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正确把握教材。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学参考,拘泥于教学参考。

由于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简单问题复杂化;提问从内容到内容,前后重复叠加,缺少思维的容量;无法应对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想法和比较深入的质疑;师生间的交流停留在表面,无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观点。

教研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引领教师去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学校教研组应增加“读”教材的教研内容,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参考的束缚。

(2)关注语言因素,正确处理体验感悟与语言训练之间关系。

部分教师尚未正确把握体验感悟与语言训练之间关系。教学中教师虽能强调整体阅读、体验感悟,却忽视文本的语言因素,有时仅对情节内容有所了解。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在同一层面上的“议论”无论学生的感悟深浅对错,只是简单的鼓励,没有语言训练的意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没有建立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使教学变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谈话类节目。看上去很热闹,似乎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则将主体神圣化,使之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教研部门可加强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在理论的学习基础上,组织一些研究课和示范课,做好引领工作。

(3)加强教师在课堂上的相机引导。

放手让学生议论、质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学生议论、质疑之后老师该怎么办。教师需要认真地倾听,及时地对学生回答、提问等作出一定的梳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归纳,并进行准确、及时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备课要真正把关注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还需要什么等。

2、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

教研部门需进一步宣传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组织学校作专题的讨论,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淡化了什么,强化了什么;如对生字掌握的要求是什么,一年级第一学期从描到写主要目的是什么。要深入宣传多识字、快识字的目的,现阶段对生字不抄不默的原因和意义;要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使学生乐意接受评价,使评价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目标制定尽管关注了,但仍有较多地方不符合二期课改的要求。

行为主体仍是教师的,“培养、激发、提高”这样的词出现的频率较高;目标所达到的凭借条件没有;情意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读得不充分、不到位。

2、课堂容量增加以后,课变得粗、浅、薄。

赶进度、完成教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学得不扎实。教师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自己读懂教材的程度还不一,独到的理解、解读以及创造性的设计还相当少。课堂师生间的交流停留在表层。具体表现为: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学生圈圈、划划、议议,再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东一句,西一句。问题:一是学生找得不全;二是学生的交流片言只语,语言不完整、不连贯,有时听的同学找不到方向;三是学生的交流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有的不深入、有的不全面,听的同学和老师没能作归纳、补充、纠正、提升或提出不同意见;四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表达得对不对、表达得好不好。这种现象乃是大家的通病,也是课堂新的资源难以再生的关键原因之一。

3、如何进行有效阅读还值得深思。

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有感情。教:学生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会的,到底“教什么”等。教师思考还不深入。具体表现:匆匆读后(有的还没有读完、或没有思考的时间)就进入分析状态,在理解、感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读议结合,只是在师生分析结束后齐读一遍,就算完事;学生读时,没进入状态或读不出感情,教师不作引导,有时作一点引导,但缺少方法;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老师不随机指导他们如何有感情地读,而往往在几句话学完之后再要求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似乎反映出老师并不知道一段话、一篇课文的朗读好是建立在一句句、一段段朗读好的基础上的。如某位老师在上《蝴蝶王国》第二小节时,先让学生说说三种蝴蝶的各自的特点,学生自读了课文后分析了三种蝴蝶的各自特点。当学生具体分析到哪一句的时候,这位老师并没有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而在三句全部分析完之后则要求学生读出蝴蝶的“大、奇、美”。没有前面的铺垫、酝酿、蓄势,哪来后面的“水到渠成”,实在是强人所难。难怪学生读不到位、读不出感情。提倡积累,主要途径是读、背;强调语感,基本途径也是读、背。如果缺少读,“缘木求鱼”,何谈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现在的课,感受、感悟、领悟太虚,缺乏操作性。看来,老师们还得切记读的“三性”: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4、整体性阅读与语言实践问题。

