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 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S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

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重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

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自然转归

NAF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L 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增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与ALT比值>1以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指标是NASH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1,2,9,17]。在NAFLD漫长病程中,NASH为NAFL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1,2]。与慢性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相比,NASH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相对缓慢,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通常发生于老年人[1,2,13,17]。对于IR个体,NAFL是发生NASH和肝硬化的前提条件;脂肪变的肝脏对肝毒物质、缺血/缺氧耐受性下降,NAFL作为供肝用于移植易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3,16]。此外,在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中,并存的NAFL及其基础疾病可促进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并降低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1,2,9,13,14]。

为数不多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NAFLD患者[包括不明原因血清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增高者]预期寿命缩短,死因主要为恶性肿瘤、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肝硬化[1-2,9]。NAFL患者全因死亡率并不显著低于NASH,但后者肝病病死率较对照人群显著增加[1,2,9]。NAFLD(包括NAFL)与代谢综合征互为因果,NAFLD 可能比BMI所反映的总体肥胖和腰围所提示的内脏性肥胖更能预测危险因素聚集

[3,13,18,19]。即使是体重正常的NAFLD患者,随访6~15年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发病率仍显著增高[2,3,9,13,18,19]。

3诊断策略

3.1推荐1诊断标准

3.1.1临床诊断明确NAFLD的诊断需符合以下3项条件[3-5,9,10]:(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小于140g/周(女性<70g/周);(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鉴于肝组织学诊断难以获得,NAFLD工作定义为:(1)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4];(2)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清ALT和(或)AST、GGT持续增高半年以上[4-5,9]。减肥和改善IR后,异常酶谱和影像学脂肪肝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者可明确NAFLD的诊断[4,5,9]。

3.1.2病理学诊断NAFLD病理特征为肝腺泡3区大泡性或以大泡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伴或不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窦周纤维化

[4,5,9,20]。与成人不同,儿童NASH汇管区病变(炎症和纤维化)通常较小叶内严重[21]。推荐NAFLD的病理学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估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SH临床研究网病理工作组指南,常

规进行NAFLD活动度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和肝纤维化分期[4,20]。

NAS积分(0~8分):(1)肝细胞脂肪变:0分(<5%);1分(5%~33%);2分(34%~66%);3分(>66%)。(2)小叶内炎症(20倍镜计数坏死灶):0分,无;1分(<2个);2分(2~4个);3分(>4个)。(3)肝细胞气球样变:0分,无;1分,少见;2分,多见。NAS为半定量评分系统而非诊断程序,NAS<3分可排除NASH,NAS>4分则可诊断NASH,介于两者之间者为NASH可能[20]。规定不伴有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和纤维化但肝脂肪变>33%者为NAFL,脂肪变达不到此程度者仅称为肝细胞脂肪变[10]。

肝纤维化分期(0~4):0:无纤维化;1a:肝腺泡3区轻度窦周纤维化;1b:肝腺泡3区中度窦周纤维化;1c:仅有门脉周围纤维化;2:腺泡3区窦周纤维化合并门脉周围纤维化;3:桥接纤维化;4:高度可疑或确诊肝硬化,包括NASH合并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以及隐源性肝硬化(因为肝脂肪变和炎症随着肝纤维化进展而减轻)。不要轻易将没有脂肪性肝炎组织学特征的隐源性肝硬化归因于NAFLD,必须寻找有无其他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原[4,20]。

3.1.3影像学诊断规定具备以下3项腹部超声表现中的两项者为弥漫性脂肪肝[4]:(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回声强于肾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CT诊断脂肪肝的依据为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值之比小于1.0。其中,肝/脾CT比值小于1.0但大于0.7者为轻度,≤0.7但大于0.5者为中度,≤0.5者为重度脂肪肝[10]。

3.1.4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推荐代谢综合征组分的诊断采用改良的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符合以下5项条件中3项者诊断为代谢综合征[4,22]:(1)肥胖症:腰围>90cm (男性),>80cm(女性),和(或)BMI>25kg/m2。(2)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增高:血清TG≥1.7mmol/L,或已诊断为高TG血症。(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HDL-C<1.03mmol/L(男性),<1.29mmol/L(女性)。(4)血压增高:动脉血压≥130/85mm Hg(1mm Hg=0.133kPa)或已诊断为高血压病。(5)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增高:FPG≥5.6mmol/L 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

