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第21卷 第3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21 No.3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周春英

(宁波大学,宁波 315211)

摘要: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关键词: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8)03-0029-05 基金项目:2004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题“20世纪浙籍女作家研究”(编号:J05-C04)

收稿日期:2008-03-03

作者简介:周春英,宁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的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五岁就开始学习古诗文,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功底。12岁在北京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少女时期去西欧游历并在英国读过一年高中,在那里,林徽因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和威尔斯、福斯特、曼斯菲尔德等英国著名作家。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美术、建筑,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经受了严格的西方建筑和美术技巧的训练。毕业回国前夕又与梁思成一起对欧州古建筑作长达半年的实地考察。如此独特的经历,使她具备了中西文化的双重修养:“西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的浸润、教养,陶冶了她特立独行,超脱潇洒的学者气质。”①而传统文化又孕育出她平和、易亲近、温柔、高雅的气质。她自己也说:“我是受东西文化影响长大的人。”②她的美国朋友费慰梅更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既有礼貌而又反应敏捷,偶尔还表现出一种古怪的才智,两人都会两国语言,通晓东西方文化。”③“由于她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广博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她总是孜孜不倦地探求怎样吸取其中最优秀的成分以表现现代的、民族的题材和风格。她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方面的,还是建筑或造型艺术方面的,都明显的表现出她在这种探索中所做出的努力。”④这种修养和努力直接影响了她的世界观、美学观和文学观。

近几年学界对于林徽因研究逐渐深入,但主要局限于她的诗歌研究,她的小说因为数量少,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至今研究论文不到20篇,而且这些论文基本上拘泥于对《九十九度中》和《钟绿》等单篇小说的论述,个别论文虽然关涉到了她的全部小说,而且也分析了小说的中西文化内涵,但也大多只停留于艺术手法的探析,对其内容上的中西文化因子涉笔较少。林徽因的小说在内容上选择小人物作为表现对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体现出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在形式上又巧妙地把意识流、打散重构等西方现代小说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古典诗词的意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文试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探讨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在内容上,用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平民意识去选材和观照人物。

人道主义,“源出于拉丁文humanus,有译作‘人文主义’。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教会思想,提出了人道主义,作为反对封建、宗教统治

30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5月

的武器,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把人道主义的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人道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它在资产阶级初兴和上升时期,广泛地反映在哲学、政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在反对封建思想的意义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揭露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本主义的某些不合理现象,同时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⑤

平民意识是由明朝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等人提出来,但它与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换。王艮承继了王阳明的“与愚夫愚妇同的,便是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便是异端”(《传习录下》)的观点,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李贽不仅要求道德平等而且要求政治平等,比王艮更为彻底、更为自觉。民本思想发端于孔子,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但孔子和孟子都是为维护国家等级制度提出来的,比较保守。而泰州学派的平民意识完全从老百姓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孔孟的观点要进步得多。应该说从二千多年前的民本思想到明代的平民意识一直到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是贯穿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只要稍有一点传统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都会受其影响。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留学日本又在国内担任官职。祖父和父亲的双重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林徽因影响很大。童年时期古典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已初步接触民本思想、平民意识等传统文化精华。少年时期接受的西式教育,以及后来的留学生活,又有机会大量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和理论著作,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先进文化。学成回国之后尽管过的是知识阶层的生活,与老百姓的生活隔着“一扇窗”,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她时时关注“窗子”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与梁思成在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于是内心潜藏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平民意识很自然地喷发出来,体现在小说中就是选取一些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

1.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文本。《钟绿》写的是一个有着希腊和中国血统的留美女学生的悲惨故事。钟绿出生在希腊,为追求自由和真挚的爱情,毅然与专制的母亲决裂,来到美国,进行“艰苦的半工半读。”打工期间,她“多处流落”,历经坎坷,却从不抱怨。这样一位外貌美艳绝伦、内心又善良城实的女性,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应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她最终却应了“红颜薄命”的谶语,至爱的未婚夫在婚前一周突然死亡,自己也在两年后死在一条漂流的船上,钟绿的这种结局已经滲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钟绿出生和生活的国家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所谓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好运同样不垂顾于她,可见欧美国家也并非人们想象的乐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照样受命运的摆布。最后,小说以女主人的死去结尾,又应合了西方“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理论。可见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非常有意识地把中西方文化加以融合,女主人公身上既有东方的含蓄,又有西方的浪漫,在西方式的立体图画文字后面叙写的是一个中国式的爱情悲剧。

