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方法

红外检测方法
红外检测方法

红外检测方法

红外线的划分

1672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首次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兰、紫七色,开始了可见光光谱学的研究.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胥尔在研究太阳光谱中各单色光的热效应时,发现最大的热效应是出现在红色光谱以外,从而发现了红外线的存在。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尔在研究电磁理论时,证实了可见光及看不见的红外线,紫外线等均属于电磁波段的一部分,从而把人们的认识统一到电磁波理论中。从波长为数千米的无线电波,

到波长为10-8A ~10-10A(1A=10-4 μm )的宇宙射线均属于电磁波的范围,而可见光谱的波长从0.4~0.76μm 仅占电磁波中极窄的一部波段。红外光谱的波段为0.76~1000μm ,要比可见光波段宽得多。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根据红外辐射与物质作用时各波长的响应特性和在大气中传输吸收的特性,可把红外线按波长划分为四部分:

①近红外线——波长为0.76~3 μm ;

②中红外线——波长为3~6 μm ;

③远红外线——波长为6~15 μm ;

④超远红外线——波长为15~1000 μm

目前,600 ℃以上的高温红外线仪表多利用近红外波段。600℃以下的中、低温测温仪表面热成像系统多利用中、远红外线波段,而红外线加热装置则主要利用远红外线波段。超远红外线的利用尚在开发研究中。

红外线辐射的基本定理

①辐射能 Q ——辐射源以电磁波形式所辐射的能量(J)。

②辐射功率 P ——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向整个半球空间所发射的能量 (w /s)。 ③辐射度M ——辐射源单位面积所发射的功率, ( W/m -2 )。一般,源的表面积A 越大,发射的功率也越多。因此辐射度M 是描述辐射功率P 沿源表面分布的特性。辐射度在某些文献上又称为辐出度或辐射出射度等。

④光谱辐射度M λ——表示在波长λ处单位波长间隔内,辐射源单位面积所发射的功率。即

单位波长的辐射度, ( W/m 2·μm ),通常辐射源所发出的红外电磁波都是由多种波长成分所组成(全波辐射)。前述的辐射度M 是描述全波辐射的,因此又称为全辐射

度。而光谱辐射度则是描述某一特定波长成分的辐射度。而光谱辐射度则是描述某一特定波长成分的辐射度。

⑤黑体的概念——黑体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引入的一种理想物体。它定义为能在任何温度下将辐射到它表面上的任何波长的热辐射能全部吸收;并与其它任何物体相比,在相同温度和相同表面积的情况下其辐射功率为最大的一种物体。黑体辐射可用黑体炉来模拟。对 此,19世纪末叶的物理学家们曾做了大量实验工作,为非黑体辐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⑥比辐射率 ——定义为在相同温度及相同的条件下,实际物体(非黑体)与黑体的辐射度的比值,即:

黑体的辐射度实际物体的辐射度==b M M ε

有的文献还定义了光谱比辐射率 黑体的光谱辐射度实际物体的光谱辐射度==

b λλεM M Q P t ?=?P M A ?=?M M λλ?=?

实验证明,比辐射率与光谱比辐射率是相等的,故工程上常将两者不加区分地均称为比辐射率。比辐射率的引入在黑体辐射和非黑体辐射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粱.因此在红外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其值随材料、温度、表面状况及波长等因素而变化。可由有关手册或文献中查到。但在实用上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实测而得到。

A 普朗克(Planck)定律

式中: M λb ——黑体的光谱辐射度

C ——光速,c= 3×108 (m/s );

h ——普朗克常数,h=6.63×10-34(W ·S 2)

k ——波尔兹曼常数,k=1.38×10-23(J/K )

T ——热力学温度,(K )

λ——红外辐射波长,( μm )

普朗克定律揭示了黑体单位面积辐射功率,沿波长分布和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B 维恩(Wien)位移定理 由普朗克定律,令λλd d b M =0可求得辐射曲线峰值对应的波长m λ与温度T 的关系:

m λT=2898(K ?m μ)

此式称为维恩位移定理。它定量地说明了当温度升高时普朗克曲线峰值对应波长 m λ左移的

幅度。

C 斯蒂藩-波尔茨曼定律(Stefan-Boltzmann)

波尔茨曼定律描述了全辐射度M 与温度T 的关系,可由普朗克定律导出:

经参数代换并积分后可得: 此式称为斯蒂藩-波尔茨曼定律。它描述了黑体全辐射度与绝对温度间的关系。

红外线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地球大气是由多种气体分子和悬浮微粒组成的混合体。其中有些多原子的气体组成分子对红外线某些特定的波长有选择性地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例如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在2.7 区、4.3m μ区及11.4~20m μ区间出现强吸收带。水蒸气在1.87m μ区、2.70 m μ 区和6.70 m μ区出现强吸收带。一氧化碳在4.6m μ区有强吸收带。此外,甲烷、臭氧等也具有特定的吸收带。这些气体在空间组成了吸收屏障而使红外辐射衰减。空气中的悬浮微粒,特别是在污染的城市大气中则是通过散射作用而使红外辐射衰减。任何红外仪器都是在大气中工作的,因此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影响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实际问题。

由图可见,大气有三个窗口。即1~2.5m μ 、3~5 m μ和8~13 m μ 波段对红外线透射较好。这三个窗口分别位于近、中和远红外区内。它们对红外技术应用中显得特别重要,各种红外仪器的工作波段,原则上都应选在这三个波段的窗口之内。

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

红外检测属于无损检测的范畴.无损检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无损检测是以不破坏被检目标的使用性能为前提,应用被人类已知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对各种工程材料、()

2b 5hc/kT 2hc M e 1λλπλ=-()2

b 5hc/kT 002h

c M M e 1

d d λλπλλλ∞∞==-??42M T (W /m )

b σ=

零部件、成品、半成品及运行中的设备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有关性能。红外检测就是利用红外辐射原理对设备或材料及其他物体的表面进行检测和测量的专门技术,也是采集物体表面温度信息的一种手段。发展到现在,红外检测技术早已不再局限于无损检测的最初意义,而成为红外诊断技术的组成部分,红外检测是红外诊断技术的基础。

构成红外诊断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检出信息;(2)信号处理; (3)识别评价; (4)预测技术。

红外检测的原理

当一个物体本身具有不同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时,不论物体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还是低于环境温度;也不论物体的高温来自外部热量的注入,还是由于在其内部产生的热量造成,都会在该物体内部产生热量的流动.热流在物体内部扩散和传递的路径中,将会由于材料或设备的热物理性质不同,或受阻堆积,或通畅无阻传递,最终会在物体表面形成相应的“热区”和“冷区”,这种由里及表出现的温差现象,就是红外检测的基本原理.

