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

宋瑞(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摘要】漆酶是一种蓝色多铜氧化酶,和植物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哺乳动物的血浆铜蓝蛋白属同族,能够催化多种有机底物和无机底物的氧化[1,2],同时伴随分子氧还原成水。漆酶广泛分布于真菌、高等植物、少量细菌和昆虫中,尤其在白腐真菌中普遍存在。漆酶特有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理使其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就真菌漆酶结构,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真菌漆酶三维结构功能应用

1真菌漆酶结构特征

1.1 漆酶的组成

漆酶是一种糖蛋白,肽链一般约由500个氨基酸组成[3],糖基含量差异较大,占整个分子质量的10%—80%[4],据相关报道,漆酶的热稳定性可能与其糖基化有关。糖组成包括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氨基己糖和阿拉伯糖等。Mayer[5]认为漆酶并不均一,它由多条5000~7000分子量的糖肽链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由于结构单元之间的缔合度不同,造成了各种漆酶分子量的不同。另外,分子中的糖基的差异,也会引起漆酶的分子量随来源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从59—390ku不等。真菌漆酶约含19种氨基酸,绝大部分为单体酶,但也有例外,如双孢蘑菇和长绒毛栓菌漆酶由两个亚基组成[6],而柄孢壳漆酶I由四个亚基组成。漆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真菌产生的漆酶种类不同,即使同一种真菌在不同环境下也产生不同种漆酶。

1.2漆酶的晶体结构

由于漆酶是含糖蛋白质,且糖质量分数较高,一直以来很难获得X-衍射分析所用的单晶体,因此阻碍了关于漆酶结构的研究进展。1998年第一个漆酶晶体是Ducros V[7]制备的来自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v)T1Cu缺失型漆酶晶体,并分析了其结构。至今为止,Bacillus subtilis(CoA)[8];Melanocarpus albomyces(MaL)[9];Rigidoporus lignosus(RiL)[10];Pycnoporus cinnabaricus(PcL)[11];Coprinus cinereus(CcL)[12]和Trametes versicolor(TvL)[13]漆酶的三维结构已相继被报道。

漆酶分子整体由3个杯状结构域所组成,分别称作结构域A、B、C,每个结构域主要由β-折叠桶,α-螺旋,loop结构所组成。三者紧密结合形成球状结构。这是铜蓝蛋白家族所共有的结构形式[7,9]。分子当中含有二硫键,漆酶种类不同,二硫键数目也不一样,MaL 漆酶分子由3个二硫键,分别是位于结构域A Cys4~Cys12、结构域A和C界面上Cys114~Cys540、结构域C Cys298~Cys332,而CcL,RiL漆酶中则含有两个二硫键。在CcL漆酶分子中,由结构域A的Cys85和结构域B的Cys487形成一个二硫键,另一个二硫键存在于结构域A和结构域B(Cys117—Cys204)之间。一个伸展的loop(氨基酸284—327)连接结构域B和结构域C。Asn343上有N连接的N—乙酰葡萄胺。

1.3 漆酶的催化中心

真菌漆酶分子中一般都含有4个Cu原子,根据磁学和光谱学性

质不同可将4个Cu原子分为三类:Ⅰ型Cu2+(T1Cu)和Ⅱ型Cu2+(T2Cu)各一个,都是单电子受体,呈顺磁性;Ⅲ型Cu24+(T3Cu)两个,是耦合离子对,是双电子受体,反磁性[14]。T1Cu位于结构域C上,T2Cu 和T3Cu位于结构域A和C的界面上。漆酶绝大多数都只含4个Cu 原子,Karhunen E等[15]研究的射脉菌( Phlebia radiata)漆酶却只含有2个Cu原子(T1Cu、T2Cu各一个),无T3Cu原子,但该漆酶分子中含有1个具有类似T3Cu功能的有机小分子辅基吡咯喹啉(pyrroloquinolinequinone,PQQ)。Palmieri G等[16]从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中纯化的一种新型漆酶POXA1中含有1个Cu原子,2个Zn原子和1个Fe原子,由于缺少T1Cu,在610nm处没有吸收峰,酶蛋白呈白色。在不同种真菌漆酶分子中,与Cu原子相连的1个Cys 和10个His及其周围的氨基酸配基则是相对保守的,这些氨基酸都分布在含有两对His的N末端区域,或是分布于C末端的Cys和其余结合铜原子的His之间。Cu离子构成了漆酶的活性中心,在漆酶催化氧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除去Cu离子,漆酶将失去催化功能。

1.3a T1Cu结合位点

T1Cu形成单核中心接受来自底物的电子转移,具有典型的蓝铜谱带,紫外可见光谱上600nm处有吸收峰,它是底物反应场所,把来自底物的电子传递三核中心铜原子上。T1Cu以Cu2+形式存在,在所有的漆酶中都与两个His的N原子和一个Cys的S原子配位结合,形成扭曲的四面体结构。有些多铜氧化酶还有第四个轴向的氨基酸配

基,在不同的多铜氧化酶中配基种类不同,在抗坏血酸氧化酶中为Met,大多数其它真菌漆酶中通常为Phe,而灰盖鬼伞漆酶中为Leu,距离T1Cu 3.51?,因此不能成为T1Cu的配基。这种配位的不同被认为可能引起真菌漆酶氧化还原电位升高。Perrycr等[17]认为此位置的还原电势强弱与其疏水基团大小成正比,如为甲硫氨酸(Met)配基,亮氨酸(Leu)配基,苯丙氨酸(Phe)配基,其还原电势依次升高。然而Silvia Garavaglia等[10]通过比较CcL(低Eo)和TvL(高Eo)的不同发现,Leu或Phe不同的配位并不是导致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认为T1Cu-NE间的距离则是影响氧化还原电位高低的主导因素。

围绕在T1Cu一侧的是一个疏水性口袋,Leu462两边分别为Phe340和Phe398。T1Cu存在于Ile454的一侧,且位于一个约12?宽、6?深的凹陷中,结构域A和结构域C的三个loop构成了凹陷的表面。这个区域与还原底物的结合有关。这些伸展的loop区,决定了底物特异性,而真菌漆酶具有极度广泛的底物专一性,这可能是由于漆酶中缺少这些区域,序列变异性也较大,且结合位点相对较大,再加上loop 构象上存在的变化(表现在室温和100K结构之间的不同)的影响。1.3b T2/T3Cu结合位点

T2Cu与T3Cu形成三核中心接受来自T1Cu单核位点的电子,与高度保守的四个His-X-His花样的8个His配位结合,T2Cu结合2个,每个T3Cu结合3个[8,10]。两个T3Cu之间结合漆酶的第二个底物氧分子。T2Cu具有电子顺磁共振效应,不易结合弱的配体,且不稳定,当螯合剂存在时,能够被一些2型耗竭(T2D)衍生物选择性还原

去除;T3Cu的两个铜原子间偶联,其EPR性质消失,由于电子在OH和两个T3Cu之间的传递,在330nm处有特征吸收带。另外,在400~460nm间有一些小吸收带,推测是一些反应中间体,如氧/过氧中间体(PI)[18,19,20]。T2Cu与2个His和一个水分子或一个氯原子配位,形成T型几何结构[21],这种结构对一价铜比二价铜更有利。

