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开课学校:龙岩八中

开课教师:段慧慧

开课班级:高一(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教学难点】

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受

1、展示银幕再现的历史。结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感觉。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恐怖”“讽刺”“噩梦”“挣扎”等)

2、那么文中的参观者又有何感觉呢?

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沉思——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这里有不忍,有愤恨,有震惊,有惊惧。

二、探究细节

1、那么作者有没有更不一样的感觉呢?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传递出这种特别的感触?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出示图片——集中营的大门上有三个词,组合起来就是:“劳动使人自由”。)看了这一细节你会有什么感觉?

2、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讨论,找出文中细节,思考它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

①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②“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③文章中“参观着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因为尊严受到冲撞。

④“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⑤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对于细节我们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作者不仅仅看到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还让我们看到希望。寒冷中寻找温暖,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 三、揭示主旨

1、这是外国作品,有不同的译本。它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课文为什么不选择后一种呢?比较一下两者的不同。

2、结合前面作者的感受,文章主旨: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四、新闻特征

(出示一则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3、结语 五、布置作业

1、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200字之内)

例如: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忘记、麻木、逃避……)更该(铭记、反思、直面……) 学生展示

2、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19.2.2_一次函数(第3课时)-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19.2.2一次函数(第3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初步应用一次函数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内容解析 在已知函数类型的情况下,可以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出函数解析式,这种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在今后的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根据图象求出函数解析式,可以克服由函数图象得到的结论不够精确的缺点,通过把图象特征解释为变量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既有直观的一面,又能精确细致地进行数量描述,体现出数形结合的强大力量. 函数的核心价值是用来描述和研究运动变化过程,在用函数研究运动变化过程中,往往是先根据运动变化过程确定变量的部分对应值,在坐标平面上画出这些对应值相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看看可能是什么类型的函数,再设出函数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图象性质并用于解决问题;或者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的图象性质,并解决问题. 在求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变化规律的不同,对函数关系分段描述,即在自变量不同的取值范围,求出不同的函数表达式,这就是分段函数.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初步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能初步应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2.目标解析 目标(1)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只需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目标(2)的要求:知道能综合运用不同的一次函数表示对应关系分段变化时的变量变化

(语文)公开课点评 万能模板

公开课点评万能模板 @@老师,这是两节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语文课。合上课堂实录,学生思维活跃、兴味盎然的情状历历如在眼前,教师切中肯綮、点拨精当的话语久久萦绕耳畔,教师引导学生步入语文求知的殿堂,品尝勇于追求,乐而忘返的欢乐。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学科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就会陷入重书轻人、机械操作的误区。这两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函数的奇偶性公开课优秀教案(比赛课教案)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奇偶性”是人教版必修1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初中学过的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入手,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尝试画出f(x)=x2和f(x)=|x|的图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奇偶性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入,又是为以后学习基本初等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上节课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能从定义、图像特征、性质等多种角度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学会函数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观察、具体函数分析、数与形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转化,让学生经历函数奇偶性概念建立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概念学习的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内容、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函数图像的特征。

难点:利用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图像的对称性,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 六、教学手段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观察图像 出示一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具有对称性的物体,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是对称的。” 师:“是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函数图像也有类似的对称图像,首先我们来尝试画一下f(x)=x2和f(x)=|x|的图像,并一起探究几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探究1.观察下列两个函数f(x)=x2和f(x)=|x|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东北三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东北三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九年级第四课第二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张婷燕 一、设计理念 201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写入了教育规划纲要,以此为起点,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始了举国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16字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这一原则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相通。本课力求把教学内容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相结合,充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 环境问题虽然早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学生阅历尚浅,知识面不广,一些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对党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环境。面对国情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教育,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环境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另外,九年级学生既有相关的生活感受,又有观察、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地理、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对我国环境的相关知识点滴、零碎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道我国环境状况,了解保护环境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第二框第二目的内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安排本课,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现状,从而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忧患意识,重视环境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公民,同时本课的教学也为下一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闻评论公开课教案

高考专题:新闻短评写作(教案) 一.看视频切入:权威媒体的新闻短评 二.湖南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幻灯片1) 第六大题。 选做题(20-21题,阅读与表达二选一,6分) 取消原来的文章赏析,增设了选做题。本部分为二选一的形式,一是“文化经典”,二是“新闻短评”,均为主观题,答案100字左右。 要求:尊重个性,看重思想,注重创造。 三.展出课题:新闻短评写作指导(幻灯片2) 四.看视频:权威媒体的新闻短评 (学生自由发言谈新闻评论的特点) 教师总结:(幻灯片3) 新闻评论:对新闻发表的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或现象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新闻体裁,被称作是“报纸的心脏”。 新闻短评:篇幅短小的新闻评论,被称作是新闻评论中的“轻骑兵”。特点: ●形式短小精悍 ●内容鲜明独到 ●语言精练深刻 五.典型例题 2011届高三月考试题B卷(一): 材料一:据四川在线6月17日报道,山西平遥县古城自被评为世