红外检测的优势

和其他的无损检测方法相比较,红外检测具有以下优势:

1、非接触性:红外检测的实施是不需要接触被检目标的,被检目标可静可动,可以是具有高达数千摄氏度的热体,也可以是温度很低的冷体。

2、安全性极强:检测过程对人员和设备材料不会构成任何伤害并且即使被检标是有害于人类健康的物体,这种危险也是可以目避免的。

3、检测准确:红外检测的温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检测结果准确度很高。例如,他能检测出0.1℃甚至0.01℃的温差;它也能在数毫米大小的目标上检测出其温度场的分布。红外显微检测甚至还可以检测小到0.025mm左右的物体表面,这在线路板的诊断上十分有用。

4、检测效率高:红外探测系统的响应时间都以s 或ms计,扫描一个物体只需数秒或数分钟即可完成,所以其检测速度很高。特别是在红外设备诊断技术的应用中,往往是在设备的运行当中就已完成红外检测,对其他方面很少有影响,检测结果的处理保存也相当简便。

当然,任何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无暇的,红外检测也不例外。目前,红外检测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温度值确定存在困难:红外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设备或结构热状态的微小差异及变化,但很难精确确定被测对象上某一点确切的温度值。所以当需要对设备温度状态作热力学温度测量时,必须认真解决温度测量结果的标定问题。

2、物体内部状况难以确定:红外检测直接测量的是被测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主要反映的也是表面的状况,对内部状况不能直接测量,需要经过一定的分析判断过程。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热能动力设备和设备内部某些故障的诊断,目前尚存在若干困难,甚至还难以完成运行状态的在线检测,需要配合其它常规方法作出综合诊断。

3、价格昂贵:虽然由于技术的发展,红外检测仪器(如红外热成像仪)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与其它仪器和常规检测设备相比,价格还是很昂贵。

红外探测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红外探测器是把入射红外辐射能量转变为其他形式能量(一般为电能)的一种转换器或传感器。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热敏探测器和光电探测器两类.

热敏探测器

热敏探测器是根据入射的热效应引起探测材料某一物理性能变化而工作的。常用的有热敏电阻探测器和热释电型探测器。

热敏电阻是由锰、镍、钴等的氧化物混合烧结而成,一般制成薄片状。当热敏电阻吸收红外辐射时,温度升高、电阻值下降。根据电阻变化的大小,即可得知红外入射辐射强度的大小,从而判断产生红外辐射的温度。由于热敏电阻的稳定性较好,坚固耐用,可在室温下工作,目此广泛用于红外测温仪表中。

热释电型探测器是一些热电晶体或铁电体材料,如钽酸锂,铌酸锶钡,硫酸三甘酞等制成的探测器,可产生极化现象。即在其上加电压后一个表面带正电荷,相反的表面带负电荷。当电压除去后仍能保持极化状态。其极化的强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量)与温度有关。当探测器吸收红外辐射而温度升高时,极化强度将会降低使表而电荷减少。这相当于释放了一部分电荷,故称为热释电。将加载电阻与探测器相连,释放的电荷会通过负载电阻而输出一个电信导。当红外辐射不断变化时,将会引起探测器温度不断变化,因此输出的电信号将与辐射的变化成正比例。根据热释电型探测器工作原理可知,热释电型探测器的特点是对恒定的红外辐射不会产生影响。是因为恒定的温度不会使探测器在释放新的电荷。故使用热释电型探测器时必须先对红外辐射进行调制,将恒定辐射用调制器变为脉动变化的辐射,并通过选择适当的调制频率提高探测灵敏度。热释电型探测器比热敏电阻探测器响应速度快,探测灵敏度高。

单元型热释电探测器多用于红外测温,红外激光探测,及气体和光谱分析中,多元型列阵热式释电型探测器热释电红外摄像管(红外电视)中。

热敏探测器除以上两种外,传统的还有利用两种金属温差电势现象制成的热电偶探测器及利用气体温度升高,体积增大的特点制成的气动型(高莱管)等。由于其性能参数较差,应用范围已日益减小。

光子探测器

光子探测器是利用某些半导体材料与红外辐射光子流之问的直接作用而引起材料电学性质变化而工作的。这种原理称为光子效应或光电效应。常用的有光电导(PC)探测器和光伏(PV)探测器两种。

光电导(PC)探测器又称为光敏电阻探测器。它是利用一些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导现象的原理而工作的。当红外辐射照射到材料表面上时,材料中的有些电子和空穴可以从原来不导电的束缚状态变为能导电的自由状态而使材料的导电率增加,这种变化和辐射度的变化成正比,这种现象叫光电导现象。RL为负载电阻,R 为半导休光敏元件。当半导体元件R 受到辐射照射时,电导率增加,使通过R 与RL 的串联电路电流增大,因为RL值是不变的,因而使得a、 b 两点间的电压增大。该电压增量的大小就反映出入射辐射功率的大小。调制盘M 是把入射功率调制成正弦变化,使a 、b 两端之间的输出电压除直流成分外,还有同样频率的正弦变化的交变电压,以便于放大记录。根据探测器工作波段的不同.常用的半导体材料有硫化铅适用于1~3 区),硒化铅,锑化铜(适用于3~5区),以及目前大力发展的适用于远红外波段及更长波段的碲镉汞,碲锡铅及掺杂半导体如锗、掺汞、铜、镉、

金、硼、硅、掺磷、锌等。光电导型探测器是目前产品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探测器。

光伏(PV)探测器当红外辐射照射到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上时.在结内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移向N区,空穴移向P区。如皋P—N结开路,则在P—N结两端产生一个附加电势称为光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光生伏特效应。利用这种效应而制成的探测器就称为光伏探测器或P-N结探测器,又称为光电池或光电二极管。常用的材料有锑化铟、碲镉汞、碲锡铅等。图所示。当辐射照射在半导体的光照面时,如光能量不是很大,但又大于该半导体材料的某一定值时这个能量的吸收就会在半导体中产生一个自由电子,或一个自由空穴,或者同时产生出电子―空穴对,在p一n结中产生电子或空穴的扩散和流动,将使a、b两端之间的电动势增加,从而可输出一个电信号。

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和特点

热敏探测器

热敏探测器的主要优点是其响应率与入射的红外线波长无关。响应率定义为单位辐射功率时探测器输出的电压值。显然,响应率越高探测器能力越强。图为热敏探测器的响应率与波长的关系,为一条水平直线。说明其响应波长范围很宽,一般可达0.1~300 m

