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海洋和陆地-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海洋和陆地

(完整版)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 第三讲陆地和海洋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5、重点分析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重点和难点: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2课时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陆地和海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 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四、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

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 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海洋与陆地教案-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三篇:海洋与陆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有海洋、陆地两大部分,分别从海陆分布、七大洲、各大洲界线和四大洋这四个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地球。本节知识在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中属于容易题部分,知识难度较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让学生学会看图、用图。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山区学生基础薄弱人数较多,虽然本节课为复习课,但还会有部分同学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通过导学案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知识体系,再通过学习查缺补漏,进一步延伸知识点。让学生学会看图、用图,从而克服不会读图、用图的瓶颈。最后,通过完成相关中考真题,来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读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 4、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 1、识记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及主要洲界。

五、教学难点: 1、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用具 地球仪、贴图 八、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自主学习法,读图法。 九、教学过程: 第三篇:海洋与陆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一起来学习海洋与陆地这一篇章,苏联宇航员在太空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二)、教学目标展示: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请同学阅读。(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读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4)、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第20课《海洋和陆地》(教案)

小学科学第20课《海洋和陆地》(教案) 海洋和陆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 2. 提高学生对地球各个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教学投影仪。 2. 海洋和陆地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3. 运动器具和教学实验装置。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地球。 教师:很好。我们生活在哪里? 学生:在地球上。 教师:对,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有谁能告诉我? 学生:有陆地和海洋。

2. 学习: (教师出示一张海洋的图片) 教师:这是一张海洋的图片。谁能告诉我海洋是什么? 学生:海洋是指水的大片面积。 教师:非常好。我们的地球是70%的海洋,而只有30%的陆地。海洋里有许多种类的鱼、海草和珊瑚等。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海洋的奥秘吧!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海洋生物的视频) (教师出示一张陆地的图片) 教师:这是一张陆地的图片。谁能告诉我陆地是什么? 学生:陆地是指没有被水覆盖的地表面。 教师:很好。我们生活在陆地上,陆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很多动 物也生活在陆地上。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陆地的特点吧!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陆地生物的视频) 3. 拓展与实践: (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们知道吗,地球被分为七个大洲。你 们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教师:非常好!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谁最先能用手指出这些大洲的位置。 (教师准备一些实验装置和模型)

海洋和陆地教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湖泊、江河等,那么同学们,地球上除了陆地上有水,还有哪里有水呢? 生:海洋。 师:,同学从太空看地球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老师找到视频资料,我们来观看从天宫一号传来的视频资料,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并思考地球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分别代表地球上的什么? 师:我们常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怎么分布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地球仪 师:显然我们无法飞到太空中去观察地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种仪器来更直观地了解它,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地球仪。 师:没错。为了便于认识地球,我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 生:七大洲五大洋,国家、岛屿、横竖的线..... 师评价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广,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师:看来大家都观察的非常仔细。刚才有同学说地球仪上有许多横竖的线。其实这些是为了方便确定位置而划分的经纬线。看到地球仪的中间有一条粗的线,这是赤道。在地理上我们根据赤道将地球分为了南北半球,赤道以北就是北半球,赤道以南就是南半球。 (总结一)地球仪上有一条表示赤道的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二)认识海洋和陆地 师:刚才我们在观察地球仪时发现上面有陆地和海洋,它们是怎样区分表示的?生:蓝色的表示了海洋,其他的是陆地。 师:地球仪上观察到的海洋和陆地都有什么特点?海洋、陆地的颜色是否都是统

