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美的内容

数学美的内容
数学美的内容

数学美的内容

数学美有别与其它的美,它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动感的画面,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概念会有所发展,分类也不相同,但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

1、对称美

所谓对称性,既指组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

中国的建筑就很好的应用了数学的对称美,有许多的园林建筑都应用了这一点。

数学中的这种对称处处可见:几何中具有的对称性(中心对称、轴对称、镜象对称等)的图形很多,都给我们一种舒适优美的感觉。几何变换也具有对称性。

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

分析:在杨辉三角的图案中每一行的除了首尾的数字是1以外,其他的数字是左上角和右上角的数字的和。这样就构成了有规律的并且是成对称的形状的三角图案了。

集合运算中的下面两个公式的对称性也是极其优美的:

C(A )=CA CB C (A B ) =CA CB

两个集合的并(交)的补集就是两个集合补集的交(并)。

数学的解题中也体现对称美:

例1、

解:原式=111111111×111111111

=12345678987654321

分析:等式的一边是九个1乘以九个1,另一边是九个数字的排列并且成对称的,结果也是九个数字组成的对称的结构,真是太出人意料了太美妙了

例2、0×9+1=1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11111

…………………

分析:例2中也蕴涵着对称留给读者去体会。

此外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有理系数的多项式方程无理根成对出现,实系数的多项式方程虚根成对出现,函数及其反函数图象的关系,线性方程组的距阵表示及克莱姆法则等都呈现出对称性。

还有一个类似对称的词匀称。“匀称性”的概念可以看成“对称性”的概念的自然发展。线段的黄金分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要是因为由此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以“匀称美”的

感觉。黄金分割比…也被誉为“人间最巧的比例”。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黄金分割的比例。一些名画的主题,电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放在画面的0.618处,给人以舒适的美感。乐曲中较长一段一般是总长度的0.618,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另外,黄金分割比在优选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简洁美

汉语的语言要求言简意赅,同样数学作为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语言表达也是简洁的。

简单性(或称简洁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的简洁性是人类思想表达经济化要求的反映,它同样给人以美感。爱因斯坦说过:“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最简洁的文字,同时反映客观规律极其深刻,许多复杂的客观现象,总结为一定的规律时,往往呈现为十分简单的公式。

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令人惊叹不已。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

比如:圆的周长公式:C=2πR 任意一个圆它的周长都满足这样的公式。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在所有的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和斜边都满足这样的关系。

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则把三角形的边、角和它的外接圆的半径建立了简单的数学关系。

数学中绝大部分公式都体现了“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丰富性”。正如伟大的希而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如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对数符号的使用,复数单位的引入。微积分的出现都体现了数学外在形式更简洁,内容更深厚。

著名的皮亚诺公式只用了三个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五个不加证明的公理,显示了逻辑上的简洁。由此产生的自然数理论是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起点,这三个原始概念是“自然数”,“1”,“后继(数)”;五个公理是:

公理一:1是自然数,

公理二:任何自然数的后继也是自然数,

公理三:没有两个自然数有相同的后继,

公理四: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

公理五:若一个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S含有1,且当S含有任一个自然数时,也一定含有它的后继,则S就含有全体自然数。

数学的简洁美还表现在形态上,即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或表达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形态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简单性。例如,英国科学家牛顿用F=ma概括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又如,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用E=mc^2 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都是非常简洁的,不失为数学形态美的范例。再如,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猜测:当2^(2^n)

时,Mp有2^(n+1)-1个是素数(p为素数;n为自然数;Mp为梅森数)。著名数学家张景中院士认为,“周氏猜测”以非常简洁、优美的形式揭示了数学之美。

3、统一美

所谓统一美,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一致。

在数学中有好多数学统一性的例子。例如,引入负数,有了相反数的概念之后,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得到统一,它们可以统一为代数和的形式。有了倒数的概念,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上它的倒数,于是乘法与除法得到了统一。例如平面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和切线长定理均可统一到圆幂定理之中。在体积计算中有所谓的“万能计算公式”,它能统一地应用于棱(圆)柱、棱(圆)锥及棱(圆)台的体积计算

统一美反映的是审美对象在形式或内容上的某种共同性、关联性或一致性,它能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数学对象的统一性通常表现为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理论的统一,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统一。