μ。热敏探测器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可在室温下工作(300K左右),因此使仪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热敏探测器的主要缺点为响应时间较长,一般为毫秒级。例如热敏电阻为1~10ms热释电型稍快一些。在1ms以下。另一个缺点为灵敏度低。根据以上特点,这类探测器主要用于室温范围内工作的测温仪表以及温度分辨率要求较低的红外热电视中。

光子探测器

光子探测器的主要优点是探测能力强和灵敏度高。灵敏度是表示探测器从噪声中分辨微弱信号的能力。光学探测器中光伏探测器比光导探测器更强一些。光子探测器的另一优点是响应速度快。它比热敏探测器要快得多,一般光导型为微秒级(10-6 s),而光伏型可达纳秒级(10-9s)。光子探测器的主要问题是其响应率与波长有关。因此探测的波段比较窄。例如碲镉汞光导型探涮器为1~24m

μ、目前正在发展的掺杂半导体如锗

μ、锑化铟为1~6m

掺镓可达1~150m

μ,但仍较热敏探测器差得多。另一个重要的缺点是探测器灵敏度的峰值与温度有关,很多材料是在超低温环境下才能保证其性能,因此大多数光子探测器必须在超低温下工作才能发挥其所长,若在室温下工作不但灵敏度低且响应波段窄、噪声大、容易损坏。光子探测器实用中主要用于温度分辨率要求较高的红外热像仪中。

光子探测器的致冷方式和工作原理

目前用于光子探测器的超低温制冷片式主要有致冷剂制冷和半导体热电制冷两种。

致冷剂制冷

常用的致冷剂为液氮(77K或-196℃)。置于具有双层壁的杜瓦:( Dewer)瓶内,而探测器则是置于杜瓦瓶的双层壁之间,以保证其在超低温下工作。杜瓦瓶内的液氮一般只能保征超低温状态(77K)6~10h,因此每次工作要更换新的液氮。这就有后勤保证复杂化,现场、野外使用不便等缺点,但是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制冷方法简单。能满足超低温(77K)要求。主要用于工作在8~12m

μ波段。性能要求较高的光伏锑化铟及光导碲镉汞探测器中。

半导体热电(T-E)制冷

另一种致冷方式为基于近年来发展成熟的半导体致冷技术而研制成功的多级半导体制冷器。目前用于3~5m

μ波段光子探测器的主要是珀尔帖热冷器。珀尔帖效应是热力学中奠立热电理论基础的三大热效应(即塞贝克(Seebeck)效应,珀尔帖(Peltier)效应和汤姆逊(Thomson)效应)之一。两种不同金属的闭路中,加入直流电后将会在一处接头处吸收热(致冷),而另一处接头处放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称为珀尔帖热,与电流强度I有关:

Q=πⅠ其中π称为珀尔帖系数,这一现象称为珀尔帖效应,是现代热电致冷技术基础。

目前公认最好的室温半导体温差材料是碲化铋(Bi2Te3)为主与碲化锑(Sb2Te3)和硒化铋(Bi2Se3)组成的膺二元化合物固溶体,这种材料可以制成N型或P型半导体。由N型及P型半导体偶臂组成的闭路,当加上直流电流I时(图示方向),在两处偶臂中参与导电的载流子分别为电子(P型半导体中)及空穴(N型半导体中),在直流电动势作用下,要维持闭路的导电性,则在上端金属接头处就需要不断产生电子-空穴对,能量的来源是晶格的热振动能,这就需要不断的吸入外来的热形成冷端,在下端金属接头处,电子-空穴对不断的复合放出能量形成热端。这就是珀尔帖效应热电制冷器工作原理。由一个电偶对制成的制冷器制冷能力是有限的,若把多个电偶对串联或并联使热端和冷端分别排在两个面上,就制成了一个一级温差的热电制冷器,又称一级半导体制冷电堆。

散射作用:电磁波同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发生相互作用,使入射能量以一定规律在各方向重新分布的现象。其实质是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粒子在入射电磁波的作用下产生电偶极子或多极子振荡,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与入射波频率相同的子波,即散射波。散射波能量的分布同入射波的波长、强度以及粒子的大小、形状和折射率有关。

大气散射是重要而且普遍发生的现象,大部分进入我们眼睛的光都是散射光。如果没有大气散射,则除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外,都将是一片黑暗。大气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又使地面除接收到经过大气削弱的太阳直接辐射外,还接收到来自大气的散射辐射,大大增加了大气辐射问题的复杂性。大气散射是大气光学和大气辐射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遥感探测手段的重要理论基础。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M IR)之间的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而定量分析则是为了确定物质中某些组分的含量或是物质的品质属性的值。与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是用统计的方法在样品待测属性值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型(或称校正模型,Calibration Mode l)。因此在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搜集一批用于建立关联模型的训练样品(或称校正样品,Calibration Samples),获得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测得的样品光谱数据和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称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测得的真实数据。 其工作原理是,如果样品的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的光谱,通过光谱和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的质量参数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校正和预测两个过程: (1)在校正过程中,收集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样品(一般需要80个样品以上),在测量其光谱图的同时,根据需要使用有关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样品的各种质量参数,称之为参考数据。通过化学计量学对光谱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参考数据关联,这样在光谱图和其参考数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映射关系,通常称之为模型。虽然建立模型所使

红外对射设计方案

周界防盗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方 案 介 绍

一、周界防盗报警系统作用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个新的厂房建设,人们对工厂的设备安全防范越来越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工厂的安全。以往的做法是安装防盗网,但也存在有碍美观,犯罪分子易发现躲蔽,不能有效地防止坏人的入侵等缺点。现在,全国各地区的厂房都在迅速地开展建设现代化的智能防盗活动,对其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监控系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在多数厂方多设在郊区,厂房的四周白天或夜间活动人员少时,犯罪分子很容易有从围墙进入厂区作案,为了使不因该发生的意外损失降到最低,必须要有一套专门的安全设备与操作人员,来维护和管理厂区的财产安全不受任何侵害,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 1、在厂区的四周围墙上装上无线红外探头,它是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相互之间构成一个防护网,安全性及高。 2、在厂房的四周每一边大约与正中的位置上安装一个超大声音的警笛,厂区的四周四条边上安装四个警笛,无论是哪条边有人入侵,该条边的警笛立即报警,发出巨大的声音。偷盗者都是很心虚的,当听到如此大的警笛声都会吓的魂飞魄散,逃之夭夭。 3、报警主机要有专人来管理,报警时主机上会显示报警的防区,显示的防区就代表该方位有人入侵,因此报警中心必须要有人值守。以便警情得到迅速处理。

