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穿刺部位不恰当的选择和固定,造成针管的滑动;选用的导管径太粗;护士穿刺技术不佳,导致壁管受到刺激;静脉穿刺时穿刺的手法过于粗暴,可以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并发血栓形成[2]。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输液,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在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而造成机械性静脉炎[3]。

2.2 化学因素

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是诱发静脉炎的主要因素[4]。正常血浆pH值7.35~7.45,输入药物会引起血浆pH值的改变,对局部血管内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局部血小板操作发生凝并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等,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发生局部血管的白细胞浸润性炎症,即静脉炎[5]。静脉炎发生与输入药物渗透压有关[6]。

2.3 静脉留置的留置时间

现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采用医用高等硅胶材料,导管柔软,刺激性小,但然而部分患者仍会出现静脉炎[7]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也是发生静脉炎的重要原因。根据赵晓燕等[8]通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发现,留置时间小于1d组:病例数、静脉炎例数及发病率分别为86例、4例和4.6%;2~3d组分别为151例、91例和5.3%;4~5d组分别为21例、13例和6.1%;6~7d组分别为110例、10例和9.1%;>7d组分别为47例、8例和17%。留置时间>7d组及6~7d组,同整体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三组同整体比较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的相关系数为0.9315呈正相关。留置时间超过5d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即显着升高,因此建议同一部位的静脉留置针使用最好不要超过5d。

2.4 机体因素

免疫力低下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力显着降低,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致使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生静脉炎[4]。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偏瘫患者,因患侧肢体血流缓慢,输液时药物滞留于局部静脉的时间延长,加上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受损,若较长时间输液,极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9]。

2.5 污染因素

污染主要是指输液器、留置针、棉签、消毒液被污染,消毒液浓度不够及消毒液有效期已过。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导致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消毒后被再次污染未进行重新消毒便进行穿刺。

2.6 输液速度和输入液体量

关于输液速度对输液性静脉炎影响的研究结果,传统观点认为对于那些对静脉壁有刺激性的药物,降低输液速度可以减少药物对输液静脉的刺激[10]。当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时,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力,则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在下肢静脉内大剂量输液,由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流缓慢,血液在血管滞留容易形成血栓而淤滞,导致静脉炎发生[9]。但有关输液速度的因素尚缺乏对照试,因此关于输液速度与静脉炎发生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1]。根据徐琳等[12]对输入液体量的研究发现,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和高渗液体以及输液量超过1500mL时,容易引起静脉炎。

3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3.1 加强护理评估,选择合适血管

对于活动度较大和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要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液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不易于固定的血管,这样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使患者减轻痛苦,降低护理成本。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尽量选用管径≥3.0mm 的静脉[13],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14]。

3.2 合理安排输液,正确掌握药物浓度,在应用某些药物时,把握好该药的浓度、滴速、配伍。先输入高浓度、刺激强的药物,后输入非刺激性药物。输入高渗性液体或刺激强的药物之后先用生理盐水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15]。同时输入液体应现配现用,配制好的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4h。

3.3 封管方法须正确

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液选用生理盐水稀释的肝素,封管时先匀速静脉注入1mL肝素液,然后将头皮针退到肝素帽内,匀速正压注入肝素液3mL时快速退出针头。正压封管速度不宜过快,确保导内充满封管液,而不是药液和血液[16]。我院常用的封管液为: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U;其中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钠50U。

3.4 做好输液前的告知

告知患者输液的相关事项,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输液过程加强巡视管理,建立输液巡视登记卡并记录每次巡查输液的情况,进行床头交接班[17]。对于一些极易产生静脉炎的药物在输注前要提前告知家属和患者,减少医患纠纷。

3.5 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性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局部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要在平卧时炎症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同时立即根据情况积极给予相应处理,以消除红肿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以便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

上述了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其中静脉留置针以其保留时间长,使用方便,患者痛苦少,并且大大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已被临床普遍应用。静脉炎也成为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但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更会延误治疗。所以作为一名护士应在日常护理工作在中,做到合理选择静脉穿刺点、合理的安排输液、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封管技术、严格掌握无菌技术、才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避免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武海珍.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

护理,2008,7(1):37-39.

