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

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接受大量输液的儿童可导致肺肉芽肿。

微粒作用于红血球导致血液凝结。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血球可粘附于微粒四周形成血凝甚至结块。造成血液流速下降,影响氧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血液粘稠度较高的老年患者及婴幼儿更易造成严重危害。

微粒引起变态反应。羟乙基淀粉不溶性微粒、右旋糖酐、细菌的尸体、霉菌的孢子等作为异性蛋白质多次刺激机体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药疹、血管红肿、血管炎、哮喘、呼吸困难等疾病。

长期依靠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由于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在某些部位堆积,造成血管栓塞,妨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该组织甚至器官的严重损伤。如眼、脑、心肌、肝、肾等,引起系列严重疾病。由于这些疾病没有明显病因,很难诊断治疗。

3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不符合药典规定的注射剂、输液操作及输液过程污染、输液治疗中增加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等3个方面。

注射剂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操作污染。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甘露醇、右旋糖酐、血液制品等由于其质量不同,可残存不溶性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微粒。电解质类输液剂原料可残存不溶性无机盐微粒。各种溶媒中也可能有不溶性杂质。生产过程中各包装容器由于原料不同可粘附各种微粒,如尘埃、玻璃屑、有机物、无机盐等。生产设备长期磨损、相互推擦撞击都可造成微粒脱落于药剂中。另外生产环境的净化程度不符合规定、可形成微粒的再污染。过滤设备粗糙、检验简陋可导致大量含不溶性微粒的药剂冒充合格药品流通临床。

输液器具、输液操作及输液治疗环境的好坏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很大。对近百例输液前药液及输液后残留液进行微粒检查表明,平均每ml增加201粒。其增加微粒数无疑是伴随输液过程污染的5。

输液治疗过程中,治疗药物间以及治疗药物与输注药液间接理化变化也是产生不溶性微粒的重要原因。

溶媒的变化可引起沉淀。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注射液以乙醇、丙二醇、甘油为溶媒。如果将氯霉素稀释到不足量的输液中,可因溶解度太小而产生沉淀。氢化可的松等也存在类似问题。

输液酸碱度的变化可引起沉淀。有些药物为增强稳定性、增加溶解度往往制成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如新生霉素、头孢哌酮钠、磺胺嘧啶钠等注射液为弱酸强碱盐。当加入到葡萄糖注射液时,由于葡萄糖液的弱酸性而析出磺胺嘧啶结晶或使液体变混浊。盐酸罂粟碱为强酸弱碱盐,如遇碱性输液则变混浊。

生成溶解度小的盐而产生沉淀。如红霉素为乳糖酸盐,如果静脉点滴时将其溶解到含氯化钠的液体中则生成红霉素盐酸盐沉淀。另外钙盐、含钙的输液(林格氏液)遇到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生霉素、磷霉素等阴离子型药物可与Ca2+产生沉淀。同样Ca还可与某些阳离子药物的硫酸盐、磷酸盐(如硫酸卡那霉素等)生成硫酸钙、磷酸钙等不溶性沉淀。

同离子效应亦可造成沉淀。如盐酸金霉素在水中可缓慢溶解,但用生理盐水为溶媒则由于氯离子的存在而不溶。

4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

欲减少输液中不溶性微粒,首先必须保证输液药剂质量符合规定。各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G MP要求筹建厂房、引进安装生产检测设备、执行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确保生产车间的洁净度符合要求。对医药原料、辅料、溶媒、容器要严格检验标准,严禁不合格原材料混入。尤其要经常检验过滤装置完好无损,确保成品质量。按照药典标准对100ml以上输液剂进行澄明度和不溶性微粒检验,杜绝不符合规定产品流通医药市场。另外药品生产、销售及应用单位均应按G MP要求对输液药剂合理仓储。防止由于高温、冷冻等原因形成新的微粒。

提高输液器具质量、严格输液操作、确保输液环境的洁净,是防止不溶性微粒再污染的重要措施。

输液瓶、胶管、注射器、针头甚至某些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均可能粘附玻璃屑、纤维、炭黑、橡胶微粒及聚丙烯等杂质,如直接灌进药液,肯定会造成再污染。输液器具除必须无菌外,不溶性微粒检验也必须符合规定。另外某些医院至今仍应用可重复使用的输液吊瓶,这种装置没有终端滤器,输液中只要比针头细小的微粒可全部输入人体,危害极大。而某些一次性输液器的终端滤器孔径过大甚至破损,对微粒没有任何滞留效果,形同虚设6。研制既保证输液流速又能截留微粒的新型终端过滤装置迫在眉捷。

输液前要对全部应用器具作严格检查。电镜检查表明,玻璃注射器的抽推摩擦、安瓶的磨锯敲击、输液袋的挤压等均可产生微粒。输液中当需要加注药物时,锯安瓶后先用酒精棉球擦试再行打开,微粒可降低7。国外医疗单位规定,输液中的药物必须由安装微型滤器的注射器加注,并在洁净间或层流洁净台上操作。