3.2推荐2排除标准

3.2.1在将影像学或病理学脂肪肝归结于NAFLD之前,需除外ALD、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肝病;除外药物(他莫昔芬、乙胺碘呋酮、丙戊酸钠、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等)、全胃肠外营养、炎症性肠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β脂蛋白缺乏血症以及一些与IR相关的综合征(脂质萎缩性糖尿病、Mauriac综合征)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殊情况[4-10,16]。

3.2.2在将血清转氨酶和(或)GGT增高归结于NAFLD之前,需除外病毒性肝炎、ALD、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其他类型的肝病;除外肝脏恶性肿瘤、感染和胆道疾病,以及正在服用或近期内曾经服用可导致肝脏酶谱升高的中西药物者[4-10]。

3.2.3对于无过量饮酒史的慢性HBV以及非基因3型HCV感染患者,并存的弥漫性脂肪肝通常属于NAFLD范畴[14-16]。对于血清转氨酶持续异常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若其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104拷贝/ml且存在代谢危险因素,则转氨酶异常更有可能是由NAFLD所致[4,15,16]。

3.2.4每周饮用乙醇介于少量(男性<140g/周,女性<70g/周)和过量(男性>280 g/周,女性>140g/周)之间的患者,其血清酶学异常和脂肪肝的原因通常难以确定,处理这类患者时需考虑酒精滥用和代谢因素并存的可能[4,16]。同样,对于代谢综合征合并嗜肝病毒现症感染和(或)酒精滥用者,需警惕病毒性肝炎与脂肪性肝病以及ALD与NAFLD并存的可能[16]。

3.3推荐3病情评估

3.3.1对于存在代谢危险因素(内脏性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以及近期体重增加或急剧下降)的患者,除需评估心、脑、肾等器官有无损伤外,建议常规检测肝功能和作上腹部超声检查[4-10,13,23,24]。

3.3.2对于无症状性肝肿大、血清肝脏酶谱异常和(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弥漫性脂肪肝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询问病史并作相关检查,明确有无其他损伤肝脏因素、是否存在NAFLD 并寻找潜在的代谢因素[4-10,17,23,24]。除详细采集包括近期体重和腰围变化、饮酒史、药物与肝脏毒性物质接触史以及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外,常规检查项目包括:(1)人体学指标(身高、体重、腰围)和动脉血压;(2)全血细胞计数;(3)血清酶学指标,例如ALT、AST、GGT和碱性磷酸酶;(4)HBsAg(阳性者检测HBV DNA)、抗-HCV(阳性者检测HCV RNA)、抗核抗体;(5)包括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血脂谱;(6)FPG

和糖化血红蛋白,如果FPG≥5.6mmol/L且无糖尿病史者则做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3.3.3对于临床诊断的NAFLD患者,可供选择的参考指标包括[4-10,17,23,24]:(1)根据FPG和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HOMA-IR),根据OGTT判断餐后血糖调节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2)全血粘度、超敏C-反应蛋白、尿

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测代谢综合征有关组分;(3)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时间

反映肝脏功能贮备,疑似肝硬化的患者行胃镜筛查食管-胃静脉曲张并检测甲胎蛋白筛查肝癌;(4)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动脉硬化;(5)肝脏超声检查结论不清,特别是不能除外恶性肿瘤时,作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检查;(6)相关检查明确有无铁负荷过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等情况;(7)尽管肝活检至今仍是区分NAFL 与NASH以及判断NAFLD分级和分期的惟一方法,但是NAFLD的临床诊断通常无需肝活检证实。

3.3.4建议肝活检组织学评估主要用于:(1)经常规检查和诊断性治疗仍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2)有进展性肝纤维化的高危人群但缺乏临床或影像学肝硬化证据者;(3)入选药物临床试验和诊断试验的患者;(4)由于其他目的而行腹腔镜检查(如胆囊切除术、