二、周界防盗报警系统的要求如下: 1、广泛性----要求厂区的每个重要部位都能得到保护。 2、实用性----要求每个防范子系统能在实际可能发生受侵害的情况下及时报警。并要求操作简便,环节少,易学。 3、系统性----要求每个防范子系统在案情发生时,除必须及时传到保安监控中心外,还要在该方位有警笛声。 4、可靠性----要求系统所设计的结构合理产品经久耐用。系统可靠。 三、周界防盗报警系统结构及功能 周界报警主机控制器:美国CK 2316 16防区报警主机16个完全可编程防区、液晶或LED键盘可选、遥控编程、现代风格、32个用户密码、双重、分类、备份报告形式、128条带日期/时间的事件记录 周界报警主机报警显示器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检测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入炉煤煤质 在线检测中的应用 一.煤质分析的意义: 煤炭在我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68%,大部分用于发电或燃煤锅炉,在热电厂的成本核算中,燃料消耗占到成本的70%左右。 充分了解当前燃煤质量,可以有效的提高锅炉燃烧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减少炉受热面结焦、积灰等情况,极大的提高锅炉运行的安全性。 二.煤质分析现状: 国内企业目前多采用传统的煤质分析方法,主要测定灰分、水分、发热量等指标,分析精度高,但检测周期长,严重滞后于当前生产,只能进行抽检,不能实时指导生产。 国内还有少量企业使用γ射线来分析煤质,实时性较好,但由于采用辐射源,给工作人员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价格昂贵,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国外相关企业普遍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来分析煤质,实时性好、精确度高、无安全隐患、成本适中。 三.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煤质: 1.近红外光谱的原理: 近红外波长范围为780~2526nm,当近红外光照射到对于含氢基团X—H(X=C、N、O)的物质上时,组成物质的化学键就会吸收一定波长的特征波,吸光度与成分的含量大小有关,而煤炭中燃烧成分主要是含氢基团,正适用于近红外技术。 2.建立近红外模型: 近红外技术是二次测量方法,通过取样,测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并用

传统分析方法得到该样品的灰分、发热量、水分等含量,通过算法建立光谱与成分和含量之间的联系(模型)。 3.在线实时测量: 近红外仪器安装在入炉煤传送皮带上方,采集皮带上当前煤炭的近红外光谱,通过近红外模型,使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光谱,即可获得该煤炭的灰分、发热量、水分等含量信息。 4.技术特点: ●分析速度快,分析效率高:不到1分钟就可以采集一次光谱,并同时得到 多个组分的性质和含量数据。 ●安装方便: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检测,可以根据生产线的工况采用俯 视、仰视、侧视等方式进行安装。比如安装在入炉煤传送皮带上方。 ●适应复杂环境:仪器具有防尘、防水、防暴等多种特点。 ●运行成本低:近红外仪器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日常运行中基本不需要维 护人员,没有消耗品,不产生运行费用。 ●样品不需要预处理,不需要使用化学试剂,不会产生化学、生物或电磁 污染。 ●安全性:近红外仪器使用的是近红外光,没有高温、高压、辐射、易燃 品等构件,保证人员、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

红外对射系统方案

红外对射防盗报警系统方案 一. 方案概述 防盗报警系统方案的提出主要针对赤壁生产基地围墙入侵带给工厂的经济损失及财产安全,同时也为了提高公司保安部门的整体协作能力和发生入侵现象的综合调度反应能力,整个方案采用多门卫点监控及模拟电子地图显示报警区域,对产品的选择我们结合一期防盗报警系统中安装和布线方式中存在的缺陷及防盗设备产品的不稳定性,此次防盗报警系统方案中的产品经过市场调查和对比,采用总线制红外对射系统设备,其特点如下: 专为周界系统量身定做的双485总线方式。利用双485总线进行布线,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可以直接并联于总线之上,亦通过总线收发资料,安装简单。每条485总线长度可达1.2KM, 全中文的显示和操作界面。所有操作都在全中文的环境下实现,非常方便。即使第一次使用的用户也能灵活使用。 减少总线负载。每一个防区模块都通过独立的电源供电,大大减少了总线的压力,使得整个系统更稳定可靠。 键盘远程控制操作:键盘的最长安装距离为1.2KM。一台主机最多可连接4个中文键盘,并实现多路分控。 电子地图显示:管理中心报警软件实时、集中监控所有住户的布、撤防状态。电子地图能清晰地反应报警区域位置等信息。管理中心报警软件可自动、实时记录报警信息,无限量存储;并可查询、打印报警信息。 强大的前端联动功能:通过单防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方便的联动前端设备(警号警灯,并可通过中文键盘统一控制),并支持定时启动和关闭。 二.系统设计 1.系统原理 每个周界点装置一个报警地址模块,采用利用总线进行区域联防,节省了系统的投资成本。当有警情发生时,报警信号便通过报警模块将报警信息传输至报警主机,除了在LCD显示屏上显示具体地点以外,通过接警中心软件更可准确显示警情发生的地址、告警类型等,并且通过声光提示职守人员迅速确认警情,及时赶赴现场,以确保工厂财产的安全。 2.安装方式 根据工厂围墙特点,选择支架安装,第一期围墙部分线管采用明装方式,部分重要检测段采用开槽埋管方式,第二期围墙部分线管预埋采用暗装方式,每4米安装一个86型底盒(见附图一),围墙阴角顶部分用于安装红外对射接受器和发射器(见附图一),线管预埋(见附图一),采用6芯φ1平方线缆用于信号线和电源线接入。

