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在心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肩负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为己任。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弃别子,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祖国独立富强。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始终与一个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革命领袖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造就了伟大的孙中山,使他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中。父亲孙达成靠务农为生。从6岁开始干农家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10岁入村塾读书。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的生活。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进入南华医校读书,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直到1892年毕业。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上书未果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1905年7月,孙中山抵达东京。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同盟会。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中。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他在两广和云南境内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筹措经费。1910年11月,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再组织一次起义。孙中山不辞辛苦奔走加拿大,为广州起义筹款。此后,孙中山不停地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款。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5日抵达上海。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实行民主改革,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进行了“社会革命”的尝试,企图实业救国。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势力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战争。

1921年,孙中山又到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积极筹备北伐。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脱险后又到上海。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回到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任海陆军大元帅,再次准备北伐。1924年1月,他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1924年秋,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邀请孙中山进京商谈时局问题。于是,孙中山离广州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不幸逝世。

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我们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一辈子,给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2.辛亥革命中的黄兴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并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毅然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黄兴(1874~1916年),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东乡)人。原名轸。1904年起义失败,东渡日本始改名兴,字克强,取“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克服强暴”之薏。

1874年10月25日,黄兴诞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黄筱村是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秀才。从小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喜欢打抱不平。自幼勤奋读书,19岁考中秀才。1898年,黄兴由长沙湘水校经堂新生,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春,黄兴被选派日本留学。6月,黄兴进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期间,他与好友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

1903年夏天,黄兴由军国民教育会派遣,以运动员名义回湖南策划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2月15日,黄兴与陈天华等人成立华兴会,进行反清革命,黄兴任会长。华兴会成立后,黄兴策划了长沙起义。1904年10月,起义失败,黄兴逃往上海。

1905年7月下旬,黄兴和孙中山在日本初次见面。8月13日,由黄兴、宋教仁等人发起,在东京富士见楼举行欢迎孙中山的群众集会。同盟会成立后,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地位,成为这个革命团体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人物。同盟会成立不久,孙中山从日本去安南筹款,东京本部事务,委托黄兴主持。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方面。

1908年3月27日,黄兴亲自率领华侨中的革命分子200多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路军,从安南边界进攻钦州。革命军所向无敌,清军闻风丧胆,黄兴威名大震。黄兴从钦州退回安南后,由孙中山电委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亲往河口前线督师。1910年春,黄兴由东京赶往香港,主持广州新军起义,因广九路火车不开,没有去成。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敢死队百余人,从小东营出发进攻总督衙门。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兴逃到越南。

武昌起义后,10月24日黄兴到达上海,然后潜往武昌。起义军推举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11月28日,黄兴乘轮船回上海,在上海等待孙中山回国。

1912月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担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总长、兵站总监,负责全部军事工作。南京临时政府撤销后,设立南京留守,办理政府机关的结束事项和统率驻南京的军队。黄兴被任命为南京留守。

1912年秋天,孙中山、黄兴应袁世凯的邀请,先后到达北京。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黄兴主张起兵讨袁。他亲自去南京主持讨袁军事,逼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兴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东渡日本。1914年7月,黄兴抵达美国。1916年5月9日,黄兴从美国抵达日本,通电全国各界,呼吁以至讨袁。7月8日,黄兴回到上海,和孙中山一道致力于讨袁善后和党内团结的工作。10月31日,因病在上海去世。1917年4月,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3.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邹容是20世纪初年涌现出来的、影响很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之一。

邹容(1885~1905年),原名绍陶,字蔚丹,又作威丹,四川巴县人。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出身于一个颇为富裕的大行商家庭。

1891年,刚满6岁的邹容就进私塾读书。12岁时,参加县童子试,因对八股试题不满,当场与主考官顶撞,愤而退出考场。1898年,邹容在重庆跟日本人学习英语和日语,获得机会阅读资产阶级的书报,接触到西方民主学说,吸收新的思想,打开了眼界。

1901年夏,邹容冒酷暑步行上千里到达成都,考取官费留学日本。由于邹容思想激进,为守旧者不满,当道者以“不端谨”为理由,取消其官费留学资格。同年9月,他离开重庆到上海,进入“广方言馆”日语班补习日语,准备自费到日本留学。

1902年春,邹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邹容废寝忘食,精读了不少名著。在1903年的留学生会馆新年团拜会上,他登台演说,大倡排满主义,号召反清革命。此后,凡留学生开会,必争先演说,在留日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唤起人们觉悟,邹容还参照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美国独立的自由平等学说,结合中国情况,开始着手编写鼓动资产阶级革命的通俗读物《革命军》。

