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研究现状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研究现状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研究现状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

研究现状

钟徽,万明习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系,西安(710049)

摘要:HIFU技术由于无创或微创治疗的特点,近年来成为国际超声治疗学领域一个热门课题,并在我国初步实现了临床应用。高效、准确、个性化的治疗是HIFU治疗追求的目标,于是对于HIFU治疗前引导、定位,治疗中监控及治疗后评价的研究成为HIFU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以HIFU治疗物理机制(热机制、空化机制)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接着探讨了监控、评价HIFU形成的损伤常采用的几种组织参数定征方法(包括声学参数、力学参数等);然后比较了主要的三种成像方式,即MRI、CT和US成像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最后讨论了HIFU监控成像及评价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监控成像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可从体外将超声波聚焦到体内,在焦区处形成局部的高能量,产生热效应、空化效应等物理现象,使靶区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并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目前已成为国际超声治疗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并在我国实现了临床应用。高效、精确、个性化的治疗也是包括在HIFU物理治疗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实现对治疗靶区的精确定位、治疗过程的精确控制以及治疗效果的适当评价,HIFU治疗的监控成像及评价问题已被提上日程。本文分别从以下三个层次——以HIFU治疗物理机制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以组织参数定征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以及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三种成像方式——对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

1. 以HIFU治疗物理机制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

HIFU治疗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机械机制、热机制、空化机制以及细胞、分子层次的物理机制,其中热机制和空化机制是与HIFU治疗监控成像相关的机制。

1.1热机制:

HIFU治疗的物理机制主要是热机制,其原理是利用组织对超声波的吸收,将声能转换为热能,在短时间内(0.5~5s)使焦区处的靶组织(如肿瘤)温度上升到65℃以上[1],产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MRI的温度成像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医学影像学诊断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MRI可对组织温度的改变进行成像,其原理为:MRI的T1驰豫时间对温度比较敏感,它与温度呈正比关系,其信号强度则和温度呈近似反比关系,即温度越高的区域,在MRI图像上的亮度越低。通常可采用T1加权图像对组织温度的改变进行间接成像。

MRI在引导激光热疗的方面已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自从Jolesz 和 Jakab在1991年证明了超声换能器可在MRI扫描器内使用后,Cline和Hynynen等人[2]的研究表明,利用MRI 的温度成像引导HIFU治疗也是可行性。Hynynen提出了MRI引导HIFU治疗的具体方案,即在治疗前用HIFU进行低剂量的辐照(不形成组织损伤),使组织温度适当上升,用MRI 温度成像来进行HIFU焦区定位,以引导HIFU治疗。

Bohris和Jenne等人[3]进一步将MRI用于HIFU治疗的“实时”温度监控中。他们的研究表明,MRI温度测量可与HIFU治疗同步进行,而不会干扰治疗过程,MRI的温度分辨率优于1℃,成像时间约为3s,可近似看作“实时”。

(2)超声的温度估计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超声估计温度的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超声估计组织温度的主要原理是:温度的升高会使声速发生改变,并使组织产生热膨胀,从而使超声回波信号在时域或频域的特性发生改变,通过估计这些参数的变化可间接地估计组织温度的改变情况。

Maass-Moreno和Damianou等人[4][5]进行了超声回波信号估计HIFU引起的组织温度改变的研究。他们建立了组织温度与回波时移关系的解析模型。从他们的模型中可以得出,时移主要取决于回声路径上的平均声速,组织热膨胀对时移的影响较小,但限制了焦区处的温度估计精度,时移与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在HIFU照射离体肌肉实验中,他们采用了互相关技术估计时移。实验结果表明,在组织温度上升约10℃以下,时移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但上升到更高温度时,即组织温度达到50℃以上时,线性关系不再存在,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高温下的组织损伤有关。

Simon,Philip等人[6]提出利用超声回波的复自相关函数相位来估计时移,得到了组织仿体的二维温度估计图像,其温度估计精度为0.5℃,空间分辨率为2mm。由于热-声透镜效应,会使温度图像产生横向波纹,研究中采用了可分离的二维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对数据进行滤波,以消除图像中的横向纹波,但这是以降低空间分辨率为代价的。他们的实验仅在较低的温度水平(<40℃)下有效。

Seip和Ebbini等人[7]提出了另一种组织温度的超声回波估计方法。该方法基于离散散射模型,认为大多数生物组织具有半规则的网格状散射子群,可通过估计由温度引起的散射元平均间距的改变来估计组织温度。他们发现散射元平均间距与超声背向散射信号频谱的谐

△振频率有关,从而建立了谐振频率的变化f

△的关系,理论和实验均表明f

△与温度变化T

△,他们采用了AR模型。在得到一维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呈线性关系。为精确估计f

与T

他们也得到了二维的温度图像,并第一次将超声温度估计法用于超声热疗的实时温度控制中。他们的方法其温度估计精度为0.4℃,空间分辨率为3mm。同样,他们的所有实验也是在较低温度水平下进行的,并且该方法理论上只适用于肝等具有规则间距散射子的组织。

另外,最近关于超声温度成像有一些新的报道。Miller,ter Haar等人利用温度产生的回声应变来进行温度成像,研究中的温度上升范围为2~15℃,他们提出可以将此方法应用于超声治疗前的引导。Konofagou等人研究了超声刺激声发射(Ultrasound-Stimulated Acoustic Emission ,USAE)与温度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在超声低功率辐照下,USAE的幅度与温度呈线性关系,而较高功率下,线性关系则不存在。这两种方法尚处于较为初步的研究阶段。

(3)CT的温度成像研究

利用CT进行HIFU监控成像研究的报道较少。Jenne和Bahner等人[8]利用临床CT扫描器对HIFU治疗进行了温度成像研究。用CT进行温度测量的物理机制为: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值正比于组织的密度,温度的改变由于热膨胀而引起组织密度的改变,故可以通过测量组织密度来进行温度估计。研究发现CT number(HU)与组织温度近似为线性反比关系。HIFU 低剂量辐照时图像上产生可逆的亮度变化,高剂量时,则产生不可逆的亮度变化,认为与组织损伤有关。

1.2空化机制

空化机制通常是指液体中的微小气泡(空化核或HIFU高热引起的汽化),在超声波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振荡、生长、收缩、崩溃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理论与实验研究已证实,声空化过程可以将声场能量高度集中于极小的空化泡内,并在空化泡崩溃瞬间将其释放出来,形成局部高温(>5000K),高压(> 5×107Pa),强冲击波,射流等极端物理条件,使其周围的组织细胞遭到破坏。一般认为,HIFU治疗中引起的空化效应会使损伤组织的形状、尺寸发生改变,并使损伤位置前移,故治疗过程中应尽量对空化现象进行抑制。

(1)超声成像系统对空化现象的观测

空化现象所产生的气泡可以使超声回波信号明显增强,在B超图像上形成亮斑从而易于识别。实际上,目前临床上应用的HIFU系统,采用了常规B超成像对HIFU治疗进行监控,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刘宝琴、王智彪等人[9]通过比较离体牛肝组织在HIFU靶区辐照前后的超声声像图变化和灰度值变化来观测损伤情况,发现辐照后即刻超声图像明显较辐照前回声增强,即灰度值增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灰度值又逐渐降低,直至达到稳定状态。最后的灰度值仍比辐照前有所增强。但Arefiev等人的研究实验却显示,新生成的焦斑在B超图像上显示回声增强,在对应的位置产生亮斑,等到一定的时间后,焦斑区域产生的回声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认为这是由于空化气泡逐渐溶解的缘故。