整体性导入已引起教师足够重视,但教学中整体感悟原则把握还不到位,整体感悟中的个性化体验还不多,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不紧密,没能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片面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情节的疏通、理解,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具体表现:课堂上,教师化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导致语文本体任务的迷失:语文目标“形成良好的语感”的三个阶段目标:一、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三、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1)片面强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而较少关注语言因素。课文中很多关键性的重点词语,教师或许考虑到时间因素,或许认为这些词语的意思太简单了,不值得一讲,于是把它们一笔带过。如:《蝴蝶王国》中的“翩翩起舞”、“色彩斑斓”等词,既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蝴蝶飞舞的美丽画面,那就不妨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从画面上感受一下,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用不了多少时间,但这两个词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有积累词语的意识,但对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却较少考虑。(3)大部分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较强,课上总有语言文字训练的环节。但总让人觉得这样的训练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纯粹为训练而训练,或文本的内容没学好,就进行“照样子说话”或“小导游作解说”;或训练之前没设置好一定的坡度,因此只能是一两个好学生在“撑市面”,课堂气氛沉闷。如《黄山怪石》一课,老师们想通过创设小导游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没有给足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的时间,就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怪石。这样,学生的语言或干巴巴或脱离文本游离于课文之外。

5、如何实现互动、生存的课堂,还值得深入研究。

(1)教师牵着学生、灌输的方式依然存在。具体表现:教师在分析时,采用引答式、串讲式,学生循着教师的思路作简单的解答,或学生只分析到一点点,教师就急着把话题接下去,把自己对词句的理解一股脑儿说了出来,根本没耐性子作一点启发,让学生多感悟一下。这是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小年轻,怪不得竟然还会出现“下课时间不到而教学内容已完成的”现象。

(2)反过来,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现象也有。如;《黄山怪石》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怪石的有趣,第一个学生脱离文本介绍了“金鸡叫天都”中的金鸡的来历,老师当时表扬了这位学生,说他想象力很丰富,但没及时指出他说的不符合要求。以致于很多学生误解了老师的要求,接下来的发言照旧,,一个接一个,全都是以“从前,传说……”想象怪石的来历,而老师在一旁显得束手无策。说实话,学生的想象力还真丰富,语言也很精彩。但教学目标“南辕北辙”。其实这种情况很好办,老师只要在第一个同学发言之后这样处理:“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如果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把怪石的有趣说出来,那就更好了。”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看来,教师的应变能力实在太重要了。

6、“说”、“演”的评价问题。

老师们的课堂即时评价能力、调控能力和课后的反思能力极其一般。具体表现:学生发言出彩时,教师表扬的语言匮乏;学生发言不到位时,教师也不会及时地启发、点拨、引导;在说话训练时,学生说的并不见得一个比一个好,有时后面说的远不如前面同学说的。这关键在于老师在一旁没有及时点拨、引导、归纳、提升。另外,老师们在课后反思时,讲的散乱无统,不知怎样说才算是反思

滥用表演问题。表演手段运用要慎重,目标要明确,要有围绕文本语言的明确的评价。

7、忽视词语教学问题。

二年级的词语重在学生自学,重点落在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而教师仍放在正音、书写,理解只停留在查阅词典。三年级的词语教学更注重语境中的理解与新语境中的运用。教师要么忽视词语教学,要么没重点地把所有词语一股脑儿出示,为理解而理解。

