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健康教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健康教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02T11:41:36.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罗雪英黄经河李艳[导读] 对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可延缓眼疾的发生及发展。

罗雪英黄经河李艳(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00)

【中图分类号】R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327-0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大多发生于50岁以上,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1]。该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湿性或盘状黄斑变性)两种。尤其是湿性AMD因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进而发展为后极广泛瘢痕,而使黄斑功能丧失殆尽。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AMD的人数逐渐增多,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威胁着老年人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对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极为重要。现将我院健康教育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3例,均为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46-75岁。经视力、眼底裂隙灯检查、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AMD者。

2 方法

健康教育方法均以个别健康教育为主,辅以疾病防治宣传资料。

3 健康教育实施

3.1疾病相关知识介绍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健康教育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科学健康用眼。并向患者讲解每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配合要点。对患者的疑惑给予热情、耐心的解释,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2危险因素防范指导

3.2.1控制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为AMD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应让患者了解全身疾病对发生AMD的关系。指导患者科学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维持平衡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抗氧化剂丰富的果蔬。对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可延缓眼疾的发生及发展。

3.2.2避免日光照射据研究发现,过度暴露于日光下与AMD的发生呈正相关系。当黄斑暴露于日光时,脂褐质作为光敏剂可产生反应性氧,引起氧化损伤,诱导光感受器凋亡[2]。有学者在动物实验和病理报告提示:强烈而明亮的太阳光线或光谱中的高能部分紫外线的照射可引起AMD的改变,并随着光量子的效应增加而增强损伤。

因此,指导患者当天晴外出或行户外活动时应戴遮阳帽或打伞,并戴有色太阳镜保护眼睛,以防眼睛暴露于阳光下时紫外线造成视网膜黄斑部损伤。尤其是生活在高原地区者,由于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紫外线强,更需加强自我防护,以减少黄斑部的光氧化损害的危险因素。

3.2.3抗氧化剂摄入抗氧化剂在调节和控制代谢,拮抗氧化损伤,推迟衰老及保护黄斑,减少其氧化损伤,防治AMD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氧化剂的摄取除口服多种维生素等药物补充外,主要还是通过食物途径补充。因此,指导患者多食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尤其是红、黄、绿等深色的蔬菜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C、牛磺酸、β-胡萝卜素、黄体素、玉米黄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可增强免疫力,保护黄斑,减少氧化损伤。

3.2.4忌烟、酒吸烟是AMD的重要危险因子,酒中的甲醇可通过血液循环使视网膜黄斑部受损;吸烟可促进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生长,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加剧缺氧性损害,引起血液中抗氧化剂水平下降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导致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对视网膜黄斑部的损害;吸烟可导致血浆中类胡萝卜素浓度下降及黄斑色素减少。因此,应耐心向嗜烟酒患者讲解忌烟酒的重要意义,使之了解烟酒对眼睛的危险性。同时,亦需告之患者注意防范二手烟对眼部的损害。

3.3情感支持由于AMD是一种慢性需长期治疗的疾病,且对视功能的损害渐进性加重,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社交活动等产生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来自家庭及社会的情感支持及生活照顾,可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对AMD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治疗,对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鼓励参予协助患者的治疗及生活照顾,使患者感到家庭及社会的温暖,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保持愉悦心情,积极坚持配合治疗对缓解病情十分重要。

4 小结

AMD已为眼科老年人常见致盲眼病之一。故专科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AMD的危险因素,熟悉并掌握其疾病的防治护理知识。对其特定人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AMD的发病率,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兴.眼科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7.

[2]蒋毅萍,李翔.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4): 333-336.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 一、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CD10:H25.901);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ICD-9-CM-3:13.41+13.71) 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病史: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格检查:晶体出现混浊;眼底模糊,红色反光黯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 1.诊断明确; 2.矫正视力低于0.3; 3.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3-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0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眼底; 2.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心电图、胸透或胸部X光片; 4.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 5.眼科A.B超+角膜曲率、验光、眼电生理检查; 6.根据病情需要检查的项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野、角膜内皮计数、人工晶体测量等。 (七)术前用药 术前抗菌药物眼药水(左氧氟沙星眼液),4-6次/日,用药2-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 2.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 3.眼内植入物:可折叠人工晶体; 4.术中用耗品:粘弹剂(透明质酸钠)、一次性手术刀、缩瞳剂、眼内灌注液或平衡液、显微手术缝线; 5.手术用设备:显微镜、超声乳化仪;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裂隙灯检查; 2.视力; 3.眼压; 4.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类固醇激素眼药水,必要时加用非甾体类消炎眼药水。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手术后反应较轻,病情稳定; 2.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 3.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人工晶体位置良好。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2018年11月20日 药品审评中心