胃捆扎术)的患者;(5)患者强烈要求了解肝病的性质及其预后[4,9,17,23,24]。肝活检的费用

和风险应与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价值相权衡,肝组织学评估要考虑标本和读片者误差等因素。

3.3.5建议只用于科学研究的检测项目: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IR或通过空腹时肝脏葡萄糖输出量与胰岛素的乘积计算肝脏IR指数;磁共振波谱分析检测肝脏TG含量;双能X 线扫描或腹部CT判断体脂含量及其分布类型;双源CT检查心脏和冠状动脉;以及用于鉴别NAFL与NASH以及评估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检查措施,例如血清脂联素、瘦素、凋亡相关指标和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检查等[4-10,17,23-24]。

4治疗对策

鉴于NAFLD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并且大多数患者肝组织学改变处于NAFL阶段,治疗NAFLD的首要目标为改善IR,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终末期器官病变,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次要目标为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并避免因“二次打击”而导致NASH和肝功能失代偿,NASH患者则需阻止肝病进展,减少或防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

发症的发生[4-10,17,23-25]。

4.1推荐4治疗措施

4.1.1健康宣传教育,改变生活方式通过健康宣教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参照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意见(Ⅲ),推荐中等程度的热量限制,肥胖成人每日热量摄入需减少2092~4184KJ(500~1000千卡);改变饮食组分,建议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减少含蔗糖饮料以及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并增加膳食纤维含量;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4次以上,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分钟[4-10,17,23,26-28]。通常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体重下降才能有益于包NAFLD在内的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康复[4,9]、(Ⅱ-1,Ⅱ-2)。

4.1.2控制体重,减少腰围合并肥胖的NAFLD患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6~12个月体重未能降低5%以上,建议谨慎选用二甲双胍、西布曲明、奥利司他等药物进行二级干

[4-10,17,23,27](Ⅱ-1,Ⅱ-2)。除非存在肝功能衰竭、中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重度肥胖症患者在药物减肥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上消化道减肥手术[4-10,17,23,24,27](Ⅱ-1)。NAFLD患者的血清酶谱异常和肝组织学损伤通常伴随体重下降而显著改善(Ⅱ-1),但是最有效的减肥措施以及减肥药物的安全性和如何防止体重反弹都有待进一步探讨[4,9,10]。

4.1.3改善IR,纠正代谢紊乱根据临床需要,可采用相关药物治疗代谢危险因素及

其并发症(Ⅰ)。除非存在明显的肝损害(例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情况,NAFLD患者可安全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以及他汀类等药物,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硬化[4-10,17,23,24,29](Ⅲ)。但这些药物对NAFLD患者血清酶谱异常和肝组织学病变的改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4-10,17,23,24](Ⅰ,Ⅱ-1,Ⅱ-2,Ⅱ-3)。

4.1.4减少附加打击以免加重肝脏损害(Ⅲ)NAFLD特别是NASH患者应避免体重急

剧下降,禁用极低热卡饮食和空-回肠短路手术减肥,避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避免接触肝毒物质,慎重使用可能有肝毒性的中西药物和保健品,严禁过量饮酒[10]。

4.1.5保肝抗炎药物防治肝炎和纤维化保肝抗炎药物在NAFLD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

至今仍有争论[4-10,17,23,24],目前并无足够证据推荐NAFLD/NASH患者常规使用这类药物。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保肝抗炎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主要用于[10,16,24]以下情况(Ⅲ):(1)肝组织学确诊的NASH患者;(2)临床特征、实验室改变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提示可能存在明显肝损伤和(或)进展性肝纤维化者,例如合并血清转氨酶增高、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NAFLD患者;(3)拟用其他药物因有可能诱发肝损伤而影响基础治疗方案实施者,或基础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清转氨酶增高者;(4)合并嗜肝病毒现症感染或其他肝病者。建议根据疾病活动度和病期以及药物效能和价格,合理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宾)、

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维生素E、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1~2种中西药物(Ⅱ-1,Ⅱ-2,Ⅱ-3),疗程通常需要6~12个月以上[10](Ⅲ)。

4.1.6积极处理肝硬化的并发症根据临床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的并发症(Ⅲ)。NASH并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及NAFLD并发肝细

