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四、课题论证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发表时间:2011-9-16 来源:《学园》2011年6月12期作者:李玉玲

[导读] “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李玉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研室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感触很多,特别是担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七年级

教学研究工作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进入中

学后的不适应。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苦

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现状,深感做好中小学衔接

工作的重要性。“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

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

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

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

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

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一小学生进入初中,过渡衔接不好的主要原因1.从教材内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到了中学,教材体系一下增多,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

2.教师授课不同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老师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都是从九年级下来的,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3.学生特征不同

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

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走弯路,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4.学习习惯不同

学生在小学阶段习惯好、能力强的同学,进入初中后,能够较为迅速地适应初中学习,这些同学的优点是:对语文学习有热情,积极性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学就不会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学不会,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这些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自然感到学习吃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逐渐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分化”与成绩“滑坡”。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脱节。由此可见,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小升初学生将面临如下变化:知识结构和难度的转变、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孩子学习心态和方法的转变。针对以上变化,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要迫切关注的。语文教师面对小升初后的成绩直线下降问题必须该做点什么了! 一、过渡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书写规范、工整;课外读书看报;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二)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

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二、具体实施方法 小学阶段课程少,知识容量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通常扶得多些、具体些。学生进入初中后的课程增多,容量加大,知识加深,学生在大量复杂的知识目前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我们不仅要吸取和借鉴日常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要依纲据本,结合实际,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及习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猎取知识,达到一种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 (一)教会学生用语文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会使用课本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课本的同时,注意勾画出文中

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课题: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姓名:王瑞瑞 学校:香乐乡南官地中心小学校

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香乐乡南官地中心小学校王瑞 瑞 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标准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教学的脱节,实现学生的平稳过渡,学区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学习,探讨反思,旨在要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衔接的重要性。 一、衔接的关键因素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训练学生读书、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同时小学教学中培养动手多练的习惯,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想要提升写作水平,就需要让学生坚持长时间练笔,培养一种习惯。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坚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的方式延续到初中,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二、衔接的前提是把握教材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衔接 在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生要懂得默读,并且默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约束速度”;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同样要求进行默读,但更多是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浏览和略读的方式;在分析、理解与评价上,小学阶段注重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讨论与交流,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初中阶段在这基础上还要求针对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各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然后进行分解,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加以理解,然后再整合资源,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方案。只有充分掌握了标准,才能够明确教材意图,才能够获取教学依据。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钻研教材,能够找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将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比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定会涉及到词汇、语法等内容,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课型当中也出现过词汇、语法等内容,在教学中,如果可以注重这一部分内在联系,就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内容,满足教学要求。