1.1背景 (4) 1.3适用范围 (6) 2.AMD治疗药物开发的整体考虑 (7) 2.1 遵循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 (7) 2.2 进入临床试验的前提 (7) 2.3 临床药理学研究 (8) 2.3.1首次人体试验 (8) 2.3.2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 (9) 2.4探索性临床试验 (11) 2.5 确证性临床试验 (12) 3.临床试验设计的考虑 (12) 3.1总体设计考虑 (12) 3.2 受试者的选择 (12) 3.3 对照的选择 (13) 3.4 再治疗标准 (14) 3.5 研究周期和访视频率 (14) 3.5.1 研究周期 (14) 3.5.2 访视频率 (15) 3.6 疗效评价 (15) 3.6.1 探索性临床试验疗效指标 (16) 3.6.2 确证性临床试验疗效指标 (17)

3.8 补救治疗与合并用药 (21) 3.9统计学考虑 (21) 4.参考文献 (22) 5.附录(如适用) (23)

1.简介 1.1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引起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1, 2]。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偶发于40-50岁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MD致盲 者约占全球盲人的8.7%,全球约有3000万AMD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为AMD而致盲【3】。我国50岁以上人群早期AMD的患病率在 1.7%-9.5%之间,晚期AMD的患病率在0.2%-1%之间[3, 4]。AM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目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衰老、代谢减缓以及氧化损伤等导致Bruch膜增厚以及脂褐素沉积,玻璃膜疣形成,并产生慢性炎症刺激,进而形成早期AMD。随着病程发展,炎症等反应不断放大,最终可导致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和以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出血、渗出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nAMD是一种进展期AMD,可导致快速重度视力障碍,是视力丧失和视力发病的主要原因(Bourne et al. 2013;Wong et al. 2014)。临床可见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引起的出血、视网膜内、视网膜下的积液、渗出性或出血性神经上皮/色素上皮脱离(PED)等病变,纤维血管性盘状瘢痕是新生血管性AMD最终的结局5。已知血管生成、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种生化和生物过程在nAMD的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健康教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02T11:41:36.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罗雪英黄经河李艳[导读] 对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可延缓眼疾的发生及发展。 罗雪英黄经河李艳(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00) 【中图分类号】R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327-0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大多发生于50岁以上,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1]。该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湿性或盘状黄斑变性)两种。尤其是湿性AMD因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进而发展为后极广泛瘢痕,而使黄斑功能丧失殆尽。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AMD的人数逐渐增多,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威胁着老年人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对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极为重要。现将我院健康教育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3例,均为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46-75岁。经视力、眼底裂隙灯检查、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AMD者。 2 方法 健康教育方法均以个别健康教育为主,辅以疾病防治宣传资料。 3 健康教育实施 3.1疾病相关知识介绍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健康教育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科学健康用眼。并向患者讲解每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配合要点。对患者的疑惑给予热情、耐心的解释,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2危险因素防范指导 3.2.1控制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为AMD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应让患者了解全身疾病对发生AMD的关系。指导患者科学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维持平衡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抗氧化剂丰富的果蔬。对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可延缓眼疾的发生及发展。 3.2.2避免日光照射据研究发现,过度暴露于日光下与AMD的发生呈正相关系。当黄斑暴露于日光时,脂褐质作为光敏剂可产生反应性氧,引起氧化损伤,诱导光感受器凋亡[2]。有学者在动物实验和病理报告提示:强烈而明亮的太阳光线或光谱中的高能部分紫外线的照射可引起AMD的改变,并随着光量子的效应增加而增强损伤。 因此,指导患者当天晴外出或行户外活动时应戴遮阳帽或打伞,并戴有色太阳镜保护眼睛,以防眼睛暴露于阳光下时紫外线造成视网膜黄斑部损伤。尤其是生活在高原地区者,由于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紫外线强,更需加强自我防护,以减少黄斑部的光氧化损害的危险因素。 3.2.3抗氧化剂摄入抗氧化剂在调节和控制代谢,拮抗氧化损伤,推迟衰老及保护黄斑,减少其氧化损伤,防治AMD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氧化剂的摄取除口服多种维生素等药物补充外,主要还是通过食物途径补充。因此,指导患者多食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尤其是红、黄、绿等深色的蔬菜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C、牛磺酸、β-胡萝卜素、黄体素、玉米黄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可增强免疫力,保护黄斑,减少氧化损伤。 3.2.4忌烟、酒吸烟是AMD的重要危险因子,酒中的甲醇可通过血液循环使视网膜黄斑部受损;吸烟可促进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生长,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加剧缺氧性损害,引起血液中抗氧化剂水平下降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导致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对视网膜黄斑部的损害;吸烟可导致血浆中类胡萝卜素浓度下降及黄斑色素减少。因此,应耐心向嗜烟酒患者讲解忌烟酒的重要意义,使之了解烟酒对眼睛的危险性。同时,亦需告之患者注意防范二手烟对眼部的损害。 3.3情感支持由于AMD是一种慢性需长期治疗的疾病,且对视功能的损害渐进性加重,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社交活动等产生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来自家庭及社会的情感支持及生活照顾,可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对AMD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治疗,对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鼓励参予协助患者的治疗及生活照顾,使患者感到家庭及社会的温暖,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保持愉悦心情,积极坚持配合治疗对缓解病情十分重要。 4 小结 AMD已为眼科老年人常见致盲眼病之一。故专科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AMD的危险因素,熟悉并掌握其疾病的防治护理知识。对其特定人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AMD的发病率,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兴.眼科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7. [2]蒋毅萍,李翔.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4): 333-336.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的患者。 一、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圆翳内障(TCD 编码:BYT07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CD-10 编码:H34.8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5-94) (2)西医诊断标准:李凤鸣主编的《眼科全书〈老年性白内障的分类〉》 2.疾病分型 分期(级)眼部改变 初发期自晶体周边开始出现皮质楔形混浊,视力可不受损害 膨胀期晶体肿胀、体积变大,前房变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 成熟期晶体完全混浊,前房正常,虹膜投影消失,视力高度障碍 过熟期晶体核变小、下沉,前房加深,可出现虹膜震颤、晶体移位 3.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的证候分类” 。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常见证候: 肝热上扰证 肝肾不足证 脾气虚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 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的治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 2.疾病分型为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消渴、眩晕),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视力检查 (2)裂隙灯检查 (3)眼压检查 (4)血、尿常规、凝血四项 (5)免疫(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6)凝血功能检查 (7)心电图 (8)眼科A+B超、测角膜曲率 (9)眼电生理 (10)角膜内皮计数 (11)眼压、屈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O CT、OCT、视野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2.术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热上扰证:清热平肝,明目退障。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清热明目。 脾气虚弱证: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术后给予眼科创伤方:理气活血。 3.内科基础治疗,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 视力稳定或改善。 2. 无眼部并发症(如高眼压、出血、渗出、晶体脱位)。