胞癌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治疗[9-10,17,23,24](Ⅱ-2)。肝移植术前应全面评估代谢危

险因素及其合并症,术后仍需加强代谢综合征组分的治疗,以减少NAFLD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9-10,17,23,24]。

4.2推荐5监测与随访

4.2.1通过健康宣教加强自我监督,设置能让患者针对自己的饮食、运动、体重、腰围以及与生活质量相关观察指标进行自我记录的图表,以供医患之间交流以及完善个体化的饮食和锻炼计划[9,10](Ⅲ)。

4.2.2疗效判断需综合评估代谢综合征各组分、血清酶谱和肝脏影像学的变化并监测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启动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动态肝组织学检查仅用于临床试验和某些特殊目的患者[4,9,10,17,23,24](Ⅲ)。

4.2.3推荐NAFLD患者每半年测量体重、腰围、血压、肝功能、血脂和血糖,每年做包括肝脏、胆囊和脾脏在内的上腹部超声检查[6,9](Ⅲ)。建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并参照有关诊疗指南,筛查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相关终末期器官病变以及肝硬化的并发症(例如肝癌和食管-胃静脉曲张)[9,10,13,25,29](Ⅲ)。

顾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曾民德);北京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系.(庄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王泰龄)

写作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范建高);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贾继东);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肝病中心(陈力元);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厉有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炳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病科(施军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沈薇);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牛俊奇);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赵彩彦);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徐有青);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高鑫);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李瑜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茅益民);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袁平戈)。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诊治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诊治策略 文/ 随着大家物质生活的提高,脂肪肝,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对大众的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6%~33%,平均患病率为24.4%,在我国NAFLD的患病率可达15%~30%以上。 病例回顾 患者,男,40岁,身高171CM,公司职员。因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就诊。患者近半年反复出现上腹不适,伴乏力。近期单位例行体检,肝功能提示: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 125 U/L,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109 (正常值10-60 U/L),余肝功能相关指标正常值范围内。腹部彩超提示:脂肪肝。 既往史:无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无药物、中药等服用。 体重90KG,体重指数(BMI)30.8,属于肥胖。平时生活习惯少动,喜碳水饮料,无饮酒史,自去年起出现肝功能转氨酶升高,ALT为1~2倍正常值上限(ULN),今年ALT为215U/L (正常值<40U/L),GGT 124U/L(正常值<60U/L)。门诊肝脏彩超提示:肝脏超声衰减,诊断脂肪肝。 查体: T 36.8℃, P 70次/分, R 18次/分,BP 100/80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及,移动性浊音(-),全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 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一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一谷氨酞转肤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过渡沉积, 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光镜下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在大体上可分为均匀型与不均匀型,显微镜下可分为大泡型与小泡型两类。 一、脂肪肝的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每日饮酒在50-80克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中,肥胖是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有关,75%的重度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脂肪肝在肥胖的II型糖尿病人中十分常见,约为50-80%。有研究表明有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有4%-46%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1]。高脂血症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工业毒物及药物如CCL4、四环素、胺碘酮、考的松、氨甲喋呤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减肥过快,实行肠旷置术后,长期静脉内营养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 脂肪肝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腹不适或肝区不适,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可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r-谷氨酰转肽酶(r-G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平均细胞体积(MCV)升高,乏唾液酸转铁蛋白/唾液酸转铁蛋白比值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有血糖和/或血脂升高。