一的,是否整齐地划分为一半陆地,一半是海洋? 生:陆地、海洋分布的比较分散,除了大片的陆地,其中海洋里还有一些岛屿。表示海洋的蓝色部分有的地方颜色较深,有的较浅。 总结二: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可以归纳出:没有被海洋淹没的就是陆地,包括面积较大的大陆,还有一些岛屿。海洋包括较浅的海,较深的洋。 (三)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海洋和陆地。在地球仪上,你们发现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PPT,小组讨论后回答。 总结三:陆地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海洋的面积明显大于陆地的面积。(四)比较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面积 师: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谁大呢?怎么比较呢? 生:地球上水(海洋)多。 师:1、既然有同学猜想地球上海洋要比陆地面积更大,因为是通过目测,确实是海洋面积更大,下面老师将地球上六五大洋的面积数据提供给大家,谁有方法精确的比较出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师:有时候计算比较困难,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涂格子。每一小格代表500万平方千米,计算出大陆和海洋所占的格数,不足一格的部分四舍五入到整格。 按照计算的格数,用蓝和黄色笔涂色,比较海洋和陆地所占格子的多少 学生涂格子 师:展示同学涂的格子,问你能说一说,海洋占总面积几分之几,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总结:通过刚才大家动手计算操作,我们能够发现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10,陆地占3/10。 三、课堂回顾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大家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活动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海洋陆地分布的模型。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海底世界-海底世界 教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海底世界-海底世 界教学 海底世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海底景色的文章。全文分为三部分,共七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以设问句开头,引起读者兴趣,介绍了海底深处的情况。第二部分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生动地描写了海底的景象,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的五个方面:宁静黑暗、有声音、动物活动方式、山峡谷森林草地、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概括出“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体会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音多音字"参"和"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3.培养学生写一段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三、四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是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第然段的内容浅显,应以读代讲。可先安排自由读,了解海底到底有没有声音?想一想该怎样读?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评读:他读的怎么样?说明理由。还可以问一问:你为什么这样读?从书中找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轻声读,深入体会“窃窃私语”的意思和水中听音器的作用。 一、导入 1.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海底的神秘和美丽。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海底会有这么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呢? 二、研究

1.阅读课文,了解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 2.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训练 1.针对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列出动物的活动方式,并进行比较。 2.针对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和第然段,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体会神秘和私密的感觉。 四、总结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回答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惑。 五、拓展 1.完成比一比、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动物活动方法表格等拓展题,巩固课文中的知识点。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究,拓展海洋知识,了解海洋保护等相关问题。

湘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 水蒸气的凝结 教案

第2课水蒸气的凝结 —、教材分析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切入,设计了“研究小水珠的由来”与“认识更多的凝结现象”两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示例聚焦(杯盖有水珠)-猜想成因T制订计划T观察实验T 得出结论(提炼概念)-类比举证”的基于探究建构凝结概念的过程。通过研究杯盖内小水珠的成因,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凝结现象。在研究小水珠的成因过程中,教材在设计思路上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首先猜想小水珠可能是由什么物体变成的,然后研究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的,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凝结的概念。 活动一是本课的主体活动,教材旨在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杯盖内的小水珠的由来,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探究成因,初步建构凝结概念。活动二为拓展活动,旨在指导学生认识生活和自然界中其他水的凝结现象,用更多的证据说明水的凝结属性。活动一是认知基础,活动二是认知的拓展。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科学探究 能根据材料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杯盖内的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结果。 3. 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带盖的杯子、热水 分组材料:烧杯2个、培养皿2个、热水、冰水

四、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导入 本课用一个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杯盖内没有水珠)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到杯盖内产生了小水珠,引导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最后聚焦到“杯盖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上。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列举生活中看到过的类似现象(如露珠,洗澡时镜子上的水雾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再做演示实验,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过程,体验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学习怎样控制实验条件,认识杯盖里的小水珠的由来,初步建立凝结的概念。 1-引导学生针对杯盖内出现的小水珠的事实,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分析,围绕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进行研讨和猜想。在指导学生猜想时,教师可用问题启发学生:“水可以变成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呢?”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逆向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2.针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制订和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进行验证。中段年级制订计划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这个对比实验教师可以先出示实验材料: 两个烧杯、两个培养皿、热水、冷水,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来设计对比实验。交流中要引导学生对两个实验装置的条件进行对比,以发现其差异:两个实验中只有培养皿内的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 3.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两个烧杯盛等量的温水;1号培养皿盛热水,热水与温水应该有较大的温差;2号培养皿盛冷水,冷水也应该与温水有较大的温差。 4.小水珠形成的条件是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归纳的方法是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这种方法很重要,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两个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进行对比以发现其差异; 实验结束时,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以发现其差异。最后分

大洋和大洲 优秀公开课教案

大洲和大洋 课题内容:大洲和大洋 制作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重点 (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 难点 (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