浅谈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衔接 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陈留贯 [摘要]:中小学两学段之间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衔接上形成了较多的难题与障碍,直接影响了初中英语教与学的发展。“脱节”问题产生的三大因素是1. 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2. 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3. 阅读教材的差异。解决“脱节”问题首先要抓好初一过渡阶段,在“渐变”中顺利完成衔接。要明确目标,由浅入深,达成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其次遵循学生的英语阅读心理规律,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中小学的联系,构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衔接策略 我市中小学两学段长期以来都是处于各自独立相对封闭的状态。由于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彼此缺乏相向的直接交流,“闭门造车”的情况较普遍,从而给中小学两学段之间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衔接上形成了较多的难题与障碍,直接影响了初中英语教与学的发展。 为了弄清中小学之间英语教学上形成脱节的原因,最近几年笔者专门到就近小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听课与考察,并与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把中、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比较,从而发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较大差异,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材设置、教学容量(尤其是阅读课的教学容量)、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造成了衔接问题的产生,也是形成“脱节”现象的直接因素。 下面就“脱节”问题形成的三大因素和应对的策略谈谈本人的见解。 一、“脱节”问题产生的三大因素 1. 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 鉴于我市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社会对中小学的要求和评价取向也不同,因而使中小学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各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少,自控能力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得紧、管得严、过问多;老师跟班、盯班很紧,保姆式地扶着学生走,实践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管理方式。课堂上,由于学习容量相对较少,老师能督促每个学生跟读、背诵,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极高,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跟读的时间与空间,十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后基本上能要求学生背过当天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所学内容的难度较少,大部分学生能过关,因无法跟上进度而放弃学习或厌学的情况相对较少。但相对而言,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较弱,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初中阶段,学生年龄渐渐增大,而教材难度和课堂教学容量也大幅增加。教法上教师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讲课过程点到即止,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大大增强,很多情况下老师再也不包揽代替,也不再事事过问。这样就形成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跨度。这种教学管理的教学方法上出现的差异使一些早已习惯于小学阶段保姆式教法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一时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而致成绩急剧下降并产生厌学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再者,当今中学教学整体下仍难于摆脱中考甚至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成绩就是硬道理的大环境下,部分老师迫于成绩的压力,教学上出现急攻近利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学过程中没能严格遵循阅读课教学的要求而过于关注中考题型的分析研究。讲授阅读课则过分强调单词、短语和语法,往往违背了学生阅读心理的规律,这种情况的后果是很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英语阅读的兴趣。 2. 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为此,小学语文一、二、四年级教师和青青子衿专业社群的教师,围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小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一、前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1、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2、教学模式的衔接。 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4、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考试结果出来后做好质量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心理上的衔接。 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小学高年级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

题目小学高年级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作者张文娜时间 2012.9.25 …………………………密………………………封……………………线……………………… 刚接到领导安排的这项任务时,自己感动无所适从。领导要求谈谈关于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说实话在教学方面自己也是摸爬着前进,我又岂敢在小学部这么多优秀教师面前卖弄,更不敢在初中语文大师面前班门弄斧。最初自己也是百般推辞,只怕辜负领导的委任。 既然最后接受了任务,希望我的发言能够对小学与初中的语文衔接教学有所帮助,如有说得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予以纠正。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小学语文教材单一,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少升学压力小,故课堂容量少,强调熟能生巧,形式多样。中学教材相对比较深奥,知识点也较多,课堂容量大,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的思考合作往往是课堂的主旋律。 前期我们所构建的知识树中六年级和七年级对听说读写各项知识的衔接点做了明确的说明。《课标》把小学高年级划分为第三学段,初中7—9年级归为第四学段。第三阶段需要达到“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第四阶段需要达到“熟练的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的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根”与“魂”,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郑国民在《为中国而“读”》中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可见,阅读已经成了我们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其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和课外就如同语文教学的两只翅膀.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是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内外阅读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又能把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所以从理论上说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大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即培养整体阅读、深层剖析、理解阅读材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在阅读中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的课外阅读,并使之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阅读日”,这标志着阅读已经开始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都很重视学生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韩国发行了“世界阅读日”邮票,以推动青少年阅读;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南明教育创办者、新港实验学校校长魏智渊对“儿童阅读原理的解读”和“海量阅读”的实施;“课内海量阅读”的创始人韩兴娥老师以及被授予中国“北派名师”的我们河南省灵宝市的特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一、研究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不同: 低年级段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的习惯。 中年级段重点培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 高年级段重点培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序、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 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1)提出要求,指导预习(2)以笔助思,激发潜能;(3)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学会静下心来品味文章、厚书读薄,薄书读厚。(4)读写结合,注重积累:边读边想,诵读积累;读写结合,实践积累。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方法 (1)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环境,让书香弥漫学习生活时空,让阅读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2)引领读书:开卷有益——常读书;良师益友——诵经典;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

学段阅读教学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

《学段阅读教学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作为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呢?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跨度很大的重要转折。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升入初中学习,将面临着许许多多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矛盾,接受着全新的考验。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心理年龄特征还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同时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课程容量的增加、学习节奏的加快、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等一系列巨大的反差和变化,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学习等各方面一时难以适应这些全新的变化,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入学后产生迷茫、失落现象,思想、学习、生活跟不上主流,成绩出现滑坡。同时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能力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同样,初中升高中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身心发育、健康 1