影像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为肝实质内弥漫细密的高回声斑点,肝静脉和门静脉分之变细变窄,显示不清,肝深部的回声衰减加重。诊断脂肪肝首先应判定肝回声的强度,对比肝、脾、肾三者以确定回声水平正常与否。根据超声特征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目前一般认为CT是诊断脂肪肝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优于B超和MRI。CT显示脂肪肝的肝实质弥漫性密度降低。脾的CT值较恒定,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比值小于1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认为MRI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较小,且价格昂贵,但其对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了解病因,估计预后均十分重要。在组织学上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和小泡性两类。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轻度占30-50%,中度占50-75%,重度占75%以上。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气球样变,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无Mallory小体[3]。 脂肪肝的诊断原则:首先应根据B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其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第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重如何,从而明确病因;第四,脂肪肝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如HCV感染、Wilson病、血色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均匀型脂肪肝还应与占位性病变项鉴别。 四、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1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samuel等通过建立高脂大鼠模型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是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过程中的始动和重要因素,并且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后有关,提示胰岛素抵抗不仅是首次打击也是二次打击[7]。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这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最近的几个临床研究亦发现几乎所有的nafld病人都既存在外周胰岛素抵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此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紧扣中医理论,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胡义扬教授[1]认为,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主要有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以及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导致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内结,相互搏结于肝而致,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虚实夹杂,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发表时间:2010-08-08发表者:倪卫兵(访问人次:34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南通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卫兵simple fatty liver, 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Ⅰ随机对照试验 Ⅱ-1 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试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NA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质量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 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S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 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重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 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自然转归 NAF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L 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增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肝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修订

肝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2011制订 临沂市中医院肝病科 酒癖是因素体脾虚,过量饮酒, 湿热毒邪蕴结体内,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迁延日久,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积块,后期病及于肾,肝脾肾同病,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于腹中,形成腹大膨隆之酒臌之证。病理因素以湿、毒、痰、瘀、虚为主。以乏力、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蜘蛛痣、肝掌等体征。酒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酒精性肝病。 一、诊断 参照2010年1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二.中医治疗方案 1、临床应用中疗效肯定的诊疗方案 我们对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近20余年酒精性肝病发病与就诊的病人逐年增多,依据祖国医学理论解释酒精性肝病形成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特点,探索用药规律等,是我们主要临床研究方向之一,形成了理法方药相对固定的治疗方法与组方,提出①素体脾虚运化无力是酒精性肝病发生的根本的内在基础,过度饮酒是酒精性肝病形成的主要病因,②肝郁脾虚、痰瘀湿毒互结是本病的基本病机,③其发生与发展是一个由虚至实、由脾及肝、由气及血的病理过程,④健脾行气、化湿解毒、软坚散结是基本治疗方法。该治疗法在我院用于临床二十余年,证实其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

基本治法:健脾行气、化湿解毒、软坚散结 基本方剂: 黄连9g 炒枳实9g 云苓24g 陈皮9g 半夏6g 白蔻9g 海蛤粉30g 丹参24g 竹茹9g 茵陈24g 姜黄9g 僵蚕9g 甘草3g。 辨证加减: 痰湿盛者:基本方加苍术15g。 湿热盛者:基本方加黄芩15g、败酱草20g。 气虚明显者:基本方加黄芪15-30g。 瘀血重者:基本方加赤芍24g。 津液不足者:基本方去陈皮、半夏,加沙参15g、山药15g。不同病理环节病证结合治疗方案 (1)合并糖代谢紊乱 偏于湿热者,川连加量至15g。 偏于脾虚者,黄芪加量至30~45g。 偏于气阴两虚者,加沙参、炒山药。 (2)合并脂代谢紊乱 加用冬瓜仁、苡米、浙贝等化痰散结药物。 (3)合并高血压者 痰浊上扰者,加半夏、白术、天麻。 痰瘀阻络者,加川牛膝、泽泻。 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钩藤、菊花。 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炒白芍、生龙骨。 (4)酒精性肝硬化,治以健脾化痰软坚散结 水红花子汤合三仁汤加减: 水红花子15-30g 黄芪24-30g 泽兰30g 内金15g

