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

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
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0816003,50905085);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资助(200802871067)

作者简介:朱华(1978— ),男,江苏东台人,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研究方向

主要是超声电机及其应用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学科点基金,航空基金各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共15篇,SC I 检索3篇,E I 检索7篇,I STP 检索1篇,I N SPEC 检索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

朱华,刘卫东,赵淳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驱动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

摘 要:变体飞行器可以根据飞行环境的不同,自主地改变气动外形,更有效地完成飞行任务,

是目前国内外飞行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回顾了早期刚性变体飞行器、柔性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应用于变体飞行器的各种智能材料及作动器的性能特点的比较,总结出一种新型的压电作动器———超声电机在变体飞行器变形驱动上的技术优势,提出了利用超声电机来驱动小型变体飞行器变形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关键词:变体飞行器;压电作动器;超声电机;控制中图分类号:TH39;V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276(2010)022*******

M orph i n g A i rcraft and ItsM orph 2dr i v i n g Techn i ques

ZHU Hua,L I U W ei 2dong,Z HAO Chun 2sheng

(P re c isi o n D ri vi ng La bo ra t o ry o f N an ji ng U n i ve rs ity o f Ae r o nau ti c s a nd A str o nau ti c s,N an ji ng 210016,C h i na )Abstract:Mo r ph i ng a irc ra ft can cha nge its ae r o dynam i c shap e au t om a ti ca ll y acco rd i ng t o the fli gh t e nvir o nm e n t a nd p e rf o r m the

fli ght ta sk m o re e ffe c ti ve l y .It be com e s a ho tspo t i n the re se a rch fi e l d of a e r ona uti c s.The de ve l o pm e nt o f m o r p h i ng a irc ra fts a nd the ir dri vi ng techni que s a re re vi ew e d.The p e rf o r m a nce cha rac te ris ti c s of eve ry ki nd o f i n te lli ge ntm a te ri a l a nd a c tua t o rs a re com pa re d w ith a nd the n the te chn i ca l adva ntage s o f a new p i e zo e l ec tri c a c tua t o r i .e.u ltra son i c m o t o r a re summ a ri zed.The i de a tha t ultra son i c m o 2t o rs a re use d t o a c tua te the m o r ph o f the sm a ll sca l e a irc ra ft is p r opo sed a nd som e key issue s ne e de d t o be i nve s ti ga te d.

Key words:m o r p hi ng a irc raft;p i e zoe l ec tri c a c tua t o r;ultra so ni c m o t o r;con tr o l

0 引言

变体飞行器是将新型智能材料、作动器、传感器综合

应用到飞行器的机翼上,通过柔顺、平滑、自主地改变飞行器的外形来改变其气动性能,以适应不同的飞行条件,扩展飞行包线和改善操纵特性,减小阻力,加大航程,减少或消除颤振、抖振和涡流干扰等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各种飞行任务。因此,变体飞行器是一种柔性的具有结构自适应能力的新概念飞行器。

正是因为这种变体飞行器诱人的前景,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 A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 A )在内的各种研究机构都成立了一些专项小组,对其进行预研,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飞行器的局部结构改进(如BK117直升机主旋翼后缘襟翼等)。

随着近空间飞行器研究热潮的掀起,我国也对变体飞行器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研究进展很快。在智能材料和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成功突破了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 mory poly mer,S MP )等关键智能材料的制备技术,提出了柔性智能结构单元、滑动翼肋等变形方案,并进行了概念原型的探索。但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对变体飞行器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对工程样机的研制和实

验验证研究尚未见报道。迅速开展对变体飞行器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回顾了变体飞行器的发展历史,综述了其驱动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各种智能材料作动器的性能,提出利用超声电机来驱动飞行器变形的思想。

1 刚性变体飞行器

变形飞行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法国Cle ment Ader 提出了变体机翼的设计思想(图1)。他首次提出变体侦察机出于对速度的追求,机翼应设计成类似于蝙蝠或者鸟翅膀的形状,框架可折叠,面积可以缩小1/2,

甚至1/3,蒙皮膜应有弹性[1]

。1914年,为了提高飞行器的可控性,美国Eds on 申请了一项关于变体扭曲机翼的专利,提出了可变后掠翼的思想。1931年,H ill 研制图2所示的可变后掠无尾翼飞行器试飞成功,其后掠角可从4°变化到75°,利用蜗轮蜗杆机构驱动。

1930年,前苏联I van M akhonine 设计了机翼可伸缩的飞行器K 210飞行器,并与1931年试飞成功,其翼展可以从13m 增加到21m,翼面积增加57%,采用气动作动器驱动。当机翼收缩时,最高时速186k m,而当机翼伸展时,最高时速为155k m 。1937年,前苏联研制了一种可面

内变形的大展弦比变体飞行器Baksaev L I G27(图3)。在起飞和降落时,通过操纵驾驶舱内的钢丝绳拖动6片宽50cm的伸缩面,可以改变2/3的展长。1932年,V ladi m ir V.Shevchenko设计了I S21单座战斗机(图4)。该飞行器在1940年成功试飞,起飞时为双翼,起飞后下机翼在空气动力的作用下7~10s内折叠,变为单翼飞行器

图1 Ader

提出的变体飞行器设计思想

图2 H ill

的可变后掠翼飞行器

图3 Baks aev L I G2

7

图4 I S21

1951年,美国贝尔公司制造了X25可变后掠翼飞行

器,后掠角可保持在三个角度:20°,40°和60°。机翼从最

小后掠角到最大后掠角需要不到30s。F2111战术轰炸

机、F214战斗机、B21战略轰炸机也采取了可变后掠翼的

方案(图5)

图5 美国可变后掠翼军用飞行器

1955年,美国提出了XB270Valkyrie轰炸机研究计

划。该机两侧翼端采用液压可变设计,后掠角可在25°到

70°之间切换(图6)。下折的主翼端除了在利用缩小的翼

面积,控制空气动力中心在超音速飞行下位置的变化,增

加超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之外,它们还可将飞行器在超音

速飞行时机身前段处所造成的冲击波包围在机身下方无

法自两侧扩散消逝,等于是让整架飞行器“骑”在自己产

生的冲击波上,这种被称为“压缩升力”的概念可将超音

速冲击波转化成飞行器的上举力,使得XB270在超音速范

围下有较高的升阻比。

1981年,前苏联试飞的Tu2160超音速轰炸机也采用

了可变翼,主翼全展20°时用于起降;主翼展开至35°时用

于巡航;主翼内收至65°时用于高速飞行。M ig223超音速

战斗机也采用了后掠翼,其机翼可以停在18°40′到74°40′

之间的任意角度(图7)。

图6 XB 270Va lkyr i

e

图7 前苏联可变后掠翼军用飞行器

人们已经在军机上对该技术进行了大胆应用,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质量的大幅增加,高速飞机气流分

离导致的不稳定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鉴仿生学的理论,从变形原理上进行深入探索,因此人们提出了所谓柔性智能变体飞机的概念。

2 柔性变体飞行器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Rock well 公司首先提出主动柔性机翼的设计概念来减轻飞行器质量,提高飞行器的气动特性。机翼的前后缘被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控制面,通过对机翼的控制实现飞行器的滚转,同时实现机翼颤振的抑制[2]。

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自适应机翼研究,即MAW (m issi on adap tive wing )和

AF W (active flexible wing )计划

[3]

。MAW 计划采用机械驱

动系统,在翼面覆盖一层柔性材料,实现机翼前/后缘控制

面外形的光滑过渡。该计划在F111飞行器上进行了试验,后来因为机械结构系统复杂、笨重而未能在实际中应用。AF W 计划主要进行了柔性机翼的研究,通过控制前/后缘控制面的变形来提高飞行器的机动性。

在NAS A 的资助下,W r obleski 等以BAC1211和MAW F 2111为应用对象,对智能机翼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前

景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即S W I FT 计划[4],通过对比智能机

翼和常规机翼的质量以及对智能机翼分段数量、材料配置、加载位置等方面的评估,证实了智能机翼在实际飞行器中应用的可行性。

2004年至2006年,DARP A 资助了N 2MAS 计划。在

该计划中,NextGen 航空技术公司研制了质量为45.36kg 的可变翼飞行器M FX 21,并在跨音速风洞内完成了全尺寸飞行器的风洞试验,模拟了0.92马赫、152400k m 高度时的飞行状况,柔性变体机翼承受住了各种气动载荷[5]。样机如图8所示

。图8 NextGen 研制的滑动蒙皮变体飞行器国外飞行器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准静态的大尺度机翼

形状改变,如可变展弦比、后缘副翼扭转变形以及可折叠翼等,涉及了许多研究项目,比如NAS A Langley 研究中心的HECS 机翼,DARPA 的智能机翼、波音的Samp s on 项目等。但由于涉及国防安全和商业机密,这些研究项目都是保密的,实质性的技术资料很难获得。这里根据作动器类型的不同,对有关变体机翼作动器的报道进行综述。

