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的隐喻性

网络词语的隐喻性
网络词语的隐喻性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莼* 黄建滨** 摘要:近年来,隐喻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段,而且已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人们对语言的了解和认识也已不再局限于字面涵义,而应当更多地挖掘其丰富而且更为深刻的修辞意义。本文将对英汉饮食词汇中的隐喻现象作简单的列举,比较和分析。并从列举、分析英汉饮食文化中的单词、习语、谚语等入手,对这一方面的隐喻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 关键词:隐喻饮食词汇文化差异 隐喻作为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评论,诗歌欣赏的主要借助工具,而且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认知、行为的基础。因此,隐喻不再只是语言学家的研究任务,而是人们认知、行事的出发点及有力武器。在对两种不同文化的隐喻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更是能够借此对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有一个深入、准确的把握,对两种古老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饮食似乎只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基础方面,但这个生存根本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英汉饮食词汇的比较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拟对此进行探讨。 1.隐喻概论 1.1 隐喻的发展 亚理士多德说,最最了不起的事就是成为一位隐喻大师。这是一件无法通过简单学习就掌握的事,其本身也是天才的一种标志。但即使给予隐喻如此高的评价,在亚理士多德的时代,隐喻仍然只是作为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段来研究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人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隐喻。对隐喻真正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它事实上已经是一种认知现象,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文化和生活各个层面。 Lakoff在其和M.Johnson 合作的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是一种表达诗意的手段,是一种修辞的工具。而事实上,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出现,更是在我们的思想行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他们看来,我们平常的理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 1.2 隐喻的定义 再来看一下不同的字典对隐喻的定义和相关评论。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个能取得特殊效果的单词或者词组,使它不再具有其通常的含义或者字面意义。在隐喻的使用中,没有用到功能词汇,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是通过一个与之有可比性的事物的描述来实现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隐喻,是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但不能用这种名称或描写性词汇的字面意义去说明人或事物,因此只能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隐喻,比喻的一种,不用“如”、“似”、“像”等比喻词,而用“是”、“就是”、“成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如“荷叶成了一把撑开的小伞”。(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由此可见,对隐喻的定义和侧重点也许不完全一致,但不管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隐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关和可比关系。就像Lakoff所说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了解和体会某一种事物。 1.3 隐喻的理解及其作用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对隐喻的理解已经不能只是局限于纯粹修辞学或者语义学的角度了。对隐喻的理解还要更多地依赖于语境,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认识隐喻也许更加符合现在的观点。Grice的合作原则和D.Sperber & J.Wilson等人的相关原则都可以用来解释隐喻现象。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一,创造新的意义,第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也就是说,隐喻的联系可以是一种对已经存在的关联的新的诠释,也可以是人们的一种全新的认