1903年4月,邹容回到上海,住在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的“爱国学社”,和比他大18岁的章太炎建立了友谊。在章太炎的帮助和影响下,邹容的革命民主思想日渐成熟,积极参加“爱国学社”的各种活动。同月,邹容为了团结全国学生,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学生同盟会”,博得海内外爱国学生的广泛支持。

1903年4月,邹容完成富有战斗性的宣传民主革命的著作《革命军》。全书约有两万言,分7章,以火热的激情,犀利的笔调,通俗易懂的文字,从革命的正义性谈起,对革命的必要性,革命的方法和革命的前途,进行了详尽地论述。序末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章太炎为它作序,称它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这本书由柳亚子等几个革命党人集资,于1903年5月在上海大同书局出版。

清朝统治者对《革命军》一书问世惊惶万分。1903年6月,因《革命军》而引起的所谓“苏报案”事件发生。30日,章太炎被捕。翌日,邹容不愿让章一人承担责任,挺身而出,到巡捕房投案。1905年4月3日凌晨,年仅20岁的邹容在帝国主义的迫害下,病死于狱中。

《革命军》一书风行国内外,各地纷纷翻印,重印达20余次,印数达百万册以上,在清末革命书刊中占第一位,影响很大。1912年2月,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赠邹容为“大将军”,表彰他的革命功勋。

4.巾帼英雄秋瑾

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有一座女英雄的墓,那便是辛亥革命烈士秋瑾的墓。它和民族英雄岳飞的墓遥遥相望。

秋瑾(1877~1907年),字璇卿,别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绍兴人。1877年11月15日,在厦门出身一个封建官宦人家。

秋瑾7岁时,开始学识字。几年后,秋瑾在家塾中读完了好几部古书,到11岁时,她就学会作诗了。1890年,秋瑾的父亲到湖南做官,秋瑾跟随父亲到了湖南湘潭。当年,依照父母的命令嫁给了湘潭富绅的儿子王廷钧。婚后生有一子一女。

1902年,王廷钧进北京做官,秋瑾随王到北京。到达京师,秋瑾的眼界发、心境都宽阔了。秋瑾无法安于原来那种深闺雌伏的生活。渴望寻求救国真理的念头,促使她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4月,秋瑾毅然同王廷钧分离,变卖首饰,前往日本。

在日本期间,秋瑾以革命激情奔放,而又好节已助人,受到留学界中进步分子的推崇。1905年,秋瑾从日本回国,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不久,再次东渡日本,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旋即加入同盟会,担任浙江主盟人。

1906年初,为反抗日本政府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秋瑾愤然回国。1906年冬,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鼓吹男女平权。她在文章中,还把夺取反清革命的胜利同男女平权结合起来,号召妇女投身革命斗争。

1907年春,秋瑾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任大通学堂督办。期间,秋瑾训练会党骨干,加强联系会党,将分立的会党纳入光复会组织系统,编组光复军,拟定起义计划。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后,牵连到大通学堂。7月14日,清军包围学堂,学生们开枪抵抗,牺牲数人。清军蜂拥而入,将秋瑾等六人逮捕。次日黎明,秋瑾壮烈牺牲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1岁。

秋瑾被害的消息,使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异常震愤,也激励着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斗志。孙中山曾经题词称秋瑾是“巾帼英雄”。

5.为民主政治而献身的革命家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年),字遁初,亦作钝初,号渔父,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香冲一个地主家庭。

1886年,宋教仁开始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12岁时,父亲去世。1899年,进入桃源漳江书院。1901年,奉母命参加童生试,中秀才。1902年冬,他到武昌投考文普通学堂,录取为第一名。

1903年11月,参加黄兴等组织的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的秘密会议。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宋教仁被举为副会长。根据黄兴的提议,宋教仁回到武昌,参与组织科学补习所,7月科学补习所成立,宋教仁被推为文书。从此,宋教仁便由革命思想的酝酿走上了实地革命的道路。

1904年长沙起义失败后,宋教仁于11月21日到达上海。12月5日,在朋友的帮助下,东渡日本。1905年1月,宋教仁与陈天华等人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自任总庶务,负责组织与联系事项。7月30日,他应孙中山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议。紧接着,他与同志们发起召开了留日学生欢迎孙中山大会,他担任大会主席,致欢迎词。8月20日,同盟会成立,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后又被推为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随后,《二十世纪之支那》成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后改为《民报》,仍推宋教仁担当庶务。

1906年2月,宋教仁改名宋炼入早稻田大学留学生部预科学习。期间,他每天努力学习,课余时间埋头书案,查阅资料,撰写文章或从事英文与日文的翻译。1907年初,黄兴回国筹备武装起义,宋教仁代理同盟会的庶务,协助孙中山主持同盟会的日常工作。