2.1 基于S MA 作动器

V irginia 大学的Elzey 提出一种基于S MA 的仿动物脊

椎的轻质量变体机构,并研制出如图8所示的可变体机翼[6]。Pennsylvania State 大学的Ra m rakhyani 利用腱结构驱动由多个六节点八面体单元组成的构架实现超椭圆展向弯扭(HECS )机翼面积50%~200%范围内的大幅度弯

曲变形,关节部分利用圆柱状超弹性S MA [7]

,结构如图9所示

图8 

仿脊椎可变翼

图9 自适应变体机构

Puerto R ico 大学的Gonzalez 利用两个S MA 长条的

弯曲实现了NACA0015机翼 5.5°的变形[8](图10),

但他也提出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位置自锁机构的设计,作动器控制算法等。图11所示为Cornell 大学的M anzo 研制的基于S MA 的H ECS 机翼,质量约为

1.10kg [9]

图10 基于S M A

条的变形机翼

图11 基于S M A 的HECS 机翼

2.2 基于电磁作动器

Fl orida 大学的R ick L ind 模仿鸥鸟翅膀,利用伺服电

机研制出图12所示的两自由度小型变体飞行器。Abdul 2rahi m 根据巡航、,利用H ∞控制器对其

气动特性进行闭环控制[10]

图12 仿鸥鸟变体飞行器

2.3 基于压电作动器

Pennsylvania State 大学也研制出基于压电叠层的作

动器,并应用于Lockheed 公司的变体飞行器(图13)。图

14为Konkuk 大学将压电作动器用于控制小型飞行机器

人[11],在空气流速为5m /s,输入电压为200V 时,升降舵的活动范围达到7.1°。Kentucky 大学的Cadogan 利用压电作动器来诱发充气可折叠机翼的变形[12],如图15和图

16所示

图13 

基于压电叠层作动器的变体飞行器

图14 

可变升降舵飞行机器人

图15 基于S M A

的可折叠机翼

图16 基于压电作动器的可折叠机翼

2.4 基于复合作动器

美国CS A 公司的Anders on 提出了一种压电和液压相

结合的新型作动器[13](图17),并拟应用于无人驾驶飞行器。这种作动器利用压电泵产生压力,克服了传统液压系统传输线路所占空间体积大,安装和维修都相对复杂且需要地面设备支持等缺点。与电磁作动器相比,这种作动器可以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导致机体较快的变形

图17 液压/压电复合作动器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的Barrett 结合S MA 大变

形、压电材料响应快、效率高的优点,研制出P BP 作动器,

并应用于NAC A0012机翼[14],结构如图18所示。相比于

传统压电作动器,其变形量增加了一倍,最大变形量可达

6.2°

图18 PBP 作动器及其驱动的小型变体飞行器

另外,美国V irginia Polytechnic I nstitute and State Uni 2versity 的Gern 对可变体机翼的气动特性,结构和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分布式作动器动作时飞行器滚转特性的变化,并提出分布式作动器优化问题作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重要性[15]。

由于以前智能材料基础较弱,国内对飞行器的研究还处于概念设计和基础研究阶段。但是由于该技术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研究进展很快。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S MA 复合材料层合板和压电层合板自适应结构的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和控制[16218],对不同马赫数和攻角下自适应翼型舵面偏置角的规律、气动外形优化等进行了研究[19,20],利用S MA 控制智能襟翼偏转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了S MA 扭力作动器实现自适应飞行器机翼的研究[21]。唐伟等对可变弯尾飞行器的机动控制和飞行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22],李毅等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折叠翼变体飞行器的动力学特性[23],郑华等针对自适应机翼控制系统设计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方案[24]。杨士斌等对嵌入大量微致动元件的智能蒙皮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进行了控制器设计[25]。另外,国内其他许多单位如601所、哈工大[26]、中科大、航天三院、北京机电所等都开展了智能变形飞行器的相关研究。

3 超声电机应用于小型变体飞行器

的技术优势

综合国外的研究现状看出,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

中于新型智能材料在驱动小型、轻质量飞行器机翼变形方面的探索。用于实际的工程应用,这些设计方案就会面临许多问题,如S MA 作动器由于响应较慢,不能及时产生所需的变形,将影响机翼的飞行控制特性;需要设计自锁装置,这导致了可变体机构的结构复杂,质量增加,可靠性下降。表1比较了目前各种智能作动器的性能。综合来看,超声电机是性能最为优越的一种作动器,非常适合小型变体飞行器的变形驱动。表1 各种智能作动器的性能比较

作动器

响应速度能量密度输出力输出位移刚度自锁S MA 慢

高大大大否S MP

慢低小大小否电致伸缩快中中小大否磁致伸缩快中中小大否压电聚合物中低小小小否压电陶瓷快高中小大否超声电机

实际上,早在1998年,NAS ALangley 研究中心的

W lezien 就提出,压电器件是变体飞行器作动器的最佳选

择[27],但克服压电元件变形量小的缺陷是前提条件。基于机械共振原理的新型压电作动器———超声电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8231]。超声电机的定子的高频微幅振动通过机械共振放大后,再通过摩擦界面的耦合传动变为转子(或动子)的宏观转动(或直线运动)。这种新原理决定了超声电机和其他作动器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并已经在航空航天工程上得到了实际应用。

超声电机不仅可以输出连续大位移,而且具有微米级(甚至是纳米级)的位置分辨率和毫秒级的快速响应特性。利用采用分布式的多个超声电机来驱动,易于实现机构的连续大尺度变形和精确的位姿控制。超声电机结构设计的灵活性可以使得机翼结构的内部作动器、传感器的充分集成更加可行,节省空间。超声电机的自锁特性,可以保证机翼在不耗费能量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

美国NAS A 和DARP A 正在进行无尾智能机翼的研发,其目的就是将智能技术应用到军用飞行器上去,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军用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和气动弹性性能[31]。该项目第2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希望运用高带宽智能作动器,实现无铰链的、可变形的翼展和翼旋方向的高效驱动[33]。为此对S MA 、电活性聚合物、压电/液压泵以及超声电机为基础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表明:应用超声电机作动器的方案效果最好。最终选定了超声电机作动器的方案,并实现80°/s 的偏转速率。图19是其真实飞行器30%的风洞模型。如图20所示,在该模型的左侧副翼

采用电磁电机驱动,右侧采用超声电机,比较结果表明:超

声电机功率密度高于当前任何智能材料作动器或者电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超声电机的结构紧凑、灵活,可以使其

在30%的风洞模型的有限空间中与其他部件进行有效集

成,大大减轻了机翼质量。超声电机在副翼中的位置如图

21所示。未加蒙皮的最终单元设计结构如图22所示

图19 30%

的飞行器风洞模型图

图20 

不同电机驱动的副翼

图21 

副翼框架

图22 副翼单元结构

认识到超声电机技术在航空领域潜在的应用前景,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用超声电机及其驱动与控制器来实现

风洞模型颤振主动抑制。图23是的二维机翼段控制系统

结构图。图24是控制系统框图。图25为底座与超声电

机的安装情况。图26与超声电机配套的驱动与控制器。

数值仿真和风洞模型实验研究表明:以超声电机作为控制

面的作动器可以有效地抑制机翼颤振,并将机翼颤振临界

速度提高了13.4%[34]。后来又分别利用H

控制器和μ

控制器将临界速度提高了23.4%[35,36]

图23 

二维机翼段控制系统结构图

图24 

控制系统框图

图25 底座与US M

安装

图26 US M驱动与控制器

4 变体飞行器变形驱动技术的关键

问题

在飞行器的所有部件中,机翼对飞行器的升阻比、极

限速度、机动性、操控及稳定性、经济以及安全性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变形机翼可以根据飞行任务和流场条件要求,通过精确的主动变形,始终保持飞行所需的最佳形状,从而保证较高的气动操纵效率。变体机翼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a)变体机翼的构型研究:国外对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由于可以应用在机翼上的单个作动器输出较小,因此机翼主要采用柔性机构形式,将某些节点处很小的弯曲或位移,通过组件的弹性变形传递,转变为较大的整体变形。这样就可以将智能驱动器与柔性机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这种结构具有质量轻、制造简单、无摩擦等优点。出现的最多的构型形式是以桁架作为承力主体,以形状记忆合金(S MA)或者压电驱动器作为作动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机翼的构型决定了机翼的结构设计,作动器和控制器的配置及其控制方法等。最佳构型方案可以使机翼获得较高的气动操纵效率,减少能量消耗,简化作动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因此,确定最佳构型方案也是关键问题之一。

b)新型超声电机作动器的设计:在变体方式中,翼面积、翼面形状的改变,翼型的弯度、厚度变化,翼的扭转,鼓包,以及仿生扑翼等许多变形方式,都要求变形是连续光滑、灵活可控和可逆的。这就对驱动结构提出了分布式和智能化的要求。面向飞行器应用的超声电机作动器不仅对其输出性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要求力矩/质量比要尽可能大,效率尽可能高,耐久性和可靠性都要满足一定要求。结构上,小型无人机一般飞行速度低,机翼厚度很薄,基于面内振动的薄型直线超声电机具有很好的技术优势。

c)变体机翼的无缝一体化设计:机翼外形上不连续将会造成气流分流,从而影响气动特性与操纵效率。因此,如何保证变形过程中,机翼外形的光滑、柔顺是蒙皮材料、驱动系统与传感器一体化设计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5 结论