界文化遗产后,繁亢的公务旅游接待就开始令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据悉,平遥因缺乏保护资金而导致城墙坍塌。而为古城开发所需的新城及古城搬迁,至少还存在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2010年6月17日四川在线) 材料二:平遥古城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在平遥举行。这次要将古城门票价格由每人每次100元调整到125元,增长25%。参加听证的人员来自晋中市和平遥县的机关、工厂、村庄、企事业单位、经营者、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代表及专家学者代表共27人。与会代表中,有25人在听证会上发言,其中24人赞同门票价格调整方案。理由有三:一是古城保护需要钱;二是要通过涨价压缩游客数量以加强古城保护;三是与同类景区相比,平遥古城门票偏低。(2010年7月19日人民网) 根据这两则新闻的内在联系,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1)读懂材料弄清事实 了解材料主要信息,即“何人或物做何事”或“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 (2)把握情感倾向选取角度 提问:材料中的哪些词句隐含了报道者的观点态度? 六.明确新闻短评的写法(幻灯片4) 基本思路

评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

评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 《新闻公开课》选题方面会注重新颖独特性,会邀请全国大学生来参与。每期节目中,各大高校的学生会以班级单位参加录制,以一个新闻案例展开讨论,上演一场90后大学生和资深主编间碰撞。在这档新闻评论节目中,将首开先例以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为主,实际上这也是一档代际性沟通节目,我们会看到大学生关注的新闻头条是什么,把话语权让步给青年人,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节目。 我看的这一期的主题是“高校流行酱油课”,天天看视频,老师打酱油,学生打酱油。本期的主持人是王吴旸,他是西装笔挺的出现在镜头前的,这样的出现和着装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严肃性。而整个节目下来,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严肃中不乏幽默,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主持人的在嘉宾和学生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连接性,在整个节目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主持人最开始的导语是通过解释网络出现的一个新词“打酱油”的来源,来引出高校流行“酱油课”这个话题。主持人的串联词都是根据现场的同学和嘉宾的观点来灵活机动地进行连接的,充分发挥了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一个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电视台能够将一个课堂讨论式的环节做成一期三十分钟的节目,是非常了不起的。其次,从节目的名称上来看,看不出他是一个言论节目。但是从我这几周的收看感觉来说,它是一期真正的、多形式的新闻言论类节目,只是名称与形式与以往的不同罢了,就像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节目一样。 从我收看的感受上来说,这档节目是非常成功的。首先,作为一档言论节目,他的多样化的、具有新意的节目形式给言论类节目又增加了新的制作模式与理念。新闻事实、学生、主持人、嘉宾的节目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事实加主持人的单一模式。其次,年轻学生加专业领域的资深人士的不同观点的碰撞,再加上主持人的相关点评,能够对新闻事实做比较全面的就读,得出全面的结论。主持人、学生、嘉宾三者之间往往起到观点互补的作用。使观众在观点的碰撞中撞出自己的新思路,拓展观众自己思考问题的空间,尤其对像我这样的大学生显得非常的重要。在他们的交流与碰撞中,可以激发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起到一些课堂上难以起到的作用,有助于达到表达观点之余还能起到教学的作用。最后,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为我们以后的新闻评论界培养出一批较为优秀的评论员。 如果不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档节目的话,也有可贵之处。这种轻松、通俗易懂的节目,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增加收视率,增加电视台的知名度,有利于增加电视台的收益。观众通过收看这一轻松的“新闻节目”,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的方法,说大了说的话,有助于全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但这一效果的实现在于观众的长期收看。) 万事没有十全十美的。这一期节目的不足,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就是,他所邀请的学生全是来自那些一流的名牌重点大学(就目前我收看的这几十期),而非涉及到所有设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学校,是不是对其他学校的学生有点不好啊?再者就是,所选的学生全是研究生并没有涉及到本科生。研究生需要锻炼,本科生也不然;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都会有独到的见解,不是本科生阅历、知识储备不够就不会有独到的观点的。相反,初生牛犊不怕虎,本科生冲着那种虎劲,敞开自己的想像,去思考一些问题,也许会出现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呢。