健康讲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与调理

健康讲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与调理 脂肪肝的病因 肥胖 影响脂肪代谢的疾病:糖尿病 大量饮酒 肝炎后 营养不良 高脂血症 某些药物和化学毒物 脂肪肝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 ?营养性脂肪肝:高脂、高糖饮食、营养不良如蛋氨酸、胱氨酸不足 ?中毒性脂肪肝:酒精、四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 内分泌性脂肪肝 ?糖尿病 ?肥胖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甲亢等疾病引起 慢性感染性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 无症状25% 右上腹不适、隐痛、上腹胀痛 易疲劳 少数有黄疸 肝肿大 ALT,AST,γ-GT轻中度升高 B超作为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 脂肪肝的治疗和预防 调整饮食结构 ?三餐正常有规律--荤素搭配,少荤多素;节制饮食,避免热量过多;少 吃过油过甜食物;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高胆固醇食物:蛋黄、奶油、动物内脏、甲鱼、乌贼鱼、鱿鱼、蟹黄、 蚬子等 ?预防脂肪肝的食物 ?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 ?玉米:含丰富的钙,硒,卵磷脂,维生素E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甘薯:能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过多的酸,保持人体酸碱平衡。甘薯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吸收胃肠中较多的水分,润滑消化道,起通便作用,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作用。 ?洋葱:所含的烯丙二硫化物和硫酸基酸,不仅具有杀菌功能,还可降低人体内的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可以激活纤维蛋白的活性成分,能有效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大蒜:含硫化物的合成物,可减少血中胆固醇,阻止血栓的形成,有助于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多种营养素,实验证明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因此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 ?海带:含丰富的牛磺酸,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食物纤维褐藻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其排泄。 ?苹果:含有丰富的钾,可排除体内多余的钾盐,维持正常的血压,苹果因富含果胶,维素和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苹果可以降低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可预防动脉硬化。 ?无花果:含有苹果酸,柠檬酸,脂肪酶,蛋白酶,水解酶,能帮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促进食欲,因其含有多种脂类,故所含的脂肪酶,水解酶等成分有降低血脂和分解血脂的功能,可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淀,进而起到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具有降血脂,扩张血管的功效。无花果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脂类,维生素,活性生化物质,矿物质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防癌,抗癌,护肝,降血糖和血脂等药用。 ?牛奶:含有较多的钙质,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可减少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NAFLD入选标准 1.1入选标准 (l)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健康志愿者要求常规体检排除躯体疾病可能; (2)男性或者女性; (3)年龄18--- 70岁; (4)近一月内无药物服用史; (5)近两周内无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 1.2排除标准: (l)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日, 女性20g/日;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 (2)病毒性肝炎; (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遗传性疾病史; (4)药物性肝病史; (5)全胃肠外营养史; (6)以往有糖尿病或甲亢病史; (7)使用任何影响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8)恶性肿瘤及其他进展性致命性疾病。 1.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依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3.1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l)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9,女性每周<709;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谷氨酞转移酶(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1.3.2B超诊断依据 (l)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脾脏和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通讯作者: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200092,E2mail:fanjiangao@g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751617.html, 专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关键词】 脂肪肝;诊断;治疗;指南[文献类型];代谢综合征Gu i deli n es for manage m en t of nona lcoholi c fa tty li ver d isea se:an upda ted and rev ised ed iti on The Chinese Nati onalWork2shop on Fatty L iver and A lcoholic L iver D isease f or the Chinese L iver D isease A ss ociati on. 【Key words】 Fatty liver;D iagnosis/therapy;Guidebooks[Pub2 licati on type];M etabolic syndr ome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 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 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 m p le fatty liver, NAF 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 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 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2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Ⅰ随机对照试验 Ⅱ21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2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23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试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 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 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 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1 流行病学 NAF 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 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NAF 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 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 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 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 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 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 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 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质量和腰围的增加与NAF 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 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 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 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 自然转归 NAF 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 L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1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ALT增高、AST与ALT比值>1以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指标是NASH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1,2,9,17]。在NAF LD漫长病程中,NASH为NAF L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1,2]。与慢性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相比,NASH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相对缓慢,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通常发生于老年人[1,2,13,17]。对于I R个体,NAF L是发生NASH和肝硬化的前提条件;脂肪变的肝脏对肝毒物质、缺血/缺氧耐受性下降,NAF L作为供肝用于移植易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3,16]。此外,在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中,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2006.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1]。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疗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临床诊断标准[2-5]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 g/wk(女性< 70 g/wk); 2 .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征象; 4. 可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 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为主; 6.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 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二、临床分型标准[4,6,7] (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3.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4.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凡具备下列第1~3项或第1和第4项者即可诊断。 1.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2. 存在代谢综合征或不明原因性血清ALT水平升高持续4周以上; 3. 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2015-06-26 07:35来源:丁香园作者:Lynne 字体大小 -|+ 一、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就是最常见得肝脏疾病,其流行率约为25%-40%,与肥胖与糖尿病呈同步增长。如何识别共病与死亡风险增加得患者非常重要,但对于如此庞大得NAFLD 患者群体进行肝活检并不现实。 关于非酒精性肝病得描述最早见于1980 年,根据组织学将其分为两类:1、非酒精性肝病,包括独立得脂肪变性伴随或者不伴随轻度得非特异性炎症。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前者最大得差别在于出现肝细胞损伤甚至纤维化,被认为就是NAFLD 一种进展性得亚型。近期JAMA 发表得一篇系统综述,综合了目前已有得所有证据,对NAFLD 进行了详细总结。 二、病理生理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就是由包括代谢、基因、环境与肠道微生态等多种机制调控得复杂疾病,脂肪变性为必须条件,但为何有些患者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而另外一些患者却仅仅表现为脂肪变性,这些特殊机制尚未阐明。 内脏脂肪组织产生改变脂肪与糖代谢得多种信号,导致肝脏脂肪沉积,产生促炎症环境,从而引起肝脏与其她组织细胞得损伤。一系列得损伤过程如氧化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失调、脂毒性与凋亡途径导致肝脏进行性纤维化,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肝硬化与肝细胞肝癌。 三、重症患者得评估、诊断与识别 NAFLD 患者中,绝大多数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有些会出现右上肢疼痛。因此NAFLD 得诊断常常在其她不相关症状而进行得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查体通常也无特殊发现,但就是向心性肥胖与肝大多见。 一旦发展为肝硬化,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增大或者水母头状态等体征可能出现;失代偿得患者则更加严重,还会出现其她体征如腹水、黄疸、指甲改变(特里或林赛甲)、脾大或者扑翼样震颤。由于缺少可靠得诊断试验与筛查方法,缺少对病情进展风险得评估,导致很多病例在进展为肝硬化时才被发现。因此临床医生需要警惕。 NAFLD 患者中,合并非酒精性肝炎得患者相比单纯性脂肪肝得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得可能性更大。出现代谢综合征表现得患者(主要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与低高密度脂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得发生风险正相关。 两个大型队列研究发现,在大于50 岁合并糖尿病或肥胖得患者中,66% 肝活检提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伴严重得纤维化。虽然代谢因素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中疾病进展率仍差异较大,有些几十年进展较慢,有些则在5 年甚至更短得时间内出现严重纤维化或肝硬化。