回顾了变体飞行器的发展历史,综述了其驱动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各种智能材料作动器的性能,提出利用超声电机来驱动飞行器变形的思想。变体飞行器在军用和民用上都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许多关键技术目前尚未突破。国外虽然已经进行了多种变体飞行器的缩比样机验证,但应用于实际样机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比如驱动器的功率和效率等。因此,联合飞行器总体,空气动力,智能材料与结构,先进传感器与作动器,飞行控制与气动弹性力学等各学科和专业的人才进行技术攻关,尽快研制出一种能适应多种任务的小型无人变体飞行器,并为研制高效能、高安全、高可靠、高环保的新一代中大型变体飞行器提供技术贮备,才是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6 致谢

感谢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0816003,50905085)和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200802871067)的资助。

参考文献:

[1]W eisshaar T A,Mor phing aircraft technol ogy2ne w shapes for air2

craft design.I nMultifuncti onal Structures/I ntegrati on of Sens ors and Antennas[A].Meeting Pr oceedings RT O2MP2AVT2141, France,2006.

[2]Boyd Perry III,Stanley R Cole,et al.A summary of an active

flexible wing p r ogram[J].Journal of A ircraft,1995,32(1): 9215.

[3]Jayanth N Kudva,Kari Appa,et al.Design,fabricati on,and

testing of the DARP A/W right Lab“S mart W ing”wind tunnel model[A].Pr oceedings of the A I A A38th Structures and Struc2 tural Dyna m ics Conference,Kissi m mee,Fl orida,Ap ril1997,

A I A A:9721198.

[4]M ichael S W r obleshi,Joseph Henders on,et al.BAC1211and

MAW F2111contr ol surface weight esti m ati on for S W I FT study

[A].46th A A/AS ME/ASCE/AHS/ASC Structure,Structural

Dynam ics&Materials Confer,Austin,Texas,Ap ril2005. [5]John S Flanagan1,Rolf C Strutzenberg,et al.Devel opment and

flight testing of a mor phing aircraft[A].the NextGen MFX21, 46th A I A A/AS ME/ASCE/AHS/ASC Structure,Structural Dy2 na m ics&Materials Confer.,Honolulu,Ha waii,Ap ril2007. [6]Dana M Elzey,Aarash Y N Sofla,et al.A bi o2ins p ired,high2

authority actuat or f or shape mor phing structures[A].S mart Structure and Materials2003:Active Materials:Behavi or and Mechanics.Pr oceedings of SP I E,2003:922100.

[7]Deepak S Ra m rakhyani,George A Lesieutre,et al.A ircraft

structural mor phing using tendon2actuated comp liant cellular trus2 ses[J].Journal of A ircraft,2005,42(6):161521621.

[8]L ivier Gonzalez.Mor phing wing using shape memory all oy:a

concep t p r oposal[A].Texas I nstitute f or I ntelligent B i o2nano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 or Aer os pace Vehicles3nd Annual Meeting and Conference.August,Texas A&M University,2005.

[9]Justin Edward Manzo.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hyper2elli p tical

ca mbered s pan mor phing aircraft wing[D].Thesis f 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Cornell University,2006.

[10]Mujahid Abdulrahi m,R ick L ind.Contr ol and si m ulati on of a

multi2Role mor phing m icr o air vehicle[A].A I A A Guidance,

Navigati on and Contr ol Conference,San Francisco,CA,August

2005.

[11]Yoon K J,Setiawan H,et al.Devel opment of elevat or contr ol

surface f or s mall air r obot using p iez oelectric actuat or[A].Pr o2 ceedings of the2006I EEE I 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 i om i m etics,2006:8352839.

[12]David Cadogan,Ti m S m ith,et al.Mor phing inflatable wing de2

vel opment f or compact packag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A].

45th A I A A/AS ME/AS CE/AHS/ASCS DM Conference,Pal m

Sp rings,CA,2004.

[13]Eric H Anders on,Gregory L Bales,et al.App licati on of s mart

(下转第125页)

?信息技术?林洁?基于组态王的F M S监控系统的设计

3.4 系统动画连接

在组态王开发系统中制作的画面都是静态的,通过建立动画才能反映设备的工作现场状况,所谓“动画连接”就是建立画面的图素与数据库变量的对应关系。这样,工程现场的数据,比如有无工件、工件的颜色等,当它们发生变化时,通过I/O接口,将引起实时数据库中相关变量的变化。对于画面的移动还必须采用命令语言编程来实现。

4 总结

在F MS监控系统开发过程中,以组态王6.51系列产品作为开发平台,充分利用软件的资源,合理规划,明显缩短项目设计和开发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某校F MS实验室,为F M S自动化控制方面的教学、实验、科研等提供了很好 的学习、实习场所。经过三年的运行证明,系统稳定可靠、界面直观友好、能够对F MS工作流程进行自动控制和报警处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李瑞先,等.基于组态王测控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J].测

控技术,2006(6),57259.

[2]王立,等.基于组态王的监控系统应用研究[J].微计算机信

息,2008(24),1112112.

[3]袁秀英.组态控制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庄小龙.组态技术在P LC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金华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8(8),22225.

收稿日期:20090804

(上接第14页)

material2hydraulic ors[A].SP I E Conference on I 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pp licati ons of S mart Structure Technol ogies, March2003,CA.

[14]Barrett R,Mc Murtry R,et al.Post2buckled p recomp ressed

(P BP)elements:a ne w class of flight contr ol actuat ors enhan2 cing high s peed aut onomous VT OLMAV s[A].SP I E No.57622 16,San D iego,March2005.

[15]Frank H Gern,Daniel J I nma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5516117.html,putati on of actuati on

power require ments f or S mart wings with mor phing airf oils[J].

A I A A Journal.2005,43(12):248122486.

[16]夏人伟.自适应结构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25(6):6232628.

[17]唐纪晔,黄海,等.压电层合板自适应结构的静力变形控制

[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26(2):2392243.

[18]叶宁,王军.S MA s复合材料层板大变形分析计算[J].复合

材料学报,2001,18(2):1142117.

[19]付鸿雁,朱自强,等.简化自适应机翼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

[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3,21(4):4392445.

[20]付鸿雁,朱自强,等.自适应翼型的计算和分析[J].航空学

报,2002,23(6):86290.

[21]熊克,沈文罡,等.S MA丝缠绕角对扭力驱动器驱动性能影

响的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39(12):1232128. [22]唐伟,张勇,等.可变弯尾飞行器飞行特性研究[J].空气动

力学学报,2003,21(2):1512156.

[23]李毅,王生楠.变体飞行器结构振动特性研究[J].航空计算

技术,2006,36(6):66269.

[24]郑华,裴承鸣,等.自适应机翼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其试验研

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24(6):7492753.

[25]杨士斌,徐敏.智能蒙皮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研究[J].飞行力

学,2007,25(1):39242.

[26]冷劲松.一种可改变机翼形状的飞行器[P].中国专利,

200710071974.9,200723230.

[27]W lezien R W,Horner G C,et al.The aircraft mor phing p r o2

gram[A].39th A I A A/AS ME/ASCE/AHS/ASC Structures,

Structural Dyna m ics,and Materials Conference and Exhibit,

A I A A/AS ME/AHS Adap tive Structures Forum,Long Beach,

CA,Ap r.20223,1998,A I A A:9821927.

[28]赵淳生.超声电机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9]周铁英,陈宇,等.超声波电动机在透镜调焦中的研发、应用

和展望[J].微特电机,2007(11):52255.

[30]郭吉丰,王光庆,等.航天用系列行波型超声波电机的研制

[J].宇航学报,2007,28(1):1712177.

[31]曲建俊,曲焱炎,等.超声马达各向异性摩擦材料性能的试

验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7,32(11):1332136.

[32]Kudva J N.Overvie w of the DARP A s mart wing p r oject[J].

Journal of I 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 m s and Structures,2004,

15:2612269.

[33]Jonathan D,Bartley Cho.Devel opment of high2rate,adap tive

trailing edge contr ol surface for the s martwing phase2wind tun2 nel model[J].Journal of I ntelligence Material Syste m s and

Structures,2004,15:2792292.

[34]于明礼,胡海岩.基于超声电机作动器的翼段颤振主动抑制

[J].振动工程学报,2005,18(4):4182425.