2.体现人道主义关怀的小人物图谱。《吉公》和《文珍》中的吉公和文珍,是林徽因从童年视角出发,去回溯“吸引我回想的”人物。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儿子,从小就不爱读书,十分顽皮,因为不是亲生的,与这个家庭很不融洽,常常孤独地躲在小楼里玩耍。成年后的吉公,仍然不喜欢成为一个“做对子读经书的落魄者”。但他有“科学的兴趣”,喜欢摆弄照相机、给人拍照,喜欢修理老式钟表,甚至萌生去上海“看一次火轮船”的愿望。最后走出这个家庭,大胆地与一个爱他的外省女子结了婚,并按照自己的爱好成为一个机器师,甚至办起了一家小型的丝织厂。《文珍》中的文珍是作者“我”的姊家的丫环,约莫17岁,她聪明、伶俐、勤快,待人接物十分热情。但是她在姊家的地位很低,谁都可以差遣她,少爷对她进行性骚扰,姊家在没有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要把她嫁给一个管账的小商人。文珍的命运完全操控在别人手里,没有自由和平等。但是文珍曾经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自己的思想,她既没有步另一个丫头文环因不堪少爷的凌辱而跳井自杀的后尘,也没有嫁给主人安排的男人,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快要出嫁之前同那住在后院的“革命党”逃跑了。吉公和文珍都有一种不愿屈从命运安排的抗争精神,他们走出家庭,勇敢的去寻求自己的幸福。尽管

第3期 周春英: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31

两个人结局各异,但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这种结局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内心关怀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贵贱平等的平民意识。

与前面两个小人物相比,《绣绣》中的绣绣属于另一种类型。她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但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另有家眷住在别处,绣绣同有病的母亲则寄住在亲戚楼下的两间小屋子里。母亲因生了六个子女身体虚弱多病,被父亲抛弃后脾气十分暴躁,经常为一点小事而埋怨责备绣绣,且常常指使绣绣做这做那。她的父亲偶尔过来,也偶尔抱抱绣绣,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绣绣经常面临的是母亲的喋喋不休与父亲的冷若冰霜或暴跳如雷。绣绣渴望父爱,希望父母和睦,为此也想劝解母亲,结果招来母亲更为激烈的责备。绣绣幼小的心灵备受折磨,只能“抱着破碎的想望”而“无限的伤心”。但即使这样,绣绣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还是很深厚的!她苦苦的挣扎在委屈、不平和羞愤中,终于在那年冬天一个初雪的清晨里飘向天国。如果说前面几位小人物基本上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那么绣绣则是最亲近的父母合伙折磨的产物。小说不长,但蕴含的意义很深,既有对绣绣这个弱小生命被无辜摧残的人道主义同情,也有对现代人性缺失的忧虑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真诚与友爱的深切呼唤。

3.平民意识的精彩表现。如果说《钟绿》、《吉公》、《文珍》和《绣绣》等小说表现作者记忆中几个人物的不同命运,那么《九十九度中》则表现了社会阶层中普通民众的命运。

《九十九度中》讲述的是酷暑季节里北平城某一天涉及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这40多个人物成分复杂,有下层市民:挑夫、卖酸梅汤的老头、车夫、厨师、管家、奶妈、丫环、挑夫的妻子以及邻居;有富人:张家七十八岁的老太太、众多的家眷、局长夫人刘太太、阿淑一家;有白领:丁医生、卢二爷、逸九、老孟、报社编辑等,这些人物在一天里演绎着各自的人生。底层人物李挑夫等挑着“美丰楼”字号的大圆篓去张家送菜,拿了工钱之后在路边吃冰镇酸梅汤,李挑子由此得了伤寒病,回家后疾病发作死亡。而有闲阶级卢二爷因厌烦家里的饭菜和妻子的唠叨外出消磨时光。愚昧者车夫杨三和王康为了几吊钱在街头大打出手导致道路淤堵,最后被警察扭住关到拘留所里去。富贵者张宅老太太正被小辈们团团围住庆贺七十八岁的大寿。可悲者阿淑正一鞠躬一鞠躬地远离自己心中的理想婚姻,走进一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的不幸婚姻。作者对这些人物既满怀同情,又怒其不争,更带有深刻的批判色彩,从而使整篇小说贯穿着一种具有启蒙主义色彩的平民意识。

在形式上,把西方现代小说技巧和中国传统小说技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横断面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成分

回顾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古代白话小说多是线性叙述,基本上按自然物理时间的流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结构小说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最多穿插一些平叙或倒叙的手法。“五四”新文学与古典文学斩断了联系,转而向西方小说学习结构布局的技巧以及语言艺术。林徽因没有拘泥于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六篇小说全部采取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横切面”写法,同时又结合了一些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

