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最终都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当人们从战争的切肤之痛中渐渐摆脱出来时,发现战争的残酷并不是人头落地、鲜血横流,而是一种对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性的绞杀!当你观看关于战争的电影,或当你阅读关于战争的书籍时,你能从那一幕幕的镜头里,体会到导演对战争的厌恶,从那一段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批判。我将从我观看过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和书籍中,总结出我的感受,揭露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辛德勒名单》

这无疑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作品完美的无懈可击。人性的罪恶与人性的光辉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电影讲诉的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这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段,也是人类文明最耻辱的一页。影片的名字就已表明那份名单的重要性,那份由辛德勒倾尽所有列出的1100余人的名字的名单,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电影中,辛德勒的会计史登这样评价道: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周围是一片美丽的海湾。

辛德勒,你无法评判他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你也无法定论他的功绩是不是他内心的表达。他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他也有人性的贪婪。他在影片中说:战争永远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引出来。而战争带给他的却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在电影的结尾,辛德勒哭得像个犯错的小孩似的,那伟岸的身躯蜷缩成了一团。这是电影中唯一一次见他流泪,那坚毅的脸上流下两行男人的泪水,显得更加的动情。一个人当他在罪恶和战争面前,在不可避免的厄运面前,在悲剧结局面前,有力量战胜自己的弱点,获得勇气,克服恐惧,他就成为真正的人,辛德勒无疑是真正的人。

阿蒙,纳粹军的典型代表,冷血、无情,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贪婪、纵欲,引来无数人的仇恨与愤怒;嫉妒、多疑,将人性的丑陋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同样是个受害者,一个人性受到极度扭曲的纳粹战争机器。这种矛盾充分体现于阿蒙在对待犹太姑娘海伦的态度上:出于并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中对爱情的渴望,阿蒙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海伦;但理智又时时提醒他不能对一个犹太人动感情,于是他可以对海伦温情流露,但转瞬之间又对她施以暴虐,这正是他病态扭曲的人格和内心痛苦的表现和发泄。

犹太人,被屠杀的对象,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他们的是什么,眼神里只有恐惧与绝望,那种对未来充满未知的绝望的恐惧。

《钢琴家》

这部电影描写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瓦瑞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

事。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保护下,他终于挨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与德国军官的偶遇象征着《钢琴师》试图在没有人性的年代里寻找人性的光芒。德国军官显然被瓦瑞的钢琴声所打动,音乐的力量唤起了人性的苏醒。最终肖邦战胜了希特勒。钢琴师与德国军官的地位对比在瞬间产生了变化。德国军官放了瓦瑞,甚至带给他食物与衣服。影片结尾,在德国军官的协助下,瓦瑞坚持到了战争结束。这个纳粹军官虽然只出现了几次,但他对整部影片所起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个人物本身。从这个角度上看,影片《钢琴师》已超越了个人幸存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生存的一种憧憬。

也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接近导演波兰斯基的真实意图,那个德国军官的大发慈悲绝不仅仅是因为瓦瑞的曼妙琴声打动了他,也许更多的是触景生情。那时德军正在欧洲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当毁灭的命运不可避免时,这个德国军官终于有机会体认这个像只蟑螂一样生活在废墟中的音乐家的心境了。与其说他在同情钢琴家,不如说他在同情自己。只不过音乐在此时以一种接近宿命的神秘将两人的心绪勾连在一起。临走时他对瓦瑞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就感谢上帝吧。”此时我们可以再设想一下,如果瓦瑞不是人所景仰的艺术家,这些曾经救助过他的犹太警察和纳粹军官是否还会唤起已经泯灭了的人性良知?

《被遗忘的士兵》

这本书语言描写的很平淡,但内容总能让人振奋不已,不忍卒读。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萨杰的一个战友,面对俄罗斯零下40度的严寒,感受着别尔格罗德苏军让人崩溃的炮击,在恐惧中,面对着数量庞大的苏联坦克和士兵,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然后是没完没了的撤退,每天食不果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麻木起来,在美迈尔那个死亡之地身心俱碎,哭泣也会让人释然,但人们早已哭干了自己所有的泪水,剩下的只是麻木地面对死亡,或许只有死亡才能把人们从不幸与痛苦中拯救出来。最后他回家了,难道经历的战争只是一个噩梦。反差的强烈让人无比痛苦,无数的人在自己的双眼中痛苦死去了,留下的只是让人心碎的记忆。

我记得作者在无法改变那些快要死去的人的命运时,总是在说,“人总是要死的”。当人面临战争带来的种种伤害时,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个故事,而对萨杰来说却是他生命的全部。

在战场上从他的角度出发,他亲眼目睹了苏军的暴虐,也许他更认为他参与的战争是必须的,也许这更激发了他对苏军的敌意吧?不管怎么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他没有意识到侵略战争黑暗的一面,认为他的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书中处处流露出被遗忘的困惑和愤懑。从普通人的角

