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个体靠感觉和知觉以了解周围的世界,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经验的获得多半是多种感觉的统合,甚至在统合中也包括了当时心情、期盼以及过去经验与学到的知识。“因此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对同一引起知觉的刺激情景表现在各个人的知觉判断时,将会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我们对环境事物的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义与主观解释。知觉是根据感觉所获得的资料而做的心理反应,此种反应说明了个体在其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环境事物所做的主观解释。同种花色的衣服穿在胖、瘦、美、丑的人身上,予人的知觉是不同的。知觉虽然是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资料为依据,但所得之知觉经验内容,却完全是心理作用。

知觉本身有其特有的性质,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我们在知觉中最常见到的特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知觉这个整体,反映了知觉的功能以及其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在知觉的特性中,知觉的理解性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知觉并以此来概括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对此既可以概括性的认识,也可以分化认识。人们往往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和领会它,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这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辨认或者认知事物的过程。当然,知觉的理解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时会有违客观性),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思维,理解的主体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得出不同的认知结论。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言语的指导作用:人们对事物的了解首先建立在头脑中形成对对象的一般性的认识,其次才会在脑海中组织起对对象的感悟,语言正是这种感悟的外在性表述。语言的指导性作用主要在于语言的直观表述和提示作用,当人们脑海中难以瞬时勾起对一定对象印象时,语言的出现可以帮助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就为之服务,个人的主观目的不同,对对象的感知方面也就不同,主体会以他所要获得的事物的主要方面信息来知觉对象,因此不同的目的往往导致对对象的知觉效果不同,比如,对美景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个人动机和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思维定势等: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态度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同时一个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势必很难对知觉对象做出深刻的了解,勇于创新,才可能发现知觉对象的其他有用方面。

理解的条件实际上为理解本身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理解的最初形式是认知。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主要在于认知世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有助于将认知对象分门别类,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体系化认识。人们往往根据理解把对象归入某一类别,而不用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对某些单词熟悉了,就常常只根据少数字母所构成的整个字形去认识单词,这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

理解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得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从而为进一步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知觉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达到真正认识世界的目的。

理解的主观经验性决定了它必定是按照主体看法来认知对象的,这就提供了认识对象多种可能性,不同的人头脑中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认识不同,各种理解的融合可以提供认识事物和对象的更多更广的途径,也有利于知觉对象被更完整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丰富知觉对象的内涵。

理解本身对知觉对象的认识有很重要的作用,知觉的理解性也是认识知觉对象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而知觉的特性是相互影响的,知觉的理解性也深深地影响到了知觉的其他特性。

人们对知觉的直观印象即是其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决定了人们的知觉不是孤立地反映事物个别部分和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的关系。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然而有了知觉的整体性,人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很快的根据对象各种标志间联系来辨认他,比如一个人去应聘,从面试人员的衣服和语态中就可以分出谁是领导谁是员工。但是无可厚非的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而对新环境的认识前提是人的经验和认识,因此没有以往对员工和领导的认识,是不可能分清他们的区别的。

也是因为有了整体性,人们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认识帮助人们把缺少的部分补充起来,俗语云“一叶知秋”,即便只有对象的个别属性作用我们的感官我们也会对事物产生完整的印象。对一块烧红的木炭,我们没有触摸它,但看到它,头脑中就会反映出它坚硬和滚烫的多种属性,我们仍然可以把这些属性包含在整体的印象中加以反映。当然,主体的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形成对某事物完整的印象,知觉也更准确和更有效,有经验的医生根据病人的一两个症状便能了解整个病情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容易把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看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我们认识期待整体,把整体的位置置于部分之上,因此往往会忽略一些比较弱的属性部分,这都是人主观因素的决定的,各人经验认识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不同,很容易把一个相同的对象内化成主体自己心中的不同的物象,因而也会导致认识具有一定的自我中心性,反映的是自我的看法。

知觉的选择性也同样需要理解性的支撑,知觉的选择性首先取决于以下条件:1、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区别,对象差别越大,越易分开,伪装不易发现。2、刺激物的新异性,越是新异的刺激物越容易成为优于知觉的对象而被反映,司空见惯,则熟视无睹。3、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动静关系。静中之动,动中之静易于被发现。4、知觉的主体目的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与人的认识水平相符,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就易于被主体发现。

