照顾。对于特殊疾病病人,可以使他们彼此分享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有利于对病人不良情绪的排解和宣泄。但要注意,对有不良情绪的病人要避免影响其他人。 2.2 重视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病人的社会保障及家庭支持会影响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尤其是家属对待病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护士在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对病人的护理,还应该重视病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家庭及社会支持。如果没有,护士应该帮助病人争取亲友的配合,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宣传,使他们明白自己对病人的支持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2.3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颜色、光线、声响、空气都会带来情绪的变化,如冷色调会使人平静,暖色调会使人兴奋,噪音会使人烦躁。护士要尽量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安静、色调柔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陈设尽量简洁、整齐、美观。优美的环境会使病人心情愉快,促进疾病的康复。 2.4 做好健康宣教病人患病之初,对自己所患疾病不够了解,或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和病人达成共识,会引发医患、护患间的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病人加强知识的宣教。 病人处于患病时,要向他讲述疾病的病因、病程、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着重宣传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在出院前要教会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症状观察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病人对疾病越了解,越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而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2.5 合理使用心理治疗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该适时、合理地使用心理治疗方法。护士最常使用的心理疗法是支持疗法。采用安慰、指导、保证、支持、疏导、劝解和调整环境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 但是,护士能做的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病人的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当病人的心理问题特别严重而护士不能处理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国蓉,李继平,黎雪梅.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6,20(7):1807. [2] 赖平妹,林宗伟,黄丽葵.心理测量对临床心理护理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32(7):1384. [3] 王丽琴.浅谈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0, 23(1 ):27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关键词】艾滋病 【摘要】不同的性格、文化层次、病情和心理状况,使艾滋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其免疫力、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超前预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学的方法予以积极施护。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艾滋病又名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般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1]。艾滋病是一种世界性难题的疾病,难以攻克,治愈率几乎为零。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复杂,一般会经历5个时期,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予以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 1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1.1 怀疑否认期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艾滋病,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并会去不同医院就诊,希望误诊被证实。 1.2 愤怒发泄期度过了否认期,患者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了艾滋病的诊断,患者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

弄的感觉,表现悲愤、烦躁、拒绝治疗,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怕被周围人遗弃[2]。表现这些心理的行为如:大声喧哗,百般抱怨,无理取闹,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1.3 合作协议期患者由愤怒期转入协议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又能顺从地接受治疗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他保密,要求得到舒适周到的治疗和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 1.4 悲伤忧郁期当患者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己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1.5 接受升华期也有许多艾滋病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此期患者对自身疾病关注不会太多,而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 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艾滋病是一个难治性疾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患者面对死亡、社会孤立、人们的歧

人为灾害发生后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人为灾害发生后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摘要:人为灾害发生后,人们通常的情绪反应有恐惧担心、迷茫无助、悲伤内疚、愤怒失望和思念,表现出来的行为有脑海重复闪现灾害现场画面、反复思念逝去的亲人、失眠做噩梦、缺少安全感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灾后应激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护理与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平稳的走出阴影。 关键词:机组人为纵火案灾后心理应对措施 引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若是人们的文化道德教育不足以抗衡那些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巨大诱惑时,一些可怕的人为灾难就与我们不期而遇。 人为灾害指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其中离我们生活较近的有人为纵火、家庭暴力、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其产生的原因相对个人化,但其影响程度与面积却也不输于自然灾害。 2015年7月26日深圳航空公司HZ9648航班上发生一起纵火案。犯罪嫌疑 人的作案动机我们不得而知,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是这样的小型恐怖灾难发生之后,客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受影响。根据受采访的乘客黄女士(化名)所说,现场一片骚动,可以闻到刺鼻呛人的味道,空姐提醒乘客们保持冷静,呼吁大家保护好儿童与妇女的安全,号召男乘客将行李拿下堵住过道...... 我们不难想象人们当时内心的惊恐与无助。在这种时候,大家第一时间需要的是有人来给予他们应对灾害现场的能力,如在本次事件中,乘务员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其次,在灾害结束后,人们的情绪本应该得到全方位的评估与护理,如通知相应家属前来抚慰,安排心理治疗师与其对话,甚至是给予一些金钱上的赔偿等等。而据黄小姐所述的事实是,从乘客下飞机前往机场公安部门调查至当天下午,不仅在逗留机场的6个小时左右时间,没有任何部门提供食物或者做安抚开导工作。且在事件过去近二十个小时后,相关的部门也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道歉,也没有给我们对这件事的解释。 从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来看,我们既看到了公众部门应对措施的可行之处,也看到了其中不足之处。于他们而言,事后罪犯被抓获,无重大人员伤亡,没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所没有的看到的是受灾人群的心理层面上所受的创伤,而其深远影响不可小觑。