红外光谱测试条件

红外光谱分析采用Nicolet Impact 410 型红外光谱仪,样品的结构及骨架振动采用KBr 支撑片,在400-4000 cm-1范围内记录样品的骨架振动红外吸收峰。 吡啶FT-IR 分析:首先将压成自支撑薄片的样品(~20 mg)装入原位红外样品池中,在200 ℃,10-4mmHg 高真空条件下处理0.5 h 以活化样品,降温至室温。将吡啶引入真空系统中。吸附0.5 h 后,抽真空至10-4mmHg 清除吸附后余气,再利用Nicolet-Impact 410 型红外光谱仪进行红外扫描,测定吡啶吸附态的红外光谱。 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的Nexus 67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测试分辨率为4cm-1,扫描次数为32次,测试范围为400-4000cm-1。 红外光谱制样方法: 1、用玛瑙研钵将KBr固体研成极细的粉末,放入玻璃小盒内,放到100℃烘箱里保存,以防KBr粉末潮解; 2、称取0.2g KBr粉末和2-4mg样品(无机材料),放入研钵内研磨,将二者充分混合; 3、用药匙加适量样品至压片磨具中,用圆柱体铁棒旋转压实。套上空心圈及顶盖; 4、讲磨具放到压片机上,拧到上方转盘固定,拧紧下方螺旋钮; 5、摆动右侧长臂,至压力为8-9MPa,等待30s即可取出。 注意事项: 1、KBr粉末不用时,最好放入烘箱中,否则易潮解; 2、若样品为有机物,则加入样品量1mg即可; 3、样品量过多会造成出现宽峰的情况,此时数据无效; 4、KBr粉末潮解后,压片以后容易粘在磨具上,无法取下导致压片失败; 5、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压片破裂,视破裂程度也可能进行红外测定(中间未破损即可测量)。红外光谱测试方法: 测试分辨率:4cm-1,扫描次数:64次,测试范围400-4000cm-1 点测量快捷键,改文件名和保存路径; 改变设置:OPTIC→Aperture Setting→1.5mm(狭缝设置) OPTIC→preamp Gain→Ref(放大倍数) Check signal:1万以上(若低于1万有可能液氮量不够,补充液氮即可) Basic→Background Signal Channel(采背景,大概60s,此时不放置样品) Background→Save Background 装样品,点Sample Signal Channel 选中点,可变换颜色,点---校准峰 保存:选中图(变换颜色按钮),File→Save as→名称→路径 Mode→Data point table(保存以后为DPH文件,大小为69k)

2019年试验检测继续教育试题)沥青及路基压实质量快速检测新技术

下列属于放射波测试法测定路基压实度的是()。 A.无核密度仪法 B.灌砂法 C.自动弯沉仪法 D.落锤式弯沉仪法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9 此题得分: 批注: 第2题 EVD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的落锤重量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9 此题得分: 批注: 第3题 《甘肃省黄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指南》中规定上路床细粒土的动态变形模量Evd值不小于()。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9 此题得分: 批注: 第4题 沥青指纹识别技术引入的方法为()。 A.高温模拟蒸馏法 B.原子吸收法 C.红外光谱法 D.荧光光谱法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第5题 沥青指纹识别快速检测系统采用的是()。 A.透射附件 B.液体池附件 C.金刚石单点附件 D.衰减全反射附件(ATR)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批注: 第6题 我省陇东、陇中地区多采用()为路基填料。 A.黄土 B.风积砂 C.天然砂砾 D.砂岩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批注: 第7题 在我国,进口沥青约占沥青总量的()。 % % % %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批注: 第8题 2008年~2017年我国沥青产量趋势正确的是()。 A.“地炼”沥青产量下降 B.“中石化”沥青产量稳步缓慢增长 C.“中石油”沥青产量下降 D.“中海油”沥青产量持续增长 答案:C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第9题 路基压实质量快速检测系统由()几部分组成。 A.便携式落锤弯沉仪 B.路基快速检测数据采集软件 C.后台管理系统 D.后台数据库 答案:A,B,C 您的答案:B,C,D 题目分数:9 此题得分: 批注: 第10题 路基快速检测数据采集软件可以实现的功能有()。 A.项目管理 B.数据采集 C.数据查询 D.异常数据统计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批注: 第11题 沥青指纹识别快速检测系统由()组成。 A.便携式沥青指纹识别仪 B.快速检测软件 C.后台数据库 D.预警系统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批注: 第12题 沥青指纹识别快速检测技术通过沥青的()来推断沥青。 A.红外特征吸收峰的位置 B.红外特征吸收峰的数目 C.红外特征吸收峰的相对强度 D.红外特征吸收峰的形状 答案:A,B,C,D 您的答案:A,B,C,D 题目分数:8 此题得分: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就是介于可见光(VIS)与中红外光(MIR)之间得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与材料检测协会)定义就是指波长在78 0~2526nm范围内得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 0~1100nm)与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得倍频与主频吸收光谱,主要就是由于分子振动得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得,具有较强得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就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得倍频与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得组成与分子结构得信息。由于不同得有机物含有不同得基团,不同得基团有不同得能级,不同得基团与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得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得一种有效得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得光线与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得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得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得频率与样品得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得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得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 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得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得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得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与结构得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得光密度, 就可以确定该组分得含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得目得就是确定物质得组成与结构,而定量分析则就是为了确定物质中某些组分

得含量或就是物质得品质属性得值。与常用得化学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就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就是用统计得方法在样品待测属性值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型(或称校正模型,Calibra tion Model)。因此在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搜集一批用于建立关联模型得训练样品(或称校正样品,Calibration Samples),获得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测得得样品光谱数据与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称参考方法,R eference method)测得得真实数据。 其工作原理就是,如果样品得组成相同,则其光谱也相同,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建立了光谱与待测参数之间得对应关系(称为分析模型),那么,只要测得样品得光谱,通过光谱与上述对应关系,就能很快得到所需要得质量参数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校正与预测两个过程: (1)在校正过程中,收集一定量有代表性得样品(一般需要80个样品以上),在测量其光谱图得同时,根据需要使用有关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样品得各种质量参数,称之为参考数据。通过化学计量学对光谱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参考数据关联,这样在光谱图与其参考数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映射关系,通常称之为模型。虽然建立模型所使用得样本数目很有限,但通过化学计量学处理得到得模型应具有较强得代表性。对于建立模型所使用得校正方法视样品光谱与待分析得性质关系不同而异,常用得有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与拓扑方法等。显然,模型所适用得范围越宽越好,但就是模型得范围大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前言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NIR)谱区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谱区,波长范围在0.75—2.5 m之间,用波数表示时则在13330—4000cm-1之间。由于近红外的吸收谱带复杂,谱峰重叠,信号弱,在分析上难以应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多年来,随着近红外仪器的改良,新的光谱理论和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并以其简单快速、实时在线、无损伤无污染分析等特点,在复杂物质的分析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包括制糖和制药的许多与化学分析和品质管理有关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关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行业中应用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显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红外光谱分析具有的快速实时、操作简单、无损伤测定、不受样品状态影响的特点很符合药物分析的要求。因此,在制药业中原料药的分析、药物制剂中水分、有效成分的分析、药物生产品质的过程控制等方面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光谱介绍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根据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

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 3·1 原料和活性组分的测定 药物加工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原料的鉴定,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后续加工过程的成败于否,而同一类型的原料中多变因素主要是湿度和颗粒大小,近红外光谱在湿度测定中的灵敏度及其适于固体表面的表征的特性,使他能够很快地得到样品的湿度和颗粒大小的信息,然

