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想一想,做一做

青海省旅游六要素的“六色”目标

“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是青海省旅游工作的“六色”目标。

思考:旅游活动中涉及哪些最基本的要素?

一、旅游“三要素”说

三要素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旅游业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实践者,在旅游活动的三个构成要素中,旅游者处于主体的地位。

旅游者的存在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

旅游者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等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内部构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1978-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万人次)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作为主体的旅游者的实践对象。

没有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旅游者便不会前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也无法展开。

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的规模、类型、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

(三)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

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把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使旅游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但在其诞生后,又反过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旅游“六要素”说

(一)食

食,即餐饮,是旅游供给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对于旅游者来说,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是为了追求心理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满足。

美味可口的饭菜、安全、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具有当地特色,体现深厚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则更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餐饮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来访。

(二)住

住,即住宿,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舒适、安全的住宿设施就是帮助旅游者补充体力,顺利参与后续旅游活动的有力保障。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伯瓷酒店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形式正日益多样化。消费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住宿设施也必然要逐步调整档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按照旅游产业结构变化和旅游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行

行,即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必要前提。

旅游交通就是帮助旅游者实现空间转移的必要手段,它既包括旅游者在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交通,也包括旅游目的地之间、以及同一目的地内不

同景点之间的转移过程。快捷、安全、舒适的现代旅游交通不仅提高了旅游的舒适度,也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为旅游过程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四)游

游,即游览,是旅游消费的最终目的,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部分。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经历和享受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体验的快感,因而游的关键就是要体现特色。对于旅游者来说,只有与众不同的体验,才是有价值的。

在旅游线路的安排上,要注意一下两点:

(1)尽量避免重复经过同一旅游点

(2)游览的景点顺序要科学

(五)购

购,即旅游购物,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与旅游相关产品的行为,是旅游的乐趣所在,也是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尽管购物可能不是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的首要动机,但购物能增加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使旅游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旅游者购入的产品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非日常性的特殊商品。如纪念品、艺术品、特殊的家庭生活用品等。

另一类是作为满足旅游过程中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消费品。如旅行箱包、旅游服装等。

(六)娱

娱,即旅游娱乐,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观赏和参与的文娱活动,它是旅游活动中的休闲活动。

旅游娱乐活动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有固定时间和场所、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表演活动;

另一类是散布于城市的休闲娱乐活动。

讨论:旅游中的娱乐与娱乐消遣性旅游的区别和联系?

三、系统说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形态由两大部

分组成

一部分是线上的运动:另一部分是点上的运动。

案例分析1-2

介绍家乡的旅游六要素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从19世纪意大利人博迪尔(1899)最早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是在1970年以后,其中50%的研究更在1980年以后。 1928年,的意大利的马里奥蒂,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 为什么要设置旅游专业? ①.旅游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活动;②旅游时一个就业容量很大的雇主; ③旅游时很多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④旅游职业具有复杂的技术要求,需要旅游教育来保障;⑤旅游对人类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多方面影响。 、 旅游活动主要由主体、中介体、和课题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主体指实施旅游活动的人即旅游者。中介体指旅游服务业。客体指旅游对象,包括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 1981年利珀认为旅游是由五要素组成的。旅游五要素包括旅游者、客源地、出行途径、目的地、旅游业。 美国学者米尔和莫里森将旅游系统分成市场、旅行、目的地、营销四个部分。 吴必虎提出的旅游系统强调了政策、政府等公共管理因素的作用。他提出的旅游系统构架包括四个部分,及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 旅游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广泛型、中间型和初涉型三种情况,其中旅游发展、旅游需求、旅游业、政府与政策、旅游资源与规划、旅游影响等是最为常见的内容。 第二章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中指出,旅游时人类的基本需要。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第一次有组织的旅游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 的诞生,近代旅游活动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接近现代旅游活动。一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纸巾的旅游活动称为现代旅游活动。 人类的旅游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旅游活动呈现出广泛性、愉悦性、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等特征。 旅游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第一,移动性,第二,异地性,第三暂居性。旅游活动的内容粗略的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基础活动,第二个方面是