[35]于明礼,文浩,等.二维翼段颤振的H∞控制器[J].振动工程

学报,2006,19(3):3262330.

[36]于明礼,文浩,等.二维翼段颤振的μ控制[J]航空学报,

2007,28(2):3402343.

收稿日期:20100105

飞机蒙皮结构

飞机结构详细讲解 2006年12月18日星期一上午 02:25 机翼 机翼是飞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安装在机身 上。其最主要作用是产生升力,同时也可以 在机翼内布置弹药仓和油箱,在飞行中可以 收藏起落架。另外,在机翼上还安装有改善 起飞和着陆性能的襟翼和用于飞机横向操 纵的副翼,有的还在机翼前缘装有缝翼等增 加升力的装置。 由于飞机是在空中飞行的,因此和一般的运输工具和机械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飞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求在能够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轻,机翼自然也不例外,加之机翼是产生升力的主要部件,而且许多飞机的发动机也安装在机翼上或机翼下,因此所承受的载荷就更大,这就需要机翼有很好的结构强度以承受这巨大的载荷,同时也要有很大的刚度保证机翼在巨大载荷的作用下不会过分变形。 机翼的基本受力构件包括纵向骨架、横向骨架、蒙皮和接头。其中接头的作用是将机翼上的载荷传递到机身上,而有些飞机整个就是一个大的飞翼,如B2隐形轰炸机则根本就没有接头。以下是典型的梁式机翼的结构。 一、纵向骨架机翼的纵向骨架由翼梁、纵 樯和桁条等组成,所谓纵向是指沿翼展方 向,它们都是沿翼展方向布置的。 * 翼梁是最主要的纵向构件,它 承受全部或大部分弯矩和剪力。翼梁一般由 凸缘、腹板和支柱构成(如图所示)。凸缘 通常由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合金钢制成,腹 板用硬铝合金板材制成,与上下凸缘用螺钉 或铆钉相连接。凸缘和腹板组成工字型梁, 承受由外载荷转化而成的弯矩和剪力。 * 纵樯与翼梁十分相像,二者的区别在于纵 樯的凸缘很弱并且不与机身相连,其长度有 时仅为翼展的一部分。纵樯通常布置在机翼 的前后缘部分,与上下蒙皮相连,形成封闭 盒段,承受扭矩。靠后缘的纵樯还可以悬挂 襟翼和副翼。 * 桁条是用铝合金挤压或板材弯制而成,铆接在蒙皮内表面,支持蒙皮以提高其承载能

飞行器设计新技术

飞行器设计新技术 军用飞机发展很快,从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起,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第三第四代战机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下面就不同的方面浅谈一下飞行器设计中的新技术 一、气动布局技术 (一)近距耦合鸭式布局 没有水平尾翼,但在机翼(亦称主翼)前面装有水平小翼的飞机称为鸭式布局飞机。机翼前面水平小翼称为前翼或鸭翼。 鸭式布局有以下优点: 1.前翼不受流过机翼的气流的影响,前翼操纵效率高。 2.飞机以大迎角飞行时,正常式飞机平尾的升力为负升力(向下),这样就减少了飞机的总升力(有人称它为挑式飞机,即机翼升力不仅要平衡飞机的重量,而且还要克服平尾的负升力),从而不利于飞机的起飞着陆和大迎角时的机动性能。而鸭式飞机与此相反,前翼在大迎角飞行时提供的是正升力,从而使飞机总升力增大(有人称它为抬式飞机,即前翼与机翼共同平衡飞机重量),这样就有利于减小飞机起飞着陆速度,改善起飞着陆性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大迎角时的机动性能。 3.鸭式飞机配平阻力小,因而续航能力好。 鸭式飞机虽有上述优点,但是由于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使鸭式飞机的主要优点(即鸭翼与机翼都产生正升力)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鸭式布局使用不广泛。 针对这一问题,航空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所谓近距耦合鸭式布局飞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 近距耦合鸭式布局飞机(简称近距耦合鸭式飞机)是指前翼与机翼距离很近的一种鸭式飞机,这种飞机往往采用小展弦比大后掠的前翼,此时前翼形成的脱体涡流经主翼表面,使主翼升力提高,而前翼也将受到主翼上洗气流的影响而增加升力。同时,主翼表面的低压抽气作用,又提高了前翼涡流的稳定性。因此,前翼与主翼近距耦合的结果,既增加了飞机的升力,也推迟了飞机的失速。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研究成功,使鸭式布局在战斗机上重新流行。 (二)边条机翼 边条机翼是一种组合机翼,它是由中等后掠角和中等展弦比的基本机翼和位于翼根前部的大后掠角、小展弦比尖前缘的边条组成。 边条机翼的主要特点是: 1.提高了最大升力系数和抖动升力系数,因而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能; 2.提高了临界M数,减小了波阻; 3.降低了超音速时的配平阻力,提高了超音速航程,同时也改善了超音速时的操纵性。 边条机翼的雏形第一次出现在F-5飞机上,它的向前伸出的机翼内翼部分形成了边条的雏形。加了这部分机翼后,机动性大大提高。随后,在F-16、YF-17、F-18、米格-29、苏-27等飞机上,边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F-18上,边条已占总机翼面积17.5%。 (三)前掠机翼 前缘和后缘均向前伸展的机翼称为前掠机翼。 前掠机翼不仅具有后掠机翼提高临界马赫数、降低波阻的优点,还从根本上克服了翼尖失速的缺点。因此,前掠翼飞机具有升力特性好,升阻比高,大迎角时操纵性好,比较

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日期:

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 像鸟儿一样灵活自由的飞翔,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鸟儿可以根据飞行状态适时调整飞行姿态,以最佳效率完成滑翔、盘旋、攻击等动作。随着飞行器设计对于高机动性、高飞行效率和多任务适应能力等综合设计需求的不断提高,像鸟儿一样高效灵活的智能变形飞行器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智能变形飞行器做出过如下定义:通过局部或整体改变飞行器的外形形状,使飞行器能够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并在多种飞行环境保持效率和性能最优。由此可见,智能变形飞行器是一种具有飞行自适应能力的新概念飞行器,其研究涉及非定常气动力、时变结构力学、气动伺服弹性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智能感知与控制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和热点,代表了未来先进飞行器的一种发展方向。智能变形飞行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以美国航空航天局设想的未来智能变形飞机为例,通过新型智能材料、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综合运用,飞机可以随着外界环境变化,柔顺、平滑、自主地不断改变外形,不仅保持整个飞行过程中的性能最优,更能提高舒适性并降低成本。

美国航空航天局设想的未来智能变体飞机概念 机翼平面形状合理改变可改善飞行器的气动性能。下表列出了机翼参数变化对气动性能的影 响,可以看出,通过合理改变机翼形状参数,可以改善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操纵性能,带来增大升力、减小阻力、增大航程与航时等好处,可使飞行器能够高效地完成多种飞行任务。 由于机翼形状参数带来的影响多样,机翼变形的设计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针对研究最多的 变展长、变弦长、变厚度、变后掠和变弯度等变形形式,分别展开介绍。

飞机蒙皮损伤维修方案Word版

飞机蒙皮损伤维修方案 一、飞机蒙皮的结构及特点 蒙皮是包围在机翼骨架外的维形构件,用粘接剂或铆钉固定于骨架上,形成机翼的气动力外形。蒙皮除了形成和维持机翼的气动外形之外,还能够承受局部气动力。早期低速飞机的蒙皮是布质的,而如今飞机的蒙皮多是用硬铝板材制成的金属蒙皮。 二、飞机蒙皮的损伤和维修 2.1 蒙皮的损伤和后果 蒙皮的常见损伤:划伤、变形、裂纹和破孔等。 蒙皮损伤的后果: ?破坏了飞机的良好气动性能 ?使损伤部位的蒙皮强度降低,承载能力下降 ?危及飞行安全。 2.1.1蒙皮轻微损伤的修理 蒙皮轻微损伤: 蒙皮某些部位产生轻微的鼓动、压坑或划伤等。 ①蒙皮鼓动的修理 ?主要采用整形加强 ?挖补 ?更换蒙皮 ?加强型材(或盒型材)的方向应垂直或平行于桁条,并至少与相邻的构件搭接一端 ?根据蒙皮的形状和搭接形式将加强型材制出相应的下陷或弧度

②蒙皮压坑的修理 蒙皮上的压坑,主要是破坏了蒙皮的光滑表面。 ?压坑微小,分布分散、且未破坏内部结构,则不必修理。 ?压坑较浅,范围较大,用无锐角且表面光滑的榔头和木顶块修整。 ?压坑较深,范围较小,不易整平时,可在压坑处钻直径为4~5mm孔,用适当的钢条打成钩形,拉起修平,然后用螺纹空心铆钉堵孔。 压坑较深,范围较大时,可在压坑处开直径为10~16mm的施工孔,用钩子钩住,锤击蒙皮四周使其恢复平整。然后安装堵盖铆钉堵孔。

