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张建升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张建升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张建升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 建 升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4000)

摘 要:利用1998—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物流网络密度、人力资本存量、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夏普里值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1)03-0048-06

On the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rs on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ZHANG Jian-sheng

(School of Econo mics and M anagement,Chongqing T hree G orges U niversity,Chongqing404000,China)

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 rs with the panel data of30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from1998to2007,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parity i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As is revealed in the study,the g aps betw een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re expanding continuously,and such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storage,netwo rk density of logistics,m arket openness and regional logistics policies have remarkabl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In the light of the Shapley Value,the paper co ncludes that w 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isparity of regional log istics development can be ranked decreasing ly as,firstly,the local provincial factors,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storage,the net-w ork density of logistics,the openness of market,and finally,the relevant local logistics policies. Key words:regional logistics;development disparity;the Shapley Value

一、引 言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突出,被喻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已被国内外大量学者所证实。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表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由1980年的25.77元上升为2007年的1283.48元,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表1数据显示了我国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以及中部与西部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和产值比。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区域间的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由1980年的9.39

 第10卷第3期2011年7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0 No.3

 Jul.2011

表1 我国东、中、西部①地区物流业发展差距测度(1980—2007年)

年份东部人均

物流业

产值

中部人均

物流业

产值

西部人均

物流业

产值

东、中部

物流业

产值差

东、西部

物流业

产值差

中、西部

物流业

产值差

东、中部

物流业

产值比

东、西部

物流业

产值比

中、西部

物流业

产值比

198026.0716.6812.409.3913.674.281.562.101.35

198231.5419.1114.7412.4416.804.371.652.141.30

198445.3427.5921.3217.7524.026.271.642.131.29

198668.2041.5429.8726.6738.3311.661.642.281.39

1988105.1058.8646.9846.2458.1211.881.792.241.25

1990139.2070.7466.0668.4673.144.681.972.111.07

1992213.52102.2393.00111.29120.529.232.092.301.10

1994362.82160.67128.23202.15234.5832.432.262.831.25

1996560.63257.55197.94303.08362.6959.612.182.831.30

1998735.55342.62241.13392.93494.42101.492.153.051.42

2000893.29435.18331.46458.11561.84103.722.052.701.31

20021144.59523.21413.18621.38731.41110.032.192.771.27

20041458.94677.57515.22781.37943.72162.352.152.831.32

20061448.64832.23566.26616.41882.38265.971.742.561.47

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整理所得;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1980—2007年中偶数年份的数据。

元上升到2006年的616.41元,最大值为2004年的781.37元,人均物流业产值比则由1980年的1.56倍上升为1994年的2.26倍,之后又缩小为2006年的1.74倍;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由1980年的13.67扩大到2006年的882.38元,人均物流业产值比则由1980年的2.10倍上升为1998年的3.05倍,之后又缩小为2006年的2.56倍;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由1980年的4.28扩大为2006年的265.97元,人均物流业产值比变化幅度不大,仅由1980年的1.35倍下降为1.07,之后又不断上升到1.47倍。总体来看,区域间物流业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各地区物流发展差异正在不断扩大,而对其扩大形成的原因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文献从经济与物流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定性分析,认为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带来物流发展的差异。诚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经济对于区域物流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但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是一个内生变量,用经济发展水平来解释物流发展水平显得过于笼统。基于此,本文试图找出导致物流发展地区差异扩大的更为外生的因素,从而从这些外生因素入手,通过宏观调控,加快落后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以缩小区域物流发展的差异。

二、基于面板数据的区域

物流发展模型估计

(一)区域物流发展指标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因此,参考已有相关文献,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生产总值来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因此本文采用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生产总值来表示物流业的发展。

考察范围为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由于西藏数据缺失严重,因此,统计分析中未包括西藏),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较好的揭示我国物流发展的区域差异;考察年份选定为1998—2007年,数据来源于对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区域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指标的说明

对于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物流网络密度、物流政策、人力资本、城市化率和市场开放度5个指标:

1.物流网络密度(net)

物流最主要的功能是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物资的空间转移,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优良的

49

第3期 张建升: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这一指标,采用物流网络密度来表示,物流网络密度是对物流网络的量化,反映一个区域物质实体的通路状况,鉴于目前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五种方式,而空运、水运和管道三种运输方式的统计资料不全,因此,以各省区的铁路和公路里程之和与该省区的国土面积之比来表示物流网络密度(net)。