由于空化现象在B超图像上产生的亮斑并非一直稳定存在,究竟如何利用空化形成的亮斑来反映HIFU的实际损伤,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刘宝琴等在实验中通过比较超声图像面积与实际损伤面积的关系发现,HIFU辐照后即刻前者明显大于后者,1分钟左右后,二者近似相等,2分钟以后,前者则小于后者,认为辐照后1分钟是反映实际损伤尺寸的适当观测时间。J. Seo和B.C. Tran等人[10]做了狗的肾脏离体实验,发现空化会引起超声回声增强,其增加强度的衰减情况与HIFU辐照后实际损伤有着一定的关系。他们提出一个衰减半周期(t half)的概念,即HIFU辐照后即刻增强的回声强度衰减至其一半时所用的时间。他们的实验研究发现,形成损伤的t half要比未形成损伤的t half大的多,前者平均为13s,后者平均为45s。他们认为这一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IFU辐照的损伤情况。以上两种实验研究都是在特定组织内进行的,并且仅做了比较定性的分析,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一些学者还对HIFU与B超系统的同步,以进行实时监控成像做了研究。Shahram Vaezy, Xuegong Shi等人[11]选取B超成像一帧中的某一时刻作为HIFU辐照的同步时刻,设定HIFU 辐照时间为B超成一帧像所用时间的一半,使得观测区域不被HIFU信号干扰,实现了HIFU 治疗的实时监控成像。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在较低HIFU剂量下,图像上观测到的强回声区在解剖学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损伤,也就是说空化阈值低于损伤阈值,于是他们提出可利用这一现象进行HIFU治疗前引导、定位。不过他们提出的B超系统需要引出一个同步信号,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常规B超系统。于是,Neil Owen, Michael Bailey等人又提出用HIFU探头作为信号接收器,接收成像脉冲信号以提供触发,认为这种方法适用于任意超声成像设备,此方法也正处于研究中。

(2)MRI、CT成像系统对空化现象的观测

在MRI与CT监控HIFU治疗的研究实验中,空化现象也被观测到。

Damianou, M. Pavlou等人在研究中发现,T1加权图像不能看到空化气泡的产生,气泡和损伤在图像上的亮度相同。而T2加权图像可检测到空化气泡,气泡比损伤组织在图像上显得更亮。他们认为如果HIFU治疗为纯热机制时,利用T1加权的图像较为合适,如果HIFU治

疗利用的是空化机制时,则T2加权图像适合用于监控。

在HIFU治疗的CT监控成像研究中,发现在较高HIFU剂量时,CT图像上可观测到可逆的组织低密度的变化。由于在低于这个剂量之前,组织有一个不可逆的高密度的变化,并证实这是HIFU引起的组织损伤造成的。所以,这一可逆的组织低密度的变化被推测是由空化气泡的产生引起的。

2. HIFU形成损伤的组织参数定征成像方法

利用HIFU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热机制、空化机制进行HIFU监控成像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反映HIFU治疗的实际损伤程度,故无法通过它们来评价HIFU治疗的实际效果。所以,接下来我们将讨论真正以评价HIFU损伤为目的的组织参数定征成像方法。

2.1 MRI、CT成像系统对组织损伤的观测及评价

早在九十年代初,Hynynen等人[12]就提出了用MRI监控HIFU引起的组织凝固性坏死的概念。他们在HIFU辐照较长时间后(2-4h)观察MRI的T1加权、T2加权和质子密度加权的图像,发现T2加权图像和质子密度加权图像均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区别(亮度增强),且解剖后的切片观察表明损伤的实际尺寸与T2加权图像上的损伤尺寸符合的很好,而T1加权图像几乎不能识别损伤的边界。后来Cline和Darkazanli等人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一般认为,MRI能观测到组织损伤的原理是由于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后,组织结构和水分含量发生的改变在MRI图像上的反映。

如前所述,在CT监控成像研究中发现HIFU引起的组织损伤在图像上呈现不可逆的高密度变化,这可能是由于组织损伤后水分缺失造成的。

2.2 组织损伤的声学参数估计及成像方法

八十年代以来,超声组织定征一直都是超声诊断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在不同病理状况下的组织中传播特性的不同,通过特定的超声传播参数(例如声速、背向散射系数、衰减系数、非线性等)来区别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同样的,HIFU治疗后会引起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也会导致其声学参数发生改变。Bush等人[13]的实验研究证明了HIFU引起的组织损伤的一些声学参数确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将超声组织定征用于区别HIFU治疗后的坏死组织和健康组织,并对组织损伤程度进行适当评价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1)损伤组织的超声衰减系数估计及成像方法

早在1984年,J. Ophir就对超声组织衰减系数估计的研究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14],超声衰减系数是被研究最多的评价HIFU治疗效果的参数之一。HIFU治疗后,损伤组织的衰减系数增大的原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一些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凝固或损伤内部出现空洞引起的,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Damianou等人[15]研究了狗的软组织的衰减和吸收系数与HIFU引起的温度以及热剂量改变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温度低于50℃时,衰减和吸收系数变化不明显,高于50℃后,衰减和吸收系数逐渐上升,在65℃附近达到最大,温度冷却后仍保持高衰减,故认为组织衰减系数的增大不是由于温度引起,而是由于组织变性引起的。他们发现,损伤后的组织衰减系数是损伤前的2倍左右。

此后,许多学者对组织损伤后的衰减系数变化情况进行了离体和在体的研究[16][17],

并利用衰减系数进行了损伤衰减成像的研究[18]-[20]。这些研究都基于衰减系数随频率线性变化的假设,即满足)()(00f f f ?+=βαα。这一假设已被证明在大多数生物组织中是成立的。一些研究表明,HIFU 引起的组织损伤其平均衰减系数(α)都比损伤前增大,增大的程度大约为损伤前的2倍,但衰减系数随频率变化的斜率(β)变化却不明显[16][20]。

Peter D. Bevan 等人采用B 型扫描超声成像系统进行了损伤衰减成像,分别采用了频移算法(估计β)[18]和对数包络斜率算法(估计α0)[19]对超声衰减进行估计。其中频移算法仅在仿真结果中有效,仿体和离体组织实验均被电噪声严重干扰;对数包络斜率算法则在仿真和仿体实验中都可以较好地区分损伤组织和正常组织,但离体组织实验由于低信噪比得到的结果不甚理想。

Ribault 等人[20]提出了一种剪影法进行损伤衰减成像。研究中采用谱矩法(估计β)和多窄带技术(估计α和β)估计HIFU 损伤前后每条扫描线的超声衰减(机械扫描平面垂直于声束),发现估计的β前后变化不大,不足以用来成像,α则变化明显,于是得到损伤前后的α衰减图像,然后将二者相减,得到的剪影图像与组织切片相比较,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HIFU 的损伤区域。然而实验中的衰减估计是用整条扫描线的数据实现一个衰减估计,即是用三维的数据信息得到二维的衰减图像(成像平面垂直于声束),对于平行于声束方向的局部衰减估计精度则不能满足成像要求。

(2)损伤组织的非线性成像方法

利用超声传播的非线性对组织损伤进行成像,也有一些学者做了初步的研究。Ebbini 等人[21]采用二次谐波成像对HIFU 引起的组织损伤进行观测,发现二次谐波图像比基波图像对比度更大,且更能准确的反映组织损伤的形状与尺寸,其原理还待进一步考证。