新闻评论公开课教学导案

新闻评论公开课教案

————————————————————————————————作者:————————————————————————————————日期: 2

高考专题:新闻短评写作(教案) 一.看视频切入:权威媒体的新闻短评 二.湖南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幻灯片1) 第六大题。 选做题(20-21题,阅读与表达二选一,6分) 取消原来的文章赏析,增设了选做题。本部分为二选一的形式,一是“文化经典”,二是“新闻短评”,均为主观题,答案100字左右。 要求:尊重个性,看重思想,注重创造。 三.展出课题:新闻短评写作指导(幻灯片2) 四.看视频:权威媒体的新闻短评 (学生自由发言谈新闻评论的特点) 教师总结:(幻灯片3) 新闻评论:对新闻发表的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或现象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新闻体裁,被称作是“报纸的心脏”。 新闻短评:篇幅短小的新闻评论,被称作是新闻评论中的“轻骑兵”。特点: ●形式短小精悍 ●内容鲜明独到 ●语言精练深刻 五.典型例题 2011届高三月考试题B卷(一):

材料一:据四川在线6月17日报道,山西平遥县古城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繁亢的公务旅游接待就开始令平遥县不堪重负。最多的时候,该县一年“公务接待”近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吃、住及礼品开销,更是不好统计的“天文数字”。据悉,平遥因缺乏保护资金而导致城墙坍塌。而为古城开发所需的新城及古城搬迁,至少还存在2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2010年6月17日四川在线) 材料二:平遥古城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在平遥举行。这次要将古城门票价格由每人每次100元调整到125元,增长25%。参加听证的人员来自晋中市和平遥县的机关、工厂、村庄、企事业单位、经营者、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代表及专家学者代表共27人。与会代表中,有25人在听证会上发言,其中24人赞同门票价格调整方案。理由有三:一是古城保护需要钱;二是要通过涨价压缩游客数量以加强古城保护;三是与同类景区相比,平遥古城门票偏低。(2010年7月19日人民网) 根据这两则新闻的内在联系,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1)读懂材料弄清事实 了解材料主要信息,即“何人或物做何事”或“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 (2)把握情感倾向选取角度 提问:材料中的哪些词句隐含了报道者的观点态度? 六.明确新闻短评的写法(幻灯片4)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语文优质课的评语【精品】

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接下来为你整理了语文优质课的评语,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优质课的评语1 1、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课堂活动开展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该老师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然后老师来描述,然后学生再通过回忆老师说的话来话两条直线,这样的教学很有创意,学生的思维会很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要是授课老师的表情更丰富一点就更完美了。 2、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3、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4、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5、能按常规教学思路落实好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内容;能利用络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分享成果,获得成功喜悦的情感、态度,并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建议:在现代化教学中,还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等情感艺术,加强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7、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9、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1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优质课的评语2

高一数学函数概念精品获奖课件 公开课优质课比赛用

课题:函数铜陵市二中:严良华

例1: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写出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的关系式。解: S = 30t 这里,路程S的数值是随时间的数值变化的,S与t 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而30的数值保持不变,是常量。

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看两个方面: ①看它是否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②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 再看一个例子:

例1: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写出行驶 的路程S (千米)与行驶时间t (时)的关系式。 解: S = 30t 2 …… S 值 …… 1.5 1 0.5 t 值 15 30 45 60 在变量t 的关系式S=30t 中,给变量t 一个值,就可以相应地 得到变量S 的唯一的一个值,我们说变量t 是自变量,变量 S 是t 的函数。

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反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 是x的函数。 注意:1. 一个过程 2. 两个变量 3. y值的唯一性 ①在y=x2中,y是x的函数吗? ②在y2=x中,y是x的函数吗?

例2: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解:S=l(30-l)。 其中30是常量,S与l是变量; l是自变量,S是l的函数。 变式练习:用60m篱笆围成矩形,矩形的一边靠墙,另三边用篱笆围成: ①写出矩形面积S与平行于墙的一边长l的关系式。 ②写出矩形面积S与垂直于墙的一边长d的关系式。 并指出两式中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