教师资格证试讲 旅游概述教案(中职)

旅 游 学 概 论 教 案 红河州商贸旅游技工学校谢静

第一章旅游概述 学习目的:掌握旅游的定义、特征、本质及属性;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了解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特点和划分方法重点:旅游的定义、构成、旅游的分类 难点:旅游的本质与属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概念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旅,即旅行。《周易正义》:“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旅。”游,即游览。古文中有“息焉游焉”一语,还有“谓闲暇无事于之游”。 可见,旅游即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者结合的活动。 二、旅游概念的类型 1.“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亨泽克尔和克雷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详解:艾斯特定义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既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又包括由旅游活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该定义具有以下特点: 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指出了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强调了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非就业性)。 2.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中的定义: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它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 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李天元,李天元,南开大学教授,旅游管理专家,市场营销专家。 主要论著:《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学》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以前往 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想一想,做一做 青海省旅游六要素的“六色”目标 “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是青海省旅游工作的“六色”目标。 思考:旅游活动中涉及哪些最基本的要素? 一、旅游“三要素”说 三要素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旅游业 (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实践者,在旅游活动的三个构成要素中,旅游者处于主体的地位。 旅游者的存在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 旅游者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等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内部构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1978-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万人次)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作为主体的旅游者的实践对象。 没有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旅游者便不会前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也无法展开。 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的规模、类型、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 (三)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 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把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使旅游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但在其诞生后,又反过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旅游“六要素”说 (一)食 食,即餐饮,是旅游供给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对于旅游者来说,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是为了追求心理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满足。 美味可口的饭菜、安全、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具有当地特色,体现深厚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则更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餐饮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来访。 (二)住 住,即住宿,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舒适、安全的住宿设施就是帮助旅游者补充体力,顺利参与后续旅游活动的有力保障。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伯瓷酒店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形式正日益多样化。消费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住宿设施也必然要逐步调整档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按照旅游产业结构变化和旅游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行 行,即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必要前提。 旅游交通就是帮助旅游者实现空间转移的必要手段,它既包括旅游者在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交通,也包括旅游目的地之间、以及同一目的地内不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叫肖妮,来自工商系,我今天说的是《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特色、课程不足及努力方向等7个方面来说这门课。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概况 旅游学概论是针对刚入大学校园的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而开设的,课时安排,48学时校内理论讲授,外加8学时周末认知实习课,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11门必修课程之一;是国内知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博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是2015年硕士入学考试专业目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的学科体系、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理解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关系;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理解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各种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市场状况,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正确的评价,能用旅游学基础知识分析某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素质目标:具备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行业价值观念和认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旅游行业兴趣和愿景。 3.同步与后续课程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开设的专业课之一,没有先修课程,同步课程有《会展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外民俗》等,后续课程主要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二、课程资源 1.教学课程资源 教材,国内外相关的经典优秀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 国外教材: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克里斯# 库伯博士chris cooper(克里斯.库珀)编写的《essentials of tourism》旅游精要是欧美国家运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本教材,它从全球的视角来介绍旅游的发展实践,书中案例来自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地旅游实例的精挑细选,案例精准生动。反映了旅游活动的本质与精髓;《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 》即《旅游业教程: 原理、方法与实践》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人著,这本书内容新颖,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来论述旅游,世界范围内旅游经济的影响、旅游政策、环境问题和生态旅游开发等内容。为一些国家制定宏观旅游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国外的权威教材还有《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旅游学: 原理与实践》、《旅游学通论》、《论旅游业: 二十一世纪旅游教程》等。 国内教材: 我国旅游业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旅游学相关教材,为了尽快使旅游业发展起来并与国际接轨,国内旅游专家和学者直接将国外权威经典教材翻译过来使用,比如《旅游学: 原理与实践》高等教育出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以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揭示其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这种迁徙活动能不能算旅行活动?为什么? 被迫性和求生性的迁移活动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实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预见到这种社会需要,因而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开创了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先河。原因:产业革命的影响为更多人外出旅游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社会需要:即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作为能够联系旅游者和旅游对象的媒介。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前提; 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现代旅游的发展现状 促使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需求方面的因素、供给方面的因素 需求方面的因素:1、人口的迅速增长;2、经济迅速发展;3、交通工具的进; 4、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 5、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6、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 供给方面的因素:1、各国政府对旅游业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2、旅游目的地所作的努力和投入;3、廉价团体包价旅游的发展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P19) 第二章旅游的基本概念 差旅事务性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差旅事务性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差旅期间几乎都伴有参观或游览活动;旅游接待国或地区都把因事来访者的消费纳入旅游收入账户;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都将事务性来访者纳入旅游者的统计范畴 旅游活动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项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旅游的基本属性:旅游的消费属性;旅游的休闲属性;旅游的文化属性;