2.区域物流政策(pol)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广东、上海、天津等省市都相继发布了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并将物流业列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这必将促进本地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物流政策可以看作影响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变量。对于这一指标,以各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相关物流发展规划的时间表示区域物流政策这一虚拟变量,出台相关物流发展规划的年份及以后的年份设定为“1”,未出台的年份设定为“0”。

3.人力资本存量(lab)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根据服务功能的分工和物流市场的细分要求,需要大量的初级操作运营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才,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显著的促进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但由于没有专门的统计资料,本文采用Barro(Barro and Lee,2000)[1]的方法,以各省市自治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乘以物流业从业人员数来衡量,人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地方,其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越有利于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4.城市化率(cit)

城市化是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集聚的过程,城市化率的提高对于促进区域物流网络系统的优化、物流资源的整合、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指标,采用各地区城市人口占省市自治区全部人口的比例表示。

5.市场开放度(mar)

市场开放度越高,越有利于市场竞争,从而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从企业剥离出来,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整合,这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物流水平的提高。对于市场开产值除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表示。另外一个衡量指标是非国有企业职工比,用1减去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表示(M arzg)。

(三)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决定模型(为尽量消除每个变量的异方差,对所有实体变量都采取对数形式):

ln wl it=α+β1ln net it+β2ln lab it

+β3ln cit it+β4ln marzg it

+β5ln marcz it+β6pol it+εi t(1) i=1,2,…,30; t=1998,1999,…,2007

其中:i和t表示地区和年份;wl为人均物流业产值;net为物流网络密度;lab为人力资本存量;pol 为物流政策虚拟变量;cit为城市化率;marcz和marzg都表示市场开放度,α为截距项,βi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四)面板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虚假回归,首先对可能存在相关性的解释变量进行检验。由于区域物流政策往往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物流政策(ln pol)和物流网络密度(ln net)两个变量的相关性系数为0.3541;城市化率(ln cit)与市场开放度(ln-marcz)两个变量的相关性系数为0.0807,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低,并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其次,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较多,但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选择Levin,lin&Chut(2002)[2]、Im,Pesaran and Shin W-stat(2003)[3]、ADF-Fisher Chi-square(1999)[4]、PP-Fisher Chi-square(2001)[4]4种检验方法,并选择4种方法检验一致的结果。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城市化率为I(0)序列,而其他变量皆为I(1)序列,因此,剔除城市化率这一变量。

(五)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估计

ln wl、ln net、ln lab、ln m arc z、ln marzg、pol6个变量都是I(1)序列,存在协整的可能性,采用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即首先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再对回归分析产生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无单位根,说明协整关系成立。考虑到本文截面单

50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变量的面板单位根检验

变量Levin,lin&Chut I m,pesaran,shin A DF-Fisher

Chi-square

PP-Fisher

Chi-square

ln w l-0.926053.8081934.211172.1989*

ln w l-13.9718***-6.73933***162.073***228.918***

ln net-3.69487***2.8864937.22868.505

ln net-15.3710***-7.04049***165.829***219.383***

ln lab-6.73093***-0.6303161.735480.3872**

ln lab-19.6763***-9.66322***212.721***269.064***

ln cit-24.3524***-7.23485***164.268***252.533***

ln m arc z-1.39817*4.4718324.882219.8606

ln m arc z-12.2275***-5.71837***143.091***205.72***

ln marzg-3.82941***0.0004565.937155.42

ln marzg-19.3159***-8.76048***192.967***240.861***

注:在检验中,选择有截距项的固定效应模型,表中的***、**、*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表示变量的1阶差分。

表3 ln(w l)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结果

变 量回归系数T检验值概率值

C-2.5373***-4.0330.0001

Ln(lab)1.9808***6.63860.0000

L n(net)0.6538***7.50780.0000

L n(marzg)0.2891***3.59000.0004

Ln(marcz)0.1945***4.39190.0000

pol0.0779***2.69340.0075

adR2=0.9261F=110.76

残差单位根检验

检验方式Levin,lin&Chut Breitung t-stat ADF-Fisher

Chi-square

PP-Fisher

Chi-square

残差序列-7.43963***-3.95764***141.609***155.23***

注:根据残差序列特征,选择无截距和趋势项的模型,由于I m,Pesaran and Shin W-stat检验必须是有截距或趋势的,所以此方法对残差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失效,选用Breitung t-stat检验代替。

adR2=0.9261,F=110.76说明模型的解释力度比较强,5个解释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5个变量对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

