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所以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筑小巧,院落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犹如两个天地。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方,生活气息浓厚。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不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大、日光足,在院内栽植花木、陈设盆景,可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督署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职胥吏居住宴乐之所──合乐轩、马厩、两进院落的刑名幕、考试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庙,西花厅、办事厅、花园等。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做为清代官式建筑的总督衙署,如今大多荡然无存,即使是残留的遗址,也往往历经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内涵,而充分体现雍乾时期建筑风貌,在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多年来一直为党政军界驻守,才得以妥善保护,因此它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建筑等领域文化内涵的补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好,游客朋友们,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走进保定直隶总督署,以历史为镜开展红色教育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历史为镜开展红色教育 在古城保定繁华的裕华路上,至今仍矗立着一座的古衙署,高高的灰色围墙、黑色大门,使它显得庄重又威严。这座占地26000多平方米的古代建筑,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隶总督署。 走过了两百多年的悠悠岁月,如今的直隶总督署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是直隶省兴替发展和清朝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最高军政长官——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该署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它的前身可上溯到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所建的“宣化堂”。明代,这里曾做过保定府署和大宁都司署的驻所,清初改为参将署。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政府设立直隶总督,因当时衙署位置偏僻,清帝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派人选定参将署为总督署新址,经过一年多的改建扩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直隶总督署正式迁到这里办公,直到清朝灭亡。它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180余年,始终是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民国年间,该署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分别是日伪河北省政府、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驻地。解放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保定市委机关曾在这里办公。1988年,直隶总督

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该署移交文物部门管理,开辟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直隶省省府驻地,直隶总督署曾是一个戒备森严、威风神秘的地方,昔日这里有无数历史风云人物出出入入,也有许多人间悲喜剧在这里上演,它是历史的浓缩,也是历史的见证。自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约有10万人来这里参观,为更好地发挥红色教育作用,建馆以后,博物馆陆续在各院正堂举办了复原陈列,以直隶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任时为背景,恢复当时的历史场面;在各院厢房举办了固定展览,如《直隶总督与总督署大型史料陈列》、《清代帝后肖像展》、《清代刑法展》、《直隶总督生平展》、《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大型展览》等常年对外展出;还利用空闲房屋举办了百余个临时展览。每年都有大批单位组织进馆参观学习。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丰富的历史内涵正是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走进直隶总督红色教育基地,不仅能领略总督署特有衙署建筑风貌,同时也能从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知识,受到儆诫。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沉重的历史,面对一次次失败屈辱的历史事件,甲午海战失败,八国联军入侵,不平等条约签订……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落后的代价是惨重的,中国需要改革,中国必须强盛。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治国理政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机”每个共产党员

古建筑欣赏论文-《直隶总督署》

基本简介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 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 外观图(16张)筑基本保存完好。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

清朝政局的变动

清朝政局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始通过“借师助剿”,与侵略者勾结,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难点分析:对总理衙门如何评价是本书的一个难点,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总理衙门设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西方列强

直隶总督署简介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畿,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个皇帝,计有187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 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为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占地

面积30000平方米,东西长130米,南北220余米,以两条南北向的更道为界将建筑分割成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东西两路则为一组辅助性建筑,包括花厅、幕府院、内箭道、花园等,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所有房舍都用青砖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虽有彩绘,却无豪华装饰,整个建筑群古朴大方、浑然一体,威严凝重。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大门外还有一组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称为衙内一景。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恪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诰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

历史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分为四段: 第一段指出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段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侵略和掠夺。这句话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蚝驼獬≌秸 男灾省Q黄 秸 灾泄 缁嵊跋炀薮蟆T谘黄 秸 校 逭 桨埽 泄 纱丝 悸傥 胫趁竦匕敕饨ㄉ缁幔谎黄 秸 曛咀胖泄 返目 肌?/SPAN> 第三段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被鸦片战争惊醒了的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再一个是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终于酿成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反侵略”这点,是鸦片战争以后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内容和新意义。 第四段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又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句话不仅概括了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而且揭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俄国趁火打劫,蚕食鲸吞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第一节鸦片战争(上)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中国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者;清政府屈服,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正如当时的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等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教育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努力争取提前实现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规划的21世纪中期宏伟建设蓝图,是每个青年的历史重任。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 河北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8961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Tour guide to Zhili governor's Office Museum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