在灰盖鬼伞漆酶晶体结构中,由于去除糖链导致T2Cu缺失,与抗坏血酸氧化酶相比,其构象发生些许变化。T3Cu对的两个Cu原子相距为5.3?,而后者只有3.7?;含氧的配基只结合T3Cu原子对中的一个,而且它在两个Cu原子间是不对称排列的,相距Cu3(a)和Cu3(b)分别为2.17?和3.26?;另外与其相似的是T2D漆酶(T2Cu 被螯合,T1Cu和T3Cu保持完整),在T2D漆酶中,与T2Cu配位的His399的咪唑环发生了旋转,因而能与T3Cu原子对中的一个Cu(距离2.5?)配位;His399存在构象柔性,在1.68?,100K结构中有两种构象,一种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血浆铜蓝蛋白中的构象相对应,另一种是与T3Cu(a)配位的新位置。在100K时,两种构象比例为60:40,而在2.2?室温结构中比例为80:20。总之,T3Cu(b)与His109、His66、His453配位,形成一个轻微扭曲的三角平面,距离氧桥3.26?,距离T3Cu(a)5.1?。T3Cu(a)有两种配位状态,一种是与His451、His111、His401的N和氧桥配位,距离分别为1.98、2.01、2.04和2.17?,犹如一个扭曲的四面体。另一种是Cu3(a)与旋转进入配位区的His399形成第五个配位,距离2.5?。因此,T2D漆酶有两种构象,其平衡受温度变化和结晶条件的影响。

不同来源漆酶的T2/T3Cu结合位点也有所差异,在Rigidoporus lignosus(RiL)中T3Cu的2个铜原子间无OH桥存在,相反T2Cu,T3Cu(a)则分别与1个OH相连,但由于与OH是不对称相连,所以不能认为是OH桥。然而,Bacillus subtilis(CoA)T3Cu的2个铜原子则是通过1个OH桥配位连接起来,组成双核铜区,具有抗磁性,因而在EPR上无信号产生。Silvia Garavaglia等[10]认为在Rigidoporus lignosus(RiL)中,T3Cu(a)、T2Cu分别与1个OH相连是导致EPR沉默的原因,具有EPR活性的是与来自3个His的N原子相连的T3Cu(b),而不是T2Cu。

T2和T3中心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三核中心,其结合方式可能有以下三种模式:(1)三个同原子族是通过羟基和/或过氧基桥链连接,早期的报道均持这种观点;(2)通过双氧(过氧)连接,两个氧原子到三个铜原子的距离几乎一样,均在2.4~2.6?之间,同两个T3Cu呈(扭曲)四面体,同T2Cu呈平面四方构型,Hakulinen等的分离态[22]和重组态[23]以及Bento等[24]的CuCl2浸泡态结构支持这种模型,(3)三个铜都同一个μ3-氧连接,另一个氧原子已经转变成水离去[25],这可能是反应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1.3c 活性中心结合方式

T1Cu距离三核中心约为1.25nm,通过T1Cu-Cys-His-三核中心联系起来,形成电子传递通道。Leif J[26]等人研究T. versicolor活性中心时发现其含有2个二硫桥:Cys117与Cys205形成一个二硫桥,把T1Cu 区和T2Cu区联系起来;Cys85与Cys487形成另一个二硫桥,把T1Cu

区与T3Cu区联系起来。从空间结构上看,T1Cu可能距离两个T3Cu 约13?[27],而T2Cu到两个T3Cu的距离可能略微不等,T3Cu原子对间的距离约为 4.8?。总结所有有关漆酶结构的报道,三核中心无一例外的位于酶蛋白中央空穴,形成相对保守的结构。

2.漆酶的功能

2.1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漆酶活性会受到一些酸的影响,如盐酸、磷酸、甲酸等,而碳酸,磷酸等的钠盐则对漆酶活性几无影响[28,29],Bertrand于1908年对此作了最早报道。真菌漆酶和漆树漆酶都能被叠氮及氰化物、EDTA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等抑止,但不受CO影响。一般来说,铜螯合剂对漆酶的活性都有抑制作用,(但乙二胺四乙酸能增加P. conchatus 漆酶的反应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不一样,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随抑制剂浓度的不同而不同,抑制剂浓度越大,其抑制作用越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漆酶的酶活力增加。但是,温度越高,漆酶越不稳定,也就越易失活。pH值对漆酶酶活性亦有类似影响,一般来说,大多数漆酶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易失活。另外,介质、电磁场和糖链等等也对漆酶活性有影响。就其实质,可能是由于这些因素都会改变漆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影响漆酶分子在溶液中的伸展特性所致。但是具体如何影响、作用的机制等都还因为体系的复杂性而不很清楚,所进行的探讨基本上还都只是宏观的,外在的。随着结构的越来越清晰,估计以后的研究会集中到结构-活性(构效)关系上来。

2.2 漆酶的催化氧化

漆酶的催化氧化过程相当复杂,相比较其他多酚氧化酶,漆酶反应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的过氧化氢和活性氧(ROS),但同时产生醌或半醌等强抗氧化剂及水,是非常绿色的反应。

漆酶具有广泛的作用底物,基本上只要底物是具有相似于儿茶酚型的邻、对二酚就能够被漆酶催化,但酪氨酸一般不能被真菌漆酶催化氧化[30,31]。

2.3 漆酶的催化机理

漆酶催化机理较为复杂,反应不同机理也不同,漆酶的催化氧化过程主要包括:酶分子对底物的结合、电子在酶分子中的转移、氧分子的还原和产物的反作用。

漆酶是单电子氧化还原酶,它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机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底物自由基中间体的生成。漆酶从底物分子中提取一个电子,使之形成不稳定的自由基,其可进一步发生聚合或解聚反应。还原态漆酶可被O2氧化,O2被还原为水。另一方面,整个催化反应是通过四个铜离子协同传递电子和价态变化来实现的。底物结合于T1Cu位点,T1Cu氧化底物得到1个电子,该电子通过Cu→Cys →His途径传递到T2/T3Cu三核中心位点,结合在该位点的第二底物分子氧,接受电子被还原为水。氧的还原可能分两步进行,首先接受两个电子生成过氧化氢中间体,该中间体再得到另两个电子被还原成水[14]。

关于分子间电子转移途径,即T1→Cys-His→T2/T3三核中心途

径,目前已知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1)T1Cu和T2Cu从底物各得一个电子被还原,随后T1Cu和T2Cu

同时向T3Cu对给出一个电子。然后T1Cu和T2Cu再次被还原,此时漆酶完全被还原,氧分子从T3Cu对连续得到4个电子被还原成水。

(2)底物结合于酶催化中心的T1Cu位点被氧化,T1Cu得到一个电子

被还原,通过Cu-Cys-His-三核中心途径,将T3Cu逐个还原,最后还原T2Cu[24,25,32],再把电子传递给结合到三核中心的氧分子,使之还原为水。

氧需要通过一个S/O通道进入三核中心,得到4个电子,被铜离子还原成水。若有某个环节受到破坏,比如底物结合、氧通道等,均可能对整个催化反应产生影响。

由于受到糖链的影响,使得漆酶结构的研究进展进行缓慢,其催化机理还有许多细节有待研究。然而完全理解漆酶这种金属糖蛋白酶的结构和催化氧化机理,以及一些细节的问题,对于整个生命过程都具有深刻意义。漆酶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正是由于其催化特性和广泛的应用所带来的。