几种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几种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红外光谱的理论知识,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操作; 2、初步掌握固体样品和液体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方法; 3、初步学习根据红外光谱图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 二、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分析是研究分子振动和转动信息的分子光谱。当化合物受到红外光照射时,化合物中某个化学键的振动或转动频率与红外光频率相当等,就会吸收光能,并引起分子永久偶极矩的变化, 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 使相应频率的透射光强度减弱;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振动频率不同,会吸收不同频率的红外光,检测并记录透过光强度与波数(1/cm)或波长的关系曲线,就可得到红外光谱,根据谱带的位置、峰形及强度,对待测样品进行分析。红外光谱反映了分子化学键的特征吸收频率,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定量测定。 在化合物分子中,具有相同化学键的原子基团,其基本振动频率吸收峰(简称基频峰)基本上出现在同一频率区域内。但同一类型原子基团,在不同化合物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有所不同,使基频峰频率发生一定移动。因此,掌握各种原子基团基频蜂的频率及其位移规律,就可应用红外吸收光谱来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存在的原子基团及其在分子结构中的相对位置。红外光谱中吸收谱带的位置与分子中组成化学键的原子之间的振动频率有关。每个化合物有着彼此不相同的谱图,通过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可以测定化合物的结构。 衰减全反射(ATR)装置是将红外光照射在有较高折射率的晶体上,光穿过晶体折射到样品表面一定深度后,反射回表面;当样品的折射率小于晶体的折射率,入射光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即可产生全反射现象,收集此时的反射光,可获得样品的衰减全反射光谱。此方法特别适合于材料分析,如塑料、橡胶、纸张等,也可用于液体和固体粉末样品的检测。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TENSOR27 FT-IR红外光谱仪;透射(TR)装置,衰减全反射(ATR)装置等。 2、样品:聚乙烯(PE)薄膜, 聚苯乙烯薄膜,无水乙醇,苯甲酸。 四、实验步骤 (一)透射法(TR)测试 1.安装透射装置。 2. 打开OPUS软件,点击高级测量选项,检查测量参数,选择MIR_TR.XPM。 3.检查信号,保存峰位。 4.在高级测量中输入文件名(即样品名称)和文件存放路径。 5.再在基本测量里输入样品描述和形态。 6.用TR装置,盖上盖子,先测量背景单通道光谱(注意不同样品,应选择适宜的参照物为背景)。 7.再将样品(聚乙烯或聚苯乙烯)模具卡装在样品架上,盖上盖子,测定样品单通道光谱。 8.扫谱结束后,取出压片模具、试样架等,用无水乙醇擦拭干净,置于干燥器中保存。 (二)衰减全反射法(A TR)测试 1.安装衰减全反射装置。 2. 打开OPUS软件,点击高级测量选项,检查测量参数,选择MIR_ATR.XPM。 3.检查信号,保存峰位。 4.在高级测量中输入文件名(即样品名称)和文件存放路径。 5.再在基本测量里输入样品描述和形态。

傅立叶红外光谱(atr)法检测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应用

傅立叶红外光谱(ATR)法检测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应用 傅立叶红外光谱(ATR)法检测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应用 【摘要】SBS改性剂掺量对改性沥青的性能影响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傅立叶红外光谱(ATR)法检测改性沥青中SBS掺量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检测结果表明傅立叶红外光谱(ATR)法测试速度快、样品需求量小、检测精确度高,满足高速公路工程对改性沥青SBS掺量的日常检测要求。 【关键词】SBS;改性沥青;改性剂掺量;红外光谱 一、概况 近年随着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迅猛增长。由于交通量的日益增大,重载、超载车辆数量不断增加,使用普通沥青施工的道路已经难以满足使用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使用SBS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实践证明基质沥青改性后可明显改善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拉伸能力、弹性性能、内聚附着性能以及抗老化性能,从而保证沥青路面为公路交通提供安全、舒适、经济的通行条件。SBS在加入沥青后使得沥青组分重新分配,在其内部形成一种“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理想的弹性、塑性和延展性,对提高改性沥青的综合性能贡献最大,而“网状结构”的形成与SBS 掺量密切相关。如果SBS掺量不足,会导致“网状结构”无法形成。因此检测改性沥青中SBS掺量对高速公路沥青材料质量的控制至关 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对于SBS掺量的检测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和试验方法,主要控制手段还是依据生产过程中现场监理每天对沥青厂生产控制室的数据设置进行检查,认真核实生产操作人员是否按照给定的配比进行生产,确实保证改性剂的掺量,并辅助以其他试验参数进行宏观的路用性能判断。但是这无法从根本上保证SBS掺量达到工程设计要求。 二、红外光谱检测SBS掺量原理 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常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它利用干涉图和光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干涉图和对干涉图进行傅立叶积分变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工作原理 2011年02月08日 20世纪90年代初,外国厂商开始在我国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产品,但在很长时间内,进展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首先,近红外光谱分析要求光谱仪器、光谱数据处理软件(主要是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样品模型结合为一体,缺一不可。但被分析样品会由于样品产地的不同而不同,国内外的样品通常有差异,因此,进口仪器的应用模型一般不适合分析国内样品。如果自己建立模型,就需要操作人员了解和熟悉化学计量学知识和软件,而外商在中国的代理机构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培训,因此,用户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影响到了它的推广使用。其次,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售后技术服务费用也往往超出大多数用户的承受能力。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工作原理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近红外光谱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常常受含氢基团X-H(X-C、N、O)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由于倍频和合频跃迁几率低,而有机物质在NIR光谱区为倍频与合频吸收,所以消光系数弱,谱带重叠严重。因此从近红外光谱中提取有用信息属于弱信息和多元信息,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光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光谱数据处理和数据关联技术。光谱数据处理是消除仪器因素(灯及测量方式等)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和样品物态(如颜色、形态等)等对光谱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平滑、微分、基线漂移扣减、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有限脉冲响应滤波(FIR)等也可以用小波变换来进行部分处理。数据关联技术主要是化学计量学方法。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使多组分分析中多元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区重叠的问题。通过关联技术可以实现近红外光谱的快速分析。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中我们所关心的是被测样品的组成或各种物化性质,因此,如何提取这些有用信息是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技术核心。现在的许多研究与应用表明,

