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形势与政策复习提纲

第一章: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一、“四个全面”提出的背景

(一)中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突破

1.破除计划经济迷信

2.破除民粹主义迷信

3.破除绝对平均主义怪圈

4.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5.拨开“一大二公”的迷雾

6.破除“唯经济中心论”

(二)发展之问后的迷茫

1.GDP主义仍然盛行

2.利益集团勾结

3.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现象频出

(三)外部环境日趋激烈

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一)“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第二阶段: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第三阶段: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

第二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阶段:科学发展观

第四阶段:十八大

(1)塑型

①服务型政府②开放型经济体系③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④创新型的国家⑤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⑥学习型社会

⑦三型政党⑧新型城镇化

(2)强体

①产业要强②法治要强

③文化要强④人才要强

⑤民生要强⑥平安中国

⑦宽带中国⑧美丽中国

(3)铸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

(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背景

1、改革遇到的两大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跨越陷阱的典型代表:日本、韩国)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2、中国的现状:发展遇到诸多难题

(1)、中国经济社会“高血压”问题

“三高”: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

(2)、突破利益藩篱问题

(3)、制度天花板问题

(4)、社会流动性问题

(5)、特权问题

(6)、腐败高发易发问题

3、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意义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文明史。改革就是利益调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推动中国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有效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小微企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要突破,发挥了以开放促改革的良好成效。

三亮剑:自贸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一带一路、亚投行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7)、深化国防军队改革。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方略形成和发展过程回顾: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1997年)

(1)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16字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1997年到2012年)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1)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党中央首次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

(2)提出建设“五个体系”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现实意义

(1)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包括两方面: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一个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2)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3)推进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四中全会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制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基本前提--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贯彻中国特色法治理论

(3)建设中国的法治体系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六)全面从严治党

1、全面的基本解读

一是内容无死角

二是主体全覆盖

三是劲头不松懈

2、具体措施

(1)思想上从严,强调“一个信仰、两个理想”

(2)组织上从严,强调从严执行组织纪律

(3)作风上从严,强调狠抓“四风”建设

(4)反腐倡廉建设从严

(5)制度建设从严,确保执行上的严肃性

第二章:全球热点问题解读

一、第一部分:聚焦全国两会(国内)

(一)什么是两会

人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两会从1978年届别开始同步,且每届开 5次全会。

从1998年都分别定在 3.3 和3.5召开。

一次全会时间为13-15天,其它为9-12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十二届政协主席:俞正声

政协委员的构成:

政协委员由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分属34个界别。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

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二)2015年两会热点解读

(1)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不均、不合理广受诟病

行业差距过大

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差距过大

区域差距过大

(2)反腐倡廉

被调查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已逾100名

“巡视”成为党内监督常态化的代名词

“不敢腐”的氛围进一步强化

反腐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3)养老、教育、住房话题降温,改革成效初显

(4)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一带一路”成新热点,折射人民改革期待

二、第二部分:国际关系演变新动向(国际)

(一)2014年地缘政治博弈

1、美欧与俄围绕乌克兰问题的碰撞

2、极端恐怖势力冲击中东地区格局

西方年轻人加入ISIS原因:

ISIS对“护教”的宣传

帮助穆斯林社会的个人责任感

缺乏身份认同的自我放逐

还有很多人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来叙利亚。几乎很少有人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理解。

如何应对恐怖主义的新威胁

(1)、凝聚共识,摒弃双重标准

(2)、协调一致,发挥联合国主导作用

(3)、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推进国际反恐斗争

(4)、强化国际反恐合作,尤其是大国间的协调合作

3、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

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升级盟友体系,拉拢新兴伙伴,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

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原因:

1、世界力量中心东移趋势加快

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地区

2、亚洲部分国家的骑墙政策

中国周边的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

在亚太地区,美国长期是安全中心,最近十年,中国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中国是亚洲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

中国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尼、印度、澳大利亚、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成为朝鲜、蒙古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地。

中国同亚洲国家人员往来人数再创新高,中国同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之间人员往来人数2541万人次。

2000年,美国与东盟贸易占东盟整体贸易的16%,中国占4%;2013年,美国下降到9%,中国上升到11%。

4、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

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原因:

(1)内在动力:安倍及日本右翼政客的政治抱负

(2)外在推手:美国的明推暗助

(3)根本目标:牵制中国的发展

(二)国际关系体系面临新变革

1、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出现突破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关键国际经济机构中影响上升

2、区域和跨区域机制蓬勃发展

3. 国际规则之争空前激烈

亚投行是做什么的?