3.漆酶的应用

3.1 合成方面的应用

研究表明,漆酶除了可以有效降解大分子有机物质外,其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也很强,如漆酶可以合成真菌色素,并且可能参与菌索的形成。另外,漆酶可以把两种小分子化合物高效聚合成新的大分子化

合物,因此可利用漆酶常在温下生产高分子聚合物(如抗生素),是一种绿色的环境友好型的新方法[33]。

3.2有毒化合物的生物消除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正侵蚀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漆酶在许多有毒废物的处理中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除了降解木素外,研究发现一些白腐菌可以降解多种芳香族类化台物和有机磷类毒剂。再后来发展的固定化酶技术,更使酶活回收率提高,且热稳定性较好。真菌漆酶可降解环境中多种有毒物质,对污染的局部环境进行生物修复。

3.3 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漆酶具有氧化木素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造纸工业,尤其是生物漂白。漆酶参与木浆和草浆的漂白都有报道。试验证明,漆酶和合适的介体协同作用,对低值的木浆有高选择性,去除木素效率达到45%。

3.4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漆酶在改善人们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漆酶是饮料加工中常见的酶之一,主要用于饮料的澄清与色泽控制。另外食药用菌制种过程中加人漆酶制剂能加速木质素的分解,为菌丝提供更丰富的养料。试验发现,漆酶在午餐肉生产中的表现比过氧化物酶更有效,乳制品也同样如此。

3.5 其它方面的应用

漆酶在改善纤维特性,生物检测,生物燃料,生物传感器,工业染料脱色及木材工业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4 总结

尽管漆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漆酶的某些性质,如其本身只能氧化酚型化物,高温易失活等又是目前其应用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漆酶分子结构及其特性的研究就是为了有目的地改善漆酶的特性,增加其氧化性和稳定性,但目前对漆酶分子结构尤其是空间结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发展及漆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有更多的漆酶蛋白的结构及作用机理被阐明。

参考文献

[1]Xu, F.et.al. A study of a series of recombinat fungal laccases and bilirubin oxidase that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dox potential,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stability. Biochim. Biophysica Acta 1292, 303-311(1996).

[2]Xu, F. Oxidation of phenols, anilines and benzenethiols by fungal laccases: correlation between activity and redox potentials as well as halide inhibition. Biochemistry35, 7608-7614(1996).

[3]张敏,肖亚中,龚为民.真菌漆酶的结构与功能[J].生物学杂志,2003,20(5):6~8.[4]刘淑珍,钱世钧.担子菌漆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3,43(1):73~78.

[5]Mayer,A.M.and Harel,E.(1979) Phytochemistry 18,193.

[6]Shin K S,Lee Y J.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member of the laccase fanfily from the white-rot basidiomycete Coriolus hirsutus[J].Arch.Biochem Biophys,2000,384:1097-115.

[7]Ducros V.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ype-2 Cu depleted laccase from Coprinus Cinereus at 2.2?resolution[J]. Nat Struct Biol,1998(5):310-316.

[8]Francisco J E, Ligia OM, Adriano O H,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endospore coat component[J].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3, 278(21): 19416-19425.

[9]Nina Hakulinen, Laura2 Leena Kiiskinen, Kristiina Kruus,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a laccase from Melanocarpus albomyces with an intact trinu2clear copper site[J].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2002, 9, 601-609.

[10]Silvia G, Maria T C, Marco MSR, et al. The structure of Rigidoporuslignosus laccase containing a full complement of copper ions, reveals anasym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the T3 copper pair[J]. J Mol Biol, 2004(342):1519-1531.

[11]Antorini, Purification M. Crystallization and X-ray diffraction study of fully functional laccases from two ligninolytic fungi[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2, 1594: 109-114.

[12]Valerie D, Andrzej M B, Kerth S, et al. Structure of the laccase from Coprinus cinereus at 1.68?resolution: evidence for different type-2 Cu depleted isoforms[J]. Biological Crystallography, 2001, D57: 333-336.

[13]Klaus P, Matteo A, Thomas C. Crystal structure of a laccase from the fungus Trametes versicolor at 1.90?resolution Containing a full complement of copper[J].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2, 277(40): 37663-37669.

[14]Davis GJ,Dueros V,Laccase Handbook of Metalloproteins, 2001, ppl359—1368.[15]Karhunene. A novel combination of prosthetic groups in a fungal laccase: PQQ and two copper atoms[J]. FEBS Lett, 1990(267): 68.

[16]Palmieri G, Cennamo G, Faraco V, et al. A typical laccase isoenzymes from copper supplemented Pleurotus ostreatus cultures[J]. EnzymeMicrob Technol, 2003(33): 220-230.

[17]Perrycr. Identification of two laccase genes in the cultivation mushroom Agricusbisporus[J]. J Gen Micro Boil, 1993, 139: 1209-1218.

[18]T Sakurai, J Takahashi. Biochim. Biophys. Acta/Prot. Struct. Mo. Enzymol, 1995, 1248: 143~148.

[19]L Morpurgo, L Calabrese, A Desideri et al. Biochem J, 1981, 193: 639~642.

[20]L Morpurgo, E Agostinelli, M Senepa et al. J. Inorg Biochem, 1985, 24: 1~8.

[21]MESSERCHMIDT A, et al. Refined crystal structure of ascorbate oxidate 1.9 ? resolution[J]. J. Mol. Biol, 1992, 224: 179-205.

[22]N Hakulinen, L L Kiiskinen, K Kruus et al. Nat. Struct. Biol., 2002, 9: 601-605.

[23]N Hakulinen, K Kruus, A Koivula et al.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6, 350: 929~934.

[24]I Bento, L O Martins, G G Lopes et al. Dalt. Trans, 2005, 3507~3513.

[25]S K Lee, S D George, W E Antholine et al. J. Am. Chem. Soc., 2002, 124: 6180~6193. [26]LEIF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ccase gene from the White-rot fungus Trametes versicolor and structure features of basidiomycete laccases[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995, 1251: 210-215.

[27]E I Solomon, U M Sundaram, T E Machonkin. Chem. Rev., 1996, 96: 2563~2605.

[28]G Bertrand. Compt Rend, 1908, 145: 343.

[29]G Bertrand. Bull. Soc. Chim., 1908, 4: 1120~1131.

[30]H Jung, F Xu, K Li. Enzym. Microb. Technol., 2002, 30: 161~168.

[31]A Robles, R Lucas, M Martinez-Canamero et al. Enzym. Microb. Technol, 2002, 31: 516~522.

[32]J Yoon, E I Solomon. Coord. Chem. Rev., 2006, In Press.