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宋教仁随同黄兴到达武汉,受到黎元洪以及军民的热烈欢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1912年2月28日,蔡元培为迎袁专使,宋教仁为欢迎员,前往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3月11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组织第一任内阁,宋教仁被任为农林总长。7月初,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一职。

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以及国民公党等几个小党派联合在一起,组成了国民党,当选为理事,并受孙中山的委托,代理理事长职务。积极参加竞选。

1912年10月18日,宋教仁拒绝袁世凯的拉拢,沿京汉铁路乘车南下,一方面探望离别八年之久的老母和妻子,一方面在南方各省布置国会的选举事宜。1913年1月下旬,宋教仁离开家乡,从长沙到武汉,过九江到上海,然后又到杭州与南京,到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宋教仁到上海时,国会选举已经初步揭晓,国民党在各个选区都大获全胜。恰巧这时,袁世凯也来电催促,宋教仁决定于3月20日同几个国会议员一起北上。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取道沪宁、津浦路北上,送行者有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当进入上海车站时突被刺杀。22日晨,因弹毒剧发,不治身亡,年仅31岁。追查凶手

事后警方追查凶手为失业军人武士英、牵涉出包括拥有中华国民共进会的会长和江苏驻沪巡查长头衔的青帮大佬应桂馨、内务府秘书洪述祖(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曾孙)、内阁总理赵秉钧等人,武士英被捕之后,先供述受应桂馨指示,后又在法庭翻供称系个人所为,否认见过应桂馨而后来暴死上海狱中,各方猜测应属中毒,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1914年1月,应桂馨出狱后北上向袁世凯索酬,被人追杀,在逃往天津的

火车上被刺。时在天津的赵秉钧曾为之抱怨,不久在家中突然死亡。以致于案情更为扑朔迷离。[3]洪述祖后被抓获,被判处绞刑。

宋案的发生,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放弃武装斗争,转向袁世凯妥协的必然结果。宋教仁企图用议会斗争制服袁世凯,而自己却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宋教仁参与多次武装起义,筹划过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立下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

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首枪

“我的父亲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对人都很亲切。”回忆起对父亲的最深刻记忆,湖北武昌区政协委员、熊秉坤之子熊辉说。

熊辉说,父亲先后参加辛亥革命等多次战斗,人生经历可谓奇特。所以家里的许多父亲遗物,像砚台、印章等都已经捐给了红楼博物馆。

熊辉表示,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并非是父亲的个人功劳,而是因为主客观的形势,是“时势造英雄”。“熊一枪”之说最初是缘自孙中山。武昌首义3年后,熊秉坤出访日本东京时,孙中山向人介绍说:“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称“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武昌起义当天,湖北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率领起义军攻占凤凰山,并控制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24个省份有14个先后独立,最后导致清政府覆亡。

熊辉说,当时革命党人早已在湖北新军发展成员,又拥有军械库,加之他父亲率领敢死队奇袭,终能取得首义成功。他说:“我父亲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担当了历史性的关键角色。但是,我父亲只是武昌首义枪声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不仅属于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志士,更是当时所有发动、支持辛亥革命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记者郭嘉)(李瑞宁郭嘉王舒怀