实际工程中的红外对射方案

红外对射系统设计 1红外对射系统 红外对射全名叫“光束遮断式感应器”(Photoelectric Beam Detector),其基本的构造包括瞄准孔、光束强度指示灯、球面镜片、LED指示灯等。其侦测原理乃是利用红外线经LED 红外光发射二极体,再经光学镜面做聚焦处理使光线传至很远距离,由受光器接受。当光线被遮断时就会发出警报。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而且会扩散,投射出去会形成圆锥体光束。红外光不间歇一秒发1000光束,所以是脉动式红外光束。由此这些对射无法传输很远距离(600米内)。 利用光束遮断方式的探测器当有人横跨过监控防护区时,遮断不可见的红外线光束而引发警报。常用于室外围墙报警,它总是成对使用:一个发射,一个接收。发射机发出一束或多束人眼无法看到的红外光,形成警戒线,有物体通过,光线被遮挡,接收机信号发生变化,放大处理后报警。红外对射探头要选择合适的响应时间:太短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干扰,如小鸟飞过,小动物穿过等;太长会发生漏报。通常以10米/秒的速度来确定最短遮光时间。若人的宽度为20厘米,则最短遮断时间为20毫秒。大于20毫秒报警,小于20毫秒不报警。 目前,常见的主动红外探测器有两光束、三光束、四光束,距离从30米到250米不等,也有部分厂家生产远距离多光束的“光墙”,主要应用于厂矿企业和一些特殊的场所。 2红外对射系统原理 主动红外对射入侵探测器由主动红外发射机和主动红外接收机组成,当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红外光束被完全遮断或按给定百分比遮断时能产生报警状态的装置,叫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主动红外发射机通常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作光源,其主要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交直流均可使用,并可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直接驱动。现在的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多数是采用互补型自激多谐振荡电路作驱动电源,直接加在红外发光二级管两端,使其发出经脉冲调制的、占空比很高的红外光束,这既降低了电源的功耗,又增强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抗干扰能力 主动红外接收机中的光电传感器通常采用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硅光电池、硅雪崩二极管等,按GBl0408.4—2000《入侵探测器第4部分:主动红外对射入侵探测器》规定:“探测器在制造厂商规定的探测距离工作时,辐射信号被完全或按给定百分比遮光的持续时间大于40ms时,探测器应产生报警状态。”为什么要给出一个范围呢?原因是不同的使用部位可以设定(调节)不同的最短遮光时间,这有益于减少系统的误报警。 主动红外对射发射机所发红外光束定发散角,在GBl0408.4—2000标准中规定:“室内使用时,发射机与接收机经正确安装和对准,并工作在制造厂商规定的探测距离,辐射能量有75%。被持久地遮挡时,接收机不应产生报警状态。”为了减少由此引起的误报警,安装使用中应让发射机与接收机轴线重合。

红外光谱仪验证方案

第1 页共4 页1主题内容 本方案规定了FTIR—8300红外光谱仪的验证方案及实施。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FTIR—8300红外光谱仪的到货后的首次验证。 3职责 工程部计量管理员:负责安装确认。 QC仪器验证责任人:参与安装确认,并负责功能试验及适用性试验。 验证协调员:组织协调验证工作的开展,并根据验证情况,出具验证报告。 4内容 4.1简介 本仪器为日本岛津制作所生产,该公司生产科学仪器及材料试验的工厂均已取得ISO9001认证,产品在国内及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该仪器型号为FTIR—8300,它以MS—Windows 为基础,操作简便,数据处理功能齐全,并可进行光谱图库检索,可用于定性及定量测试。 我公司现主要用于西药原料、中间体或成品的定性分析。因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故依据我公司验证管理程序(1205·001)及GMP要求,制定本方案对该仪器进行验证,以保证应其能满足使用要求。制定依据为《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P19页及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999年1月编《药品检验仪器检定规程》P12页。 4.2安装确认 4.2.1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专人妥善保管。并记录设备档案编号。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文件

4.2.3仪器应置于平稳的工作台上,安放处无强振动源,无强光直射。室内应清洁,无腐蚀性气 体,无强电磁场干扰。室温15~30℃;相对湿度≤65%;供电电源:电压为AC(220±22)V,频率为(50±1)Hz。安装及安装环境其他方面也应符合GMP要求及仪器供应商要求。 4.2.4 是否建立相应的仪器使用SOP、维护保养SOP等文件。 4.2.5是否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培训,并记录培训人员名单。 4.2.6维修服务单位 单位名称: 地址: 联系人:电话: 4.2.7仪器校验情况 4.2.8安装确认结论 检查人:复核人:日期: 4.3运行确认 4.3.1功能试验(应在开机预热稳定后进行) 4.3.1.1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运行仪器各项功能,要求每种功能至少运行一次,各项功能均应能正常运行,无误操作或死机等异常现象。

《沥青红外光谱识别与SBS掺量试验检测规程》

《沥青红外光谱识别与SBS掺量试验检测规程》 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 江苏东交工程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东交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2019年7月

目 录 1工作简况 (1) 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1) 3主要起草过程 (3) 4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 (4) 5主要条款的说明 (5) 6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7) 7采标程度 (7) 8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关系 (7) 9贯彻标准的措施建议 (8) 10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8)

1工作简况 任务来源:2019年4月,依据《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关于2019年度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的公告》(省交企协〔2019〕14号)文件,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组织开展《沥青红外光谱识别与SBS掺量试验检测规程》的编制工作。 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江苏东交工程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交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刘世同、张苏龙、刘朝晖、毛益佳、陆宇、张南童、邵学富、陈广辉、张孝胜、杨光昊、张仁豪、潘芳、余王宇、李华、王捷、王彤。 完成时间:本团体标准2019年4月份立项,2019年6月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沥青的质量对于沥青路面的耐久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沥青原材料存在着掺假、勾兑、调和等造假的问题,而针对沥青质量的评定,常规的检测手段如三大指标、粘度、PG分级等方法,难以充分的鉴别沥青原材料当中的造假行为,导致沥青原材料的质量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容易导致早期病害的发生,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 此外,SBS改性沥青广泛应用于我国沥青路面的上中面层,SBS 的掺量对于改性沥青的使用性能至关重要,掺量不足将导致沥青的高