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并且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未来向来到宣统年间,这个地方向来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都是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公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妨碍王朝政局的不少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造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并且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造布局乃至民居建造规制的妨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造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造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降,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造。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造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造。这些建造现在虽大多别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奥秘,望而生畏的感受。中路建造座降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要紧建造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造。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造,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造,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现在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别脚,及时补过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因此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造小巧,院降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宛如两个乾坤。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点,日子气息浓厚。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所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别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

清朝历任广东巡抚

清朝历任广东巡抚 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人。顺治六年置,驻广州。雍正二年,兼太平关务。光绪二十四年省,寻复置。光绪三十一年,以广西军务平,又省。[2]巡抚从二品,加侍郎衔正二品。 顺治朝 佟养甲顺治四年五月十二日 1647年6月15日 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李栖凤顺治六年五月十八日 1649年6月27日 顺治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1658年7月15日 董应魁顺治十五年七月十四日 1658年8月12日 顺治十八年三月 1661年4月 康熙朝 卢兴祖顺治十八年五月廿日 1661年6月16日 康熙四年二月廿六日 1665年4月11日 王来任康熙四年三月八日 1665年4月22日 康熙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1668年1月1日 刘秉权康熙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1668年1月30日 康熙十四年正月十四日 1675年2月8日 佟养巨康熙十四年正月十四日 1675年2月8日 康熙十五年四月九日 1676年5月21日 金俊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廿九日 1678年1月21日 康熙廿年十二月廿二日 1682年1月30日 李士桢康熙廿年十二月廿二日 1682年1月30日 康熙廿六年十一月七日 1687年12月11日 朱弘祚康熙廿六年十一月廿二日 1687年12月26日 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一 日 1693年1月26日 江有良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廿二 日 1693年1月27日 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廿日 1694年1_15日 高承爵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廿六日 1694年2月19日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 日 1697年1月8日 萧永藻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

日 1697年1月8日日 1701年1月23日 彭鹏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 日 1701年1月23日 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1704年4月14日 石文晟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1704年4月14日 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廿七日 1705年10月14日 范时崇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廿三日 1705年11月9日 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廿八日 1710年10月20日 满丕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廿八日 17lO年10月20日 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1715年1月11日 杨琳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廿四 日 1715年1月29日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1716年11月25日 法海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廿六日 1716年12月9日 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三日 1718年12月24日 杨宗仁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一 日 1719年1月1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 日 1722年12月24日 年希尧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 日 1722年12月24日 雍正三年四月十一日 1725年5月22日 雍正朝 杨文干雍正三年四月十二日 1725年5月23日 雍正五年二月六日 1727年2月26日 常赉雍正五年二月六日 1727年2月26日 雍正 阿克敦雍正五年七月十九日 1727年9月4日 雍正五年九月十三日 1727年10月27日 署 石礼哈雍正五年九月十九日 1727年11月2日 雍正六年八月七日 1728年9月10日 署 傅泰雍正六年八月七日 1728年9月10日 雍正八年五月廿六日 1730年7月10日 鄂弥达雍正八年五月廿六日 1730年7月10日 雍正十年二月廿五日 1732年3月21日 杨永斌雍正十年二月廿五日 1732年3月21日 乾隆二年三月廿四日 1737年4月23日

保定及徐水历史文化介绍与汇总

目录 1. 保定简介: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1) 1.1地理位置 (1) 1.2历史发展进程 (1) 1.3土特名产 (4) 1.4保定旅游资源系列分类 (5) 1.4.1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系列 (5) 1.4.2水体形胜、自然风光系列 (5) 1.4.3专业购物市场系列 (6) 1.4.4民风民俗、社会风情系列 (6) 1.4.5人文景观、休闲度假系列 (7) 1.4.6“上谷八景” (7) 1.4.6.1“上谷八景”保存现状 (7) 1.4.6.2市阁凌霄 (8) 1.4.6.3奎楼应宿 (8) 1.4.6.4横翠朝晖 (9)