输入体内的药液的体积等于病室中空气进入输液器的体积。病室中空气污染,不仅带入大量细菌,而且有大量浮动微粒,进入药液后无疑是祸端。因此保证配液室及输液室空气洁净、防止被褥抖动、人员走动、室外空气急骤流通十分重要。应在输液器的上方安置输液进气净化管、阻止空气中微粒进入。国外的先进病室已经具备了恒温、恒湿和空气净化的程度。

药物配伍变化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进行输液治疗时要严格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防止药物失效、药液混浊沉淀。必须应用有配伍变化的药物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安全有效。例如对于氯霉素、氢化可的松等有机溶媒制成的药剂,要根据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计算出输液需要的最低体积,确保药物充分溶解。对于新生霉素、头孢哌酮钠等弱酸强碱盐,由于葡萄糖液的弱酸性而析出游离酸变混浊,当预先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注射液时,可改变其弱酸性环境而澄明。红霉素在氯化钠溶液中可析出其盐酸盐胶状沉淀,但若将其先溶于注射用水,然后再加到氯化钠溶液则可得到澄明药液。注射剂中一般都有添加剂,甚至1种注射剂本身就含有几种药物,药物的配伍变化随药物的增加而呈等比上升,有时很难发现。因此同一输注的液体中不易加入过多药物,以安全有效。

5 参考文献

1 韩宗林1不锈钢终端滤器的性能及使用1临床药学,1985,3

(4):12

2 卫生部药政局1中国医院制剂规范1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89116

3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59

4 徐爱文1输液配伍时应注意微粒量的叠加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5):207

5 王伟芳1输液中微粒的控制预防1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1998,增刊:15

6 刘 伟1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考察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10):464

7 姚连初1注射器对头孢哌酮钠输液微粒影响1现代应用药学, 1995,12(5):33

(1999-12-22收稿,责任编辑 徐 烨)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对感冒发热病人来说,“多喝水、少吃药”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但在我国许多医院、许多情况下,却被升格为输液,有时还要连续输上几天。有时,甚至只要是感冒,不发热也要输。既然输液,不管有没有夹杂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就是常有的事。其实,给感冒患者输液至少有下列四大危害。 首先,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血液循环的流量,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增高了血压,对于有心肺疾患、高血压的老人来说,尤其在滴速过快的情况下,甚至有引起心力衰竭、脑溢血的可能。其次,对于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一下子输入大量葡萄糖,有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再次,感冒通常是在急诊留察室或临时病房内输液的。此类场所为便于观察病情,多数时候是许多病人共用的“大通间”。患者为了输液,每天在其中过十来个小时,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夹杂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徒然使病情加重。最后,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将之溶入1000多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入,8—10小时滴完,药物的浓度并不均衡,抗菌效果也未必强于口服、肌注或分次静脉推注。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会好,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出现脓痰、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 经常输液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今天看了一篇新闻《医院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内容是这样的: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8月至今,全国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基本药物价格大约下降了30%。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1-29T10:32:05.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卞德轩[导读] 改良止血带可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 卞德轩(河南省鹤煤公司总医院药剂科河南鹤壁 4580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63-02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寻找良好对策。笔者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药典》对输液微粒的要求 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1]。微粒指各种输液中50 μm以下的不溶性微小颗粒[2]。临床上常见橡皮微粒、玻璃屑微粒、棉纤维微粒、塑料薄膜微粒、细菌微粒、尘埃微粒、药物晶体微粒等。 2 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 2.1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玻璃屑微粒常常是加安瓿类药物时产生的。棉纤维微粒是在棉签消毒瓶口、安瓿时遗留在橡皮瓶塞或安瓿颈上,通过加药过程进入瓶内。塑料薄膜微粒是橡皮塞上隔离膜在加药或输液器插入瓶口时针头穿透隔离膜时产生的。细菌微粒则是护士加药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污染药液产生。尘埃微粒是空气中的微粒在配制药液或输液操作时进入输液瓶中。 2.2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如添加药物浓度太高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媒选用不对破坏药物稳定性产生微粒;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产生微粒;因pH改变使药物溶解度下降产生微粒;或因联合用药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使药物相互作用产生微粒或浑浊。 3 对策 3.1合理使用大输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病人静脉输液的使用比例高于国外20%~30%。临床滥用输液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增加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3.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药: 护士在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严格加一瓶药用一把针头,若加多种药,应固定一把针头在瓶塞上,避免一把针头反复穿刺橡皮瓶塞,有实验表明,橡皮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药液中5~10 μm的微粒增加27倍,穿刺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正确消毒并掰开安瓿,抽吸时应将针头垂直刺入安瓿底部抽药,切忌安瓿倾斜致使安瓿内液面接近安瓿断端,避免玻璃屑进入药液。在消毒瓶口及安瓿颈时,选择棉签合适,消毒轻重合理,注意砂轮上是否遗留棉纤维,避免棉纤维在加药及掰开安瓿时进入药液。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杜绝手碰针栓及针乳头,避免医源性污染产生细菌微粒。加强输液配置室的管理,改善配置条件,有条件的建立输液配置中心,没条件的应努力提高配置室洁净度,及时有效的空气消毒,保持配置室洁净,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走动,以减轻空气中微粒在配置时进入药液。据报道病房中人员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细菌等微粒,通过输液进气管进入药液,可使药液中微粒增加几十倍。 3.3避免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品种数越多所产生不溶性微粒的越多,因此医生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选药用药。临床应注意抗生素与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与中成药制剂联用,其中丹参酮禁忌与奈替米星及依偌沙星联用,丹参粉禁忌与左克、培氟沙星联用,舒普深禁忌与万古联用。在这里强调联合用药间盐水冲管的重要性,特别是抗生素与其他药之间(尤其是中成药)。两种抗生素之间,中成药与中成药之间,以及已知两种配伍禁忌之间需要更换输液器。尽可能减少因联合用药产生不溶性微粒。 4 小结 不溶性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将永远留在体内,人们无法预计它们何时会造成何种严重后果,增加了临床医患关系的矛盾和医疗纠纷。因此临床上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医务人员规范操作,注意环境清洁卫生以及医生恪守“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输液,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品种则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使用的普通输液器,输液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15 μm,目前有些医院使用的精密输液器能滤除药液中5 μm以上的微粒,有效滤除药液中绝大多数不溶性微粒,在输液的最后环节有效地阻止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参考文献 [1]李景.浅谈输液制剂微粒污染的危险性及控制方法.上海医药情报研究,2005,25(3):10-12. [2]张清媛,杨锦媚.输液配药中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5,20(21):76-78.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附录Ⅸ C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本法系在可见异物检査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査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人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经适当稀释后测定。 试验环境及检测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人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本法所用微粒检査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 0μm 的微孔滤膜滤过。 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50ml,按相应检查法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光阻法要求每10m l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 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显微计数法要求每50m l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玻璃仪器或试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査,应重新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査。 第一法(光阻法) 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人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光阻法检査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测量粒径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 l。 仪器的校正与检定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 个月校正一次。 ( 1 )取样体积待仪器稳定后,取多于取样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