2.3 组织损伤的弹性力学参数估计及成像方法

生物组织弹性成像被提出来以后,就成为超声诊断学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之一。该方法最初是基于人工触诊的思路,为探测体内深部的癌变组织而提出的。其原理为:病理状况下的组织(如癌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相比较,其弹性力学特性发生了改变(通常变硬),对组织弹性参数进行成像,可识别病变组织,达到诊断的目的。然而直接对生物组织的弹性参数(如杨氏模量等)进行成像则比较困难,于是J.Ophir 提出弹性图(elastography )的概念,对生物组织施加一定的应力,对产生的应变进行成像,从而间接的反映生物组织的弹性特性。大部分的弹性成像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这种方法展开的。

Stafford 等人最初是在激光引起组织热损伤的弹性成像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发现损伤后的组织和正常组织相比较,其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即弹性变小,组织变硬。同时,Chen and Humphrey 等人研究发现加热形成的组织损伤,其力学性质的改变只与损伤的程度有关而与加热的机制无关。随后一些研究证实了HIFU 引起的组织损伤也具有弹性变小的特性,于是许多利用弹性成像的方法对HIFU 损伤组织进行定征的研究被陆续报道。

Kallel 等人[22]和Righetti 等人[23]将HIFU 辐照后的离体组织放入一个静态加压的容器内,然后得到组织截面的弹性图。图像上比较清晰的看到了损伤的组织比周围组织应变小,其应变对比度在-2.5~-3.5dB 之间。组织切片证明了实际组织损伤大小与弹性图上测量的损伤大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Souchon 等人[24]进一步做了组织在体实验研究,他们采用气球施压的方式,得到了HIFU 治疗前列腺癌产生的组织损伤的弹性图。他们做了31例病人的治疗,其中2例病人做了局部治疗,29例病人做了整个前列腺的治疗。局部治疗后用MRI 图像作为参考,MRI

图像上的损伤区域在弹性图相应位置上呈现出尺寸相近的低应变区域,图像对比度在1.6~3.2之间。全局治疗后的结果显示,整个前列腺比治疗前变硬,施加同样压力下的应变降低了40%~60%。另外,发现实验中产生了一定的解相关,分析可能是由于低信噪比和组织运动引起的。

上述研究工作主要采用了静态施加机械压力的方法估计组织应变,从而得到组织弹性图。Parker等人[25]和Lawrence等人[26]提出采用振动声弹性图(vibration sonoelastography)来进行实时损伤检测。他们利用一个低频振动源在离体组织内产生低频、低幅的剪切波,采用先进的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实时观测振动响应,发现由于损伤组织其硬度比周围组织大,使振动模式在损伤区产生局部干扰,在图像上的相应位置形成一个暗色区域。Lawrence等人用此方法得到了损伤的3D振动声弹性图,并估计出振动声弹性图上测量的损伤体积为实际损伤体积的90%左右。

声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aging,ARFI)也是利用组织弹性力学性质进行成像的方法之一。其原理为:聚焦超声在焦点处产生的声辐射力可使局部组织产生位移,组织弹性越小,则位移越小,故可根据位移的大小来判断组织的弹性性质。Lizzi等人[27]将声辐射力成像方法用于HIFU的治疗监控,他们做了仿真和离体的实验,并分析了各种影响辐射力方法的因素,初步证明了用辐射力引起的位移来监控HIFU引起的损伤是可行的。

超声刺激声发射(USAE)实际也是由超声辐射力产生的一种现象,其原理为:利用两个共聚焦的超声探头,使其工作频率稍有不同,在焦区处形成干涉,产生低频振动,焦区处的物体也随之振动而发射低频声波,此声波可用水听器检测,然后采用扫频的方法检测物体的谐振频率,此谐振频率即与物质的机械参数(如弹性)有关。Fatemi,Greenleaf等人利用这一现象最先提出超声刺激振动声谱图(Ultrasound-Stimulated Vibro-Acoustic Spectrography,USV AS)的概念。此方法也可用于估计组织内部的弹性力学特性。Konofagou 等人[28]进行了超声刺激振动声谱图监控超声外科的仿真研究,发现组织弹性减小会使平均谐振频率下移,但用平均频移来反映组织弹性的改变不够可靠和精确,在谐振频率或更高频率的超声刺激下观察组织的声发射响应则是可以用来检测损伤的较好方法。此方法的实验研究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用MRI的弹性图像来进行HIFU损伤评价也有报道。Jan M.Boese等人提出用MR-弹性图检测HIFU形成的损伤,并发现MR-弹性图与T1、T2加权图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对比度则明显大于T1、T2加权图像。该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3. MRI、CT和US三种成像方式的比较

无论是利用HIFU治疗中产生的热效应、空化效应来进行HIFU引导和监控,还是利用HIFU形成的组织损伤的声学参数和力学参数的改变来进行HIFU监控和评价,有三种成像方式可供我们选择,即MRI、CT和超声(US)成像。

一般说来,MRI方式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成像方式,T1加权图像可用于较为精确的温度成像,T2加权图像可清晰分辨坏死组织和健康组织的界限。MRI成像方式的优点是图像对比度鲜明,空间分辨率高,可进行损伤尺寸的定量分析,且不影响HIFU治疗声场。但MRI也有其不易克服的缺点。MRI成像断面比较固定,不够灵活,且不易实现实时监控成像。为了进行快速成像,各种梯度脉冲序列被用于MRI成像,但得到每幅图像的时间仍至少需要几秒。另外,MRI比较昂贵,对于某些人群不适合,例如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孩子以及身体太胖的人。

采用CT成像方式进行HIFU监控成像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可能是由于CT对人体会产生较大副作用的缘故。CT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也都比较高,可以进行温度成像和识别组织损伤。对于分辨率要求较高,而又不能使用MRI的病人,CT提供了一种成像方式的选择。

超声成像方式由于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且较易实现与HIFU探头的机械兼容,成为比较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HIFU临床治疗的监控就采用了常规B超的成像方式。常规B超实际得到的是组织背向散射信息,而一些研究发现,HIFU治疗后的损伤组织其背向散射信号与治疗前相比变化并不大[13][29],常规B超观测到的实际是空化气泡的散射信息,而这一信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所以,常规B超并不能反映实际的损伤情况。将超声组织定征的一些方法用于HIFU治疗前后的组织参数定征,则是对HIFU 损伤进行监控、评价的一条较好途径。这些方法包括估计组织声学参数(衰减、声速、非线性等)的改变和力学参数(粘弹性等)的改变等。然而超声成像方式最难以克服的一个缺点就是分辨率较低,图像没有MRI、CT清晰。

总之,MRI、CT和US这三种成像方式各有其优缺点,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若不考虑价格因素,MRI成像方式是目前最佳的成像方式。而超声成像方式灵活性高,尽管目前尚未发挥其优势,仍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成像方式。

4. HIFU监控成像及评价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HIFU的热机制是其主要的治疗机制,但与传统的超声热疗(温度42~46℃左右,治疗时间1小时左右)不同,HIFU治疗是在较短的时间内(0.5~5s)使组织温度上升到较高水平(>65℃),使组织迅速发生凝固性坏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组织温度成像及实时监控是比较困难的。这是由于如果采用MRI进行温度监控,得到一幅图像至少需要几秒,从而无法实现实时监控;若采用超声进行温度成像,超声温度成像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声速的改变和热膨胀产生时移,采用互相关方法来估计温度的,而HIFU短时间内的治疗使组织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会引起信号的解相关。因此,利用温度成像进行HIFU治疗过程的实时监控似乎并不可行。但在较低温度下(不引起损伤),声速的改变和热膨胀与温度具有某种线性关系,可进行比较精确的成像。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在HIFU治疗前先进行低剂量的辐照,使温度上升不致引起组织损伤,利用温度成像进行HIFU治疗前引导、定位。治疗前的引导、定位对成像速度没有太高的要求,故采用MRI方式也是可行的。