隐喻与词汇教学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和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和合成,从而实现词义的构建。在分析了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作用后,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如何能更好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1.引言 作为语言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 注重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多少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导致了教师在教授词汇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的方法陈旧、低效,从而最终导致了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不能活学活用,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词汇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例如:the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the mouth of a stream(溪口)。词语“head”和“mouth”的使用已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即语言是具有隐喻性的。 隐喻在传统的语言学中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到了Lakoff & Johnson(1980)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束定芳,2008)。近年来,Cameron &Low(1999)合编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将隐喻研究引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其中,Cameron还建构了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框架,但并未就隐喻与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的直接关系作具体讨论。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束定芳,2000),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但1990年以来国内刊物刊载的近百篇关于隐喻的文章里,对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却少有讨论。本文试图从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英语词汇教学来探讨隐喻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之中 2.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在人类的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本文着重分析了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指出这些口语隐喻与人体词汇、动物词汇及网络创新词汇密切相关,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拓展出各自不同的隐喻意义。口语隐喻使语言鲜明简洁、生动活泼,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说话人的用意。 标签:汉语口语词汇隐喻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许多学者通过频度分析发现,人们在每分钟的言语交际中平均使用1.80个新隐喻和2.08个旧隐喻,假设每人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说话,那么一个人在60年的生涯中就要制造出多达4,700,000个新隐喻,使用21,140,000个旧隐喻(Gibbs,1994;引自蓝纯,2006:112~113)。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Richards(1936:90)就曾指出,我们只要稍作观察,便不难发现隐喻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在任何语篇的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出现。隐喻的原理就是用熟悉的事物来形容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这也正是口语表达要求所在。本文将在借鉴现代隐喻理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 二、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 词汇隐喻发生在两类事物之间,认知语言学理解为意义范畴的投射:“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域相提并论,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特征,正是利用了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赵艳芳:1995:36)。汉语口语隐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人体词汇 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周围事物及人类自身的各种思维,人们依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把对自身人体部分的认识运用到外部事物中,以具体喻抽象,简单喻复杂。在汉语表达中,身体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隐喻相当丰富,有些隐喻从喻体到喻义一致,有些部分一致,有些却不相同。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大量使用人体词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或他人的观点及看法。 本文试以汉字“头”及“脸”为例,探讨口语中这些词所含有的隐喻意。《新华字典》对“头”的定义如下: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汉语里与“头”有关的词语或成语较为丰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常使用的有关“头”的词汇大多使用了“头”的隐喻义,如:“头一回”指第一回;“头号人物”指非常重要的人;“事到临头”指接近;“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又如:(1)他是我们学校的头。 (2)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啊? (3)鸡都叫头遍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啊? (4)小心点儿,他们可是一头的。 通过分析可知,例(1)中的“头”喻指领导,例(2)中的“头”喻指苦日子的结束,例(3)中的”头”喻指鸡第一次叫,例(4)中的“头”喻指同一战线、联盟、同盟等。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 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0. 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20 世纪初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50 年代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高级隐喻词汇

aid in healing 帮助治疗 anchor 心锚 associative thinking 联想式思维(状态)auditory eye position 听觉化眼神位置beyond conscious mind 超意识 censor 潜意识压迫力 certified master practitioner 注册高级执行师cloak 披风、斗篷 coach position 教练位置 color exercise 填色练习 communal 集体的、社群的 conciousness metaphor 意识隐喻 counsellor 咨询师 deep metaphor 深度隐喻 dissociate 抽离 dissociation anchor 脱离心锚 dissolving 消溶的 doze 打瞌睡 dream decipher [di?saif?] 梦的解析 dream interpretation 梦境解析 dream slides 梦的定格画面 embodied experience 经验具象化 enlightment 启示

facilitator 协助者、推进者 feeling gauge 感觉衡量器 fresh dream 首次出现的梦境 gauge [geid?]测量仪器、衡量标准hologrammatic structure 全息结构 hooded 戴头巾的 insight 领悟 instinctual brain constriction 本能的脑部紧张integration chair 整合椅 interact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intuition 直觉 intuition chair 直觉椅 kinesthetic 感觉的、动觉的 lanuaging-cognitive function 语言认知功能level eyes 眼神平视 logical level sequence 逻辑层次顺序microscope metaphor 微观隐喻 morphogenetic brain 形态发生脑 musical chair 音乐椅 new lines of action 新行为 on the right track 做得对 outcome frame 成果框架 perception 感知