[33]Mikolasch A, Schauer F.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9, 82(4): 605~624.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_郭同军

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郭同军1,2,王加启1,王建平1,霍小凯1,2,卜登攀1,魏宏阳1,周凌云1,刘开朗1 (1.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当前人们对瘤胃中微生物的认识只有10%~20%,不断改进研究技术和手段,才能大大推动瘤胃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作者阐述了瘤胃微生物传统定量方法(滚管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数法)和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如探针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D GGE、定量PCR和流式细胞计量术(flow cytometry)等的应用状况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瘤胃微生物;滚管计数法;最大或然数法;Real2Time PCR;流式细胞计量术 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9)0420019206 反刍动物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瘤胃发酵系统。瘤胃内有大量的微生物,目前为止,所知细菌达200种以上,活菌数为1011个/mL,原虫超过25个属,其数量为104~106个/mL,真菌含有5个属(Miron等,2001)。由众多的细菌、真菌和原虫组成的微生态系统中,不仅每种微生物与底物的作用机理不同,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冯仰廉,2004)。传统定量方法如滚管法(Hun2 gate,1969)和最大似然法(Dehority等,1989)只能培养瘤胃微生物中的一小部分,这使得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被严重低估(Amann等,1995)。20世纪80年代,基于16S/18S rRNA/rDNA的分子生物学定量方法的兴起,可以提供微生物核酸分子方面的特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 收稿日期:2008211226 作者简介:郭同军(1981-),男,甘肃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瘤胃微生物工程。 通信作者:王加启(1967-),男,安徽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反刍动物营养和牛奶质量改良研究。E2mail: wang2jia2qi@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221109.html,;010*********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奶业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A14和2006BAD04A10)。系统发育关系(Tajima等,1999),而且还能对瘤胃微生物进行计数(Sdiva等,2004),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得人们不断的发现许多新的瘤胃微生物品种(K oike等,2003;Shin等,2004)。认识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活动规律和建立准确、快速、高效的瘤胃微生物定性及定量评价方法,是瘤胃微生态研究必然的趋势。作者主要就当前瘤胃微生物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 1 定量研究方法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及评价 1.1 传统定量方法 采用Hungate发展起来的厌氧培养技术,以及采用模拟瘤胃环境而设计的培养基,对瘤胃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培养、计数、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别、分类等。瘤胃细菌与真菌的数量用显微镜直接计数,常采用滚管法计数,以及最大或然数计数法(mo st p robable number,MPN) (Dehority等,1989)。 1.1.1 稀释平板记数法 稀释平板记数法又称活菌记数法,是根据微生物在高度稀释条件下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特征设计的记数方法。瘤胃液中细菌或真菌的活菌记数常采用亨氏滚管计数法(roll2t ube tech2 nique)(Hungate,1969)。亨氏滚管计数法可以获 Abstract:The advances on nutrient requirements,feedstuff evaluation and formulation techniques of broiler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It showed that feeding phases decision is more scientific f rom three to four phases;nutrient requirement specifica2 tions is presenting diversified trend of development,which are referred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broiler breeds,environment, production goal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s of the feedstuff itself etc;secondly,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itself is rel2 ative invariable,but if the coefficients matrix of formulation model is integrated f rom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utrients of used feedstuff,it will evidently enhance the true probability for goal nutrients to reach.The third,performance prediction a2 bout broiler is improved when diets are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ized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The results and thought can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the new generation expert system of broiler feeding and nutrition. K ey w ords:broiler;nutrient requirements;formulation technology;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周雪婷, 张跃华, 罗志文, 潘亭如, 缪天琳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名: 农业与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12,32(9) 参考文献(33条) 1.王光辉;季立才中国漆树漆酶的底物专一性 1989 2.Nina H;Laura-Leena K Crystal structure of a laccase from Melanocarpus albomyces with an intact trinuclear coper site 2002(08) 3.雷福厚;蓝虹云漆树漆酶和真菌漆酶的异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漆 2003(01) 4.李慧蓉白腐真菌生物学和生物技术 2005 5.Harald Claus Laccases:structure.reactions,distrihution 2004(35) 6.张丽白腐真菌产漆酶对染料废水降解的研究 2004 7.张敏;肖亚中;龚为民真菌漆酶的结构与功能[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 2003(20) 8.Gimifreda L;Xu F;Bollag J-M Laccases:a useful group of oxido reductive enzymes 1999(03) 9.Xu F;Kulys J J;Duke K Redox Chemistry in Laccase-Catalyzed Oxidation of N-Hydroxy Compounds 2000(66) 10.堵国成;赵政;陈坚真菌漆酶的酶活测定及其在织物染料生物脱色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11.缪静;姜竹茂漆酶的最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 12.刘尚旭;赖寒木质素降解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14) 13.何为;詹怀宇;王习文;伍红一种改进的漆酶酶活检测方法[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1) 14.季立才;胡培植漆酶结构,功能及应用 1996(18) 15.侯红漫白腐菌Pleurotus ostreatus漆酶及对蒽醌染料和碱木素脱色的研究 2004 16.Huang Z Y;Huang H P;CaiR X Organic solvent enhanced spectrofluorin etric method for determition of laccase activity 1998(01) 17.Badiani M;Felici M;Luna M Laccase assay by means of highperfo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1983(02) 18.Wood D.A Production,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Extracelluar laccase of Agaricus bisporus 1980(17) 19.林俊芳;刘志明;陈晓阳真菌漆酶的酶活测定方法评价[期刊论文]-生物加工过程 2009(04) 20.望天志;李卫莲;万洪文微量热法测定漆酶的活性[期刊论文]-自然杂志 1997(06) 21.Kirk T K;Farrell R L Enzymatic "combustion":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lignin 1987(10) 22.张爱萍;秦梦华;徐清华漆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造纸学报 2004(02) 23.Reid I D Biological pulping in paper manufacture 1991(08) 24.Bergbauer M;Eggert C;Kraepelin G Degradation of chlorinated lignin compounds in a bleach plant effluent by the white-rot fungus Trametes Versicolor 1991(35) 25.林建城酶在食品工业,轻工业和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莆田学院学报 2005(02) 26.林鹿;陈嘉翔白腐菌对纸浆CEH漂白废水的脱色、消除毒性和芳香化合物的降解 1996(11) 27.E Rodriguez;MA.Pickard;R Vazquez-Duhalt Industial dye decolorization by laccases from ligninolytic fungi 1999(38) 28.Bollag J M;Myers C Detoxification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sites through binding of pollutants to humic substances 1992(117-118) 29.Majcherczy A Oxidation of plo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by laccase of Trametes versicolor 1998(22) 30.刘涛;曹瑞饪漆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云南环境科学 2005(03) 31.Collins P J;Kotterman M J J;Field J A;Dobson A Oxidation of Anthracene and Benzo[a]pyrene by Laccase from Trametes versicolor[外文期刊] 1996(12)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肯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药品生产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力开展药用真菌的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1 药用真菌的发展史 真菌类药物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远古时代,对其就有了较深的了解。古代对真菌入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一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入药,现称为药用真菌,始见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00年左右。明代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用真菌包括木耳、香菇、马勃等大约20余种;清代又增加冬虫夏草与银耳,到本世纪60年代药用真菌总数达到30余种。另一类是经一种或者多种真菌在各种培养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酒入药,共约10种,可以称为真菌药物,例如唐代《药性论》记载“神曲”,清代《纲目拾遗》记载的“酒酿”也有300年历史。但是直到本世纪60年代历经1900余年,药用真菌有名可查的也仅有40种左右,其中有些已经失传。 从人工栽培的历史看,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在历代本草农书中可以看到药用真菌栽培技术的有关记载。如中药“八珍”之一的茯苓,其栽培起源于南北朝;中国人工栽培香菇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灵芝、黑木耳等药用真菌栽培在一些古籍中也都有记载。这都是华夏祖先对人类的贡献。 2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的意义 2.1 药用真菌在医药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在中国现代医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草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用真菌的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近年来已经陆续发掘出一些新品。但目前大量用于医疗临床的只有几十种,在中国加入WTO,医药行业面临十分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大力进行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为中国医药行业尽快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药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是公认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保健食品。其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及其他许多保健功能已经收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市场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猴头、蜜环菌等药用真菌及其多糖等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为热销。 2.3 药用真菌在药理临床的应用 2.3.1 抗肿瘤上的应用 药用真菌以抗肿瘤为特色。在已经研究的品种中,多数具有抗肿瘤活性,这在当今抗癌药缺乏、疗效不明显而且副作用大的医药界,药用真菌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类真菌代谢产物