眼科学各院校复试真题最新汇总版

2019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复试真题 笔试: 病理 (一)名词解释(10 道,2 分/道) 1.英文:霍奇金淋巴瘤、结核瘤、淀粉样变性 amlyoid degeneration、新月体crescent 2.中文:粘液样变、甲状腺髓样癌、肉芽肿性炎、疣状心内膜炎、肿瘤异质性、假膜性炎 (二)简答题(5 个,8 分/个) 1.栓子运行途径 2.慢性心瓣膜病类型及病理变化 3.动脉粥样硬化分期及病理变化 4.门脉性肝硬化和坏死后性肝硬化区别 5.肺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 (三)问答题(4 个,10 分/个) 1.颈部淋巴结肿大,63 岁男性,考虑至少 5 个疾病及病理特点 2.肠道,溃疡病变,至少 5 个及病理特点 3.细胞坏死和凋亡的区别 4.肿瘤浸润转移分子机制 眼科 英文卷子 (一)名词解释(10 个,1 分/个) 1.hyphema 眼前房积血 2.睑外翻 ectrophy 3.白内障 4.交感性眼炎 5.弱视 amblyopia 6.先天性青光眼 (二)翻译(三大段,每段 30 分) 1.角膜炎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青光眼的定义 中文卷子 (一)名词解释(10 个,2 分/个) 1.青光眼 2.甲状腺相关眼病 3.视交叉综合征 4.屈光参差 (二)简答论述(4 道 20 分/道) 1.白内障分类 2.糖网 1984 分期 3.穿通伤临床表现 4.高度近视眼眼底表现