表示负面情感词语的隐喻分析

2006年第8期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No 18,2006 第27卷 VOCATI O NAL AND TECHN I CAL E DUCATI O N Vol 127总第462期 (Teaching Research ) General No .462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简介:翟 艳(1974- ),女,山西沁水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表示负面情感词语的隐喻分析 翟 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 摘要:表达情感的词语很大一部分是以身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并通过隐喻的方 式构成的。隐喻可以分成死寂隐喻和活跃隐喻两种类型,这两种隐喻是相对来说的,并非绝对化的概念。情感概念的隐喻主要有3种构成方式,与之相对应的隐喻可以称为实体型隐喻、通感型隐喻和转喻型隐喻。 关键词:情感词语;负面情感;隐喻界定;隐喻构成方式;生活经验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08-0048-02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1998)中选取了210个表达人类负面情感———怒、惧、哀的词语进行分析,发现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共有65个,占31%,而通过隐喻表达情感的词语共145个,占69%,本文以前面提到的210个词语为对象,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分析汉语中情感概念的隐喻表达。 一、隐喻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看文学作品时,往往能注意那些有新意的、作者独创的修辞,如果把范围扩大,虽然认知语言学家指出几乎每一句话中都含有隐喻,但人们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主要是因为隐喻性有程度之分。隐喻性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隐喻性极高的新鲜隐喻,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隐喻,另一端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即我们不易感知到的隐喻。但隐喻性的判断是主观的,而且没有完全“死去”的隐喻,即使是死喻,在适当的语境下还可能复活。在对所选语料———表示负面情感的词语进行分析后发现,词汇中的隐喻大多数是死隐喻,只不过凝固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隐喻的类型(一)死寂隐喻 死寂隐喻指凝固性程度高,而隐喻性程度低,从字面上人们意识不到的隐喻。这类词语被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词义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成为词汇的部分含义,并已收入词典中。比如人们在表达自己愤怒的情感时往往会使用“生气”这个词语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生气”其实是隐喻的说法,把人的愤怒比作“气”,只不过这一隐 喻被接受和传播后,其隐喻性逐渐减弱,随着使用 频率的增加,隐喻义成为词义的一部分,“生气”便逐渐成为一种字面的说法。另外还有怒气、气恼、胆怯、丧胆、悲痛、痛心等。 (二)活跃隐喻 活跃隐喻指凝固性程度低,而隐喻性程度高,从字面上人们能感知到的隐喻。这类词语的共同特征是话题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较明显。比如用火来隐喻愤怒的词语“发火”、“起火”,人们在运用时就能感觉到这是隐喻性的表达。另外还有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心如刀割等。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隐喻性程度的判断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过程。死寂隐喻和活跃隐喻都是相对来说的,并非绝对化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界定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另外,还要注意一些成语和惯用语,这些成语和惯用语是从古文或寓言中浓缩、延用而来的,在历史上属于活跃隐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背后的故事会渐渐被淡忘,而隐喻意则会因人们的使用而逐渐固定成为字面说法,成为死寂隐喻。 三、情感概念隐喻的构成方式(一)实体型隐喻 指人们用对物理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去理解较抽象的情感经验,将其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认知。根据实体的不同又可分为笼统实体隐喻和具体实体隐喻。 笼统实体隐喻主要是指人们把抽象的情感看作一个实体,用实体的特性去理解、经验情感,如 8 4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隐喻作为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评论,诗歌欣赏的主要借助工具,而且更成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在对两种不同文化的隐喻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更是能够借此对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有一个深入、准确的把握,对两种古老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饮食似乎只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面,但它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在此,我们对英汉饮食词汇中的隐喻做一下简单的比较。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见面就问“吃了么”,可见“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在英语中也有这样一句, “Spread the table and contention will cease.” “吃”对现代人来说已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问题,其背后蕴涵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以下就是从隐喻的角度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一些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比较。 一、饮料 酒在中英两种饮食文化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俗语,“Good wine needs no bush”。无独有偶,汉语里也有这样一句话“酒香不怕巷深”。从字面上看,都是和酒有关,而且两句话的隐喻意义都是指好的东西不需要宣传,自然会为人所知。 在汉语中还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成语,酒囊饭袋,专门用来隐喻无用之人,而在英文中虽然有一个极为对称的词语,“a-good-for-nothing person”,却没有像汉语中那样形象的比喻。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牛奶在西方人的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些与之有关的表达方式。先来看“the Milky Way ”这个词,如果只是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牛奶路,显然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而之所以要把银河用Milky Way 来表示,更多的应该来自外形上的类似,银河是指在夜晚能够看到的由无数颗星星所组成的淡白色的带状物。在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了。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在中文里,“恻隐之心”与之相对应,但却没有了隐喻的含义。 二、食物 “a bread and butter job”在英文中指用以谋生、赖以生存的工作。“a bread and butter letter ”是指对主人表示感谢的信。“breadline”则是指等候领取救济金的队伍。“out of bread”可以指失业。由此看来在英语中把生存的最基本问题和日常生活的最根本问题的相似性联系了起来。在汉语中就直接用“生计”来表达这个意思,而没有使用隐喻的手段。 在汉语中,“饭碗”可以表示工作,因此有了“端饭碗、保饭碗、砸饭碗、抢饭碗” 等比喻说法。“家常饭”比喻司空见惯的事,“大锅饭”比喻平均分配的方式,“大锅贴” 本是一种面食,但可以比喻打耳光,“夹生饭”比喻开始做得不好,再做也很难做好的事,“空心汤圆”比喻没有内容而徒有形式的事。包子和馒头在做法上只是有馅和无馅的区别,但“土包子”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而“土馒头”却比喻坟墓,意象差别非常大。这些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 三、蔬菜 hot potato用来指棘手而麻烦的事情,汉语中则说“烫手的山芋”。 spring like mushroom 到了汉语里则成了“雨后春笋”; as cool as cucumber 比喻人头脑十分冷静,汉语中有“泰然自若”,“从容不迫”,但既没有了隐喻的含义,更在语义上有所偏差; full of beans 用来形容人精力充沛,Spill the beans则指有意或无意的泄漏消息。这两个隐喻的用法在汉语中都找不到相对应的词组。

