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地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地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地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预期结果:

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实验方法:

一、小鼠免疫后与对照组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观察

实验原理:

实验采取DH5α灭活菌液为抗原,对小鼠进行注射,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然而抗原在体具有一定的半衰期,重复注射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强度。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后,机体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大小会发生变化,即表明小鼠产生的免疫应答程度。

实验材料:

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斯莱克实验动物

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

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3次接种,每次500ul)

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

物筒,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

4. 试剂:生理盐水(3次接种,每次500ul)

实验方法:

①第一次抗原免疫小鼠

1. 做好准备工作,注射器装入1ml DH5α灭活菌液和生理盐水

2. 腹腔注射:

小心抓起小鼠,使小鼠腹部朝上,用酒精棉球擦一擦,向小鼠的中线略左的位置,先挑其表皮,再斜向下插入0.5-1cm的距离,注射后拔出,用剪刀剪去耳朵做好标记。

3. 鼠笼做好标记,等待一周后,再第二次免疫小鼠。

②第二次免疫小鼠

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③第三次免疫小鼠

大约一周后,根据做好的标记,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免疫,再放回鼠笼,等待一周。

④取小鼠血清,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

a. 小鼠的眼部取血

1. 离心管,离心管架准备,套上保鲜膜,并做好标记。

2. 对应标记的取血:小心抓起小鼠,暴露其眼球,小心剪去眼球以及相应血

管,并轻轻抚摸小鼠胸部,尽量收集血液。

3. 等小鼠不再流血后,脱臼法处死小鼠,血液静置一小时,并编号。

b. 脾脏,胸腺及腹股沟淋巴结的摘取

1. 取处死的小鼠,腹部朝上,使腹腔伸展,并固定四肢。

2. 解剖剪去上皮,小心将上皮撕开,在腹股沟约三叉血管交叉处寻找类似球

形实心组织,即为淋巴结。

3. 小心剪开腹部,在小鼠右侧肠道位置找到脾脏并取出。

4. 小心剪开胸骨,在心脏上部找到两瓣白色的器官,即为胸腺。

c. 血清分离

1. 静置的血清,离心5min,3000rpm

2. 小心取上清液,编号,若为淡黄色,即可收集保存,否则重复第一步。

3. 冷藏血清,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数据获取及处理:

获得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器官之后,将其置于一纸上对比拍照,并通过照片观察可得到相应结论。

二、小鼠免疫后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变化

实验原理:

利用200目钢丝筛网,研磨胸腺和脾脏并过滤掉结缔组织,即可获得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合物,通过红细胞裂解液的作用使红细胞裂解,即可获得纯的淋巴细胞,通过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即可反应各个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

实验材料:

1. BALB/c小鼠:6-10周龄,雄鼠,清洁级,斯莱克实验动物

2. DH5α灭活菌液(2×109个/ml):制备方法:将DH5α扩增至饱和,取出

35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用生理盐水重悬计数,121℃,20min灭活,计数并稀释。(1次接种, 500ul)

3. 工具:1ml注射器(针头),酒精棉球,眼科剪,眼科镊,眼科弯镊,废物筒,

解剖板,离心管(离心管架),小鼠尸体袋,细胞计数板(载玻片),显微镜,擦镜纸,天平,离心机,200目筛网。

4. 试剂:生理盐水(1次接种,500ul),75%酒精,1×PBS,RBC裂解液,3%冰

醋酸。

实验步骤:

①小鼠免疫:本实验需要免疫一次的小鼠,实验方法与三次免疫小鼠的第一次相

同。

②眼球取血:方法同前面的取血方法相同。

③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淋巴细胞分离

1. 摘取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置于两份PBS溶液中,做好标记。(方法与脾脏

和胸腺的观察的摘取方法相同)。

2. 用200目筛网研磨过滤,并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编号。

3. 2500rpm,10min离心(天平配平)。

4. 弃上清,对脾脏细胞加入1mlRBC裂解液重悬裂解,5min;对胸腺细胞加

入1mlPBS,待用。

5. 脾脏溶液加1×PBS终止裂解,配平,4℃离心2000rpm,10min。

6. 向脾脏细胞加入1mlPBS重悬,将脾脏细胞和胸腺细胞悬液混匀,各取10ul,

编号。

7. 加入等体积的冰醋酸,PBS稀释,方法如下:

免疫后:脾脏200倍,胸腺10倍

对照组:脾脏100倍,胸腺100倍

8. 细胞计数

a. 取计数板和盖玻片,用酒精洗净后用擦镜纸擦干

b. 盖玻片置于计数室上部,用枪吸取10ul待测细胞溶液,加至载玻片边

缘,待其自行渗入。

c. 显微镜观察计数(10×10,100倍)