教师资格证试讲——旅游学概论教案1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案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_课程教案纸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旅游活动吗?你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你怎么认识旅游在你生活中的作用? 讲授新课30分钟) 一、旅游的内涵 (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定义 (1942年由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被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AISET引用):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长期定居,也不会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二、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方式,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

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可以满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活动,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第四和第五层次,通过《西游记》中师徒五人的取经意图作比。 三、旅游活动三要素 就旅游活动的体系构成而言,其构成要素分为: (一)主体——旅游者 (二)客体——旅游活动的对象即旅游资源 (三)介体——旅游业 四、旅游活动的性质 (1)社会现象 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就表现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交往。(2)文化现象 旅游者外出旅游会不可避免接触到东道社会的文化;同时也会影响东道社会的文化和居民。 (3)经济活动 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与旅游企业产生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使旅游活动染上了经济活动的色彩。 (4)政治色彩 旅游活动素称“民间外交”,可以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缓和紧张局势,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五、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学概论教案-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第一节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本质 (一)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规定的,旅游的本质在于追求愉悦。 旅游愉悦:1.旅游审美愉悦:是与自然的亲近,是对文化的追寻,是心灵的历险 2.旅游世俗愉悦 秀美的自然风光——自然美、艺术美 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活美 人们乐于去旅游,因为旅游过程中充满了自然、艺术、人文的美。人们通过美的陶冶和欣赏,丰富了精神世界,达到欢娱、自由畅快的目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修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追求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审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生活内容。人们常常对旅游的描述是“让心情放飞”、“回归自然”、“梦幻旅程”、“浪漫时光”等等,说明人们对旅游的向往在于心情的舒畅,精神的畅快,审美的感受——点点滴滴可追忆。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基本消费属性 旅游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和日常消费存在差异: 从时间维度上:间歇性消费/连续性消费 从行为方式上:井喷式消费/溪流式消费 从实际效益上:重心理体验、精神欢愉/购买行为 井喷:大多发生在石油天然气现场,是一种地层中流体喷出地面或流入井内其他底层的现象,用在旅游术语中,至旅游旺季的到来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旅游的消费属性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决定的。 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衣服、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众所周之,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中心才向用转移。 一个国家(地区)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指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第一,从旅游目的地上看 为调节原有的程式化生活,自然开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旅游中所体现的休闲,是自然的、随意的、新奇的和轻松愉快的。 第二,从旅游活动的内容构成上看 主要体现在多功能娱乐的集中体现方面。旅游是生活的休闲阶段,除吃喝拉撒睡这些满足生理需要的活动之外,所有其他生活都几乎是休闲活动,观光、游览、与人交往、看电视、听音乐、看书报、聊天等。 第三,从旅游发生的时间上看 旅游闲暇实践具备一定的完整性,旅游是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积极手段。 旅游与休闲(Leisure) 休闲二字皆含“木”,“木”表征着草木随四季一岁一枯荣之生命自然状态。意指人也需要有声有息地生活。在惯常环境或异地进行观光、娱乐、体育、影视、戏曲等活动。 吴必虎(旅游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建议将大学的“旅游系”改为“旅游与休闲研究系”,也就是说,他认为仅仅从旅行的“旅”与“游”研究旅游现象是比较局限的,应该将休闲、游憩纳入,以“大旅游”概念进行综合研究。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迁徙——旅游:目的性,宗教朝圣、经商和探险考察; 非目的性,人数和形式的变化。