[2] 桑丽清,朱曙东.产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

中国实用护理志,2006,22(1A):72-74.

[3] 王艳芬,付联合.浅谈输入肠外营养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

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180.

[4] 吕晓,宗丽红,孙昕.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齐鲁

护理杂志,2009,1(5):49-51.

[5] 冯莺,孔小敏,胡丽珍等.三黄软膏预防浅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

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4):255.

[6] 张春燕,顾健.输液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防治[J].药物不良反

应杂志,2006,8(5):363-367.

[7] 张建兰,樊小平,陈彩林.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

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08,6(11):2863-2864.

[8] 赵晓燕,宁宁,王晓芳.留置时间与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

关性研究[J].华西医学,2009,24(2)444-445.

[9] 吕美玲.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7,5

(7):44-45.

[10] 杜颖.浅析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

2008,14(24):19-20.

[11] 王建化.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杂志,2008,25(8):766-767.

[12] 徐琳,孙红霞,张荣.静脉留置针产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6):96.

[13] 马琳,王素梅.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导致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909.

[14] 何瑾芳,欧阳光华,涂婵.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8,

48(26):73.

[15] 陈静.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云南医药,2008,29(5):

520-521.

[16] 张艳娟,苏莉,李政.外周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

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1543-1544.

[17] 关雁君.静脉输液引起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J].微创医学,2008,

3(6):613-614.

[18] 郑丁星,粱顺妹,陈淑莺.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维护[J].中

国医药导报,2005,2(23):98-99.

药物对造血系统的研究进展

陈 荣

【关键词】药物;造血系统;给药途径;调控

中图分类号:R9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60-02

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卫生院(224111)

经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人体的药物,主要通过血液的传递而作用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发挥其治疗作用。药物的代谢和排出也经过血液,同时,血液系统细胞更新也最为活跃,因此血液系统比较容易受到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可引起骨髓或血细胞损伤和功能异常,导致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药源性溶血性贫血、药源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药源性疾病。药物诱发的血液病比较常见,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0%,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某些药源性血液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据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统计,药源性血液病的病死率为32.0%,与肺梗死(33.8%)和胃肠道出血(34.8%)这两类主要药源性疾病的病死率接近。因此,在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1 造血系统及其调控

骨髓造血在人胚胎第3.5个月时开始,出生时全部转移至骨髓造血,是制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并维持终生。成人时,骨髓以外造血都属异常表现。骨髓中存在着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称之为造血干细胞(HSC )。经过一定发育阶段,失去了多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方向分化的细胞,称之为定向干细胞或祖细胞,并逐级分化成为能在显微镜下辨认的各种系列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2]。此外,骨髓中由血窦、微血管、多种基质细胞组成的造血微环境在血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受到机体精细的调控,包括局部基质细胞与造血细胞之间的调控和体液因子(如肾上腺素能物质等)的调控。在Dexter 培养体系中,多向干细胞的调控因子具有专一性,如IL-1、IL-3、IL-6、IL-11、IL-12、白血病抑制因子等,能促使静止期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在其分裂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中,一个向下分化成为髓系或淋巴祖细胞,并进—步分化成熟成为相关血细胞;另一个则保持所有干细胞的特征,呈静止状态而回到干细胞池。髓系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在相应的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下逐步分化为各种血液有形成分。

在体外培养体系中,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 )为早期红

系祖细胞,其中可见到巨核细胞、中性或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BFU-E 的生长依赖红细胞生成素(EPO )。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 )是红系中较晚的祖细胞,在体外培养体系中的生存和增殖都需要EPO 。人的CFU-E 经过7d 培养方可形成8~64个有核红细胞组成的集落。有核红细胞和刚脱核的网织红细胞缺乏变形功能,很难通过骨髓窦状隙的间隙进入血液循环。低氧状态下可以引起骨髓窦壁扩张和血流量增加,外周血偶见少量有核红细胞。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d ,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内被破坏、处理。

骨髓是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部位。目前已知不少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血小板生成素样活性。IL-3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殖的作用最强,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次之。IL-11与IL-3等协同促进骨髓巨核细胞体外集落形成、生长和成熟,并增加细胞体积,增加外周血血小板的数量。IL-6具有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1]。血小板生成素(TPO )是刺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和产生血小板的特异性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抑制因子通常来自血小板自身,如血小板第4因子(PF 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由巨噬细胞和T 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对巨核细胞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巨核细胞的增殖及血小板生成调节有赖于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