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择,从背景中分化出对象的过程就是人主观理解的过程。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样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逆转的。这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性认识,人按照主观印象分化出背景和对象,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在符合主体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知觉对象进行自我意识的加工。对于一个两歧图形,主体可以依据自己的认识把它分别看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

形象和背景的关系明确时,所得知觉也明确,关系不确定时,知觉也不易产生。当主体形成知觉定势后,各人注意的选择性作用更大,这时所形成的固定的思维就很难发生改变。一般的选择性总是建立在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上,比如一张人站在广场上的照片,主体认知绝不会把人作为背景分离,而是遵循普遍的原则,把广场当做背景,人当做对象。因此有了主体本身的理解意义,人们很容易就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来分化背景和对象,使对象按照自己的主管来排列。

知觉的恒常性是由于经验的认识而形成得固定的概念,因而不会随视觉形状大小的改变而形成思维的改变。人们利用生活中的已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稳定的知觉。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

恒常性是以理解性为基础对知觉对象形成的固定性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亮度恒常性:主体对事物本身的特征熟悉,我们知道粉笔是白的,黑板是黑的,因而对事物特征作解释时,大部分凭借个人经验而不是视觉资料。

大小恒常性: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构成的影像的大小,常因所观察物体距离远近而改变,距离越远,影像越小,但是根据视觉资料判断物体大小时,我们并不单纯以网膜上的影像大小为依据,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从小生活在丛林中的北非黑人带到广阔的平原上,

当远处几百米外出现一群水牛时,那个黑人问:“这是什么虫子?”当他被告知那是水牛时,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那个黑人因其所生活的那种环境而只习惯看几米远的东西,他还没有学会把距离因素考虑在内,去做出大小恒定的知觉判断。这再次说明了以往经验对知觉的重要性。

形状恒常性:一扇门由全闭到全开,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人的心理性知觉经验而言,门的形状保持长方形不变,开始学习绘画的幼稚园小朋友在画一排远近不同的房子的时候,都会把门窗画成一样大的长方形。

颜色恒常性:物体处于不同的光照下,会反射不同擦长度的光波而形成不同的颜色但人的自身经验告诉我们,西瓜皮是绿的,葡萄是紫的,我们并不因为物体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头脑中关于事物的颜色认识。

其他恒常性也有同样的特性,比如方向恒常性等,均与人的自身经验有关。

恒常性主要是我们的经验使然,因为我们早已知道,某种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故而在物体所处环境有所改变时,纵使在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获得事实性资料有所改变,而在心理作用为主的知觉上,仍然是重经验而轻事实,以保持不变的知觉心理作用来处理。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关于一定事物的知觉性存在,当我们遇见新鲜是事物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立刻形成对它的认识,可是当有我们认识的事物作为比较,我们便很容易认识。比如初次见到一个人我们无法知道他有多高,但当一个我们熟知的人站在他的身边,我们很容易就了解他的身高。

对知觉理解性的研究很有意义,理解性与知觉的其他特性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共同合作,一起为知觉更好地认知世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知觉理解性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其与知觉其他特性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发挥知觉的作用。

参考资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Dennis Coon, John O. Mitterer 著《心理学导论——思想和行为的认识之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徐厚道编著《心理学概论》