度来看,作为战争经历者的他是可悲的,他只是卷入世纪战争中亿万人中的一员,在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意义是什么的情况下奔赴战场,他也渴望平静的生活,热烈的爱情,可是士兵的身份让他无能为力。甚至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他都不敢直接回家,他对自己真正的祖国(法国)没有感情,也完全没意识到肆意践踏别人的家园是可鄙的。

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总是难以愈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战士战后会有酗酒的恶习。这群回国军人有的发现家园毁于战争,更多人则发现自己的“家”竟然如此陌生,而自己更是变成了房里的陌生人。有些人的父母死于德国空军的大轰炸;有的因多年分离而与妻子有了深深的隔阂;有的发现孩子已经长大,却不认识自己这位父亲;有的拖着残疾的肢体回到家中,却看到妻子脸上难以掩饰的惊恐表情。他们根本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经历,也无法从那种可怕的经历中脱身。即使回到祖国,他们也是噩梦不断厂,直被恐惧缠绕,最终只能用酒精来让自己麻木。

红色幕布下的人性思考_论电影_菊豆_对小说_伏羲伏羲_的二次创作_臧焱辛

第18卷第4期2006年12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 ty of T echnology(Social S ciences Edition) Vol118No.4 Dec12006红色幕布下的人性思考 )))论电影5菊豆6对小说5伏羲伏羲6的二次创作 臧焱辛张媛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广东珠海519090) [摘要]探究电影5菊豆6与小说5伏羲伏羲6的不同艺术表现,可以看出张艺谋独特的电影创作理念及体现在电影中的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张艺谋在改编的电影5菊豆6中,充分发挥影象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运用各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小说;二次创作 电影和文学作为两门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有着彼此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和思维规律。小说通过文学描绘来反映丰富而又复杂、深度广度兼具的社会生活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通过文字符号的积累,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抽象的,模糊的,看不见的形象;而电影则是以具体的想象来传情达意,这种形象是具体可见的,有目共睹的,另外其中有些蒙太奇段落所蕴涵的意象性、多义性和信息性,更是文学语言无法媲美的。 但是,电影和文学同为叙事艺术,则必然存在着某种难以割舍的关系。张艺谋执导的十余部影片大部分都改编自文学作品,除了5代号美洲豹6等少数作品。张艺谋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改编大都与原著的差别不大,改动也较少,几乎是完全遵循于原著小说,但影片5菊豆6却是其中唯一一部较原著改动较多的作品。对小说5伏羲伏羲6的诸多改动,也正体现了张艺谋作为优秀导演特有的文学观,即借电影来展现自己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一、时代背景的淡化 在刘恒的小说中,有明确的时间线索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即从/民国三十三年的寒露与霜降之间的某一天0开始,至全国解放、土地改革、互助组、公社化、文化大革命,一直延伸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描写了杨天青从少年到中年的命运,时间跨度为几十年。作家刘恒在5伏羲伏羲6中没有淡化故事发生的社会时代背景,而是有意加强渲染了人物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来表现它们对于个体生命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外在压迫下个人力量的无能为力。 而在电影5菊豆6中,张艺谋删掉了杨天青的少年时代,集中来表现杨天青三、四十岁之间的遭遇。张艺谋将原著进行浓缩,并在改编中,只对故事情节作了电影化的处理,而对故事的时间线索和时代背景则有意淡化或干脆舍弃了。张艺谋的这种改编处理,说明他在追求本雅明寓言理论意义上的寓言化,即/把本来是历时地发生的故事加以共时化变形,把原本不同时空出现的时间强行挤压到一个同时的几乎静止的时空里,使其超越具体时空而享有某种永恒且神秘的意义。0[1] 正是为了使影片达到这种寓言性,张艺谋把影片讲述的年代向后推移,造成一种时间上的停滞。影片5菊豆6就是仅仅以上个世纪20年代某江南山村为故事背景,而这个时间的交代,也只是通过影像空间的营造及道具、服装的设置含混地交代了一个大致的历史背景。影片这样对时间性有意的淡化,甚至仿佛遗忘历史的同时,现实和历史本身的社会矛盾也被模糊和消解掉了,这样就使故事从中国历史的具体时间中抽身出来,从而使故事的主题和象征,成为对整个时代下的民族的叩问与反思,而不单是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生活现象。 二、故事地点的置换 在刘恒的小说5伏羲伏羲6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是在山石峥嵘的太行山区;而在电影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则由相对封闭的小山村换成了封闭的小染坊。张艺谋之所以要将环境封闭化、边缘化、独立化,不 1[作者简介]臧焱辛(1975)),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人性主题研究经典范文.doc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人性主题研究范文 宫崎骏作为一代动画大师,是日本三代漫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他将自己对人类的深层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人文关怀凝聚在作品之中,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宫崎骏动画电影的人性主题研究。 自古就有关于人性的探讨。人性论有两种。一种把“人性”视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另一种含义是指“人性”作为人的积极本性,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 “人性”本来就是一个值得探究和争论的名词。宫崎骏的电影不喜欢严格区分“善”与“恶”,而是让观众主动思考,他的电影更倾向于循循善诱,让观众站在主人公的视角“找寻自我”,把观众推到了“善”与“恶”较量的巅峰对决,从而达到人性思考。严格上说宫崎骏的作品结局并不悲观,而且隐喻答案。宫崎骏说:“我并不想拍出一部电影告诉孩子:你应该绝望、逃避。”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 己。”“自己”作为“寻找”的目标,由内向外更加完善地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宫崎骏人性思考在影片中的体现就是“主人公的自我找寻、自我发现的过程”。故事的主人公是导演人性思考