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通信

亚投行四大利好:

(1)、促进亚太自贸区建设

(2)、带动中国标准走向海外

(3)、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4)、强化中国规则制定权

(三)2015年国际局势展望

2015年各国将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的呼声增大。

我国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这次纪念活动包括纪念大会、招待会、文艺晚会和阅兵仪式等活动。

合作竞争:尽管大国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但各方斗而不破、适度妥协,大国关系仍将维持既借重合作又牵制斗争的基本框架。

第三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

1、【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

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

特别肯定人与自然,人与人,家族、宗族内外,族群、民族、宗教之间,人之内在心灵与身体生命之间的融合;

重视教育,强调礼乐教化与道德精神;

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鉴古知今,究往穷来;

重视实践精神,知行合一,通经致用,明体达用

三、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

1、以人为本

2、以德为本

3、以民为本

4、以合为本

四、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

2.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五、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的对象,我们怎么来把握在社会层面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体系,它的特点是什么?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一直在讲我们有中国的国情。国情是从价值体系来的,这个中国特色价值观的特色、特点就是我们的中国国情。

第一个特点是“责任先于自由”。就是很强调个人对于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附有的责任。责任意识非常强。我们讲以天下为己任,孟子就讲过了。古人在汉代就明确要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从古代先秦的“君子”到汉代的士大夫,有一个很突出的责任意识,就是对天下的责任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汉代思想到宋代的士大夫,代表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乐以天下为先,就是我们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

第二个特点,是“义务先于权利”。西方近代社会非常强调个人的权利,但我们儒家思想里,强调的是义务。梁漱溟,他在山东做过乡村建设运动实践,在这个实践里边,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人和人的关系,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这是中国人伦理的一个特色。我们今天讲中国人的伦理,就特别强调义务感。第三,“群体高于个人”。西方的人本主义更多的是以个人为本,但是我们中国的以人为本,不是讲的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群体为本,所以群体是高于个人的。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先于个人,这是中国人古代价值观的特色。中国人的群体意识非常开拓,不是一个小团体主义,一个地区主义。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地方局限性,是大天下情怀。

第四,“和谐高于冲突”。看看文化史会发现人类的文化里充满冲突,充满斗争、流血。但中国文化更强调和谐。西方的文化强调个人,总以自我为中心,克服别人、占有别人,排斥异教。所以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但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它的根源都是在西方和西方文化。

最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是比较重视公平和平等的。我们社会的价值观认为平等比富有更重要,就是平等比财富更重要,所以不患贫、不患寡,患不均、患不安。

六、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与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融合在一起,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

第二,在具体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3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七、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习近平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2、弘扬优秀民族精神,打造中国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

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3、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4、学习优秀思想文化,提高领导智慧素养。习近平同志首次在我党全面系统地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5、传播优秀和谐文化,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和”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和推广中国的主张和智慧,如去年习近平在访问东盟国家前回答记者时就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

八、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坚持有扬弃的继承。习近平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坚持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提出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实践,有机融合到时代的文化中,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

3、加强挖掘和阐发。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要大力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第四章:“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交汇的桥梁

“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1、“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一带一路”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中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就是顺应国内国际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2、“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内部:巨大商机(1、中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2、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

使命所在(1、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2、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外部:对外开放的需要(1、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2、坚持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体系)

责任所在(1、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2、增进沿线各国人

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

可持续的发展)

3、“一带一路”战略的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4、“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四大理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文明的再度交汇

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以古丝绸之路核心地段或者说枢纽地段作为基础而划分的经济带,包括中国和中亚5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起点。

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经济带以横亘亚欧的现代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囊括沿线主要国家,但不包含欧盟28国。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

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不同的是,它将欧盟28国涵盖其中,由总数超过50个的国家支撑。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未来方向。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点

1、中亚和西亚方向不稳定因素: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伊拉克反政府武装攻势

2、欧洲方向不稳定因素:乌克兰危机,伊朗核问题。

3、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两大力量的结合。

4、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两大市场的相融。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面临的挑战

1、关注制度化建设的水平:处理好两个平衡(1、主权让渡与不干涉内政

原则的平衡2、缺乏主导国与推进制度建设之

间的平衡关系)

2、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地理因素,经济因素,

政治协调

3、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建成,需要消解人为的障碍:边境管理因素

安全保障因素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策)

1、加强政策沟通

2、加强道路联通

3、加强贸易畅通

4、加强货币流通

5、加强民心相通

三、搭建海上丝绸之路平台

(一)极具历史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扩大沿线国家间的利益互惠,有利于加强互利合作、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带来共同繁荣的新机遇和新的合作空间。他们呼吁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二)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挑战

