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进出口福利分析

()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国内生产下降至,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进口使本国消费者受益而生产者损失。综合考虑中国进口小麦仍然获利,因为消费者所获的利益总是大于生产者的损失,进口小麦的纯利益是。

()出口国福利分析:

?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贸易前,布的价格低于美国。贸易后,中国向美国出口布。结果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布市场出现短缺,造成国内布价格上涨,直至与国际市场价格一致。此时布停止出口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价格稳定下来,新价格比没有贸易时要高。

?贸易前布的国内市场价格,生产与消费量相等,贸易后价格上升为’,国内生产增至,消费量降为,生产超过消费部分为出口。

?对布的消费者:出口没有得到好处:不仅消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布的出口贸易中,消费者只有损失没有获利。由于布价格提高,消费者盈余减少了a部分。

?对布的生产者:出口带来很大利益,既增加产量,又卖了高价。生产者盈余增加和。?出口使本国消费者受害而生产者得益。综合考虑中国出口布仍然获利,因为生产者所获的利益总是大于消费者的损失,出口布的纯利益是。

()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

?在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益的同时,美国作为布的进口国、小麦的出口国也从贸易中获得了净利益。新古典模型表明,一国不仅从扩大出口中获得利益,而且从开放市场同样提高社会福利。国际贸易的结果不是“一赢一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双赢的局面。

?各国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贸易后价格变动的幅度,本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一般说来,价格变动幅度越大,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净收益越大。

二、特定要素模型

在赫-俄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如果要素种类多于产品种类,如说三种要素、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模型又称“特定要素模型”。其基本思想可追溯到世纪年代的哈伯勒()、哈罗德()、俄林()、维纳()等人,真正建立模型、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萨缪尔森和琼斯。年代后期,尼瑞、马萨又进一步分析,将“特定要素模型”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俄模型”。

.基本模型

()基本假设

?两种产品:布和小麦;

?三种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土地,其中资本、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布,土地只用于小麦,劳动是公共要素(普通要素),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

?资本和土地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是“流动要素”。

?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布和小麦,

?劳动资源总量,是用于生产小麦的劳动,是用于生产布的劳动。

国际贸易和实务第三章习题答案解析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国际贸易(海闻著)课后答案

第一章 导 论 1. 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 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 来。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 什么主要的区别? 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1) 加大贸易需求。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 产品的必要手段。 (2) 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 系。 (3) 改变贸易模式。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 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 (1) 贸易量迅猛增长。 (2) 贸易依存度加大。 (3) 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 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 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 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 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 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 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 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都不及西欧? 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 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特别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极大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相反,西欧各国割据,资源短缺,急需对外扩张,进口本国所需的产品,于是在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w w w . k h d a w .c o m 课 后 答 案 网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贸易实践的? 思路: ●第二章 2.证明李嘉图模型。 思路: 第一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有: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只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并且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5、规模报酬不变;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第二点,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为了清楚的说明这一模型,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同样的劳动人数,可能的产出是不同的。 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只能生产80吨。如果两国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能生产50吨,而美国能生产100吨。以下证明的例证均为基于这一假设。 第三点,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达为:产品A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相对于B)=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 对劳动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2)用相对成本衡量。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产品B)

关于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高双溪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004届)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分配(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最后再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贸易福利分析;恶性竞争;二价现象;短期分析;长期分析;原始价格 引言 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从1978年到2006年这短短的28年中,中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平均增长17%,入世5年来增幅更是高达30%。外贸结构迅速优化,外贸地位从世界第29位升至第3位,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8%提高到6.7%,对世界贸易贡献也从不到1%扩大到11%。进口增加了国内物品的数量和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出口又使国内生产者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利润。“国际贸易增加了用收入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资本积累提供了刺激”[1],David Ricardo