《旅游学概论》教案 1jc

第一章旅游学概述 一、教学目标 1. 明确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认识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和分类; 3.掌握各种旅游类型的划分方法; 4.明确旅游学的研究内容。 二、课时分配 共三节,每节安排2个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旅游的性质 2. 旅游活动构成要素 3.旅游学研究方法 四、教学大纲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1、旅游的定义 (1)国内关于旅游学的定义(2)“艾斯特”定义、(3)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2、旅游的性质 (1)旅游的社会性(2)旅游的文化性(3)旅游的经济性、 3、旅游的特点 (1)旅游的大众性(2)旅游的集中性(3)旅游的层次性(4)旅游的季节性(5)旅游的一体性(6)旅游的持续性、 第二节旅游的构成要素和分类 一、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和分类 1、旅游活动“六要素”、 2、旅游活动“新六要素”

二、旅游活动的分类 1、按旅游活动的地域分类 2、按旅游活动的内容分类 3、按旅游项目与特征分类 第三节旅游学学科知识 一、旅游学的概念 二、旅游学研究的阶段 1、国外旅游学研究概况 (1)启蒙阶段(2)成长阶段(3)发展阶段 2、我国旅游学研究概况 (1)创立阶段(2)探索阶段(3)发展阶段 三、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2、旅游学的研究内容 (1)旅游的性质(2)旅游的参与者(3)旅游业(4)旅游资源(5)旅游组织与政策(6)旅游市场(7)旅游影响 四、旅游学研究的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 (1)观察调查法(2)案例分析法(3)模式分析法 2、定量研究方法 (1)统计分析法(2)数学模型法(3)系统分析法 五、主要概念 1. 旅游 2. 旅游学 3. 艾斯特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

《旅游学概论》学习指导

第一章彖游发畏的历史沿革 §/• /,夕世他以请的韓行话创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 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郢、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五、19世纪以前旅行活动发展的特点 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可以用“局限性”来概括,表现在:1•环境依赖性2.商业旅行主导3.规模小4.非民众性(阶层局限性)5.自我服务6.行多游少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1.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使人们工作和生活地点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 2.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3.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业的开端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包租一列火车,载570人,每人缴纳一先令,往返24 英里,由莱斯特到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此次活动开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外出之先河,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被认为是近代旅游的开端 1845年8月4日,托马斯・库克组织350人由莱斯特去利物浦进行了一次消遣旅游。特点:(1)本次活动是一次纯商业目的的旅游活动;(2)本次活动用时长(历时一周);(3)托马斯•库克对沿途进行了先期考察:(4)岀版了第一本旅游指南(5)最早的地方导游。 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50万人由莱斯特去巴黎参观第二届世界博览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出国包价旅游。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一一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八歩观代韓涝 一、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现代旅游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以下两大原因: 1.相对持续的和平环境(1)人口增加。(2)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经济往来更加频繁。(3)城市化进程加快。(4)教育事业发展。 (5) %国政府的支持。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

旅游学科: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属于管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第一章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忽视了商务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1995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在外地的暂时停留“不超过一年”;“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例如劳工和移民”;离开惯环境的旅行)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原因:生产力极为落后,几乎没有剩余物。新石器中期之前,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第五节:近代旅游的开端 近代旅游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革命 第一:产业革命带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从而为旅行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奠定了客观条件 第二: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从而使有能力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多,参加旅游的社会阶层更加广泛 第三: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到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 特点:第一:这次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公众性。而此前的团体旅行或旅游则都是为自己的专业团体或为本公司的员工组织的。 第二: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 这一点可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第三:这次活动参加者规模之大在当时是空前的。 第四: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旅行社,首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从莱斯特出发,最后目的地是利物浦,为期一周. 特点:第一:组织这次旅游出于纯商业性的目的。 第二: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这一次则是在外过夜数天的长途旅游。 第三:组织这次活动前.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先期考察. 第四: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第五: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还聘雇了地方导游。 第六节:现代旅游的发展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表现:规模大、发展快、普及广 从需求方面看:1、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个人闲暇时间增多。带薪假期 3、文化教育的发展使人们知识水平提高,使得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越来越强烈 4、战后城市化进程加速 5、战后交通工具日益现代化 6、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促使商务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从供给方面看:1、是廉价团体旅游和包价旅游产品的发展2、是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旅游和旅游业。 现代旅游的特点: 1、增长的持续性2、旅游活动的普及性3、地域的集中性4、旅游的季节性5、竞争的激烈性 第七节中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时期:1949——1978年【政治接待时期】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二)开拓阶段(1958—1965年) (三)坎坷阶段(1966—1977年) 第二时期:1978以后【全面发展时期】 表现:1、在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转为经济创汇型,并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旅游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 3、三大市场(入境、出境、国内)全面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 5、旅游业经济作用日趋重要,综合功能全面显现 6、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