1、新时期中国周边矛盾突出,对顺利推进新海上丝绸之路具有负面影响。

2、缺乏政治互信阻碍新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周边海上新秩序的构建者

3、弘扬中华文明增强软实力面临的挑战

4、提供公共产品应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关怀度和细腻心,否则将影响构想的实施

(三)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策:利用区域机制搭建战略平台

1、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构想结合起来,作为常年性的一个合作议题

2、把海上丝绸之路议题列入中国东盟合作进程

3、把一带一路结合起来,使两大丝绸之路比翼双飞

4、向北延伸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进入欧洲,形成第三欧亚大陆桥

5、在实施上,建议设立区域金融机构,为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融资

6、推进各国贸易便利化,坚持国际标准和规则,完善和规范海关程序,实现通关便利化

四、“一带一路”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

(一)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举措

1、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

2、实现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与俄方

3、实现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与欧盟各国

4、承载丝路精神的文明载体

(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谋划

1、对外开放的新深化

2、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3、互利合作的新拓展

(三)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战略纽带

1、创造战略机遇的中国智慧

2、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3、推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中国道义

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第五章:当前经济形势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一、世界经济情况概述

(一)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

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出现停滞不前现象,受金融动荡及乌克兰危机影响,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

1 经济复苏缓慢增速分化加剧

2 就业总体改善但表现各异

3 物价稳中有降通缩风险上升

4 贸易低速增长

5 公共债务保持稳定总体可控

(二)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1、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溢出效应将损害世界经济

(2)NIESR预测2014、2015两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5%和3.7%

(3)花旗表示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2.9%

2、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展望

(1)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依然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尚不强劲;二是随着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长期利率将持续上升,这将增加投融资成本、制约房地产销售活动;三是债务上限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财政风险依然存在。

(2)欧元区经济

(3)日本经济

(4)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

(三)世界经济难以快速增长的原因

世界经济增长环境不同于过去,格局发生变化,这是全球经济由低速向中速、但难以实现向更快增长转变的主要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并未出现全面复苏

第二,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

第三,地缘政治风险明显上升,加大经济复苏难度

第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市场需求尚未强势回升

二、2014年我国经济的基本情况

1、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实现预期调控目标

2、消费出口基本稳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3、物价水平稳中趋降,房地产价格出现调整

4、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

5、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企业效益并不理想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1、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

2、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3、区域差距使得我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

4、我国新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5、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

四、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周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

2、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3、财政金融风险在上升

4、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5、就业质量不高

6、企业进入去库存阶段

五、2015年我国经济将呈稳中缓降态势

1、投资增长呈放缓态势

2、消费增长基本稳定

3、进出口增速将略有加快

4、物价水平继续保持分化态势

5、经济增速将呈现稳中缓降态势

六、准确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2014年,习近平关于“新常态”的论述。5月,河南考察时首提“新常态”。7月,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重申新常态的重要性。11月,在APEC峰会上全面阐述新常态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1、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增速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4、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合作制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经济风险、资源环境约束

(四)投资增长呈放缓态势

政府唯GDP论调整为以服务为主

企业规模效应调整为创新驱动

老百姓简单致富调整为专业金融服务

七、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一)、如何理解稳增长的重要任务

1、是经济增长预期调控目标可能会下调至7%

2、是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3、是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二)、如何理解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会议将区域、城乡以及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三)、如何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

“惠民生”: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加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

(四)、如何理解啃硬骨头改革措施落地

(五)、如何理解更高层次对外开放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

第六章:中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第一部分:我国环境领域的系列问题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海洋污染。

3、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PM2.5引发关注,雾霾天气遍布全国

2.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3.土壤污染危及耕地红线

4.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

5.环境风险不断凸显

(二)经济发展、城镇化加大生态环境压力

1.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2.产业重型化短时期难以根本改变。

3.资源能源过度消耗。

4.消费模式不可持续。

5.城镇化面临的环境刚性约束难以回避。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环境形势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环境保护的出路

(一)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GDP唯上的政绩观

2.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

3.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现象的长期存在

4.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

(二)我国环境保护的出路

1.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2.严格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

3.强化环境执法

4.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

5.实行谨慎原则建立严格的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三、解读新环境保护法

1、明确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3、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4、首次明确“保护优先”的原则

5、呵护公众健康

6、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7、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8、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9、没有进行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10、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

11、排污须取得许可证12、划定生态红线保护环境敏感区13、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治理14、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15、“按日计罚”加大违法成本16、情节严重者将被行政拘留

四、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青年学生对当前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与担当?

1、学好新环保法,当好宣传员

2、增强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

3、加强监督力度,共建和谐社会

4、重在学习创新,延长地球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