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 )在体外半固体培养体系中可形成粒—单核巨噬系及粒单混合集落,培养中使用不同的条件液或加入不同的刺激因子,可以改变这3种集落的比例和产率。CFU-G 集落中主要含幼稚中性粒细胞,也可有少量嗜酸或嗜碱性粒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集落(CFU-E )是单一的嗜酸性粒细胞所组成。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可能是同源。髓系干细胞经SCF 、IL-3的刺激作用形成CFU-GM ,又分别在GM-CSF 、G-CSF 的作用下发育成为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对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有乳酸铁蛋白、酸性异铁蛋白、前列腺素E 、干扰素及生长抑素等。正常骨髓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 GAGGAGAGGAFFFFAFAF

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 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 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7-06-09T13:35:17.5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春宁娟 [导读] 尽快发现,急速处理,还要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最大化的减轻患者病痛,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宝鸡市岐山县医院胸外肿瘤外科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722400 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机械刺激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医院PICC置管病患100例分成两组进行观察,实验组和常规组,一组采取相关预防和护理对策,另一组正常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患病概率降低,已病者因处理及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能减少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抑制患者由于血栓性静脉炎带来的病痛。 关键词:PICC置管;血栓性静脉炎;预防及护理 引言: PICC技术是新引进的一种静脉输液技术,是静脉输液技术的总称,其主要是将管由外部的静脉穿刺进内部,然后留置在上腔静脉中,对于肿瘤病人的化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此技术操作工艺并不复杂,危险系数很低,操作一次就可以留置很长时间,对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凡事都有两面性,PICC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是却伴随着很多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血栓性静脉炎就是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目前护理过程中的难点,科学合理的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一、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PICC置管后引发的静脉炎有很多种,主要有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过敏性静脉炎,以及感染或受到药物刺激产生的静脉炎等。 1、机械性静脉炎:此种症状发病前的空窗期比较短,一般在PICC置管后三天 以内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导管直径及材料的选择不合适,一般如果穿刺部位在活动的关节处,如果导管的材质过硬,且管径不合适,加之病患每次活动都会给血管造成压力和摩擦力,反复作用后,血管的内膜就会被磨损,有炎症,最后促使了机械性静脉炎的产生。 2、血栓性静脉炎:此症状发病的时间比较晚,一般都发生在PICC置管后期的 时候,此病的发生与病人的自身体质和化学刺激有关系,一般在PICC置管之前要将导管在相关的化学溶液里浸泡防治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PICC置管后降低了周围血液的流速,加之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摩擦而造成的,化学药品的刺激也会造成局部的炎症。因此病人在进行PICC置管后要适量的活动,切不可过量活动,那样会加速机械摩擦造成血管损伤严重,致使血栓静脉炎发生。另外如果导管穿刺不到位,也会造成静脉炎的发生。 3、过敏性静脉炎:此种症状相对来说,发生的情况比较特殊,且频率较低,一 般是由于患者对于PICC置管技术的导管产生过敏反应,而发生静脉炎。PICC导管是用高级的硅胶制成的,一般情况下人体对于其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但仍会有特殊的病患体质,对此种材料过敏,排斥经内部淋巴等细胞引起表皮产生反应,被我们称之为过敏性静脉炎。 4、在对患者进行PICC导管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流程做无菌处 理,就会造成血管受到细菌刺激,而造成感染,发生炎症。此外,由于患者体质较弱,抵抗力降低,PICC导管过程中,血管受大量化学药品的刺激,再加上每种药物的渗透压的差异,给血管造成很大损伤,导致静脉炎。 二、试验资料与试验方法 1、资料:以国家相关法律以及技术文献作为理论基础“国家护理学研究”“护理杂志”等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找出相关知识“PICC置管技术”、“ 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 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等。 2、试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防治及护理策略,将选取的100例应用PICC置管技术的病患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常规组进行试验,对实验组的病患实施PICC置管后血管性静脉炎预防和护理措施。首先要组织专门的PICC置管静脉炎预防小组和护理小组,选一个小组总组长,然后在选择两个小组小组长。其次总组长组织组员学习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预防措施、日常护理等相关的知识,提高小组人员的自身水平。最后,要经常组织小组成员开会,讨论PICC置管后病患的具体情况及实验成效。常规组正常治疗。 三、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实验的结果 实验组PICC置管病患,在置管后,经过专业小组人员的科学护理及预防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即使发生此类病症,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了病患的痛苦。且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 四、对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实验结果的讨论 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能减少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抑制患者由于血栓性静脉炎带来的病痛,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充分了解了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导管周边的血液流速减慢,肢体会出现浮肿现象,且伴有疼痛感,皮肤表层温度升高发红,尤其是穿刺的部位疼痛更是剧烈,在对导管进行消毒清洗时,受到阻挠。然后采取相关的预防护理促使,对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1、PICC置管前期的预防护理措施 首先在PICC置管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血管的承受力等,要仔细检查身体状况和调查以往病历,然后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导管,对导管的直径、柔韧度、和下管前浸泡药品的选择都要合理。导管的合理性对于PICC置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导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PICC置管技术的实际的研究,证明了导管直径的大小,对静脉损伤有关系,直径越大,静脉所受到的压力就会越大,造成的损伤就会越大,从而使血管产生炎症,还会伴有血栓的形成,随着PICC置管时间的加长,血管炎症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造成静脉炎的发生。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和老年患者,患有静脉炎的机率比较大,因为,女性的血管比较窄,容易受导管的影响,而老年患者,静脉通常比较细,还有通常都有血管硬化的情况,所以是患静脉炎的高危人群。因此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导管的直径进行选择,在材质上也要符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一般都选择弹性和亲水性比较好的导管,会较少其对血管壁的损伤。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令狐采学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 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 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 治疗。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 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 I 度19例,Ⅱ度11例,Ⅲ 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 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 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 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 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 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 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静脉炎的预防 3.1 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 (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2)在安 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 接头。 