1.4.6.5涟漪夏艳 (9) 1.4.6.6东皋春雨 (9) 1.4.6.7西刹秋涛 (9) 1.4.6.8鸡水环清 (10) 1.4.6.9狼峰竞秀 (10) 1.5保定历史名人及典故 (10) 2. 徐水简介 (11) 2.1历史发展进程 (11) 2.2土特名产 (12) 2.2.1驴肉火烧 (12) 2.2.2刘伶醉酒 (12) 2.2.3红星二锅头白酒 (13) 2.2.4草编工艺 (13) 2.2.5漕河驴肉 (13) 2.3徐水古迹 (13) 2.3.1尚存: (13) 2.3.2圮: (15) 2.3.3无可考: (15) 2.3.4废: (15) 2.3.5传: (15) 2.3.6遗址 (16) 2.3.7徐水八景 (16)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废南直隶(南京),清初沿袭明代15省的划分,各省事务以巡抚为主,每省设一总督主军务,这是总督、巡抚成为地方行政官员之始。 康熙六年(1667)鉴于原明代南直隶(江南省)、陕西省、湖广省辖域过大,各分为两个省。全国为18个省: 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乾隆25年(1760)全国定为8总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即: 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 四川总督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 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二省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 另有河道总督专责河防事宜,漕运总督专事漕运。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兼巡抚事,乾隆中叶,因军务日重,裁四川、甘肃二巡抚,统由总督兼理。故,全国只有15巡抚。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未设总督辖区,由巡抚兼总督事。 光绪10?年(1884)新疆建省,置巡抚一人;11年(1885)福建分设台湾省,由福建巡抚改任,移驻台湾(治今台南),1895年中日战争后割让日本;光绪33年(1907)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督,所以,清未共有23省,9总督15巡抚。 清代省一级长官:总督总理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二者常并称“封疆大吏”。 清代在边疆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由中央委派重臣,授以将军、办事大臣等职来统辖。全国有五个将军辖区: 盛京(驻奉天府,今沈阳)、吉林(驻吉林)、黑龙江(驻齐齐哈尔)、乌里雅苏台(驻今蒙古)、伊犁(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东南)。 二个办事大臣:西藏(驻拉萨)、西宁(驻甘肃省西宁府),分管西藏、青海地区。 一个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的内蒙古地区:内六盟、套西二旗与察哈尔。 清朝确立省制的过程中,在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统隶关系如下: ┌——州 ┌——府————县 │└——厅 省─┤ ├——州─———县 └——厅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完整版)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范文一: 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计有180余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 直隶总督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作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历任总督在这里处理过无数次的政务,有兴农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绩,也有贪赃枉法、镇压农民起义、出卖主权尊严的劣举。 直隶总督是清朝时期的特殊权利机构,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基上;大门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门前两根对称的大旗杆,各高约35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

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鸮成为衙内一景。 总督署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大堂布置得森严肃穆。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质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 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二堂院是总督的办公处,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庑廊相通。托檩、廊檐、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在后堂看到一个匾,是孙嘉淦写的居官八约,孙嘉淦是清朝时期的清官,清朝雍正年间任职,享有正直名声。他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因此,也常受到打击。但他无论居住乡间,还是任职朝中,都能至诚待人,始终保持忠言直谏的品质,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 孙嘉淦居官为八约,曰: 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收。。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实事求是和善始善终;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

直隶总督署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 在河北省保定市有一座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了,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存了原始古朴的历史风貌。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衙署,现存的直隶总督署与雍正初年建成时的总体面积、布局基本相同,分东、中、西三路,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220余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 总督府正门中央悬一竖匾,白底黑字,写有“直隶总督部院”。总督为正二品。 大门外原来还有一组建筑,即东西班房、东西辕门、照壁、旗杆和钟楼、鼓楼,它们构成了一重封闭的院落。现在保定市裕华路中央威严矗立的这两座高大建筑物,叫大旗杆,是现在古城保定的象征。原为木质,高约20米,民国初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将木质旗杆换用钢筋水泥制作,旗杆加高到33.6米,为全国旗杆高度之最。1994年10月,按曹锟年代的旗杆高度、位置、式样进行了复建。 进入大门之后,往北是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明会典 官员礼》里说:”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其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品位低下的官员来见总督,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进入仪门后,大家看到的这些枝繁叶茂,挺拔秀美的柏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给这座总督衙署增添了森严肃穆的感觉。每逢冬季,成群的猫头鹰时常出没爱院内的古树上,多时达200余只,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猫头鹰有一个特点,除了总督署打院外,别的地方一概不落。“古柏群鹰这一奇特景观,不仅使大批的中外游客游性大增,而且还引起了生物学家及新闻界的极大兴趣。 仪门前的这座戒石坊,又称”公生明“牌坊,为木质四柱三顶结构。牌坊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红底金字。”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秋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北面亦刻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每当职官升堂,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似告诫如徇私枉法,天理难容。 大堂南侧的建筑称为科房,东西各九间,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书吏办公之所。每科三间,西科房南侧五间房为承发司房,承发司房是收转外地来文及下发署内文告等诸事宜的办事机构。 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直隶总督署大堂是以同治默念李鸿章任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生的太阳,象征当朝一品,只有一品职衔才有资格配此类图案。屏风前面有一方形木质地坪,距地约一尺高。地坪上摆放有太师椅和公案桌,公案桌右侧,放一木质诰封架,上面摆放皇帝圣旨和用黄绸布包着的关防盒,象征着权力的所在。总督关防,为银质,长三寸二分,宽二寸。 大堂正中屏风上方悬一匾额,上书”恪恭首牧“四个大字,意思是谨慎恭顺、忠于职守的地方最高长官。这是雍正九年雍正帝为署理总督唐执玉亲笔手书,用来赞誉这位克勤克俭、带病供职的总督。此后,历代总督都把此匾悬挂在大堂正中。靠北墙还放有总督的职衔牌。职衔牌为长方形木牌,红底黑字,每衔一牌,总督出巡时排列在轿前,以显赫扬名。 作为州县基层政权的大堂,是审理民、刑案件的地方,但作为地方最高政权的总督衙门的大堂,因一般不直接受理基层案件,只是在此堂举行重大庆典、迎接圣旨或逢祭祀日拜牌