8、文本与拓展的关系问题。

应立足于文本,适时、适地、适当地进行拓展。有的课文本内容还没搞清楚、语言还没有好好关注、文本价值没感悟到,就大量补充课外内容,本末倒置。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已进行了六个年头,它为传统语 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 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立场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 中的首席”. 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在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 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 教育转变. 四、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于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关注“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 加以改进.现将一年多的观察、分析、思考、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问题一】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语文课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方方面面的内容被带入课文中.一些老师面对课文,认为都是文质兼美的,什么 都应该教,什么都应该学,结果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目标不清或 者是目标混杂,搞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多目标的理念,同时做到目标清晰,一些老师 便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使其各自为政.例如把情感目标单列出来,以 示重视、清楚,殊不知情感的教育本应融入在其他目标的教学中;有 的甚至将“三维目标”等同于“三项目标”或“三个目标”. 再有就是目标的可实施性存在着问题.教学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的 实际来制定,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难.目标太低,学生不用努力就能 达到,没有意义;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也没有意义.我想这是课堂 教学低效的主因. 【对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一、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 自觉性. 二、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 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 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三、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四、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 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而且频率极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但假如运用不当,提问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杀手”,成为小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记忆知识点的“拦路虎”。这是由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注意力品质不能象成年人那样集中、保持时间长,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因此教师的不合理提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影响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一、有关提问的几个误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下,人们对提问及其策略的研究较少,造成人们对提问有许多误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一)、“老师问,学生答” 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假如只出现第一种,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单向的,不能构成信息反馈,教学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调整,当然自我评价也就不可能准确进行。道理很简单,但这种情形还是屡见不鲜。除了班级规模大的因素外,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化,没有摆正教师在现代教学中的角色。因此现代教学中出现的提问的主体应该把学生包括进来。但是为方便论述,本文涉及到的提问主要指前者。 (二)、“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中国的考试自古以来就是力求“细致入微”,考点很细微,讲求“微言大义”。为了应对这种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自然就会多且杂了,因为此时的学问乃是记诵之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做”学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了改变,教育被赋予培养人的重要职责。要求变了,教学方法包括提问策略也应随之改变。提问开始被当作一种艺术或者技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为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的提问不能“满堂飞”,随意而为,而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三)、“随时随地皆可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会令学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问题本该在前面提出,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良机,在后面想到时才提出,结果造成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顺序被打乱,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关于提问的种种误解,归根结底,还是缘于人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或者是囿于观念的局限。令人欣慰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探究越来越多,包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对此都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篇课文,可以设问的时间、方法很多,但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 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现以《九色鹿》(北师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 (1)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正在推行的语文教学改革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快角色转变,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全面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标签: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一、创环境,造氛围,课堂不再是一塘死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力。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学生,品教材,教学有的放矢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成绩总是不那么平衡的,有的学生,老师点一点,他就能理解,有的学生,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也不会,这就要求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步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多鼓励,重启发,点燃兴趣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两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东街小学王海莉 怎样才算高效?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和探究知识的场所。既然课堂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预习先行,先学后“教”。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即要求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给出材料,营造情景;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二、设置环节,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要合理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 1、教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法的选用。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练习的调整。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个性化健康发展。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因此,有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课前,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的开发资源,课堂上适时准确的评价,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在每一堂课中要关注生成,宽容的接纳生成,理智的认识生成,机智的筛选生成,巧妙的运用生成,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所以,我认为,课堂的精彩在于有效,如果没有实效,再热闹,再花哨的课堂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实实在在的在“有效课堂”上下下功夫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游戏”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还是提倡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的,比如儿歌、讲故事比赛等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能否也运用好这个好的教学方法呢?前段时间在立体评教活动中听了一节有小游戏的语文课,让我很受启发。 小学生,特别是5---6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还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抽象思维仅仅是萌芽。所以,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语文,还是可以把游戏引进我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要运用游戏的方法,我以为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所以设置一个游戏,我们首先要保证这个游戏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互动性原则。既然游戏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我们就不能把游戏的参与者确定为几个人,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包括教师也不能仅仅当导演或观众,必要时也是个好的配角演员。全员参与互动性强,才能使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否则参与人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在那里当观众,可能达不到设置游戏的目的。 第三、服务性原则。课堂设置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所以,作为作为主导的教师,