语用题公开课教案

语用题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同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答题要领。 3.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简明得体的表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请看大屏幕,这是高二某同学步苏轼《江城子》之韵创作的一首词,(生读)看完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哈哈大笑。为什么?(请同学回答) 师总结:这首词尽管形式押韵,但内容含糊。读完后感觉不知所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没能准确的表情达意。再看下面这个故事。(笑什么?)谦虚过度,致使语言表达不得体。 (板书) 沟通交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准确得体的传达思想。这节课就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高考语用题的表达技巧———语言运用之准确得体 二、目标展示: 三、考点解读: 1、考试说明:(PP5) “准确”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要考虑就是说话人和话语对象的具体情况(男女老少、个人集体、身份地位等),定位自身与听众的关系;根据不同文体、语体的要求完成表达目的,同时兼顾外部语境因素(时间、地点、场合、事由等)。 2、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用题,题型上更加新颖(从留言—祝愿—按语);内容上更关注现实生活,并与重大时事关联(汶川周年祭-—世博---辛亥百年);而且语言材料更突出“情境”因素。 下面我们就能过对真题的解读来寻找这类题型的答题要领。 四、真题解析 A、(11年山东卷)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划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 个字。(5分) 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PP9) 生答,互相评分。请问回答此类问题的要领是什么?应注意哪些技巧方面的东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 开课学校:龙岩八中 开课教师:段慧慧 开课班级:高一(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教学难点】 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受 1、展示银幕再现的历史。结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感觉。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恐怖”“讽刺”“噩梦”“挣扎”等) 2、那么文中的参观者又有何感觉呢? 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沉思——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这里有不忍,有愤恨,有震惊,有惊惧。 二、探究细节 1、那么作者有没有更不一样的感觉呢?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传递出这种特别的感触?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出示图片——集中营的大门上有三个词,组合起来就是:“劳动使人自由”。)看了这一细节你会有什么感觉? 2、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讨论,找出文中细节,思考它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 ①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②“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③文章中“参观着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 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为什么会“羞红了脸”?因为尊严受到冲撞。

《函数的奇偶性》公开课优秀教案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教材: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主要特点:这本教材注意与初中有关知识紧密衔接,注重基础,增加弹性,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有关专业的特点,选用相关的章节,教学要求和练习内容分A、B两档,适应分层教学。练习A的题目主要是基础练习,供全体学生学习,也是最低的要求;练习B的题目为拓展延伸的练习,供学有余力并且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学习。 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是探究用奇、偶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奇、偶函数的性质(课本不要求证明)是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给予辅导。教材已经分层编写,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时可以不分班教学。 任教班级特点:会计072班共有学生62人,男生6人,女生56人。学生数学平均入学成绩为58.3分,上课纪律良好,学生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使用了这本教材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数学,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数学的对称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 教 学重点 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 学难点 弄清的关系. 教 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较多的函数图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为学生认识奇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做好准备] 对称性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美丽的蝴蝶是左右对称的(轴对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以对称形式呈现的事物,如汽车的车前灯、音响中的音箱,汉字中也有诸如“双”、“林”等对称形式的字体,这些都给以对称的感觉。函数里也有这样的现象。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提醒学生:中心对称——图

复习公开课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学公开课教案 议论文阅读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复习思路: 按照议论文的教学要求和自己的教学体会编写。按照“解释概念——教给判断——关注中考题型——如何分析表达。” 复习要点: (1)、找准论点。(2)、分析论据。(3)明确论证方法及作用。 (4)、议论文的语言特点。(5)、议论文的结构。(6)、论证方式。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中考说明》和考查的内容 二、复习讲授: 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的三要素。

三、对照求解 (一)、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①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②有的文章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 论点位置:A、经常放在文章开头,B,放在文章中间C、放在文章结尾。 D、标题直接提出 E、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把握论点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找论点) 考试中常见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例如:《想和做》针对“空想”和“死做”的现象提出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在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在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后,学习的函数的第一个性质,主要刻画了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某区间上图像(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学习函数其它性质提供了方法依据,如在研究函数的值域、最大值、最小值等性质中有着重要应用,而且在解决比较数的大小、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数列的性质等数学问题时也有重要的应用。同时它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三角函数性质的基础。所以函数的单调性在高中数学中具有核心知识地位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一)知识与技能: 1.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归纳、抽象概括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单调性的定义; 2.利用图像和定义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能正确书写单调区间,并能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类比化归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题函数单调性,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图像(上升?下降?)变化趋势,过渡到在区间上用自变量x和相应函数f(x)的变化进行语言表述;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总结,师生互相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严格的数学概念; 3.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让学生从多种形式认识概念的本质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练习问题(1)为了加深学生对单调性定义中自变量取值“任意”性的理解,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问题(2)的变式题体现了“逆向思维”,深化对定义的理解;问题(3)通过教师的引导,针对于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学生,对判断方法进行适当的深入和拓展,加深学生对单调性定义的更

