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云南省毒品犯罪问题新动向研究》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毒品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从禁毒工作的角度来看,毒品问题主要包括吸毒问题、种植毒品原植物的问题、生产制造毒品的问题、走私运输贩卖毒品的问题等四个方面。毒品犯罪问题是整个毒品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对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历来是世界各国禁毒执法部门和理论研究部门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云南省从上一个世纪80年代出现毒品问题以来,一直是全国禁毒工作的前沿,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历来是云南省禁毒工作的重要任务,二十多年来云南省的毒品犯罪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到全国的毒品犯罪形势,公安部禁毒局一名资深禁毒警官曾经说过:

云南省的毒品犯罪形势是全国毒品犯罪的一个晴雨表。云南省的毒品犯罪活动,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目前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缉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毒品犯罪活动的新动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制定禁毒工作的应对措施对当今的禁毒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展开研究的。

与毒品犯罪的斗争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对毒品犯罪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需要不断的认识。目前云南的毒品犯罪活动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新出现的,有什么显著特征。本课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基本的做法是从公安禁毒执法部门入手,通过深入走访、向基层禁毒警察和各层次的指挥人员发放问卷、开展小型座谈会等方式,搜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材料,了解广大禁毒实战一线警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目前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所表现出的各种新动向,是什么因素影响的结果。毒品犯罪活动发生变化,必然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各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哪些是次要因素发挥了次要作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归纳总结云南省目前毒品犯罪活动出现的新动向,分析这些新变化形成的各种原因之后,针对缉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改进侦查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缉毒工作有一些帮助。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最后研究成果为《云南省毒品犯罪问题新动向研究报告》和相关内容的论文汇

1编。《云南省毒品犯罪问题新动向研究报告》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分析了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强调了系统性和全面性,力求对云南省整个毒品犯罪问题的现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估,分析了云南毒品犯罪问题与其他地方毒品犯罪问题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了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的突出特点,从多个方面认真分析了这些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为毒品犯罪活动的新变化对目前侦查工作的冲击,分析研究了目前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基本模式,云南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基本状况,目前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这一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云南省缉毒侦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归纳总结了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总结缉毒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认真研究了目前缉毒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突出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力求从多个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尽量避免肤浅地分析问题,对整个缉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能帮助禁毒工作的决策者、禁毒侦查工作各级侦查指挥员、所有缉毒侦查人员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确判断毒品犯罪的形势,全面系统地认识问题形成的各种因素。

第三部分是面对新时期毒品犯罪活动的侦查对策,该部分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针对目前缉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和建议力求能为缉毒实战工作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力求对禁毒工作的决策人员、基层侦查指挥员和侦查人员在改变观念、拓展视野、更新工作方法上能够有一些触动和帮助,结合中国特别是云南省的

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缉毒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其中突出强调了情报引导侦查的观念,变革现行缉毒工作的机制等问题,对缉毒工作中怎样实现情报引导侦查的工作模式,以及怎样变革现行缉毒侦查工作的机制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面对新时期毒品犯罪活动的侦查对策和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变革缉毒情报工作。提出树立科学的缉毒情报观,具体说就是树立“情报导侦”的基本观念;建议对缉毒情报工作机制进行变革和完善,包括健全完善情报信息收集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地获取情报信息,健全完善情报信息报送机制,实行分级报送、归口管理,健全完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把握规律特点、发现苗头动向,健全完善情报信息预警通报机制,实现充分共享、促进良胜互动,健全完善情报信息应用机制,增强主动性、提高针对性,健全完善情报信息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赏罚分明、问责有人;提出“情报导侦”的组织

2实施方案。

2.改善缉毒工作的措施和手段。包括完善公开查缉措施;改善侦查措施和手段,提高专案侦查的水平;加强金融调查,把金融调查作为缉毒侦查的一项重要的侦查措施来运用。

3.更新侦查观念和意识。侦查指挥员必须要树立、强化、更新以下几个方面的侦查观念和意识:

在新形势下,不断开辟情报渠道的意识;毒品犯罪案件侦查要强化精心组织意识;不断深入经营的意识,侦查毒品犯罪案件时,不片面追求破案数量和破案速度,不为破案而破案,要深挖上线,查清下线,长线经营,树立放长线钓大鱼的思想;强化适时破案意识;破案时“人毒并获”的意识;协同作战的意识。