漆酶催化活性中心结构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8卷第2期2000年 6月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V ol.8 N o.2 Jun. 2000 综述评论漆酶催化活性中心结构及应用的研究进展Ξ 李光日 余惠生3 付时雨 秦文娟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纤维素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广州 510650) 文 摘:综述了漆酶催化活性中心结构及应用的研究进展。漆酶的催化 反应发生在铜离子形成的活性中心,但其氧化能力与氨基酸配体有密切 的关系。漆酶可应用于带有羟基或氨基的芳香族单体的聚合反应,偶氮 染料的合成及降解,稠环芳烃的降解去毒等。同时在纸浆的洁净漂白,化 学分析中痕量物质的检测,食品的保鲜及改良和环保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关键词:漆酶,催化活性中心结构 中图法分类号:Q55 0 前 言 漆酶是一类含铜的多酚氧化酶(P—diphenol:oxidoreductase,EC1.10.3.2)。早在1883年,Y oshida从漆树的分泌物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它可使油漆迅速固化[1]。1894年Bertrand将这种蛋白质命名为漆酶[2]。随后人们发现这种酶不仅存在于漆树的分泌物中[3~5],而且存在于多种植物[6~8]、昆虫[9,10]和高等真菌中[11~15]。 近年来,漆酶在痕量物质的分析、染料合成与降解、食品性质的改良、环保和皮革工业等领域显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重要的是漆酶在氧化还原介体的协助下具有降解木素的能力[16],可以用于纸浆中残余木素的脱除,有利于发展全无氯的纸浆漂白技术。与传统的氯漂工艺相比,利用漆酶来脱除纸浆中的残余木素,不会产生有毒性的氯酚类化合物,对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漆酶作为一种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的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漆酶产生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是以白腐菌为研究对象,只有少数是以细菌[17]为研究对象。王佳玲等人对产漆酶白腐菌菌种,培养方式及产漆酶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做过较为系统的总结[18]。本文将分以下三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漆酶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扼要的综述。 1 漆酶的催化活性中心结构 漆酶一般以单蛋白体的形式存在,其分子量范围一般是从52K Da到110K Da,也有些漆酶分子的分子量大于110K Da。不同来源的漆酶其分子被不同程度地糖基化,碳水化合物含量占10%~45%(质量分数),一般情况下真菌漆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要低于植物漆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19]。含有糖基的蛋白不易结晶,为了研究漆酶蛋白多肽的 收稿日期:2000-0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3通讯联系人

真菌

第一节真菌 真菌(fungi)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多数类群为多细胞,大多数呈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 根据形态可分为: 酵母菌、霉菌和担子菌 三大类群,但这不是真菌学上的分类方法。 真菌属于单独成立的真菌界,第八版《真菌字典》(Ains worth等,1995)将真菌界分为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半知菌门五个门,酵母菌、霉菌和担子菌分属于真菌的各门。 真菌中能引起人、畜的疾病,或寄生于植物造成作物减产,称为病原性真菌。 一)酵母菌 酵母菌多数为单细胞。 1、酵母菌的形态 大多数酵母菌为球形、卵形、椭圆形、腊肠形、圆筒形,少数为瓶形、柠檬形和假丝状等。菌细胞比细菌大得多,大小约1~5μm×5~30μm或者更大,在高倍镜下可清楚看到。 不形成真正的菌丝:形成的芽体依次相互连接,就象是丝状,称为假菌丝。 酵母菌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内含物等。 单独的酵母菌细胞是无色的,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多数是乳白色,少数是黄色或红色。 菌落表面光滑、湿润和黏稠,一般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酵母菌细胞生长在培养基的表面,菌体容易挑起。有些酵母菌表面是干燥粉状的,有些种培养时间长了,菌落呈皱缩状,还有些种可以形成同心环状等。 菌落的颜色、光泽、质地,表面和边缘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二)霉菌(Molds) 又称丝状真菌,是工农业生产中长期广泛应用的一类微生物。 有些霉菌是人和动植物的病原菌,有的能导致饲料等霉败引起中毒。 霉菌由菌丝和孢子构成。 菌丝(hypha):由孢子萌发而成,菌丝顶端延长,旁侧分支,互相交错成团,形成菌丝体(mycelium),称为霉菌的菌落。 霉菌菌丝的平均宽度为3~10μm,菌丝的细胞构造基本上类似酵母菌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细胞壁结构类似酵母菌,成分有差别,但也含有几丁质,占细胞干物质的2%~26%。 幼年霉菌菌丝胞浆均匀,老年时出现液泡。霉菌的菌丝分为两种:一种无隔膜,为长管状的分支,呈多核单细胞,称为无隔菌丝,如毛霉和根霉。 另一种有隔膜,菌丝体由分支的成串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含一个或多个核,菌丝中有隔,隔中央有小孔,细胞核及原生质可流动,称为有隔菌丝。 菌丝可有不同的形态,如螺旋状、球拍状、梳状、结节状和鹿角状等数种,具有鉴别意义。霉菌菌丝在功能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伸入固体培养基内部或蔓生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具有摄取营养物质功能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或基质菌丝,伸向空气中的菌丝称气生菌丝。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能产生孢子的菌丝称为繁殖菌丝。 2、孢子 是霉菌的繁殖器官。是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孢子形成过程、形状、大小、排列及色泽等。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直接由营养细胞分裂或营养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 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 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 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 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 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 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 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 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 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 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 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 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 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 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 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 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 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