辛亥革命浙江革命人物评述

评述辛亥革命时期浙江革命人——杨哲商 不可不说,孙中山领导的那帮革命人是一帮疯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帮亡命之徒。他们没有恐惧可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可以从孙中山和地下势力结合窥见一斑。 一个年代的人有一个年代的特征。我所要说的杨哲商烈士也是如此。 杨哲商中学毕业后曾在县学任教,可后来不满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来到了上海启动学校任教,并在这期间广泛接触了革命思想,阅览了《革命军》、《浙江潮》、《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后来,他又结识了革命人秋瑾,从此献身于革命事业。但不幸的是,杨在后来“因公殉职”。在王葆桢所著《杨旭东传赞》中这样记载到当时的情况:“闻之矍然起曰:‘果如此,死亦何憾!’不禁拍案叫绝,灯花忽落,药乃爆,屋瓦皆飞,骸骨俱化。於戏语竟谶耶!”说来这也是可笑,一个投身于伟大革命事业的人,竟然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命丧黄泉!这难道是命运弄人?然而我们无法确认这段记述是否可靠,毕竟作家的文字带有修改的印记。但是我们可以从杨的死得出一个结论——当时的革命人缺乏严密的思维。 可能这个说法过于偏激,怕有人会说:“当时的条件如此艰苦,哪有优良的环境给你制造炸药?”更有人会说:“就算是条件优良也不能确保不会出意外,现今的实验室不也是照样会出意外?”的确,我不否认以上的观点。但是,当时的革命人的举动也太“大无畏”吧。且看看杨制造炸弹的方法,“将硝镪水、黑铅等置于玻璃管内,封紧两端后装入香烟灌、牛肉罐等铁盒内,四周再用硫磺粉、盐酸、多角铁片塞满,加盖封口。”要知道,铁片和盐酸混合后就会产生氢气,这种及其易燃党的气体哪怕是碰到一点静电也会发生爆炸,这种方法就算是在现代也是要及其小心的。而当时的杨在恶劣的条件下竟然敢大规模制造这样的“土炸弹”,这不是典型的“不怕死”吗? 此处联想到孙文私自制造炸弹一事,不也是因为“疏忽”,差点赔了命吗?想想看,当时中国民居普遍采用木材,在这样的环境下热火朝天的制造炸药,那不就是送死吗? 其实,当年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还不仅体现在随意乱制造炸药上。我想说说清末流行的刺杀活动。这里提到徐锡麟。当年徐锡麟为杀一个恩铭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是买官接近,更是趁教学一职培养了大批革命学生。然而具有戏剧性色彩的是,刺杀当天,陈伯平扔的手雷居然没有炸!这精心策划的刺杀大计就被一颗小小的手雷给搅黄了!估计徐锡麟在执行刺杀计划的前一天还在为自己的“完美”计划沾沾自喜呢!但是,徐锡麟究竟还是做了功课的,在短暂地犹豫之后立马拔枪,将自己手中两支枪的子弹尽数打光,然而这数枪均未置恩铭于死地!还是那陈伯平的补刀送了恩铭最后一程。 然而,我还是想说当时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他们当时刺杀的全是清政府的改良派!恩铭就是其一。他们试图通过杀死清政府内的改良派,留下保守派加速清政府的灭亡,而他们的目的也确实实现了。但是,他们是否想过,这样的举动可能让当时错综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不利?在我看来,他们完全可以私下创立、发展一直人民支持的军队力量,把腐朽的清政府送进历史的垃圾箱,而保住这些有能力和想法的改革家。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革命人的“努力”使得清政府加速腐朽并未后来的革命创立基础,怕也无日后的“辛亥革命”以及共产党的“开天辟地”。 可能我的想法显得幼稚,但这就是我读这段历史的些许想法。

辛亥革命代表人物

1、.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孙中山。他年轻的时候接受西方教育,在自然科学知识之外,也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并感到国家面临危机,开始认识到依靠清政府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艰苦的寻求救国真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进行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功绩和地位也逐渐为革命者所公认,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众望所归的领袖。 2.章炳麟,原名绛,好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早年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参与了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前往日本,思想开始转变。它写了《黑客匡谬》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戴清帝的错误,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相信中国人民在革命之后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他曾留学日本,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所发起的革命活动。它撰写了《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合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系统阐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4.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人。他于1903年赴日留学,到东京后立即投入爱国革命运动,参加拒俄义勇队。他写成了《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较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民主革命的道理,并且宣传了爱国思想炙热激进,具有强烈感染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武器。 5.女革命家秋瑾,她批判封建旧礼教,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她强调,妇女接到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要做事,不可寄生,欲自立,非参加革命不可。他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6.黄兴,少年时代受过封建主义的教育,后来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去日本留学,收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的活动。归国后,成立华兴会,任为会长。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

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人物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在心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自觉地肩负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为己任。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弃别子,牺牲个人家庭幸福,追求祖国独立富强。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事业与生命都是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的。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始终与一个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革命领袖毛泽东曾指出,辛亥革命造就了伟大的孙中山,使他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83年改号逸仙,此后在广州、香港读书和游历欧美时常使用此名。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被人习称为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中。父亲孙达成靠务农为生。从6岁开始干农家活,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10岁入村塾读书。1878年,年仅12岁的孙中山随其母远航檀香山开始了新的生活。1879年9月,孙中山到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3年7月,孙中山回国,在翠亨村一面干农活,一面自修中西学问。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拔萃书室读书,随后又到中央书院。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进入南华医校读书,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直到1892年毕业。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6月,孙中山到达天津,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把中国建设成为近代化强国。上书未果后,孙中山来到檀香山,于1894年11月24日,成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 1895年1月,孙中山回国策动武装起义。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 1905年7月,孙中山抵达东京。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同盟会。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中。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他在两广和云南境内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筹措经费。1910年11月,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再组织一次起义。孙中山不辞辛苦奔走加拿大,为广州起义筹款。此后,孙中山不停地为国内武装起义筹款。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5日抵达上海。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实行民主改革,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进行了“社会革命”的尝试,企图实业救国。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坚持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孙中山到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势力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战争。 1921年,孙中山又到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积极筹备北伐。1922年,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脱险后又到上海。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回到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任海陆军大元帅,再次准备北伐。1924年1月,他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内容