最后结果=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

数据获取和处理: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板的四个大方格,做到数上不数下,数

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所有细胞后,最后细胞的个数=四个大格子总数×0.25×104×稀释倍数,并记录下来。

三、小鼠免疫后T细胞的发育分化的情况观察

实验原理:

①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本次实验使用荧光素标记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相应的细胞进行检测。②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液流状态下,通过检测大批量的单个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并将其分类的一种技术。一般通过快速测定荧光,电阻,光散射和光吸收等方法来测定细胞的各种参数。

测量样品要求:

单细胞悬液,细胞大小0.2-50um,样品至少有20000个细胞,浓度105?107个/ml

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种信号同时被前向光电二极管和90°方向的光电倍增管接收。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细胞表面物质的浓度,经过光电倍增管将相应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器的处理,最后将分析结果显示在计算机上。

抗体选择:由于需要将CD4,CD8阳性分离,因此标记CD4,CD8分子,于是采用:

FITC-CD4,PerCP-CY5.5-CD8两种荧光标记细胞。

同型对照:用与检测特异性无关的同型同亚型同荧光抗体染色,作为同型对照。

实验材料:

Ep管(Ep管架),离心机,移液器(枪头),吸水纸,流式管,废液缸。

1×PBS,大鼠血清(iso),抗体FITC-CD4,PerCP-CY5.5-CD8以及同型对照抗体。

FITC-CD4:用量0.3ug/5×106个细胞

PerCP-CY5.5-CD8:用量0.3ug/5×106个细胞

Iso:FITC-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

PerCP-CY5.5- Rat IgG2a:用量0.3ug/5×106个细胞

实验步骤:

1. 由细胞计数的结果,计算出需要从分离的胸腺和脾脏细胞所取的体积(每管需要1-5×106个),取样与1.5mlEp管中,空白一管,单标两管,同型对照一管,样品两管,做好标记,并加入PBS补满1ml。

2. 4000rpm离心5min。

3. 弃上清,加入75ulPBS重悬细胞。

4. 加入10ul大鼠血清封闭,4℃避光放置30min。

5. 加抗体,按如下方法添加。

4℃避光放置30min。

6. 1ml1×PBS洗一次,4000rpm,5min离心。

7.弃上清,200ulPBS重悬细胞。

8.200目筛网过滤至流式管中,上机测试。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经过FACScabibur流式仪的检测,得到一系列的流式图,经过软件flowjo7.6的处理,可得一系列的流式结果,经过对照与免疫组的对比,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四、小鼠免疫后 B细胞功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

小鼠免疫产生特异性应答之后,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从而转变为浆细胞,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 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 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 ..........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表达 ..。能用坐标曲线 ....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 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 ..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考研免疫习题

1.PAMP/DAMP 在介导细胞自噬、炎症和佐剂研发中的作用? 1.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 PAMP主要包括两类: ①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菌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聚糖、脂磷壁酸、甘露糖、类脂、脂阿拉伯甘露聚糖、脂蛋白和鞭毛素等。其中最为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脂多糖(1iposachride,LPS);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肽聚糖(proteoglycan);分枝杆菌产生的糖脂(glicolipid)和酵母菌产生的甘露糖。 ②病毒产物及细菌胞核成分,如非甲基化寡核苷酸CpGDNA、单链RNA、双链RNA。需要指出的是,上述PAMP可以表达在病原体表面或游离于免疫细胞之外,也可以出现在免疫细胞的胞质溶胶,以及溶胶中各种携带病原体的胞内区室(intracellularcompartment),如内体和吞噬溶酶体。 从宿主细胞释放的内源性危险信号是杜撰的东西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Endogenous danger signals are things coined as 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released from host cells 组织损伤释放的内源性配体,即DAMP 组织细胞起始破坏及炎症信号途径激活,可能与局部缺血组织或细胞间基质损伤所释放(内源性)损伤/危险相关分子模式信号(damage/danger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有关。天然免疫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 oll like receptor, TLR)是脊柱动物识别病原体感染最原始的一种方式,其通过识别、结合特异性分子模式而启动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进而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诱导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多种生物学效应。TLR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间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现已发现,TLR识别的分子模式不仅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如脂多糖(LPS)、磷壁酸(LTA)、肽聚糖、细菌DNA、双链RNA等,还包括组织细胞损伤破坏时所释放的一系列内源性“危险信号”,如热休克蛋白(HSP)、氧自由基、核甘酸、神经介质、白介素等。 TLR1,TLR2,TLR4,TLR5,TLR6与位于细胞表面。TLR2形成与TLR1或TLR6形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传染病试题精选

传染病试题精选

————————————————————————————————作者:————————————————————————————————日期:

第一章总论 (一)单选题 1、确定传染病隐性感染的主要依据:E A.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 B.有轻微的病理损害结果。 C.有较轻的临床表现。 D.有阳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 E.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结果。 2、传染病确定诊断最直接的证据是:E A.临床资料。 B.流行病学资料 C.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D.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 E.病原学检查结果。 3、潜伏期是指:C 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对病原体特异免疫反应的时段。 B.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典型或特征性临床体征的时间。 C.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的时期。D.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至症状明显或典型体征为止的时期。 E.从病原体侵入至排出体外的时期。 4、与病原体致病能力不相关的是:E A.侵袭力。B.毒力。C.病原体的数量。 D.病原体的变异性。E.机体的免疫功能。 5、发生于城镇的甲类传染病应于发现后多长时间内上报疫情:D A.3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6小时。E.9小时。 6、下列哪项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传染源:D A.隐性感染者。 B.病原携带者。 C.患者。 D.潜伏性感染者。 E.受感染的动物。 7、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通常以哪种最常见:C A.病原体被清除。 B.病原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8、隐性感染增加时,其临床意义主要是:E A. 显性感染增加。 B.轻型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病原携带状态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9、传染病IgG抗体效价恢复期比急性期增高多少才有诊断价值:C A. 增高1倍以上。 B.增高2倍以上。 C.增高4倍以上。 D.增高6倍以上。 E.增高8倍以上。 10、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意个人卫生。 四、填空题 1、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及潜伏性感染。 2、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性。 3、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的发生的方式有:病原体的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和免疫机制。 4、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有感染后免疫。 6、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7、在传染病发病机制及发生和发展中病原体应有适当的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和排出途径 8、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9、传染病的诊断通常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0、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1、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5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 12、人体抵御感染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五、简答题 1、什么是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有哪些? 2、什么是隐性感染?什么是病原携带状态及潜伏性感染?后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 3、什么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4、什么是传染源?通常能作为传染源的有哪些?什么是传播途径?包括哪些? 5、请解释侵袭力、复发、易感人群、再燃及潜伏期的概念。六、论述题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免疫学习题

1. 现代免疫是指: A.免于疾患B.机体抗感染过程 C.机体清除自身的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D.机体识别和排出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2.免疫应答过高: A. 导致自身免疫病 B. 易患严重的感染 C.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越强 D. 会致超敏反应 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 4. 免疫应答主要的执行者是: A. T、B淋巴细胞 B. NK细胞 C. 吞噬细胞 D. 补体 5.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 6.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 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 .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7.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 A.2条多肽链组成B.4条多肽链组成 C.由铰链区连接1条L链和H链D.二硫键相连的2条H链和2条L链组成8.用木瓜蛋白酶处理IgG后能分解成为: A.2个Fab段和一个Fc段B.F(ab')2 + PFc C.2条H链和2条L链D.F(ab')2 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位是: A.VL和VH区B.CH1区C.铰链区D.CH3区 10.下列哪一组免疫球蛋白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 A.IgM、IgA B. IgM、IgG C. IgG、IgA D. IgG、IgE 11.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A.C123456789 B.C124536789 C.C142356789 D.C124356789 12.半抗原: A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 C. 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 13.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A 抗生素B.抗毒素C.类毒素D细菌素 14.TH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是: A.CD3 B.CD2 C. CD4 D.TCR 15、II型超敏反应是指: A、速发型 B、免疫复合物型 C、细胞溶解型 D、迟发型 16、AB0血型不符输血后引起的溶血属于 A、I型 B、II型 C、III型 D、IV型 17、作为肝癌早期普查的胚胎抗原有 A、AFP B、CEA C、BS胎蛋白 D、肿瘤特异性抗原 18、膜攻击复合物的组成是 A.C56789 B.C3bBb C.C5b67 D.C5b678