如是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也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但是一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不直接意味着国内每个国民都能从中受益。国际贸易会使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生产者和消费者受益不同,也会使流动性有差别的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受益不同,从而导致因贸易受损的集团成为贸易自由化的反对者[2]。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分析了发生贸易后贸易利益在现阶段新情况下不同利益集团间(主要分析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的分配。本文虽然有了一些新的分析,但在分析过程中不够深入,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限于某些原因,未能参考众多文献和资料;在分析二价现象中不知道该如何构建新的均衡模型;生产者剩余增加部分x0和x1的表示与解释;还缺乏实证的分析等等。1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社会福利程度通常用经济剩余来表示。它主要有3种形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剩余,其中社会剩余等于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生产者剩余指的是生产与进口相竞争的商品的利益集团。消费者剩余是指对进口商品有消费需求的利益集团。 1.1进口贸易福利分析

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利益

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不断牵连在一起,世界各国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紧密相连在一起了,然而在这一样的一个新时代下哪一个来决定一国的世界地位和实力呢,我们不言而明,那就是经济。从全球来看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能占到主导地位的都是经济,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下我想谈谈的就是中国的经济,说到中国的经济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如此般的落后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了数几倍,十倍,百倍乃至从GDP和GNP来分析就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中国的经济状况了,然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不在是以往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了,开始踏入一个新的台阶那就是经济的发展可以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看出我国经济的形式出现了大转变由之前的粗放型经济走向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那么在这样模式下发展数三十年之后我们迎来来一个新的世纪那就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21世纪了,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申请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开一扇大门中国终于在2001年正式成为世界WTO一员,中国将成为世贸组织的重要角色之一,将要面临很多问题的考验,从而推动中国在整个全球的经济的发展,为全球的其他国家打开了一个重要市场。 1978年,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30多年来多努力,中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1.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 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2.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外贸经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2.()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自然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3.二战后,国际分工向()过渡和发展。 A.垂直型B.水平型C.垂直型和水平型D.水平型和混合型 4.国际分工的形成始于()。

A.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 B.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 C.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5.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供求关系 B.买卖双方的约定 C.各国政府间的协 商 D.各国资源的禀赋 6.可以对国际分工起到推进或延缓双重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 B.资本流动 C.社会生产力 D.社会 制度 7.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国际分工主要是在()之间进行的。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宗主国与殖民地 8.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劳动强度()。 A.成反比 B.相同 C.成正比 D.不相关 9.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最初出现于国际分工的()。 A.萌芽阶段 B.形成阶段 C.发展阶段 D.深化阶 段 10.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

A.国际资本的流动 B.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C.大机器工业的建立 D.黄金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分工是() A.国际贸易的基础 B.国际市场的基础 C.国际贸易的产 物 D.国际市场的产物 E.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自然条件 D.资本流 动 E.上层建筑 3.对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C.生产力对于国际分工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 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 效应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 .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 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二、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消费者剩余为e PP E ;生产者剩余为e OP E ; 贸易后:消费者剩余为w PP E ',消费者剩余增长e w P P E E '(即1+2+3);生产者剩余为w OP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其中:面积1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2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口低价消费而来;面积3部分是在进口低价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2部分+面积3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12Q Q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34Q Q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13Q Q 。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24Q Q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e P w P 1e Q 2 e P w P 1 e 2 t P 3 4Q P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练习

第3章习题答案 1.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的更具优势,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1)美国和日本分工前的计算机对小麦的价格比分别是1C=25W和1C=20W。 2. (2)日本在生产计算机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3)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和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时,日本出口1台计算机,可换回22单位小麦,比之国内的1台计算机只能换20单位的小麦,节省了6个工作日。美国出口1单位小麦,可以换回1/22台计算机,比之国内的1单位小麦只能换1/25台计算机,节省了6/11个工作日。 (4)根据(3)的分析结果可知,当两国每进口1单位的产品时,日本比在仅有国内贸易时多获得2单位的小麦,美国则多获得3/550台计算机,两者的收益都增加了。 3.(1)A、B两国贸易前的布料对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是1C=1/2W和1C=2W,A国生产布料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小麦有比较优势。 (2)如果按照Pc/Pw=1进行国际贸易,A和B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益。因为A国出口1米布料能换回1千克小麦,比国内1/2千克小麦的获益大;B国进口1米布料,只需要花费1千克小麦的成本,比国内2千克小麦的成本低。 (3)两国从贸易中得益的界限为C:W=1:(1,1/2) (4)两国间将不存在贸易,因为国内的交换比例和国际间的一样。在这样情况下,或许可能存在随机的国际贸易。 4.在图1中当Dw与Sw的水平部分在P w/Pc=2/3和120单位小麦产量处相交,意味着此时世界市场对于小麦的总需求只有120单位,且全部由在生产小麦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美国生产。由P w/Pc=2/3得P c/Pw=3/2,则对应于图2,Dc 与Sc的交点将在120与240之间,此时英国生产其中的120单位,而剩余的部分由美国生产。由于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生产布料上具有比