1.播放新闻联播视频,导入主题 主持人甲: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标志,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5000年的君主帝王专制制度,毫无疑问,那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作为中国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我们应该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 主持人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读着这句名言,一个伟人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是谁? 主持人乙:他就是孙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 合:现在我们迎来了辛亥革命胜利的百年纪念,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百年辛亥,崭新中国”的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甲:让我们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跟随首义第一枪的打响,一起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划时代的革命历史吧。 2. 播放一段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记录片 3主持人以ppt形式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及大事件 主持人甲:看完了视频,让我们为时代骄子们献上自己最真挚的敬意 4.请几位班委分别介绍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物 主持人乙: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陶隆耀,潘帅,陈天赐,龚佑春同学为我们分别介绍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物。 主持人甲:谢谢他们精彩的介绍,下面有请我们的三位代表为我们谈谈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5请3位代表上台分别阐述辛亥革命意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辛亥革命的新理解 主持人乙:谢谢几位的发言,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辛亥革命的新见解。让我们带着对革命先烈们的敬意来感受这个MV。 6播放辛亥革命主题曲MV 7.结束班会 主持人甲:“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一生不懈奋斗,一生热爱祖国。 主持人乙:在他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建立起新的民主共和。 主持人甲:沧桑百年,一代代武昌起义的后人们,秉承先辈遗志,不断发扬革命精神,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主持人乙: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建立起了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主持人甲:博爱于国,主持乙:友爱于班。合:创新、奉献、勤学、友爱,共创美好新中国!“百年辛亥,崭新中国”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博物馆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大家知道吗?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武昌爆发的。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28亩。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第二天,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都督府发布文告,宣布建立中华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红楼因此被誉为“民国之门”。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府雏形了。共设五个部,即参谋部、军令部、军务部、民政府、外交部,还有黎都督起居室、总监察长室、各部稽查长室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政府,却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鄂军都督府会议厅原来是咨议局议事堂。武昌起义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此集会,推举原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 在主席台左边是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后,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文告。当时,革命党人请大都督在上面签字印发,黎元洪拒不签字,连声说“莫害我”,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提笔代签了一个“黎”字,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这份布告的发布对于稳定人心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布告的落款时间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落款呢?1911年是清宣统三年,但革命党发动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清王朝,所以不会采用宣统年号纪年,加之革命党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就从传说中汉族人的祖先黄帝算起,到1911年正是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是阴历,转换成公元历法的话就是10月11日。我国使用公元历法是从民国元年元旦开始,即1912年1月1日。 主席台正中布置的一面旗帜,叫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省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在台口右边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鄂期间,受到湖北各界欢迎的情景。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就首先到湖北访问。4月10日这天,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讲。 外交部的设置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的重要标志。各位知道,只有一个主权国家才有外交部那么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前,鄂军都督府实际上在军事、外交等方面是代行中央军政府的职权。这份《中立布告》,是鄂军都督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军政府成立之初,就给汉口的五国领事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迟迟不答复。直到10月17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这时,五国看到革命党人力量强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 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 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 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 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 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 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与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 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 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 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 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 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 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 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 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科举制度。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1.黄兴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湖南善化(今长沙) 出生年月:1874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16年10月31日 生平概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生。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1902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并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3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同留日学生二百多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随后以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的名义归国。回长沙后,任教于明德、修业等学堂,暗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11月4日(九月十六),借他三十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宋教仁、张继、刘揆一、章行严等二十余人筹商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后被选为会长。他提出在湖南首先发难,争取各省响应的方略,并决定从联络军、学两界和会党入手,准备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时,乘机起义。事泄,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他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全国革命团体同盟会。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1907~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 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庇能会议”,议决倾全党人力物力,在广州再举。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于4月27日(三月二十九)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养伤,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后,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均未赴任。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因军饷无着,军队哗变,于是大量裁遣。嗣后又自行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6月30日,参加同盟会上海支部夏季常会,发表政见,说民国成立已半年,而一切未能就绪,“其原因在于政党未能成立”,强调要贯彻三民主义,