这六篇小说中截取时间最短的是《九十九度中》,只有一天。叙写发生在某一高温天气中的五个故事。其次是《窘》,截取某一个暑假的几天时间;维杉与老朋友少朗的小孩们一起玩耍以及看到豆蔻少女芝而产生的微妙的性心理变化。第三是《绣绣》,截取我与绣绣从初夏到秋天短短几个月的友谊。第四是《文珍》截取丫环文珍在十七岁那年在情感和人生问题上碰到的种种难题以及明智的选择。第五是《钟绿》,所截取的时间也只有一年。最长的是《吉公》,把少年吉公生活片断与中老年吉公的一段生活组接起来。

但是,在这些现代性很强的小说中,也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吉公》运用了记传体结构,小说的结尾对吉公的评价相当于《史记》结尾的“太史公曰”的结构;《钟绿》运用了话本小说的结构,在第二段插进一个美少妇的悲剧命运,像是话本小说的“楔子”。而且《钟绿》整篇小说意境非常优美,全篇小说由中世纪的小尼姑画、风雨中的村姑画、古典的自画像、现代的美女画和美女舟中“睡去”画等五个画面组成。尤其是最后一幅画,美女死在一只漂流在江上的帆船里,那情景有一种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淡远和凄凉美,非常富有诗情画意。另外,作者还把中国传统散文和西方散文的一些特色集合在一起。

32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5月

作者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散文,节制情绪、感情深沉、不形诸辞色等特点。另一方面,又把现代散文的自叙传特色和个性色彩运用进去。林徽因把古典和现代、中国与西方结合得如此美妙神奇,不得不令人叹服。

2.现代造型艺术技巧和古典小说结构模式的结合

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期间主修建筑和美术,接触了大量前卫的建筑和造型艺术,也经受了系统的美术和建筑方面的技巧训练。而且她善于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⑥在小说创作中也自然地融入了建筑和美术技巧。

最典型的当数《九十九度中》,作者运用了造型艺术中“打散重构”技巧来结构小说。所谓“打散重构”是先对原有形态进行科学分解——“打散”,然后又将分散的各元素按照新的美学构想重新排列、组合出与原型完全不同的新形态——重构。此前也有人认为“打散重构”是一种建筑技巧,这种说法不尽完善,因为“打散重构”不但运用于建筑,也运用于美术和室内装潢,而装潢和美术都是造型艺术。这种手法在美术课中是作为基本技能进行训练的,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对各种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还要有把经典作品打碎,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重新设计构图的能力,这种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曾查阅过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分院一份教案,里面有个练习:叫影像的打散和重构,就是将完整的自然影像“打散”,取其局部或优美线形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视觉画面。在建筑装潢中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把原有的装潢结构、线条、色彩、形象、材料打碎,又重新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新的格局。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四年学习中,这样的基本训练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把这种手法用于小说创作是手到擒来的事。

《九十九度中》截取北京高温天气下市民一天的生活,表面看起来很乱,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没有统一的情节,但细读起来发现内在的结构非常严谨,过渡也自然巧妙。小说同时叙说了五个故事,如果按照传统白话小说的技巧,应该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讲完一个故事再讲另一个故事,而且每个故事的首尾、情节的发展都应该完整清晰。但是林徽因运用“打散重构”的技法,把张家做寿的故事、“挑夫”的故事、“卢二爷”打发无聊时光的故事、“车夫”打架的故事、阿淑结婚的故事统统打碎,分散在各个部分中,除了阿淑结婚的故事基本上集中在第二部分以外,挑夫的故事分散在第一、第二、第四、第五部分,卢二爷寻乐的故事分散在第一、第三、第六部分,车夫打架的故事分散在第二、第四、第六部分,张家做寿的故事分散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部分。五个故事交错展开,使整篇小说结构纷繁复杂。但是作者在打散的同时又用内在的主题把这五个故事重构起来,无论是写富家的豪华奢侈生活、还是有闲阶层的无聊生活、或者贫民的穷苦生活;都是为了真真切切地展示北京当时社会生活的众生相,揭示贫富的差距、社会的动荡,以及人生的无常与怪诞、现实生活的杂乱无章和不可理喻。作者用巧妙的文笔,把这么多纷乱的故事勾连在一起,而且十分自然服帖,足见“打散重构”手法运用的佳妙。

但即使被李健吾认为“最有现代性”的这篇小说,也有传统小说的成分。这篇小说采用了首尾圆合的结构,卢二爷这个人物在一开始就出现了,他看到了美丰楼丰盛的菜肴而想起自己的中饭,于是他去了东安市场,从而带出了第三部分他与逸九、老孟在一个点心铺消磨酷夏时光的场景,以及第二部分他的车夫杨三与王康的一场打架,最后小说又是在卢二爷找人与烦闷中结束。作者用卢二爷作为线索人物,由他串起整篇小说,又由他开头和结尾,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另外,作者还采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小说第一部分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处伏笔,三个挑夫在酸梅汤的摊子前向卖酸梅汤的老头问清了张宅的方向后挑着圆篓去了张宅,这个酸梅汤老头是个伏笔,到小说第四部分作了照应,挑夫拿了工钱之后向老头买冰镇的酸梅汤喝,第五部分李挑夫因此得伤寒症暴毙。伏笔照应也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之一,这种手法的运用,会使文章的结构十分紧凑。