免疫学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题号后为答案) B1.机体免疫防御机能过高时易发生:B A.肿瘤B.超敏反应C.免疫缺陷病D.自身免疫病E.感染 B2.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 依据是:B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B.芽胞被完全消灭C.鞭毛蛋白变性 D.病原微生物被完全消灭E.以不都不是 D3.体温表消毒应选用 D A.煮沸法B。1%升汞浸泡C。高压蒸气灭菌法 D.75%乙醇(酒精)浸泡E。5%来苏儿浸泡 A4.关于类毒素,下述正确的是: A A.有抗原性无毒性B.有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 D.无抗原性有毒性E.是半抗原 B5.下述哪项是外周免疫器官: B A.胸腺B.脾C.骨髓D.肝E.肾上腺 C6.下列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补体无关:C A.血清病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甲状腺功能亢进 D.新生儿溶血症E.肾小球肾炎 A7.能释放淋巴因子的细胞是: A A.TH细胞B.TC细胞C.TS细胞D.TCR E.TI细胞 B8.下述哪项为I型超敏反应: B A.溶血性贫血B.荨麻疹C.接触性皮炎D.类风湿性关节炎 E.异体皮肤排斥反应 C9.不完全吞噬是指: C A.细菌不能被吞噬细胞吞噬B.细菌被吞噬了一半 C.细菌被吞噬,但未被杀灭D.细菌被吞噬后部分被消化 E.吞噬细胞需在溶菌酶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 10.伤寒发病第一周,下列哪项检查阳性率最高:A A.血培养B.尿培养C.便培养D.胆汁培养E.肥达反应 11.青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 A A.破坏细胞壁B.破坏细菌的质粒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E.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D A.特异性多糖B.酵母多糖C.核心多糖D.脂质A E.脂蛋白 13.抗原的异物性是指: D A.外来物质B。异种物质C。异体 D.胚胎期淋巴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E。隐蔽的自身物质 14.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B A.Fc段B.Fab段C .CH1段D.CH2段E.CL区 15.破伤风紧急预防应使用:E A.活疫苗B.类毒素C.转移因子D.死疫苗E.抗毒素 16.下述哪种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B A.大叶性肺炎B.风湿热C.产褥热D.猩红热E.淋病 17.多次患流感的原因是:A A、抗原易变异B、病毒类型不同C、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医学免疫学题(规范标准答案)

四川医科大学成教《医学免疫学》自学习题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 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 1.Immunity(免疫) 2.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3.Ag(抗原/antigen) 4.Epitope(抗原表位) 5.TD-Ag(胸腺依耐性抗原) 6.TI-Ag(非胸腺依耐性抗原) 7.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8.Forssman抗原 9.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10.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11.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1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13.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14.Ab(抗体/antibody)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16.ADCC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131515.html,plement(补体/C) 18.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19.BCR复合物(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20.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 21.T细胞抗原受体(TCR)

22.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23.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 24.D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2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26.免疫突触(immune synapse) 27.Ig类别转换(抗体类别转换/class switch) 28.抗体亲和力成熟(antibody affinity maturation) 29.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 30.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31.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高中生物经典练习【必修三】必修三复习题

必修三复习题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 D.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2.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几率与健康人没有差异 C.HIV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自身蛋白质 D.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下降 3.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过敏B.风湿性心脏病C.先天性免疫缺陷D.脊髓灰质炎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C.一个效应T淋巴细胞可裂解多种靶细胞D.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5.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是() 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红细胞 6.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液免疫时,B细胞表面受体可以直接与抗原结合 B.体液免疫主要针对未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记忆B细胞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D.效应B细胞可以直接消灭并清除病原体 7.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 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 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 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 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 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 表达或出现量的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 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 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 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 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免疫学试题库 (5)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单项选择 1. 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是: A. IgM和IgA B. IgG和IgA C. IgM和IgG D. IgA和IgE E. IgD和IgE 2. 关于补体系统,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B. 级联活化后发挥效应 C. 参与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 D. 抗感染中最早出现的是经典活化途径 E. 病原微生物提供接触表面可激活补体的旁路活化途径 3. 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需要C3参与 B. 需要B因子参与 C. 先激活C1、C4、C2 D. 产生过敏毒素 E. 由结合了抗原的IgG或IgM激活 4. 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C3转化酶是: A. C4b2b B. C4b2b3b C. C3bBb D. C3a E. C1 5. 补体不具有下列哪项生物学功能? A. 调理吞噬 B. 溶血 C. 结合抗原 D. 溶菌 E. 炎症介质 6. 与MBL途径无关的物质是: A. MBL B. C4 C. C反应蛋白 D. C2 E. C1 7. 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与C3转化酶形成无关? A. C3 B. C2 C. C4 D. C5 E. B因子 8. 在56?C,30分钟不稳定,且具有调理吞噬作用的是: A.抗体B.补体C.IFN-γD.IL-6 E.IL-12 9. 在经典、旁路两个补体激活途径中均起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A. C1q B. C1r C. C2 D. C3 E. C4 10. 以下哪项不是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A.调理作用B.引起炎症反应C.清除免疫复合物 D.溶解靶细胞E.促进T细胞增殖(应该为促进B活化,参与T活化) 11. 分子量最大的补体成分是: A.C3 B.C4 C.C1q D.C1r E.C1s 12. 组成MAC的补体成分不包括: A.C9 B.C6 C.C4b D.C5b E.C8 13. 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 A. C3 B. I因子 C. D因子 D. B因子 E. P因子 14.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 激活物质相同 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15. 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 C1 B. C2 C. C3 D. C5 E. C9 16. 补体系统三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 C1q B. C4和C2 C. C3 D. B因子 E. D因子 17. 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 C3a B. C3b C. C5b D. C4b E. C2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