当蒙皮压坑较深,且出现棱角时,可局部退火后,从棱角线周围逐步向棱角线整形收缩。为防止棱角线扩大和整形中出现大裂纹,在两端预先钻2mm止裂孔,并打光孔边。整形至基本符合外形后,在棱角线上切口,细加工整形,直到达到规定的外形,然后在切口背面铆补加强片。 2.1.2蒙皮裂纹的修理 钻止裂孔 蒙皮上的裂纹较短时(一般小于5mm),可采用钻止裂孔(直径通常为1.5~2mm)的方法止裂。

RVSM飞机蒙皮表面波纹度的检测

RVSM飞机蒙皮表面波纹度的检测 研究目标: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实行了缩小垂直间隔(RVSM)标准。RVSM是指飞机飞行的最小垂直距离从2000英尺缩小到1000英尺,使空域容量大大增加。由于RVSM 的核心是精确地控制飞机的飞行高度,因此对于飞机的高度测量有极高的要求。基于全静压系统的飞机高度测量是高度测量系统之一。在高速气流作用下,静压孔外形以及附近蒙皮波纹度的改变会引起蒙皮局部升力或推力的下降,出现干扰气流而造成静压传感数据不准确,导致飞行参数计算失真。如果有一套测试装置在飞机飞行前准确的测量出蒙皮表面的波纹度,对压力测量误差进行及时的补偿,将会大大保证飞机飞行的安全性。因此,本课题通过深层挖掘民用飞机全静压系统的信息,结合钢尺法、卡板法、特征点样条法等目前国内现有的检测方法,以及已有的接触式探针测量仪、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装置等测量工具,建立飞机静压孔附近区域的蒙皮检测系统,为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开发一套新型工具。 研究内容: 1.飞机蒙皮检测系统装置的结构: 飞机静压孔区域蒙皮波纹度测量装置总体构成包括支撑系统、测量系统、数据处理显示系统、电源系统、数据传输

系统等部分。测量支撑系统采用可调支撑支腿的形式,主要包括支撑腿、X轴支撑横梁、Y轴支撑横梁,丝杠导轨、手持区域、激光测量系统、驱动电机等。 2.飞机蒙皮检测系统装置的驱动: 根据支撑系统将检测装置固定在飞机蒙皮区域,支撑主梁横跨整个蒙皮区域,驱动电机采用伺服控制电机,电机工作情况由控制中心完成控制,控制中心主要由伺服控制器、控制按钮等部分组成 3.飞机蒙皮检测系统装置的信息处理: 本系统集成了三维摄影测量和激光扫描测量,完成飞机表面信息的采集工作,通过不同位置和方向拍摄一定数量的涵盖待测区域内的所有测量点的数字图片,经过计算机拼接和修正,最终得到所有测量点的点云数据。 4.飞机静压孔蒙皮检测后的补偿处理: 主静压口处一共分为三个区域,外补修理过程中都需要使用斜边比率4:1,且末端厚度最大是0.02英寸的补片,并使用埋头紧固件,其中A区补片长度要大于2.2倍的宽度,B区补片长度要大于一倍的宽度,C区没有要求。齐平修理过程中A区不允许做处理,B、C区需要使用斜率为50:1且距离A区不小于0.2英寸的楔形垫片,仅使用埋头紧固件。 预期成果: 1. 飞机静压孔蒙皮波纹度检测系统一套;

身材变形的原因

身材变形的原因: 美体专家称,好的骨骼是好身材的基础,骨骼的生理曲线标准决定着你身材的好与不好,良好的骨架决定着你的身材,如果脊柱发生变形,你的身材也会跟着变形,例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不良的坐、站、走姿都会导致人体骨骼变形;直接影响曲线完美。 皮肤就像是好身材的保护膜。皮肤是软组织,柔韧而有弹性,皮肤的厚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原有的弹性和韧性,皮肤变薄导致皮肤松弛,起皱等,于是这层保护膜不能有效的承受脂肪带来的压力和地心引力的作用,导致身材的变形!我们在年轻时候没有发觉自己的身材不好?那是因为皮肤非常的紧致,能有效的管理好皮下组织的脂肪,有足够的韧性管理好脂肪!导致身材变形的几率就少很多,女性在工作当中不正确的姿势,又要承担生育的重任,很显然就会变得伟大而又身材庞大变形了!如何能通过有效的恢复骨骼的正常状态和建立女性第二次皮肤就成了解决女性身材的重要问题。 塑形的方式:通过脂肪移位,代谢,定型三个阶段。 1、脂肪移位阶段; 2、代谢过程; 3、定型阶段; 服务对象:高收入人群、有需求、有消费观念的高端人群。 服务心态:项目是直接服务高收入人群、有需求、有消费意识的高端人群,打造高标准五星级服务(高标准服务,凸显出我们的特色)。高端客户群体对效果和服务质量非常注重,不在乎价格,肯定效果和

提出我们塑形的理念,效果具有合约保证,每一个项目服务都是有偿的服务。(姿态要放高,有利于增加客户对我们的信赖和给到顾客信心) 一、引导客户了解我们项目: 观念意识引导话术: A:(赞美口气)xx小姐,你知道吗?现在很多有身份的太太小姐都在开始使用国际高科技的身材管理模具,这个产品能让女性身材一直保持健康美丽,拥有18岁少女般你的身形。其实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只有像你这样的身份、有品位的尊贵顾客才能使用的上啊。 B;(崇拜口气)xx小姐,你见识广博,听说现在有一些高科技的产品能让下垂变了形的身材调整维持到少女身形,能使人保持年轻。不知道你有见过这样的产品吗? 顾客(肯定见过或没有见过。。。) 那如果是您,你会接受并使用这样子的产品吗? C;xx小姐,我终于找到一个产品可以帮助您改善你现在的问题了,而且效果非常显著,我们有很多的顾客都已经在开始使用了,都非常满意,你的问题如果不按这样的方法解决,真的是很难改变的了。,J 继续下去到最后对你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你一定要使用这样的产品。 D;xx小姐,我们会所最近有个非常划算的抗衰老项目。使用后不但效果显著,维持的时间也长达3-5年。这样计算下来,相当于每天只

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0816003,50905085);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资助(200802871067) 作者简介:朱华(1978— ),男,江苏东台人,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研究方向 主要是超声电机及其应用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学科点基金,航空基金各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共15篇,SC I 检索3篇,E I 检索7篇,I STP 检索1篇,I N SPEC 检索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 朱华,刘卫东,赵淳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驱动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 摘 要:变体飞行器可以根据飞行环境的不同,自主地改变气动外形,更有效地完成飞行任务, 是目前国内外飞行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回顾了早期刚性变体飞行器、柔性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应用于变体飞行器的各种智能材料及作动器的性能特点的比较,总结出一种新型的压电作动器———超声电机在变体飞行器变形驱动上的技术优势,提出了利用超声电机来驱动小型变体飞行器变形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关键词:变体飞行器;压电作动器;超声电机;控制中图分类号:TH39;V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276(2010)022******* M orph i n g A i rcraft and ItsM orph 2dr i v i n g Techn i ques ZHU Hua,L I U W ei 2dong,Z HAO Chun 2sheng (P re c isi o n D ri vi ng La bo ra t o ry o f N an ji ng U n i ve rs ity o f Ae r o nau ti c s a nd A str o nau ti c s,N an ji ng 210016,C h i na )Abstract:Mo r ph i ng a irc ra ft can cha nge its ae r o dynam i c shap e au t om a ti ca ll y acco rd i ng t o the fli gh t e nvir o nm e n t a nd p e rf o r m the fli ght ta sk m o re e ffe c ti ve l y .It be com e s a ho tspo t i n the re se a rch fi e l d of a e r ona uti c s.The de ve l o pm e nt o f m o r p h i ng a irc ra fts a nd the ir dri vi ng techni que s a re re vi ew e d.The p e rf o r m a nce cha rac te ris ti c s of eve ry ki nd o f i n te lli ge ntm a te ri a l a nd a c tua t o rs a re com pa re d w ith a nd the n the te chn i ca l adva ntage s o f a new p i e zo e l ec tri c a c tua t o r i .e.u ltra son i c m o t o r a re summ a ri zed.The i de a tha t ultra son i c m o 2t o rs a re use d t o a c tua te the m o r ph o f the sm a ll sca l e a irc ra ft is p r opo sed a nd som e key issue s ne e de d t o be i nve s ti ga te d. Key words:m o r p hi ng a irc raft;p i e zoe l ec tri c a c tua t o r;ultra so ni c m o t o r;con tr o l 0 引言 变体飞行器是将新型智能材料、作动器、传感器综合 应用到飞行器的机翼上,通过柔顺、平滑、自主地改变飞行器的外形来改变其气动性能,以适应不同的飞行条件,扩展飞行包线和改善操纵特性,减小阻力,加大航程,减少或消除颤振、抖振和涡流干扰等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各种飞行任务。因此,变体飞行器是一种柔性的具有结构自适应能力的新概念飞行器。 正是因为这种变体飞行器诱人的前景,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 A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 A )在内的各种研究机构都成立了一些专项小组,对其进行预研,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飞行器的局部结构改进(如BK117直升机主旋翼后缘襟翼等)。 随着近空间飞行器研究热潮的掀起,我国也对变体飞行器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研究进展很快。在智能材料和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成功突破了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 mory poly mer,S MP )等关键智能材料的制备技术,提出了柔性智能结构单元、滑动翼肋等变形方案,并进行了概念原型的探索。但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对变体飞行器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对工程样机的研制和实 验验证研究尚未见报道。迅速开展对变体飞行器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回顾了变体飞行器的发展历史,综述了其驱动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各种智能材料作动器的性能,提出利用超声电机来驱动飞行器变形的思想。 1 刚性变体飞行器 变形飞行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法国Cle ment Ader 提出了变体机翼的设计思想(图1)。他首次提出变体侦察机出于对速度的追求,机翼应设计成类似于蝙蝠或者鸟翅膀的形状,框架可折叠,面积可以缩小1/2, 甚至1/3,蒙皮膜应有弹性[1] 。1914年,为了提高飞行器的可控性,美国Eds on 申请了一项关于变体扭曲机翼的专利,提出了可变后掠翼的思想。1931年,H ill 研制图2所示的可变后掠无尾翼飞行器试飞成功,其后掠角可从4°变化到75°,利用蜗轮蜗杆机构驱动。 1930年,前苏联I van M akhonine 设计了机翼可伸缩的飞行器K 210飞行器,并与1931年试飞成功,其翼展可以从13m 增加到21m,翼面积增加57%,采用气动作动器驱动。当机翼收缩时,最高时速186k m,而当机翼伸展时,最高时速为155k m 。1937年,前苏联研制了一种可面