理念的最佳化身,主人公追寻自我遇到的种种挫折正是导演探求“人性”真理时的挣扎所在——究竟是“善”还是“恶”。 “救赎”作为另一个关键词,“救赎”本身源自拉丁语“salus”,它是一个宗教概念。其本意就是做错事情的人类通过牺牲自己来“赎清”曾经的罪孽,来获得终极福祉和释放,通向善和自然的回归之路。作为主人公追寻自我的结果,故事发展的结局也是导演本人对“人性思考”所隐喻的答案。就像宫崎骏说的:“我希望能够再次借助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的灵魂。” 《风之谷》是宫崎骏1984年的作品,也是他平生导演的第一部长篇卡通电影。片中的未来世界与现实中的人类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谋而合。娜乌西卡充当的角色正是现实中的人类,承载着宫崎骏本人的忧虑与哀愁。 当人类憎恶那些有毒的植物,憎恶飘扬着邪恶孢子的腐海,并绞尽脑汁去争取最后生存的地盘时,娜乌西卡知道这毒源于人类,是人类的污染反噬自然。娜乌西卡偷偷地把树木和花种在地下室的花园,用没被污染的水浇灌,这是她对人类罪恶救赎的一小块净土和圣地。毒气在向她的家园蔓延,人类与虫争夺着生存领地,甚至人与人之间也是无休止的侵略与征服,人类的野心竟驱使他们唤醒最具攻击力的怪兽,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去夺取梦想的财富,贪婪与自私让人类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从不考虑自然,重复用暴力去索取,似乎已经临近生死存亡的边缘却浑

20世纪世界经典电影100部

20世纪世界经典电影100部 1、《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8.9 分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8.9 分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8.8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4、《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8.8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8.7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8.7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8.7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8.7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被人被称作“Star Wars Generation”(《星球大战》的一代),星战系列应该是拥有影迷人数最多的系列电影了,还记得99年推出《星战前传》时掀起的狂潮么? 9、《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8.6 这部电影能入选到TOP10有点叫人惊讶,美国特有的中产阶级影片。 10、《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8.6 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11、《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年8.6 库布里克讽刺冷战的黑色幽默经典,“未来三部曲”的首部,对一个没有那段历史经历的中国观众而言,此片未必会得到这样的高分。 12、《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0年8.6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 13、《后窗》Rear Window 1954年8.6 希区柯克的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搭配就如同现今布拉德·彼特和朱丽娅·罗伯茨合作一样抢眼。 14、《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8.6

十部描写人性的电影,看完也许会怀疑人生

人性二字笔划不多,却有着极其深厚的含义,首先从几个点出发举例人性的复杂。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越是自得的事情,越爱隐躲,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4、假如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语言文字永远无法将人性的优缺点完美诠释,以下几部电影或许会让你对人性有了更多的看法。 第一部:《驴得水》 驴得水

该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 从未想过,一部电影可以如此深刻而犀利的展现人性,《驴得水》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许多细节,都值得仔细推敲。 第二部:《釜山行》 釜山行 《釜山行》是由延相昊执导,孔刘、郑裕美、金秀安、金义城、马东锡、崔宇植等主演的灾难片,影片上映时间为2016年7月20日。其情节紧凑,镜头画面感为韩国电影少有的突出,一经上映便收获口碑与评分双高的成绩。 影片讲述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车往釜山,列车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带来的僵尸病毒开始肆虐且不断扩散,列车于倾刻间陷入灾难的故事。

第三部:《狩猎》 狩猎 影片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德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主演,是丹麦极少数优秀的悬疑电影。影片用一个关于绯闻、谎言、仇恨和怀疑的传闻毁掉一个男人生活的故事,讲述了谎言变成“事实”的过程,向我们揭示了众口铄金的的含义。 文明,什么是文明?人性,这就是人性? 有人说这是一部虐心的电影,而我觉得,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折射。 第四部:《七宗罪》

七宗罪 对于这部影片没什么好说的,天主教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和色欲本身就是人性,谁敢说自己没有触犯过这七宗罪?这只是人类的原罪罢了。而电影使人们接触到的就是人性这些最黑暗的地方,尽管它是虚构的,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 第五部:《绝美之城》