优质课的比较点评与深度思考

优质课的比较点评与深度思考 ——2011年新乡市历史优质课大赛有感 新乡市教研室王新年 2011年11月23日—24日,新乡市历史优质课大赛在市三中举行,共有十位选手参赛。市三中铁铮、四中贾建平、外国语中学王飞老师应邀担任评委。按同课异构的原则,选手与评委商定的作课题目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样的教材,呈现出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学生,设计出不一样的活动;一样的精彩,反映出共同的课改追求。三位评委与赛课选手和听课教师进行了认真的交流,我把自己的听课、评课、研课的体会与感悟,作了即席发言“优质课的比较点评与深度思考”。,应部分老师的要求,整理成文,作为本次活动的小结。 体育比赛比的是速度、力量与技巧,赛的是合作、意识与毅力。同样道理,优质课比赛比得是情境、活动与展示,赛得是创意、主题与小结。构成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一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有意关注;二是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三是充分展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教学创意,彰显教师的课改理念;五是主题探究,引领学习的两个深度(深度参与、深度探究);六是课堂小结,反映教材的深度理解。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作为优质课比赛看重的是优质课要素的整合与呈现,更看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落实。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或评判我们的优质课,从研究的角度来比较或研判我

们的优质课,提出点评优质课深度思考的六个问题。 一、教学与学教的程序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教学把教放在前面,表明教师的中心地位,信奉“明师出高徒”的理念。教学当前,讲字为重,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告诉而不是启发,习惯于按部就班讲教材而不是因学需求讲重点。 洋思经验最宝贵的一点就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先学后教”,先学才能提出问题,后教才能解决疑难;先学才能比较思考,后教才能有的放矢。所以,我们倡导并坚持“先学”的原则,注重并挖掘“后教”的优势。从教学到学教,决不是文字的普通变换,而是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学教把教师放到了学生的位臵,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情、学趣、学法、学旨,从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入手,提供展示机会,提出教学创意,用主题探究引领深度参与,用课堂小结点拨深度理解。 “先学后教”的奥妙,在于让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快乐,体会比较学习的深刻。教材内容总有学生自己看得懂的地点,再听老师讲就如同烫剩饭。发现学习是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的学习体验。我们的教师大多还停留在机械学习的层面上,以完成教材知识点的学习为目标,知识探究缺少深度思考和深度理解,课堂活动缺失深度参与和深度拓展。 教学与学教,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学教,要求教师要有“设计学”、“引导学”、“服务学”、“激励学”、“合作学”、“探究学”的意识。“先学”的形式:一是学案导学,设计知识表格或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

1.2.1 三角函数线 教案(优秀经典公开课比赛教案)

1.2.1 三角函数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 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角的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之间的联系,并在角的变化过程中,将这种联系直观地体现出来.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本质.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同学们都在一些旅游景地或者在公园中见过大观览车,大家是否想过大观览车在转动过程中,座椅离地面的高度随着转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二者之间有怎样 的相依关系呢? 思路2.(复习导入)我们研究了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学习了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成0°—360°角的三角函数的一组公式,前面还分析讨论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这些内容

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之上的,这些知识在以后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内容时,是经常、反复运用的,请同学们务必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记忆.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知道,对于角α的各种三角函数我们都是用比值来表示的,或者说是用数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我们知道,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与坐标轴的方向有关.因此自然产生一个想法是以坐标轴的方向来规定有向线段的方向,以使它们的取值与点的坐标联系起来. 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问题①: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函数定义并思考: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用 几何中的方法来表示,应怎样表示呢? 问题②:回忆初中学过的线段,若加上方向会怎样呢?什么是有向线段? 活动:指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单位圆,设任意角α的顶点在原点,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x,y),x 轴的正半轴与单位圆相交于A(1,0),过P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过A 作单位圆的切线,这条切线必平行于y 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设它与角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点T.教师点拨学生观察线段的方向与点P 的坐标.显然,线段OM 的长度为|x|,线段MP 的长度为|y|,它们都只能取非负值. 当角α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时,我们可以把OM 、MP 都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 如果x>0,OM 与x 轴同向,规定此时OM 具有正值x;如果x<0,OM 与x 轴正向相反(即反向), 规定此时OM 具有负值x,所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有OM=x. 如果y>0,把MP 看作与y 轴同向,规定此时MP 具有正值y;如果y<0,把MP 看作与y 轴反向,规定此时MP 具有负值y,所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有MP=y. 引导学生观察OM 、MP 都是带有方向的线段,这种被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于是,根据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就有 sin α=r y =1 y =y=MP, cos α=r x =1x =x=OM. 这两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MP 、OM 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 类似地,我们把OA 、AT 也看作有向线段,那么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 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就有tan α= x y =OA AT =AT. 这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AT,叫做角α的正切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