3.有选择地运用意识流手法

这主要体现在《窘》这篇小说中,作者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试图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层面来揭示人性中“性欲”被压抑所带来的双重尴

第3期 周春英:论林徽因小说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 33

尬。主人公维杉是一个“力比多”过剩之人,他感到无聊、空虚,于是到处寻找本能发泄的对象。当他在朋友少朗家第一眼看到初成少女的芝时,惊呆了:“一个女孩子在成人的边沿真象一个绯红的刚成熟的桃子。”在弗氏的理论中,桃子是女性乳房的象征。维杉由此在潜意识里产生了性的冲动,但叔叔辈的身份使他不敢造次,只能让这念头一闪而过。在北海公园,维杉看到穿着短裙、露着微红肉色的两条腿的芝,禁不住拉住了她的手,这时“本我”终于冲出了“超我”的束缚,沉醉在快乐本能的满足之中。后来他到芝家里去,看到芝因为同学去美国而伤心,少女的楚楚动人使他忍不住俯下身去吻了芝的头发,并拉住了芝的手。这时的他完全被“本我”所操纵,结果被少女的父亲撞见,他心里觉着非常的窘,“超我”又恢复控制。可以说,维杉一直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挣扎,作者把男主人公“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抑止与反抑止的冲突写得非常逼真。

但是这篇小说中作者只运用了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其他诸如时空倒错、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手法没有采用,因为作者深知一般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和知识水平是无法完全接受纯意识流小说的。

总之,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修养,使得对文学只是业余爱好的林徽因,写出了不亚于专业作家水平的诗歌、小说和剧本,她作品既有深厚中西文化内蕴,又有高超的中西文化交融技巧,尤其是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应有的故事性、可读性,又有西方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横断面生活的立体展示。她以六篇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京派的灵魂”,并在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注释:

①梁从诫.林徽因文集:文学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1999:410,333.

②梁丛诫.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A].林徽因文集·文

学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413.

③林杉.一代才女林徽因[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182.

④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⑤梁丛诫编.倏忽人间四月天[A].林徽因文集·文学卷[M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447.

⑥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A].中国现代作家

选集——林徽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39.

On the Creative Art of Chinese Novelist Lin Huiyin

ZHOU Chun-ying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

Abstract:Lin Huiyin is a famous woman novelist for her great artistic talent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She majors in architecture; nevertheless, her literary creation can not be simply regarded as her secondary career, for she enjoys fine entitle in modern Chinese woman literature, especially for her poetry and novel achievements. Miss Lin grows up under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 extremely influencing her literary creative style.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Miss Lin’s novel technique----- a bl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Key words:novel;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blend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14环境1班王明荣 读了《林徽因传》,林徽因是温和的,她不曾有过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曾有过太多的支离破碎。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没有三毛的放逐,没有陆小曼的决绝。她活的乐观而执着,坚定而又清脆。她不需要浓烈相守,只需要淡淡的陪伴。 无论经受过多少起落浮沉,尝过多少人情世故,她永远都是一杯淡雅清茶,她那样柔婉坚忍,诗意又坚忍。 提起林徽因,总在人间四月天,有一种轻灵的美丽。有人说,林徽因杯封存在了人间四月天。纯净的她比任何人都懂得调配烟火,所以她不会轻易的被往事所伤。 我时常在想,假如林徽因一直守在江南,守着老旧的宅院,做着一个凡妇,与一个凡人共有黄昏,度过炊烟四季,慢慢老去,深深庭院,还有爬满青苔的老墙,几只杏桃,一种简约的美丽。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她用柔情给爱人的衣裳缝制纽扣,偶尔也教清风识字,日子如流水而过,而那个男子的温和目光,则一直追随,不离不弃。 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这座高贵沧桑的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尽管那个时候她还不到风华绝代的年龄,但她的钟灵毓秀,用她的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迷醉了许多的校友。那时候的林徽因绝对是许多人心中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