3.2 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 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 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 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留置针使 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 早发现静脉炎。 3.4 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 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 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 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部位近心端,也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8℃左右;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 ml左右后,再行拔针或肝素盐水2~5ml封管。 3.5 控制液体输入量对长期计划执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尽量限制液体入量在每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1-30T10:52:45.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伊文杰[导读] 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伊文杰(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要经常巡视,一旦出现外渗外漏时,一定要更换部位输液。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对局部进行处理。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继发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严重时可并发脓毒性静脉炎,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化学性、机械性损伤以及感染。 1.损伤反复的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导管作持续性输液,直接导致静脉壁创伤,形成血栓性炎症;静脉注射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时,血管内膜因药物的理化性刺激而受损伤及其周围组织可有渗出液,往往累及整条输液的静脉。 2.感染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血的淤滞,踝部局部营养障碍,慢性感染,都可使静脉遭受缺氧及炎症作用而发生血栓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淤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可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热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重要因素。另一种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多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为一处突然出现发红、条状或网状索条,病变处有压痛,全身反应不明显。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ondor病。系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反应。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状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 三、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能发现浅静脉中的血凝块,并了解是否蔓延到深静脉。 2.顺行性静脉造影术能使静脉直接显像,直观地了解血栓的部位、形态和范围,以及侧支循环。X线片上可显示为:静脉内恒定的充盈缺损;造影剂在正常充盈的静脉内截然中断,在血栓近侧再显影;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 四、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棕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索条。发生于胸腹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状硬物。结合有输血、输液、外伤,牵拉伤病史,即可确诊。 2.辅助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的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病人。 2.手术治疗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行浅静脉高位结扎术,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待炎症消退后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六、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病人有无外伤、感染史、长期输液史;有无出血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局部:下肢发生胀痛的时间、部位;下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小腿皮肤温度和色泽有无改变。 (2)全身:非手术治疗期问有无出血倾向及治疗效果。 (3)辅助检查: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慢性溃疡、创面经久不愈有无引起病人的焦虑与恐惧;病人及家属对预防本病发生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 2.患肢血液循环包括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有无异常。 3.康复情况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能否早期离床活动及正常行走。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治疗。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I度19例,Ⅱ度11例,Ⅲ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静脉炎的预防 3.1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2)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 3.2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留置针使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早发现静脉炎。 3.4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近年来,静脉输液的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长期输液、输液浓度高、刺激性强和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不断提升,发生的局部静脉炎症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静脉炎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文将针对输液性静脉炎的特点详细阐述相关预防措施和治疗护理策略。 标签:输液性静脉炎;预防;治疗护理 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使患者饱受心理困扰,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护理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对静脉炎的分类标准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1],临床表明通过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笔者现将相关预防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1血管选择措施在输液血管选择时要尽量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粗和便于穿刺观察的部位,特别是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针对性的保护和护理静脉,避免在硬化受伤感染静脉上穿刺。 1.2高浓度药物输入措施以20%的甘露醇来说明高浓度药物的输入原则,首先是采用多条血管轮流使用,给与每个血管休息机会,避免只使用一条血管。静脉留置甘露醇输入原则上不能超过2次/d,如果需要1次/6 h,则需在套针上静注2 次,重新穿剌其他静脉上静注 2 次,最大程度减少静脉的刺激。 1.3化疗药物输入措施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药物刺激性,在输液前需要进行诱导穿刺,保证化疗药物可以有效输入到血管内。在输液完成后要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对血管进行清洗,使药物充分进入循环系统,避免沉积在血管中对血管产生刺激,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4液体配置措施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无菌操作,根据临床经验,侧孔针头将针头垂直插入安瓿底部抽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玻璃粒。此外,加药针头一般选择12号以下可以有效防止橡胶粒混入液体中,溶解药物必须完全溶解并消除药物结晶微粒。 1.5外周静脉留置管套措施首先在穿刺前需要检测留置针的包装和有效日期,对于过期或出现破损的针头严格禁用。穿刺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完成后予以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透明敷贴一般2 d更换1次,更换时要注意用碘酊和酒精对穿刺点周围8 cm的范围进行消毒[2],透明敷贴的使用对于静脉炎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6特殊患者的针对性措施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重患者的身体

