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教案1-1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教案1-1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教案1-1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总电阻与原串联或并联的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每组学生电源1个、相同阻值的电阻6只、电流表1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理论推导法、启导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电阻的串联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I_____I1_____I2

2、串联电路中电压有什么特点? U__ __U1_____U2

那么,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达标导学

(一)电阻的串联

1、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电阻串联后,其总电阻会增大还是减小?

[猜想与假设]:

教师充分收集学生的种种猜想与假设。

问: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在右图的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2)将两个同样的定值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右图的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3)在A、B之间换上三个串联着的同样阻值的电阻R,合上开关前先预计一下电流表的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合上开关。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分析论证]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充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思考] 这个结论还能不能用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呢?(引导学生复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然后分析,将电阻串联,相当于是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2、理论推导

(引导学生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推导)

由欧姆定律可知:U1=IR1 、U2=IR2 、U=IR

串联电路中有:U=U1+U2

所以:IR=IR1+IR2

所以:R=R1+R2

结论: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提问] 上述结论是由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推导出的,它适用于3个、4个、多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吗?

(同学们自己进行推导,然后得出结论:)

当有n个电阻R1、R2、R3、…、Rn串联时,

总电阻:R=R1+R2+R3+…+R n

(第二课时)

电阻的并联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I_____I1_____I2

2、并联电路中电压有什么特点? U__ __U1_____U2

3、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特点?(R=R1+R2+R3+…+R n;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电阻;电阻的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思考] 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增加了什么?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这节课要探究的课题)

二、达标导学

我们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推导一下,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1、理论推导

由欧姆定律可知:I=U/R、 I1=U/R1、I2=U/R2

并联电路中有:I=I1+I2

所以: U/R=U/R1+U/R2

所以: 1/R=1/R1+1/R2

结论: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分析:因为1/R>1/R1,所以:R

由此证明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我们能不能和串联电路一样,也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呢?

2、实验探究

(参照探究串联电阻的思路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的问题]:

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猜想与假设]:

有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猜想到电阻并联后其总电阻会减小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然后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表明:

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通过实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猜想是正确的)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第13章《13.2内能》优秀教案

《内能》教学设计 【背景和教学任务】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理念】 以我国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能简单的描述内能与

温度的关系。知道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便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学。本节先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引出内能、在通过对课本图16.2-1、16.2-2的分析,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然后,通过“想想议议”和“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再通过压缩空气点火实验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加深对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理解。阅读“STS地球的温室效应”,知道温室效应的现象,知道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第11课军神教学设计

11.军神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庆、龄”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学习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钢铁般的意志的军人,就叫“军神”。)(2)课文中的“军神”指的是谁?(刘伯承) (3)简介刘伯承 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质疑课题: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刘伯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 二、整体读文,理清脉络。 1.简介背景,引出话题: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参加了新军。1916年袁世凯称帝,随即发生了反袁护国战争。当时护国军在四川南部作战,刘伯承在四川东部组织了一支起义军。为配合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棉花坡决战,刘伯承的起义部队占领了丰都城,截断了长江交通。在

最新综合日语第四册第11课教案

湖南农业大学2015届毕业生 教学实习教案 班级:日语一班 学号: 201141326115 姓名:阳秀君 指导老师:何蓓

课程名称:综合日语第四册 教学内容:第11课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同学们能清楚地了解课文中对话内容,熟练地就课文内容进行对话。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新单词的读音,意义及用法,六个重点句型以及日语语体简体的区别。 具体内容: 第一课时 1,简单朗读单词(重点注意学生的发音与语调) 重点讲解明ける滑る 2,讲解课本5页词汇 ①―まみれ(补充类似) ②ハデ(派手)简单解释年轻人特有的标记用法 ③顔文字补充表情符号 3,讲解书本5-6页句型。 ①Vる |たそばから<先后>补充:类似 ②Nときたら<话题> 4,语气助词ね和よ的语调对比 5,じゃない的用法及其语调 第二课时

1,让学生自主阅读18页的读解,然后完成练习A 2,详解课文中出现的新动词单词 済む絶える埋まる求める固まる取り組む 躊躇う 3,讲解20到22的语法 ①~反面<相反的两面> ②めぐって/めぐる<中心点> ③としたら<假定条件> ④かとおもたっら<出乎意料> ⑤がたい<难以实现> ⑥~ない限り<唯一条件> 教学难点:类似语法的辨析 参考书:《新日本语考试文法》 《日语句型字典》 《综合日语》 作业与参考题: 教学后记:授课声音洪亮,课堂气氛较活跃,师生互动多,但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上课速度过快,对语法、词汇、。并且,因为是第一次上台授课,有点紧张。课堂上还有生造例句的错误,板书排版欠妥。需有条理的进行讲课,并且掌握一定的讲课节奏能够很好的带