天津教育出版社张述祖,沈德立编著《基础心理学》

知觉理解性

谈知觉理解性 摘要:知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的一部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在每个人形成和完善心理人格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知觉有四个特征:理解性,整体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然而知觉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说我们认识和探讨知觉理解性是必要的,他有助于我们最大程度的发挥知觉的作用,使自己拥有一个优秀的心理人格。(下文知觉均指视知觉) 关键词:知觉,知觉理解性,已有经验。 一、知觉理解性的概述 当人们第一次看见左图时,往往看不出来是什么,但如果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骑着马的人,那么一个人骑着马的图像会立即成为你的知觉对象,你就会觉得这确实像一个骑着马的人。 在上面人们识图的过程中,提取了自己本身已有的对骑马人的认识经验。即只 有看见过骑马人的识图者可以在得到提示后很快识别出图片,而对于从来没有 接触过骑马人的识图者,这个提示毫无意义。而前一部分识图者的识图过程, 就运用了我们在这需要探讨的知觉理解性。 所以说,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当一个知觉 对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总倾向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这个对象,将 它归于经验中的某一类事物,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这就是 知觉理解性。 二、知觉理解性对人类知觉的作用 世间万物是无限的,所以可以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的客观事物也是无限的。但我们人类的知觉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无法知觉每一天接触的全部知觉对象,所以知觉拥有了选择性,选择性就想筛子一样,去粗取精。但这样还是远远不够,如果没有知觉理解性,每一个事物都必须进行一次完整的知觉过程,那么每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之内是只能知觉到极少数目的知觉对象。 我们可以试着研究处于启蒙学习期的孩子,他们知觉理解性尚未发展起来也可以说是他们没有发挥理解性的必要经验。所以在他们的思维之中,牧羊犬和贵宾犬是毫无共性的东西,他们很少,甚至无法在知觉到牧羊犬之后,用牧羊犬的一些特性在帮助他们知觉贵宾犬。这样知觉的效果和速度是低下的。这样的知觉效果和速度是无法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的,其结果只会让人类处于最原始的阶段。而对于我们这种知觉能力相对完善,已有经验相对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使在我们的已有经验中没有贵宾犬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很快的将贵宾犬和我们已知觉过的犬类进行类比,并且将它加工为已有经验存放于犬类的概念之中。在这阶段,我们减少了对犬类共性的研究,只用研究贵宾犬的一些特性,大大减少了知觉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说人类的知觉过程不能缺少了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理解性是一台高效率加速器可以大大提高人类认识新知,掌握新知,创造新知的效率和速度,使得人类达到了现在这一高度。 同时,知觉理解性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而经验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经验会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而丰富起来,经验的丰富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知觉理解性的进一步提高,优化。不难想象,随着人类历史的延续,人类经验的积累,知觉理解性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类知觉也可以在这强大而高效的加速器推动下不断发展,完善。让人类的知觉能力与时俱进,成为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教材中还提到了知觉理解性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期。这就为人类认知未知事物和信息不全的事物提供了心理上的条件。人们可以依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和假设。 三、知觉理解性对知觉其他特性的作用 在本文的一开头就提到了,知觉拥有四个特性:理解性,整体性、选择性和恒常性。不可否认他们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而基于我个人认为理解性对其他三性的影响和作用是基础性的,所以本文就单单讨论知觉理解性对知觉其他三个特性的作用。 1、关于知觉理解性对知觉选择性作用的探讨和研究。 ① 我们可以回到本文最初的那个识图过程,为什么有许多人在没有提示的时候无法识图,但当提示出现,就会很快识别这些墨点像个什么图形。这就说明了,在没有提示的时候,那些人单单依靠知觉选择性在一些知觉对象不清晰或者对象与背景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知觉的。只有得到提示后,通过知觉理解性讲已有的 “骑马

心理学:感知觉复习

心理学: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 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 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 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对) 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对) 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对) 4、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错)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_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P42 2.知觉P60 3.感受性P45 4.感觉阈限P45 5.绝对感觉阈限P45 6.差别感觉阈限P46 7.适应P50 8.明适应P52 9.暗适应P52-53 10.社会知觉P72 11.首因效应P74 12.晕轮效应P76 13.社会刻板印象P77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 )P60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P42 A.反映B.知觉C.感觉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表,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P42 A.感觉B.知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 4.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P44 A.感觉B.感觉器官C.感受器D.感受性 5.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P45 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心理量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P45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P46 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P50 A.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P60