最新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见表l,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 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I 随机对照试验 Ⅱ-1 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实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对酒精性肝病诊治作出正确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该病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征。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升高,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AST/ALT>2,有助于诊断。 4.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的感染、药物和中毒性肝损伤等。 符合l、2、3和5条或l、2、4和5条可诊断酒精性肝病;仅符合1、2和5条可疑诊酒精性肝病。 符合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诊断如下: 1.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2.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AST可轻微异常。 3.酒精性肝炎:血清ALT、AST或GGT升高,可有血清总胆红素增高。重症酒精 性肝炎是指酒精性肝炎中,合并肝昏迷、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可伴有内毒素血症。 4.酒精性肝纤维化:症状及影像学无特殊。未做病理时,应结合饮酒史、血清纤维化标志(透明质酸、Ⅲ型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GGT、AST/ALT、胆固醇、载脂蛋白-Al、总胆红素、α2巨球蛋白、铁蛋白、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等改变,这些指标非十分敏感,应联合检测。 5.酒精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 二、影像学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南.总结

培训时间:培训地点: 主讲人: 主持人: 参加人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南通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卫兵simple fatty liver, 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Ⅰ随机对照试验 Ⅱ-1 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试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NA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质量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

最新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06年2月修订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见表I,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I随机对照试验 11-1非随机对照试验 11-2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II-3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实验 III专豕、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仃病学描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对酒精性肝病诊治作出正确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该病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 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 酒精含量(%) X).8o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等症状和体征。 3.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升高,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AST/ALT >2,有助于诊断。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