国际贸易利益

第二章国际贸易利益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了解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的不同解释和看法,了解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 教学计划 共4课时 导入 第一节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第二节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 第三节对外贸易与国民利益 第四节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 兴趣导入 课堂教授 课后复习题 本章重点 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 对外贸易给国民带来的利益 本章难点 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动因理论 本章要点 复习思考题

兴趣导入 综观古往今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有着极其不同的解释和看法,而首先对国际贸易进行系统性论述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这两位经济学家,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最初的出色论述才有了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国际贸易理论,因此,我们将这两位经济学家称作国家贸易的鼻祖。 第一节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利益 一、解决社会再生产的继续 (一)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地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而交换又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乙方之间的媒介要素”。 马克思不仅仅把交换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要素”,而且还把交换当作“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也就是说,一般来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生产也起决定作用。 (二)恩格斯强调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基础地位 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没有交换,生产也能进行;没有生产,交换——正因为它一开始的交换——便不能发生。”由此可见,恩格斯把交换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看作几乎与生产同等重要。 二、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 世界各国社会生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而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之间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在生的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流通过程。 (一)对外贸易与社会两大部类的平衡 在世界各国社会生产提条件下,两大部类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一部类中的社会产品超过(或少于)两大部类中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而第二大部类中创造的社会产品不能满足(或超过)过剩(或不足)的第一部类社会产品的替换,进口(或出口)必要的消费资料,以解决两大部类的不平衡发展。 (二)对外贸易与产品的实现 1、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实现问题。 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产品大大超过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期,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英国所生产的棉织品80%要输往国外。 例如: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主要是为国外市场而进行生产。日本造船、化肥、缝纫机和纺织机械的产品一半以上靠出口;汽车、电视机、人造合成纤维成品三分之一靠出口。美国农产品对出口以来很大,每亩耕地中有一亩是为出口而生产的。 2、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物形态的补偿: (1)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使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跨越了过境。随着欧美各国产业革命的成功,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实物形态的补偿出现了以下趋势: 第一,补偿的实物形态越来越多。从19世纪的金属扩充到20世纪的有色金属、石油,又扩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稀有金属。就连资源比较丰裕的美国也日益感到匮乏,需要通过对外贸易进行补偿。在13种现代经济所必需的矿产资源中,美国依靠进口的数目从1950年4种扩大到1970年的6种,1985年扩大到9种。制造一架喷气式飞机所需的最重要的6种原料,除铜外,都要靠进口。

国际贸易理论习题与答案

试一试】单项选择题: 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 )。 A .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 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C .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世界贸易量 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 A .提高 B. 下降 参考答案: 1. A 、 2. A 、 3. B 、 4. D 、 5. A 第一章 国际分工 试一试】单项选择题 )。 C .不变 3?—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 D. 变化方向不确定 )来反映。 A ?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量 4.转口贸易又称( A .直接贸易 C .过境贸易 B. 贸易差额 D. 国际贸易量 ) B. 间接贸易 D. 中转贸易 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 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 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 A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C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A .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俄林 2. 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 )。 A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B.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C .绝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D.相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3. 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目的是( )。 A ?培育自由竞争的能力 B.追求国内贵金属货币的积累 C .垄断国际市场 D.追求使用价值的增加 参考答案: 1. A 、 2. B 、 3. B 复习思考题 1 .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 什么是“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 3. 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5. 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 简述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内容。 7. 怎样认识和评价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8. 如果一个国家连一个成本优势的商品都没有,而另一个国家两种商品都具有成本优势,那么双方还会发生贸易 吗?即使进行贸易,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吗?两国还会实行自由贸易吗? 参考答案: 1-7 题答案参考教材 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讲课稿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 一、单选 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 1.商品 B.国别 C.劳动 D.时间 2.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 A.援助 B.垄断 C.经济增长 D.各国生产率不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当时,()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的是经济学家 ()。 A.李嘉图 B.俄林 C.穆勒 D.马歇尔 5.()已成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大小的指标,也是反映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重要指标。 A.国际价值 B.国际价格 C.产品的差别 D.贸易条件 6.()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购买能力。 A.收入贸易条件 B.自由市场价格 C.垄断价格 D.商品贸易条件