艾滋病护理常规

艾滋病护理常规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临床表现】 (1)一般性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粘膜损害: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护理问题】

(1)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血液、体液排出病毒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HIV感染致机体消耗增加、营养摄入不足及凝血因子Ⅷ缺乏引起的出血有关。(3)体温过高与HIV感染有关。 (4)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5)躯体运动障碍与关节出血、脑萎缩有关。 (6)恐惧与病情重及传染性强有关。 (7)知识缺乏与患者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有关。 【护理措施】 1、血液、体液隔离。 2、休息艾滋病病人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时应严格卧床休息,以降低机体消耗。症状减轻后可逐渐起床活动。病室应安静、舒适、空气清新。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色、香、味,设法促进病人食欲。腹泻病人,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少量多餐,少食含纤维素多的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以静脉输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对症护理 (1)针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进行对症护理,密切观察上述症状的表现及变化。 (2)因艾滋病病人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差,易发生继发感染,口腔和皮肤常成为病原菌侵入的门户,因此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发生感染。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一、厌学 【行为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产生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

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易敏 发表时间:2012-12-28T14:16:46.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易敏 [导读] 目标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心理护理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成败,是心理护理工作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 易敏(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40-02 【摘要】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现代医学模式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心理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护理制度的改革,充实了护理学内容,而且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整体信心以及帮助患者康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患关系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伴随着科技发展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单纯针对生物疾病的治疗严重阻碍的医学的发展进程,更多关注于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才是促进医学发展的有效途径。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GL Engel)[1]教授首先提出了有关医学模式的新理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理论(Biopsychosocial Model),成为医学研究、教学,以及临床医疗护理的发展蓝图。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的推动下,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责任制护理的实施,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地配合治疗和执行医嘱,而是既重视机体功能,又考虑心理状态,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护理正日益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及原则 1.1 心理护理概念 关于心理护理的定义、描述、成分及维度的讨论国内外一直都没有一致性的结果[4]。综合理解心里护理的概念就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良好护患关系,正确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来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或保持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是整体护理的核心。 1.2 心理护理目标 (1)全面评估和正确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是心理护理应当达到的首要目标。 (2)环境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关。所以,帮助患者较早地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取得有效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整体护理的概念中,健康与疾病不是相对立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心理护理程序不是以患者出院时为完结点,能够帮助患者自我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环境影响的不适应性,是护理的最终目标。 1.3 心理护理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的和效果,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护理内容的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服务性原则;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交往原则;灵活应变原则;启迪性原则以及自我护理原则[5]。 2 心理护理的历史机遇 近半个世纪以来,护理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领域的变革,是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结果。1955年Lydia Hall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1961年Orlando和Johnson等学者开始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护理程序,护理理论家Matha Rogers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同时,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使人作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体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导致护理的指导思想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倡导实施身心一体的整体护理。到199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的概念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反应。可见,护理理论与实践都拓展到了人的心理、行为、环境、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方面,迫切需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护理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心理护理发展相对较晚。1981年刘素珍学者在《医学与哲学》中提出“应当建立和研究护理心理学”,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遂即逐步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护理心理学》先后出现在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将其设为必修课,不仅使护理专业人才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对优化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护理系力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国内护理工作者及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大量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心理护理的发展进程。 3 心理护理与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作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人类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统一物因素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核心,是心理因素产生的物质条件,也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承受者。但是,心理因素的形成又随时影响和制约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则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可作用于心理因素成为后者的根源;它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因素的折射作用才实现的。近代医学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如果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产生了悲哀、焦虑、恐俱、愤怒等不良情绪和情感,造成心理状态骤然变化,以至引起机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长期下去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2]。尤其近些年来对紧张状态(应激)的研究,更说明严重构心理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3]。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4 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展和升华,注重从个体向整体出发,再由整体反应个体护理效果。效果的好坏与成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来支持,这个体系就是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心理护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6],评价体系尚缺少客观的评定指标和统一的衡量标准。国内心理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