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法则也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例如,运算、变换、函数分别是代数、几何、分析这三个数学分支中的重要概念,在集合论中,便可统一于映射的概念。又如代数中的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定理、加权平均定理、幂平均定理、加权幂平均定理等著名不等式,都可以统一于一元凹、凸函数的琴森不等式。

在数学方法上,同样渗透着统一性的美。例如,从结构上分析,解析法、三角法、复数法、向量法和图解等具体方法,都可以统一于数形结合法。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使零散的数学知识用逻辑的链条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质上体现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数学理论的统一。在数学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分化和整体化两种趋势。数学理论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趋势。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把一些空间性质简化为点、线、面、体几个抽象概念和五条公设及五条公理,并由此导致出一套雅致的演绎理论体系,显示出高度的统一性。布尔基学派的《数学原本》,用结构的思想和语言来重新整理各个数学分支,在本质上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数学的高度统一性上给人一美的启迪。

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统一。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相互渗透,导致了科学数学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力学的数学化使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科学的数学化使物理学与数学趋于统一。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基础理论上的物理学,其各个分支都离不开数学方法的应用,它们的理论表述也采用了数学的形式。化学的数学化加速了化学这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向理论科学和精确科学过渡。生物数学化使生物学日益摆脱对生命过程进行现象描述的阶段,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这个数学化的方向,必将同物理学、化学的数学化方向一样,把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不仅自然科学普遍数学化了,而且数学方法也进入了经济学、法学、人口学、人种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日益显示出它的效用。数学进入经济学领域最大的成就是本世纪出现的计量经济学。数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使语言学研究经历了统计语言学、代数语言学和算法语言学三个阶段。数学向文学的渗透,发现了数学的抽象推理和符号运算同文学的形象思维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

4、奇异美

人们提起数学的时候通常会说“奇妙的数学”,数学的学习和解题中也有一些非常规的奇妙的解法等等。这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数学的奇异性。

徐利治教授说“奇异是一种美,奇异到极度更是一种美。”弗兰西斯·培根曾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匀称中有着某种奇异。”这句话的意思是:奇异存在于美的事物之中,奇异是相对于我们

所熟悉的事物而言。一个事物十分工整对称、十分简洁或高度统一,都给人一种奇异感,一个新事物、新规律、新现象的被揭示,总是使人们感到一种带有奇异的美感,令人产生一种惊奇的愉快。数学审美对象的奇异性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形式。奇异性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显示世界中非常规现象的一个侧面,也是数学发现中的重要美学因素。数学领域中的一些新的观念的产生,就是来自对奇异美的追求。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任何数量都可表示成整数或两个整数的比,而无理数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奇异的结果。它打破了原先的数的和谐性,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

奇异性常常和数学中的反例紧密相联,反例的产生则往往导致人们的认识能够的深化和数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例如人们以为一切函数都是连续的,连续性不被人们所注目,当有间断点的函数出现以至于有著名的狄里克莱函数:D(x)= (x为有理数1时函数值等于1,x为无理数量函数值为0)出现时,由于它在实数轴上处处有定义,但却处处间断,这种奇异性的发现使人们对连续性的美妙之处看得更清楚了。同样,当魏尔斯特拉斯给出处处连续而处处不可微的函数时,人们对可微的概念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数学的奇异性,接下来我讲一个蒲丰用投针求圆周率的近似值的试验也是数学方法奇异性的一个典型例子。有一天蒲丰邀请许多宾朋来家做了一个奇特的实验。他事先在白纸上画好了一条条有等距离的平行线,将纸铺在桌上,又拿出一些质量匀称长度为平行线间距离之半的小针,请客人把针一根根随便仍到纸上,蒲丰则在一旁计数,结果共投2212次,其中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蒲丰又做了一简单的除法,然后他宣布这就是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说投的次数越多越精确。这个实验使人震惊,圆周率和一个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随便投针实验沟通在一起。然而,这确实是有理论根据的。计算圆周率的这一方法新颖、奇妙而让人叫绝,充分显示了数学方法的奇异美。