知觉的特性与种类

知觉的基本特性 实践与研究表明,人的知觉活动是按照一定特殊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可以 归纳为知觉的四种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常常把照相机比作人眼功能的延伸,然而同样是刻录外界的信息,人的视觉与照相是决然不同的。照相是被动地、忠实地复制客观事物的一切细节,而人在观看景象时,是处在一种积极探索的、带有高度选选择性的状态之中。对于人来说,他总是在想要获得某件事物时,才真正地去观看和辨清。 影响人们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可以归于以下几点: 1)注视对象的差异性。人们观看景物,就意味着在捕捉眼前事物中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从整个景象的大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于是,关注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性越大,就越容易实现二者的分离,也就越容易被优先选择出来。以人们观看色彩为例,如果按照人的正常视力,在白色背景上刚能分辨出的黑色细节直径为1mm(毫米)时,则在同样条件下,在红色背景上能分辨出绿色细节的直径就要增大到2.5mm,而在蓝色背景上的的绿色细节必须增加到5mm才能为人眼所辨认。如果注视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越小,越不易被视觉捕捉到,比如昆虫身上的保护色往往是与它长期生存的环境保持一致;在丛林中作战的士兵,身着的迷彩服底色一般是绿色,而在沙漠里,士兵的迷彩服底色则选择黄沙色;同理,在影视作品中,那些在夜间出击行动的人物,常常要被装扮为“黑衣人”,留给观众“合乎情理”的视觉反应。 2)目标对象的动态性。人们的知觉选择有赖于有机体相关器官的活动与调节。人对于环境中时时变化的东西要比静止之物感兴趣得多,也敏感得多。然而,如果某些事物虽然处于活动状态,但总是重复同一个动作或者总是在同一种现象中周期性循环,人们也会看不到变化。一些研究厌腻现象和适应现象的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一次次重复出现时,人们就会停止对它的注意与反应。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比如一直出现的某种噪声或异味,会随时间推移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一直审视某种色彩,会感到色彩脱色或变白在夜幕中,滚动的霓虹灯广告比静止的灯光广告更能吸引眼球的注意。再比如,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要比在在城市闹市区开车更容易出事故,因为在高速公路上,司机的视觉目标的活动常常带有极大的重复性,容易使司机的反应力变缓,而在车辆拥挤的闹市,目标对象的活动变化频繁,司机必须集中注意力捕捉对象。 3)捕捉对象的需求性。视觉对观察事物的优先选择,除了与事物本身的特性有关外,还与观察者对事物的需求心理密切相关。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在两边都有商铺的街区行走,尽管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但是你不不会对所有的商品给予同等的关注。你的视觉捕捉对象一定是集中在你有购买需求或有偏爱需求的商品上。对于你而言,有购买欲望的商品往往能够很顺利地从其他诸多商品中突出出来,形成审视的聚焦点,而其他货物此时只是是担当背景角色。人们的这种体验也常常发生在影视作品的观赏中。我们以《十面埋伏》为例,在影片中设计了两个捕头形象:金城武扮演的金捕头与刘德华扮演的刘捕头,对于偏爱刘德华的影迷来说,刘捕头的角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视知觉选择性最高的焦点,从其他角色中凸显出来。当发现刘捕头在戏中的分量不及另外两个角色时,这部分观众产生了失望感,

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分析论述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其他特性中的作用 个体靠感觉和知觉以了解周围的世界,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经验的获得多半是多种感觉的统合,甚至在统合中也包括了当时心情、期盼以及过去经验与学到的知识。“因此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对同一引起知觉的刺激情景表现在各个人的知觉判断时,将会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我们对环境事物的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义与主观解释。知觉是根据感觉所获得的资料而做的心理反应,此种反应说明了个体在其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环境事物所做的主观解释。同种花色的衣服穿在胖、瘦、美、丑的人身上,予人的知觉是不同的。知觉虽然是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资料为依据,但所得之知觉经验内容,却完全是心理作用。 知觉本身有其特有的性质,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我们在知觉中最常见到的特性,它们共同构成了知觉这个整体,反映了知觉的功能以及其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在知觉的特性中,知觉的理解性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知觉并以此来概括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对此既可以概括性的认识,也可以分化认识。人们往往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和领会它,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这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辨认或者认知事物的过程。当然,知觉的理解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时会有违客观性),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思维,理解的主体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得出不同的认知结论。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言语的指导作用:人们对事物的了解首先建立在头脑中形成对对象的一般性的认识,其次才会在脑海中组织起对对象的感悟,语言正是这种感悟的外在性表述。语言的指导性作用主要在于语言的直观表述和提示作用,当人们脑海中难以瞬时勾起对一定对象印象时,语言的出现可以帮助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就为之服务,个人的主观目的不同,对对象的感知方面也就不同,主体会以他所要获得的事物的主要方面信息来知觉对象,因此不同的目的往往导致对对象的知觉效果不同,比如,对美景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个人动机和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思维定势等: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态度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同时一个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势必很难对知觉对象做出深刻的了解,勇于创新,才可能发现知觉对象的其他有用方面。 理解的条件实际上为理解本身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理解的最初形式是认知。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主要在于认知世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有助于将认知对象分门别类,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体系化认识。人们往往根据理解把对象归入某一类别,而不用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对某些单词熟悉了,就常常只根据少数字母所构成的整个字形去认识单词,这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 理解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得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从而为进一步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知觉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达到真正认识世界的目的。 理解的主观经验性决定了它必定是按照主体看法来认知对象的,这就提供了认识对象多种可能性,不同的人头脑中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认识不同,各种理解的融合可以提供认识事物和对象的更多更广的途径,也有利于知觉对象被更完整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丰富知觉对象的内涵。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是人脑对感觉信息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但是知觉又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因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也是对感觉信息做出的进一步处理。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经由各感官决志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其彼此关系的过程,具有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特征,由此而保证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综合各种举例分析,我们将知觉的基本特性具体阐述如下: 一、知觉理解性 (1)定义: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 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 行解释,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 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人在感知知觉对象 时,总是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 信息提出假设、推断并作出最佳的解释,然 后把它们标示出来。比如,在听一段音乐的 时候,非专业的听众会听出“好听”或者“不 好听”,更进一步的能听出这段音乐里表达 出了怎样一种感情,而专业的音乐学习者则 能听出其中每个乐章代表的不同含义,这段 音乐使用了多少种乐器进行演奏,甚至听几图一 遍就能学会并演奏这段旋律。这是听觉上的例子,在视觉和其它感觉中也是如此。在视觉上,我们看到图一中不规则的墨块,一下子看不出这是什么,但是在以往的经验上,我们曾经见过“狗”这种动物,便会反应出这是狗。 因为知觉的理解受到已知经验的很大影响,容易形成知觉定势。知觉定势是指个体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有时候(常为实验状态下)定势的产生依赖于先前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如果过长被试会产生疲劳效应,定势作用消失。 (2)特点: 1、知觉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前提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因此当人 无法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 进行理解和解释,那么知觉理解性就会 降低。 例如图二中所看到,两个螺帽并不 互相垂直,同时这也是一张不可能图形, 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 了错误信息。 2、知觉理解性受语言指导的重要影响。