4.变革侦查协作机制。建议建立和完善侦查协作机制,要求缉毒侦查员树立正确的协作观念;案件侦查协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必须要规范化;进一步明确规定各种侦查协作的条件;制定侦查协作中产生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程序。

5.缉毒侦查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包括加强缉毒体制专业化建设,加强缉毒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缉毒侦查专业手段建设。

6.完善缉毒工作保障机制。缉毒工作的保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警力保障、装备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缉毒工作保障机制完善的前提,缉毒专业队伍的警力保障是开展缉毒工作的第一要素,物质保障是缉毒工作的基础。

三、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对毒品犯罪活动的新动向进行研究,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课题。在现实工作中,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某种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或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的做法已经很多,本课题的研究,在原有的各种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系统全面的角度,对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的历史过程、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剖析,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毒品犯罪活动特点的、一般性的归纳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毒品犯罪活动的发展变化进行的是规律性的系统研究,目的是为整个禁毒工作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理论依据。尝试对整个毒品犯罪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人们对毒品犯罪活动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认识。

毒品问题是一个影响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毒品犯罪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将会长期存在,与毒品犯罪的斗争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对毒品犯罪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需要不断的认识。回顾禁毒斗争的历史,人们所犯的类似急功近利的一些错误,都是由于对毒品问题,特别是对毒品犯罪活动的客观规律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

3本课题从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的新动向入手,对毒品犯罪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对象仅限于毒品犯罪活动,不包括吸毒、非法种植等违法问题),希望能够揭示毒品犯罪活动的一些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帮助人们对毒品犯罪活动形成比较科学、全面的正确认识,让禁毒工作者,特别是禁毒工作的决策者,在今后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的各项工作少犯错误。回顾二十多年的禁毒历史,在同毒品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和教训就会发现,在出现失误,特别是在有关立法等宏观重大决策出现失误时,常常是因为对毒品犯罪活动的认识出现了错误,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决策上的失误,这样的教训已经很多。

现实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侦查工作往往滞后于犯罪活动,理论研究工作又往往滞后于侦查工作,而且在缉毒工作中这种滞后的差距在不断的增大,怎样缩小这种差距,真正体现出理论研究为实战服务,已经成为禁毒理论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就希望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贡献,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个方面。

本课题批准号为:

云宣通[2006]58号

课题名称为《云南省毒品犯罪问题新动向研究》;本课题最终成果名称为《云南省毒品犯罪问题新动向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汇编;课题组主要成员为:

刘建强、张涛、王海郡、戴富强、张斌、阮惠风、李云鹏、张洁;本课题成果暂不打算出版。

课题负责人签字:

昂钰

2008年11月3日

4

课题最终成果结果说明介绍

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张秋凤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党的教育方针。我们提出了“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探索劳技教育的创新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技能教育工作体系和理论框架,切实加强和改进本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确立“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信念,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3、通过理性的科学管理和非理性的人文管理的实践,有效地转变教师观念,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理念;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新观念、新途径,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意义 1、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促进学校强化、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强化“与时俱进”的理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综合合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2、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看、说、做中去认识,去体验,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树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学会交往,承受挫折等综合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1、更新教育观念,激起学生参与劳动欲望。 沾益县水桥小学有小学生2785人,招生范围涉及城镇和附近广大农村,还有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组成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不爱劳动,不爱惜

课题研究成果简述[1]