的,有些人则需要经历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于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那么的清新如一。 我相信在林徽因的童年中,也有许多的令她难忘的旧事。小小的她,有一颗比同龄人更加多愁善感的心,而她所邂逅的,亦是不同于常人的人和事。那些美好的岁月,都被封存在书卷中,或许只有有缘人才能翻读。又或许,许多人宁愿将那些美好封存,有如搁置在木抽屉的老照片,若非年华老去,都不会轻易的去碰它。 一切都只是幻想,这世间本就没有假如,大家闺秀的林徽因,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注定做不了一个平凡的女子。纵然她喜欢柴米油盐的香味,可是风花雪月的柔情却一直对她纠缠不休,所以她被放逐,远离江南,接受更加绝美的绽放。 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红尘里淡然自若,可以令徐志摩写下最美丽的诗意,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的无辜的甘为她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么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再后来,林徽因去了英国,她以绝代的容颜和才情令许多的中国留学生倾慕,追求。她独恋上徐志摩,只是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场烟花,璀璨之后只留下一地的残雪。之后,林徽因再没有旁骛之心,只钟情于她的归属梁思成。

【电子书必备】《林徽因诗全集》(收藏版)

【电子书必备】《林徽因诗全集》(收藏版).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电子书必备】《林徽因诗全集》(收藏版)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选自《新月诗选》(1931年9月) --------------------------------------------------------------------------------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林徽因故事5则

林徽因故事5则 寄语: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今天为读者收录的是林徽因故事5则,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的故事一:“太太客厅”逸事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当时,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在“太太客厅”里,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跃的人物,读诗,辩论,她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优秀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欣赏和激励。 作家萧乾就是在“太太客厅”里认识林徽因的。那是在1930年,萧乾正与美国的安澜一同编辑期刊《中国简报》,经他的老师杨振声的介绍,萧乾访问了沈从文。在这次见面后,他即以《当今中国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讽刺作家》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刊登在《中国简报》上。1933年秋天,萧乾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蚕》寄给沈从文,请他指教。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他在萧乾的稿子上作一些修改后发表了,这使萧乾得益匪浅。萧乾的这篇手稿现陈列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那天,还是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萧乾穿了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与沈从文一起来到“太太客厅”。萧乾早就听说林徽因的肺病很厉害,想象中她应是一脸病容;谁知当他看到林徽因时,不禁呆了。只见她穿了一套骑马装,显得美丽动人,像个运动员。原来她时常和朋友到外国人办的俱乐部去骑马。林徽因对萧乾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这话给了萧乾很大的鼓励。沈从文是常常到林徽因家去的,他从小在湘西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底子。林徽因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因为那里有着很离奇的情节,很特别的人物,都是她闻所未闻的。沈从文碰到一些事,也会跑到林徽因家去寻求安慰。有一天,沈从文差不多是哭着赶到林徽因家,说他的妻子张兆和到苏州娘家去了,他每天都给妻子写信,但得不到理解。林徽因觉得这就是生活,生活就应有喜怒

英语短篇小说欣赏课程描述

英语短篇小说欣赏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用最优美的文学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名著的娱乐中轻松的学习语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同时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文学读物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感,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 文学读物正是取得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因为文学作品可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文学信息,它的语言生动,并且直接来自于现实生活。此外,通过阅读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领略到英语语言的精妙和生动。阅读和欣赏小说不仅可以使学生从语言上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生态度、文化差异、人生的真谛,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同时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英语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 2.英语短篇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3.与短篇小说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对高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和提供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除了报刊杂志,科技文章之外,文学读物,尤其是小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信息。它的语言是活生生的、来自生活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了使用语言的机会。 五、学时与学分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用18周时间学习大约10篇英语短篇小说,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主要