公开课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导学案

编号:7-3-1 主备:懒洋洋的考拉审阅:小兵哥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掌握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分布特征。 【学习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学习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自学导航】 地球?水球? 学生阅读教材P39—P43文字和图片,课前独立完成: 1、赤道以北是半球,赤道以南是半球。 2、地球被、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3、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在半球,海洋集中在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 _____ ,南极地区是一块;从东西半球看,陆地集中在半球,海洋集中在半球;无论怎样划分,面积都大于面积;(选填陆地、海洋)。 4、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海陆分布(均匀、很不均匀),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概括为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海洋为3、61亿平方千米,占%,陆地为1、49亿平方千米,占%,所以有分海洋,分陆地之说。 认识几个特殊名称 学生阅读教材P40黄色纸条文字和图3.4完成: 5、面积的陆地叫大陆,世界最大的陆地是;四周的小块陆地叫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是;陆地伸进的凸出部分叫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 是;大陆与它周围的所组成的区域叫大洲,世界最大的洲是。 6、洋: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例如。海:海洋的(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远、近)例如;海峡:沟通连个两个狭窄的水道,例如。 缤纷的七大洲,辽阔的四大洋 阅读教材P40—P43课文内容,结合图3.5、3.6,地图册P19完成: 7、全球被划分为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列是、、 、、、、,四大洋从大到小排列是、、、。 【合作探究】 1、还记得学习第二章时洲界线的图例是什么样的吗?请你结合书上P41图3.5、P42图3.7和图3.8,地图册P19,找出下列洲界线: (1)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山脉、河、海、山脉、海、海峡、海;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运河; (3)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运河; (4)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海峡。

小学科学20海洋和陆地(教案)

小学科学20海洋和陆地(教案)标题:探索海洋与陆地之谜——小学科学20海洋和陆地(教案) 引言: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个主要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海洋和陆地,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培养环保意识,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和地质知识。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深入了解海洋与陆地。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 2.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组成、分布以及相互作用关系。 3. 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4. 提高学生观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地球仪、模型等。 2. 实验器材:水、容器、沙土、砾石、海绵等。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10分钟) 通过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想象一下海洋是什么样子的?陆地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 探索海洋和陆地(30分钟) a. 观察与比较: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海洋和陆地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比 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地球仪展示世界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b.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制作一个小型的陆地和海洋模型。用水 和沙土制作海洋,用砾石和土壤制作陆地,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模型的变化。 c. 讨论与总结:学生观察模型的变化后,进行讨论,总结出海洋和陆地的主 要特征和分布情况,并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海洋与陆地物种(30分钟) a. 学生自主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海洋生物和一个陆 地动植物进行研究。提供相关的图书和互联网资源供学生自主获取信息。 b.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介绍他们所选择的生物,包括它们的外貌、习性、分 布情况等。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和讨论。 c. 整理报告:让每个小组撰写一个简短的报告,包括所选择生物的特点和海 洋与陆地对它们的影响。 4. 环保意识培养(30分钟) a. 观看视频:播放有关海洋污染和陆地退化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环 境问题,引发思考海洋和陆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b. 讨论与行动:组织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并提出自 己的行动计划,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c. 环境保护宣言:鼓励学生撰写一份环境保护宣言,表达自己的决心和行动。 5. 总结与评价(15分钟)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海陆分布大势、海陆分布特点是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基本因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位置的背景知识。陆地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海洋则是人类未来的生存所系,因此,本节内容简介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海洋等概念,能在图中认识。 3、认识七个大洲 二、过程与方法 从活动入手,量一量、算一算,在加深对海陆分布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掌握全球海陆分布的比例特点,进而认识七个大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 海陆分布的特点;大陆、半岛、岛屿、大洲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有特色的岛屿半岛 教具准备 1、地球仪。 2、显示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峡简图。 3、七大洲轮廓图 教学思路与学法设计 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关于海陆分布的知识,请同学打开课本第31页认真阅读教材思考活动内容:做量算游戏: 结论:经过科学测算,地球表面陆地约为1.49亿平方千米,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 活动:读图3.2和地图册P12东西半球地图、南北半球地图。认识半球的海陆分布。 2、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的是南半球。 3、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4、无论东西半球还是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峡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图3.3.,思考后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

《海陆分布》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3)

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外表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外表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重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重难点〕 3.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根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交流、比拟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彩色细线、多媒体。 【教学过程】