医院静脉输液及输液微粒的安全管理

医院静脉输液及输液微粒的安全管理 发表时间:2013-09-18T14:31:32.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冯爱华[导读]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每天的日常工作。比外用、口服、皮下、皮内及肌肉注射更快捷有效。 冯爱华(湖北云梦县人民医院 432500) 【摘要】医院的静脉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主要窗口,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着各专科、各病种、各种文化层次、各种性格、各种就诊经历及各种经济状况的患者,输液室要接待大量各类输液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工作中很难掌握主动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杜绝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362-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每天的日常工作。比外用、口服、皮下、皮内及肌肉注射更快捷有效。然而病人及医护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治疗效果成正比。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又合理的规避风险是我们必须要时时高度重视的问题。药液中存在的微粒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导致水肿和炎症,形成肉芽肿,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造成输液微粒的原因有药物纯度、配伍不当、空气污染、配液操作不规范、输液器具不合格等多种因素,其中空气污染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对于输液微粒而言,往往强调生产过程中,配制输液环境空气净化的洁净级别,而忽视了使用过程中空气污染、配伍不当、配液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1]。国内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孔径一般在15微米,对直径6-10微米的截留几乎没有作用,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当然也有精密药液输注装置,它可将不溶性微粒限制在5微米以下。一些普通输液器上使用纤维素滤膜临床实验证明:纤维脱落会产生自污染,吸附作用会使药效降低。输液时间越长脱落情况越严重,滤过能力也降低。这就出现了药液在配液操作前澄明度检查合格,而配液操作后或给病人输上液后才发现液体中的微粒、异物存在的现象,导致医疗纠纷不断,这个问题尚未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1、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对有关微粒的来源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输液污染源存在于各个方面,如:生产药液的过程会产生碳黑微粒等;中草药制剂中的胶体微粒;临床操作产生:橡胶微粒、塑料微粒;安瓿开启时产生的玻璃碎屑微粒;添加药物(混药)产生:结晶体微粒,混药次数和种类越多,微粒出现越多;输液环境产生:毛屑、尘埃微粒、纤维素等微粒;药液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不利(如不能有效避光)时产生:结晶体微粒、纤维素微粒;重病人使用的全营养液中的脂肪栓微粒等。 1.1 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很多尘埃粒子、悬浮物、输液配药时很容易进入液体中。尤其是加压输注时。如北京安贞医院李元春曾在1ml青霉素和5%GS混合液中,检出粒径2~16μm的微粒542个,在1ml20%甘露醇药液中,检出粒径4~32μm的微粒598个[2]。显然,空气污染是输液微粒增多的原因之一,而且直径在10~25μm的微粒是我们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 1.2 配伍不当,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临床治疗常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加药后微粒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粉剂溶解不完全;由于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的微粒。溶媒的选择不当会导致微粒增多。据陈中玉等报道[3],中药注射液配伍生理盐水微粒数明显少于配伍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其中,10%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较多。多位学者研究表明:多种药物配伍后微粒数量大幅增加,药物配伍品种数愈多,微粒增加愈明显。添加药物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量也不同[4]。虽然在医院各科室的治疗室墙上一般都挂有注射液配伍禁忌表,但由于近年新药不断增多,有些药品在配伍禁忌表上根本查不到,给护士配药带来了困难,配伍不当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不了解有关配伍禁忌的药品时,一定要详细阅读该药品的使用说明书,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配药或注射,切不可图省事,盲目将该药往输液中加或从输液器的孟菲氏滴管中加入。