浅析民航飞机机身蒙皮航线常见结构损伤简介及处理方法

浅析民航飞机机身蒙皮航线常见结构损伤简介及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以民航飞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机身蒙皮航线的常见结构损伤修复进 行分析。在概述结构损伤类型的技术上,对划痕、雷击、凹陷等问题的修复方法 做出说明。从技术与经验两个方面出发,帮助相关岗位技术人员提高技能水平, 为优化民航飞机的使用寿命与效果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民航飞机;结构损伤;蒙皮修复 引言:飞机机身的蒙皮结构,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维护飞机 的使用效果,必须在日常维护工作中,通过技术手段的完善,对结构损伤类型与 修复方法进行精确核对。在缩减飞机停场时间的同时,降低航班的运营压力,并 以此保证民航飞机的正常使用条件。 一、机身蒙皮结构损伤类型 蒙皮结构损伤,可以在损伤条件的影响效果上进行分类,并总结出以下四种 类型。其一,A类永久损伤。此类损伤对于飞机的适航性与安全性影响可以忽略 不计,仅执行损伤记录即可,无需对其作出修复与额外检查;其二,B类永久损伤。此类损伤在未发生恶化与扩展的条件下,无需进行修理,但必须以飞机的适 航性与安全性作为基本前提;其三,C类临时损伤。这类损伤必须在一定期限内 进行处理,以防发生损伤恶化;其四,D类损伤。这类损伤的影响较为明显,不 仅对飞机运行的适航性与安全性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其影响区间甚至已经超 出了容忍界限,必须立即对其进行修复。 另外,以损伤形式为分类标准,可以将蒙皮结构损伤分为划痕、雷击、沟槽、裂纹、磨损、腐蚀、变形等多种类型[1]。出现此类结构损伤,不仅受到外部环境 条件与操作方法的影响,甚至会对飞机的使用耗损产生影响。针对此类情况,可 以采用DFR(细节疲劳额定值)的计算方法,完成基本的磨损分析。DFR计算方 法下,可以保证分析的准确率在95%以上,并区别于实用载荷条件,作为结构本 身固有疲劳性的特征分析方法发挥作用。技术原理上,可以通过紧固件拉伸结构 获得DFR阈值的计算公式: DFR=DFRbasc·A·B·C·D·E·U·RC·η·Χ 在这一公式中,A代表孔充填系数;B代表蒙皮合金与表面的处理系数;C代 表埋头深度系数;D代表材料的叠层系数;E代表螺栓的夹紧系数;U代表凸台 有效系数;RC代表组成构件的额定疲劳数值;η为铆接厚度修正值;Χ代表其它 影响条件的修正系数。 二、机身蒙皮结构损伤处理方法 (一)划痕与雷击损伤 民航飞机在航线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划痕与雷击损伤,可以通过打磨的方法 进行修复。在打磨之前,必须对损伤的情况作出归类,如果损伤位于非紧固件区,可将损伤20%以下的情况定义为B类损伤,如损伤覆盖在20%-50%之间可将其定 义为C类损伤,当损伤条件大于50%时,需将其作为D类损伤进行处理。如果损 伤区域为紧固件区,B类损伤则定义在10%以下,C类损伤定义在10-25%之间,25%以上的损伤情况,则需及时联系设备厂商,进行标准化修理。 方法上,首先要对修理区域进行退漆处理,然后对坑深处大于3.2mm的蒙皮 进行切除。在拆除修理区铆钉的基础上,将深度小于3.2mm的蒙皮区进行原始去读整修修复。经过目视检查后,在确认无“油罐”现象后,再对损伤区进行涡流检

骨骼变形的危害

骨骼变形的危害 根据日本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体80%的慢性疾病多因骨骼变形所引起。骨骼,支撑着人体,而脊椎神经又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如果骨骼和神经发生障碍,健康就会发生问题。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骨正基类的足底矫正产品已经成了上流社会中十分风靡的保健工具,大家竞相购买,形成了一种时尚的社会标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足弓与健康运动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但事实应该是:生命在于正确的运动!错误的运动方式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健康隐患,只有正确的运动方式才能够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矫正骨骼从脚部基础做起 万丈高楼平地起,凭借的是牢固的地基,人体也同样,骨骼的形态取决于脚部。人体骨骼的变形87%是因脚的变形而引起。如果人体走路姿势不正确或穿不合适的鞋子或体重过重,则歪曲变形会从脚开始,造成人体足底部分关节及韧带松弛变形,脚弓的弧度变形,直接影响到人的膝关节、髋关节、足踝关节、脊椎骨,会造成这些关节骨络受压偏一侧磨损、歪曲变形,从而产生各种病变。 足底反射区 足是人之根,人体十二经脉之中有六条经脉系与足部,这些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通路。足部的穴位有33个之多,占全身穴位的1/10,它们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关,为维持气血的通畅、脏腑的协调、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调节生命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脚的重要性——脚是人的第二心脏 从站立都行走,心脏输送出血液循环全身,产生动力,使血液有压力流速。同时心脏又反复做周期性收缩,从心脏出来的血液运行的全身各处后,就能回收体内沉淀的毒素。如果脚部有毛病,较低的毛细血管就不能发挥正常的循环作用,就很容易产生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身体其它部位又能保持健康呢? 判断脚是否变形的方法 成年人的脚印都与标准的脚印相差甚远,因为走路、体重、鞋子等使足部变形、全身骨骼也有所变形。轻者会引发亚健康的各种症状,重者就是身体产生问题的根源。但因为骨骼的变形引发的问题是无法通过饮食改变的,只有矫正骨骼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印足印的方法 1、先把不印的脚放在脚板上(脚板的中间位置)。 2、要印的脚放在有印纸的一面(脚放完后不要动,呈11字形态)。

飞机结构修理

飞机结构修理 飞机的机体结构通常是由蒙皮和骨架等组成。蒙皮用来构成机翼,尾翼和机身的外形,承受局部气动载荷,以及参与抵抗机翼,尾翼,机身的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骨架包括纵向构件主要包括梁和桁条组成其作用主要是承受机翼、尾翼、机身弯曲时所产生的拉力和压力;横向构件包括翼肋、隔框等,主要用来保持机翼、尾翼和机身的截面形状,并承受局部的空气动力,各类飞机大部分以铝合金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飞机上的蒙皮、梁、肋、桁条、隔框和起落架都可以用铝合金制造。因为其密度小、强度高的优点,在航空材料中得以广泛的应用。铝合金结构在使用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蒙皮破孔、梁缘条裂纹、框变形等,因而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以修理,保证各个结构能够在使用中安全负载和工作。主要介绍飞机铝合金蒙皮、梁、桁、框及肋等结构的维修方法 1.飞机铝合金蒙皮 蒙皮是包围在机翼骨架外的维形构件,用粘接剂或铆钉固定于骨架上,形成机翼的气动力外形。蒙皮用来构成机翼、尾翼和机身的外形,承受局部空气动力载荷,以及参与抵抗机翼、尾翼、机身的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早期低速飞机的蒙皮是布质的,而如今飞机的蒙皮多是用硬铝板材制成的金属蒙皮。