对回归残差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因此ln wl、ln net、ln lab、ln m arc z、ln m arzg、pol6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该回归方程即为协整方程。

三、基于夏普里值的区域

物流发展差异的分解

(一)分解方法说明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便于进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对物流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分解法(Shapley Value)进行分析。该方法是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Shorrocks(1999)[5]提出的运用夏普里值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指标进行分解的方法,Wan(2002,2004)[6-7]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程序化处理。其基本思想是在衡量不平等的影响因素时,将某一个变量剔除,总不平等所发生的变化作为这一变量对不平等的贡献。

51

第3期 张建升: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异,本文采用泰尔指数进行测度。Theil指数又称为泰尔熵,是由Theiland等人于1967年首先提出,其计算公式为

T=1

N

∑n

i=1

y i

μln

y i

μ

(i=1,2,…,30)(2)

其中,T为Theil系数,N为地区个数,μ为全国人均物流业产值,y i为各地区人均物流业产值。

(三)分解方程的确定

在对数模型中,共同截距项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分解方程中不包含共同截距项。另外,对于固定效应的截面虚拟变量,可以看成是省际地域固定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各年都相同,参考李敬(2007)[4,8]等学者的方法,用回归得到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虚拟变量值构造了一个新的变量ori来代替省际区域固有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系数为1①。最终确定分解方程如下

ln wl it=β1ln net it+β2ln lab it

+β3ln marcz it+β4ln marzg it

+β5pol it+ori i(3) (四)解释变量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及经济含义

表4汇总了各解释变量对区域物流发展总体差距的贡献,分为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两部分。从贡献度来看,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

1.省际地域固有因素的贡献率最低为13.4%,最高为4

2.6%,平均为29.7%,居第一位,省际地域固有因素蕴含着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差异,包括模型中未能反映出的各区域间不同的经济、地理条件以及国家制度倾斜等。

2.人力资本存量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平均为24.9%,居第二位,说明现代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更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物流科技人才对促进物流业发展至关重要。

3.物流网络密度对差异贡献率平均为21.7%,说明各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发展的影响较大,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区域物流的快速发展。

4.以marzg和marcz表示的市场开放度,平均贡献为10.3%。当前,虽然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但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并不同步,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逐渐形成一批物流龙头企业,从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5.区域物流政策的贡献是最小的,平均值仅为3.1%。由于出台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最早的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都是在2001年,所以1998—2000年物流政策对区域差异的贡献为0。区域物流政策的贡献值较小,原因在于政策效果的产生存在时滞效应,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2001至2007年,政策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不断扩大,说明政策产生的效果在逐渐体现出来。

表4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分解

变量Ln(lab)Ln(net)Ln(marzg)Ln(marcz)pol ori

年份绝 对 影 响

19980.0670.0460.0300.0310.0000.129

19990.0820.0180.0420.0370.0000.060

20000.0710.0870.0420.0320.0000.123

20010.0690.1280.0420.0270.0120.166

20020.0750.0960.0440.0270.0120.123

20030.0720.0920.0410.0240.0160.116

20040.0730.1000.0400.0160.0150.127

20050.0820.0780.0400.0210.0150.086

20060.0970.0420.0400.020.0150.033

20070.0900.0590.0400.0170.0150.050

52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续表4

变量Ln(lab)Ln(net)Ln(marzg)Ln(marcz)pol ori

相 对 影 响

19980.2210.1520.0990.1020.0000.426

19990.3430.0750.1760.1550.0000.251

20000.2000.2450.1180.0900.0000.346

20010.1550.2880.0950.0610.0270.374

20020.1990.2550.1170.0720.0320.326

20030.1990.2550.1140.0660.0440.321

20040.1970.2700.1080.0430.0400.342

20050.2550.2420.1240.0650.0470.267

20060.3930.1700.1620.0810.0610.134

20070.3320.2180.1480.0630.0550.185

平均值0.2490.2170.1260.0800.0310.297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1998—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

区域物流发展差距的扩大必将给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本文结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开放中西部地区有关的物流投资领域;二、物流发展落后地区要积极推进教育与物流的结合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化基础上,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物流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三、将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同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物流业是比较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因此,不仅要鼓励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要求,将其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还要吸引更多的大型民营资本和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强化物流市场竞争,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四、中西部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并从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物流业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BAR RO,ROBERT J,JON G WHA LEE.Inter 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 ttainment:U pdates and Implications [R].Wo rking P aper Center of Internatio 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 A,2000,N o.42.