特别是中草药注射液,由于其有效成分复杂,提取、生产工艺与所用溶媒不相同,因此,中草药注射液与输液之间、中草药针与西药针剂之间就很有可能产生配伍变化,析出结晶或鞣质样絮状物,这就是中草药注射液为什么要单独输注的原因。如丹参注射液与细胞色素C混合输注可产生螯合反应,生成丹参酚-铁螯合物,使注射液色泽变深,甚至产生混浊,沉淀。我院就曾经发生过多起在输丹参过程中加入其它针药或未按丹参使用说明书中指定加入的液体输注而出现浑浊、絮状物引起医疗纠纷的事件。 1.3 配液操作不规范: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目前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污染,但隔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有人对橡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发现药液中仅5-10微米的微粒就增加近27倍,而且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治疗室里敲击安瓿的声音我们都比较熟悉。笔者曾经仔细观察并亲自实践,敲击安瓿的手法不同,其细碎玻璃屑落入药液中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如果配药护士用空针抽取药液时不注意,就会将落入药液中的细小碎玻璃屑抽入空针而注入输液中,造成输液微粒增多。特别是有的药液抽入空针后,不仅有注入输液中滴注的,有直接静脉推注或肌注的,其危害可想而知。 1.4 输液器具因素:一次性输液用具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带入机械性微粒,有的是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还有的是制剂材料不耐摩擦而脱落的颗粒[5]。 1.5 护士操作存在的不良习惯: 加药不戴口罩、长刘海、长指甲、指甲美容、更换液体时不带治疗盘、拔针不带拔针盘、药物不能现配现用、加药完毕药瓶口无瓶口贴或没有无菌棉球保护、不及时清理治疗台及治疗室、治疗室清洁不能按规范完成、输液时依赖呼叫器不经常巡视病人、执行护士不签名、不写执行时间等。 2、现在输液高新设备的应用 临床科室建立临床静脉输液配药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虽然现在的输液器普遍带有终端滤器,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终端滤器而忽视配药环境与操作的重要环节。医院的护理人员即使在最严格的规范操作之下,也无法完全控制微粒数量。所以笔者建议在临床科室安装一间空气净化室,将全科所有静脉输液或注射的配药集中在这间净化室完成,有条件的还可配备安瓿切割机、超净工作台,配以专人规范化操作、检查、核对;这样既可减少空气污染,使药液微粒得到控制,又可防止操作不当造成玻屑异物,更有利于配液的正规操作,减少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降低了医护工作量。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 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接受大量输液的儿童可导致肺肉芽肿。 微粒作用于红血球导致血液凝结。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血球可粘附于微粒四周形成血凝甚至结块。造成血液流速下降,影响氧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血液粘稠度较高的老年患者及婴幼儿更易造成严重危害。 微粒引起变态反应。羟乙基淀粉不溶性微粒、右旋糖酐、细菌的尸体、霉菌的孢子等作为异性蛋白质多次刺激机体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药疹、血管红肿、血管炎、哮喘、呼吸困难等疾病。 长期依靠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由于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在某些部位堆积,造成血管栓塞,妨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该组织甚至器官的严重损伤。如眼、脑、心肌、肝、肾等,引起系列严重疾病。由于这些疾病没有明显病因,很难诊断治疗。 3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不符合药典规定的注射剂、输液操作及输液过程污染、输液治疗中增加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等3个方面。 注射剂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操作污染。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甘露醇、右旋糖酐、血液制品等由于其质量不同,可残存不溶性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微粒。电解质类输液剂原料可残存不溶性无机盐微粒。各种溶媒中也可能有不溶性杂质。生产过程中各包装容器由于原料不同可粘附各种微粒,如尘埃、玻璃屑、有机物、无机盐等。生产设备长期磨损、相互推擦撞击都可造成微粒脱落于药剂中。另外生产环境的净化程度不符合规定、可形成微粒的再污染。过滤设备粗糙、检验简陋可导致大量含不溶性微粒的药剂冒充合格药品流通临床。 输液器具、输液操作及输液治疗环境的好坏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很大。对近百例输液前药液及输液后残留液进行微粒检查表明,平均每ml增加201粒。其增加微粒数无疑是伴随输液过程污染的5。 输液治疗过程中,治疗药物间以及治疗药物与输注药液间接理化变化也是产生不溶性微粒的重要原因。 溶媒的变化可引起沉淀。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注射液以乙醇、丙二醇、甘油为溶媒。如果将氯霉素稀释到不足量的输液中,可因溶解度太小而产生沉淀。氢化可的松等也存在类似问题。