要把握好游戏活动的方向,不论是大的游戏还是小的游戏,都要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 那么容易操作的语文课堂游戏有哪些呢? 1、接背名诗佳句、成语接龙等游戏。课上印发词语解释、诗句、语段若干篇,规定好时间,然后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记得最多。或布置若干篇古诗文,约好一个星期以后比,以后再增加量,如此往复。 2、一分钟快速答题.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快速答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3、小小课本剧,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有些文章演化为小话剧。 4、小辩论。就某个话题展开5--10分钟的当堂辩论。 这样的游戏还很多,也希望朋友们都来想一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做好“游戏”,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师生的共同追求的目标。这里分析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从深入研究课本,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老师们都知道,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后上课。当然,我们平时都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认识生字,读不通句子……遇上这种情况我就很生气,往往把学生批评一通,横加指责,说他们态度不端正,预习不到位。但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要求到位吗?明确吗?是啊,我们并没有对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做出明确的要求,也并没对学生的预习做充分的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做才算预习到位了。所以老师们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要基本做到:1、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2、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3、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作个记号等。学生们若能按要求做好课前的预习,那么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目标也定会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把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语文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采用自制的教具、实物、挂图、简笔画、音乐、语言、表演等手段创设多种类型的情境来教学,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进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悟、想象、创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智力和能力的积累,使语文教学方式新异,课堂效率高。在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常规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同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等弊端,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多样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自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几年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给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细细回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去思考、解决: 一.在教学指导方面存在不足。有时在课堂上,找到了语言训练点,但是训练的方法不够恰当。 二、总以为多表扬、多奖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曾一度以为把课件做得天花乱坠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四、师生互动模式单一。我也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进行的不彻底。 五、教学重点有时不够突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想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往往是面面俱到,涉及面较广。 六、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够精简。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缺少统领整节课的线索。 七、教学环节有时不够深入。 八、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读书时间不充分,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不够宽等。 九、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 十、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不强。 对孩子而言,童年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为过的时段。因此,在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总是装满了这样那样问也问不完的“为什么”。这种积极、旺盛的求知欲望,正是促使孩子不断认知和发展,形成创造个性的源泉。 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课堂文化的精神应该是自由、平等、对话。实践证明,只有在自由、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教师才能获得儿童的信任、尊重与认可;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烦恼和悲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的课堂文化首先应该本着儿童文化的精神、按照儿童游戏的规则建构与生成,并且更应该就是一种儿童文化。 美国学者巴特克在描述儿童文化时曾这样写道:“儿童文化可以看作为文化海洋中的一座岛屿,文化海洋拍打着这座岛屿的海岸,雕琢着它的周边……”也就是说,儿童文化无时无处不承受着成人社会及成人文化所施予的巨大影响和压力。的确,回眸我们的课堂——儿童文化最主要的生命绿洲:如果说儿童追求自由、率真的天性如同一棵苗壮成长的幼苗,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前进的脚步。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相对于成人的方式而言,儿童更希望自由,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和学习。绝大部分儿童都渴望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受任何压制。应该在充分研究、了解儿童文化的基础上,以儿童文化一员的身份介入其中,巧妙而有效地对儿童文化施加影响,加以引导,从而起到指导的作用。 学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今后我要改变原来不恰当的地方,做到: 一、坚定不移地确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求知氛围。教师不应该以“遗忘”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在教师看来背离预定教学目标的问题。孩子们需要的是教师对他们认知渴求的认可与接纳,更需要的是对他们学习需要的欣赏和鼓励。 二、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和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一些较陈旧和肤浅的课文,完全可以抛弃传统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以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孩子们一起去研究,去求知。这样不但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释放孩子们的创造个性,也一定会为孩子们拉开一幕更为广阔和精彩的未知世界。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回顾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过去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有很多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写字不规范,写作积极性不高。 3、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4、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5、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6、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7、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 ___。 7、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要提高本班同学的语文成绩,需要很大的功夫。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最新文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语言学习过程不是机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整理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观察、体验、尝试、评价和反思,认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当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体验感悟轻实践运用 学生语言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即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偏向一方面,否则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应围绕“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详尽落实。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即人心与文心通融,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借助音乐、录像、图片,或用富于文采、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与学生进行阻抑、调和、同等的对话;或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细加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或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声传情,通过诵读美读逐步培养语感。这都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详尽落实。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今课堂上,家常课甚至是许多赛课中,例外程度地存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忽视现象。如该要学生实实在在书写的生字以书空代替。崔峦先生在某次赛课评课中指出:“教师在写字教学上重视不够,有蜻蜒点水的感觉,是做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应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练习书写。”该让学生动笔写写的片段或小练笔以口头回答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内部的规律则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缺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意识和有用的训练。 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这些语文的“硬功夫”就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花架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教学中实现脑、眼、口、手、耳五种感官的“解放”,并且做到五官相结合,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逐步达到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激励学生广泛地参与。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他们都动起来。尽可以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何为“有效”?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有效教学也成为课改路上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并不断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呢?我们教师必须先从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小看预习,如果课前预习充分的话,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出色的表现。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初次尝试的过程,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新鲜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要知道,预习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实施预习的主人。平时,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通过预习,