《农远资源有效融入小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成果简述 课题承担单位:执笔人:xxx 1 概述 1.1 研究目标 1.1.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过去教师单纯依照教材、黑板、口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转变过去教师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探索者。 1.1.2 探索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1.3通过本课题研究,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摄取,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意识。 1.1.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加强理论建设、指导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创造型教师,那么我们通过研究,期望达到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科研水平,最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目标。 1.1.5 通过研究,弄清实现现代远程教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基本要求,研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课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1.2 研究方法 以学习理论、课改要求、素质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原理等教育理论为依据,主要从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着力教师技能的提高,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师生的教与学。采用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查阅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手段,综合分析课堂教学的转变状况及学生的发展状态,总结研究成果。 1.2.1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根据学校远程教育的运用和实施的具体情况,将所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寻找问题所在,提出合理改革意见或方案,调整研究计划和目标,使研究者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得到启示。 1.2.2、调查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调查学校现代化远程教育的配置及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时添置相关设备,帮助教师及时调查教学策略。 1.2.3观察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 1.2.4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的成员注意整理在研究实践中的有关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实验措施。课题组对课程进行过程检测,结论检测。对课题的资料,录像,案例进行检测,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估,推广运用成功的经验。 1.3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3-2013.3)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立研讨课题,撰写课题申请,评审书,进行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4-2014.3) 主要工作:召开课题报告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激发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结合,完成教学任务;分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定,组织研究交流。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4-2014.4)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投告;将课题研究成果上报,接受课题主管部门专家组签字;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发布与推广研究成果。 2 研究成果

信息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务川自治县第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 研究成果总结 课题负责人:蒋国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的背景 我国教育再续推进“课程改革”为教育主导,对教师来说,课改是教师必然职业高起点,是当今教学的必战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教师对课改理论和课改作用怎样渗透教学中去。如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来把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教师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没有得到课堂的实效性和作用性。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没有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最大作用,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如何把信息要与学科课程整合达到最佳教学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所以,我校试从“课堂整合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反思、总结高效教学,乐于助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现代化教学科研化、生产化和现时化而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校是县直一所完全具备的现代化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 重点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 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现代化信息理念为指导的

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 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班班通 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 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 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 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没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但是对 信息技术的长处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 件和自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网络知识和自身技巧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 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 从全县各乡镇转进来的,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 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 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 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 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 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 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

最终成果简介

“生成性语文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随着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导学案的使用逐渐普及, 导学案的编制形式也是争奇斗艳、万紫千红。这些导学案有的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忽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语言文字的必要训练,有的内容繁杂,文字众多,还有的有“练习题”倾向,导学案“预设”过多,没有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很多老师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错误较多,而且,别人的思路、别人编制的导学案融入自己的教学实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校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普遍较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等等工作任务已经让他们非常疲惫,再一课一案地编写导学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着既要进行新课改,又要给教师松绑,给学生减负的原则,我校语文教研组多次召开教研组会议,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部分老师多年来坚持的“生成性学案”的基础上,研制编写并印刷装订了统一的“生成性语文导学案”,在全校各个年级发放使用,获得了全校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我们把导学案和我们的课堂教学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成性语文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编制印发《生成性语文导学案》。 有没有一种导学案,它既让学生有章可循,又能够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才智呢?有没有一种导学案,既能够引导师生的教与学,又能够促成学习过程中的精彩生成呢?有没有一种导学案,既可以关照到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又能够兼顾基础知识,夯实基础呢? 我们二附小“生成性语文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尝试,不断的改进,终于研究成型,把“生成性语文导学案”印制成了作业本形式,在全校使用。 我们的导学案是学生独学、対学、群学的学案,是教师上课的教案。这个教

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 . .. 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锻炼了青年教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课题研究期间,也带动本组教师不断提高, 师迅速成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使学生学 1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前要”——“学生、课程、情境、|5要素,教师备课体现了“求教师共同备课课中要求“师生共上”搭解“教师 搭台学生唱戏”的有。自己、教学设计”问题、对话、刺激、训练、指导、评价;要素”——效平台。教师应体现“6,并有机地把六要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课后要求“师生共展”使全体学生达到高质要素”——思考、作业、展示、探究、评价。体现“5 量的持续发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2、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课改,语文教研组,理顺了语文课堂教学四条正确标准: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什么”其实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习俗的角度是从教学方法入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上课如何精致、精彩。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普及,全国并没有了统一语文教材,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即使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由于着眼点不同,也会教出不同的内容来。更可怕的是,