护理基础静脉输液

一、名词解释 1.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2.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二、填空题 1.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2.静脉补钾时不宜过浓、不宜过多、不宜过快、不宜过早 3.静脉输液的原则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见尿补钾。 4.常见输液故障有液体不滴、滴管内液面过高、滴管内液面过低、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5.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应先从四肢远心端静脉开始使用,逐渐向(近心端)移动,做到有计划的使用静脉。 6.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调节输液的速度,一般成人40~60 滴/分,儿童20~40 滴/分。 三、选择题 1.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 d ) A.半卧位B.端坐位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2.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人应采取的正确体位是( d ) A.平卧位B.半卧位C.坐位D.坐位,双下肢下垂E.中凹位 3.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 A.0.2% B.0.3% C.0.4% D.0.5% E.0.6% 4.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5.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D ) A、青霉素 B、细胞色素C C、链霉素 D、TAT 7.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D)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 8.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气体阻塞(A) A.肺静脉入口B.下腔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D.主动脉入口 9.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如误注入动脉,局部表现为:(D ) A.局部无变化B.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C.苍白、水肿D.呈树枝状分布苍白10.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 A.输入药物不纯B.药物含致敏物质C.药液灭菌不彻底D.药物刺激性强11.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A ) A.茂菲氏滴管有裂缝B.输液管管径粗C.患者肢体位置不当D.输液速度过快12.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c ) A.发热反应B.过敏反应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D.空气栓塞E.细菌污染反应13.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急性肺水肿,护士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d )A.立即通知医生B.给病人吸氧C.安慰病人D.立即停止输液E.协助病人取端坐卧位,两腿下垂

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YBB00272004

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 本法适用于药用胶塞、输液瓶、输液袋和塑料输液容器用内盖的不溶性微粒大小及数量的测定。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方法一般先采用光阻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复验或测定,并应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第一法光阻法 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成正比,光阻法检查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仪器装置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测量粒度范围为2~5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5000个/ml。 仪器的校正与检定所用仪器至少每6个月应校正一次。 (1)取样体积的准确性 校正方法待仪器稳定后,取多于取样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瓶中,称定重量,依法安装取样瓶,开启仪器,通过取样器量取一定量的水,再次称定重量。 以两次称定的重量只差计算取样体积。连续测定3次,各次测得体积与量取体积的差应在±5%以内。测定体积的平均值与量取体积的差应在±3%以内。也可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校正,结果应符合上述规定。 (2)微粒计数的准确性 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或25μm的标准例子,制成每1ml中含1000~1500微粒数的悬浮液,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依法测定3次,第一次数据不计,后两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与已知粒子数之差应在±20%以内。

(3)传感器的分辨率 计数器对于粒子的大小完全依赖于所采用的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其分辨率也会有所不同。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的标准粒子(均值粒径的标准差应不大于1μm),制成每1ml中含1000~1500微粒数的悬浮液,超声处理(80~120W)30秒脱气或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10μm和12μm两个通道的粒子数,使得两个通道的差值计数与10μm通道累计计数之比应不小于68%。若校正结果不符合规定,应重新调试仪器后再次进行校正,符合规定后方可使用。 注: 如所使用仪器附有自检软件,可进行自检。 试验环境及检测试验操作环境不得引入明显的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取微粒检查用水50ml,按光阻法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连续测定3次,每次取样量不低于5ml,读取后两次的测量结果,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玻璃仪器或试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测定。 测定法 (1)药用胶塞 除另有规定外,取完整被测胶塞数个(取用胶塞的数量应使总表面积尽量接近100cm2),置250ml三角烧杯中,加入微粒检查用水适量(取用微粒检查用水的ml数与被测胶塞总面积的cm2数之比为1:1),用铝箔(或其他适宜的材料封口)盖住三角烧杯杯口,置振荡器中(水平圆周转动,直径12±1mm,震荡频率300±10转/分钟)震荡20秒。小心移开铝箔(或其他适宜的材料封口),先倒出部分供试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瓶后,将供试液倒入取样瓶中(或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