隐喻造词

隐喻造词 大纲: 1、引言 2、隐喻的概念 3、构成新词的隐喻 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是通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隐喻具有普遍性,人类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为共同的文化语义。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似的隐喻。然而,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隐喻对汉语词义的影响与英语有诸多共同之处,同时汉语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隐喻的概念 隐喻,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打比方,是与明喻借喻平列的一个比喻类型。隐喻的修辞观将隐喻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是语言运用中对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主要起语言装饰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被人们称为隐喻的认知观。隐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把不同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把事物的意义抽象出来,从事物的诸多特征中选择其中一种。 目前对词汇隐喻的归类分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究其实质不外乎莱考夫的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加上通感隐喻,共四类。这些类型汉语中均有,且数量很多,说明隐喻概念(有人称隐喻观念)同样适合汉语。 (一) 隐喻观念已经形成词义的一个义项进入词义。 1、结构隐喻中一部分形成词义,固定于词义中。 如“风雨”,原型指风和雨:风雨大作。而汉语有以下表达方式: (1)经风雨,见世面。 (2)你没经受过什么风雨。 (3)青年人要在大风大雨中锻炼成长。 (4)五年风雨,你我一同走过。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是一个隐喻观念。而这个观念形成的风雨的比喻义“艰难困苦”已进入词典意义。 又如“花”,原型指种子有性繁殖器官,有一比喻义为“女子”。汉语中有下列表达式: (5)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6)她已是残花败柳。 (7)他是个浪荡子,到处拈花惹草。 (8)她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