许多教师手拿新教材,根本不知道应当将什么样的内容呈现到课堂中去。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必须是选对教学内容的课。关于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课堂应该满足以下要求:一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二教学内容学习参考. .. . . .. 正确,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三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四课程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教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确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坚决反对并杜绝“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出现。3、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课改,语文教研组,摸清了语文课堂教学 专题教学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新的语文教材分模块、专题、具体文本几个层次。文本是构成专题(单元)的基本单位,专题的有机组装形成模块。这种以专题结构单元的文选方法,与传统教材以文体结构单元有很大的区别。以文体结构单元的教材强调知识构成的系统性,文本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是作为完善学生的相关语文知识框架而存在的。新教材在认可单元结构的基础上,相对强调文本内容的独立价值,编者意在通过人文专题让学生获得对某一类情感的深刻感知,进而认识世界、建构世界。因此,高中教学尤其不能继续以单篇文本为核心展开割裂的学习,而要相对强化专题意识。构成专题的文本最好能在专题内涵的框架内展开解读,为专题的建构服务。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小结 思想政治课题组 经过近二年的课题探究,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本课题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二)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课题最终成果简介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最后习惯内化为素质。 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

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

最终成果简介

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步伐,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研究蓬勃开展,取得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但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全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带动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的意义: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

究,能了解教师专业化现状,为区域教师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三项:①调查报告;②研究总报告;③系列研究论文。施甸县全县共有三所完中,分别为施甸一中、施甸二中、施甸三中,施甸一中为城区中学,施甸二中、施甸三中分别在由旺镇和姚关镇。全县三所完中共有87个高中教学班,共有在岗高中数学教师45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职前都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职前教师专业化水平都达到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一) 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在岗的45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职后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 1、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教育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外围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2、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教师们感到教学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经验) 几年来课题组成员的辛勤付出、通力合作、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小有收获,总结起来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以前的音乐唱歌课上,最简单的教学就是老师带歌词,或听下音乐,几种做法,先前的几次课,可能学生有点新意和激情,但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倦或抵触的情绪,再也调动了学生多姿多彩的歌曲的学习的激情。因此我们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有创意地,多形式地保证学生对课堂四十五分钟产生兴趣,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受,如:十三中彭艳老师的《独具特色的演唱形式》,设计了教师演唱《映山红》,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面几次的学生小组唱《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重唱《喀秋莎》,学生像模像样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掌声。教培中心的陈老师设计了东南西北不同民族的《茉莉花》,在教唱歌曲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体味不同民族的歌曲的风格品味时,现场为学生跳起了民族舞蹈,让学生回答他们属于什么民族时,学生当时的感受可以看出是耳目一新、意犹未尽。还有十五中贺欣舞老师在《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时,为了使学生找到唱好《保卫黄河》声音找到弹跳性、爆发力的感觉时,老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气

息下沉、迅速爆发、短促有力,一时半会学生难以找到状态,老师灵骨突现,来一句喊唱“我是笨蛋”,学生一下来了兴致,异口同声的像模像地回敬“你是笨蛋”,一下子场面的气氛调动了起来。感觉似乎来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位臵,始终把学生当成主体,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收获知识和快乐。这样就不怕提不高课堂效率。 二、创新精神是课题研究前进和发展的灵魂,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所从事的课题研究第一需要的是创新精神,这是我们生命力的所在,指导思想如此,实际行动也是如此。我们在实施全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思路,在听取益阳市十七中赵赛男老师的《桑塔〃露琪亚》的重唱实践课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讨论其中的变化音准的问题有何良策时,老师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没巧,就是反复练习,自然找音,有的说搭一个桥,在上去,而我认为变化音准相对于非专业水平的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是很难找准的,但我们有办法让他们找到感觉。如唱7到降7,就好像小孩是小孩子生病有气无力的呼唤妈妈,或者嗲声嗲气的口吻。 又如十六中的胡晓琴老师在教《青春舞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速度变化对歌曲情绪风格所带来的影响时,创造性的用语言的快慢来表达情感。如:“快、快、快大火蹿到了房顶”,快速、中速、慢速演示,学生体会情绪。如贺欣