另外,四元数理论、突变理论、非欧几何等等无不显示出数学的奇异美

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凸n(n>4)边形的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这个问题,按照习惯,也许会从四边形开始,逐步通过五边形、六边形……来构造对角线的交点,从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当一次次构造的尝试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时,我们要敢于放弃传统方法,另辟蹊径:一个交点是由两条对角线相交而成,两条对角线由四个顶点确定,而凸n边形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意取四个,共有几种取法。”新颖的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化归法的奇异美所在。

在教学“奇妙的9”时,举了一些式子也是数学奇妙性的反映

2×9=18 1+8=9

13×9=117 1+1+7=9

26×9=234 2+3+4=9

56×9=504 5+0+4=9

78×9=702 7+0+2=9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任意的一个自然数乘9,乘的的积的各个数位上的和均为9,这是多么美妙的发现,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美。

奇巧的东西给人以奇异、巧妙之感,高度的奇巧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数学中充满着奇巧的符号、公式、算式、图形和方法。欧拉给出的著名公式eip+1=0,将最基本的代数数0,1,i和超越数p,e 用最基本的运算符号,通过最方便的方式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可谓数学创造的艺术精品。欧拉求无穷级数1/n2和的方法、蒲丰投针求p值的方法、希尔伯特解决果尔丹问题的存在性证明方法,都以其巧妙而赢得学术界的高度赞美。

神秘的东西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使人产生幻想和揭示其奥妙的欲望。某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在没有充分暴露之前,往往会使人产生神秘或不可思议感。比如,在历史上,虚数曾一度被看作是“幻想

中的数”、“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两栖物”;无穷小量dx曾长期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被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称为“消失了量的鬼魂”;彭加勒把集合论比喻为“病态数学”,外尔则称康托尔关于基数的等级是“雾上之雾”;非欧几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被人称为“想象的几何”、“虚拟的几何”等等。当然,当人们认识到这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后,其神秘性也就自然消失了。

5、重要美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但在历史上,限于技术条件,依据数学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预见,往往要多年之后才能实现。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忽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到这一步:数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差已大大缩短,特别是当前,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通道的大规模联网,依据数学所作的创造设想已经达到可即时试验、即时实施的地步。数学技术将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直接、最及时、最富创造力和重要的实用技术。

数学与科学技术进步: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确实令人赞叹不已。从远古时代起一直是人们幻想的“顺风耳”,“千里眼”,“空中飞行”和“飞向太空”都在这一世纪成为现实。回顾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以下几个项目元疑是影响最大的,而数学的预见和推动作用是非常关键。

先有了麦克斯韦方程人们从数学上论证了电磁波,其后赫兹才有可能做发射电磁波的实验,接着才会有电磁波声光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公式首先从数学上论证了原子反应将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预示了原子能时代的来临.随后人们才在技术上实现了这一预见,到了今天,原子能已成为发达国家电力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牛顿当年已经通过数学计算预见了发射人造天体的可能性,差不多过了将近三个世纪,人们才实现了这一预见;

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完全是在数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家图灵和冯诺依曼的研究对这一重大科学技术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遗传与变异现象虽然早就为人们所注意。生产和生活中也曾培养过动植物新品种。遗传的机制却很长时间得不到合理解释,十九世纪60年代,孟德尔以组合数学模型来解释他通过长达8年的实验观察得到的遗传统计资料,从而预见了遗传基因的存在性。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了遗传基因的实际承载体,到了本世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以后,数学更深刻地进入遗传密码的破译研究。

数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数学模型,数学研究和数学推断往往能作出先于具体经验的预见。这种预见并非出于幻想而是出于对以数学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和必然性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预见的精确性和可检验性日益显示其重意义。

时代大潮的潮头:

我们面临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的数学处理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高科技项目共同的核心技术。从事先设计、制定方案,到试验探索、不断改进,到指挥控制、具体操作,处处倚重于数学技术。众多新闻报道反映出这一时代大潮汹涌澎湃的势头。下面列举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工业新产品研制设计的重要关键技术。1994年4月9日,被称为“百分之百数字化确定”的波音777型飞机举行盛大隆重的出厂典礼.在过去,进行新机型设计,必须对模型构件和样机反复作强度试验和空气动力学性试验。稍有不妥,就必须改变设计再来一轮试验。新机种的研制周期长达十余年,消耗大量原材料和能源,采用了数学技术以后,所有的试验可以通过精确