漆酶

漆酶性质及应用 漆酶(1accase)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通常由500个氨基酸单一多肽组成,其中含有19种氨基酸,漆酶有一定的含糖量[1]。真菌漆酶是一种糖蛋白,由肽链、糖配基和Cu2+三个部分组成,分子量在60-390kDa之间[2]。肽链一般由500-550个氨基酸组成[3],糖配基有氨基己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岩藻糖和阿拉伯糖,占整个分子重量的10%-80%。糖配基组成及含量的不同是漆酶分子量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漆酶一般含有4个铜离子(P. radiate漆酶除外,仅含2个铜离子,无3号铜离子)。根据其光谱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的铜: 1号铜(只有一个铜离子,顺磁性)具有典 型的蓝铜谱带:紫外可见光谱上600nm [ε: 5000 (mol·L-1cm)-1]处出现峰值,在EPR (电子顺磁共振)谱上有一个小的平行超精细耦合结构[A11:(4070) * 10-4cm-1],它参与分子内的电子传递,把电子从底物传递到其他铜原子上; 2号铜(只有一个铜离子,顺磁性)只具一般的EPR谱带(A11>140×10-4m-1); 3号铜由2个3号铜原子通过一个OH桥配位连接起来,组成双核铜区,具有抗磁性,因而在EPR上无谱带,紫外可见光谱上330nm处的肩峰是3号Cu2+的特征峰。漆酶空间结构更详细的资料来自其晶体衍射的研究。含四个铜原子的酶分子是常见的形式,而某些酶蛋白的辅基有例外的情况。Karhunen E[4]等的研究指出,phlebia radiata产生的漆酶中只含有2个铜原子,另外还有一分子的有机小分子辅基吡咯喹琳醌(pyrroloquinolin-equi-none, PQQ),该辅基在分子中扮演类似Ⅲ型铜原子的功能。 漆酶能够催化酚类、芳胺类、羧酸类、甾体类激素、生物色素、金属有机化合物和非酚类物质生成醌类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和水,属于铜蓝氧化酶(或称为铜蓝蛋白酶)中的一小族,广泛存在于真菌、植物和昆虫中,有报道细菌也能产生漆酶I21。漆酶含有的铜离子,它们位于酶的活性位,在氧化反应中能够协同传递电子并将氧还原成水。目前, 研究最多的产漆酶微生物大多是白腐真菌, 主要有黄孢原毛平革菌、彩绒革盖菌、变色栓菌、射脉菌、凤尾菇等。 1883年Yoshida[5]最先从漆树液中发现了漆酶131,后来被Bertranc命名。我国最早研究漆酶的是刘国智、黄葆同等,他们于20世纪50年代末利用漆酶在催化反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 宋瑞(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摘要】漆酶是一种蓝色多铜氧化酶,和植物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哺乳动物的血浆铜蓝蛋白属同族,能够催化多种有机底物和无机底物的氧化[1,2],同时伴随分子氧还原成水。漆酶广泛分布于真菌、高等植物、少量细菌和昆虫中,尤其在白腐真菌中普遍存在。漆酶特有的结构性质和作用机理使其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就真菌漆酶结构,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真菌漆酶三维结构功能应用 1真菌漆酶结构特征 1.1 漆酶的组成 漆酶是一种糖蛋白,肽链一般约由500个氨基酸组成[3],糖基含量差异较大,占整个分子质量的10%—80%[4],据相关报道,漆酶的热稳定性可能与其糖基化有关。糖组成包括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氨基己糖和阿拉伯糖等。Mayer[5]认为漆酶并不均一,它由多条5000~7000分子量的糖肽链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由于结构单元之间的缔合度不同,造成了各种漆酶分子量的不同。另外,分子中的糖基的差异,也会引起漆酶的分子量随来源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从59—390ku不等。真菌漆酶约含19种氨基酸,绝大部分为单体酶,但也有例外,如双孢蘑菇和长绒毛栓菌漆酶由两个亚基组成[6],而柄孢壳漆酶I由四个亚基组成。漆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真菌产生的漆酶种类不同,即使同一种真菌在不同环境下也产生不同种漆酶。

1.2漆酶的晶体结构 由于漆酶是含糖蛋白质,且糖质量分数较高,一直以来很难获得X-衍射分析所用的单晶体,因此阻碍了关于漆酶结构的研究进展。1998年第一个漆酶晶体是Ducros V[7]制备的来自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v)T1Cu缺失型漆酶晶体,并分析了其结构。至今为止,Bacillus subtilis(CoA)[8];Melanocarpus albomyces(MaL)[9];Rigidoporus lignosus(RiL)[10];Pycnoporus cinnabaricus(PcL)[11];Coprinus cinereus(CcL)[12]和Trametes versicolor(TvL)[13]漆酶的三维结构已相继被报道。 漆酶分子整体由3个杯状结构域所组成,分别称作结构域A、B、C,每个结构域主要由β-折叠桶,α-螺旋,loop结构所组成。三者紧密结合形成球状结构。这是铜蓝蛋白家族所共有的结构形式[7,9]。分子当中含有二硫键,漆酶种类不同,二硫键数目也不一样,MaL 漆酶分子由3个二硫键,分别是位于结构域A Cys4~Cys12、结构域A和C界面上Cys114~Cys540、结构域C Cys298~Cys332,而CcL,RiL漆酶中则含有两个二硫键。在CcL漆酶分子中,由结构域A的Cys85和结构域B的Cys487形成一个二硫键,另一个二硫键存在于结构域A和结构域B(Cys117—Cys204)之间。一个伸展的loop(氨基酸284—327)连接结构域B和结构域C。Asn343上有N连接的N—乙酰葡萄胺。 1.3 漆酶的催化中心 真菌漆酶分子中一般都含有4个Cu原子,根据磁学和光谱学性

漆酶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研究

《环境生物技术》论文 ——漆酶对污染物降解的研究 漆酶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研究 摘要:漆酶是一种含铜多酚氧化酶,该酶是一种氨基酸残基在500个左右的单体酶,一般都为酸性蛋白,漆酶的应用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生物漂白,环境治理,漆酶降解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处理;其他方面的应用;等等。本文进行了漆酶对废水降解的初步研究,并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机理和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漆酶、应用、降解机理、影响因素。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和植物中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哺乳动物的血浆铜蓝蛋白属铜蓝氧化酶家族中的同一小族,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它最早是从日本漆树的汁液中发现的,后来也发现其存在于多种植物、昆虫和高等真菌中【1】。不同来源的漆酶具有不同的催化性质.即使是相同来源,比如同一白腐菌菌种,可分泌多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漆酶组分,包括氧化能力,酶蛋白分子量,最适pH值、底物的专一性等等…,因此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漆酶降解木素方面已进行了较多较深入的研究,漆酶除了能氧化木质素以外,还被证明能催化多种底物,如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芳胺及其衍生物、羧酸及甾体激素等【2】。由于许多漆酶氧化的底物为环境污染物,因此利用白腐真菌产生的漆酶处理印染废水,降解染料化合物的研究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漆酶来实现纸浆的生物漂白正是研究的一个热点【3】;另外,漆酶还具有降解氯化有机物去除环境中有毒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本文就漆酶的这一性质做一介绍。