HIFU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空化现象也是其不可忽视的机制之一。空化现象较为复杂,空化引起的组织损伤其形状和大小都是不可预知的,并且会造成损伤位置的前移。一些研究发现[11],在HIFU辐照低于组织损伤剂量时可看到空化现象产生的增亮区域,提出利用此现象进行HIFU治疗前引导。但此种现象是否对于任何组织、任何个体都存在,以及究竟多大剂量才能使组织产生空化现象而不致引起损伤似乎难以确定。因此利用空化现象进行HIFU 治疗引导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方法。另外如前所述,目前临床上利用HIFU治疗后即刻在超声图像上形成的亮斑来评价组织损伤情况,也是依据不足的。所以作者认为,在空化现象没有充分得到了解的情况下,在HIFU治疗中应尽量抑制空化现象的产生,以免造成损伤的复杂化。

HIFU的热机制和空化机制都难以真正反映HIFU治疗的实际损伤状况,因此不宜用于HIFU治疗评价。损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一些特性发生了改变,如声学传播特性、力学特性等,故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性对HIFU治疗效果进行评价。MRI的T2加权图像能较好

的识别损伤区域,但仍难以进行定量的损伤程度估计。一些研究发现,损伤后的组织其超声衰减特性和弹性力学特性改变较为明显,损伤程度与这两个参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故采用这两个参数进行HIFU损伤评价是比较可行的。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说,对于组织衰减进行成像,空间分辨率还不够高。对于弹性成像,无论采用静态施压方式得到弹性图还是采用低频振动方式得到振动声弹性图都不易在体内实现,采用辐射力施压的弹性成像方法则处于比较初步的研究阶段。评价损伤组织的其他参数特性改变的研究也有一些报道,这些方法大部分都可归结为超声组织定征方法。相信在超声组织定征方法的研究得到充分发展后,HIFU 损伤的组织参数定征成像评价方法也会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采用组织定征的方法进行HIFU监控和评价是比较有潜力的一种方法。

另外,HIFU的实时监控问题和运动补偿问题也是应该考虑的。MRI能够在HIFU工作的同时不影响其声场进行成像,但其成像时间较长从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超声成像则又受到HIFU声场的干扰,不能同步进行。目前临床使用的B超成像是在HIFU治疗后即刻进行观测的。然而超声成像序列和HIFU治疗序列交替工作是不难实现的,从而可以进行准实时的监控。如何更合理的安排成像序列和HIFU治疗序列的交替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HIFU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呼吸、心跳等因素会使组织产生位移,使不同帧间的图像产生偏移,为监控成像带来定位不准的问题。目前,一般采用局部散斑跟踪(互相关算法)的方法来进行运动补偿,而HIFU引起的组织损伤通常会使信号产生解相关,从而产生误差。如何进行适当的运动补偿也是HIFU监控成像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HIFU治疗的监控成像及评价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治疗前的引导、定位,治疗中的监控和治疗后的评价。其中温度成像适用于治疗前引导、定位,组织参数定征方法结合适当的实时监控方式和运动补偿方法,可用于治疗中监控和治疗后评价。MRI 和超声成像是两种可以比肩的HIFU监控成像方式,超声成像方式则更具有发展潜力也更具挑战性。

参考文献

[1] 冯若,“高强聚焦超声‘切除’肿瘤的机理”,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12):881-884.

[2] Cline HE, Hynynen K, Hardy CJ, et al., “MR temperature mapping of focused ultrasound surgery”, Magn Reson Med, 1994; 31(6):628-636.

[3] Christian Bohrisa, Ju¨rgen W. Jennea, et al., “MR monitoring of focused ultrasound surgery in a breast tissue model 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001; 19:167–175.

[4] Roberto Maass-Moreno, Christakis A. Damianou, “Noninvasive temperature estimation in tissue via

Ⅰ-2521.

ultrasound echo-shifts. Part. Analytical model”, J. Acoust. Soc. Am. 1996; 100(4):2514

[5] Roberto Maass-Moreno, Christakis A. Damianou, et al., “Noninvasive temperature estimation in tissue via

Ⅱ-2530.

ultrasound echo-shifts. Part .In vitro study”, J. Acoust. Soc. Am. 1996; 100(4):2522

[6] Claudio Simon, Philip VanBaren, Emad S. Ebbini, “Two-Dimensional Temperature Estimation Using Diagnostic Ultrasound”, UFFC, 1998; 45(4):1088-1099.

[7] Ralf Seip, Emad S. Ebbini,“Noninvasive Estimation of Tissue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Heating Fields Using Diagnositic Ultrasound”,IEEE, BME,1995; 42(8):828-839.

[8] J.W.Jenne, M.Bahner, et al., “CT On-Line Monitoring of HIFU Therapy”, IEEE ultrasonics symposium,1997

[9] 刘宝琴,熊树华,王智彪等,“超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生物学焦域的监控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11):687-689.

[10] J. Seo, B.C. Tran, “Evaluation of Ultrasound Tissue Damage Based on Changes in Image Echogenicity”, IEEE Ultrasonics Symposium, 2002

[11] shahram vaezy, xuegong shi, et al., “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reatment

using ultrasound imaging”,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2001; 27(1):33–42.

[12] K.Hynynen, A. Darkazanli and E.Unger, J.F.Schenck, “MRI-guided noninvasive ultrasound surgery”, Medical physics, 1993; 20(1):107-115.

[13] Bush NL, Rivens I, ter Haar GR, Bamber JC, “Acoustic properties of lesions generated with an ultrasound therapy system”, Ultrasound Med Biol, 1993; 19:789-801.

[14] Ophir J, Shawker T.H. and Maklad N.F., “Attenuation estimation in reflec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Ultrasonic Imaging, 1984; 6:349-395.

[15] Christakis A. Damianou, et al., “Dependence of ultrasonic attenuation and absorption in dog soft tissues on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dose”, J. Acoust. Soc. Am., 1997; 102 (1):628-634.

[16] R. L. CLARKE, N. L. BUSH and G. R. TER HAAR, “The changes in acoustic attenuation due to in vitro heating”,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2003; 29(1):127–135.

[17] Vesna Zderic, Amid Keshavarzi, et al., “Attenuation of porcine tissues in vivo after 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 treatment”,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2004; 30(1): 61–66.

[18] Peter D. Bevan and Michael D, Sherar, “B-scan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rmal coagulation in bovine liver: frequency shift attenuation mapping”,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2001; 27(6):809–817.

[19] Peter D. Bevan and Michael D, Sherar, "B-scan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rmal coagulation in bovine liver: log envelope slope attenuation mapping”,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2001; 27(3):379–387.

[20] M.Ribault, J.Y. Chapelon, et al., “Differential attenuation imaging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lesions”, Ultrasonic imaging, 1998; 20,160-177.

[21]Hui Yao, Pornchai Phukpattaranont, and Emad S. Ebbini, “Detection and mapping of thermal lesions using dual-modeultrasound phased arrays”, IEEE Ultrasomcs Symposium, 2002

[22] Faouzi Kallel, R. Jason Stafford, et al., “The feasibility of elastographic visualization of hifu-induced thermal lesions in soft tissues”,Ultrasound in Med. & Biol., 1999; 25(4):641–647.

[23] Raffaella Righetti, Faouzi Kallel, et al., “Elast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hifu-induced lesions in canine livers”,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1999; 25(7):1099–1113.

[24] Re′mi Souchon, Olivier Rouvie`re, et al., “Visualisation of hifu lesions using elastography of the human prostate in vivo: preliminary results”,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2003; 29(7):1007–1015.