电影中的战争题材与人性关系

试论电影艺术中的战争与人性 ——以《雁南飞》为例 【摘要】战争与人性是人类文明形成以来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之一。自十九世纪末期,电影技术发明,进入二十世纪后,电影迅速成为人类驰骋想象、反映社会生活众生相的新兴艺术。当下,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强势地位,但回顾电影艺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看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苏联电影人为电影艺术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雁南飞》是当时电影的杰出代表作,以卫国战争为题材,为后人研究战争与人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关键词】电影艺术《雁南飞》战争人性 一、引言 19世纪为人类留下了两架新机器,它们几乎是在同时和同地产生,然后又同时走向世界并遍布五大洲。其中一架实现的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冲天、飞翔梦,另一架,则引领着人类走向新的想象世界,与飞机不同,“它不是用来飞向亡灵、天使和上帝所在的天堂,而是用来反映人间的现实……它捕捉生活以便将其再现和‘复制’。”①。比较之下,飞机最终能飞的高度和范围是如此有限,而电影放映机,则为人类的想象提供了巨大的天地。事实上,作为19世纪带给20世纪的遗产,电影在充满争议的讨论中,迅速地成为一门新兴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和舞蹈并称,成为“第八艺术”,它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成为人类认识和反映自我与世界的独特手段。但正如法国印象派电影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让·爱普斯坦(1897—1953)所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对电影的无知。”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并不容易为人所真正了解和认知。因为,人类尚不能认识自己。古希腊的智慧之一便是“认识你自己”。当然,人类并不就此轻言放弃,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造出新艺术,并借艺术之力量探究人性,探究生命。二十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自觉地承担起了艺术所应该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从电影入手来探究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和 ①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第13页。

100部据说评分最高的电影

100部据说评分最高的电影 编辑:一汪清泉时间:2014-11-30 ·13:30 这些你看过几部?没看过的,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1、《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8.9 分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8.9 分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8.8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

帮助下捧得金像。 4、《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8.8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8.7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8.7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8.7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8.7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

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

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 关于《中国当代电影中平凡的人性之美》,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人性之美是电影表现的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当代的中国电影中,有一些电影,他们没有伟人英雄般的豪情壮举,没有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花哨的镜头语言,总是以平凡的视角,朴素的语言,温婉地讲述一个个仿佛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平凡故事。表现了那些由于我们熟视而不能惊心的平凡故事,从而唤起了现代都市人心中日渐淡漠的伦理亲情。该文通过梳理当代中国电影对平凡的人性之美的表现,希图探讨此类电影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人性;人性美;平凡 电影作为电子时代的产物,并非诞生伊始就戴着艺术的光环。其诞生之初,只是纪录和再现一些生活的片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影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电影才逐渐成为一种为全世界人们乐于接受的时间空间艺术。同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

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完成艺术家的初衷,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文本”的阶段。电影的接受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我国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地’、‘无批评地’,这就是说他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造表现的形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常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丝毫没有贬低“常人”的意思,他说:“常人的立场不就等于外行,它只是一种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并不一定浅薄的对于文艺欣赏的口味与态度。”[1]所以,艺术作品要想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求其内容要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 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它与艺术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有关。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接受者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宗白华先生认为:接受者期待的是“艺术的真实”与“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他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现。他们虚心地期待着接受着这‘感动’,以安慰自己的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他是笔直地穿过那艺术的形式……而虚怀地接受那里面的生命表现。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这与他的生命有关,这是他的真实,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人性关怀