1 漆酶的催化机理 一般认为生物法降解主要有两种机理在起作用:吸附和降解,以降解为主。生物降解又分为两步:一是染料分子吸附到菌体上,部分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二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催化氧化还原染料分子,破坏不饱和共轭体系,达到去色的目的,中间产物进一步氧化还原分解并最终分解为C02和水或转化为所需的营养物质,组成新的原生质【4】。 根据对漆酶光谱学、动力学和晶体衍射的研究,漆酶催化底物的方式可能如下:底物结合于酶活性中心的I型铜原子位点,通过cys.His途径将其传递给三核位点,该位点进一步把电子传递给结合到活性中心的第二底物氧分子,使之还原为水。整个反应过程需要连续的单电子氧化作用来满足漆酶的充分还原,还原态的酶分子再通过四电子转移传递给分子氧,因此漆酶又被称为分子电池。在此过程中,氧还原很可能分两步进行,两个电子转移产生过氧化氢中间体,该中间体在另两单电子作用下被还原为水。 2 漆酶的主要用途 2. 1 环境治理 生物整治包括染料脱色、工业废水处理和土壤修复等领域。因漆酶对底物的专一性要求不高,含介体的酶催化系统能氧化大范围的化合物,所以在环境污染控制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合成染料广泛的用于印染工业,目前已超过10,000种。合成染料被人们设计成防水、抗光照、抗氧化的生物难降解化合物,以通常的活性污泥方法处理纺织废水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存在着花费高和污泥再处理的问题。而筛选的染料降解细菌,对降解的染料结构有高度的专一性,不适用于化学结构多样性的纺织废水处理【5】。 由于漆酶具有降解残余木素、氧化去除有毒氯酚化台物的作用.因此不少研究者尝试将漆酶用于处理含酚的工业废水。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木材剥皮废水中含有有色的酚型化台物,使用漆酶处理该废水。通过催化氧化聚合反应,可去除90%以上的鞣酸类和其他酚型化台物,废水经硫酸铝絮凝后,色度下降82%;同样的混台废水经漆酶处理lh随后经硫酸铝絮凝,由色谱分析证实86%的氯代酚,99%的氯代愈疮木酚和80%的氯代香草醛,92%的氯代儿荣酚可被去除掉。漆酶还可以降低造纸厂漂白车间碱抽提段废水,漆酶经固定化后,可进一步提高漆酶处理废水脱色的有效性,每一单位酶活所降低的废水色度值.就白腐菌处理废水与漆酶处理废水的脱色效果比较而言,白腐菌处理3天可使废水脱色30%-50%,与漆酶处理几小时的脱色效果相近。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白腐菌总的废水脱色率达到70%一80%,比用漆酶处理的废水的脱色率高20%~30%,这可能是由于白腐菌处理时,分泌出的多种酶所起的协同作用。因此结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酶可能提高处理废水的效果【6】。

漆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4 07 19(修改稿) 作者简介:张爱萍,女,1980年生;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纤维资源的制浆造纸特性与生物技术应用。 E mail:zhap@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221109.html, 漆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爱萍 秦梦华 徐清华 (山东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漆酶是一种多酚氧化酶,参与木素的降解或聚合,具有氧化木素的能力,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已拓展到脱墨、漂白、制浆、废水处理、增加湿强性能等诸多方面。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漆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关键词:漆酶;脱墨;漂白;湿强中图分类号:Q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842(2004)02 0161 05 漆酶是一种含酮的多酚氧化酶(p diphenol oxidore ductase,EC 1 10 3 2),最早是1883年Yoshida 从漆树的分泌物中发现的[1],以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漆酶广泛存在于昆虫、植物和真菌中,尤其在一些能够降解天然木素的白腐菌(T versicolo r )中大量存在。 作为一种木素降解酶,漆酶可以降解生物体中的木素。漆酶的氧化还原电势比较低,为300~800m V (对标准氢电极)[2],只能氧化降解木素中的酚型结构单元(图1),而不能氧化占木素90%的非酚型结构。1990年[3] 发现如果有低分子质量的化合物作为氧化还原介体,漆酶能氧化非酚型木素结构(图2),最适合的介体是一些酚型化合物和杂环如卟啉类化合物,这些介体物质有的来自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或木素降解产物,如紫丁香醛和来自P ycno porus cinnabarinus 的3 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 hydroxyanthranilicacid,3 HAA);有的来自人工合成化合物,如AB TS[2,2 联氨 二(3 乙基 苯并噻唑 6 磺酸)]、HB T (1 羟基苯并三唑)、VI O (紫尿酸)、NHA(N 羟基 N 乙酰苯胺)等[4]。据报道,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漆酶能将介体转化成共介体,由于这种共介体尺寸较小,能够渗透进入纤维而与木素反应,脱木素机理基于自由基的形成[5 6]。目前,漆酶在制浆造纸工业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二次纤维回用、漂白、制浆、废水处理、纤维性能的改善,湿强剂及纤维板制造等,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漆酶在二次纤维回用中的应用 近年来,二次纤维在原料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 脱墨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酶法脱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脱墨方法,可以减少化学脱墨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酶处理可以改善浆料滤水性能和纸页强度,降 低漂白化学品用量。 图1 漆酶氧化酚型木素结构 图2 漆酶介体体系氧化非酚型木素结构 161 Vol 19,No.2,2004 Transactions of China Pulp and Paper 中 国 造 纸 学 报

瘤胃微生物研究进展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发酵调控研究进展 一、国内研究进展 1.植物提取物对瘤胃发酵调控的影响 陆燕等(2009)综述了大蒜素及其抑菌机制,以及大蒜素对甲烷产量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认为大蒜中活性物质能调控瘤胃发酵模式,可抑制瘤胃内甲烷生成,降低蛋白降解率,降低氨态氮浓度,保护过瘤胃蛋白。与其他植物提取物相比,添加低浓度的大蒜素对饲料消化率的负面影响较小,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林波等(2009)综述认为植物提取物中的挥发油、皂苷、生物碱、萜类等化学物质具有抗菌、促生长、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等功能。并总结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提取物还可以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模式,提高氮存留,减少甲烷排放的功能,因此,植物提取物作为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一种重要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在有效植物品种的筛选和植物提取物作用机理、剂量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文中就目前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我国开展植物提取物作为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添加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世霞(2009)以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羯羊为试验动物,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纤维降解及各血清指标的影响,旨在寻找一种新的瘤胃发酵调控剂。研究结论如下:①以淀粉、酪蛋白和纤维素粉为底物,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山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发酵时间24h,银杏叶提取物可降低pH值、NH3-N浓度、原虫蛋白产量和乙丙比,提高发酵的产气量、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和细菌蛋白产量;②以淀粉、酪蛋白和纤维素粉为底物,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山羊瘤胃体外纤维降解的影响,随着银杏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纤维素降解率呈上升趋势,添加量为1.2%时,纤维素降解率可达到55.30%;银杏叶提取物可提高滤纸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对木聚糖酶的影响最大;银杏叶提取物可增加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数量;③通过体内试验得出:瘤胃发酵参数的结论与体外试验一致,本试验所设定的银杏叶提取物的添加范围对山羊各血清指标没有显著影响,此添加范围对山羊机体是安全的、可靠的。 2.外源微生物对瘤胃微生物和瘤胃发酵调控的影响 邓露芳(2009)研究了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 strain RNLBSN002,BSN2)作为奶牛安全饲用微生物的应用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发挥益生作用的机理。研究结果认为(1)纳豆枯草芽孢杆菌为典型革兰氏阳性杆状菌,通过对其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学号:TS09028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考试论文) 耿文诚 微生物是动物消化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初生幼畜的消化道是无菌的,数小时后随着吮乳、采食等过程,在消化道内即出现了微生物,其中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便从此在动物肠道内与寄主共处终生。 1 反刍动物消化的主要特征 反刍动物是哺乳动物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类群,他们的日粮主要由植物材料组成。反刍动物即使在不进食时也频繁地咀嚼,这一咀嚼活动称为“反刍”。反刍是反刍动物从植物细胞壁(即纤维)中获得能量过程的一个步骤。反刍减小了纤维颗粒的尺寸,暴露出糖以供微生物发酵;另外,唾液中缓冲物质(碳酸盐和磷酸盐)中和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酸,以便维持一个有利于纤维降解和瘤胃微生物生长的中性偏酸的环境。 与单胃动物不同,反刍动物的胃由4部分组成,即网胃、瘤胃、瓣胃、真胃。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它是反刍动物体内的饲料处理工厂,饲料中约有70~85%可消化物质和50%粗纤维在瘤胃内消化,因此,瘤胃(包括网胃)消化在反刍动物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瘤胃和网胃是位于反刍动物消化道最前端的2个胃,网胃内含物几乎持续地与瘤胃内含物相混合(每分钟混合1次),这两个胃常又称为网-瘤胃,他们共同具有高密度的微生物群系(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瓣胃是个具有极大吸收能力的小器官,水和矿物质如钠和磷在瓣胃中吸收,经唾液重回到瘤胃中。由于瘤胃和真胃的消化方式有极大的不同,瓣胃是一个连接瘤胃和真胃的过渡器官。真胃相当于非反刍动物的胃,分泌强酸和许多消化酶。非反刍动物摄取的食物首先在胃中被消化,但是进入反刍动物真胃中的食糜主要由未被发酵的饲料颗粒、一些微生物发酵终产物以及生长在瘤胃中的微生物有机体本身所构成。 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纤维或半纤维并消化吸收,而非反刍动物在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盲肠等器官可消化分解部分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糖(纤维或半纤维)不能被非反刍动物利用,相反,在瘤胃和网胃中生活的微生物群系则可使反刍动物从纤维中获得能量。还有,非蛋白氮不能被非反刍动物利用,但可被瘤胃细菌用以合成蛋白质;瘤胃中合成的细菌蛋白是反刍动物所需氨基酸的主要来源。 2 瘤胃的主要特点 瘤胃是供厌氧性微生物繁殖的良好天然环境,是一个可容纳大量消化物的发酵罐。瘤胃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_周雪婷