的家园叫“地球〞。 5.议一议,如何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 点评:从同学们的观点教师知道了地球和水球的说法都有其合理所在,地球的新名称“水球〞,是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在看到了地球的“庐山真面目〞后提出的,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次宇航员,在太空中欣赏地球?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宇航员,从太空观察一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地〞(2) 地球表层海陆分布 是不均匀的。 小组演示:小组内用地球议 演示,选代表讲台演示看到 的地球图像,总结地球海陆 分布特点(海陆分布不均匀, 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 面积大,南半球海洋大,从 东西半球看,东半球陆地 多,西半球陆地少)。 用地球议演 示可以培养 学生的动手 演示能力, 同时起到强 化稳固的作 用,从而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衔接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层分布着陆地与海洋,陆地被海洋包围着,我们发现有的陆地面积比拟大,有的陆地面积比拟小。我们将面积广阔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作大洲。那么这些地理事物是怎样分布的呢? 合作探究理解概念1.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 “大洲、大陆、岛屿、半 岛〞概念,教师在黑板上 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 陆、岛屿、半岛〞示意 图, 学生理解概念,检测 学生用概念的情况。 辩认图形后答复: A是大陆 B是半岛 C 是岛屿 概念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面积广阔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局部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在课堂 上要随 时检查 学生的 学习知 识与运 用知识 能力。 衔接过渡通常,人们把全球的陆地划分为几个大洲? 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1.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地球的陆地划分为几个大洲?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3.用彩色细线在地球仪上围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找找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再用彩色细线在地球仪上围成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找找北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南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1、学生思考答复: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 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 极洲。 2、学生读图答复七大洲面积 的大小,并按大小排序: 亚非 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学生分享交流: 3.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主要有: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位于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有: 北美洲、南美洲 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主要有: 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 学生理 解、掌 握七大 洲的名 称、大 小、半 球位置 和经纬 度置。 培养学

《大洲和大洋》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4)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地球外表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确实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听音乐:高山流水 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频繁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嫦娥1号卫星成功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板书:地球?水球? 师:虽然我们不能像加加林那样遨游太空,亲身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到这个现象。 游戏:滚动地球仪 〔通过滚动地球仪,大局部同学接触到海洋局部。以此证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刚刚通过这个游戏,接触到洋局部的同学请举手。你有什么收获? 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外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2.1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师:读图2.4,你还有什么收获? 生:不管我们如何划分,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板书:3.不管我们如何划分,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师: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陆地与海洋教案

陆地与海洋 一、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分为海洋和陆地。海陆分布大势、海陆分布特点是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基本因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地理的背景性知识。陆地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海洋则是人类未来的生存所系,因此,本章节的内容在教材和学生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四、教学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五、教学方法 通过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 3、学会抓住事物的一个特点来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把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一个方面的特点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给你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观看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字词: 嗡嗡啾啾汪汪波涛汹涌 窃窃私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3、找出全文中心句: 刚才同学们看完老师带来的视频,纷纷谈到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句话赞美海底世界,你能找出来吗?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师指导朗读这句话。

同学们,这句话总结了海底世界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景色奇异,一个是:物产丰富。这篇课文也是围绕这两个特点来写的,我们把这个句子叫做——中心句。 三、再读课文,品悟体会 (一)体会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海底世界的特点之一——景色奇异!孩子们,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生: 2、3自然段) 2、现在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把你觉得奇特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3、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你画出来的句子。 (1)“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这样的画面出现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a“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海底的环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用一个字总结,那就是——静,同学们,想象一下,海面暴风骤雨,海面狂风大浪,可海底总是静如止水,这是怎样鲜明的对比,你会忍不住赞叹: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带着你的惊叹,读出这两种强烈的反差吧,起: b你还看到这样一句话了吗?“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这里的环境不但静,而且还——暗! 这么静!这么暗!时间都仿佛凝固了!闪着金光的灯笼鱼来了,打着灯笼的安康鱼来了,成群的烛光鱼来了,发光水母漂浮起来了……光点闪烁起来了,画面活动起来了,暗中有光,静中有动,宁静和黑暗中,孕育出五彩斑斓和生机勃勃,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读—— “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啊! 同学们,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没有让你感到奇特的地方呢? (2)“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三年级下人教《海底世界》第二课时徐婷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1.【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8)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细胞 海藻 蕴藏 储量 金属 宁静

器官 汪汪 危险 迅速 攻击 反推力 后退 丰富 陆地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海底是怎样的世界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海底究竟有些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齐读一二自然段提问第一自然段这是什么句?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知道海底是怎样的世界?板书:宁静 黑 有发光鱼 2.精读第三自然段。 你在海底世界发现了什么呢?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9)“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

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1)指名读,做适当的评价。 (2)表演,模仿动物的声音。 把我们的教室当做海底世界,谁愿意做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分角色表演。 听,他们模仿的多好呀,就像真的海底世界一样。我想同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辨别能力。】学们一定也能从读中让别人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声音。(板书:声音:各种各样) (3)指导朗读。练读。指名读。 过渡:想认识海底世界的动物吗? 2.精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的方法。”)(板书: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