贾樟柯电影特别是“故乡三部曲”中,都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都是些为主流社会所疏离,为普通大众所不能接受的边缘人。而贾樟柯在其电影中却以冷峻而又充满悲悯的镜头语言, 客观真实地纪录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现实面前的焦灼与不安,情感与欲望,失望与孤独。他们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贾樟柯电影对于这一群体的描摹与刻画并没有停留在个人道德的同情或谴责层面,也没有升华到对社会体制的质疑和对人心黑暗的发掘与隐喻方面,而是对他们的身份充满了强烈的认同感。 一、对边缘个体的身份确认 《小武》是贾樟柯的成名之作,是“故乡三部曲”中给贾樟柯带来荣誉最高的一部。小武这一形象颠覆了传统影视作品对于小偷的刻画,在电影史上具有先锋意义。导演对于小武的社会地位的冷静剖析、模糊身份的极度重视与人生状态的深刻描摹,都体现了他对这一边缘个体身份的强烈认同。小偷虽然一直成为影像艺术所描写的对象,但他们都是被悬置了身份,被隐去了个人性格与命运差异,被置于个人生活际遇与社会伦理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固定形象。 《小武》一开始就把主人公放在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一边是小武职业化地偷钱包,一边是国家机器的严打令。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似乎顺应国家意志才是天经地义的,小武的命运让人担心。小武与小勇曾经是好朋友,相同的身份地位以及共同的经历,使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患难与共的情谊,他们相约当对方结婚的时候,另一方会送上几斤重的钱。而当小勇真的结婚时,国家的政策不再是革命而是鼓励人们致富。国家意识形态对普通人的诱惑是强大的。小勇已经通过国家提倡的方式成为一个富翁。官方的种种约束,使小勇与仍是贼的小武不再能保持原来的友谊。此时,主流意识形态充当了抹煞他们之间纯真友谊的元凶。按照后现代思想家的说法:“理性概念成了权力的工具,它不但成为在认识和行为上排斥甚至压制非理性的借口,而且成为有权者用来压制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文化与种族的借口”。小勇正是以此为借口居高临下地排斥小武的。所谓现代或现代化的到来,使人们在追逐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本心的生命的东西。 小武受到了小勇的羞辱却并没有因屈辱而生狭隘、自私、仇恨,他靠的是自己的普通人的人性、人情的力量和生命意志,从而支撑自己应对现实和绝望。他并不符号化地把“三陪”胡梅梅看作一个只知出卖肉体赚钱的女子,而是在生活上关心她,把她当成一个有真挚感情的人来看待。同样的,胡梅梅对他也显示出真正的心灵关怀。使人们看到他们虽然身份卑微,但他们的生命情感却可能比某些受“现代化”熏染的人更真、更纯。 贾樟柯通过对边缘个体的影像呈现达到一种对其身份的确认,同时表达了对挣扎在现代化大潮中的边缘人群命运的关注与担忧。他以悲悯的情怀,执着的镜头,严肃的态度表达着自己对人性的关怀。 二、对现实存在的影像表达 经济大潮下,社会的转型给现实存在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经济依然落后传媒却已经很发达的小城镇。人们一边在以电视为代表的影像世界里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鲜刺激,一边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举步维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视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生活在小城中的人来说,尽管物质的环境没有多大变化,但视像却在重构着人们的生活空间。贾樟柯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现实的存在,并在影片中着意于对视像的书写,来表达他对这种现实存在的深刻体察。 《小武》以流行音乐和卡拉ok为主体构成的视像现实成为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台》中音乐寄托着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追思;《任逍遥》中电视成为生活的器官,视像毫不客气地闯入人们的生活;《三峡好人》中流行歌曲,港台电影的无孔不入,作者无不在不着痕迹地利用着影像来进行对现实存在的纪录,与此同时,现实的存在也这样被电视传媒所不断地重构

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中探讨人性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战争最终都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当人们从战争的切肤之痛中渐渐摆脱出来时,发现战争的残酷并不是人头落地、鲜血横流,而是一种对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性的绞杀!当你观看关于战争的电影,或当你阅读关于战争的书籍时,你能从那一幕幕的镜头里,体会到导演对战争的厌恶,从那一段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批判。我将从我观看过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和书籍中,总结出我的感受,揭露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辛德勒名单》 这无疑是一部空前的巨作,作品完美的无懈可击。人性的罪恶与人性的光辉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电影讲诉的是以二战为背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这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段,也是人类文明最耻辱的一页。影片的名字就已表明那份名单的重要性,那份由辛德勒倾尽所有列出的1100余人的名字的名单,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电影中,辛德勒的会计史登这样评价道: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周围是一片美丽的海湾。 辛德勒,你无法评判他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你也无法定论他的功绩是不是他内心的表达。他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他也有人性的贪婪。他在影片中说:战争永远把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引出来。而战争带给他的却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在电影的结尾,辛德勒哭得像个犯错的小孩似的,那伟岸的身躯蜷缩成了一团。这是电影中唯一一次见他流泪,那坚毅的脸上流下两行男人的泪水,显得更加的动情。一个人当他在罪恶和战争面前,在不可避免的厄运面前,在悲剧结局面前,有力量战胜自己的弱点,获得勇气,克服恐惧,他就成为真正的人,辛德勒无疑是真正的人。 阿蒙,纳粹军的典型代表,冷血、无情,肆意践踏人的生命与尊严;贪婪、纵欲,引来无数人的仇恨与愤怒;嫉妒、多疑,将人性的丑陋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同样是个受害者,一个人性受到极度扭曲的纳粹战争机器。这种矛盾充分体现于阿蒙在对待犹太姑娘海伦的态度上:出于并未完全泯灭的人性中对爱情的渴望,阿蒙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海伦;但理智又时时提醒他不能对一个犹太人动感情,于是他可以对海伦温情流露,但转瞬之间又对她施以暴虐,这正是他病态扭曲的人格和内心痛苦的表现和发泄。 犹太人,被屠杀的对象,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不知道下一刻等待他们的是什么,眼神里只有恐惧与绝望,那种对未来充满未知的绝望的恐惧。 《钢琴家》 这部电影描写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瓦瑞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

