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

汉—晋时期(2B C-420)

?第一节佛教的初传

?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

?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

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

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

小乘佛教禅数学

3、支娄迦谶的译经:

大乘佛教般若经

4、道安的译经

5、鸠摩罗什的译经

第三节求法:

?1、朱士行

?2、法显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

?依附黄老

?玄佛合流

?依附儒家

?依附政权

?(2)贵族化的佛教

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

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

?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

?宋:417年灭后秦

?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

?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

?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

二、平民化:

?平民化的标志:

?1、凿窟造像:

?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

?石窟

2、疑伪经的出现

?疑伪经的含义

?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

?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

?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

?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

?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

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

?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

?优待僧侣,奖励义学

?广建佛寺,盛造佛像

?扶持翻译佛教典籍

?著书立说

?制定戒律

?2、北魏太武帝灭佛

?446年灭佛。

?原因:道教与政治(私藏武器)、经济

?3、北周武帝灭佛

?577年废佛。佛道并废;不伤人;设立通道观,提倡会通三教(以儒家为本)

三武一宗法难

?(一)北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之言而压迫佛教。太平真君七年(446),尽诛长安沙门,破坏一切经典图像,北魏佛教遂遭毁灭。?(二)北周武帝信纳道士张宾与卫元嵩之论,建德二年(573)下令废佛道二教,毁坏经像,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仅选名德者一百二十人安置于通道观。?(三)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等人排佛,会昌五年(845)帝乃下敕留置若干寺及僧三十名,余皆废弃,并令僧尼还俗。将佛像、钟、磬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史称会昌法难。

?(四)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实行排佛政策,诏令废止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佛祖统纪作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又下诏毁佛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上述四次法难中,前二次主要系基于思想上之原因,后二次则系基于经济上之理由。

第十二讲中国佛教简史·鼎盛时期

——隋唐佛学(581—907—960)

第一节隋唐时期佛教繁荣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统一

二、思想上的融合

三、寺院经济的的高度发展

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第二节隋唐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本体的主观化:心性化的处理

?二、方法的直觉化:

?成佛的广度大、步骤少、速度快

?三、思想的圆融化:各自的判教理论不同

?四、理解的多样化:各个宗派的独创性

?五、组织的排他性:法统概念的引入与发展

?六、场所的稳定性:固定的道场带来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是宗派发展的必要条件

之一

?七、造像的生活性:摆脱神圣性,走向世俗生活第三节隋唐佛教的基本特点

?一、宗派林立:独创性

?二、心性觉悟:内在超越性

?三、审美愉悦:世俗生活性

第四节隋唐佛教的主要宗派

?一、天台宗

?1、道场:天台山

?2、祖师:龙树

?3、理论奠基人:慧文;慧思

?慧文慧思

?4、实际创始人:智顗

?5、后代著名祖师:五祖灌顶,九祖湛然湛然

?6、基本经典:《法华经》

7、基本教义:

?A、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

?五时: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涅槃

?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

?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B、性具实相说

?C、一心三观说

?D、一念三千说

?E、三谛圆融说

?F、止观双修说

二、禅宗

?1、道場:

?少林寺、南華寺、臨濟寺、柏林寺、

?2、祖師:西天28祖,東土六祖

?3、理論奠基人: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達摩弘忍

?4、實際創始人:慧能

?慧能

?5、基本經典:楞伽經、金剛經、壇經等

6、基本教義

?(1)二入四行:理行二入。

?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2)心性本净

?(3)觉悟内求

?(4)顿悟成佛

?(5)佛法不离世间

三、华严宗

?1、道场:长安(西安)

?2、祖师: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宗密示寂后,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宗风衰败。?3、理论奠基人:杜顺、智俨

?4、实际创始人:法藏

?5、基本经典:《华严经》《华严五教章》等

6、基本教义:

?A、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论:

?五教:依所诠法义之浅深,将如来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一)小乘教:阿含等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思想