《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一书主要人物简介

《我们没有忘记——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一书主要人物简 介 孙中山广东中山人,中国同盟会总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致力于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后又领导了讨袁、护法和北伐战争。曾亲上镇南关起义前线,为将士们鼓劲。黄兴湖南长沙人,同盟会二把手,是同盟会重要领导人中最擅长军事者。长期在广西做策反清军的工作,于粤、桂、滇领导了广州“三二九”起义、钦廉上思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亲自冲锋陷阵。蔡锷湖南邵阳人,人生最精彩的一章是反袁护国。成为云南领导人前,在广西龙州、桂林两地工作过,做过广西陆军小学堂监督(校长)。为裁减学生,举行“甄别”考试,遭学生反对,被迫离开广西。蒋翊武湖南澧县人,文学社负责人。策动武昌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共同确定的起义总指挥。因起义事泄,为躲避抓捕,未赶上起义。后因反袁,出逃时在桂北被袁党秦步衢逮捕,遭杀害于桂林。宋教仁湖南桃源人,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因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推行宪政而在上海车站遭暗杀,引发二次革命。他从事革命只有十年,死时年仅31岁,是民初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流星。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光复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学问极高,个性也强。与孙中山、黄兴等人一道组建中国同盟会,主要

工作是办报、撰述,后因经费、起义地点的选择等事与孙中山产生矛盾。胡汉民广东番禺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中过举人,协助孙中山在南洋、香港设立同盟会领导机关,是河口起义的总负责人。他原名衍鸿,改名“汉民”,是为了表示反清、做大汉子民之志。后为首任广东都督。马君武广西桂林人,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1905年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为《民报》主要撰稿人之一。1921年任过广西省长。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赵声江苏丹徒人,同盟会主要军事领导人。中过秀才,在新军中当过教官,也带过兵,能文能武。同钦廉抗糖捐武装作过战。后为广州“三二九”起义总指挥。因起义屡屡失败,1911年5月忧愤而逝。胡毅生广东番禺人,同盟会重要骨干,胡汉民堂弟。曾奉孙中山之命陪法国武官在沪、苏、粤等地考察革命党实力,也多次到广西开展反清工作。后因与廖仲恺被刺案有牵连,被通缉。方声涛福建闽侯人,广西新军中的同盟会负责人之一。留日时与弟方声洞、姐方君瑛、嫂曾醒、妻郑孟勤先后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曾任广西督练公署兵备处会办兼学兵营管带。参加过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赵恒惕湖南衡山人,广西新军将领。留日归来后,随蔡锷在广西办新军教育,逐渐发迹。武昌起义爆发时,任广西陆军混成协协统,率师北上援鄂。后本想率部返回广西,却被正缺部队的谭延闿留在湖南发展。

从辛亥革命谈历史人物素材运用

从辛亥革命谈历史人物素材运用悬壶济世本初衷,中外奔波唱大风。 107年前的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湖北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打响了湖北武昌城头的第一枪,宣告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覆灭。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谱写的壮丽史诗,闪烁着中华之光。 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人物素材数不胜数,这些人物身上往往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素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不少friends抱着这些素材却不会运用,宛如守着巨大的粮仓却面临饿死的结局,还有什么比这更惨兮兮的呢qwq 所以今天纸条君就要以辛亥革命为例,谈一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 关于主题对接 运用辛亥革命中的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的主题对接起来。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要写的作文中心对接,很容易弄巧成拙,那还是不要用的好。因此,找准素材的最佳突破口非常关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从人物的内涵切入 历史人物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彩的人生经历,但他们的内在精神是唯一的,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核心,发挥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辛亥革命中,每个英雄人物的形象都是鲜活的。同学们需抓住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和材料指向的主题对接,这样便能巧妙、恰当地运用这一历史人物素材。 ☆奉献 代表人物:雷飞鹏 雷飞鹏是康有为的学生,“公车上书”的举子,也是兴中会早期会员,同盟会辽东支部的领导成员。他以清朝官员的身份作掩护,为革命差点掉了脑袋,“革命”胜利了他却受到通缉,抄了家。他看透了民国政府的腐败,退隐回家从事教育和编修史志工作,他为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闭口不谈自己过去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史,以致他的乡亲和他的后裔无一人知晓他的革命事迹。 ☆文化交流 代表人物:蔡元培 1911年,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民国元年,他

辛亥革命材料

革命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 3.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 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过程: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另一革命组织光复会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895年春天,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的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此宣

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香港当局在清政府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孙中山开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 经过: ()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起义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 1911年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猛攻总督衙门。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黄花岗起义后,清朝统治基础更加动摇,革命党人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们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进程。 结果:(袁世凯剪辫子)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利用同盟会的内部分化,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并凭借武力公然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刀,迫使唐绍仪辞职。1913年的“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使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议会政治、和平建设、