旅游学概论1文档

旅游学概论1文档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并能从中了解到旅游的概念。 要点及难点: 1、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2、托马斯·库克开创了旅游经营的先河; 3、现代旅游的概念 授课方法:举例法,陈述法,启发讨论法 第一节十九世纪以前的旅游活动发展 开场: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旅行的产生 1、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及其性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北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讨论:迁徙活动算不算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为什么?(因为(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

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 2、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 旅行产生的根本前提:社会大分工。 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纵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著名的古老旅游线路,例如“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琥珀之路”等,都是这类活动踏出的踪迹。 二、旅行的发展 1、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之奴隶制国家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系统、驿站设施等等,客观上都为民间的旅行活动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古代西方,古罗马帝国(公元前30年至前476年)的旅游最具有代表性。 分析原因:(1)疆域辽阔。以罗马为中心,最大时北到欧洲中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西到大西洋不列颠、西班牙,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地跨欧、亚、非三洲,“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其真实写照。(2)资源吸引力大。典型代表是闻名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对人们有巨大吸引力。 2、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1)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旅行方式有哪些类型: A 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 B 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 P3 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 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 活动。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 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 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 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 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 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 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 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 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欧洲 类型

旅游学概论讲义.

《旅游学概论》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介绍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以及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旅游资源:主要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开发与包含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章、旅游产品:主要内容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 第四章、旅游市场与需求对国际和我国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旅游需求的成因; 第五章、旅游业:介绍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和旅游组织; 第六章、旅游的影响: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学的核心概念 本节要点:旅游与旅行区别在于,旅游的必须是从常住地出发且在一定时间内回到常住地,而旅行则可以是从任何地点出发且不要求回到出发地 (一)、旅游的字义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二)、旅游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地扩展,所以,对“旅游”这个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家对“旅游”的理解基本一致。 1、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2、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3、其他相关定义

旅游学概论 教案

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旅游学概论 班级 1432(酒店) 教师 江苏省常州航空技校 2015 年 9 月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 课题: 1。1旅游的定义 1.2旅游活动的构成与特点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旅游的定义 2.掌握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旅游的定义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黑板 布置作业: 1。简述“艾斯特“定义的内容 2。简述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3。简述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提出问题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何要学习旅游学概论? 二、导入新课 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1.学生异地读书 2.农民异地打工 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4.三峡大移民 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6.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 7.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8.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9.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三、讲授新课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 一、“旅游”一词的来源 在我国,“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行客留连春天的美景,春景也在取悦着游人。连个媚都是动词,这里有二者相互取悦的意思。 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

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旅游:tour或tourism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我国古代文献中,“旅游”的姊妹概念是“观光”,“观光”一词来源于《易经》中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台湾、日本、韩国曾使用"观光“一词代表旅游,旅游管理机构被称为”观光局”二、旅游的定义 (一)最全面、最具代表性:“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该定义特点:强调了异地性、暂时性、非就业性、综合性 优点:不把旅游看成某种单纯的活动,并指出旅游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系。 缺点:“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会让人排除商务旅游,"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应正确理解为旅游者不从旅游地获得报酬,所以商务旅游也是旅游的一种类型。 (二)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