医药经济报/2009年/6月/4日/第B05版 药事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之忧 煤炭总医院吕强崔嵘陶维良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张琳北京医院袁华 文吕强崔嵘陶维良(煤炭总医院) 张琳(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 袁华(北京医院) 注射剂是药品应用的特殊形式,已有百年历史,但同时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正进行深入的研究。 所谓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药物在生产或应用中经过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在1~50μm之间,肉眼不可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以下简称“微粒”)。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解剖结果证明,微粒会产生一时难以发现的、潜在的严重危害。本文作者对如何有效清除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进行了全面的药学研究。 微粒危害极大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众多学者报告了微粒带来的危害;到了60年代末,有关微粒危害的报道急剧增多,所研究的范围日趋广泛而深入;70年代,微粒造成临床危害的观点已为医药界普遍接受。学者们研究了微粒的去除方法,制定了限度标准,并正式载入国家药典。 炎症反应输液可引起静脉炎、肺动脉炎。Brown等人在临床中发现,输液可引起静脉炎,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药液的渗透压过高,药物本身可直接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反应,但最主要的是输液中微粒过多。粒子异物可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局部堵塞及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 肉芽肿肉芽肿是机体的一种增生反应,可直接干扰肺、脾、脑、心、肝、肾等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1955年Bruning报道,在210例患肺血管肉芽肿的小儿尸检中发现19例是由纤维所造成的。这些病例的共同点是,他们生前都曾大量用过静脉输液。Bruning认为,纤维是由输液所引入,随血流进入肺毛细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造成肉芽肿。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5.0μm左右,人们曾认为只有大于5.0μm的微粒才可能阻塞毛细血管。而今已有定论:微粒的危害及其致害程度不仅与微粒的数目有关,而且与微粒的理化性质和空间构型有关。小于毛细血管直径的细小微粒也可以引起肉芽肿。微粒异物特别是纤维,容易刺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而肺脏是主要受害部位。 栓塞 1963年Chason等报道了棉花纤维引起的脑血管梗塞症。他们对曾做过颈动脉虹管造影而死亡的患者的脑、脊髓、脊柱神经等镜检时,发现12例有因纤维引起的损伤;10例有血栓;有8例其软脑膜小动脉内、枕叶小动脉内和中脑外周都分布有微粒异物;有1例其脑枕顶连接部位左上方的软脑膜动脉有大量纤维,并被异物巨细胞所包围;另l例的病理切片中发现由于血栓形成,引起动脉壁结构模糊不清。同时,Chason等还认为栓塞的原因是由于造影剂多含碘化合物,其在常温下较稳定,长期储存及储存条件的不宜,都会使造影剂产生微粒。 微粒堵塞的部位容易发生在脑、肺、肾、肝或眼底,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坏死或损伤。 肿瘤、癌症有人报道,石棉可引起肺纤维化和癌症。静脉中若含有7~12μm的微粒将会引起致癌性反应。淋巴管肿瘤、胸膜和腹膜间皮瘤也可由与石棉纤维大小相似的玻璃微粒或氧化铝引起。1978年Flaum报道,由于注射液中细小石棉纤维经注射后在体内沉积,引起肺纤维化和致癌。因此,美国FDA规定,在注射液生产中必须排除使用石棉或其他可能放出纤维的滤器。 另外,药物生产中难免有机械磨损而脱落的金属混入输液。给小鼠和家兔注射含金属铍的输

输液微粒案例分析

输液微粒案例分析 事例综述: 203床病人甲,正在输液中,突然发现输液瓶底有一黑点,恰巧实习小王正在巡视病房,就向实习护士小王询问输液瓶内的黑点问题。护士小王听后看了一下输液瓶,就说好像是有黑的东西。病人听后很不满意,并扬言要投诉。这时护士小王赶紧对病人说,我找老师问问吧?责任护士立即向病人道歉,并与其沟通,給予解释,告知黑点为何物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最后,病人较满意未投诉。主观问题: 1、护士在配完药后及更换液体时未仔细查对液体。 2、实习护士业务知识缺乏。 3、实习护士缺乏法律意识,不懂装懂。 客观问题: 1、在配药溶解过程中,加药针尖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 进入液体内。 2、加药用的针尖为16#且针尖头部为斜面状,易产生碎胶屑。 3、大输液为瓶装,封口为橡胶塞。 应对及改进措施、方案: 1、改进输液加药针头,将斜面针尖更换为侧孔配药针尖,在加药 注射器和输液瓶上各插入针头,防止反复插穿针头使碎胶屑进 入液体。

2、护士操作时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溶解药物和抽 药时,注意选择锐利不带钩的针尖,并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 数和避免加药针反复多次使用。有研究证明,用16号针头穿 刺2枚次胶塞脱屑率可达42.3%,6枚次可达100%)。 3、瓶装大输液可更换为软袋大输液,因软袋大输液瓶口没有胶 塞,减少胶屑的产生。 4、加强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5、实习生在实习中要主动学习,不能不懂装懂,不知道的问题不 能随便回答病人的问题,及时向带教老师汇报和请教。 6、培养和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7、加强护患沟通,及时給予道歉,向患者解释问题时,及时給予 病人安慰,使他们紧张的心里状态得以放松,从而减轻心里压 力。 总结: 在临床静脉给药治疗中,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由输液带入人体的微粒所造成的危害已众所周知。所以,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控制进入人体的微粒数量,特别是输液管末端的终端滤器的使用有效地阻止了进入人体的微粒数。近年来,终端滤器对各种大小微粒滤过的差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终端滤器对微粒的滤过不安全,提示人们在输液的制备、使用过程中,仍应尽量避免微粒的污染。为此,我们对护士配药的穿刺方法进行了调查,