设定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探索和修改都可以通过数学指令去实现。新机种的研制周期从十多年缩短到三年半,大幅度节约了原材料和能源;

许多国家认识到,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是未来经济技术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日本和美国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有关研究,日本起步最早,但所研究的是模拟式的;美国虽然起步稍晚,但所研究的是数字式的。经过多年的较量,数字式研究以其高度优越性取得关键性胜利。199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转向研究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承认数字式因其优越性而得到世界多数国家赞同,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国际标准;

应该指出,电视屏幕不仅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可能通过联网成为信息传递处理的工作面。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作岗位都将与之有关。数学技术在如此重要项目的激烈较量中起了决定作用。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其核心技术竟然也是数学技术。这一事实引起人们不小的惊讶。美国总结海湾战争经验得出结论是:“未来的战场是数字化的战争”。

干扰和失真是电磁波通信的一大难题。早在六十年代太空开发竞争的初期,美国施行。…阿波罗登月计划时,就已经意识到:由于太空中过强的干扰,无论依靠怎样精密的电子硬件设备,也无法收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更不用说操纵控制了,采用了信息数字化、纠错编码、数字滤波等一整套数学通讯技术和数学控制技术之后,送人登月的计划才得以顺利完成,二十年后,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方面使用这一套技术把对方干扰得既聋又瞎,却能让自己方面的信息畅通无阻。采用精密的数学技术,可以在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内准确拦截对方发射的导弹,又可以引导对方发射导弹准确击中对方的目标。也正是这一套信息数字化的数学技术,在开发高清晰度电视的竞争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开发一种数学技术可以在如此众多方面施展效用,足见数学的广泛适用性。

1995年1月,在贩神大地震之后,美国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地震预测,预告本世纪末加州南部可能发生大地震;

1995年3月,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启用数字式转播方式,指出以前的模拟式转播方式效果差,所以改用新的转播方式;

1995年6月,欧州联盟开会研讨未来数字化通信的统一制式;

1996年2月,我国电子工业部宣布“九五计划”开发重点:数字化信息技术。所订的两个重点研制项目是: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接受机样机和数字式激光盘;

1996年4月,我国国家科委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宣布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开发项目。

当代与未来的发展倚重数学:

仅以几件事为例就能清楚地看到数学对当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代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石油,石油勘探和生产需要了解地层结构。多年以来已经发展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数学程序。人们发射地震波,然后将各个层面反射回来的信息收集起来力。以数学处理,就能将地层各个剖面的图像和地层结构的全貌展现出来。这已是目前石油勘探与生产普遍采用的数学技术。无独有偶,涉及到人的生命也有类似的情况,医生需要了解病人躯体内部和器官内部的状况与变异,以前的调光片将骨骼和各种器官全都重叠在一起,往往难以辨认)现在也有了一整套数学方案。借助了精密设备收集射线穿透人体或核磁共振带出的信息力。以数学处理就能将人体各个削面的状况清晰地层现出来,需要了解哪个层面就可以调出哪个层面的图片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这样的例证很多很多。

在涉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涉及人类命运的紧要关头,数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入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候,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公布了两份重要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和《振兴美国数学—— 90 年代的计划》.两份报告都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有三个时期数学的应用受到特别重视,促进了数学的爆炸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许多新的强有力数学方法的发展……“由于苏联人造卫星发射的刺激,美国政府增加投入促进了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的使用扩大了对数学的需求”.在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关键时刻,由于采用数学方法破译日军密码,美国海军才能在舰只力量对比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歼灭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扭转整个太平洋战局。在关系人类命运的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几乎是整个反法西斯战线的后勤补给基地。到了反攻阶段,要组织跨越两个大洋的大规模行动,物资调运和后勤支援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刺激了有关数学方法的迅速发展。这期间发展起来并且在战后迅速普及到各个方面的线性规划实用数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数以千亿计的巨大效益。到了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迭人太空,震撼了美国朝野。意识到有关数学应用方面的差距,美国政府加大投入,促进了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的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数学有了空前的需求,刺激数学进入了第三个大发展的时期。

已经有了很多很多极有说服力的例证,说明无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是在涉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空前的需求,我们必须把握时机增大投入,加强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质,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6、比例美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