红外对射方案

红外对射方案 一、概述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个新的校园建设,人们对校园的设备安全防范越来越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校园的安全。以往的做法是安装防盗网,但也存在有碍美观,犯罪分子易发现躲蔽,不能有效地防止坏人的入侵等缺点。现在,全国各地区的校园都在迅速地开展建设现代化的智能防盗活动,对其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监控系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校园在郊区,校园的四周白天或夜间活动人员少时,犯罪分子很容易有从围墙进入校区作案,为了使不因该发生的意外损失降到最低,必须要有一套专门的安全设备与操作人员,来维护和管理校园的财产和人员安全不受任何侵害。 二、设计指导思想 本设计方案力求使本系统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安全可靠、质量优良的要求,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 在投资费用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代最新技术、最可靠的科技成果,以便该系统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2)可靠性 必须考虑采用被证明为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在设备的选型和系统的设计中尽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实用性和便利性 在满足系统的功能要求和实际使用需要的基础上,采用实用的技术和设备,确保设备使用方便、安全, 并且经久耐用。 4)可扩充性与经济性 为满足今后的发展需要,系统在使用的产品系统、容量及处理能力等方面必须具备兼容性强、可扩充与换代的特点,确保整个系统可以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5) 规范性与结构化 三、系统目标 校园的防护主要为周界防盗报警。 设置周界防范报警系统的目的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环境,加强出入口的管理,防范校园外闲杂人员进入,同时防范非法翻阅围墙。周界防越报警系统就是要校园周界的管理,防止非法人员通过翻越围墙进入校园,辅助保安对于校园的安防管理,降低校园保安的工作难度。 四、系统功能 报警主机,将所有的周界主动红外探测器接在一部主机上,报警信号传送到总的系统平台,这样工程非常简单。周界防越报警系统是利用主动红外移动探测器将小区的周界控制起来,并连接到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当外来入侵翻越围墙、栅栏时,探测器会立即将报警信号发送到管理中心,同时启动联动装置和设备,对入侵者进行阻吓,可以进行联动的摄像和录像。 根据学校的四周地形特点,设置了不同对数对射式红外报警探测器位于小区四周围墙上,主要用于防止非法入侵,报警信号接入报警主机,对各种非法入侵活动进行报警。

红外光谱法测定样品方法

一、红外光谱法测定样品方法 红外光谱的试样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一般应要求: 1. 试样应该是单一组份的纯物质,纯度应>98%或符合商业规格,才便于与纯物质的标准光谱进行对照。多组份试样应在测定前尽量预先用分馏、萃取、重结晶或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否则各组份光谱相互重叠,难于判断。 2. 试样中不应含有游离水。水本身有红外吸收,会严重干扰样品谱,而且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 3. 试样的浓度和测试厚度应选择适当,以使光谱图中的大多数吸收峰的透射比处于10%~80%范围内。 二、制样的方法 1. 气体样品 气态样品可在玻璃气槽内进行测定,它的两端粘有红外透光的NaCl或KBr窗片。先将气槽抽真空,再将试样注入。 2. 液体和溶液试样 (1)液体池法 沸点较低,挥发性较大的试样,可注入封闭液体池中,液层厚度一般为0.01~1mm。 (2)液膜法 沸点较高的试样,直接滴在两片盐片之间,形成液膜。对于一些吸收很强的液体,当用调整厚度的方法仍然得不到满意的谱图时,可用适当的溶剂配成稀溶液进行测定。一些固体也可以溶液的形式进行测定。常用的红外光谱溶剂应在所测光谱区内本身没有强烈的吸收,不侵蚀盐窗,对试样没有强烈的溶剂化效应等。 3. 固体试样 (1)压片法 将1~2mg试样与200mg纯KBr研细均匀,置于模具中,用(5~10)′107Pa压力在油压机上压成透明薄片,即可用于测定。试样和KBr都应经干燥处理,研磨到粒度小于2微米,以免散射光影响。 (2)石蜡糊法 将干燥处理后的试样研细,与液体石蜡或全氟代烃混合,调成糊状,夹在盐片中测定。

(3)薄膜法 主要用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测定。可将它们直接加热熔融后涂制或压制成膜。也可将试样溶解在低沸点的易挥发溶剂中,涂在盐片上,待溶剂挥发后成膜测定。当样品量特别少或样品面积特别小时,采用光束聚光器,并配有微量液体池、微量固体池和微量气体池,采用全反射系统或用带有卤化碱透镜的反射系统进行测量。 仪器操作 1. 样品准备(固体样品) 取样品约0.5mg在红外灯下充分研磨,再加入干燥KBr粉末约50mg,继续研磨至混合均匀。 2. 模具准备 将干燥器中保存的简易模具取出,确认模具洁净。若其表面不洁净,可用棉花沾少许无水乙醇轻轻擦拭(绝对不可用力,以免模具表面被划伤),然后在红外灯下干燥。 3. 制片方法 将试样与纯KBr混合粉末置于模具中,用(5~10)′107Pa压力在油压机上压成透明薄片,即可用于测定。试样和KBr都应经干燥处理,研磨到粒度小于2微米,以免散射光影响。 样品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测试样品一定要干燥,干燥不充分的样品可以在红外灯下烘烤1小时左右。样品研磨要充分,否则会损伤模具。 2. 所有用具应保持干燥、清洁;使用前可以用脱脂棉蘸酒精小心擦拭。 3. 压片过程应在红外灯照射下进行。 4.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模具表面干燥、清洁;防止药品腐蚀模具(KBr对模具表面腐蚀很严重) 5. 易吸水和潮解的样品不宜用压片法。 6. KBr在粉末状态下极易吸水、潮解,应放在干燥器中保存,定期在干燥箱中110℃或在真空烘箱中恒温干燥2小时。

红外光谱检测原理

红外光谱测试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测试手段,对于材料的定性检测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在许多领域。但是很多人对于红外光谱的检测原理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些基本原理的介绍。 在了解红外光谱的检测原理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光谱分析。 光谱分析是一种根据物质的光谱来鉴别物质及确定它的化学组成,结构或者相对含量的方法。按照分析原理,光谱技术主要分为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散射光谱三种;按照被测位置的形态来分类,光谱技术主要有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两种。红外光谱属于分子光谱,有红外发射和红外吸收光谱两种,常用的一般为红外吸收光谱。 接下来是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分子运动有平动,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四种,其中后三种为量子运动。分子从较低的能级E1,吸收一个能量为hv的光子,可以跃迁到较高的能级E2,整个运动过程满足能量守恒定律E2-E1=hv。能级之间相差越小,分子所吸收的光的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振动和转动跃迁所引起的, 组成化学键

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或转动)的状态,其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所以,用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可发生振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分子的转动能级差比较小,所吸收的光频率低,波长很长,所以分子的纯转动能谱出现在远红外区(25~300 μm)。振动能级差比转动能级差要大很多,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吸收的光频率要高一些,分子的纯振动能谱一般出现在中红外区(2.5~25 μm)。(注: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所吸收的光在可见以及紫外区,属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振动时,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时,该振动才具有红外活性(注:如果振动时,分子的极化率发生变化,则该振动具有拉曼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