[25] Kevin J. Parker, Dongshan Fu, et al., “Vibration sonoelastography and the detectability of lesions”,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1998; 24(9):1437–1447.

[26] Taylor, L.S.; Wang, P.; Rubens, D.J.; Parker, K.J, “Three dimensional in-vitro thermal lesion monitoring using vibration sonoelastography”,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03; 29(5), Supplement: S57

[27] Frederic L. Lizzi, Robert Muratore, et al., “Radiation-force technique to monitor lesions during ultrasonic therapy”, Ultrasound in Med. & Biol., 2003; 29(11):1593–1605.

[28] Elisa Konofagou, Jonathan Thierman and Kullervo Hynynen, “Ultrasound Surgery Monitoring using Vibroacoustography-A Simulation Study”,IEEE Ultrasonics Symposium,2000

[29] ter Haar, “Acoustic Surgery”, Physics today,2000

Current Research of Monitoring Imaging and Evaluation for

HIFU Therapy - A Review

Zhong Hui, Wan Mingxi

The Key Laboratory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bstract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technique becomes a hot spot research due to noninvasive local destruction in ultrasound surgery area recently.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in clinic in China. For effective and precise therapy, targeting and image guidance, monitoring imaging and lesion evalu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HIFU surgery must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at first introduces the monitoring and imaging methods based on physical mechanism of HIFU therapy. Then several method based on ultrasound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for assessing tissue lesion induced by HIFU are proposed. And three main imaging modalities, i.e. MRI、CT and US, are compared. At last some problems presented in monitoring imaging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s for HIFU surgery are put forward,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Keywords: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Monitoring Imaging

高能超声聚焦刀完整版

高能超声聚焦刀就是利用超声波作能源,从体外分散发射到身体里边去,在发射透射过程中间发生聚焦,很多超声波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一个点上通过声波和热能转化,形成一个高能治疗点,它可以把肿瘤杀死。 在这台机器上,发射器由体外分散发射超声波透入人体,每束超声波进入人体后聚焦在一个点,它的焦点总功率相当于2.5万-5万台普通诊断B超机的能量总和,这么多的能量聚集在一个点上,产生能量很大的声能,如果这个点击中癌细胞内,那么超声能则被癌组织吸收,焦点区域的温度可达到70-100摄氏度,这个高温点就象一个手术刀在切割肿瘤,焦点区的癌细胞无一幸免。而高能超声聚焦在其所穿过的非治疗部位的能量不足以对组织造成损伤。 治疗原理 高能超声聚焦刀(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原理:1.1 高热效应 区别于低功率聚焦超声,HIFU治疗仪能将高强度的超声能聚焦于治疗区域,能在0.5秒内能迅速将目标区域组织温度骤升至70℃以上,使细胞内蛋白迅速出现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致死温度的临界点在42.5~43.0℃,而正常细胞则为45℃,对于肝脏组织而言,局部温度超过58℃即可致组织凝固性坏死)。 (2)空化效应:HIFU在靶区聚焦产生热效应的同时,靶区肿瘤组织细胞内的水份受交变声压作用形成空腔并长大,压缩,闭合。当这种空泡振动频率达到或接近超声波频率时,蒸气泡因急剧压缩出现微爆炸,产生冲击波,通过物理作用破坏肿瘤的高分子化学键,同时形成不饱和高活性的自由基,引起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导致靶细胞的破坏。 (3)机械效应:是超声最基本的原发效应,它使处在声场组织中的大分子细胞在这样变化的机械运动中,功能生理过程乃至整个结构都受到影响。现行一般认为,在低声强长辐照时间范围内,引起损伤的机理是热效应为主,而高声强、短辐照时间范围内,损伤机理以瞬态空化机制为主,当声强处于700-1500W/cm2 的中间范围时,损伤机理则主要来自机械效应。 (4)免疫反应:在对肿瘤进行超声治疗时,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产品的组成 ←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台、系统控制软件 ←定位系统:数字式彩色B超、治疗床 治疗系统:超声换能器,功率驱动器 ←水处理系统

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附件10: 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是指主要通过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肿瘤治疗系统(以下称HIFU肿瘤治疗系统)所进行的肿瘤治疗技术。系统由功率源、治疗控制、定位及实时评估、运动控制等部分组成。其治疗原理主要是利用聚焦于生物组织中的高强度超声产生的热效应,使治疗焦域处的组织瞬间凝固性坏死,焦域以外组织无显著损伤,凝固坏死组织最终可逐渐被吸收或瘢痕化。这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又称为热“切除”,主要适用于治疗组织器官的恶性与良性实体肿瘤。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项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实施,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三)装备HIFU肿瘤治疗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HIFU肿瘤治疗的主要技术人员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外科专业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3年以上内、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接受HIFU肿瘤治疗系统专门培训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即必须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的HIFU 肿瘤治疗培训基地或中心进行专门的培训,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后方有资格上岗。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参与治疗的还包括有临床经验的影像医师,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必要时需麻醉医师参与)。相关人员均需经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高强度聚焦超声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的 特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外科手术由微创 进入无创的时代;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作为一种 新兴的无创肿瘤治疗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并 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在子宫肌瘤的治 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作为各项医疗技术领先的 三甲医院,我院自2011年引进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热消融肿瘤治疗技术,目前已成功治疗子宫肌瘤及子 宫腺肌病病员近400例,为遂宁及其周边地区的妇女提供了一种有效、无创、痛苦小、安全、经济的肿瘤治疗体验。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机械振动波,具有可聚焦性、组织穿透性和能量沉积性。利用超声波具有的组织穿透性和能量沉积性,将体外发生的超声波聚焦到生物体内病变组织(治疗靶点),通过超声的机械效应、热效应和空化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方式与太阳光经放大镜聚焦后引起放置于焦点处的纸片燃烧的原理相似。 聚焦超声作用原理 聚焦超声在其所穿过的非治疗部位的能量不足以对组织造成损伤。而在其聚焦点,由于声强很高,通过超声的热效应使该处组织的温度瞬间上升至 65 ~ 100℃,从而导致蛋白变性及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同时还通过超声的空化效应使组织间液、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气体分子在超声波正、负压相作用下形成气泡,并随之收缩和膨胀以致最终爆破,所产生的能量导致细胞损伤、坏死。聚焦超声声焦域的形态、大小以及组织对超声的效应和反作用等因素对超声治疗的深浅度、组织损伤范围和损伤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通过对超声换能器参数的设置可以达到靶向破坏病变的目的,而对治疗靶点周围组织却没有损伤,从而实现无创治疗的目标。 治疗适应症 ⑴诊断明确的子宫肌瘤,排除了子宫肉瘤,子宫其它病变以及宫颈非良性病变; ⑵治疗设备的监控B超能显示的肌瘤。 相对适应症(经过一些医学处理,可以治疗的病症): ⑴子宫颈肌瘤、带蒂的黏膜下和浆膜下肌瘤、血管型平滑肌瘤; ⑵急性和慢性盆腔炎; ⑶多次下腹部手术史,肠粘连史,下腹部声通道上有异物置入者; ⑷下腹壁有质地较硬的手术疤痕,对显像超声有明显衰减者; ⑸不能坚持持续俯卧1小时以上者。