的文学现象,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期间穿插讲授英语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欣赏方法,采用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七、教学安排 周数与内容 1.Introduction of fiction and its elements 2.John Steinbeck: The Chrythansmums 3.John Steinbeck: The Chrysanthemums 4.John Steinbeck: The Chrysanthemums 5.John Steinbeck: The Chrysanthemums 6.Ernest Hemingway: A Clear, Well-Lighted Place 7.Ernest Hemingway: A Clear, Well-Lighted Place 8.William Faulkner: A Rose for Emily 9.William Faulkner: A Rose for Emily 10.William Faulkner: A Rose for Emily https://www.360docs.net/doc/409816435.html,nston Hugues: Early Autumn 12.James Joyce: Araby 13.James Joyce: Araby 14.O. Henry. The Gift of the Majgi/Guy de Maupassant: The Diamond Necklace 15.Virginia Woolf: Kew Gardens 16.Virginia Woolf: Kew Gardens 17.Virginia Woolf: Kew Gardens 18.Final Examination 八、教材:《世界短篇小说教程》 白凤欣冯梅姬生雷李正栓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九、参考文献: Allen, Walter. The English Novel:A Short Critical History. New York: Dutton, 1954 Brooks, Cleanth. and Warren P. Robert. Understanding Fi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Humalian, Leo, and Frederick R. Karl. The Shape of Fiction.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8. Pickering, James H. Fiction 100, An Anthology of Short Storie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DiYanni, Robert. Literature Reading Fiction, Poetry, Drama, and the Essa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Robert, Edgar V. and Jacobs, Henry E. Fi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Reading and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阅读答案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阅读答案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多年的动乱总算得以平息。一场漫长的战争让整个中国都被灼伤,而那些被烟熏火燎过的人都需要好好地疗伤、多少人用生命换取了如今的盛世太平,可只有那些活着的人才可以享受这等风流时序。人之出生的年代,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也因为有了如许多的磨砺,我们才会重新审视生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听后不胜悲戚,又不忍将实情告之林徽因。他深知徽因是个好强的女子,不肯向命运低头。若她得知自己来日无多,则会更加提前预支时光,消耗生命,整整四年的卧病生涯,让曾经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已不复旧时容颜,但病弱的林徵因却一直怀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哪怕病到形销骨瘦,也依然不肯丢下她挚爱的事业与文字。 或许是上苍眷顾,在医生诊断之后,还让这位才女在世间存活了十年。十年,这段虽说短暂却也漫长的光阴,让林徽因的人生得以更加充实。事业上,她做出了许多成就;文学上,她多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想来定是事业与文字消减了她的病痛,延续了她的生命。多少次,她让自己坚定地活下去,不是因为贪恋尘世繁华,而是割舍不了心中的梦想。 林徽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就如同她喜欢人间四月,喜欢碧绿无暇,喜欢月圆花开。所以以她的性情,不会轻易辜负任何一个春天,亦不会轻易错过任何一个路人。在她的眼中,每一种生物都赋予了情感,每一处山水都深藏了内蕴,每一个过客都该有一段美丽交集,所以她喜欢烟火人间,甘愿为这红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许多人爱上林徽因,爱的不仅是她的才情,不只是她的成就,爱的是她优雅的气韵,是她骨子里的坚定,是那种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让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她不容许自己有丝毫的错过,更不允许自己提前凋零。所以林徽因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她便开始奔走,匆匆赶赴那一场春光。 一九四六年,四十二岁的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她住在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七月,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 一九五二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身边的许多亲友都劝她歇息一段时日,找个清净之处养病,可固执的林徽因依旧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同年五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而后的日子更是不能悠闲自在,林徽因应了《新观察》杂志之约,在极短的时间里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如此成果,让人叹服到无言,或许这世上也只有林徽因可以做到。在她身上,仿佛有无限充沛的力量,所有的人愿意为她折腰。 细数流年,过往的千灾万难到如今都成了回忆,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 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你,田野、山林,蜂峦。∥无论怎样/颠倒密切中牵连着/你和我,/我永从你中间经过;//现在我死了,/你,/我把你再交给他人负担! 被病痛纠缠多年的林徽因,她的诗并没有显露消极之意。在她的心里,人生是一支曲子,而她却是那个歌唱者。这是个永远歌唱的女子,哪怕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人世,她的灵魂

论林徽因的爱情

论林徽因的爱情 ——听《南渡北归》讲座有感姓名:郑婷婷学号:114171456 班级:11会计4班 摘要: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众多女生心目中的偶像,男生心目中的完美女人。三个优秀的男人,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学者金岳霖都爱上了这个完美的女人,而她最终情归何处?通过了解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解读林徽因的爱情。 关键词: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 一、林徽因与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是在伦敦相遇的。他们一个才华横溢,浪漫多情,一个年芳二八,情窦初开,很快便相爱了。徐志摩向林徽因求婚并表示会与自己的妻子离婚,但林徽因还是拒绝了他,因为她认为徐志摩可以和现任妻子离婚,那以后也可能会与自己离婚。事实证明林徽因是正确的,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不久,徐志摩便爱上了交际花陆小曼,很快就结婚了。 但我想林徽因还是爱徐志摩的,毕竟是初恋,不能说忘就忘。后来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林徽因便拿了一片飞机碎片挂在床头用来怀念徐志摩。 二、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而梁思成的宽容善良和他对林徽因的爱更是让这段婚姻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细节,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时候,梁思成虽然震惊,但最终还是对她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会祝福你们。”就算是现代也没几个男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梁思成说了,他是真的爱林徽因的,只要她愿意,他愿意成全他们。 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身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额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

关于林徽因的优美段落

关于林徽因的优美段落 林徽因的魅力,被称之为民国的女神。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林徽因的优美段落,希望大家喜欢。 1) 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又或许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或许,人生需要留白,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都要从容地走下去,不辜负一世韶光。 2) 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那些看似离去的,其实未必真的离开。倘若因果真有定数,有朝一日,该忘记的都要忘记,该重逢的还会重逢。只不过岁月乱云飞渡,那时候或许已经换过另一种方式,另一份心境。而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 3) 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痕。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就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 4) 没有什么缘分可以维系一生,再华丽的筵席也会有散场的那一天。既知如此,又何必聚散两依依。我们都