《心理学》: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特点 各种知觉有着共同的特点。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或综合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这种对象仍被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于同一种感觉器官,又可以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我们对图形结构和大小的视知觉,这是由于图形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我们对有声电影的知觉,这是由于有声电影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而又相继地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知觉对象各个部分的强度常常是不同的,较强的部分常常掩蔽着较弱的部分。在我们比较对象的时候,如果这些对象弱的部分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就可能看不出这些对象的相似处。如果这些对象强的部分是相似的,我们就可能看不出相似对象之间的差别。例如,中小学生作文容易写别字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清音同义不同的一些词。在一般情况下,对中小学生来说,声音相同这部分比较具体,因而作用较强;意义不同这部分则作用较弱,在他们作文用到这些词时,就容易忽视这些词在意义上的差别。 知觉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人们对对象各部分之间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知觉。如果相同的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觉整体。例如,同一些乐音可以构成不同的曲调;同一个曲子又可以用不同的音域或音质来演奏。 2.知觉的选择性 我们知觉时,常常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区分出来予以反映。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人所从事的活动任务在知觉的选择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知觉的选择性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经常的。临时的选择性是由人在知觉中一时的需要、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而经常的选择性则常常是由于人在某方面长期活动(特别是职业上的)结果造成的。如没有技术知识的人看机器的时候,在对机器的细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方面,就比机器的设计工程师差得多。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对对象进行知觉时,总是用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亲身的实践经验来理解所知觉的对象。对于事物的理解的最初形式是认知。认知总是用对象的识别标志作为依据的。人们根据这些标志把对象归入某一类别,而不是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例如,学生学习英语,对某些单词熟悉了,就常常只根据少数字母所构成的整个字形去认识单词,这可以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但这也容易引起知觉的错误。学生就容易把像“diary”(日记)、“dearly”(亲爱的)、“dairy”(牛奶房)、“daily”(日常的)这些形近字混淆起来。 我们能否把知觉对象认知出来,这和知觉对象所处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大,我们就比较容易地把对象从背景中辨认出来;对象和背景的相似性大,我们就不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辨认出来。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白对比,字迹一清二楚;如果我们用深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黑板上加深色,就较难把字迹辨认出来。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对象与背景的区别有时并不是那样固定不变,而是可以互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