可以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要有所侧重。低年级的预习应以生字为主,课文为辅。预习包括:读、标、查三项。 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做到字字入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直到达标为止。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项至少读五遍,多者不限,还可以变换形式读,给爸爸妈妈读、哥哥姐姐读、对着镜子读等等,不仅达到了读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标:就是先交给符号,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文中的生字;标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标出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 查:预习生字时,利用教材和各种工具书预习生字的相关知识,比如说结构、部首、笔顺、字义、组词等等。 提高预习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检查、激励。通常,我总会在孩子们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交流。每到这个时候,你可以听到五彩缤纷、个性飞扬的对话,有的说:老师,我想来当回小老师,领大家读读生字;老师,我想给大家说说某个词的意思;老师,我会用这个字组词;老师,我要提醒大家哪个字容易读错;也有的说:老师,我很喜欢哪一段课文,想读给大家听听……孩子们在这种轻松自由的交流中,不仅收获了学习方法,而且体验到了预习带来的成功的愉悦,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 第一,偏。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有些课语文味不浓,失落了语文本体,其深层原因是这些语文教学流向教学形式的模仿,而轻文本的细研。教师本身对教材都不够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把握,怎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呢?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无法深入文本体会蕴意,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就没有了语文味,也就不能感受真正的人文,更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偏,还包括对“双基”的不够重视,尤其是不够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新课标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适时的分析、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落实“双基”。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去感悟、体会、揣摩、体验。 第二,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脱离文本进行教学,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曰开拓延伸。有些课,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由于课件使用不能做到适时、适度和有效,虽然一时间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第三,闹。 有些课堂表面看来热热闹闹,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课堂中众声喧哗,异口同声,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这种情况令人不安。 第四,杂。 有些课教师落实不到位,重点不突出,所安排的内容繁杂,课件又杂多。甚至有些是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老师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又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碎。 课文是一个整体,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难道不感兴趣的就不读了吗?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有的课脱离了上下文,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某一句话。难道学生就对一句话感兴趣,其他都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就不学了吗? 那么,语文课文又应该怎么教呢?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3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3篇 篇一: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3篇 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3篇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下面是 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 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 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由于这次培训的针对性很强,来的都是小学语文老师,培训主题是新课标的学习,新教材的教学的问题分析与课堂实践,培训目的是帮助老师深入理解新课标、新教材的核心理念及新教材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提升老师的认识能力和纠 偏能力,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的专业发展。 在培训过程中,我认真聆听领导的讲座,认真做笔记,与同行们讨论交流,使我对新课 标下的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参加培训后的几点感悟,愿与同行一起分享。 一、识字教学 我认识到了教学低年级儿童对于识字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新课标对学 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求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儿童识字起步阶段就通过多种 途径、利用多种方法来优化识字的途径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把这么大的识字量落实下去呢?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才发现,我们教师在"认识"和"学会"两项要求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混乱。"会认"的字只要整体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就可, 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举措。我们要明确:新教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识 字量,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进入提前阅读,也就是说,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大量的生字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会出现,根本无须过早地进行分析,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识字时间, 更好地用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认得准,记得快呢?就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二、写字教学 我认识到了教学低年级儿童对于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很多孩子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写字质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很多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把字写正确就行了,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的问题是小问题。新课标要求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三、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 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在中泉乡的普遍现状,既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客观依据与现实样本,同时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因此做如下调查。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乡部分典型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40%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60%的教师“赞同改革,但步子不要太大”。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5%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

浅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9210769.html, 浅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周爱英张守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7期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84-02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指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质疑、再从随堂练习到课后巩固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到语文教学是否产生了实效。彻首彻尾地将四个环节完善起来,才能凸显语文教学的张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准备,吃透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教了33年历史的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此,每一节教学结构严谨、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语言妙趣横生、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自于教师一丝不苟的课前准备。 二、针对提问,深入浅出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