?(二)大乘始教:含大乘初期的般若类“空始教”和大乘中期的瑜珈行派的“相始教”

?(三)大乘终教:如来藏真心缘起的思想,《胜蔓夫人经》《大乘起信论》等?(四)大乘顿教:《维摩洁经》等顿悟思想

?(五)大乘圆教:《华严经》中的圆融无碍思想

?十宗:依佛所说之义理区别为:

?(一)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

?(三)法无去来宗,

?(四)现通假实宗,

?(五)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

?(七)一切皆空宗,

?(八)真德不空宗,

?(九)相想俱绝宗,

?(十)圆明具德宗。

?前六宗即小乘教,七至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第十即华严之教旨。

B、法界缘起说

?华严宗旨的骨干,不出法界缘起说。

?法界缘起的意思是:宇宙万象相即相入,任何一物都是其他万物之缘,万物也都是此一物之缘,自他相待相资,圆融无碍。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为说明此事事无碍法界之无尽缘起,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理论:

?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总括宇宙万有之一心,此一心即法界,故称一心法界;而此一心法界摄上述四法界。

?十玄无碍:

?从十个方面说明万物同体、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原理。十玄门有新古之别,主要借助于教义、理事、解行、因果等十项要目(华严十义)来阐发诸法均具足此无碍圆融之意。

?六相圆融:

?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诸法无不具足上述六相,圆融相即无碍。华严宗的思想,颇能契合国人追求圆融之心态,后来更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

四、净土宗

?1、道场:庐山东林寺、山西玄中寺等

?东林寺玄中寺

?2、祖师: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

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后印光被推为第十三祖。?3、理论奠基人:慧远;昙鸾;道绰

?4、实际创始人:善道

?契此,又称布袋和尚。生平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由于常荷担一布袋进入市镇行乞,因此又称布袋和尚。无寺无家,随处偃卧。相传曾经睡卧在雪中,而雪不沾身。平素往往能预知人之吉凶、天候之晴雨。916年在奉化县岳林寺东廊端坐示寂。时遗留一偈云︰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乃以之为弥勒菩萨的化现。后代江浙间流传的布袋图像,寺庙中往往视之为弥勒菩萨而膜拜供养。?5、基本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6、主要思想;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最重要。念佛的方法有四种:①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②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③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④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认为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之分,往生之相也有九品等差。

?音乐:邝美云《禅美云声—大悲咒》

?孟庭苇《遇见阿弥陀》

第十三讲中国佛教简史·渗透时期

宋元明清(960——1840)

?一、历史过程简况

?宋代: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

?元代:藏传佛教的优越地位

?明代:封建专制的强化与佛教的衰败

?清代:明代政策的延续

二、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1、宋代延寿的融合

?2、宋代契嵩的三教融合思想

?3、明初梵琦的政治态度

?5、清代雍正的佛教思想

1、永明延寿(904-975)佛教思想

?A、《宗镜录》中的禅教一致思想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

?B、《万善同归集》中的禅净双修思想

2、契嵩(1007-1072)

《辅教编》调和儒佛思想

?A、教化的目标一致

?B、五戒与五常是一致的

?C、理论基础上的一致:立足于心

?但立场是以佛教为中心的。

?孤山智圆(976-1022)

?宗儒为本,接近李翱的复性论。

?宋代开始,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对僧人的基本要求。

3、明初梵琦(1296-1370)

的政治态度

?“本朝第一流宗师”

?理论上没有创新,借助于传统佛教思想资源,利用语言文字技巧讲经说法?行为上积极靠拢政权

?三礼拜:皇帝、官僚、法师

4、明末四大高僧

?云栖祩宏(1573-1619)

?《云栖法会·竹窗随笔》

?主张禅、教、净合一,而归宗净土

?儒佛道三教“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

?批判天主教

紫柏真可(1543-1603)

?生平三大事:

?德清被捕、矿税征收、修撰《传灯录》?全面调和教内教外

?全面调和教内各派

?全面调和教宗关系

憨山德清(1546-1623)

?憨山德清(1546-1623)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主张三教一致

?主张禅净双修

?主张宗教不二

澫益智旭(1599-1655)

?澫益智旭(1599-1655)

?《阅藏知津》、《灵峰宗论》

?主张三教合一

?特别崇奉地藏信仰

?主张儒佛结合处在于“孝”的观念

5、清代雍正的佛教思想

?《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

?主张三教合一

?主张宗教合一

?反对禅宗呵佛骂祖的行为

三、宋元明清时期佛教的特点

?1、地位边缘化

?2、方法简易化

?3、思想儒家化

?4、寺院封建化

第十四讲近现代转型时期

?第一节时代背景

?第二节转型过程

?1、晚清时期

?2、民国时期

?3、新中国时期

?第三节特点

?1、理性化

?2、生活化

第四节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

?1、人生佛教:

?太虚针对死鬼的佛教——吴稚晖的“人死观”佛教。

?并不否定外在的神佛概念,相信外在救赎的概念

?2、人间佛教:

?印顺法师对太虚大师思想的发展。不仅否定死鬼的佛教,也否定神化的佛教。主张人类自己依靠自己的“正见——正信——正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创造人间净土。

?人本与创造是其根本特点

?重视五戒十善与四摄六度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六度: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3、如何理解人间佛教的现代价值?

?欣赏《送别》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辩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尊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后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传播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代志华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代志华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及政策主张,同时,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发展及研究作了评述。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1-027-03 产业经济学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直到1996年,在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起步很晚,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研究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中去,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内容上偏于“宏观”,学科范围不够清晰,把许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视野,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行为研究方面,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由于博弈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但却是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的忽视,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探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其发展轨迹和主要流派,以期对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有效构建有所帮助。 一、哈佛学派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观点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伴随着上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规模出现而出现的,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一般认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源头,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此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体系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形成,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和斯托金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在产业经济学的早期发展中,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经济学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的霍特林和兰凯斯特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与SCP范式的衰落 上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人对SCP分析范式提出激烈的批评,形成了所谓芝 加哥学派,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与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不同,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规制经济学这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 SCP范式的衰落,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旧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经济学迅速发展的结果。 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新奥地利经济学派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一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授卡布尔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一方面,近年来崛起的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博弈论的引入;二是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三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另外,建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取得了新成就,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哈耶 — 7 2 — 《经济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讨

五运六气学说(教参)简单明了

五运六气学说 1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 2、何谓六气?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 3、何谓五运六气学说? 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4、为什么要研究五运六气? 人与天地相参,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 劳逸起居 轮回——古人对宇宙的时间观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属性: (表一:十天干)

◆五合: 表二:天干五合 ◆四冲: 表三:天干四冲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表四:十二地支

●六十甲子: 将天干与地支依次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六十甲子。 表五:六十甲子 2、计日干支推算 年份:六十甲子轮替。 ◆例:2000为庚辰,2001则为辛巳。 月份:地支按阴历月计,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六:月干推算 ◆例:2001年4月(阴历),年干为辛,“丙辛”一栏中找到月干为癸。 日:六十甲子轮替。(宜参考万年历) 时:地支按十二地支表,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七:时干推算 ◆例:2001年4月1日12时,为辛巳、癸巳、 甲午、庚午。 由纪年之天干,推算当年的岁运、主运和客运。 1、岁运 a)概念——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又称“大运”(统主全年运候),又 称“中运”(取主持天地升降之气的含义)。 b)推算——直接由当年天干的五运属性决定。 ●例:辛巳年,辛为水运,则岁运主水。 ●例:甲寅年,甲为土运,岁运主土。 c)意义——了解全年的气运大局。 2、主运 a)概念——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 b)推算——始于木运,终于水运,恒定不变。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三百 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初运木运,起于大寒节气 ●二运火运,起于春分节后十三日 ●三运土运,起于芒种后十日 ●四运金运,起于处暑后七日 ●五运水运,起于立冬后四日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 汉—晋时期(2B C-420) ?第一节佛教的初传 ?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 ?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 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 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 小乘佛教禅数学 3、支娄迦谶的译经: 大乘佛教般若经 4、道安的译经 5、鸠摩罗什的译经 第三节求法: ?1、朱士行 ?2、法显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 ?依附黄老 ?玄佛合流 ?依附儒家 ?依附政权 ?(2)贵族化的佛教 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 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 ?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 ?宋:417年灭后秦 ?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 ?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 ?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