注射剂中微粒的危害

注射剂中微粒的危害 输液中理想的微粒限度当然是“零微粒”,但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注射剂也达不到这个要求。输液中大多数微粒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确实是存在的。今天我们就谈谈与我们工作相关的几种微粒及其它的预防。 一、微粒的危害: (1)微粒进入血管引起血管肉芽肿、静脉炎及血栓; (2)进入肺内可产生肉芽肿; (3)分散在体内各处会引起栓塞,对心脏和其他器官如肝、肾 都有损害; (4)由于微粒碰撞作用,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等病症。 二、微粒的分类: ?玻璃碎屑微粒 ?药物残渣 ?毛屑索条 ?活性碳微粒 ?塑料微粒 一般微粒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方面的,一种是人为因素。 ?生产方面有(药物残渣、毛屑索条、活性碳微粒) ?人为因素有(玻璃碎屑、塑料微粒) 我们常见的微粒来源于人为因素,今天我们着重来谈谈微粒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一)玻璃碎屑: 在静脉注射液加药时,各种类型的微粒都可被注入溶液中,我们工作中这些小的碎屑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可它真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实验证明细菌会随着玻璃微粒从操作者接触过的安瓿掉进溶液中。每当我们打开安瓿的一刹那,那些被划过的细小的碎屑会在不经意间掉进溶液中,我们在抽吸药物时,细小的碎屑会经过针头进入药物中,特别是我们倒置抽吸药液导致药液接触安瓿断口,而断口玻璃微粒最多。这就要求我们每次在用砂轮划过之后,一定要用酒精纱布擦拭碎屑,包裹断开。抽吸药物时在安瓿中部吸取,这样可以减少玻璃碎屑的产生。 (二)塑料微粒(皮塞) 皮塞,我们并不陌生,皮塞的形成取决于它的质量、我们进针的角度,以及针头的大小。 三、对策 (一)在以后的工作中,为防止皮塞的形成在加药过程中首先我们选用适合大小的针头型号,针头可选用侧孔针头或圆锥尖侧开孔针头。进针的角度与方向,我们可将注射器的针头斜面向上,使针尖和斜面的背面接触皮塞并形成65°—80°的夹角,微向下用力,使橡皮塞顺弹力凹陷,然后快速斜刺进皮塞,当斜面完全进入后即将针头方向改为垂直进入。当需第二次穿刺时应避开前次针眼,不要在同一针眼进针,从而避免碎屑的产生。 (二)安培的割锯与消毒法:安培开启的操作过程应严格按照:弹、消、锯、消、掰的操作程序。切割安培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1/4周,要注意的是割锯安培时间越长产生微粒越多,安培开启时引入的微粒量也就越多。

YBB00272004--2015--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最新)

YBB00272004-2015 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 Baozhuangcailiao Burongxingweili Cedingfa Test for Insoluble Particulate Matter of Packaging Materials 本法适用于药用胶塞、输液瓶、输液袋和塑料输液容器用内盖的不溶性微粒大小及数量的测定。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方法一般先采用光阻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复验,并应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第一法光阻法 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成正比,光阻法检查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测量粒度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 000个/ml。 试验环境及检测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0903 下规定进行。 仪器的校正与检定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通则0903 下规定进行。 测定法 (1)药用胶塞除另有规定外,取被测胶塞数个(总表面积约100cm2),置250ml三角烧杯中,加入微粒检查用水适量(取用微粒检查用水的毫升数与被测胶塞总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之比为1:1),用铝箔(或其他适宜的材料封口)盖住三角烧杯杯口,置振荡器中(水平圆周转动,直径12±1mm,震荡频率300±10转/分钟)震荡20秒。小心移开铝箔(或其他适宜的材料封口),先倒出部分供试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瓶后,将供试液倒入取样瓶中(或直接置于取样器上),静置,在15~30分钟时间范围内连续测定3次,弃去第一次数据,读取后两次测定结果,计算平均值。 (2)输液瓶和输液袋除另有规定外,取装液供试品适量,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试品溶液冲洗开启口,再将供试品溶液倒入取样杯中,静置适当时间脱气后,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溶液均匀(或将供试品容器直接脱气后置于取样器上,不加搅拌),依法测定3次以上,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记录数据。每个供试品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计算平均值。 (3)塑料输液容器用内盖除另有规定外,取塑料输液容器用内盖5个,置500ml锥形瓶中,加入250ml微粒检查用水,用铝箔(或其他适宜的材料封口)盖住锥形瓶瓶口,置振荡器中(水平圆周转动,直径12±1mm,震荡频率300±10转/分钟)震荡20秒。小心移开铝箔(或其他适宜的材料封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其预防和处理日益受到医、药、护人员的重视。 1.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 1.1橡胶微粒:由于穿刺胶塞产生; 1.2 塑料微粒:产生于药物包装; 1.3 玻璃微粒:源于安培的切割; 1.4 结晶体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置放与配伍; 1.5 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来源于室内环境、配药环境与输液器的自污; 1.6 碳黑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 1.7 脂肪微粒:置放乳剂乳化不完全。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2.1可导致肺功能低下及局部组织栓塞或是坏死:输液微粒的直径大多在30um以上;而生理上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 12u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 5um,这些微粒通过血液循环经过肺组织时,沉积下来,轻则可致肺功能降低,重则可致肺组织纤维化。当微粒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轻则致血管堵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若长时间不通,或微粒在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 2.2可导致静脉炎,尤以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明显:当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夜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聚集,导致静脉炎。严重者在体表可见一条沿静脉输液血管分布的红色线痕,伴有较剧烈的疼痛。 2.3 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 2.4 产生输液反应:药品从厂家生产到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慎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或将未灭活的致病菌带入人体内,刺激脑下垂体的发热中枢,而可生输液反应。 2.5 其他严重者可导致肉芽肿,引起肿瘤样反应或是引起肿瘤。 3.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从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使用、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入手来预防和处理输液微粒带来的危害。 3.1 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严格把握原材料质量关,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使生产出来的药品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3.2 医疗器械的生产:选择合格的输液工具,在,选购原辅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和产品的稳定性,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生产完毕后包装要密闭。