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2013年01月31日 02:31 来源:新快报 原标题:两广总督府设在肇庆182年 据马少栋介绍,两广总督府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梧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迁肇庆,直到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移驻广州,历时近300年之久,设在肇庆有近182年的历史。明朝驻节肇庆两广总督府共44人,清代共21人,总共65人。 “清朝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马少栋在向新快报记者讲述了这座建筑的重要性时表示,两广总督府迁至肇庆后,这里迅速成为岭南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推动了岭南族群的文化融合,为澳门开埠做出了贡献。 吁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解放后至今两广总督府址先是被用作肇庆行署,后为肇庆市政府办公所在地。”马少栋说,近年来包括省委、省政府和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肇庆历史的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尤其是两广总督府的保护修缮工作,编制了《肇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一府一馆一城一街”的规划,并计划在肇庆新区建设新市政府后,将“两广总督府”改为肇庆市博物馆,逐步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和历史文化街区。 为此,马少栋建议: 一、恢复肇庆两广总督府历史原貌,对两广总督府旧址加以修复。 二、将两广总督府修复工程列入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由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研究保护开发。 最完整宋代古城墙破坏严重 马少栋在另一份建议中还提到了位于肇庆的宋代城墙,这座城墙始建于宋政和三年,历经宋、元、明、清900余年并多次修葺,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也是国内现存宋代城墙最完整的范例,对研究古代建筑历史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广东宋文化最亮丽的名片,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城墙饱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至今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至今

直隶官府菜

直隶官府菜 中国的菜肴体系,无论是从地域上分,还是从风味上分抑或从食者的身份地位、民族、 习惯上分,出自宫廷、官府的菜肴,始终都是“味”高权重的。 纵观中国的官府菜肴,还有一个璀璨耀眼的重要支脉不可忽视——直隶官府菜。“直隶” 二字最早见于宋朝,宋朝以州领县、甚直属京师者称直隶。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称北京 附近的地区为北直隶,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全部,山东的小部分地区,清王 乾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称为直隶省。 直隶官府菜是源自民间又具贵族型格,既有本土特色又兼容天下食风,自远古走来而鼎 盛于清代至民国,流行于京师附近的“直隶省”却有影响过整个北方菜系的较为特殊的系列 菜肴。 古城保定作为直隶省内最大的城府,城内食肆林立,在悠悠百年的岁月里,帝王巡顾, 要员任守,达官显贵在此聚居,巨商大贾在此汇聚,多种民族在此生活,南宾北客在此川流, 各地菜品极为丰富,天下美食荟萃一趟。同时,直隶总督的封建特权,使其网罗技艺高超的

厨师,荟萃珍惜原料,把中华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融会贯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直 隶官府菜。 直隶官府菜来自于民间,形成于官府,升华在宫廷,荟萃在官府。他出品精致大气,形 象逼真,彰显官府贵族气派;有的菜品甚至霸气十足,富丽堂皇,务求质精,大有宁尝直隶 官府菜一口,不吃家常菜一盘的食欲效果。 漫谈直隶官府菜之一 直隶历史 “直隶”二字最早见于宋朝,明朝燕王朱棣称帝,迁都北京,称北京附近的地区为直隶, 北至内蒙古阿巴葛右翼旗界,东至奉天宁远州界,南至河南兰封县界,西至山西广宁县界, 东西宽1230里,南北长2630里,包括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全部及河南、山东、山西、 辽宁、内蒙的部分地区。至光绪末年已成为拥有十二个府、七个直隶洲、三个直隶厅、146 个县的大省,据宣统三年的统计,全省共4995495户,人23613171口。1928年2月18日, 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漫谈直隶官府菜之二 古城保定