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 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在词汇教学中重视学习者隐喻理论的输入利于学生了解词义演变机制,加强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透彻理解和英语式思维,提高其创新运用词汇的能力,以帮助学生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标。 1 英语词汇著名语言学家McCarthy认为:”No matter howwell the student learns grammar,no matter how SUC—eessfully the sounds of L 2 are mastered,without wordsto express a wider range of meanings,communicationin a L2 just Call not happen in any meaningful way.”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其工具作用,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词汇则是使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如果没有词汇来表达更广泛的意义,那么第二语言交流就不能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进行。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提出的推荐词汇量从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到更高要求分别为4 500个单词、700个词组;5 500个单词、1 200个词组和6 500个单词、1 700个词组。在有限的两年英语课堂教学中习得这么多英语词汇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大学英语的学习让大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就是词汇量的增加。 2 对概念隐喻的认识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国外在隐喻和英语词汇学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者发现将隐喻引入词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记忆效率和领会深度也会进一步提高;隐喻的认知特性和其系统性、普遍性等还拓宽学生的语言学习思路,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但概念隐喻理论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对众多英语学习者来说,概念隐喻及隐喻的方法仍处于未知状态;同时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对其内涵意义及隐喻意义很少提及,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并限制了其词义扩展能力的发展。 “天意”“一步登天”“无法无天”“天资”等表达。在英语中,表示“天”有sky和heaven两个词,但比起汉语的“天”,它们的外延就小多了。因而并不能单凭母语中的概念隐喻任意理解其在目的语中对应的语言隐喻。 3 概念隐喻理论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论文摘要: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论文关键词:隐喻词汇学习文化意识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感知和体验现存社会的认知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家发现,随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展,英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Ilenter,hit,memory,bus在日常生活中含义分别为“进入,打击,记忆,公共汽车”,而在现在的电脑术语中则为“回车,访问人数,内存,总线”。新词大量涌现,旧词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和新的内涵外延。事实上英语词汇的灵活性是其它语言无法与之相比的。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征,多义词大多都是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扩充和深化它的基本含义而实现的。新的词义经过反复使用得到普遍认可后就会作为该词的另一个义项确定下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词义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认知角度及文化内涵方面,对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性隐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01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介词beyond 的字面意义表示某物在某地或另一物的另一面,其物理意义转移到隐喻意义,则根据不同的语境而获得不同的动词含义。例如,①Thenew housingestatestretchesbeyondtheplaying—ifelds.新的住宅区一

对比英汉词汇中隐喻的运用

对比英汉词汇中隐喻的运用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隐喻作为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其广泛运用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运用也就有所异同。本文分析了形成英汉词汇中隐喻异同的原因,并对部分英汉熟语、动植物词汇等隐喻实例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隐喻,中西文化,英汉词汇,熟语,动植物词汇 一、隐喻异同形成的原因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即对语词的修饰和美化,它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无处不在,其表达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规约,也就是说隐喻具有文化性。 一方面,隐喻作为思维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征,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又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日趋快捷和方便,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也进一步加深。因此,尽管中西文化中使用的语言系统各异,但隐喻在英汉词汇中仍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传统风俗、文学典故、哲学渊源、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不同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一些具体事物的体验就会不同,其认知文化也会有明显的差别。而隐喻作为语言现象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所以在一些隐喻词汇的运用上就呈现出了差异性。 二、熟语中隐喻的对比 熟语通常指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及成语,熟语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意义也相对完整,其丰富的表意功能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是言语的备用单位。在英汉熟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它反映着中英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1.英汉语言中的很多熟语都以同样的隐喻形式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例如:castle in the air 在汉语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和 paper tiger (纸老虎)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是词汇的一种移植;另外,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轻如鸿毛(Light as a hair)、岁月不待人,机不可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等习语都运用了隐喻,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也很相似。 2.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在隐喻中必然留下截然不同的深刻痕迹。有时,同一隐喻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Big thunder,little rain”很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雷声大,雨点小”即虚张声势,而实际上,正确的比喻义应为“无效的努力”。另外,汉语中“三个女人一台戏”与英语中的“Three women make a market.”、“爱屋及乌”与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周健安 引言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要素。母语是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时,会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迥异产生对汉语学习动物词汇隐喻意走入误区。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文将举例说明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不同并给予一定的分析,使以母语为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更容易融入汉语语境中学习中文。 一、英汉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 这类动物词汇无论在英语还是中文里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然而它们各自的丰富内涵都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拿“龙”和“狗”作为例子。 1、龙 中国古代的“龙”是有鳞有须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 社会“龙”是帝王和贵族的象征。“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赫