高强度聚焦超声管理技术规范

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是指主要通过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肿瘤治疗系统(以下称HIFU肿瘤治疗系统)所进行的肿瘤治疗技术。系统由功率源、治疗控制、定位及实时评估、运动控制等部分组成。其治疗原理主要是利用聚焦于生物组织中的高强度超声产生的热效应,使治疗焦域处的组织瞬间凝固性坏死,焦域以外组织无显著损伤,凝固坏死组织最终可逐渐被吸收或瘢痕化。这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又称为热“切除”,主要适用于治疗组织器官的恶性与良性实体肿瘤。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项技术限定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施,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三)应装备HIFU肿瘤治疗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HIFU肿瘤治疗的主要技术人员: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者外科专业。 2.有3年以上内、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接受了HIFU肿瘤治疗系统专门培训的主治医师以上的执业医师,即必须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的HIFU 肿瘤治疗培训基地或中心进行专门的培训,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后方有资格上岗。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参与治疗的还包括有临床经验的影像医师,经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必要时需麻醉医师参与)。相关人员均需经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的适应症。 (二)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由2名以上具有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

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参数

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参数 一、项目要求及技术参数 1、基本要求 1.1、设备要求:设备为子宫肌瘤专科治疗设备 1.2、CDFA适应症范围:专业治疗子宫肌瘤 *1.3、基本功能要求: 上置式超声发射器、干式仰卧治疗,皮肤不与水接触;超声实时监控;治疗中的影像实时评价疗效; 1.4、通过中国有关医疗器械注册证并提供CFDA认证材料及测试报告 2、治疗头 *2.1、功率源聚焦方式:具有基元相位移功能(相控阵技术) 2.2 、超声频率:1.5MHz 2.3、焦域声强≥10000W/cm2 2.4、最大旁瓣级≤-8dB 2.5、焦域横向尺寸≤1.2mm*1.2mm 2.6、焦域纵向尺寸≤10mm 2.7、焦距135mm~160mm 2.8、治疗头X向行程≥100m 2.9、治疗头Y向行程≥100m 2.10、治疗头Z向行程≥100m 2.11、转动方向:0°~180° 2.12、主机五维精确扫描:治疗主机具有X、Y、Z三维精确扫描机构和旋转升降的二维引导定位机构。 2.13、各运动轴的运动精度:≤0.1mm 3、治疗床 3.1、治疗床功能:可以上升/下降。 3.2、台面最低高度≤650mm 3.3、升幅≥200mm 3.4、台面纵向移动距离≥190m 4、监控超声 4.1、凸阵探测深度≥170mm 4.2、侧向分辨力≤3mm 4.3、轴向分辨力≤1mm 4.4、横向几何位置精度≤5% 4.5、纵向几何位置精度≤5% 4.6、具有组织增强成像 4.7、具有噪音抑制图像增强技术 4.8、监视器:≥15英寸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器 5、介质水处理 5.1、供水水压≤0.3MPa且≥0.04MPa 5.2、介质水液位:三档位控制 5.3、介质水氧溶量≤4mg/L 5.4、系统噪声≤65dB(A)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糜烂临床观察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糜烂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 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2例,观察组运用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对照组 采用波姆红外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1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3.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显著,治愈率 及安全性均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聚焦超声治疗仪;宫颈糜烂;临床疗效;安全性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erosion by high energy focused ultrasound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igh energ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y for cervical erosion. Methods 124 cases of cervical eros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62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igh-energ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m infrared.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treatment, recurrence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95.16 %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2.58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relaps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23 %,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14.52 %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8.06 %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High energ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y for cervical erosion ha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high cure rate and safety, and low relapse rat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y instrument; Cervical erosion; Clinical efficacy; security 宫颈糜烂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异常、腰骶部疼痛、性 交痛、接触性出血、不孕等,进一步发展会成为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使病 情加重,同时还可能诱发癌变,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1],因此积极干预 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采用聚焦超声治疗 仪治疗,并将临床效果与同期采用波姆红外线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临床效果较 满意,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24例,均为女性,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4 2.6± 3.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高能超声聚焦刀完整版

高能超声聚焦刀完整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高能超声聚焦刀就是利用超声波作能源,从体外分散发射到身体里边去,在发射透射过程中间发生聚焦,很多超声波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一个点上通过声波和热能转化,形成一个高能治疗点,它可以把肿瘤杀死。 在这台机器上,发射器由体外分散发射超声波透入人体,每束超声波进入人体后聚焦在一个点,它的焦点总功率相当于万-5万台普通诊断B超机的能量总和,这么多的能量聚集在一个点上,产生能量很大的声能,如果这个点击中癌细胞内,那么超声能则被癌组织吸收,焦点区域的温度可达到70-100摄氏度,这个高温点就象一个手术刀在切割肿瘤,焦点区的癌细胞无一幸免。而高能超声聚焦在其所穿过的非治疗部位的能量不足以对组织造成损伤。 治疗原理 高能超声聚焦刀(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原理: 高热效应 区别于低功率聚焦超声,HIFU治疗仪能将高强度的超声能聚焦于治疗区域,能在秒内能迅速将目标区域组织温度骤升至70℃以上,使细胞内蛋白迅速出现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致死温度的临界点在~℃,而正常细胞则为45℃,对于肝脏组织而言,局部温度超过58℃即可致组织凝固性坏死)。 (2)空化效应:HIFU在靶区聚焦产生热效应的同时,靶区肿瘤组织细胞内的水份受交变声压作用形成空腔并长大,压缩,闭合。当这种空泡振动频率达到或接近超声波频率时,蒸气泡因急剧压缩出现微爆炸,产生冲击波,通过物理作用破坏肿瘤的高分子化学键,同时形成不饱和高活性的自由基,引起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导致靶细胞的破坏。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研究现状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 研究现状 钟徽,万明习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系,西安(710049) 摘要:HIFU技术由于无创或微创治疗的特点,近年来成为国际超声治疗学领域一个热门课题,并在我国初步实现了临床应用。高效、准确、个性化的治疗是HIFU治疗追求的目标,于是对于HIFU治疗前引导、定位,治疗中监控及治疗后评价的研究成为HIFU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以HIFU治疗物理机制(热机制、空化机制)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接着探讨了监控、评价HIFU形成的损伤常采用的几种组织参数定征方法(包括声学参数、力学参数等);然后比较了主要的三种成像方式,即MRI、CT和US成像方式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最后讨论了HIFU监控成像及评价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监控成像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可从体外将超声波聚焦到体内,在焦区处形成局部的高能量,产生热效应、空化效应等物理现象,使靶区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并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不伤及周围正常组织,目前已成为国际超声治疗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并在我国实现了临床应用。高效、精确、个性化的治疗也是包括在HIFU物理治疗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实现对治疗靶区的精确定位、治疗过程的精确控制以及治疗效果的适当评价,HIFU治疗的监控成像及评价问题已被提上日程。本文分别从以下三个层次——以HIFU治疗物理机制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以组织参数定征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以及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三种成像方式——对HIFU治疗监控成像及评价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 1. 以HIFU治疗物理机制为基础的监控成像方法 HIFU治疗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机械机制、热机制、空化机制以及细胞、分子层次的物理机制,其中热机制和空化机制是与HIFU治疗监控成像相关的机制。 1.1热机制: HIFU治疗的物理机制主要是热机制,其原理是利用组织对超声波的吸收,将声能转换为热能,在短时间内(0.5~5s)使焦区处的靶组织(如肿瘤)温度上升到65℃以上[1],产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MRI的温度成像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医学影像学诊断中获得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MRI可对组织温度的改变进行成像,其原理为:MRI的T1驰豫时间对温度比较敏感,它与温度呈正比关系,其信号强度则和温度呈近似反比关系,即温度越高的区域,在MRI图像上的亮度越低。通常可采用T1加权图像对组织温度的改变进行间接成像。 MRI在引导激光热疗的方面已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自从Jolesz 和 Jakab在1991年证明了超声换能器可在MRI扫描器内使用后,Cline和Hynynen等人[2]的研究表明,利用MRI 的温度成像引导HIFU治疗也是可行性。Hynynen提出了MRI引导HIFU治疗的具体方案,即在治疗前用HIFU进行低剂量的辐照(不形成组织损伤),使组织温度适当上升,用MRI 温度成像来进行HIFU焦区定位,以引导HIFU治疗。