2019 年华中科技大学眼科学复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2.眼眶蜂窝织炎 3.后发性白内障 4.屈光参差 5.生理性盲点 6.先天性视网膜病变 (二)简答题 1.玻璃体积血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 3.沙眼的并发症;化学性眼外伤治疗原则 4.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 5.泪道冲洗在泪道阻塞疾病中的应用 6.化学性眼外伤的急救原则 2019 年南昌大学眼科学复试真题 (一)简答题 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4.眼外伤的治疗原则 2019 重庆医科大学眼视光学 学硕统考公共英语,分子生物学和科学研究 (一)公共英语占 50 分 (二)学硕专业课 50 分 1.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的最终产物及意义 2.参与 DNA 复制的酶及作用 3.简述 PCR 技术的原理及运用 2019 哈医大眼科学复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视野范围 2.RB 3.眼睑肿瘤 4.遗传性眼病。 5.DR 分型 6.致盲疾病 7.盲点位置 8.虹膜睫状体炎 9.睑缘炎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为眼科难治性眼底病,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病因。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已高达15.15%。目前,美国超过175万人患此病,预计10年后将达 到300万人。 面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下简称AMD)的高致盲率,病因又不明确,目前几乎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国内外很多眼科学者都在积极探索AM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形态,AMD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为“湿性”或“盘状”)。萎缩型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主要为玻璃膜被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下简称CNV),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成为机化瘢痕。有人观察萎缩型亦可转变为渗出型,最后导致中心视力丧失。尤其是CNV的位置大多靠近黄斑甚至位于黄斑中心凹,导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故目前对CNV治疗仍很困难。据资料显示:渗出型患者占AMD总数的10%~20%,而80%~90%患者均伴有严重视力障碍。 AMD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与很多因素有相关性,包括遗传、慢性光损害、营养不良、中毒、免疫异 常等。 目前认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低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脉络膜血流不正常可引起RPE-脉络膜低氧。早期研究已证实AMD眼脉络膜血流下降,灌注不足,渗出型AMD眼更显著。脉络膜为眼中的血库,黄斑中心凹的血液供应来自脉络膜的毛细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脉络膜血管的顺应性降低,血管内血流的阻力增加,脉络膜内血液的灌注量也相应降低,从而损害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代谢,导致色素上皮的变性和萎缩。脉络膜毛细血管压力增加还将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转运代谢废物减少,沉积于玻璃膜疣和基底层;压力的增加还可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何种因素最终导致AMD发生,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光动力疗法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了一些希望,接着又迎来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新时代,这两种疗法是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流方法,然而这两种疗法仍存在很多不足。 前者价格昂贵,容易反复,视力是否能提高难以确定。对于很多低视力患者来说,如此昂贵的费用令人难以承受。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包括ranibizumab(Lucentis)、bevacizumab(Avastin)和pegaptanib(Macugen)已经被用于治疗新生血管型AMD,即湿性AMD。该类药物虽对CNV有效,但难以控制CNV复发,需反复玻璃体腔给药时又存在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特别是该类药物尚未获得国内卫生部门的准入批准,国内患者仍处于“望梅止渴”阶段。中医学认为AMD归于“视瞻昏渺”范畴。特别是渗出型AMD,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出血引起视力下降属于“暴盲”,黄斑区渗出水肿引起视物变形归属“视直如曲”。AMD中医临床特征与精、气、血亏损有关;主要涉及肾、脾和肝脏;证候类型多表现为“痰瘀”、“血滞”、“气虚”。渗出型AMD因新生血管膜的结构异常,导致黄斑区反复出血。《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的病机因于热者多。《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方面。《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疗方法。黄斑区水肿多为水湿停留、瘀滞结聚所致。《诸病源候论》谓“经络痞涩,水气停滞”,则发为肿。《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为肿。”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水液运化、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而产生的水、湿、痰等病理产物,属痰饮范畴。其积于黄斑,多为有形之物,按痰饮治之。痰湿聚积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及上皮的脱离,而又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产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黄斑变性多与老龄化相关,对于萎缩性AMD,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衰老与“肝肾”的关系密切。《证治准绳》认为“视瞻昏渺乃肝肾不足之病,由于阴虚血少,精液耗尽”,为从肝肾论治AMD提供了一定依据。“肝为血海”,“精血互生”揭示了通过补益肝肾从而达到调节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机理。有报道,长期服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或明目地黄丸补益肝肾,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有改变,为中医补益肝肾治疗AMD提供了依据。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老年人精气不足与肾、脾关系密切。有人以补肾益精明目为治疗大法,其中肉苁蓉、补骨脂补阳,旱莲草、女贞子补阴,黄芪补气升阳,苍术可燥湿健脾,丹参、当归有活血之功。干性者加葛根、党参健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又叫老年性白内障,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多为双眼发病,一般是一先一后。晶状体的混浊就是白内障,白内障分为: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主要症状 白内障早期的症状可能有视物模糊、色调改变、怕光、眼前黑点、复视(看物体时有双影)、晶状体性近视等;晚期症状则为视力下降,最后只能在眼前辨别手指或仅剩下一点光感。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由于白内障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其对视力的影响也不同,若白内障长在晶状体的周边部,视力可不受影响,若混浊位于晶状体的中央,轻者视力减退,重者视力可能只看见手动或光感。 老年性白内障,从初起到完全成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2~5年,少则数月,长者可达十数年,可停止了某一个阶段,静止不变。 治疗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在初发期和末成熟期,用非手术疗法可能抑制或延迟病情发展,并可能增进一些视力,但仍没有特效与根治的方法。一般可选用下列几种眼药水点眼:法可灵、消障灵、卡他灵、1%碘化钾溶液、2%谷胱甘肽溶液等都可能有一定的作用。祖国医学