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功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功 能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 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 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 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 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数 学的美育功能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 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 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 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 美。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 方面:一、简单性。简单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数学的简单 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 应用的广泛性。例如,众所周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 式多么简洁规整,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1/2(a+b)h (a为上底,b为下底, h为高)中,当a=0时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a=b 时,变成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 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方法在数学中处处可见。其思维方法引入深思。二、和谐 性。各种自然形态,特别是动植物的生态以及人类的许多造物形态都有蕴含丰 富的数学关系,有丰富的对称美、和谐美。作为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 学,集中反映了这种美的特征。数学美的和谐性是指数学内容与结构系统的协 调完备和数学所表现出的均衡对称。三、严谨性。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 它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对错 分明,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 环节不允许有一句假话,即使错一个符号也不行。此外,数学结构系统协调完 备,数学图形美丽和谐,数学语言生动严密等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 如,极限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人们无法经历它的全过程,而极限理 论却使我们在推理想象中完成这个过程。对它所推出的结论的正确性人们确信 无疑,达到尽善尽美,令人陶醉的境界。数学美的这种严谨性,要求数学工作 者具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美德,这正是数学美的伦 理价值所在。四、奇异性。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 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例如,欧拉发现的复数 z=cosθ+isinθ=e(或i),当θ=π时得到e十1(或ie)=0把五个重要的特殊的数0、1、π、e、i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函数f(z)=x+yi在复平面内处处连续却处处不可导这一反例的构思多么绝妙!诸如此类,好似天工巧设, 出神入化,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数学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 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 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 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 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 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 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一) 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

什么是形式美法则

什么是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 3、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4、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那么,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论,时至今日,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和谐 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我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比如一组协调的色块,一些排列有序的近似图形等。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

慕课数学文化欣赏

华中农业大学 数学文化欣赏 在我们模糊的记忆里,数学是残缺的公式和零乱的图形,是课堂的催眠曲;然而,当您走进“数学文化欣赏”慕课,您会看到诸如2016=168+168+ 168+168+168+168+168+168+168+168+168+168,祝您12个月一路发,等等那些幽默风趣还带有浪漫色彩的数学世界,改变您对数学的认识,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的艺术殿堂! 课程概述 “数学文化欣赏”是面向所有专业大学生(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和社会公众开放的素质教育通识课。“数学素质”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数学文化欣赏》旨在为学生学完《大学数学》课程后,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目的是让当代大学生懂得数学不仅仅是科学的工具和语言、同时它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而对于一个大学生,这种精神和思维方式不仅是十分基本的,而且是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的,选学数学文化欣赏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课程是数学类课程,但在注重其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也注重趣味性和应用性;在各种有趣味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共同探索的氛围下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程组织教学的思路是:第一,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准绳,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第二,通过大量的数学史料和数学家轶事等,介绍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第三,根据需要适当的介绍数学知识,但不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对涉及的数学知识深浅适当,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以保证各专业学生都能听清听懂并有所收获;第四,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欣赏数学文化的同时了解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最终达到开阔眼界,热爱数学。 本课程先后被评为学校研究性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课程,2013年获得校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联合)。 证书要求 总评成绩60分至84分为合格,可获得合格证书;85分至100分为优秀,可获得优秀证书。总评成绩为百分制,按以下比例分配: 1.单元测验:客观题,占40%。 2.课程考试:期末将进行课程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占60%。 证书的形式包括有免费证书(电子版)和认证证书(包含可查询验证的电子版和纸质版2个版本),同学们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预备知识 微积分、线性代数等。 授课大纲 一、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大学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质,了解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作为文化的价值,巩固大学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