[2]LEV IN A,LIN C F,C CHU.U nit Root T ests in Panel

Data:A sy 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 ro perties[J].Jour-nal of Eco nometrics,2002,108:1-24.

[3]IM K S,PEAN RAN M H,Y SHIN.T esting for U 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3,115:53-73.

[4]李敬,冉光和,万广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

[J].经济研究,2007,(5):42-54.

[5]SHOR ROCKS A.Decompo sition Procedures fo r Distribu-

tio nal Analysis:A Unified F ramewo rk Based on the Shap-ley Value(U npublished M anuscript)[R].Department of E-conomics,U niv ersity of Essex,1999.

[6]WAN G UA NGHU A.Reg ression-Based I nequality Decom-

position:Pitfalls and A Solution Procedure[R].W orking Paper World I 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WI DER),2002.

[7]WAN G UA NGHU A,ZHAN GY UE ZHO U.Income I n-

equality in Rural China[R].United N atio ns W IDER Re-search P aper,2004,N o.51.

[8]万广华.解释中国农村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一种基于

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J].经济研究,2004(8):117-127.

53

第3期 张建升: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方面,个个国家因为不同的因素走上了不同的发展到路。因为这些因素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使国家与国家发展程度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 2.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3.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 4.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第二,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市场经济要远远优于计划经济,民主自由的国家可以激发国民的创造力,促进科技进步、思想进步。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节约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制度因素,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因素,主要是从四大方面,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既,市场制度因素,产权制度因素,国家政体因素,法律体系因素,四个方面。 第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2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3 .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4 .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省市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各异,发展路径不同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内部因素中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区域空间结构。其中供给因素是指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需求因素包括消费和投资,而总需求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具有乘数效应。良好的区域空间结构能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中形成有效的分布,并达到效益最大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区域间要素流动与区域间贸易。区域间要素流动主要指人力资源迁移、资本流动和知识技术传播。影响区域间贸易的因素主要有区域间的相互需求及区域间的贸易障碍。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考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正式制度安排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和政府强制供给的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苏南模式本质是上一种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下的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是苏南乡镇政府强制供给制度的结果。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下,集体企业所属地的乡镇政府能够对企业的组建、经营进行干预和控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模式能够集中分散在农民手中的有限资本,及时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迅速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安排也逐渐暴露出弊端。浦东的开发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也主要得益于国家和上海特许的制度安排。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政策的束缚会抑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温台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个体私营经济只能是地下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政府偶尔对个体私营业主进行打击的警示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温台地区的经济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相反,有利的政策则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开放开发沿海沿江城市的政策,随之增多的贸易及人才、信息、技术的交流,刺激和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标签: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加快,活力加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受自然、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范畴,直接关系到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最早源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自然状况,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加之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或道路,从而必然带来区域间的差距,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理论上讲,它是学术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反思的结果。从实际上看,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为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谓区域协调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构建城市问交流,合作和协商等的多层次平台,加强彼此协作,强化各自联系,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求区域内部各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而且要求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但是,究竟什么是协调发展,却很少有人进行科学的界定。多数情况下,区域协调发展只是一种模糊的理解。 (1)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即各区域都享有发展经济的机会,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的同时,也要为中部的崛起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东部落后区县,做到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兼顾。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立足点。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的结合上看,是在满足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的同时实现公平,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区域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提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区域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张建升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 建 升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4000) 摘 要:利用1998—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物流网络密度、人力资本存量、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夏普里值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1)03-0048-06 On the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rs on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ZHANG Jian-sheng (School of Econo mics and M anagement,Chongqing T hree G orges U niversity,Chongqing404000,China) 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 rs with the panel data of30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from1998to2007,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parity i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As is revealed in the study,the g aps betw een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re expanding continuously,and such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storage,netwo rk density of logistics,m arket openness and regional logistics policies have remarkabl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In the light of the Shapley Value,the paper co ncludes that w 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isparity of regional log istics development can be ranked decreasing ly as,firstly,the local provincial factors,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storage,the net-w ork density of logistics,the openness of market,and finally,the relevant local logistics policies. Key words:regional logistics;development disparity;the Shapley Value 一、引 言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突出,被喻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已被国内外大量学者所证实。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表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由1980年的25.77元上升为2007年的1283.48元,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表1数据显示了我国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以及中部与西部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和产值比。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区域间的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由1980年的9.39  第10卷第3期2011年7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0 No.3  Jul.2011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计算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然后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差异;实证分析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水平已经跻身于经济大省的行列。但是,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省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主要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为代表。 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进行描述(蔡玉倩,2008;培阳,2012;盖美,2013)[1][2][3]。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