真菌漆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周雪婷,张跃华* ,罗志文,潘亭如,缪天琳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漆酶生产菌株多为白腐真菌,常用的漆酶活性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ABTS 法、微量热法等,其降解工业“三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被认为是一种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且最有前途的方法,其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以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漆酶的性质、活性中心、结构特点以及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关键词:漆酶;结构;活性中心;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521573) *为本文通讯作者 漆酶最早由Yoshi 从日本紫胶漆树(Rhus vernicifera )漆液 中发现。19世纪末,G .Betranel 首次将能够使生漆固化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命名为“Laccuse ”,即漆酶。漆酶属蓝色多铜氧化酶家族[1,2],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哺乳动物血浆中铜蛋白同源。人们将自然界中得到的漆酶分为漆树漆酶和真菌漆酶,其中真菌漆酶极具研究价值。漆酶在生物制浆、污水处理、防腐剂、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的降解效果显著,用于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等领域,在食品工业等方面也有应用[3],已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漆酶催化氧化不同种类型的底物已达200余种,广泛用于食品、废水处理、造纸等领域。 国内外真菌漆酶研究主要是以担子菌、子囊菌、脉孢霉、柄孢壳菌和曲霉等真菌来研究漆酶的生物学活性,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较少,现已在细菌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 -um )中发现了漆酶的存在。而高等担子菌中的研究对象包括白腐真菌、杂色云芝、平菇、变色栓菌,其中白腐真菌所产的漆酶为胞外酶,可作为主要的产酶者和研究对象。1 漆酶的性质1.1 理化性质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不同来源的漆酶铜含量也有所不同,多含有4个铜原子[4]。漆酶多为1条多肽链组成的单聚体,由500~550个氨基酸分子所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50~80kD ,其碳水化合物约占15%~20%,等电点pI 为3~6,反应温度为30~60℃,pH 低的环境,漆酶的生物活性较高[5-7]。1.2 活性中心 漆酶催化中心根据其光谱性质,存在3种不同的功能:1.2.1 Ⅰ型铜 含铜的蓝色蛋白质,Ⅰ型铜与2个组氨酸和1个半胱氨酸配位,紫外可见光谱λ=600nm 时出现峰值,在EPR (电子顺磁共振)谱上有1个平行超精细耦合结构,Ⅰ型铜参与分子内的电子传递,将电子从底物传递到其它铜原子上。1.2.2 Ⅱ型铜 II 型铜与2个组氨酸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T 型几何结构,没有明显的可见吸收光谱,但有EPR (电子顺磁共振)信号。1.2.3 Ⅲ型铜 与漆酶的催化作用密切相关,经实验研究其为活性中心, 由2个铜原子通过1个-OH 桥配位连接起来组成四面扭曲的四方立体双核铜区结构,铜原子之间具有抗磁性,其距离是0.38n m 。在紫外可见光谱λ=33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在EPR 上无谱带[8~14];为了测定漆酶活性中心,将其经过抑制剂处理后,Ⅲ型铜在EPR 上出现有裂分峰,表明外源性配体与Ⅲ型铜发生了配位,1个Ⅱ型铜和2个Ⅲ型铜形成三核铜簇,双氧还原的反应位置在三核铜簇,此时Ⅲ型铜已结合5个配体,使其氧化性降低,限制了还原,同时也抑制O 进入三核中心区。 另有实验表明,将漆酶晶型结构被完全还原,Ⅰ和Ⅱ型铜的配位环境不变,Ⅲ型铜的-OH 桥配体则在反应中消耗,2个Ⅲ型铜之间距离亦增加[15]。1.3 检测方法 检测漆酶活性方法有分光光度法[16]、ABTS 法、微量热法、测O 2法、高效液相色谱法[17]、极谱法[18]等。AB TS 法测定漆酶,常用醋酸钠溶液作为缓冲溶液,反应体系内ABTS 的浓度为0.5mmol /L 。漆酶对不同种底物的亲和力也有显著地差异,但其对ABTS 的亲和力和催化能力普遍很高,测得的酶活性值也高,此方法反应条件不高,使用安全,常温下性质稳定,测定的OD 值相对稳定而准确[19]。微量热法测定漆酶的活性,利用LKB -2107Batch 型微量热系统,将其温度调至298K ,pH 调至7.4,此方法漆酶的提取物样品用量较少,可直接对酶的悬浮液进行测定,其对反应体系没有任何限制或干扰,适合研究酶促反应中的酶活。分光光度法测定漆酶酶活的基本原理是选定某种漆酶作用的底物,底物在漆酶催化作用下首先形成底物自由基,底物自由基浓度与吸光值成正相关,其在一定的光波波长下存在吸光系数的最大值,依据吸光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计算出酶活。分光光度法因其操作简单、快速、较准确、无需配备昂贵仪器设备等特点,得以在漆酶测定实验中广泛应用[20]。 2 漆酶的应用2.1 工业污水治理 真菌降解木质素目前主要集中于生物制浆方面。传统的氯法漂白,在去除纤维原料中木质素的过程中,仍有3%~12%的残留。在漂白废水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 农业与技术 第32卷 第9期 2012年9月 2 AG RIC ULTURE AND LTECHNOLOG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