是人生场景中的过客,这段场景走来了一些人,那段场景又走失了一些人。如果我们守不住约定,就不要轻许诺言,纵算年华老去,还可以独自品尝那杯用烦恼和快乐酿造的美酒。 5) 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6)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 7)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8) 昨天又昨天,美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 9) 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10)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林徽因优美句子大全

透过林徽因的小说看她的女性观

第30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0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10 透过林徽因的小说看她的女性观 白晓丽 (河南检察官学院,河南郑州 450004) 〔摘 要〕 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又是坚定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她关注妇女,对男权文化下的妇女命运始终保持敏感。她以学者作家敏锐的眼光,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以独到的视角写下动人的篇章,在其小说中体现了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她的女性观。 〔关键词〕 林徽因;美丽女性;同情女性;超越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10)0320035203 作为京派小说家的林徽因,她留给读者的小说作品,只有6个短篇。它们是《窘》、《九十九度中》和总题为《模影零篇》中的4篇作品:《钟绿》、《吉公》、《文珍》和《绣绣》。林徽因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期,也是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期,她和一批现代女作家一样迎着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新时代曙光,把“人的发现”这一五四新文化思想的核心具体化为“女性的发现”和“女性的复活”,宣告女性该成为和男人一样的大写的真正的人,应该享与男性同等的价值、权利与尊严。她们用文学品塑造了一批冲出男权传统樊篱的新女性形象,描写歌颂了她们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大胆追求,揭露控诉了历史牢笼对女性的摧残压迫,留下了一份份属于自己的女性体验与女性话语。作为她们中的一员,不仅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并且她还把自己的丰富的意识世界渲染于纸上。本文试图从精神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展开来分析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特征,以求发掘每一个特征的意义和作用。 一、美丽女性 作为女性,林徽因抱定一个信念:属于女性的一切都应该是好的,美的,善的。而作为女人,林徽因本人也是美丽的。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人记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梅竹的一副三友图。”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从此崭露头角,成为北京上层文化圈的亮丽一景。在老一辈的回忆中都不约而同地说“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1]的美在神韵,她不但天生丽质,并且才智过人。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因此林徽因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也是非常美丽的,以她的亲身经历、体会为底色,用她女性的细腻,更以作家的正义和勇气,“真诚地、深人地,大胆地看取人生。”[2]在20年代和30年代剧烈动荡的时局中,在渐渐商品化和半殖民地化的北京都市生活中,她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世界,独立观察体验了异性、同性和自己,渐渐磨练出一双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在小说《窘》中对少女“芝”这样描绘:“笑的时候她的确比不笑的时候大人气一点,这也许是她那排小牙很有点少女的丰满的缘故,她的眼睛还是完全的孩子气,闪亮,闪亮的,说不出还是灵敏,还是秀媚。”维杉呆呆地想一个女孩子在成人的边沿真像一个绯红的刚成熟的桃子……微红的肉色和葱绿的衣裳叫他想起他心爱的一张新派作家的画…因为你的本身便是美术,你此刻便是一张画。“[3]作者以不无雕琢的字句描绘了笑的波浪起伏,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富有青春气息的美丽少女。再如《模影零篇》中的《钟绿》也表现出作者的这种追求。主人公钟绿是叙述者“我”“一生中没有疑问地,真正地,见到的一个美人”,钟绿是一个有希腊血统的留美女学生,她高贵典雅,天然纯朴,神秘浪漫,作为混血儿,她的美几乎荟萃了中西方艺术的一切精华。她这样描写“钟绿”的美:“试想一个静好如花的脸;一个长长窈窕的身材;艺,身的编素;借着人家伤痛的丧礼来哭她自己的身世,怎不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美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中世纪小尼姑,眼微微地垂下,手中高高擎起一只点亮的长烛。简单静穆,真像一张宗教画!”[3] [收稿日期] 2009—12—15 [作者简介] 白晓丽,女,河南检察官学院教师。 ? 5 3 ?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有哪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有哪些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有哪些 梁思成、林徽因早年设计的建筑作品-----沙滩老北大地质馆此楼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少数设计的作品 之一,于1934年设计,1935年8月建成,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楼西南角下方墙体上嵌有一奠基石,上面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奠基。1990年2月13日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保护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与1939年1月两次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八宝山革命公墓创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来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众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吴晗受命建设革命公墓。在吴晗的领导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筹备组,吴晗亲自率人勘察,最终选址在八宝山的护国寺兴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犹如在和历史对话,感叹沧海桑田,体会人间正道。 林徽因的感情经历 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