知觉的四个特性的例子 知觉的整体性 1. 抽象派画家的作品可能缺乏合适的线条比例、粗细,图案可能也不恰当,但人们仍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理解它、欣赏他,原因就在于作品中的关键性特征为知觉整体创造了条件。 2. 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例如,把相同的音符置于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节拍和旋律之中就构成不同的曲调;如果曲调的各成分关系不变,只是个别刺激成分发生变化,或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来演唱,就不会改变我们对其歌曲整体性的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 1.“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2.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为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

4. 理解还有助于填补知觉内容的某些不完整之处,维持知觉的整体性。例如,在观看不完整图形,理解帮助人们将知觉对象的缺失部分填补起来。“音素恢复效应”就是一个好例子。比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WOR……”后,会预期出现D, K ,M, N等字母,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文单词。 知觉的选择性 1.两歧图形 2. 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

知觉

知觉(Perception) 一.知觉的概念 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常恒性 3.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2,主观因素: (1)兴趣 (2)需要与动机 (3)个性特征 (4)过去经验 2.情境 三.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即对个人,群体及其关系的知觉。 1,对个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 2,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3,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 四.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1,归因的概念: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2,行为的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1)归因三原则:一贯性;普扁性;差异性 (2)结果(consistency);(consensus);(distinctiveness) 3.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1)能力;(2)努力;(3)务难度;(4)机遇 五.知觉的偏见 1.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2.晕轮效应(halo effects) 3.定型(stereotype) 4.投射(projection) 5.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s) 6.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s) 7.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 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不管是教师资格还是教师招聘考试知觉的基本特性都是常考知识之一,下面中公 资深讲师为大家详细介绍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 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 体叫背景。所以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强调的就是背景与对象的关系,就像我们在网上经 常会看到的一些两可图。 例如左图,如果我们看成是一个杯子,那么杯子就是对象,其它就是背景;如果看成是两个人脸,那人脸就是对象,其余就是背景。 而右图中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美女像或者一个吹小号的人。 除了这些有趣的图片以外,对于知觉的基本特性分类要注意寻找对象和背景。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 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这个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 有很多常见的例子。

例如左图,我们看这个图片的时候就是从整体上去观察的,是一个正方体的形状,而不是分成很多不完整的小圆圈来看。 而右图,挡住A和C,我们就会认为中间那个是数字13,挡住12和14,中间那 个我们就会把它知觉成B,我们都是从整体上来知觉,而不是把它们分成一个一个的单独的个体,掌握这一点,考生基本就能分辨出知觉的基本特性中整体性了。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 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我们曾经考过一道真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什么特性。就是我们知觉的选择性。故此,在知识的基本特性中“知觉的选择性”更多地强 调的是经验的作用。 4.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 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这部分知识在历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均属于重点考察的内容,考查形式主要是以单选题形式考察,主要的出题方式是例子性的单选题,或者通过举例来反向选择某一种知觉基本特性,所以就要求我们要理解每一种知觉的基本特性,并且能够将它们进行区分,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在学习多去理解和记忆。 一、选择性 所谓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其中被清楚地知觉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这样可能比较抽象,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读书时画线的方法,画线的文字就是对象,而没画线的部分就是背景。这其实就是知觉选择性的体现,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了。其实生活中知觉的选择性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鹤立鸡群,把“鹤”当作对象,把鸡群当作背景。 二、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会把事物当作整体来看待,一方面我们会把事物的关键部分当作整体。前者比如我们看到虚线画的圆形,我们仍认为是圆形,而实际上并非圆形,而是一圈排列的小点,这就是把事物当作整体来看待;后者比如我们常说这样一个成语,叫管中窥豹,我们看到豹子身上的点点花纹,就会知道这是一个豹子,这就是把关键部分当作整体。 三、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常说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之所以看到的是热闹,是因为外行已有经验比较少,而内行能看门道,是因为内行基于的原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再比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再比如维纳斯的断臂,每个人看它,都有不同的感悟,这都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四、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其实有很多种,比如亮度的恒常、颜色的恒常、形状的恒常、大小的恒常、方向的恒常、声音的恒常等。举一个比较好理解的大小的恒常给大家解释一下恒常性,比如说一个人在远处的时候,其实他在你视网膜上的投像是比他在近处的时候,在你视网膜上的投像要小的,但是我们看着他是一般高。再比如,你中午看到红旗认为是红色的,傍晚看到红旗仍然认为是红色,这就是恒常性,而且是颜色的恒常,再比如我们不同的角度看门,虽然看到的形状不同,但是仍然知道门是一个长方体,这也是知觉的恒常性一种体现,这里要知道知觉的恒常性是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不变。 以上是关于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识内容的介绍,在考试中,考察的相对较多,因此在备考时要着重复习。 【练习题】 1.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一.名词解释 知觉知觉链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双眼视差两耳距离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似动知觉错觉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 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 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 B.幻觉 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 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 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