中,一部分是基于全国省级行政的数据,甚至是跨省市的地区数据。周玉翠等(2002)[4]采用人均国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夏明(2004)[5]对1980-2001 年我国人均GDP 基尼系数按三区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与陆地区之间差距。 对于省市部之间的差异问题,蔡安宁(2011)[6]计算了1978—2009年省县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扩大趋势。商晓梅等(2012)[7]以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6项重要指标,将省11个市分为发达型市、较发达型市、中等型市和落后型市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地区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王少剑(2014)[8]以省88个县域为基本单元,分析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总体差异指数测度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在地区尺度、地级尺度、县级尺度和城乡尺度均表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另一类是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变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从生产要素、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秀秀(2013)[9]研究得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人力资本、第一产业占比、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干预程度。曾淑婉等(2014)[10]通过对我国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省区经济差异的变动具有解释力,且不同组别的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王竞梅等(2014)[11]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均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影响度不同。 既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省区间和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对于省市县之间的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河北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计算了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然后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差异;实证分析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河北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水平已经跻身于经济大省的行列。但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省内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主要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为代表。 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进行描述(蔡玉倩,2008;陈培阳,2012;盖美,2013)[1][2][3]。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一部分是基于全国省级行政的数据,甚至是跨省市的地区数据。周玉翠等(2002)[4]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刘夏明(2004)[5]对1980-2001 年我国人均GDP 基尼系数按三大地区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差距。 对于省市内部之间的差异问题,蔡安宁(2011)[6]计算了1978—2009年江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 响因素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 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由其他资料可知,2014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增长率分别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4939.38亿元,较上年增长8.9%(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余建新1,祝炜平2 (1.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4Ο0029Ο03 收稿日期:2003-10-07;修回日期:2004-02-26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建新(1957-),女,浙江杭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yujx31@https://www.360docs.net/doc/3f14181148.html, 1 引言 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的G DP 总量和人均值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 DP 列各省之首,说明浙江在全国是一个发达省份,是经济大省。但浙江是地域小省(10万km 2)、人口小省(4900 万人)、 (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过程等的影响,曾经是绝对贫困地区。1997年浙江省消灭了绝对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文章使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单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1]和吉尼系数等指标就浙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作一探讨。 我们从3个层面分析浙江省的区域差异,找出欠发达地区。第1层面,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78年到1999年的人均G DP 值及其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2层面,计算全省以县市为单位的1978年到1999年的吉尼系数,考察全省范围内的县际分化情况,列出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县;以县市 (区)为单位,分析一个地市内各县的人均G DP 值及与 全地区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3层面,分析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2 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 浙江省1978年人均G DP 为331元,1999年该值 为12037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11.52倍,年递增率接近12%。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以地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存在。用每一个地市人均G DP 与全省均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这种差距(图1)。分析图1,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市有3种经济发展情况。第1种,始终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地区,如杭州市和宁波市。第2种,经济快速增长,排名不断靠前的城市,如温州、绍兴、台州、金华。特别是绍兴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不足全省均值80%一跃为全省第3位,达到全省G DP 人均值的近140%。第3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省,排名逐渐后退的地市,如丽水、衢州、舟山。这些地市发展缓慢,在省内的地位持续下降。衢州市由省内的第6位,降为倒数第2位,人均G DP 由原来占全省的 80%多下降到60%多,下跌20个百分点。舟山市经过 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人均 G DP 从全省第2位下降到倒数第4位。丽水的地位始终排在最后,但是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在下降。人均G DP 从原先相当于全省均值的60%下降为40%。分析3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处山区、海岛,交通不便,第二产业不发达是主要的原因。这一特征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类似[2]。 按照相对贫困线(低于均值50%)计算法,由图1可知浙江省的衢州和丽水两地属于需要扶持的相对贫困地区。 3 县际经济发展差异 3.1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际(含县级市)社会经济 第23卷 第4期2004年 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4Aug.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