辛亥革命里的人物

论人物形象的塑造——评电影《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百年,史诗情怀。作为史诗巨片,电影《辛亥革命》呈现出厚重的历史画卷。这历史画卷不仅资料庞杂,而且相关人物众多。关于这些众多人物的塑造,电影《辛亥革命》采用了全景式扫描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手法,达到了人物多而不乱,主角配角能够相互融洽的效果。 【关键词】剧情简介全景式个性化 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这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由长影集团、上影集团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过亿元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影片中两岸三地强大的明星阵容淋漓尽致的演绎,带我们走进了那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感受革命党人那细致动人的爱情故事,那情深意重的友情,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那段历史现实背后的辛酸、残酷,懂得封建帝制的瓦解是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用鲜血换来的,懂得革命党人那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以及不屑于那些卖国贼的尖酸狡诈的可耻嘴脸 以下,笔者将以描述辛亥革命的剧情简介作为引入,进而具体论述影片《辛亥革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一、影片《辛亥革命》的剧情简介 影片《辛亥革命》讲述的是: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为此,各个爱国运动开始实行变法。其中以梁启超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制,并于1895年到1911年之间,组织发动了广州起义、保路运动、阳夏保卫战等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在清政府的镇压下虽屡遭失败,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最终成功地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 回顾历史,我们都知道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覆盖的内容广,涉及的人物繁杂。那电影《辛亥革命》是怎样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怎样做到把这众多的历史人物精彩又有条理的塑造,突出典型人物的同时却又顾及到了配角人物的典型塑造,达到了正侧面的交融,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地突出了革命烈士的坚定意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二、影片《辛亥革命》全景式塑造人物的手法 (一)、影片对主角的个性化塑造 在影片中,孙中山、黄兴是两个灵魂人物,贯穿着血染黄花岗、武昌首义、阳夏保卫战、南北和谈四大历史事件。在影片中,很明显的,孙中山是“文治”的代表,而黄兴是“武功”的象征。这四大历史事件中有激烈交锋的,有各种政治力量和谈的,不管是正面交锋,还是侧面呼应,似乎都和孙中山、黄兴的一文一武,一静一动相吻合。由此可见孙中山、黄兴是影片的核心人物,贯穿着整个影片。 影片在核心人物的总体设计与塑造上,分为一文一武,不仅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而且鲜明生动。 在核心人物的具体塑造上。黄兴的“武”表现在:影片中关于黄兴的镜头、场景大多为激烈残酷的战场。黄兴亲自率兵冲锋陷阵,还教新兵怎样躲避炮火。此外,在激烈而又残酷的战场上,影片还穿插了黄兴与俆宗汉的传奇爱情,这样的情节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形象,不仅具有“武”的方面,还有柔情的一面。刚与柔很好地诠释了黄兴的形象。 相对于黄兴的动,孙中山则表现为静。在整个影片中,孙中山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稳却不乏睿智与激情的。影片通过孙中山的海外华侨募捐集会和在欧洲说服西方四国停滞给清政府贷款的慷慨激昂,而又从容大方的演说,塑造了孙中山“文”的形象,充分表现了孙中山为了建立共和制而积极奔走的爱国形象。在武昌首义胜利后,在选举前夕,孙中山面临同志的