二、平民化: ?平民化的标志: ?1、凿窟造像: ?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 ?石窟 2、疑伪经的出现 ?疑伪经的含义 ?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 ?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 ?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 ?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 ?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 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 ?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 ?优待僧侣,奖励义学 ?广建佛寺,盛造佛像 ?扶持翻译佛教典籍 ?著书立说 ?制定戒律

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略探

佛教初传内地的时间略探 弘玄 前言:佛教,始于印度,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对于悉达多,为世人所尊为佛陀。在佛灭后五百至一千年间,佛教传入了中国, 但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将近 的两千年里,几经兴衰,直至作为中国的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存在,一直所延续,传 承着。那么,对于佛教的传入中国,说法到底有哪些呢!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说法有很多,因为记载的不同,在历史上也很难进行 确切的考证。在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简史》里将其传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认为 在西汉哀帝以前,二是认为在西汉哀帝时,三是认为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说。虽然, 说法各有不同,难以考据,本文在此也将各种说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作为对读者的参考。 一、西汉哀帝以前佛教传入说 1、根据《列子》卷四《仲尼篇》中孔子所说的话“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这个所谓的西方是指佛陀而言,那么也就是说,佛教早已在前秦时期便有在中国的出现,并为 孔子所耳闻,当然,同样没有更为具体的依据说明此西方圣人就是特指佛陀。所以, 此说法,不能作为肯定佛教在孔子时期就已有传入的一个证据,也不能作为佛教在先 秦时期就传入中国说的依据。不仅如此,作为引据的《列子》一书在学界上认为其为 伪书,所以不能作为可信的证据。在此,不管怎么说,在此将其引出作为参考。 2、在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一中说,秦始皇四年(前243)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个贤人带来佛经,但被秦始皇查经了。在唐朝法琳的《破邪论》卷下也载有同样的说法。日本学者则根据《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禁不得伺,明星出西方“的记载,以”不得“为”浮屠“之异译,以此作为依据,也认为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在中国的出现,我国近代学者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同样主张这一说。但,不管如何,因为这一说法不够有具体的依据说明,仍然不能为人所确信。 3、根据北齐佛教收的《魏书,释老志》也有两种关于佛教出现于西汉哀帝以前的说法。一则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讨伐时,得休屠王所供之金人,将其安置于 甘泉宫。对于此霍去病得金像的说法,在《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及《汉书》 卷五十五的《霍去病传》中也有提及,但对于此金人是否就是所特指的佛,却是是所 怀疑,同时也有怀疑此金人乃西域的天神,这也不可而知了,所以此说法,仍然有待 商榷。

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 - 遗篇)

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古典理论图表 - 遗篇).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禾、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 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干支甲子,是中国古代计算年、月、日、时的次序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均离不开天干地支。所以说:“文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一)天干地支 1.天干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于的简称,又称“十于”。“干”有个之意,如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古人用十干来纪天日的次第,故称“天干”。天干的次第先后,不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而是包含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涵义在内。兹将《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的解释录之如下: 十干《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 甲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出甲于甲 乙万物生轧轧奋轧于乙 丙阳道著明明炳于丙 丁万物丁壮大盛于丁 戊丰懋于戊 己理纪于己 庚阴气庚万物敛更于庚 辛万物之辛生悉新于辛 王阳气任养于下也怀妊于壬 癸万物可揆度陈揆于癸 2.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人将十二支分别以纪月,一岁十二个月,每月各建一支,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