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成果简介 山东省文化厅项口来源 及项LI批准号200409010 最终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及名称青岛文化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及其产业化前景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胜冰 及课题组成员徐磊、孟岗、马树华 成果简介:(该项LI研究的L1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2000字左右。本栏可加页)本课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在分析青岛文化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对青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青岛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寻求对策。 青岛文化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笫一,积累了许多珍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例如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欧陆文化风情的各国建筑物,以及遍布岛城的富有历史内涵的“老街区”、“老房子”、“名人故居”等。第二,体现了海滨城市特有的海洋文化内涵,这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条件。第三,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国际化的特点,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同时有利于青岛文化走向国际化。笫四,企业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具有开发为文化产业的潜力。第五,地方民俗文化独具魅力,特点鲜明。总之,青岛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也具有现代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异国文化资源,也具有本土

文化资源;不仅具有都市文化资源,也具有民间文化资源。这些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为青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利用空间。 青岛文化资源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笫一,文化传统不够深厚,文化积淀尚浅,很难像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那样,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笫二,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多样,但比较分散,重点不够突出,尤其是缺少震撼性的(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3、许多文化资源的生存空间较为狭小,较为脆弱,而且对城市的依赖性大,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很容易受到侵蚀和破坏。4、许多文化资源缺乏再生能力,尤其是那些珍贵濒危历史文化资源。 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山绪论和四个部分组成。绪论从宏观层面论述了青岛文化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及其产业化开发的思路。青岛要建成“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应大力实施“文化兴市”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充分意识到文化发展对青岛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笫一部分为珍贵濒危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青岛珍贵濒危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将不复存在。所以,对其产业化开发(尤其是旅游产业开发)应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结合在一起,要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由于对象的特殊性,文化资源开发不能只是从经济价值上考虑问题,更需从文化价值上去考虑。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老街道、名人故居的有效保护。一些西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第二部分为现代文化经济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一些现代经济文化资源,如各种“会展”、“节日”(国际啤酒节、海洋文化节、国际时装节等)等可按照文化经济的规律进行开发,使经济和文化相互转化,通过文化这一平台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的竞争能力。青岛每年各种不同类型的“会展”、 “节日”活动十分频繁,是青岛城市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但长期以来还停留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简单模式上,文化仅仅作为经济活动的陪衬,并没有起到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本着挖掘本土资源,弘扬本土文化,转变教师教育科研的观念和行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围绕幼儿熟悉的事物展开主题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社会情感体验,拓宽课程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1、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结合本园特点,开发适合幼儿园发展的课程资源。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使孩子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安塞民间文化的需要 安塞独特的地域和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古朴生动的民间剪纸,色彩瑰丽的现代民间绘画,黄土雄风般的安塞腰鼓和情意舒展的陕北民歌,堪称东方审美艺术之精魂,作为具有五十余年历史的安塞县幼儿园,有责任传承和发展这些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3、幼儿园教育科研改革的需要 发掘本土文化,把教材中抽象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就地取材,拓宽课程资源,将课题研究作为广大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的平台,提高教师自觉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据:

课题研究旨在培养幼儿从小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弘扬和传承安塞本土资源,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理论依据为: 1、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让孩子从小浸润在本土文化的海洋中,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作为长期居住地的乡土,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让孩子以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的身份,通过主动的认知发展、形成积极建构,使乡土文化、乡土情感成为儿童发展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园《利用本土资源优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成果以初见端倪,课题研究成果基本验证了当初的课题假设,初具成效。 (一)幼儿园教育管理改革方面 1、教育理念的更新,推动课题研究的发展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云南省毒品犯罪问题新动向研究》 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毒品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从禁毒工作的角度来看,毒品问题主要包括吸毒问题、种植毒品原植物的问题、生产制造毒品的问题、走私运输贩卖毒品的问题等四个方面。毒品犯罪问题是整个毒品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对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历来是世界各国禁毒执法部门和理论研究部门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云南省从上一个世纪80年代出现毒品问题以来,一直是全国禁毒工作的前沿,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历来是云南省禁毒工作的重要任务,二十多年来云南省的毒品犯罪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到全国的毒品犯罪形势,公安部禁毒局一名资深禁毒警官曾经说过: 云南省的毒品犯罪形势是全国毒品犯罪的一个晴雨表。云南省的毒品犯罪活动,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目前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缉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毒品犯罪活动的新动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制定禁毒工作的应对措施对当今的禁毒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就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展开研究的。 与毒品犯罪的斗争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对毒品犯罪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需要不断的认识。目前云南的毒品犯罪活动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新出现的,有什么显著特征。本课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基本的做法是从公安禁毒执法部门入手,通过深入走访、向基层禁毒警察和各层次的指挥人员发放问卷、开展小型座谈会等方式,搜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材料,了解广大禁毒实战一线警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目前云南省毒品犯罪活动所表现出的各种新动向,是什么因素影响的结果。毒品犯罪活动发生变化,必然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各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发挥了主要作用,哪些是次要因素发挥了次要作用,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归纳总结云南省目前毒品犯罪活动出现的新动向,分析这些新变化形成的各种原因之后,针对缉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成果简介参考模板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评审表》第二部分成果简介填写提示:1.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提炼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2.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获奖、媒体报道及反映教学改革实证效果的应用、证明材料等)。以下三份成果简介模板仅供参考。 《XXXXXXXXXXXXX》成果简介 一、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以地方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强能力、应用型的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对影响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临床能力培养内容。改革并探索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探索解决前期基础和后期临床脱节的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探索为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的途径。进行了“前期和后期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全程临床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1.引入早期接触临床理念,设置《医学综合》临床实践活动课程 在第一学期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的基础上,从第二学期开始,按“四了解”(了解医院、了解病人、了解临床、了解社区)的目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求每生每周参加2学时的临床实践活动,直至进入临床期。 2.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⑴将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合并为《手术局部解剖学》,构建了以尸体解剖为中心环节的“三段式、综合型、操作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即动物实验阶段、尸体解剖阶段和手术观摩阶段。 ⑵将组织学与病理学实验课合并为《组织病理实验学》。整合教学内容,在组织学教学中注意与病理学知识的联系,病理学适当的回归组织学,使疾病发生机理更加明确。 3.、构建“三阶段式”临床教学形式,强化了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课题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 一、成果主要内容 项目组成员在调研、实践基础上分析了逻辑在中国的社会化水平、逻辑在地方高校的现状,探讨了社会化偏低的原因和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详细分析地方高校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基础上,确立了嵌入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教学改革方向,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师团队建设方案。项目组部分逻辑学教师已经在法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实施新的教学方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以上内容均已形成论文并在《扬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唐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第期)《鸭绿江》()《课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公开发表,其中一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四篇省级期刊。 二、主要观点 1.逻辑在中国的社会化程度偏低 一门学科的社会化程度高低体现于社会对其认可程度、学科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它既取决于学科的性质,同时也受社会价值取向及学科研究状况的影响。逻辑是一门专门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学科,从它产生的那一刻就承担了思维工具的重任。在西方所有类型的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中,逻辑教学都受到特别的重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由世界500多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指标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排在第2位。然而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在中国的高校,尤其在地方高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 2.社会化低并非意味着中国不需要逻辑 如果逻辑课受冷落是因为逻辑在中国没有用,比如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足够强没有必要再提高,或者中国的发展不需要理性,再或者逻辑本身没有提升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功用,那么逻辑课确实应该让它自生自灭,但事实并非如此,国人生活中的非理性和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弱足以说明高等教育中逻辑不能缺位。 3.地方高校的逻辑教学需要改革 地方高校讲授的逻辑课多是吸收了现代逻辑部分内容的传统逻辑,相对现实生活而言显得过于刻板,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决策还是一般地考虑问题几乎没有形式逻辑中那样完善的前提。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