7. 帝国主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不等价交换,()占统治地位。 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 C.垄断资本 D.生产资本 9.穆勒在《》一书中,分析了两国贸易中两种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是由什么因素确定的。 A.国富论 B.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论贸易和转变 10.()价格基本上能客观地反映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状况,并且能得到各国普遍承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价格。 A.垄断价格 B.转移价格 C.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D.管理价格 二、判断 1.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就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 场的建立和发展。 2.形成商品国际价值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世界各国生产同 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 3.比较成本论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双方间进行分配的。 4.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背离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5.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利益随之而增大;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 益随之而缩小。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简答题 1、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1)国际市场调研 (2)寻找客户 2、寻找客户的途径: (1)出国访问; (2)根据国内外出版的各种进出口商名录、国内外报刊(比如国际商报)上的广告和出版物中的“贸易机会”,利用上面留下的联系方式,直接以函电等方式进行接洽; (3)邀请国内外进出口同业公会、商会、银行或有关贸易促进结构代为介绍; (4)请本国驻外国使领馆的商务参赞、代办处或外国驻本国使领馆的商务参赞、代办处代为介绍; (5)利用国内外的专业咨询公司介绍客户,他们的业务关系中有许多具有一定影响、专业经验和能力的客户; (6)在国外刊登广告招揽生意; (7)参加各种机构(如贸易中心、外贸协会)举办的商展,包括我国的出口商品展销会(如每年春秋季举办的广交会、一年一度的华东商品交易会和华北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及在国外举办的展销会; (8)利用互联网上各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B2B平台)的计算机数据库中提供的客户信息;(9)建立企业网站,对公司的发展历程、概况进行简单介绍; (10)直接走访进口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办事处; (11)到国外设立办事处,联络客户。 3、构成一项有效发盘的条件有: (1)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受盘人提出; (2)发盘的内容须十分确定;

(3)表明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 (4)必须送达受盘人。 4、构成一项有效接受的条件有: (1)接受必须由发盘中确定的收盘人作出; (2)接受的内容必须与发盘相符; (3)接受必须在发盘规定的期限内作出。 5、逾期接受一般无效,只能看做一项新的发盘。但公约规定,如果发盘人毫不延迟地用口头和书面通知受盘人,确认该接受有效,则该逾期接受仍有接受的效力。如果逾期接受是由于传递不正常造成的,对此,除非发盘人毫不延迟地通知受盘人,发盘因逾期而失效,否则接受有效,合同于该接受到达时成立。 6、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即可以作为合同成立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履行合同的依据,还有利于加强合同当事人的责任心,使其依约行事,即使履约中发生纠纷,也便于举证和分清责任,故书面合同成为合同的一种主要形式。 7、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是: (1)当事人必须在自愿和真实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2)当事人应该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3)合同必须有对价或约因; (4)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5)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8、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书面形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合同的约首(首部)、正文(主体)和约尾(尾部)。 五、案例分析 1、根据《公约》规定,发盘有效期开始的时间是以发盘到达受盘人所在地开始计算。本案例中虽然没有约定发盘有效期的起始时间,也是以发盘到达受盘人所在地开始,受盘人在4月17日收到发盘,4月19日就表示接受,在发盘人规定的15日以内。故双方合同关系成立,该公司可以向H公司索赔。 2、由于采用电传方式发盘到对方需要10个小时,如果当天下午2点发现问题,可以采用更为迅捷的方式,比如打电话等撤回该发盘,但是撤回的通知必须要在发盘之前到达受盘人所在地或者同时到达,撤回有效;而第二天9点发现该问题,由于发盘已经生效,如果发盘人要想取消发盘的效力,只能采用撤销的方式,但是撤销的通知必须要在对方接受之前到达受盘人所在地,撤销有效。 3、根据《公约》规定涉及到货物包装方式的变更,除非双方合同中另有约定,属于非实质性变更,只要原发盘人没有马上表示反对,接受是有效的,双方合同成立。 4、双方交易过程中确定要采用书面合同的形式,则合同的生效以签订书面合同为准。而本案例中我方明确表示交易达成需要签订确认书,但是后来对方将草拟的合同条款发给我公司,但是我方并没有确认,故双方合同关系不成立。 5、(1)1、双方交易已经达成。因为虽然我国在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明确提出不承认口头协议,只认可书面协议或合同。但根据公约的解释书面协议包括:函电、电子邮件等。所以合同成立。 (2)就此案例我方应向对方据理力争,陈述利害关系,否则可向我国法院起诉对方。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1.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a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b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b 0 Q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 ?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付” 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2.进出口福利分析