宋明理学与佛教

宋代理学家与佛教关系略讲 潘敢(MG1001013)[摘要]佛教自隋唐盛极一时以来,经“会昌法难”、五代战乱,佛教急转直下,它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保护佛教的措施,佛教开始逐渐复兴,但是随着儒学家“道统”意识的重新确立,在思想上对佛教教义予以批判,在政治上进行打击,至南宋初,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但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在很大一部分上也是受到了佛道两家的影响,明道「出入于佛老者十数年,返诸六经而后得之」,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宋理学家受佛老的影响深刻。 关键词:佛教理学禅宗 一、简述佛教在隋唐后的发展状况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得到了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对其他思想派别的排斥以吸收过程。东汉以来对于佛教,各代儒学者们对于他的态度是纷繁复杂的。六朝佛教学派成立与发展,隋唐佛教宗派更是如日中天,事实上,面对世俗政权的压力下,佛教始终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为了与中土的传统保持文化一致性,佛教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教义乃至思维模式。《大乘起信论》撰著以后,佛教涅槃佛性学说成为了儒道共同接受的思维理论,借助于《大乘起信论》的体用相即和本觉心性原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禅宗思想风靡天下,成为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迹。①唐代儒家学者刘禹锡目睹禅宗的兴盛,不禁慨叹曰:“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故世衰而寝息。”(《刘禹锡集》卷四)然而,面对佛家的强势,儒家站在其本位的立场上对其进行了无情打击。韩愈在其《原道》中甚至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口号,试图以行政强制手段彻底废除佛教,可见,当时佛教对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威胁程度。宋以降,欧阳修、李觏提出“修其本而胜之”,“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缺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王道不明而仁义废,则夷狄之患至矣”(《本论》)。继而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进一步主张,通过“修”儒家学术之本,即从传统儒学中发展出儒家哲学体系,以彻底解决佛、道两家对儒学的威胁。宋明儒学者也并不是要求彻底地将佛学消灭之,以挺立儒家的思想学说。而是,第一、允许佛教存活但在空间上必须给予限制;第二、接续佛教基本精神、基本内容,但是有所删改、有所发挥、有所充实;第三、继续推动佛教的中国式、儒学式、人间化转变;第四、开掘出佛教中的入世、治世观念,以丰富佛教思想内涵和回应社会对佛教只注重出世的质疑;②在宋儒眼中确实佛教义理难以合乎众儒士之担当精神要旨“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同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近思录》) 二、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批评与实质 宋明理学家普遍以传承儒家正统自诩,以反佛或排佛、批判佛老相标榜,但又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或者直接与寺院僧侣交友往来。 首先、理学家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认为佛教有悖于伦理道德、纲常名教。比如二程认为,“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意思是说,佛教空谈心性而不不论治国平天下,这是 ①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第2页 ②李承贵:《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第586页