11 辛亥革命中的孝感十大风云人物

辛亥革命中的孝感十大风云人物 武汉是辛亥革命的发祥地。孝感与武汉相邻,在辛亥革命洪流中,各界人士踊跃响应,或首举义旗,或密谋大事,或率兵参战,或英勇赴死,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忠勇相拼,前仆后继,未有苟且偷生临阵退缩者,无名烈士和英雄不知凡几。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现撷英取萃,展现辛亥革命大潮中孝感十大风云人物生平及义举,以飨读者。 李赐生:辛亥首义第一旗 提起辛亥革命,人们都知道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武昌(今江夏区)人熊秉坤。但很少有人知道,把第一面白底(后改为红底)九角十八星旗插上武昌蛇山之巅的是孝感市孝南区人李赐生(又名次生)。 李赐生,1887年11月18日生于孝感涂河(今朋兴乡)东李家湾,于1950年12月29日病逝于武昌。1900年入汉口博学书院学习,18岁毕业,结识孙武,深受其影响,并与之义结金兰。二人对腐败的清政府产生强烈不满情绪,遂投军以图举事。1909年李赐生加入反清组织共进会,成为孙武得力助手。1911年10月初,共进社与文学社共同议定于10月10日举行起义,公推孙武为总指挥。起义军组织制作了10面九角(代表九州)十八星(代表长城以内十八省)旗,作为起义之用。不料起义前一天因孙武检测炸弹引起爆炸,闻讯赶来的俄籍巡捕搜走了八面旗,剩下染上了血的两面旗被李赐生冒死抢得,藏在身上。10月10日晚7时许,陆军第八镇工程营第八营总代表熊秉坤率同营弟兄率先举事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几乎同时,由李赐生率领的第二十九标义军发起了攻打蛇山的战斗。李赐生从腰间取出九角十八星旗,穿在旗杆上,一路冒死冲上了蛇山,把义旗插上山顶,第二面旗也由他悬挂到咨议局楼上。辛亥首义第一枪的打响和第一面旗帜插上蛇山顶,共同宣告了中国二千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国开元。 李赐生因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功勋,被民国副总统黎元洪授予金质“武汉纪念章”一枚,民国元年4月9日,孙中山先生与李赐生等150名辛亥元勋亲切合影留念。 吴禄贞:策动起义酬壮志 吴禄贞(1880-1911),字授卿,湖北云梦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95年,吴禄贞考上秀才。1899年,吴禄贞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深造,成为我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留日期间,拜访了孙中山,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所吸引,加入兴中会,立志兴中排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陆军大臣荫昌调第六镇李纯所部南下,吴禄贞请求随军南下却被清廷拒绝。这时,屯兵滦州的张绍曾举行兵谏,要求双方停战、清政府实行立宪。清政府派吴禄贞前往平息,吴禄贞到了滦州后却鼓动张绍曾起义,策应武昌起义,颠覆清王朝,张绍曾犹豫不决。随即山西也爆发了革命,阎锡山被推为山西革命军都督,清廷调吴禄贞率第六镇前往镇压。吴禄贞却在娘子关与阎锡山会谈,组建“燕晋联军”,商定于11月7日共讨北京。11月2日,吴禄贞向清廷谎称山西民军已接受招安,并以“消弭战争”为由在石家庄扣留了北洋军运往湖北的军火。吴禄贞的举动令清廷产生了怀疑疑,11月7日,吴禄贞被袁世凯秘密买凶杀死,年仅31岁。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特颁第一号抚恤令,谥吴禄贞为大将军,并在上海张园召开吴禄贞追悼会,亲笔写下悼词“盖世之杰”,以缅怀这位献身辛亥革命却壮志未酬的青年才俊。

《辛亥革命》电影剧情简介

《辛亥革命》电影剧情简介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瀚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 经过这次的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在四川,清廷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漏,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不惜以热血和生命保卫飘扬着革命红旗的武汉三镇。 经过这么多血与火的洗礼,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肩战斗。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 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3课辛亥革命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继续进行革命 B.加强政治统一

C.各省放弃独立 D.实行民族自治 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山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蒙古、西藏等地也应当跟其他省份一样统一行动,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解析: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锦州期末)陈旭麓认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B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符合法律程序。综合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故选B项最为合适。 5.(2017·河南焦作期末)《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

论影片《辛亥革命》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论影片《辛亥革命》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 学生姓名刘彦志 班级、学号121111203 指导教师蔡淑华 2013 年 12 月

摘要:史诗巨作《辛亥革命》从台词设计艺术、蒙太奇运用艺术、对比衬托艺术、环境渲染艺术、细节刻画艺术等各个方面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形创造,使得影片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倍增。 关键词:《辛亥革命》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支持拍摄,长影集团、上影集团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投资过亿元的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诗巨作《辛亥革命》于2011年在全国各地上映,引发了强烈的观众共鸣与社会反响。影片中对各色人物形象的塑造精彩纷呈,让我们见识了影视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多角度塑造的艺术手法。 “艺术”一词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义项为“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1]而本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可谓苦心孤诣,虽没有开辟性地第一次使用某些艺术手法,但对已有的影视文学艺术手法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巧用活用了多种艺术方式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台词设计艺术、蒙太奇运用艺术、对比衬托艺术、环境渲染艺术、细节刻画艺术。 一、台词设计艺术 台词原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但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密切,“或许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向戏剧与电影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影与戏剧处在混杂、连体的状态中电影观念中风靡一时的所谓影戏观,或可表明两者之间那种不可分离的关系。”[2]后来伴随着影戏观的深入发展,台词的概念也就广泛的应用到影视文学作品中。 辛亥革命的台词出自编剧王兴东、陈宝光之手,其台词设计延续了两位编剧的一贯风格。为了使台词能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所了解,不因台词的晦涩而削弱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影片的编剧煞费苦心。在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那个人物、那种境遇的前提下,影片将台词尽可能地多借用历史上的白话文原文或者适当改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一)秋瑾的不屈之词 在对悲剧人物的塑造上,台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请看影片一开始鉴湖女侠秋瑾的一段台词,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