2010结题成果简介

《沿海涨薪潮对宜春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成果主要内容 1、涨薪潮的由来 今年2月起,江苏开始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按地区差别分三类调整:一类地区从850元调整到960元,二类地区从700元调整到790元,三类地区从590元调整到670元。三类地区主要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而从4月1日开始,上海和浙江也分别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将从960元调整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也从8元调整为9元。这是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第十七次调整,涨幅约为16.6%。目前,上海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位列全国之首。 广东今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升幅度超过20%,升幅超过往年。近来屡见报端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自今年10月1日在深圳地区工厂为考核合格的作业员及线组长加薪66%,而在今年6月1日该集团已经宣布为他们加薪30%。 自从江苏省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14个省市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调整幅度超过了20%。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已成为一种趋势,各种迹象都表明,一轮大规模加薪周期已经来到。 本轮加薪可以看作是对2009年工资性收入停滞不前的补偿,然而从更长时段来看,我国的工薪在较低水平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这是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果,但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这些年屡屡出现局部性用工荒,以及今年5月以来多处工人要求加薪的现象,都在警告用工企业,中国的劳动力不可能再廉价下去。与此同时,受最低工资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迎来了成本大考。 2、涨薪潮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将由丰富慢慢向偏紧趋势发展,受市场供求因素、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的影响,工资成本不断上升将是一种长期趋势。 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把人力成本低廉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赚的就是人力成本差”,一旦为员工加薪幅度增大,就意味着我国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引以为傲的低廉价格竞争优势将在瞬间土崩瓦解,企业成本将被无限度的放大,而利润空间将急速缩小。加薪成为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如此大幅度的加薪引发了珠三角地带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薪风波,而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最大聚集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一加薪风潮中势必受拖累,加薪令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急速上升。 面对人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减少等一系列压力,迫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通过各种办法来消化成本压力增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有将触角不断深入内陆用工成本压力小的地区,才是生存之道。它们将加速向

教科研成果简介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之策研究 成果简介 课题名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之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2SH012 研究类别:指南课题—教育学 最终成果形式:课题调研和结项报告,实践活动、学术研究论文, 立项时间:2012年4月 项目来源: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结项时间:2013年3月 课题主持人:杨显强 课题组成员情况:张秀辉黄丽周芳赵冉付昊(成员均为学校骨干教师,教育精英,思维敏捷,创造力强,工作认真,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几年来,在党政府正确领导下,学校才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枢纽和核心力量,留守儿童教育的很多问题都产生于学校教育的疏忽和不足,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要从学校内部来解决,以求更有针对性和可控性。作为系统性正规性教育机构的学校,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只有强化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主要成果 (一)课题调研报告(9628字) 一、研究背景 二、目标内容 三、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对策与建议

(二)课题结项报告(11268字) 课题结项报告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目标内容 第四部分:研究过程与方法 第五部分:研究方法设计 第六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第七部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第八部分:解决方法 第九部分:对策与建议 (三)实践活动:师生座谈、师生互访、学生实践课、定期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开展的如火如荼。 (四)课题研究论文:论文《爱心绽放希望——浅议“留守儿童”的教育》; 案例《爱是教育的甘泉》 二、基本观点 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同时,理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该主动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介绍给家长,并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作为班主任,更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并通过家访、电话交流或书信等及时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通知给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过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况,往往只有在学期末才能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这是家长们了解孩子在校状况的最正式的途径,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机会。学校可以请优秀家长介绍养育孩子的经验,由班主任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围绕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在放松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家长们一定可以分享到成功的教育经验,解决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实现家庭间的互动与互助。这种建立在经验分享基础上的互助活动,能够密切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家长

03省社科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福建侨乡民间资本有效性开发与运用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 2003E084 项目类别: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项目负责人:林善炜 立项时间:2003年11月 结项时间:2005年10月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一、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民间资本作为国资、外资之外的一种补充,把民间金融看作是“草根金融”,对它的作用重视不够。福建省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又是全国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和民营经济发展大省,民间资本充盈。随着侨资、侨汇的大量涌入,以及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福建侨乡民间资本的“总盘子”越来越大,已经聚集了相当的能量,其作用不容低估。福建侨乡作为我国民间资本最雄厚的区域之一,又是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区域之一,其思想解放,观念超前,体制先行,非公经济活跃,从而在民间资本开发和民间投资的机制、方式、取向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对福建侨乡民间资本的有效性开发和运用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民间资本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民间资本有效开发和运用的机制,揭示民间资本有效性开发和运用的影响因素,丰富民间资本发展理论。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和推动侨乡民间资本的有效开发和运用,加强侨乡民间资本有效开发和运用的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的运用效率,促进民间资本健康发展,为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民间资本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本课题所指的民间资本是指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扣除外资和港澳台投资的部分,以自然人和非国有法人进行投资后形成的资本。民间资金不是现实的民间资本,只有用于投资,进入社会再生产,才能成为社会资本,即民间资金中可能用于投资的那部分是潜在的民间资本。本课题所研究的民间资本是广义上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