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全部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facebook的创始人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互联网创业的表现形式有()。 窗体顶端 A、 B、 C、 D、 E、 我的答案:ABCDE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正确答案错 1 【单选题】 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是()。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D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2015年沃尔玛收购了一号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工业不包含()。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电子商务创业的优势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C在网络创业中门槛相对较低。()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柔道战略》的精髓有三个方面:() 窗体顶端 A、 B、 C、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B是个人卖东西给企业。()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柔道战略》的作者德鲁克认为,在获得某一个产业或市场的领导和控制地位的战略中,企业家柔道战略是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战略。() 我的答案:错 已完成 1 【单选题】 成功创业离不开正确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B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店铺为什么要做买家分析?()。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同一家企业资质不能同时开设天猫与京东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下面哪个不属于电商创业项目选择原则?()。 窗体顶端 A、 B、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五运六气推算方法 胜复:岁运不及,为相胜之气所胜,胜气当令一段时期后,被抑的不及之气会产生相生之气来报复胜气。如岁 木不及,燥气大行以后,会产生火气来复。 另,岁运太过,亢盛失常以后,亦会出现胜己之气出来报复的情况。 在胜复情况下,气候变化较大,病变亦比较复杂。 郁发:五运之气受到制胜而过度被抑制,则可郁极而发。如木运过胜,土气过度受抑,则可郁极而爆发。 郁发时气候常有剧烈的变化,发过之后则气归于平。其病变则与郁发之气有关,如土郁之发多病心腹胀满、肠 鸣下利、呕吐霍乱、痰饮、水肿等病。 (二)六气的主客变化情况 1.主气的常变 六气正变(常):主岁之气,应时而至。说明气候比较正常,疾病亦不会有太多的异常。 六气胜复(变):主岁之气未至而至,是为太过,太过则本气过亢而所胜之气受病。所胜之气又会产生复气,复 气过甚亦会使气候和疾病出现较大异常。 2.客气的司天、在泉 司天和在泉之气对一年的气候和疾病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司天主要影响上半年,在泉主要影响下半年。 3.客主加临 客气加临于固定不变的主气之上,按其五行生克关系判断其常变顺逆。客主相同或相生为常为顺,相克则为逆。 君相二火则以"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三)运气合治的周期变化 五运5年(10年)一个小周期,六气6年一个小周期,运气合治,故30年为一纪,60年为一周,其德、化、政、令全部出现。掌握60年的运气格局纪能推算任何年份的气候和疾病情况。(七篇大论,特别是《六元正纪大论》有 了推算。) 二、运气推演举例 例1:癸未年(2003年) 运:少徵火(阴火不足,伏明) 气:太阴湿土司天;左间少阳相火,右间少阴君火。 太阳寒水在泉;左间厥阴风木,右间阳明燥金。 [交司时刻:初运起于壬午年(2002)大寒日(农历12月18日癸巳亥时初刻) 五运格局: 客运: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木(少角) 主运:木(太角)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 六气变化格局: 初之气(大寒惊蛰 1.20 .21)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春分立夏 3.21 .21)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小满小暑 5.21 .23)客气太阴(湿土);主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大暑白露 7.239.23)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秋分立冬 9.23 .23)客气阳明(燥金):主气阳明(燥金) 终之气(小雪小寒 11.23 .1.21)客气太阳(寒水);主气太阳(寒水) 运气特点: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 运气合参:运生气--小逆。 页脚内容1

2015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宗教学专业考博课参考书-真题-分数线-资料-育明考博

育明考博咨询电话400-668-6978 QQ:493371626 QQ:2890064351 2015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宗教学专业考博分析 一、招考介绍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招生18人,其中宗教学专业招生为11人。而此专业又分为10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藏传佛教、少数民族宗教、宗教学理论、汉传佛教、汉藏佛教比较研究、宗教与科学、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宗教与文化十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一个研究方向仅有一位老师,同时带一名博士生,但在今年基督教方向的博导带两名学生。 二、联系导师 在初步定好考博学校之后,就要和所报考院校中意的老师取得联系,询问是否有招生名额,能否报考,这是我们考博成功的关键第一步。 大多数考生会在九月中下旬与导师取得联系。因为太早,学校里面直博名额什么的还没有确定,报考的导师也不清楚是否有名额;太晚的话,怕别的学生比你早联系就不好了。一般情况下,导师对一个学生很中意的话,后来联系的学生,导师一般也不会答应其报考了。在此说点题外话,联系导师的过程中,如果读研期间的导师有关系,可以尽量利用。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凭着自己的本事也是可以和考博导师很好的沟通的,这就要看自己了。 通常跟导师初次联系,都是发邮件。导师回复邮件的情况一般有几种: (1)、欢迎报考。这种答复最笼统,说明不了问题。我们可以接着努力和老师多沟通,看看具体的进展,避免出现初试之后却没有名额的情况。 (2)、名额有限,可以报考,但有竞争。很多人说这样的回复不满意,认为希望很小一般会被刷。其实这样还是比较好的一种回答,最起码导师没有骗你而且给你机会去证明自己,考的好就可以上。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1、波特给出的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 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