成长是又一个飞跃,学生再次面临着生活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学习内容、听课方式、做题及复习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和不同要求,尤其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量加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增强,学习方法方面,更注重独立学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同时高一学生进入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伴随着闭锁心理的解冻和两性发育的成熟,异性交往的问题也会变得突出起来,也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以及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很大,如何为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衔接和过渡铺垫搭桥,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和由初三到高中的科学过渡,这是搞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课题,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学校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县整体教育质量和中高考成绩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二、研究目的 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部分学生成为“学习有困难学生”,甚至变成老师的“头痛生”。为此,家长着急,老师操心。义务教育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归因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是归因要素,主要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存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不适应中小学教材的变化;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变化;不适应初中学习方法的变化;不适应初中渡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改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题目参考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题目参考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信息能力的研究 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生作文难点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探索小语综合性作业的设计方法 微型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观察与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的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 真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的研究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顽童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及发展的研究 作文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化生活 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个性化“习作——写作”实践与研究 小学诗化语文教学的探究 实施大语文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动态生成性”的研究 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建构 在情境中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语文课堂学习中培育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生“两真”作文实践 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观察作文”教学探究 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中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的探索

小学生想象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生划范围自主拟题作文实验研究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非语言应用的研究 低年级儿童口语能力初探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小语教学与网络资源整合的研究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方式的探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自主作文的研究 “主动探究,个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 发表时间:2014-03-10T13:55:42.92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宋亚刚[导读] 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河北省威县仲夷中学(054700)宋亚刚 【摘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差异,为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避免教学的脱节,教师要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1 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至关重要。而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以及学习习惯,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特别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非常必要。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发现,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可行的,其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空白点是可以找到并予以加强的,关键是小学与中学的相互延展、靠拢、衔接和磨合。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延续性,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或问题,都将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结合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衔接的依据。 2 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的策略2.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衔接意识,小学初中齐抓共管是前提。小学和初中的教师、学校领导要有九年一贯制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转变各自为政的教育观念,树立衔接意识,为中小学衔接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性保障。小学尤其高段教师要有衔接意识,以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习惯为重点,为初中语文教学打基础,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持续提高;初中尤其是初一的教师更要有强烈的衔接意识,经常想到与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关注学生的原有基础,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2.2 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克服不良倾向。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 3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来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互动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5 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适当复习一下旧知识十分必要。一是把握住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这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二是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如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传好“接力棒” 实现“无缝对接”——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文/肖虹 近些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从取消严格的小升初考试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感到不适应,甚至不少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到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致使语文成绩严重下滑。其实这就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育尤为重要。然而,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出现的种种脱节的现象,到底该如何传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并争取实现“无缝对接”呢?笔者认为必须冷静地进行思考探究其原因,

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究其“因” 1.教材未贯通 教材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的凭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进行。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是实行“两纲两本”的政策,即中学、小学各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根据各自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语文教材。就拿苏教版张庆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说,张氏教材突出“新、实、科、简、美”,洪氏教材则以“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独树一帜,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并且在内容方面,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能力的,初中还得从头开始;而有些小学语文反复强化的习惯到中学却消失了。这些都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过渡、衔接。 2.教法未贯通

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教法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小学衔接的困难。相对内容而言,小学教师上课更注重形式,存在信息量不大的问题。而中学课时紧张,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量膨胀,导致“消化不良”,原先走得好好的,现在步子就慢了渐渐掉队了,有些甚至根本不会走了。 3.评价未贯通 现行语文课程评价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断裂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考试无论是考试的题型、题类,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如,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5、6年级要求:“听他人说话耐心认真,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中考的答题规范,则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四、课题论证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发表时间:2011-9-16 来源:《学园》2011年6月12期作者:李玉玲 [导读] “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李玉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研室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感触很多,特别是担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七年级 教学研究工作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进入中 学后的不适应。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苦 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现状,深感做好中小学衔接 工作的重要性。“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 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 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 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 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 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一小学生进入初中,过渡衔接不好的主要原因1.从教材内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到了中学,教材体系一下增多,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 2.教师授课不同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老师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都是从九年级下来的,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3.学生特征不同 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