欧美经典老电影集锦

1、《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8.9 分 科波拉黑帮经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稳IMDB头把交椅应属 众望所归。虽然评论界一致对《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数影迷似乎还是对《教父》情有独钟,这可能与马龙·白兰度极具个人魅力的表演有关,直到今天他那种含糊沙哑的声音与神秘莫测的表情都依然叫人着迷。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8.9 分 这部被称为《刺激1995》的影片在中国影迷间也有极好的口碑,可见电影超越国界的神奇之处。 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年8.8 斯皮尔伯格在《大白鲨》、《夺宝奇兵》、《外星人》、《紫色》四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 后,终于在辛德勒和无数犹太难民的帮助下捧得金像。 4、《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年8.8 无需多言的电影里程碑,神童奥逊·威尔斯可一不可再的惊世之作。 5、《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2年8.7 永远的《北非谍影》,永远的英格丽·褒曼。 6、《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年8.7 《教父续集》中科里昂尼家族兴起的历史与麦克血腥的奋斗形成了完美的对仗,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深得评论界的赏识,此片的成功也巩固了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位意裔影帝的地位。 7、《七武士》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年8.7 这可能不是大师黑泽明最出色的作品,但确实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它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东方武侠故事。 8、《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8.7 对每个出生于50到7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几乎都喜欢被人被称作“Star Wars Gener ation”(《星球大战》的一代),星战系列应该是拥有影迷人数最多的系列电影了,还 记得99年推出《星战前传》时掀起的狂潮么? 9、《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99年8.6 这部电影能入选到TOP10有点叫人惊讶,美国特有的中产阶级影片。 10、《飞跃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8.6 米洛斯·福尔曼和杰克·尼克尔森两人共同的颠峰,一堂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11、《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年8.6 库布里克讽刺冷战的黑色幽默经典,“未来三部曲”的首部,对一个没有那段历史经历的中国观众而言,此片未必会得到这样的高分。 12、《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2000年8.6 李安真的拍了部了不起的电影。 13、《后窗》Rear Window 1954年8.6 希区柯克的经典,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搭配就如同现今布拉德·彼特和朱丽娅·罗伯茨合作一样抢眼。 14、《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年8.6 在英国《完全电影》(Total Film)杂志评选的最伟大的50个银幕英雄(又是个TOP一族)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印第安纳·琼斯雄居榜首,斯皮尔伯格还是拍这样的东西比较划算。 15、《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1995年8.5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电影中的人性美

?162 ? 电影是一种综合了摄影、幻灯放映技术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还有建筑、雕塑等艺术手法的一门综合艺术,同时电影也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是对社会时代关系最原始可靠的印证,与社会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学的一个可靠基础。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有调理地理出当时时代结构及时代发展的一些印迹。如抗战时期的影片,从影片中我们能够找到抗战的轨迹及抗战时艰苦的历程,并且在抗战过程中我国人民顽强不屈、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永远被记录了下来,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社会学最可靠的影像记录。另外,一定时代及不同地方的影片又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这些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载,这些都是历来社会学家最可靠的参考资料,除了这些民族时代的印证,还有影片具体情节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关系、人们间相处的关系,及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呈现出的最原始的那种人性美,既是电影中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社会学的时代参考物。历来学者对于影视的审美特征及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对于影视的美学特征与社会学的联系,从社会学角度去欣赏评定影视作品,这样的研究还不多见。此文就借助这个视角让人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欣赏电影这种艺术,阐述电影艺术中的人性美,让人们对电影的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影视作品的社会学作用 电影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的产物,通过反映时代特点的一些故事情节,让人们通过影视情节能够像镜子一样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反映当时时代的主要社会结构及社会现象,特别是能够展示一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事件,将人类最本能的一些反映呈现给大众,让大众去探寻、领会人类最原始的人性美,并且通过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去更深刻地了解这些现象。可以说电影这种艺术文化从某一方面讲也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社会活动的一种可靠手段,有很大的社会学功能。电影的这些社会学功能主要有教育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 从思想环境及情境模式能够很好地理解电影的这些社会功能,在思想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才能够理解电影情节的内容,并将电影中的具体情节与自身的现实情境结合,在情境中间作用的影响下,电影融入了人们的思想环境,并最终成为思想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电影有很好的复制及运动的特征,能够很客观地将一定社会时代的生活原貌复制再现出来,并将这些原始的素材直接表现出来,向人们展示当时人类最真实自然的一些举止行为,让人们去感受并体会这些人类行为朴实的美,并用这些情节对观众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其次,这些最朴实无华的行为也正是人类本能的反映,是人性美的表现,让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影片带来的审美感受进行相应评价,因此电影从审美观念上也具有审美功能及审美情趣,让人们在一些平凡的事件中感受人性美的伟大,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且电影情节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会采用一些幽默诙谐的手段,能够让观众得到放松及愉悦,因此也发挥了一定的娱乐功能。 二、影视作品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一)影视中的人性美是对社会学的具体诠释 社会学是考察及分析研究人类当时社会结构与社会活动的一门学科,人类学、心理学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影片中人物间的关系及人们所进行的社会活动都是社会学的反映。而影视作品中那些人们最朴实的人性美的体现,更是对社会学最好的诠释。从这些朴实的人性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人们的心态及社会活动,能够让人们从这些朴实的人性美中理解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分析当时的社会意识,所以影视作品中的这些人性美是对社会学的具体诠释。 (二)社会学内容隐含于影视作品美学当中 影视作品中复杂的社会学内容及社会学关系,是隐含于影视作品诸多美学因素当中的,通过影片中的图像、音乐、人物语言、人物关系及跌宕的故事情节来折射社会学的内容。可以说社会学的内容不是单独存在的,只能是通过影视美学的一些具体表现手法间接体现,其本身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三、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电影中的人性美 影视作品中的民情民俗及民族时代特征还有人们在影片故事情节中所体现出的人性显示,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对人们原始人性美的研究,既是电影影片的精华所在,也是对社会学最细致入微的体现。人性是人固有的一种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具有一定社会的属性。美的人性是人性中最美、最纯真的表现。而电影这种影视艺术就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原始再现,是对人在各种事件面前人性本能展现的记录,同时这种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中主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电影中的人性美 徐东明 摘要: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了电影美学与电影这门影视艺术产生的社会功能,进而阐释电影作品中的人性美,并从这个视角阐释如何去打造完美的影视作品,力求使影视作品中多些美的内涵,多些值得人们深思及回味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学;电影;人性美 影视与传媒