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6T14:15:46.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张会霞 [导读] 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以炎症和血栓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状况。它可以发生在深静脉和浅静脉 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星林业局职工医院(153035)张会霞 摘要:血栓性静脉炎系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下肢深静脉。总结我院护理工作经验报告如下。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以炎症和血栓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状况。它可以发生在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血栓症影响小静脉如小隐静脉,影响大静脉如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比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因为它影响到了腿部肌肉系统的静脉,腿部肌肉系统的静脉负责腿部大部分静脉的流出。血栓性静脉炎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它可以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通常有自限性,且很少导致肺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最开始的典型特点是局部的静脉炎,但是这种静脉炎很快地刺激了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的形成很少与静脉炎没有关系。 一、病因 当黏膜上皮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随之纤维蛋白原形成,包裹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酶聚集后广泛接触,因此血流缓慢的地方很快形成血栓。快速增大的血栓引发血管上皮的炎性改变,并导致纤维化。增大的血块可能部分或全部阻塞管腔,也可脱落并停留在体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原发性,但是常继发于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这些因素有长期卧床,外伤,手术、分娩,使用避孕药如雌激素。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更可能出现在以下疾病、治疗、外伤或其他因素中。 高凝状态——吸烟;系统狼疮抗凝物;抗纤维蛋白酶Ⅲ、蛋白C或S蛋白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雌激素的使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增生病和全身性感染。 内膜损伤——感染、静脉输液、外伤或者静脉穿刺。 肿瘤——肺部、卵巢、胰腺、胃、睾丸或者泌尿道。 手术——腹部、泌尿生殖器、整形外科或胸廓。 骨折——脊柱、骨盆、股骨或胫骨。 静脉淤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脱水、制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术后恢复期或中风。 静脉炎——贝切特病、高胱氨酸尿症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其他——妊娠或者以前的深静脉血栓症。 二、并发症 肺栓塞。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三、评估结果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与炎症发生的部位和受影响静脉的长度有关。50%的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人可能无症状,但是其他病人主诉受累肢体有压痛、疼痛、发热、寒颤和不适。仔细完成身体各项检查,为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检查结果显示受累肢体发红、肿胀、青紫。 部分患有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人可能有霍曼斯(氏)征(足被动屈曲时发生疼痛),但是该症状被认为是不可靠的。 阳性袖带征(向血压表套袖充气直至发生疼痛)可能在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的肢体中出现。 触摸受累肢体温度暧。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可能无症状,部分病人主诉血栓部位有疼痛。 检查可以显示受累区域及周围发红、肿胀。 触摸受累肢体暧,病变静脉触之呈坚硬的条索状,并有触痛。 大量静脉受累可能引起淋巴腺炎。 身体检查可以帮助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病人进行确诊。最初发现受累区域发红,温暖,触诊或受压时疼痛。 四、诊断测验结果 诊断必须排除动脉阻塞型疾病,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和肌炎。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根据身体检查,而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根据以下特征性检查结果。 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显示特殊区域的血流减少,静脉血流受阻,尤其是髂静脉和股静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体积描记术显示受累区域远端循环不良,在诊断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时体积描记术比超声波检查更灵敏。静脉造影术可以明确诊断,显示充盈缺损和变向的血流。 4、D-二聚体结果显示非正常的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反映了身体里血液凝块的形成和分解,但是,它并不能显示发生的部位和原因。 五、治疗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受累肢体;保暖,受累肢体进行湿敷;止痛。急性期过后,病人可以下床走动,同时穿上静脉曲张用长筒袜(下床前穿上)。 冶疗包括使用抗凝血药(最初使用肝素;接着使用华法林)延长凝血时间。然而,术中抗凝剂必须停用,防止出血。部分特殊手术术后,尤其是腹部和骨盆手术术后,预防性地使用抗凝血药可以降低患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期过后,如果溶解血栓治疗引起出血的风险较小,则治疗中必须包括使用链激酶和尿激酶。 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很少将静脉完全阻塞,如果静脉完全阻塞,需要将静脉结扎、折叠缩短或切断。如果出现肺栓塞和体循环系统栓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53275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GAGGAGAGGAFFFFAFAF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GAGGAGAGGAFFFFAFAF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 英寸,有脓液流出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施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试题