主张中药疗法等,对早期白内障都有一定疗效。 对于成熟期和过熟期的白内障,最好采用手术疗法,将晶状体摘除。混浊的晶状体摘除后,如能配戴眼镜,则可明显改进视力,成熟期和过熟期药物治疗通常没有什么疗效。市面上有许多号称可“溶解”或使白内障“消除”的眼药水,但其实际效果并不肯定。手术疗法目前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惟一直接有效的方法。最先进的手术方法:超声乳化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最先进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由于切口小,不需缝合,术后视力恢复快,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预防方法 1、经常在户外劳动,一般戴上质量符合要求的墨镜就可阻挡住90%的紫外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1-06-10T09:46:10.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成张利壁[导读]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 王成张利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300)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047-02 【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 1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房颤不伴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阵发性房颤是指窦性心律者突然发生的房颤,常伴明显的症状及快速的心室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国内不少医生面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合并心衰,总是首选静推西地兰。但近年来,国际房颤治疗指南中对于不伴心衰的阵发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不论其是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均Ⅰ类推荐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控制患者静息或活动后的心率,对伴有低血压或心室率过快需紧急治疗时,可应用这些药的静脉制剂。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和胺碘酮仅为Ⅱ类推荐。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活动后心率90~115次/分。 房颤伴发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五大疾病患者,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目前正在进行的AF-CHF研究,针对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这个特殊人群,比较恢复与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对心血管死亡或脑卒中的影响。阶段性的结果也未能证明前者优于后者。对于伴发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时,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与上述无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意见全然不同。2006年国际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Ⅰ类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而这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推荐意见变为Ⅱb类,甚至Ⅲ类推荐。这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还可适用地高辛加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2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术式不断推陈出新,现基本以两种术式为主,即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两种方法都以静脉为靶点,后者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受青睐。从现有的研究看,达到肺静脉-心房的完全电隔离对于阵发性房颤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论SPVI还是CAPV,其总体有效率均可达90%左右。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仅仅隔离肺静脉是不够的,心房基质在房颤的维持中已经起主要作用,所以对心房,包括右心房内的特殊结构如界塉等部位的干预应当加强。 其方法是CAPV扩展术式,即在CAPV的基础上加做心房消融径线。目前常用的径线有左心房顶部径线、二尖瓣峡部径线、右心房峡部径线等,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失常学会(HRS/EHRA/ECAS)2007经导管和手术消融治疗房颤的专家共识认为,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前两条径线可以常规应用,后一条径线则只对合并峡部依赖性房颤的患者适用。 总之,从现有的治疗手段看,对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方面成功率较高,另一方面避免了阵发性房颤演化为持续性房颤,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的益处。 3 房颤的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显示,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5%。 由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升高,因此除非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所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然而,选择何种抗栓药物及如何确定抗栓治疗的强度,与房颤患者自身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低有着密切关系,目前通常采用2006年ACC/AHA/ESC更新的房颤指南中制定的分层标准。 当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即使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其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也明显差于华法林。华法林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有效窗是国际标准化比(INR)2.0~3.0,INR<2.0时抗凝不足,>3.0时又增加出血并发症风险。研究显示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收缩压≥160mmHg、血肝酐升高、INR>3.0。INR>3.0是最强的预测因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易受机体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大,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INR,避免抗凝不足或过度。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2.5~3.0mg/日,起效时间2~4天,5~7天达高峰。