1班第11课教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授课班级:七年一班授课教师:田炜授课时间:2012.10.31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显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教学中要抓住对秦朝暴政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秦的暴政使其失去民心,推翻秦朝是民心所向。教学中应抓住本课难点:刘邦、项羽领导的前后战争性质的变化,秦朝灭亡前是农民战争的范畴,秦亡后就是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学情分析】 农民战争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和学习的内容,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针对本班同学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特点,可多采取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掌握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使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研读史料、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二、难点 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媒体使用】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 播放视频“大风歌”,并指 出歌曲描绘的是建立汉朝的一 位英雄,而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 朝的历史。 看幻灯片,回忆秦朝建 立的历史。 让学生对于秦朝仅仅统治15年 就灭亡的原因产生研究的兴趣。

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2节 内能》教案

《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教学难点 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内能 一、导入新课 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内能》。(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一)内能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分子动能?什么是分子势能? 答:构成物质的分子由于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2.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什么? 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耳(J)。 3.阅读教材,结合表格回答问题。 机械能与内能的对比 机械能内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具有动能——分子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之间具有势能——分子势能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 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大小可以为0 物体任何温度及状态下都具有内能单位:J 单位:J 问题1:机械能与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与__整个物体__运动及形变有关,内能与__分子__运动有关;机械运动与温度无关,内能与温度__有关__。 问题2:内能与机械能可否相互转化。 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影响内能的因素 自主阅读教材P8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1课民族团结 备课教师::王丽静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1、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问题导学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图史结合法

第十一课《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提袋的设计》 教学设计 一、《提袋的设计》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的内容,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认识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并了解手提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功能。 2.认识提袋的结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发挥想像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3.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通过提袋的设计和制作,提高立体思维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提袋的造型设计。模仿制作一个一般的长方形的提袋较为容易,教师画一个图纸或把旧提袋拆开照样做一个就行了,这样的教学缺乏趣味性与创造性。要启发学生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形状上的变化:方形、三角形等;在提手处加以变化,如绳、刻挖、粘贴等;在袋口处加以变化,在装饰上加以变化等。 难点:提袋的结构。一般的结构为袋帮的四个面和袋底,但如果袋的形状发生变化,如梯形,那么展开制作图纸就会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计算才能准确地做出来。 四: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剪刀、胶水、绘画常规用具、粗毛线(或绳子) (教师)教学课件、包装纸、旧挂历纸、剪刀、胶水、范作(包括礼品、鞋服的拎袋)等 五、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孩子们,瞧瞧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呀? 生:手提袋。 师:这些都是老师自己做的哦。 师:孩子们,你们也想自己做一个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设计提袋。 2、出示课题——提袋的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的展示,引起学生的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如何设计和制作。(教学重、难点) 1、看一看、说一说。 (1)请孩子们欣赏书中提袋样品。掌握提袋的材料和功能。 师:你们平时生活中见过提袋吗?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什么用呢? 生:纸做的。 生:放衣服的。 ……

第十三章 内能复习 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分子扩散、分子热运动 2、复习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 3、复习比热容定义,利用比热容进行计算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分子热运动 1、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分子扩散现象; 2、其物理意义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的运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而且这两种力是同时存在的。 考点/易错点2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考点/易错点3 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2、比热容的单位是有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组成的组合单位,可对应其物理意

义来相互对应理解。 3、热量的计算公式:吸收(放出)的热量=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 即:Q=Cm t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沙尘暴来临时,漫天沙尘 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 C、扫地时,室内尘土飞扬 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 【答案】B 【解析】A、C、D选项中都不属于分子,只有B选项中的才属于分子,故选B 【例题2】 【题干】关于温度、热传递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多 B.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能量少 C.能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D.能量总是从能量多的物体传递到能量少的物体 【答案】C 【解析】物体的内能不仅和物体的温度有关化合质量有关,所以A、B错误;热传递至发 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而不是内能多少之间,所以D错误,选C 【例题3】 【题干】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现象及应用与此特点无关的是() A.海边昼夜温差比内陆小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水,感觉变凉爽 C.冬天的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 D.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 【答案】B 【解析】在B选项中主要是利用了蒸发吸热的特点来降低温度的故选B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初温相同的铜和铅,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2:3,若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铜升高的温度与铅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A.1:2 B.2:1 C.2:9 D.9:2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