机身蒙皮与机翼蒙皮的作用和构造相同。如衍梁、衍条、蒙皮、隔框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机身的不同构造形式。如果蒙皮较厚,则衍梁、衍条、隔柜可以较弱;如果蒙皮较薄,则上述骨架也应该较强、较多。 2.梁的结构及特点 翼梁

翼梁是最主要的纵向构件,它承受全部或大部分弯矩和剪力。翼梁一般由凸缘、腹板和支柱构成(如图所示),剖面多为工字型。翼梁固支在机身上。凸缘通常由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合金钢制成,腹板用硬铝合金板材制成,与上下凸缘用螺钉或铆钉相连接。凸缘和腹板组成工字型梁,承受由外载荷转化而成的弯矩和剪力。 桁条与桁梁 衍条的形状、作用与机冀的衍条相似。桁条是用铝合金挤压或板材弯制而成,铆接在蒙皮内表面,支持蒙皮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并共同将气动力分布载荷传给翼肋。衍梁的形状与衍条相似,但剖面尺才要大些,其作用与翼梁相似。

民用飞机外翼蒙皮表面损伤问题的工程处置研究

民用飞机外翼蒙皮表面损伤问题的工程处置研究 摘要:外翼蒙皮表面损伤是民用飞机的常见制造偏离问题。该文研究了民用飞机外翼蒙皮的表面技术特性,梳理了结构修理中该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处置方法,提出了民用飞机外翼蒙皮表面损伤问题的工程处置流程。以某民机中下壁板表面损伤问题为例,说明了该分析研究在结构工程处置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翼蒙皮表面损伤工程处置 中图分类号:V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001-02 外翼蒙皮是民机机翼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外翼蒙皮而言,不仅要求蒙皮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还要求蒙皮表面光滑,满足气动要求。外翼蒙皮制造过程中,由于工具、装配干涉、操作失误、人为保护不力等原因,可能造成蒙皮表面产生划伤、擦伤、刻痕、碰伤、磕伤等损伤,对蒙皮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该文以民用飞机常用的金属外翼蒙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蒙皮表面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翼蒙皮表面损伤问题的处置流程,并将该流程应用到某民机中下壁板表面损伤问题的工程处置之中。

1 外翼蒙皮表面特性 外翼蒙皮用于形成机翼流线形外形,飞机在承受空气动力作用后,将作用力传递到机身机翼骨架上,外翼蒙皮主要参与机翼扭矩引起的剪流和弯矩引起的轴向拉压。 为了保证外翼的设计要求,外翼蒙皮的表面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外翼蒙皮主要有金属蒙皮、复合材料层压蒙皮、夹层蒙皮和整体壁板等型式,目前民用飞机上常用的是金属蒙皮。蒙皮在完成零件制造加工之后,一般都会进行喷丸、阳极化、表面漆层等处理措施。 喷丸是将很小直径的钢丸或玻璃丸以一定的速度撞击 金属表面的一种表面强化工艺。通过喷丸可以诱导出金属表层的残余压应力,提高材料的抗应力腐蚀开裂能力并改善材料的疲劳性能。在民用飞机上常用的喷丸技术有喷丸成形和喷丸强化。喷丸成形是通过喷丸技术来进行外翼蒙皮成形,是一种飞机钣金特种工艺方法。为了满足强度要求,部分区域还会进行喷丸强化来提高强度。 阳极化是在铝合金表面均匀形成一层薄薄氧化铝的电 解工艺。由于转化涂层不影响疲劳寿命,因此,在结构修理中经常使用涂抹转化涂层的方法来替代阳极化处理,阳极化对铝合金具有很好的抗腐蚀保护作用。阳极化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铬酸阳极化、硫酸阳极化、刷涂转化涂层等方法。外翼蒙皮一般都会进行阳极化处理。

飞机隐身技术

飞机隐身技术 隐身飞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也开始启动了自己的隐身飞机的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德国的“萤火虫”隐身飞机计划,俄罗斯的S-37等,以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开发的第一,第二,第三代隐身飞机。第一代以F-117和夭折的A-12为代表,F- 117A首次用于实战是在1989年12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军事行动,遂行轰炸任务,取得巨大成功。这让隐身飞机被各国所重视。 飞机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电子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电磁隐身技术等,由于现代防空体系中最为重要、使用最广、发展最快的探测器是雷达,因此,雷达隐身技术成为最主要的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的核心就是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目前可采取的RCS减缩手段主要包括外形隐身技术、材料隐身技术及对消技术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1 外形隐身技术 外形隐身技术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设计军用目标各部件和整机的外形,使它的RCS 最小,主要理论依据来自目标各部件的电磁散射机理[4],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有:①采用翼身融合体,全埋式座舱和半埋式发动机,使机翼与机身、座舱与机身平滑过渡,融为一体; ②机翼采用飞翼、带圆钝前缘的V型大三角翼、低置三角翼、平底翼融合体以及活动翼结构等;③努力减少飞机表面能造成散射的突起物、取消一切外挂武器和吊舱,将外挂设备全部置于机内;④借助机身遮挡强的散射源,将发动机进气口设在机身背部,进气道采用锯齿形; ⑤座舱盖镀上金属镀膜,使雷达波不能透射入座舱内部;⑥采用倾斜双垂尾或V型尾翼;⑦采用尖形鼻锥;⑧改进天线罩,采用可收放天线等等。 2 材料隐身技术 材料隐身技术就是采用能吸收或透过雷达波的涂料或复合材料,使雷达波有来无回、多来少回。目前主要使用的是雷达吸波材料,此类材料可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运动的能量,并通过该运动的耗散作用转化为热能。美国的B- 2A、F- 117A和F- 22等隐身飞机均在金属蒙皮、机翼前后缘、垂尾和进气道等强回波部位大量使用吸波材料来减小RCS。 雷达吸波材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非共振磁性雷达吸波材料和共振雷达吸波材料。由非共振磁性雷达吸波材料制造的涂料含铁酸盐粒子可将轰炸机表面“吸收”的雷达波作为热量散发掉,这种材料可降低雷达的“可见度”,并可在一个宽广的雷达波频率范围内使用。共振雷达吸波材料则只在一个很窄的频率范围内有效,不过只要雷达波频率在该材料的设计范围内,它的效率就非常高。经计算,这种材料的厚度与雷达波的波长一致时,就能像被“调谐”了一样可吸收特定频率范围的信号。 隐身材料除以上两种还包括手性材料;纳米隐身材料;导电高聚物材料;多晶铁纤维吸收剂;智能型隐身材料。 而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纳米功能复合材料是指由2种或2种以上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其中至少有一种在一维方向是处于纳米级的微粒、晶粒、薄膜或纤维。这种纳米级的微粒、晶粒、薄膜或纤维必须具有与普通大尺寸物质所不同的奇特性质,而由这些物质组成的复合材料通常称之为纳米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由于具有某些奇特功能,因此又称之为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纳米吸波复合材料是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的一类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其特性是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组元所占比例大,颗粒表面原子比例高,不饱和键和悬挂键增多。大量悬挂键的存在使界面极化,吸收频带展宽。高的比表面积造成多重散射。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使电子的能级分裂,而分裂的能级间距正处于微波的能量范围,为纳米材料创造了

展向变形飞行器型总体方案设计

展向变形飞行器型总体方案设计 展向变形飞行器,是模仿鸟类飞行而设计的一种可变形飞行器,展向扭转变形就好比鸟儿用翼翅的变化实现不同的飞行姿势和飞行状态,可以运用机翼的扭转实现飞行器的滚转运动、偏航运动以及俯仰运动等各种不同的操作,可以辅助甚至代替操纵面工作目前,欧美等国已经对机翼扭转变形的应用做过一些实验和研究,主要集中于扭转变形的驱动技术、材料和结构技术等方面研究表明,扭转变形飞行器在变形飞行器领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智能飞行器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快速发展,扭转变形的应用前景良好。本文针对展向扭转变形飞行器,建立展向变形飞行器非线性模型,并通过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得到展向变形飞行器纵向小扰动线性化变参数模型,最后结合鲁棒最优控制,对展向变形飞行器模型进行控制仿真,并分析了扭转变形对飞行器纵向飞行性能的影响。 展向变形机翼结展向变形机翼结构的概念演变机翼是飞行器在飞行中可重新构型的主要部件。在飞行中有目的地改变机翼外形(通过机翼扭转),可以有效地增加机翼的效率。其中,改变翼展和机翼面积的效果最为突出。 2.1展向变形飞行器的基本要求 飞机在巡航时通常要求机翼具有高展弦比和大机翼面积,而要想高速飞行,就要求低展弦比和小机翼面积。变形机翼使机翼面积能够在50%~150%之间变化,分别适应巡航和高速飞行时的需要。目前大多数飞机都采用缝翼和襟翼方式,通过机械装置增大机翼面积或增加机翼弯度,为飞机提供更多的升力。展向变形飞行器在不同飞行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外形,与之对应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也会不同,因此在进行控制等分析之前,分别对不同外形条件下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进行计算就成了本文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但是这种机械运动的襟翼和缝翼笨重、复杂、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无需机械动作就能让机翼外形在飞行中发生有效改变的方法,使飞机在各种速度下都具有理想的性能。 2.2材料选取 由于展向变形的几何形状不规则,使得机翼承受额外的挠度应力,如果仍旧采用传统机翼上的材料设计展向变形机翼,则会面临刚性太大,无法发生有效形变的情况。目前主要的展向变形机翼材料选取偏向于柔性材料为主,不管是上面提到的巴沙木还是复合材料都具有一定的柔性,选择好的对于机翼沿展向变形的