最新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 课题研究方案)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怎样的课程设置就培养出怎样的人。而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

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能将已有生活经验化为文字、感受、理解来吸收知识,获取知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各地有关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研究这项课题研究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一进入到初中,都明显地感觉不适应,学习状态出现了起伏,并直接影响到了学习质量。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顺利地做好中小衔接。在这次中小衔接研讨活动,我们与中学老师相互听课,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做好中小衔接,应以学生为着眼点,最基础的还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有衔接作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平稳过渡。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中小过渡的稳固的桥梁。那么,小学六年级需要培养什么学习习惯才有利于中小过渡?如何培养?我认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课堂中,听和说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学习行为,《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小学高年级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培养不应只放在口语交际课进行,而应贯穿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之中。 听,本来就是一个被动的行为,教师很多时候会发现学生听时心不在焉,听后不知所言,听完马上就忘。所以,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仔细聆听,还应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理解内容,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所质疑,并酝酿下一步“发表”的内容。只有这样,听才不是被动的,才是有效益的。因此,在课堂中创造一些听与辩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听的能力,进而形成习惯。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老师不要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让听的学生对老师有依赖心理:就算我没有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老师也会响亮地、正确地再说一遍的。这样就用老师的听替代了学生的听,学生听的能力与习惯就无从提高和养成。另外,在某个同学回答之后,老师不妨再问“还有什么补充?”或“你对他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之类的问题,用问题去反馈学生听的质量,也用问题去暗示学生:要认真听,边听边想,不然,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是回答不出来的。 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表达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就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但是,到了六年级,教师往往会发现课堂沉默了,怕说错,不敢说,不愿说是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敢于表达的信心,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抹浅浅的微笑,一个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有所减退,学习质量有一定的幅度下降,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通过具体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无可非议的,从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入手,搭好了三座桥:即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桥,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桥。低年级侧重搭了启蒙桥。在入学之初,注意为儿童创设了学习语文的情境,让儿童在语言环境中学好汉语拼音,打好识字和写字的基础,利用汉语拼音工具,提早读书,同时早读书为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架起了桥梁。中年级一直是学生低凹段,语文教学一方面在注意丰富学生词汇的同时,加强句段训练,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独立默读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读书方法。从三下开始以读写训练为重点,从多方面拓宽道路,铺好了过渡桥。高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统一起来,以阅读为基础,读写有机结合,同时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自己读书,自己会作文,在实践中培养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初步的创造精神,为升入初中搭好了挺进桥。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是大的,是值得褒奖的,可在初中阶段确实有不少小学阶段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习门类突然增多,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2.在教与学方面,中小学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小学生“听鼓下挠”,学习往往容易处于被动;中学生强调动口、动手、动脑,如缺乏自觉性、独立性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小学生有依赖“耳提面命”式辅导的习惯,中学生强调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计划不周密,顾此失彼。初中阶段学习时间较紧,在校时间基本排满了课程。由于以前习惯的影响,学习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计划不周密,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打乱仗的情况。 4.偏科或“欠债”,积重难返。初中所学科目较多,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少数学生在小学就有偏科的毛病,进入初中后,一旦忽视了某一学科的学习,日积月累,等到他醒悟过来时,就发现自己“欠债”太多了,想赶上去困难很大,一是时间精力不容许,二是自学能力较差,一科没学好,就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一科成绩没赶上来,整体成绩也好不了。 造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四点,其中还有很多重要原因要在老师身上找。因此,怎样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力争通过中小学语文衔接研究,有效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建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初中学习,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