P’ S a b S P P a b P’ D D 0 Qs Qe Qd 0 Qd Qe Qs (1)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P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

浅析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浅析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摘要: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经贸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角度分析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所得,进而提出发展建议,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局势,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利益。 关键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研究 据商务部统计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727.61 亿美元,增速34.7%,其中出口总额15,779.32亿美元,增速31.3%,进口总额13,948.29亿美元,增速38.7%,贸易顺差达到1,831.04 亿美元。而近两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将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保持中国对外贸易继续增长态势,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利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工作重点。 一、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概述 关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两类。 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比较利益:即一国通过国际贸易能以相同的代价获得比贸易前更多的产品,或者以更低的代价获得与贸易前相同的产品。静态利益是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 所谓动态利益,是指由国家分工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由于要素流动以及中间产品贸易具有知识、技术等溢出效应强的特点,会给贸易国带来巨大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以及就业增加等动态利益。动态利益是开展国际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国际贸易对贸易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其动态利益上。 二、国际贸易静态利益分析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的由来在于各国拥有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或产品,进而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资源或产品的交换,实现较之本国封闭经济下更多的社会福利。因此,理论上认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使得无论是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均衡利益。但实际上,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产生的国际贸易利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却并不平衡。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比封闭状态下本国单独生产时更多的产品,但由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改善的不同,发达国家占有的比例更高;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成本上的绝对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在成本上的绝对劣势,发达国家只需付出较小成本的产品就可换取到发展中国家较多成本的产品。或者说,发达国家用较少的资源就能换取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源。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 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进出口福利分析 ()进口国福利分析: ?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国内生产下降至,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进口使本国消费者受益而生产者损失。综合考虑中国进口小麦仍然获利,因为消费者所获的利益总是大于生产者的损失,进口小麦的纯利益是。 ()出口国福利分析: ?自由贸易对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好与进口行业相反。中国生产布有比较优势。贸易前,布的价格低于美国。贸易后,中国向美国出口布。结果原来供求均衡的国内布市场出现短缺,造成国内布价格上涨,直至与国际市场价格一致。此时布停止出口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价格稳定下来,新价格比没有贸易时要高。 ?贸易前布的国内市场价格,生产与消费量相等,贸易后价格上升为’,国内生产增至,消费量降为,生产超过消费部分为出口。 ?对布的消费者:出口没有得到好处:不仅消费量减少,还要付高价。布的出口贸易中,消费者只有损失没有获利。由于布价格提高,消费者盈余减少了a部分。 ?对布的生产者:出口带来很大利益,既增加产量,又卖了高价。生产者盈余增加和。?出口使本国消费者受害而生产者得益。综合考虑中国出口布仍然获利,因为生产者所获的利益总是大于消费者的损失,出口布的纯利益是。 ()贸易双方的收益分析 ?在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益的同时,美国作为布的进口国、小麦的出口国也从贸易中获得了净利益。新古典模型表明,一国不仅从扩大出口中获得利益,而且从开放市场同样提高社会福利。国际贸易的结果不是“一赢一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双赢的局面。 ?各国收益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贸易后价格变动的幅度,本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一般说来,价格变动幅度越大,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净收益越大。 二、特定要素模型 在赫-俄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两种要素、两种产品,产品与要素的种类相等。如果要素种类多于产品种类,如说三种要素、两种产品,贸易对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种要素、两种产品模型又称“特定要素模型”。其基本思想可追溯到世纪年代的哈伯勒()、哈罗德()、俄林()、维纳()等人,真正建立模型、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萨缪尔森和琼斯。年代后期,尼瑞、马萨又进一步分析,将“特定要素模型”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俄模型”。 .基本模型 ()基本假设 ?两种产品:布和小麦; ?三种要素投入:劳动、资本、土地,其中资本、土地是特定要素,资本只用于布,土地只用于小麦,劳动是公共要素(普通要素),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 ?资本和土地在部门间不会流动,而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是“流动要素”。 ?各个要素达到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本和土地都分别被用于生产布和小麦, ?劳动资源总量,是用于生产小麦的劳动,是用于生产布的劳动。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测试题答案