英语短篇小说赏析 教学大纲2013-2014

英语短篇小说赏析
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英美短篇小说赏析是一门专业素质教育任选课,供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选读。通过阅读和分析英语小 说,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 学生对英语文学和西方文化的了解。 David LIN – Associate Prof, Master of ARTS 2014/2/23

目录
Course Introduction................................................................................................... 1 Course Objectives ...................................................................................................... 1 Course Related Information: ...................................................................................... 1 Teaching Schedule: .................................................................................................... 2 Recommended Text Book .......................................................................................... 3 Assessment Summary................................................................................................ 3 Assessments .............................................................................................................. 7 Assessment 1. Contrast Two Short Stories.......................................................... 7 Stories Analysis Worksheet ........................................................................ 8 Marking Guide ........................................................................................... 9 Assessment 2 Read, study and analyse short Stories ........................................ 10 Assessment 3. Story Writing ............................................................................ 14

林徽因诗歌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雪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有学文学的朋友谈到林徽因的诗,说她的诗如其人,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读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林和徐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故事的一对。但从经历、传记中看林徽因,其实还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后者。多年以后,林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其实她对徐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

《林徽因传》

你是人间四月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人为之赞叹。 一、林徽因简介 她叫林徽因,是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女子,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代表作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林徽因之所以能在文学、建筑等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除了她的天生聪慧,与她青年时丰富的学习经历不无关系。她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罗马、柏林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学院学习。1921年回国于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了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知名建筑。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建筑家。 二、爱与恋 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在和林长民交往过程中认识了林徽因,很快被吸引并爱上了林徽因。但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为了林徽因,他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就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此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可是当他兴冲冲的去向林徽因表白时,却被拒绝了。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恋,然而初恋最美好的便是曾经有过。 1921年10月林徽因回到中国,继续在培华女中学习。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的友谊,使林徽因结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两家父辈也有意他们结为连理。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是最后决定还得由他们自己来作。后来在梁启超的敦促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思成念建筑,徽因学美术,套句梁启超说的话,他俩“修行”了一段时期,在情感上和身心上都历经磨炼,确实加深了两人的感情。1928年他俩在加拿大完婚,在修完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成为新成立的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最早上任的两位教授。 在林徽因的三段感情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哲学家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爱情。1932年4月,梁思成从外地考察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

林徽因经典作品读后感

林徽因经典作品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林徽因经典作品读后感 读徽因的作品,感觉笔触细腻柔和,往往能让我在生活中联想书中人物和事情。 每当看到气质美女走过身旁,就会想起徽因笔下那美丽动人的钟绿,她是那样的传奇,引得无数男子为其倾心。可是美人薄命,钟绿的未婚夫在婚礼的前一星期骤然死去,而钟绿后来竟死在一条帆船上。每每读到这里,总是引起我淡淡的哀愁,但我不相信美人都薄命,这些不过都是巧合而已。我想只要真心努力地活着,都会有好结果的,不是吗?我不相信命运,我们只相信命运要被自己掌握创造。 每当看见同学埋头钻研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徽因笔下的吉公,那个在自己的小屋里修理机器,搞些小发明的吉公。我羡慕吉公遇到这么多的坎坷还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爱好,最终有所成就。我想做人也就是应该像吉公这样吧,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努力去把它做好,这样在多年以后不会后悔,对得起自己曾经的付出。再想想自己,有时候容易受别人的想法而动摇,也许是现实情势所迫,但是说到底还是自己坚持的不够。如果真的喜欢就该好好坚持,当我们看到梦想的礼花灿烂的绽放时,我相信我们会露出最美的笑容! 每当自己和朋友们一起玩闹时,我就会想起徽因笔下活泼开朗的四小姐文琪,我喜欢她活泼但也平易近人,没有等级观念。虽然现在

已经没有了奴隶制,但是有些人依然会有一些不平等的看法,尤其是富贵家里的孩子。所以在那个年代里能有如此的思想,就值得我们赞赏学习。 每每读这些作品总能感受到林徽因淡淡笔触下的丝丝情感。喜欢林徽因,不仅仅在于她的才华,也在于她的气质。喜欢她淡淡的淑女气质,喜欢她满腔的爱国热情,喜欢她坚持不放弃的精神。我期望着,自己能够渐渐向林徽因靠近,多读书,写好文章,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做一个有内涵的知性女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完整版)林徽因传。读书心得

《林徽因传》读书心得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对于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里为她庆幸:她这样的人,到了“文革”,估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好象是在为林徽因作传,但因不喜欢周迅沙哑的声音,也没有去看。所以,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

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城乡建设学院2011级工程管理一班刘思佳 2012/5/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