五运六气详解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疾病辩证 在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从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上,可以看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必需的条件。但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当气候顺逆失常时,人们如果不注意摄生,就会引起疾病。所以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人们必须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二、运气与发病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

谈佛教中国化论文

浅析佛教中国化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其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僧官制度判教开宗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中国化”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它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事实上,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换言之,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一一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简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① 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

(一)佛教初传入华与译经格义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②而关于佛教初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③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就是根据这些资料,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宗教学会共同确定1998年为佛教传人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并举办了纪念活动。这也说明了佛教界对此种说法的公认。 佛教在两汉传入中国之初,被看做是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主要在上层贵族人士之间流传,很少有下层百姓接触。东汉至三国时期的佛事主要是译经。由于佛教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时的译经家为了使人们更能接受佛经,在翻泽佛经的过程中往往大量借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典籍中的词语来比附和解释佛教的教义,“有时甚至不惜改变自己以迎合中国的社会与文化”④。比如,把“释迦摩尼”翻译为“能仁”,把“禅定”翻译为道家的“守一”。这种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典籍中的词语的借用为汉魏间格义佛教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所谓‘格义’,就是引用中国固有的思想和概念来比附解释佛教义理,以使人们更易理解并接受佛教。”⑤格义方法最早出现于晋代初期。它不是简单的、宽泛的、一般的中国和印度思想的比较,而是一种很琐碎的处理,用不同地区的每一个观念或名词作分别的对比或等同。“格义”是比配观念(或项目)的一种方法或方案,或者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对等。一般认为格义佛教始创于晋代的竺法雅,梁代慧皎所著《高僧传》记载:“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及毗浮、相昙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⑥但是通过对佛经翻译的实际情况以及语言自身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翻译佛经和格义佛教是不可分割的。翻译佛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形式上的从梵文经文转换到中文经文,另一层则是用中文作为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思想去解释梵文佛经的教义。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都是一定思想

中 国 佛 教 简 史

中国佛教简史 汉代佛教(前2 ~ 220) 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 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 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太虚大师改革僧制、革新佛教等贡献,不但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回响,更为后来人间佛教思潮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朝佛教(420 ~ 588) 南朝各代统治阶级及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刘宋诸帝中,文帝最重视佛教。佛教到梁武帝时达到全盛。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这在刘宋的前半期,已相当发达。 北朝佛教(420 ~ 581) 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明元帝令沙门开导民俗;献文帝时在宫中建寺习禅;孝明帝遣人朝礼佛迹,访求经典。北齐时代的石经现存的有泰山经石峪的《金刚般若经》、徂徕山映佛岩的《般若经》,辽州屋騋嶝的《华严经》等。 隋代佛教(581 ~ 618) 隋代统一了南北两朝,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隋炀帝笃好佛教,他先后造西禅定寺、隆圣寺、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又铸刻新像,修治旧像,装补的故经及缮写的新经,共六百十二藏。 唐代佛教(618 ~ 907) 唐代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在京师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太宗重兴译经的事业,贞观年间,玄奘从印度求法。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将历代翻译的佛典编成“一切经”,即《大藏经》作为寺院的藏书来缮写。在李唐一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到372部、2159卷。 五代佛教(907 ~ 959) 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国家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勉强维持,南方帝王都热心护教,续有发展。五代时写经阅藏的风气也很盛,但南北所写大藏略有不同。北方多写《贞元绿》入藏经,这较《开元绿》入藏的多出三百余卷,南方则通常依《开元绿》写经。 宋代佛教(960 ~ 1279) 宋建立之后,给佛教以适当保护,遣人去印度求法、雕刻大藏经版。各帝王对佛教的政策大体不变,太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