单选题 1.静脉炎的预防措施(B) A.多个病人同一种药物可使用同一空针配置 B.刺激性的药物充分稀释 C.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D.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二级静脉炎的判定标准(B) A.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B.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未能触及硬结,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C.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能触及硬结,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D.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能触及硬结,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3.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A)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A.2% B.3% C.4% D.5% E.1% 4.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静脉炎可分为几级(D)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E.6级 5.静脉炎的预防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外周留置针置管时间为6-7天 B.在同一部位的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 C.严格无菌操作 D.对血管刺激性弱的药物使用留置针输注完毕可以不封管 E.以上都是 6.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为(E) A.疼痛 B.红肿 C.硬结 D.坏死 E.以上都是 7.发生静脉炎时不妥的处理方法(C) A.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 B.可用超短波理疗 C.患肢应加强运动、按摩 D.局部用25%硫酸镁湿敷 E.合并感染可给抗生素治疗 8.以下哪项不是静脉炎的分类(C) A.机械性静脉炎

B.化学性静脉炎 C.感染性静脉炎 D.细菌性静脉炎 E.血栓性静脉炎 9.以下哪种药物最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C) A.泮托拉唑 B.奥美拉唑 C.10%氯化钾 D.七叶皂苷钠 E.硝酸甘油 多选题 1.静脉炎的预防措施(A.B.C.D.E) A.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B.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C.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 D.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E.做好健康宣教 2.静脉炎的不良后果(A.B.C.E) A.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B.增加治疗费用 C.病人满意度下降 D.增加护士心理压力 E.医患投诉 3.治疗静脉炎的方法(ABCDE) A.水胶体敷料 B.酒精、地塞米松 C.土豆薄片 D.25%硫酸镁 E.喜辽妥、百多邦 判断题 1.留置针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时,可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判断通畅程度后视情况拔出(错)应立即拔出留置针 2.发生静脉炎的肢体可指导患者加强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炎症吸收(错) 患肢应抬高制动 3.正常血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H< 4.1为强酸,PH>9.0为强碱。(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