毕业论文正文《从性别的突破论阿尔莫多瓦电影中性别意识问题》

摘要:从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镜像中走出来,观影者无不感动,他是一个用自己的灵魂探索世界的人。他在电影里将自己的反叛和颠覆一展无余,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导演。从激进的女权主义到后现代的女权主义,阿尔莫多瓦运用独特的多彩的电影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激进的女权主义和包容的同性恋性别观,他从他与众不同的性别观念出发,为女性和同性恋者代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荒诞至极却又十分真实地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关键词:电影阿尔莫多瓦颠覆激进女权主义同性恋

研究电影,需要从导演本身的世界观、电影观、价值观出发去研究电影作品以外,也需要研究导演参与生命、人性思考的的哲理与意义。本文认为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本身的认知结构就是他全部作品的一个主题体系,从第一部电影到至今最末的一部影片,其主题都在每部影片循环往复,并层层加深探索。总之从1980年到2006年拍摄了的16部西班牙语影片证明影片是导演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充分显现。 从导演的镜像世界走出来的观影者无不为导演传达的思想而感动,无不为他的表现方式而震撼,重要的原因莫过于他与现代人之间最真诚的沟通方式,通过这个方式我们见证了人性无限的生命力。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性别理论、西班牙历史、阿尔莫多瓦的人生轨迹及电影思想的探索来论阿尔莫多瓦的性别观。 一.遭遇与动荡:当阿尔莫多瓦遭遇现代西方社会 “性别”变革的浪潮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的社会运动就轰轰列烈的进行着,这期间的妇女运动更是令人振奋,从19世纪初见端倪的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开始,到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改革的气息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社会性别,gender,在英语中指词的阴阳性,用以区别从解剖学角度来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sex概念。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有生理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成的。在性别问题上,妇女运动的早期主要强调的是男女的“同”,即是男女平等,妇女运动期望的目的是让女性去争取男性已有的权利,去做男人所做的事情,而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浪潮却是强调男女的“异”,即争取妇女自己的特殊权利,实现妇女的特殊价值。 与女权主义运动交替演的是西方20世纪50年到中叶到70年代中叶的“性革命”,可以说妇女运动和性革命相互作用又相为因果。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女性解放给了性革命产生的充分条件,而性革命的发生更是促进和加强了女权主义运动的进程,因为女性从生育机器中解放出来后,才能在追求经济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同时也对性开始提出要求,这种要求也是女性对权利的争取的表现。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1 《西线平魔》 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 《沙漠之狐》 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 《桂河大桥》 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 《最长的一日》 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 《坦克大决战》 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

《大布列颠之战》 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 《巴顿将军》 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 《虎!虎!虎!》 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 《中途岛》 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 《拯救大兵瑞恩》 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探析昆汀_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探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摘要]作为“暴力美学”大师,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 诺以其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电影风格开创了一个电影新时代。“暴力美学”是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他的暴力是美的,幽默的,同时又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暴力”已成为其电影的符号,是他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抨击的方式。研究昆汀·塔伦蒂诺的成长经历与电影作品,揭示昆汀暴力美学的独特风格,有助于阐释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昆汀·塔伦蒂诺; 电影; 暴力美学 一、昆汀·塔伦蒂诺生平与作品简介 昆汀·塔伦蒂诺是美国著名的导演、演员及奥斯卡获奖编剧。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喜欢电影,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昆汀这个名字也是取自影片中的一个角色。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影视教育,但昆汀靠自学掌握了电影的拍摄技法,再加上他的电影天分,他很快凭借为几部成功的电影编写剧本而在美国影坛成名。1992 年上映的他的电 影处女作《落水狗》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昆汀的暴力美学风格初露端倪; 1994 年获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的《低俗小说》是昆汀·塔 伦蒂诺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暴力主题受到影迷们的热烈追捧,奠定了其在好莱坞的地位;这两部影片确立了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作 为他创作风格的标志。分别于2003、2004 年上映的《杀死比尔I》和《杀 死比尔II 》,延续了“昆式”暴力美学风格。2009 年的《无耻混蛋》