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 D.无法判断距离 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三、多项选择题:1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1.知觉具有哪些作用?( ) A.觉察 B.分辨 C.选择 D.确认 12.知觉恒常性包括( )。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距离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E.颜色恒常性 13.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E.运动透视 14.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物体轮廓对眼动方向和范围产生影响 B.侧抑制改变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 C.受视觉生理特点的影响或限制 D.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E.误用知觉恒常性 四、简答题:15-19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五章-知觉

第五章-知觉 一、单选题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D.颜色恒常性 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D.知觉的完整性 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B.听觉C.触觉D.嗅觉 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D.两者相辅相成 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 A.创造想象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C.单眼线索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D.无法判断距离 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11.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知觉期待将易化对图形的识别。这种现象叫做:A.后像B.后效 C.启动D.定势 12、知觉的主要特征是 A、编码和识别 B、信息登记 C、高级加工 D、记忆加工 13、感知觉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认为感受能力是 A、与生理功能无关的 B、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 C、与刺激密切相关的 D、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14、在一个屏幕上看到两个相临的光点连续移动的现象叫做 A、似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心灵致动 15、把一串点知觉为一条虚线的现象叫做 A、整体知觉 B、良好图形 C、空间频率整合 D、主观轮廓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感觉只是凭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的觉察;而知觉则是对感觉获得讯息作进一步处理。比如通过感觉,我们知道某个物体的颜色、气味、温度等属性,而知觉让我们对某个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并做出判断,如杯子、苹果、桌子等。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知觉过程非常复杂,它依赖于许多大脑的感觉皮质和联络皮质的协同活动。如视知觉过程是由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视觉中枢时,产生于视觉皮质及其与附近的听觉皮质、躯体感觉皮质交界处的联合区;额叶皮质也参与视知觉的组织活动。这些部位如果受到损伤,会造成其知觉障碍。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个体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受个体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特点的影响。 ?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包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周围明晰度差别大的东西都较容易被选为知觉对象。即使是对同一知觉刺激,如观察者采取的角度或选取的焦点不同,亦可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还受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影响。 左图:图形为一立方体,但如你仔细注意时,就会发现,这个立方体与你最接近的一面随时都在改变。此种可以引起截然不同知觉经验的图形,称为可逆图形。事实上,图形本身并末改变,只是由于观察者着眼点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知觉经验。 右图:《黎明与黄昏》-木雕艺术家艾契尔(M.C.Escher)在1938年的一幅著名木刻画。 假如读者先从图面的左侧看起,你会觉得那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假如先从图面的右侧看起,就会觉得那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假如从图面中间看起,你就会获得既是黑乌又是白鸟、也可能获得忽而黑鸟忽而白鸟的知觉经验。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

知觉的种类和基本特性

知觉的种类和基本特性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下午好,我是来自绵阳师范学院的杨巧琳。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知觉的种类和基本特性》,我主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阐述。 一、关于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更要认识事物的整体,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整体就是知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知觉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特征、种类,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知觉的概念,掌握知觉的特征及种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的发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自觉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其健康地学习与生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觉的种类和特征。 2、难点:由理论到实践,利用知觉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一)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掌握知觉的理论知识。 (二)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从图片中观察知觉的特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讨论法:针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在集体协作中总结归纳问题答案,然后各组选派表进行陈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说学法 (一)观察法;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从直观上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作探究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作意识,在合作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启发,往往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自学探究,然后再各小组之间交流展示小组内的讨论结果。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2分钟) 提问:红色的,甜的,圆圆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苹果、西红柿),在判断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感觉? 2、讲授新课(35分钟左右) (一)教师引入知觉的概念:知觉就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比如颜色形状等,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列举5个事例,请学生判断是否属于知觉。 (二)知觉的种类: A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列举例子:下楼梯,猴子攀登。请学生讨论并回答还有哪些空间知觉的运用。 B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1)外在线索,比如太阳升落、月亮圆缺、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或生活、工作中的工作程序;(2)内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