清朝历任吉林将军

清朝历任吉林将军 清代吉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前身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为“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治所原在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康熙十五年(1676)春,移镇于吉林乌拉(今吉林市)。 吉林将军驻防公署设有印务处,以及户、兵、刑、工等司属机构。印务处设管档主事1员,为将军掌印,并领四司。户司掌财政出纳、官兵俸饷及各种税务。兵司掌官兵训练、官员升补及防务边务等事。刑司掌旗民词讼案件。工司掌各项土木工程事宜。每司都设有掌关防官1员,以协领兼衔。此外,每司还设笔帖式2名,刑司因处理事务过多,增设理刑笔帖式2名。 吉林将军管辖的区域,东至西3595里,南至北1900余里,东南至西北2750余里,西南至东北3700余里。此外,东北还包括乌第河以南黑龙江下游的全部地区,以及海中的库页岛和沿海其他岛屿。 吉林将军的职责是: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礼山川,辑宁边境(《清朝通典》卷36,职官14)。具体内容包括: 统率吉林地方驻防官兵。吉林地方在将军以下,分吉林、三姓、宁古塔、伯都纳、阿尔楚哈5个副都统辖区。副都统各守分地,以兵数多寡,定额有差,掌巡防稽察等事。吉林副都统设于康熙十年(1671年),辖协领、统领等官194员,满洲马兵4330名,汉军马兵1170名,侍卫等官46员,食粮及不食粮壮丁2349名。三姓副都统设于雍正九年(1731年),辖协领、佐领等官63员,满洲马兵2800名。宁古塔副都统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辖协领、佐领等官52员,满洲马兵1140名。伯都纳副都统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辖协领、佐领等官46员,满洲马兵900名,蒙古马兵100名。阿尔楚哈副都统原为副都统品级协领,雍正三年(1725年)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置副都统,下辖协领、佐领等官90员,满洲马兵520员。 统御柳条边边门驻防。清初,为禁止汉人流入东北,筑有柳条边实行封禁。吉林将军辖区内柳条边门有布尔图边门、克尔素门、伊屯门、法特哈门。每门设防御、笔帖式各1员,披甲10名,直辖于吉林副都统,而统于吉林将军。 稽查卡伦(卡伦即哨所)。为杜绝私挖人参,并查偷打牲畜、私占禁山流民等事,清朝在吉林、围场、乌拉、宁古塔、珲春、伯都纳、三姓、阿尔楚哈等地险要处设置卡伦。卡伦有常设和堵设之分。终年不撤的是常设,春设冬撤的是堵设。吉林地区共有常设卡伦44座,堵设卡伦61座,总计105座。每座卡伦都设有定额官兵,并定期派出协领等员巡查。 管理驿站。吉林将军辖区内共有驿站38站,分两路监督统辖。乌拉额赫穆站监督管辖东路和西路。东路自小东门外乌拉站起,至宁古塔,大站1,小站9;西路自搜登起,到蒙古霍洛站止,大站8。金珠额佛罗站监督管辖北路。北路从金珠额佛罗起,到登伊哲库分道,正北是蒙古卡伦站,西北到齐齐哈尔茂兴站,计10大站;自蒙古卡伦站起,到三姓城,计10小站。每站设笔帖式、领催各1员,大站设壮丁50名至25名,小站壮丁15名至10名,共有壮丁850名。大小站额设牛马与壮丁数同。 管理汉族民户。随着汉族人民进入吉林地区日益增多,清政府设置州县加强管理。雍正四年(1726年),在吉林乌拉城设立永吉州,隶属奉天府尹,乾隆十二年(1747年)罢州,改置吉林理事同知,归吉林将军管辖。还在伯都纳设长宁县,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改设伯都纳厅,也归吉林将军管辖。又在宁古塔设泰宁县,隶奉天府尹,后罢县,归宁古塔副都统管理。乾隆十二年,置吉林直隶厅,属宁古塔将军。嘉庆五年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所以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筑小巧,院落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犹如两个天地。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方,生活气息浓厚。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不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大、日光足,在院内栽植花木、陈设盆景,可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督署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职胥吏居住宴乐之所──合乐轩、马厩、两进院落的刑名幕、考试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庙,西花厅、办事厅、花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