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 目标预设: 1.借想象理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等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识作者,引入课题 1、月是故乡明,家乡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思念家乡课文,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看了课题后,你的脑子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看来,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是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面,那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来读一读这个诗情画意的题目吧。(师可范读) 3、师:这个题目就是一首词中的句子。课件出示词。指名读。 这首《天净沙.秋思》,我们的题目就出自这首词。齐读。 4、现在人们常常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指代美丽的江南水乡,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美丽的江南水乡的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出示照片简介作者)。她一生命运坎坷,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她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句话“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5、到底是哪段日子,哪些美好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让我们走进那——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打开书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平时老师已经跟大家介绍过,我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做。来一起先来

读一读。(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读顺。2、读思结合。3、圈画批注。4、交流讨论。) 2、自由地读读课文,想想谢冰莹奶奶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 3、让我们一起来认认这篇课文里的生字。 4、那么作者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 三、细品“思乡之情” 1、品读“景美”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评读。 重点体会“婀娜的舞姿”。请大家注意观察“婀娜”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课文中说谁有婀娜的舞姿? (2)(出示句子)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内能 复习教学设计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路永远 【学习目标】 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2、知道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会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会进行简单的有关热量的计算。 4【教学过程】 一、梳理全章知识,填写下表: ??????? ?? ????? ???????? ???? ????? ??? ????? 热量的计算公式:定义: 物理意义:比热容和两种改变方法:定义: 内能说明:内容:扩散现象和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分子热运动内能 二、专题一:识别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沙尘暴,飞沙满天 B.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飞扬 C.槐树开花时,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味 D.甲型 H1N1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练习1:下列现象中不能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SARS ”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 向一杯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 把磨得很光的铅板和金板长久的压在一起,金板中铅,铅板中有金。 D 酏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练习1:综合能力训练第3页有,建议改为改为, 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的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 A . 潭清疑水浅 B . 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C . 墙内开花墙外香 D . 余音绕粱,三日不绝 通过复习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子间同时存在

规律总结: 专题二: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 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C.静止的石头没有内能。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例3】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 B.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C.阳光照射石板,石板温度升高 D.用热水泡脚,脚感觉暖和 练习3: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 B.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练习3:建议改为 下列生活情景中,属于通过热传递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锯木头时锯条会变热 B.冬天,人们常常搓手使手变暖 C.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 D.铁丝被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变热 规律总结: 专题三: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例4】根据表中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制作体温计常用水银做介质,原因之一是水银的比热容小 B.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做介质,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C.由于水比沙石的比热容大,所以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D.水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冷却食品时0o C的水比0o C的冰效果好 练习4、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物体切去一半后,剩下部分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1课《迎接挑战》教案

北京市园林学校教师授课教案

(成为优秀企业家) 第三部分:父亲对孩子的希望是成大器。 四、重点研读,思考交流 提问:父亲对儿子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中,你认为哪一个方面的建议最重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二、复习回顾、讨论交流 (一共有九条建议,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迎接挑战”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汇报) 建议一:对待工作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投入到现实的社会工作行列中,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工作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父亲态度谦和,情真意切,把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孩子当作战友、同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议孩子对于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易于孩子接受。 建议二:明确目标,继承家族的传统和事业。目标是维持生计,确保自己的地位,然后有更大的发展。父亲谆谆告诫孩子是一个幸运儿,和许多年轻人不同,可以直接得到父亲在企业中的经验和心得传授。孩子应该不忘家族的艰苦创业史。在这一段中作者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建议三:保持工作纪律。要准时上班,勤恳工作。在这一段里,父亲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不能准时上班的人无法担负重任,即使是管理阶层的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建议四:计划决策要慎重,不要操之过急。如何慎重决策,父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一要多接近有经验的同事们,多吸收他们的经验和管理知识;二要在行动前多思索、反复考虑;三要注意未经历过的事情不要决策。这里反复强调的是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定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多调查研究,多实践,要三思而后行。学生 讨论 学生默读 课文 并思考全 文写了什 么内容 学生阅读 筛选 10 10 5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师:授课班级: 课节1课时课题13.1分子热运动课型新课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方法实验、讲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 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 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 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 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 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来源:学科网ZXXK]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 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 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 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 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 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 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 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 备注:

新标日 第六课教案

第六課吉田さんは来月中国へ行きます 授课时间:2014年11月19日10週目 总课时:4课时第1-2课时教学目标:掌握第六课单词,基本语法,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交通手段, 「から~まで」表示移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构成一 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期的说法,基本课文。 教学内容:复习第五课,第六课单词,基本语法,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 交通手段,「から~まで」表示移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 构成一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期的说法,基本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助词「へ」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から」表示移动的起点,助词「と」表示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助词「で」表示交通手段,「から~まで」表示移 动的范围,「に/で/へ/から/まで/と+は」构成一种复合形式的用法,星 期的说法,单词。 一.導入 (一)書き取り 1.単語(2×20=40点) 1)中国語→日本語 ①现在/今②昨天/昨日③上午/午前④明年/来年⑤考试/試験 ⑥出差/出張⑦迟到/遅刻⑧欢迎会/歓迎会⑨早晨/朝⑩睡觉/寝ます 2)日本語→中国語 ①明日/明天②おととい/前天③火曜日/周二④今朝/今天早上⑤夜/晚上 ⑥学校/学校⑦仕事/工作⑧休み/休息⑨終ります/结束⑩いつも/经常,总是2.センテンス(10×6=60点) ①今は午後1時半です。→现在是下午1点半。 ②父は毎日午前8時から午後6時まで働きます。 →爸爸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6点。 ③金曜日に何時まで働きましたか。→星期五工作到了几点? ④小李昨天学习到11点。→李さんは昨日11時まで勉強しました。 ⑤日语课7点20分开始。→日本語の授業は7時20分に始まります。 ⑥小森上星期休息。→森さんは先週休みました。

(完整版)13章内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及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 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 【复习过程】 [创设情境] (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 专题一:分子动理论 ?知识聚焦 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如何利用烧杯、冷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等探究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子间作用力。 ?探究一: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典题探究)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的香气扑鼻 C.通过嗅觉可以鉴别醋和酱油 D.刮风时尘土飞扬 (技巧归纳)分子运动只能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不要把宏观微小颗粒的机械运动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误认为是分子运动。 (学以致用) 1.如下图所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烧杯中,整杯水都变红了,这种现象叫做_____,扩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看到墨水分子在运动(选填“能”或“不能”)。我们通过扩散现象来验证分子的运动,这里运用了物理学中的_______法。实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案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学习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能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运用与方法: 1、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通过活动提升信息处理与革新创新职业核心能力。 情感态度观念: 养成乐观有为的态度及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1.理想像什么: 让学生们展开充分的想象,用比喻的手法,将理想形象化,具体化; 老师进行总结,提炼 2.我的理想:

让同学们静思三分钟,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与同学们分享。 老师进行引导与鼓励 3.分享前人事迹 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的奋斗历程;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有了理想才有了奋斗的方向,同时,要克服实现理想路上的一切困难,最终实现个人目标。 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 (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孙中山的理想是:推翻 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袁世凯的理想是:实行帝制,独裁统治

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过程方法; 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热现象,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生生活中的现象做出解释。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 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组、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 2.情景展现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饿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0℃,一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可以数数到100亿,那么,把这些分子数完需要80年的时间。 (2)扩散现象(diffusion) 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打开一盒香皂, 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图1 师: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 向散步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开始时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 图2 图3 (1)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 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2所示。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发生? (2) 如图3所示,将CuSO 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30天后。观察现象。 ①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 动,分子间有间隙。 ④ 扩散现象的实例 ⅰ: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ⅱ:花开时,花香满园; ⅲ: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 ⅳ: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师: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如图4所示,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 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分析:在实验中热水温度高,扩散进行的快,说明 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冷水温度低,扩 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的慢。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趣味引入 [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 香惊四座夺金奖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 【板书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听故事 二、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构成

新概念第二册第11课教案

Lesson 11 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礼尚往来(善有善报)【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生词和短语(6) turn n. 行为,举止deserve v. 应得到,值得 lawyer n. 律师bank n. 银行 salary n. 工资immediately adv. 立刻 ★turn n. 行为, 举止(对人有影响力的行为,很少用。) 常用behavior turn n. 1)(帮助或损害他人的)举动、行为 Yesterday George did me a good/an ill turn. 乔治昨天做了一件对我有利/不利的事。 He is always ready to do a turn for others. 他总是乐于为他人做好事。behavior [b?'hevj?] n. 行为, 举止Pay attention to your behavior. 2) 轮流,顺序 eg. I knew that my turn had come. 我知道这回轮到我了。 eg. They are on duty in turn. 他们在轮流值班。 turn v. turn on; turn off (装有阀门、有开关的东西) turn on the light 打开灯 turn off the light 关掉灯 turn on the TV 打开电视 turn off the TV 关掉电视 turn on the tap 打开水龙头 turn off the tap 关掉水龙头 turn down 调小一些;turn up 调大一些 turn over 翻身 turn round 转过身来;turn around 转过身来 take sb down/let sb down 让…..失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