飞机隐身

飞机隐身 有六大要素:雷达、红外、视觉、噪音、烟雾、凝迹。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也不是完美去缺的, 它也有自己的缺点。一方面,飞行器等离子体并不是所有部位都能隐身,比如发生器部位就只能暴露在外。另一方面, 这项技术队电源的功率要求很高, 一般设备很难达到。就算可以达到.也是极其庞大, 无论从成本角度还是运行控制的角度都不甚合算。 目前, 等离子体的人工制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等离子体发生器;一种是在飞行器表面的特定部位涂覆一定厚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人认为, 后者与前者相比, 价格昂贵, 而且维护困难。因此, 应优先考虑第一种生成方法。当然,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 应对这种结论加以验证,同时拿出自己的方案和结论. 电子密度和能量都不高, 满足不了低空飞行器的隐身要求。究其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受物理机理手段的限制, 二是客观原因,即参与电离的气体浓度太高, 电子平均能量受临界击穿电场强度和气体浓度的制约。 推测:由于低空中的气体分子之间太密集, 微粒活动空间太小, 导致自由电子加速运动的 速度只有很小时就与其它微粒相碰撞。由于速度太小、动能太小而无法激发大量的其它微粒发生电离;高空中的情形则正好相反。 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只有制造大功率的等离子体发生器。不难看出, 这必然伴随着大重、耗能高以及自身无法隐身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传统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无法克服的弊端, 保证飞行器的有效承载力、速度、射程和作战半径等传统性能不受大的影响, 只有另辟新径, 那就是寻求新的电离放电机理和方式, 同时又能正视空气中氮、氧气体中性分子的浓度特点。飞行速度低, 机动性能差, 载弹量小隐身飞机为了消除镜面反射和红外辐射而采用的特殊外形结构和涂敷材料, 使飞机质量增加, 空气动力性能变差, 机动性能明显降低.此外, 为实现雷达隐身, 取消了外部发射装置和外挂吊舱, 仅靠机地勤保障难度大, 再次出动能力低隐身飞机的技术、结构复杂, 飞机一旦出现故障, 一般机场很难修复, 必须由专业人员在专门的修理基地进行修复。此外, 为更好地维护B-2的隐身涂料, 要求每架 B-2 飞机均要停放在专门设计的全空调机棚内, 每座机棚造价超过1 300万美元, 每次飞行后的维护时间长达数十小时, 维修工作量大,影响了再次出动能力 防护难。 隐身飞机外表的涂层易老化,尤其在遇到潮湿且盐分很大的海风环境时,其抵抗能力更弱,因为受气候影响大,隐身作战飞机一般都停放在具有调温调湿功能的机库中。 维护难。 隐身飞机的维护是保障其性能的头号难题,尤其是隐身飞机蒙皮的维护存在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表面的251涂覆一种具有不同厚度的韧性隐身涂层,每次飞行后,都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掉屑、划伤和腐蚀等检查,且在两次飞行之间必须对损坏的蒙皮进行修理。另外,这种韧性隐身涂层每5年要更换一次,以保证其隐身特性。此外维护费用也是个无底洞。 费用高。 培养一名隐身飞机飞行员所需的费用是培养一名普通飞机飞行员的倍。隐身飞机造价高,如.$+单 价为++亿美元,#$""%研制费用为+)亿美元,单价 为35))万美元。 载弹量小。 隐身飞机的部分隐身效果来自于隐身涂料,但一 种隐身涂料只能对付一定频率范围的雷达波,要对付 不同频率的雷达波,飞机就要涂上不同的涂料,如#$

1改进的骨骼蒙皮算法模拟皮肤变形

第26卷第12期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Vo l 26No .12 2009年12月 Co m puter Applicati o ns and Soft w are Dec .2009 改进的骨骼蒙皮算法模拟皮肤变形 夏开建 王士同 (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无锡214122) 收稿日期:2008-06-20。夏开建,硕士生,主研领域:计算机动画和仿真技术。 摘 要 骨骼蒙皮算法以其速度快等优点在角色人物变形动画中始终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皮肤变形算法。针对骨骼蒙皮算法所产 生的 塌陷 、 裹糖纸 等问题,在基于拉伸蒙皮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向皮肤可变区域中增加辅助节点的改进的蒙皮变形技术。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骨骼蒙皮技术中存在的 裹糖纸效应 缺陷,真实感效果明显增加。关键词 骨骼动画 蒙皮算法 拉伸 辅助节点 S K IN DEFOR MATION SIMULATED W I TH IMPROVED S MOOTH S K INNING ALGORIT HM X i a K aijian W ang Shitong (S c h ool of Infor ma tion Technol ogy,Ji angnan University ,W uxi 214122,Ji ang su,Ch i na ) Abstrac t S m ooth skinn i ng is al w ays a mo st w ide l y usedm e t hod of sk i n defor m a ti on w ith the advantag e o f a f aster algor it h m f o r t he an i m a ti on of defor m able hu m an and creature characters .H ow ever i t suffers fro m a nu m be r of proble m s ,such as the co llapsi ng elbow and candy w rappe r effec t .The paper proposes a ne w skinn i ng de f o r m ati on techno l ogy that it i ncreases the aux ili ary nodes i n t he ski n variab l e reg i ons based on the stretch s m ooth sk i nn i ng algor i th m.The exper i m ent show s t hat the m e t hod can ban i sh candy w rappe r eff ec t defec ts ,and the rea li sti c e ffect is si gnificantly i ncreased . K eywords Ske leta l an i m ati on Smoo t h sk i nn i ng Stretch A ux iliary node 0 引 言 皮肤变形技术在角色动画 [1] 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 题,近20年来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由于人物动画和一些角色特征都非常复杂,这块研究领域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目前主要有两个常见的方法,一个是基于解剖学变形技术,另一个是基于特征皮肤的直接变形。 本文主要应用第二种方法,通常叫作骨骼蒙皮法。皮肤的外形主要是通过骨架上的连接点的转变来控制的,该算法比较简单,而且给动画师留出了足够的创造空间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蒙皮算法也会出现很多缺陷,最常见的就是 塌陷 问题和 裹糖纸 效应,之后众多学者也作了一些改进,文献[2]讨论了蒙皮算法的严重缺陷,也就是蒙皮算法对大角度旋转的失真,并提出了基于顶点混合技术加以改进,之后文献[3]提出了基于骨骼混合算法,这种方法需要较多的手工调整参数,同时也只能用于有两个关节控制的顶点。文献[4]提出了一种几何方法,虽然该方法能够模拟出比较真实的结果,但是却大大地加大了计算量,同时也增加了计算机硬件的需求。之后文献[5]又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皮肤拉伸的蒙皮算法,该算法比较简单,但是该方法加大了蒙皮算法的自由度,真实感问题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骨骼蒙皮算法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缺陷,在基于文献[5]的基于皮肤拉伸的蒙皮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向皮肤可变区域中增加辅助节点的改进的蒙皮变形技术。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骨骼蒙皮 技术的 裹糖纸效应 缺陷,真实感效果明显增加。 1 基本蒙皮算法原理 蒙皮是一种基于局部操作的表面变形算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为每个皮肤顶点指定对应的骨骼以及对应的权 重。 蒙皮 算法速度较快,但是在指定权重时需要动画师具有一定的经验。 蒙皮 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插值算法,其基本原理可以用下式表示: v != ?n i =1 i M i D i -1v ?n i=1 i =1(1) 其中,v 是变形前的皮肤顶点坐标,M i 表示在初始参考姿态下与皮肤顶点相关的第i 段骨骼的由局部坐标到全局坐标的转换矩阵,D i -1v 表示在第i 段骨骼局部坐标系中皮肤顶点的坐标值, i 表示第i 段骨骼对于当前顶点的权值,v !表示变形后的皮肤顶点坐标。 蒙皮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使关节附近的皮肤顶点同时受到与关节相邻的两段骨骼的影响,影响的大小由权值 i 确定。 2 存在的主要缺陷 骨骼蒙皮算法最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就是 塌陷 、 裹糖纸 问题。其中, 塌陷 指的是关节弯曲时,皮肤产生的压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