数学是美的

数学之美 数学是美丽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不在于华丽的外表,不在于精致的妆容,而在于它的文化韵味,它丰富的知识、精巧的方法、博大的思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培根眼里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海森堡则将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视为美的真谛。数学家阐述的语言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可以这样说:数学的美表现在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和奇异。 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家们对动植物的生长进行研究,发现总结了斐波那契数列;在美术艺术、建筑艺术中遵循的黄金比例;以及自然界中的分形几何等等,美好的事物中蕴藏着数学的奥妙。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也应该带领学生去领略数学的美,在小学阶段对数学美感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数学的简洁概括之美,数学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工具,它简洁、概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来解决。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公式、运算定律等,用简洁的字母,表示了复杂的数量关系,正是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之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公式和定律。 在教育教学中还要渗透数学的和谐对称之美,自然界五颜六色的花朵,精致的蝴蝶,展现出的是对称的美,雄伟的帕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还有许多的建筑都遵循着黄金比例,对称和黄金比例在服装、绘画、建筑等方面的运用正是数学美的又一体现。在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最后在教学中还应渗透数学的严谨之美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数学是严谨的,但绝不是冰冷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经历探求这些原理和结论的过程。从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到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让数学家走进学生的生活,用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伽里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描述时间的语言。让我们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之美,同时学会运用数学创造更多的美!

数学也是美的

数学也是美的 ——感悟《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 胡桥乡第一初级中学郎青梅 说起来惭愧,教了十几年的数学,但本身的数学知识非常有限,对数学的认识也非常肤浅。 本学期,数学组共读的书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我一看到她,就爱不释手。这本书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数学的魅力、数学与生活、艺术、经济等的关系。整本书通俗易懂,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说:数学教师要把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我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理念,我也相信广大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实践着。对于我来说,激发兴趣和教学内容之间,似乎隔着一座大山,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找不到之间的切入点。说白了,还是知识储备不足呀!尤其是课改以来,有了“预——探——展——清”的课堂模式,更加不知道如何融入“激发兴趣”。很长时间,为了迎合模式,把这件事丢在了一边,数学课上得枯燥无味。书中告诉我们:教师要包装数学知识,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不留痕迹的融合在一起。书中列举了很多和数学有关的有趣例子,这些例子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比如《西游记》中的数学知识,《刘三姐》中的数学知识等等。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过分的注重数学是思维的工具,以及数学知识的实用功能。忽视了数学的审美功能。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数学的美。数学的美有这几种: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突变美、奇异美、完备美、抽象美、类比美、统一美。并且通过举例子介绍,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悟美的存在。作为数学老师,首先自己没有感悟到数学的美,又怎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呢?以前,一直羡慕语文老师,整天和学生一起赏析名篇名著。说美的语言、写优美的文字、提升美的思想……就是老师也越来越美!我只是没有发现数学的美。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也要学会用诗一样的语言去分析,把学生带入美的境地…… 书中还介绍了精通数学和文学的大家,震撼了我。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是文学家也是数学家。唐朝伟大的文学家僧一行,研究天文和数学也很有成就。还有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等等都对数学有兴趣,有的甚至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像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德国数学家高斯、我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等等都精通文学。文学和数学原来是相通的。 书中还介绍了数学中的哲学思想,比如唯物辩证法思想、矛盾的转化、运动等观点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这本书使我对数学的方方面面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也提高了我的从教信心。也希望在学校的引领下,能读更多这样的书。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打造高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形式设计美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所谓规律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知道原则,是放之四海而咸宜动。它具有哲学意义,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设计 哲学。对所有应用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当然产业设计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哲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熟悉论以为:对立的同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它同 样适用于形式设计。但是形式设计不能原封不动的套用这个规律它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从形式美学角度出 发,相当于一般哲学而言,它的范围是有限的,没有一般哲学那样的广阔领域,同时它的研究对象的形态是静 止的,不比一般哲学那样无所不在和丰富多彩。因此它主要任务是研究静态形式下的各造型形式要素间的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互关系上面。即形式的对立表现在形式要素间的区别之中;而形式间的同一则表 现在形式间的联系之中。进一步说 , 即形式间的对立表现在形式间的相异关系中;形式间的同一则表现在形式 间的相同或相似的关系中。同时,在这个关系中,形式中的相异是尽对的,无条件的,(由于客观上形式诸 要素就是多样和相异的),而形式诸要素之间的同一则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如何使形式中诸要素成为 同一关系,就成为研究形式设计的主要题目了。 综上所述,概括地讲,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就是:形式诸要素间有机的异同整合。所谓有机,即要求形式设 计的构成必须有明晰的体系;同时要具有各构成要素间的异同关系。再进一步说 , 形式设计整合各形式要素间 的异同关系 . 可以说 , 构成完美形式设计的过程和手段就是靠这个办法实现的 .( 参看图例分析 ) 形式设计有哪些原则 ? 形式设计规律是指导总体设计的纲领 , 而设计原则是指设计过程的具体要领,他们之间是“纲目关系” , “纲举目张“这个“目”就是形式设计中必须遵守的三原则。 一、整体构想原则 当选定构成形式主题时,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宏观形式构成结构,且不可掉进对部分和细部的爱好和偏爱中往, 时时处处都必须念念不忘整体的设计观念。忽视整构想的主要倾向是设计的盲目性。往往是对某些局部感爱 好,以至越陷越深,喧宾夺主。另一中倾向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对有些局部设计的“靓点”与整体关系相背离 也舍不得割爱,这种习惯是最不应该要的。可以这样讲,任何设计只要整体把握好了,基本上就可以打70 分了,相反地,尽管你的局部乃至细部做的都很好,但与整体相对立这个设计最多能打 50 分。因此说整体构想原则是形式设计中必须牢记的重中之重。(图 1) 图 1 整体、局部、细部、关系简图 二、相反相成的原则 以往在说到形式美法则时,常称之为“同一而有变化”实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由于所谓变化并未反映哲 学上的对立同一中的对立概念,由于变化只是个量的概念,并未反映变化到什么程度,即没有反映质的转化。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数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容、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新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积累,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立足于新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致力于探究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学文化 引言 数学文化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主要包含数学的思想、语言、方法、特点及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等,即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数学。除此之外,数学文化还涉及数学史、数学教育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等。本文将对数学文化容展开分析,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一、数学文化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数学是具有独特文化的学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指引。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1]。其符号语言简单,思维方式独特,理性思维严谨,概括又抽象,不仅应用于教学中、生活中,更能促进人类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就是要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从高中新教材可以看出,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应发挥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既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更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二、教材对数学文化的诠释 数学文化对学生影响深远,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使学生形成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品性的提高。[2] 新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老师应将教学模块和数学文化结合起来,并给学生提供相关模块进行参考。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相结合,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站在文化的角度感悟数学。