聚焦超声波筋膜治疗仪

推进医学的提升“神器”-聚焦超声波筋膜治疗仪 目的就是要达到微创手术效果,又快又好,深层机理是让病理组织发生逆转,修复和重建新组织,这是聚焦超声波筋膜治疗仪最大最根本的技术。 超声波治疗优势: 1: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和靶点部位,根据软组织外科学创始人宣蛰人教授的《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和《筋膜学》原理,重新选择治疗部位。2:.穿透力强:穿透力体内8到12厘米;内生热理化效应快,机理明确:适合全身软组织损害、特别适合治疗深层筋膜(包括骨膜、韧带、脂肪、滑膜、关节囊、肌筋膜附着处)的病理变性、松解治疗可以逐渐逆变病理组织,从根本上治愈顽固性病痛。 3:无创不痛:对不愿意接受手术乃至畏惧针灸、针刀等介入性治疗手段的患者,超声波筋膜治疗时只有酸胀热刺感,无疼痛。 4:安全无副作用:不伤及正常组织,只针对病处尤其是坏死细胞起作用。5:是一种机械波,绝无辐射。 治疗机理与适应症 一.高频机械效应 1.可引起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从而显示出一种微细的按摩作用,镇痛作用。 2.可产生细胞浆流动,细胞质颗粒振荡、旋转、磨擦。 3.可刺激细胞半透膜的弥散过程,引起扩散速度和膜渗透性改变。 4.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改变蛋白合成率,提高再生机能等。 二.温热效应 1.增加毛细血管网的开放数;增强血液循环,加强代谢。 2.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增强酶的活力。 3.降低肌肉和结蒂组织张力,缓解痉挛及减轻疼痛。 4.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 5.有利于淤血的吸收。

三.理化效应 1.提高膜的渗透作用,使药物更容易进入病菌体内。 2.可使细胞内钙水平增高,成纤维细胞激活后蛋白合成增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形成与胶原张力增加等。 3.可使氧化酶,去氢酶失活,促进转化酶作用。 4.可影响血流量,使白细胞移动,促进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及成熟疤痕溶解等。 禁忌症: (1)脑溢血患者:非稳定期禁用,后遗症患者须在医生监护下使用。 (2)经期妇女:慎用。孕妇的腹部禁用。 (3)暴露的脑组织、严重脑水肿,颅内高压禁用。 (4)活动性肺结核,严重支管扩张禁用。 (5)化脓性炎症,急性败血症,持续高热禁用。 (6)出血倾向,消化道大面积溃疡禁用。 (7)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禁用。 (8)对热过敏区域、感觉迟钝区域、血循环不良区域、性腺部位慎用。 (9)有内固定患者,骨折断端未骨性愈合的患者慎用。 (10)处于成长期的儿童骨端禁用。 (11)X 线、镭,以及同位素治疗期间及随后的半年内禁用。 (12)冠心病患者的左肩部,高度近视患者的眼部及其邻近区,交感神经节及迷走神经部位,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有大出血倾向者禁用。 (13)恶性肿瘤(为治疗癌症特殊设计的聚焦超声例外)禁用。 中药超声穴位导入调理法:使用中草药浓缩药膏,通过超声波作用,经皮肤穴位或粘膜导入人体体内,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综合了中医穴位针灸、超声理疗和中药外敷的优点,三效合一、协同作用,实现了针灸理疗化、理疗穴位化、中药外治化、外治增效化,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经验结晶。 适应症: 1、头痛(枕部痛、头顶痛、偏头痛、太阳穴痛、前额痛、眉间痛、枕颈痛、全头痛); 2、眼眶痛或眼球痛; 3、无因可查的或拔牙无效的牙根痛; 4、咽喉干痛和吞咽障碍、咽喉异物感; 5、面颊痛或三叉神经痛; 6、胸震荡后遗症;

高能聚焦超声技术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高能聚焦超声技术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现代手术发展趋势是采用对人体损伤更小的技术治疗疾病,高强度聚焦超声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提供了一个可精确定位治疗却没有切开暴露的治疗通道或穿刺通道,完全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要求无创和保留器官功能的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在临床上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慢性宫颈炎、尖锐湿疣等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标签:高强度聚焦超声;妇产科疾病;应用;进展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的治疗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1942年)由Lynn提出并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研究[1]。20世纪90年代后,HIFU技术迅速发展,并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实体脏器肿瘤如肝癌、前列腺癌、肾癌、胰腺癌、乳腺癌等方面,有较确切疗效,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无创及微创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聚焦超声技术已应用于妇产科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高能聚焦超声技术原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1 HIFU技术原理 通过一定聚焦方式,将超声源发出的声能量聚焦于组织内,从而形成一个声强较高的区域,经过一定时间的细胞与超声相互作用,位于焦区内的组织细胞被破坏,而焦区外组织细胞基本不受损伤。组织内超声聚焦形成的强度相对较高的区域称为“焦区”,在照射下焦区内组织发生病变坏死的区域称为“焦斑”。利用聚焦于生物组织中的高强度超声产生的热效应使焦域的组织瞬间凝固性坏死,焦域以外组织无显著损伤,凝固坏死组织可逐渐被吸收或瘢痕化。这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又称为“热切除”[2]。 2 HIFU技术在妇产科中的应用及进展 2.1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为20%~80%。临床症状主要有月经量过多、盆腔包块、不孕等症状[3]。在近100余年的时间里子宫切除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长的缺点,为减轻手术后并发症和保留子宫,子宫肌瘤的治疗经历从子宫切除到肌瘤挖除,从手术治疗到药物治疗,从有创到无创的发展过程。近年已经逐渐发展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射频消融子宫肌瘤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等多种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其中无创治疗子宫肌瘤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广泛认可,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消融靶组织时,靶区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周围组织受热损伤小或者无损伤。随着HIFU消融子宫肌瘤的发展,人们对HIFU消融适应证和并发症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HIFU消融对患者的生殖功能及子宫内膜是否有影响尤为关注。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过敏性鼻炎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过敏性鼻炎 【摘要】目的探讨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的并发症。结果本组15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经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例患者出现反应性水肿,鼻内激素喷鼻处理后症状缓解,另有1例患者出现鼻腔干燥,用薄荷油点鼻腔后症状缓解。结论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治疗过敏性鼻 炎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高能聚焦超声;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60-01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chen xiang-wei,chen jin-sheng,chen sheng-run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linical effect of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in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50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1 years was operated,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high intensity