第三章测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社会效用的__________点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 3、 _____________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双方国家不能实行完全的生产专业化。 4、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解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__________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大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种 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9、在绝对成本贸易模型和相对成本贸易模型中,当边际成本不变时,贸易参加国可实行_______________专业化分工。 10、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1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12.穆勒在其相互需求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方面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由于忽略了对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 二、判断题 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8、在一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

国际贸易第二章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交易磋商案例分析 模块一对外磋商程序(一) 案例2---1 出口脱皮芝麻磋商案 【一】案情: 泰国A(下称A公司)2003年2月23日致电我国湖北B公司(下称B公司)询购脱皮芝麻,电文如下:欲购2002年产脱皮芝麻204吨,4月装运,请报CIF曼谷实盘价。B公司2月24日发盘:你23日电悉。发盘,脱皮芝麻204吨,每吨782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27日复到有效。 A公司2月26日复电:你24日电悉。价格偏高。如降价,购买250吨。 B公司2月28日复电:你26日电悉。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消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4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4日复电:你28日电悉。用户要求延展发盘,请合作。 B公司3月7日复电:你4日电悉。发盘展期至3月14日。 A公司3月12日复电:你7日电悉。接受你发盘。脱皮芝麻250吨,每吨780美元,CIF曼谷,4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除通常装运单据外,要求提供产地证、植物检疫证明书,提供适合海洋运输的良好包装。 B公司发现脱皮芝麻市价上涨,不想成交,于3月16日致电A公司:你12日电悉。抱歉,脱皮芝麻世界行市变化,在收到你接受电报前我货已售出。 A公司3月17日复电:你16日电悉。对你货已售出我感到惊讶并提出异议。你7日电已将发盘有效期延展至3月14日,我于12日接受此实盘,是有效的接受,合同已告成立。如4月交货有困难,我可与用户商谈延期一个月,但不保证有任何结果。 B公司3月20日复电:你17日电悉。250吨脱皮芝麻确已售出,深表歉意。现应你请求,经过努力可供脱皮芝麻150吨,每吨790美元,CIF曼谷,5月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中国北京仲裁。3月23日复到有效。 A公司3月22日复电:你20日电悉。在目前情况下无法谈新的交易,我坚持我3月12日电。我接受你的实盘是有效的。如你不履约交货,根据目前市价,你应赔偿损失每吨10美元,共2500美元。考虑你方情况,为表示我方合作,我可同意5月装运,但须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原价。请电告合同号码,以便开证。如不同意上述建议,则只有提请仲裁解决。 B公司3月25日复电:你22日电悉。考虑到双方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同意你方建议,按每吨780美元CIF曼谷售给你250吨,5月装运,即期信用证付款。合同号码980223号,航寄中。 A公司3月28日复电:你25日电悉。谢谢你方合作并理解你方处境,待收到合同后即开证。 【二】案情分析: 〔1〕本案例的焦点问题: 本案例的焦点问题在于我国湖北B公司3月7日所做的发盘是“实盘”还是“虚盘”,对该公司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及泰国A公司于3月12日所做出的接受表示是否有效。〔2〕本案例的特点: 本案例表现出的特点在于在国际贸易往来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虽然我国各行业以及企业在掌握、适用国际惯例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部分企业仍然缺乏既熟悉国际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