对数学美的感悟

对数学美的感悟 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我们应当仔细地进行体验并感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狭义的意义上来说,有对称美、和谐美等。我主要给大家来介绍对称美。 对称美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 点:“美是和谐与比例”,对称美应是“和谐与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达·芬奇也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在美的分类上,它当属于艺术美——一种人为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遵循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会 美进行集中、概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具有社会美的内容,又具有自然美的形式。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如平行四边形、圆等;形式上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练习生物体结构,如衣服、裤子人体是轴对称的,揭示了对称美。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我们因此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ɑ+b)+c=ɑ+(b+c),通过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数学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我们应当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数学的美,这样会提高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浅谈对数学美的认识

浅谈对数学美的认识 1引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执著地追求美。但什么是美?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然而当我们聆听一首优美的乐曲,观看一幅精美的图画,或置身于幽雅的大自然中,我们便会全身心地感到愉悦,受到一种美的陶冶。 可是除了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外,人们是否想到科学也有美,数学也有美呢?有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很艰苦、枯燥无味,不存在什么美感的问题。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不得不学习数学。 数学果真无美感可言吗?否。古今中外有许多知名学者都认为数学是美的,并作过精辟的论述。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说:“美就是和谐,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宇宙的和谐是由数组成的,因而构成了整个宇宙的美。”提出了数的美的三段论。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脆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者音乐那种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只有伟大的艺术才能谱写的那种完美的境地。”这就道出了美的特殊性。 香港旅美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说:“数学家寻美的境界,讲求简单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因素都永远不会远离世界。”即数学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如果只在单纯知性和机械的层次上理解教育和知识的概念的话,那么美不是知识也是不可教的。因此如何欣赏和体会的问题不能用数学本身的方式――定义、公理、推论、定理的方式来回答,反过来应该问你自己究竟是怎么理解数学美和想怎样去欣赏它。这就激起一种主体的自觉,自动地去要求对数学的理论形式的极大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有了直观的洞见。这样美就成为了主体的自身之物,而在上面这个问题中,美还是一种外在物。单纯作为外在物的美是不存在的。 关于数学美论述,虽然说法不一,但由于各人的角度不同,所以可以相互补充。概括起来,数学美的主要内容包括:和谐美、简洁美、对称美和奇异美。 2数学美的主要特征 2.1和谐美? 统一,和谐,这是数学美的一个侧面。对称可以说是和谐的表现之一,但统一、和谐有更广泛的表现。? 数学的统一性,一般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平衡和一致。正如庞加莱在谈到数学的雅致感时所指出的,雅致感“是各部分的和谐,是它们的对称、它们的巧妙平衡;一句话,雅致感是所有引入秩序的东西,是所有给出统一、容许我们清楚地观察和一举理解整体和细节的东西。”统一性是数学结构美的重要标志,通常表现为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理论的统一,数学与其它科学的统一。