丁基胶塞对大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丁基胶塞对大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摘要:目的查找丁基胶塞对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通过调整不同的清洗方法查找最佳的清洗条件,并将清洗后的丁基胶塞使用在不同品种的大输液上,确定特殊品种与丁基胶塞的相容性。结果不溶性微粒与胶塞汽水混洗的时间有直接的关系。特殊品种使用覆膜丁基胶塞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关键词:丁基胶塞;大输液;不溶性微粒;解决方法 大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人体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和供血不足及组织缺氧而产生的水肿及静脉炎。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注射用卤化丁基胶塞直接与药物接触,虽然其具有化学性气密性好,无生理毒副作用等特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甚至影响药物的物理性质与治疗作用,故丁基胶赛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控制。 丁基胶塞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硅油进行硅化处理,丁基胶塞的包装和硅化等对其都是一种污染,产品高温灭菌后硅油等杂质会从胶塞中释放出来,产生不溶性微粒,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考察丁基胶塞不同清洗工艺对药品的质量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实验采用过滤后的注射用水和压缩空气对胶塞不同的清洗时间进行清洗,然后115℃水浴灭菌30min后进行可见异物的检查和不溶性微粒的测定,以确定不同的胶塞清洗方法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1仪器和设备 ZWF-J6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天津市天河医疗仪器研制中心)。丁基胶塞由烟台某厂家及江阴某厂家提供(厂家均提供合格证书)。生产所采用原辅料均符合国家标准。 2方法与结果 2.1不同的胶塞漂洗法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生产中使用胶塞清 洗机的标准清洗数量为每罐20 000只,注射用水的温度在80℃左右。试验26口胶塞清洗方法分别按照淋洗3min,汽水混洗7min,漂洗5 min及淋洗3min,汽水混洗5min,漂洗5min进行清洗,对比氯化钠注射液产品灭菌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情况,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Ⅸ C(光阻法)方法测定样品微粒水平,结果见表1。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本法系用以检查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二注射用无菌粉末二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三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三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三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三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稀释后测定三 试验环境及检测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洁净工作台进行三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二无微粒三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三 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符合下列要求:光阻法取50m l测定,要求每10m l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粒以下三显微计数法取50m l测定,要求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5粒以下三第一法(光阻法) 测定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细检测通道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三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二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三 测量粒径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 l三 仪器的校准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个月校准一次三 (1)取样体积待仪器稳定后,取多于取样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杯中,称定重量,通过取样器由取样杯中量取一定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后,再次称定重量三以两次称定的重量之差计算取样体积三连续测定3次,每次测得体积与量取体积的示值之差应在?5%以内三测定体积的平均值与量取体积的示值之差应在?3%以内三也可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校准,结果应符合上述规定三 (2)微粒计数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的标准粒子,制成每1m l中含1000~1500微粒数的悬浮液,静置2分钟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3次,记录5μm通道的累计计数,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后两次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与已知粒子数之差应在?20%以内三 (3)传感器分辨率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的标准粒子(均值粒径的标准差应不大于1μm),制成每1m l中含1000~1500微粒数的悬浮液,静置2分钟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8μm二10μm和12μm三个通道的粒子数,计算8μm与10μm两个通道的差值计数和10μm与12μm两个通道的差值计数,上述两个差值计数与10μm通道的累计计数之比都不得小于68%三若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应重新调试仪器后再次进行校准,符合规定后方可使用三 如所使用仪器附有自检功能,可进行自检三 检查法 (1)标示装量为25m l或25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至少34个,分别按下法测定: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试品溶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杯,再将供试品溶液倒入取样杯中,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或将供试品容器直接置于取样器上)三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3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 l,记录数据,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三 (2)标示装量为25m 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至少4个,分别按下法测定: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产生气泡),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三 (1)二(2)项下的注射用浓溶液如黏度太大,不便直接测定时,可经适当稀释,依法测定三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在洁净工作台小心合并至少3个供试品的内容物(使总体积不少于25m l),置于取样杯中,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三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4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 l三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3次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根据取样体积与每个容器的标示装置体积,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三 (3)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至少34个,分别按下法测定: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小心盖上瓶盖,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三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取至少3个供试品,在洁净工作台上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分别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小心合并容器中的溶液(使总体积不少于25m l),置于取样 四671四 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