在开始治疗应隔天监测INR,直到INR连续2次在目标范围内,然后每周监测2次,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减幅度一般在1.5mg/日以内,剂量调整后需重新监测INR。INR<5.0,临床上无明显出血,可将华法林减量或停服1~2次。INR>9.0而临床上无明显出血,或因急诊手术和拔牙而需要快速降低INR时,可口服2~5mg的维生素K1使INR在24小时内降低。对于严重出血或INR>20时,可根据情况应用维生素K110mg,新鲜血浆和凝酶原浓缩物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可重复静脉应用维生素K1。参考文献 [1]Hersi A,WyseDG.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Ⅱ ation.Currprobl Cardiol,30:175-233. [2]Clel JG,ColettApAbde Ⅱ ah.AT,et al.Clinical trials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7:CORONA,KethinQ,MASCOA,AFCHF,HART,MASTEK,POISE and Setem ce Ⅱ therapy.EUr Heart Fai Iure,2008,10:102-108. [3]黄从新.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心房起源.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7,21(2):95-96. [4]CaIKinsH,BrugadaJ,Packer DL,et al.HRS/EHRA/EcA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commendations for personnel policy,procedures and follow-up HeartRhythm,2007,4:816-86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卜文娟徐国兴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12期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中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仍存在许多争议。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RM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中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病因不明,可能与黄斑长期慢性光损伤、遗传、代谢、种族、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多种因素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神经视网膜发生退行性变从而造成不可逆性视力下降或丧失。 ARMD可分为干性(萎缩性)和湿性(新生血管性)两型,干性ARMD主要有玻璃膜疣、RPE异常和地图样萎缩改变;湿性ARMD主要以脉络膜新生血管、RPE脱离或盘状纤维化为病理特点。目前本病在欧美国家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ARMD在52~64岁的人群发生率为2%,75岁以上人群则上升到28%。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此病。ARM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有以下假说,且各有其侧重点。 1 氧化刺激学说 许多年龄相关疾病均与活性氧中间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的积累有关,如过氧化氢、单态氧、超氧负离子、氢氧自由基等。氧自由基过多或清除过慢,会对生物体产生一系列损害,由于多种原因视网膜对ROI特别敏感,如光感受器内高氧张力,长期暴露于光辐射下,光感受器外节含高比例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视网膜和RPE细胞内含大量生色团如脂褐素、黑色素、细胞色素C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脂褐素在ARMD的氧化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3]。 脂褐素是一些细胞如神经元、心肌细胞、RPE细胞在衰老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棕黄色具有自发荧光特性的物质,脂褐素一旦形成,就不会从细胞内自然消失。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RPE细胞内积聚大量的脂褐素,脂褐素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尤其是蓝光)与氧作用可以产生超氧负离子、单态氧和过氧化氢等。它们与氧、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核酸等相互作用导致了脂质的过氧化、溶酶体酶及抗氧化酶等的失活,进一步引起细胞膜和溶酶体功能异常[4]。由此RPE细胞吞噬功能下降,造成脱落感光细胞外节异常沉积,引起正常感光细胞的变性增加;另一方面,RPE细胞凋亡或脉络膜血管异常,均可引起细胞内物质的释放,诱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玻璃疣。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 一、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或称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干性ARMD:起病缓慢,双眼视力逐渐减退,可 有视物变形。 湿性ARMD:患眼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或中央暗点。 2.眼底改变:干性ARMD: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及 地图样萎缩。 湿性ARMD:后极部感觉层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暗红、甚至暗黑色出血,病变区可隆起。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35.305年龄相关性黄斑变 性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 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眼部检查: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2.辅助检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1)根据已有眼部辅助检查及视功能情况,选择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视盘区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眼科B超、眼底照相、视觉电生理等; (2)病因排查:进一步行实验室、影像学、心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排查相关疾病。 (3)对于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者,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评估。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 针对病因治疗: 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为常见的原因,根据病情及内科会诊意见调控血压、血糖、降血脂等; 2.改善微循环治疗:给予全身及局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 环药物治疗;