在第82 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为他疯狂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大奖的提名。2013 年昆汀三年磨一剑推出的《被解救的姜戈》更是把暴力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极具重口味风范。 二、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及其发展 “暴力美学”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术语,“暴力”和“美”原本属于两个完全对立的范畴,它们互为矛盾体。“暴力”让人恐惧和厌恶,而“美”则让人追求向往。“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把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__________的审美体会”。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最初起源于美国,并在香港逐渐发展成熟。“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郝建,2002 年) 在中国香港,暴力美学开始走向彻底的形式主义。公认的代表人物当属吴宇森和徐克,他们的“英雄系列”和武打影片通过形式美感和风格化把暴力场面发挥得畅快淋漓,削弱了社会道德教化作用。至此,暴力美学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电影美学形态。吴宇森之后,世界影坛不断探索,掀起了“暴力美学”的热潮。然而,把“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真正诠释其内涵的要数美国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随着现代主义的

12部经典二战电影 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12部经典二战电影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国内图片拇指阅读军武菌2015-07-08 12:09 我要分享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二战的电影,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所有的二战电影中,哪些是最经典的呢?今天给大家推荐12部二战片,从头到尾连起来看更有意义,这12部片子加起来,刚好展示了整个二战的前因后果。 二战萌发:1939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超写实主义风格,为你还原了希特勒是如何从一名男童黑化成一个“男魔”。也许有不少人的三观还处在抛弃人道主义去崇拜这个“男魔”的阶段,但这部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个心术不正的投机主义者是如何蛊惑人心成为大独裁者,并让今天的德国都无法原谅自己曾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维也纳的流浪汉、慕尼黑的“小透明”、啤酒馆的法西斯,希特勒用“极端民族主义”绑架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给全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正如影片片头所言,“恶人得逞的必经之路,就是让好人无所事事!”该片对希特勒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解构,警醒我们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 防御阶段:1940-1941 《不列颠之战》

这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以颇为精彩的空战镜头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战役——不列颠空战。对比今天动辄上亿人民币的“五毛特效”,这部影片以满满的诚意从多个国家调度现役的几百架真正战机,并佐以极尽考究的军械装备,火爆的还原了当时的空战场景。 更让军事电影爱好者热血沸腾的是,你还可以看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机“喷火”激战德国战机“BF109”的大场面!但好的影片难免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足,比如这部影片中就缺少了本次空战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扶不上墙”的德军战斗机BF110。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浅析

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浅析 电影《罗生门》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改编而成,但是黑泽明对于人性的理解显然和芥川的理解是不同的,比起芥川所表达的人性痛苦的叙事,黑泽叙述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希望。这是一个简单的凶杀案,四个不同人物的虚假口供组成了一部优秀的影片,是大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 再说到黑泽明,他是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据说具有讽刺意义,指他在指挥现场的执著强横和专制独裁。到了后来则成了“彻头彻尾”的的尊称。一生共导演了31部电影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等;此外,黑泽明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年积月久,就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后来演化成:当事人各执一词,使得事实结果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电影开篇就在罗生门下,云游和尚、樵夫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相比原著小说《竹林中》电影结尾增加了一个樵夫收养弃婴的情节。婴儿本是“希望”的象征,但他出生便遭遗弃又遭掠夺,但樵夫最终做出了收养婴儿的选择,努力承担起一个“希望”的未来。这是樵夫的一种赎罪以及善的回归的象征。行脚僧肯定了樵夫并感谢他让自己恢复了对人的信心。这是对基本的人道主义信念的重新肯定,对人的善性、良知、责任感的肯定。 电影《罗生门》有三个时空,现实的罗生门下,樵夫、行脚僧和杂工的故事;过去衙门的时空中,樵夫、行脚僧、多襄丸、妻子真砂、武士(借巫女之口)受审的故事;凶杀案发生的时空,即竹林中。故事的不同叙述,使得案件更加复杂、扑朔迷离,而他们的叙述又相互冲突、充满矛盾,这体现了叙事学的多重内聚焦型叙事。四个主要叙事段落都采用了一个特定叙述者的视角,并由这个视角的持有者把自己的经历叙述出来。正如赵毅衡所说“特定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从而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电影《罗生门》中每一段叙事都浸透了聚焦人物有意无意的谎言。由于四段叙事之间明显的相互矛盾,用它们来重建事实的真相几乎不可能。这也正是小说《竹林中》及电影《罗生门》所要表达的主题,不是要找出谁是真凶,而是借由这个故事表达作者、导演对社会及人生的不同态度。 时空相接之间,每次前一段叙事结束后,樵夫、行脚僧、杂工都会展开一段评论,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对故事本身的评论,指涉着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 电影《罗生门》运用叙事中的评论来突出叙事的差异、间离和歧义性,并引导观者走向对叙述背后的隐含意义的解读。从这些谈论中可以看出三个人分别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