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着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凡是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词,下面是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一些成语: (1)望子成龙:to wish one’s son have bright future (2)龙子龙孙:to sons and grandson of dragon,which are usually used to call oneself by Chinese people (3)龙肝凤胆:rare delicious (4)龙马精神:the sprite of a dragon horse ,usu. Said in praise of a vigorous old age 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护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恶魔与邪恶。在基督教里,龙被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动物。Dragon一次基本含贬义,喻指“凶暴之人”,如: (1)She is a real dragon and you ha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非常凶,你最好远离她。 (2)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她是这里很嚣张的人。 2、狗 与龙的隐喻意恰恰相反,狗在中文里一般是贬义的,而英文

隐喻学 短语句子

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an eye 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cannot see beyond the length of one's nose 鼠目寸光 make eyes at sb 向某人送秋波 apple in one’s eyes 心肝宝贝 A thron in the eye 眼中钉 pull the wool over one’s eyes 哄骗 the eagle eye 锐利的眼光 fishy-eyed 狡猾的目光 evil-eyed 狠毒的眼神 green eye 眼红,嫉妒 black eye 发青的眼圈 pink eye 传染性角膜炎 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 . 出师不利 get off on the right foot 开门红 put one’s best foot forward想尽量给人好印象 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 讲话不得体说走了嘴 have one's foot on the neck of another person 残暴的控制别人 vote with feet(议会政治中)不予同意 put one's foot down很坚定,采取严厉手段 catch someone on the wrong foot令某人措手不及,出其不意,乘其不备 The shoe is on the other foot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到实践中去学习,取得经验 To land on one's feet逢凶化吉 cold foot 事到临头打退堂鼓,对原先有信心的事胆怯了。 Bring things to a head 使到摊牌的地步 Lose head失去冷静 Put heads together 集思广益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勉强糊口 Head for 朝......前进 Hold one’s head high 趾高气昂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逃避困难 Take not a musket to kill a butterfly .小题大做 You have 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做事情很紧张 You were there to show me my first butterfly, and my first rainbow. 是你在那里给我指明人生的第一只蝴蝶,看到人生的第一次彩虹。 Behold, the Lord GOD will help me; who is he that shall condemn me? Lo, they all shall wax old as a garment; the moth shall eat them up. 主耶和华要帮助我。谁能定我有罪呢。他们都像衣服渐渐旧了,为蛀虫所咬。 After work we all beetle off for a drink 下班之后我们都急忙赶去喝几杯 Beetle off! 快滚 3. The water crisis becamea beetling probl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

《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教学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绪论 (1) 一、选题缘起 (1) 二、研究现状 (2) (一)隐喻理论研究现状 (2) (二)隐喻在二语词汇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3)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方法 (5) (三)研究意义 (5) 第二章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7) 一、隐喻式词汇 (7) 二、隐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9) (一)对传统词汇教学的反思及教学展望 (9) (二)隐喻应用于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0) (三)运用隐喻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目标 (11) 三、对教材中隐喻性词汇进行探究分析的意义 (12) 第三章《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考察 (13) 一、《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隐喻性词汇的基本类别 (13) (一)隐喻性名词 (14) (二)隐喻性动词 (15) (三)隐喻性形容词 (15) (四)隐喻性量词 (16) (五)其他隐喻性词汇 (16) 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隐喻性词汇的结构形式 (17) (一)前喻式 (18) (二)后喻式 (18)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整体隐喻式 (19) 第四章隐喻性词汇习得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策略 (21) 一、留学生隐喻性词汇习得的调查试验 (21) (一)被测对象 (21) (二)测试目的 (21) (三)测试内容和方法 (21) (四)测试结果 (22) 二、留学生词汇习得中与隐喻相关的偏误分析 (22) (一)语内偏误分析 (22) (二)语际偏误分析 (23) 三、隐喻词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24) (一)利用隐喻相似性进行教学 (25) (二)根据文化差异进行教学 (25) (三)利用隐喻的网络特征进行教学 (26) (四)结合语境进行教学 (27) (五)隐喻能力的培养 (28) 结论 (29) 注释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 (3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37)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声明 (38) 致谢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