从超声波到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技术

科学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文的写作是处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无意接触到HIFU,通过整理前后资料,将与每个人健康有关系的大事介绍清楚,因为这里有许多物理术语,读到术语,每个人并不一定能理解,有时甚至会误解,所以通过学物理人的解读,有助于理解,达到爽心悦目的效果。 1超声波的发现 超声波是一种波,顾名思义,超过声音频率,是我们听不见的一种波,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其每秒的振动次数(频率)较高,超出了人耳听觉的上限(20000Hz),所以叫超声波,虽然听不见,但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不含放射线,对人体无任何伤害。虽然说人类听不出超声波,但不少动物却有感觉到它的本领。它们可以利用超声波“导航”、追捕食物,或避开危险物。比如蝙蝠能发出2万~10万赫兹的超声波,利用这种“声呐”判断飞行前方是昆虫,还是障碍物,如同一座活动的“雷达站”。 人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利用超声波,利用“声呐”的原理来探测水中目标及其状态,如潜艇的位置等,此时人们向水中发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超声波,然后记录与处理反射回声,从回声的特征我们便可以估计出探测物的距离、形态及其动态改变。在医学上最早利用超声波是在1942年,奥地利医生杜西克首次用超声技术扫描脑部结构;60年代医生们开始将超声波应用于腹部器官的探测。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迅速揭开了超声技术的新篇章。国内超声治疗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1950年开始,用800KHz频率的超声治疗机治疗多种疾病,到了70年代有了各型国产超声治疗仪,40多年来,全国各大医院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料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80年代出现的超声体外机械波碎石术和超声外科等技术。 2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技术 能不能有一种从体外照射,就能把身体内部的病治好的技术呢?听上去似乎天方夜谭,但这种技术已经存在,而且是由中国人首创的,不出国,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无创手术的神奇。近10年来,外科手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用刀切开伤口的巨创手术,到从身体打洞把腹腔镜放入体内的微创手术,再到用高强度超声聚焦的无创手术,病人可以对自己的治病方案做出选择,了解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现 状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所在地,对病人提出 了高要求。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往往 会根据自己科室现有的设备,提供一个治 疗方案,而对更好的方案只字不提,甚至 假装不了解或真的不了解,比如在北京第 二炮兵总医院妇产科大夫就不知道在同家 医院的肝胆外科可以无创治疗子宫肌瘤这 件事,说那是治疗癌症的,她们用留疤的 射频技术,病人这时如要不清醒,很可能 误上手术台,造成终生不育的后果。病人 在就医之前就要做好功课,了解最新技 术,要具体到哪家医院和哪个科室,甚至 那个大夫,做一个高级病人,不能随便把 自己交代给一个不了解的医生。一般级别 越高的医院设备越好,医院的宣传对病人 也是很重要的。 在理想声场中,低能量的超声波通过 聚焦可在焦点处形成一个强度相对较高的 区域,超声和可闻声本质上是一致的,它 们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机械振动模式,通常 以纵波的方式在弹性介质内传播,超声波 频率高,波长短,在一定距离内沿直线传 播具有良好的束射性和方向性,人们把焦 点附近声强大于空间峰值声强50%的空间 范围叫做海扶的声焦域,海扶,英文HIFU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的缩 写),即高强度聚焦超声也就是超声聚焦 消融,像看到B超这两个字一样,看到 H IF U就明白是特指这个技术,其原理与 太阳光经放大镜聚焦后点燃在焦点处的纸 片的原理相似,利用超声波可通过人体组 织,并聚焦在特定靶区,将能量聚集到足 够的强度,使焦点区域达到瞬间高温,破 坏靶区组织,在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凝固 性坏死,也叫消融,达到破坏病变区域的 目的,而病变区域外的组织没有损伤,超 声波是透过非治疗区进入治疗区,治疗区 与非治疗区的边界只有6到10个细胞的宽 度。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 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与振动频率成正比,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 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超声波会产生 反射、干涉、叠加和共振现象。 利用超声波极强的穿透力,通过超声 发射器发射的数百束高能超声波(相当于 5 万台普通B 超机),像聚集太阳能一样 使焦点汇集在肿瘤组织上,利用高能超声 空化作用使肿瘤组织细胞膜破裂,同时高 能超声波释放出巨大能量迅速转化为热 能,瞬间焦点处肿瘤组织的温度达65 ℃ -100 ℃,通过高温来破坏肿瘤组织,导致 蛋白变性,使靶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 坏死,有效地杀死瘤细胞,同时能选择性 破坏直径2毫米以内的小肿瘤血管,对更 大的血管几乎无损伤。比如子宫肌瘤手 术,通过阻断肌瘤血液供应,不开刀、不 流血、不切除子宫,以点线面体的方式一 次性治疗体积较大、形态各异的肌瘤。治 疗时一方面肌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另 一方面其自身的供血血管也处于闭塞凝固 状态,使肌瘤细胞失去营养,两方面因素 协同作用,最终导致肌瘤细胞死亡,在代 谢过程中脱落或被吸收甚至消失,使病变 结构功能恢复正常。 超声波用于治疗始于1942年,Lynn将 超声波聚焦于活体动物脑部,并提出了用 高强度聚焦超声从体外对体内进行无创性 手术的设想。1958年Fry等在去颅骨的情 况下,将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神 经系统性疾病。由于超声消融的复杂性, 特别是超声波进入生物组织后致凝固性坏 死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如何监控靶点,使 超声消融治疗肿瘤成为一个多因素复杂问 题。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Fry兄弟 首次提出将聚焦超声用于治疗肿瘤的构 想,并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构想主要是 利用超声波具有组织穿透性和能量沉积性 的特点,将体外发生的超声波聚焦到体内 病变组织,利用聚焦点的高温直接“烧死” 病变细胞。1993年S i b i l l e等用“高温 (40~45℃)”的超声作用于组织后发现, 这一温度不能引起组织的即刻损害,但这 一效应可以作为强化放疗、化疗的辅助治 疗手段。超声聚焦在组织内形成损伤。主 要机制是热,当有空化效应发生时,损伤 形态和大小发生改变,控制损伤的形态、 大小是当时的研究难题。Adams等认为换 能器发出的超声波要损伤组织,除了焦 距、组织特征的影响外,还与超声能量和 组织的相互作用有关。Ter Haar等认为聚 焦超声用于临床使用需要对超声在组织内 的作用有足够的了解。G o l d b e r g等认为 Pennes生物热方程已经考虑了影响凝固性 坏死的主要因素。简单地说,对一个组织 凝固性坏死的热剂量等于能量沉积乘以局 部组织的吸收系数减去致热损害前的热丢 失。1988年,王智彪萌发了用高强度聚焦 超声,从体外对体内肿瘤进行非侵入切除 的灵感。在之后的10年中,他和他的团队 在该领域提出了,“生物学焦域”即HIFU 单次辐照后,超声能量在生物组织中沉积 所形成的点状凝固性坏死;“超声治疗剂 量学”即每切除1 mm3需要的焦耳超声能 量,并得到了在动物不同组织中能效因子 的数据;“组织声环境”即探讨引起组织声 环境变化的因素和规律,并用物理或化学 方法改变组织声环境,可大大提高治疗效 率,增加超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 立标准化治疗模式等概念。在实时超声监 控、治疗系统优化、远程医疗系统、临床 方案等方面,积累了很多临床病例,在该 领域的设备研制、临床应用及若干基础研 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九十年代中期,超声专家就开始聚 焦超声对香猪子宫的凝固性坏死进行研 究。从肌肉对超声是否敏感,到详细的剂 量问题,即多少的剂量可以将病灶彻底消 融,超声治疗专家做了几百头香猪实验, 之后开始着手于猴子实验。把在香猪试验 中筛选的剂量,应用在猴子身上,因为灵 长类的子宫,跟人的相对比较接近,让猴 子的子宫增大,增大以后用超声聚焦进 去,将它消融一大块。消融以后,将猴子 养起来,让凝固性坏死组织慢慢吸收,吸 收以后,还让猴子受孕,怀孕了以后再观 察是不是能生育,修复的子宫是不是能够 承受胎儿的长大,妊娠以及分娩的收缩, 在猴子身上完整的做了这个过程,结果都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1.20.014 从超声波到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技术刘红孙涛赵立强刘艳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 101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