第八章玻璃体病

第八章玻璃体病 玻璃体是一种特殊的黏液性胶样组织,正常情况下呈透明的凝胶状态,主要由胶原纤维和交织在其中的透明质酸组成。玻璃体本身无血管,原发病较少,其疾病主要继发于周围组织的病变。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玻璃体由凝胶状态变为溶胶状态(液化)及透明度发生改变(混浊)。 一、生理性飞蚊症 生理性飞蚊症(physiologic myodesopsia)是指不少中、老年人眼前有飘动的小点或细丝状物,有时闭眼也可见到,但检查不出任何病变。 [病因] 该症为玻璃体内残留的胚胎细胞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所致。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自觉眼前有点、丝状物,特别是面对白色背景或晴朗的天空时明显,暗处则不明显,不影响视力,长期观察极少变化。 2.用检眼镜、裂隙灯及三面镜检查均未能发现玻璃体内有混浊物,眼底检查也正常。 (二)鉴别诊断 1.病理性飞蚊症是因玻璃体炎症、出血、变性等所致,眼前呈絮状、点丝状黑影飘动。黑影可进展,形态可变,视力受影响,用裂隙灯、检眼镜及三面镜检查可发现玻璃体、眼底有病理性改变。 2.固定性飞蚊症是晶状体、角膜混浊所致。眼前黑点、黑斑不移动,与眼球运动方向一致,为固定状黑影,视力轻度受累。 [治疗] 向病人解释,无需治疗。 二、玻璃体炎 玻璃体炎(vitreocapsulitis)是指因炎症产物进入玻璃体,使玻璃体由透明变为混浊。 [病因] 1.外源性感染常发生于眼球穿孔伤、内眼手术后、角膜溃疡穿孔等,致病菌直接从伤口侵入眼内。 2.内源性感染由身体他处的化脓病灶经血行进入眼内。 [病理] 为急性化脓性眼内炎,多形核白细胞大量积存于晶状体后空隙、玻璃体基底部、视盘前及克劳奎特管内。晚期则形成睫状膜及视网膜前膜,导致睫状体及视网膜脱离。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病史。 2.早期症状轻微,眼前可有黑影飘动或闪光感流泪。发展快者可迅速出现畏光、流泪、眼球剧烈疼痛,头痛及视力减退。 3.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混浊、水肿等。 4.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混浊,玻璃体内可见灰白色颗粒状或棉絮状混浊物,重者可见前房或玻璃体积脓。眼底红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呈现黄白色反光。 (二)实验室检查 包括:结膜囊或伤口处刮片及细菌培养;前房穿刺,抽取房水或玻璃体液进行检查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 (三)鉴别诊断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研究进展

19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67-769. 20彭大伟,田 祥,曾淑君.高三尖杉脂碱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 验研究[J ].眼科学报,1995,11(2):76-79. 21史 丰,史惠玲,李钟秀.低剂量高三尖杉脂碱防治青光眼滤过 手术后瘢痕化[J ].中华眼科杂志,1995,31(5):345-346.22景 明,奚寿增,陈荣家,等.5-FU 多相脂质体对实验性青光眼 滤过术后瘢痕形成的影响[J ].中华眼科杂志,1996,32(1):49.23Kimura H ,Ogura Y ,Moritera T ,et al .Injectable microspheres with con -trolled drug releas e for gl aucoma filtering s urgery [J ].Invest Opthalmol Vis Sci ,1992,33(12):3436. 24Meroud A ,Schnyder C C ,Sickenbery M ,et al .Cimparis on of deep scle -rectomy with collagen implant and trabeculectomy in open -angle glauco -ma [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9,25:323-331. 作者单位: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级眼科博士研究生),成都61007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 收稿日期:2006-12-18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研究进展 莫 亚1 曾庆华2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因 [摘 要]对近年来关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和危险因素等方面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379(2007)03-0180-03 Advanced research on etiology of age -related cataract M O Ya 1,Z E NG Q inghua 2.Department of o phthalmol ogy ,Chengdu Universi -ty of TCM ,Chengdu 610075,China [Key words ]age -related cataract ;etiology [Abstract ]Age -related cataract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blindnes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is operation which will bring financial bur -den and risk to patients .So the important measure is still prevention .Recent reports on etiology of age -related cataract were reviewed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 -related cataract )是世界首要的致盲眼病,全世界约有16,000,000人因白内障丧失视力〔1〕,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手术〔2〕,在美国每年白内障手术大约花去30亿美元以上的经费,给财政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3〕,除此之外,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2〕。如能使白内障延缓10年发生,白内障的手术量将减少一半〔4〕,且白内障在形成过程中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因此,寻找危险致病因素,探查预防策略仍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1 个体因素1.1 年龄和性别 白内障的发病率及致盲率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我国60岁以上白内障的患病率为46.8%,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5〕。Truscott 认为年龄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最大风险因素,氧化损伤是白内障的特点,防止氧化损伤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晶状体核中的谷胱苷肽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晶状体“障碍物”,阻止小分子在皮质和核 之间进行交换。该屏障的产生不同于核硬化,而是归因于中年以后晶状体核中起保护晶状体蛋白和脂质免受氧化损伤的谷胱苷肽的浓度降低,谷胱苷肽产生于晶状体皮质并通过扩散方式达到晶状体核,该屏障阻止了谷胱苷肽的扩散,因此晶状体易受氧化损伤而出现白内障。基于上述理论,至今仍没有理想的研究白内障的动物模型〔6〕。 老年女性人群中患白内障的比率高于未患白内障的比率〔7〕,而且与年龄相当的男性相比,女性发生白内障的可能性较大。流行病学显示雌激素可能有防止白内障发生的作用,妇女发生白内障的风险在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 降而不断增加,根据流行病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能减少白内障的发生〔8,9〕。Aina 等在人口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接受雌激素或雌激素-孕激素替代疗法的人群中发生白内障的风险适当减少 〔10〕 。初潮年龄较小的人群发生核 性白内障的可能性也较小,绝经年龄较大者发生皮质性白内障的比率较低。Beaver Dam 眼研究中显示生育后代越多,发生白内障的可能性随之下降〔11〕。1.2 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血缘关系的姐妹或兄弟发生了皮质性、核性或后囊下白内障的人群中发生白内障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两到三倍。在Beaver Dam 人口调查中对564个有 · 180·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 DOI :10.13444/j .cn ki .zgzyykzz .002164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指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以往习惯称之为老年性白内障。它的发生与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1.病因 白内障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放射和自由基损伤;营养物质、化学物质缺乏和抗生素的使用;葡萄糖、半乳糖等代谢障碍;脂质过氧化产物损伤等。此外,其他因素如衰老、遗传基因等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环节便是氧化损伤。 2.临床表现 1.皮质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混浊自周边部浅皮质开始,逐渐向中心部扩展,占据大部分皮质区。根据其临床发展过程及表现形式,皮质性白内障可分为4期:初发期、进展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1)初发期最早期的改变是在靠周边部前后囊膜下,出现辐轮状排列的透明水隙或水疱。水隙或水疱主要是由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泵转运系统失常导致液体在晶状体内积聚所致。液体积聚可使晶状体纤维呈放射状或板层分离。在前者,液体可沿晶状体纤维方向扩展,形成典型的楔形混浊,底边位于晶状体赤道部,尖端指向瞳孔区中央。散瞳检查在后照或直接弥散照射下,呈典型的辐轮状外观。这种辐轮状混浊最初可位于皮质表浅部位,尔后向深部扩展,各层次间可互相重叠掩映,终于以晶状体全面灰白色混浊取代辐轮状混浊外观。代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进入进展期阶段。 (2)进展期晶状体纤维水肿和纤维间液体的不断增加,使晶状体发生膨胀,厚度增加,因此也被称作膨胀期。一方面因以混浊为背景的囊膜张力增加而呈现绢丝样反光;另一方面,由于膨胀的结果而使前房变浅。后者在一个有青光眼体质的患者,很容易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但并非所有皮质性白内障患者都要经历膨胀期发展过程。即使有,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个体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一定都会诱发青光眼发作。这一阶段患者主要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有时伴有眩光感,偶有单眼复视者。由于尚有一部分皮质是透明的,因此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是阳性。 (3)成熟期这一阶段以晶状体全部混浊为其特点。裂隙灯检查仅能看到前面有限深度的皮质,呈无结构的白色混浊状态。此时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转为阴性。晶状体纤维经历了水肿、变性、膜破裂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以晶状体纤维崩溃,失去正常形态为结局。至成熟期阶段,晶状体囊膜尚能保持原有的韧性和张力,此后逐渐向变性发展。 (4)过熟期由于基质大部分液化,某种基本成分的丧失,使晶状体内容减少,前囊膜失去原有的张力而呈现松弛状态。有时可看到尚未液化的核心沉到囊袋下方,随眼球转动而晃动。此时,可伴有虹膜震颤。 2.核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往往和核硬化并存。最初,混浊出现在胚胎核,然后向外扩展直到老年核。这一过程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晶状体核混浊过程中可伴随着颜色的变化。早期,少量棕色色素仅仅积聚在核区而不向皮质区扩展。但有时皮质区很薄,也可呈现整个晶状体均呈棕色反光的外观。当色素积聚较少时,核心部呈淡黄色,对视力可不造成影响,眼底亦清晰可见。 随着白内障程度加重,晶状体核颜色亦逐渐加深,由淡黄色转而变为棕褐色或琥珀色。在长期得不到治疗的所谓迁延性核性白内障病例,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晶状体核最终变为黑色,形成所谓的黑色白内障。晶状体核颜色与核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颜色越深,核越硬。 3.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是指以囊膜下浅皮质混浊为主要特点的白内障类型。混浊多位于后囊膜下,呈棕色微细颗粒状或浅杯形囊泡状。有时前囊膜下也可出现类似改变。病变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