数学文化与欣赏教案

第一章 数学文化概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定义、数学文化课的开设方法、数学 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数学文化课的考核方式等等。 教学重点:数学文化课与一般数学课的区别 教学难点:数学文化课程中如何处理好数学和文化的关系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课件教学与讲解相配合 教学过程: 2序言 一、“数学文化”一词的使用 二、什么是“数学文化” 三、“数学文化”课的开设 四、“数学文化”课的上法 五、“数学文化”课的考核 2一、“数学文化”一词的使用 ?该词使用已有二、三十年; ?在中国,较早使用的是1990年 邓东皋、孙小礼等人编写的 《数学与文化》及齐民友写的 《数学与文化》; ?近七、八年这个词用得多起来。 ?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近年大大增加,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说 明许多人为着某种需要更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 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素养的内容、数学教育与数学教学的区别、数学文化的发展历程等等。 教学重点:数学素养的内容、数学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数学教育与数学教学的区别 教学课时:2节教学方法:课件教学与讲解相配合 教学过程: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的是一门有着丰 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 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 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 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了人类探索宇宙的 好奇心和对美妙音乐的冥想;有时甚至 可能以难以察觉到的方式但无可置疑地 影响着现代历史的进程。” ——M·克莱因

一、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 1、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聪明日益长进”。 2、数学教育: (1)以动态的观点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2)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重在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3)不仅仅是得到数学知识和技术,重要的是得到对事 物进行认识、推理、判断、运用的能力,以及认识客观 世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使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得到健全发展的 过程。 二、学生眼中的数学教育 老师眼中的数学与学生眼中的数学是 有区别的,学生眼中的数学并不是我们理 解的数学,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走 进学生的心中,理解学生的思维,应该站 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有 可能使我们的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 只有以学定教,才有高的教学效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找规律(2)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找规律(2)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7例3、例4,完成P87“做一做”,P89“练习二十”第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 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习题。 (1)师:观察前三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情预设】预设1:每组图形都由笑脸、心形、五角星和向日葵四个图案组成。 ◎教学笔记

预设2:每个图案沿顺时针旋转,移一个空位。 (2)根据发现的规律指名学生说一说空白格中各个位置上的相应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图形的变化规律,唤醒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2.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数列和数组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2)]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7例3(1)。 ◎教学笔记 师:观察两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情预设】通过观察图形,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 第一组图形的第一个由3个正方形拼成,第二个由6个正方形拼成,第三个由9个 正方形拼成,第四个由12个正方形拼成,每次正方形的个数增加3个。 第二组图形的第一个由11个正方形拼成,第二个由9个正方形拼成,第三个由7

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美学分割又称黄金分割,最早见于古希腊和古埃及。黄金分割又称黄金率、中外比,即把一根线段分为长短不等的a、b两段,使其中长线段的比(即a+b)等于短线段b对长线段a的比,列式即为a:(a+b)=b:a,其比值为0.6180339……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因此,0.618又被称为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长方形的本身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黄金分割的长方形组成,可以将这两个基本形状进行无限的分割。由于它自身的比例能对人的视觉产生适度的刺激,他的长短比例正好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因此,使人感到悦目。黄金分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绘画等各方面。 在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曾不同程度地借鉴并融汇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黄金分割也因此成为摄影构图中最神圣的观念。应用在美学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黄金分割率0.618排列出数列2、3、5、8、13、21……并由此可得出2:3、3:5、5:8、8:13、13:21等无数组数的比,这些数的比值均为0.618的近似值,这些比值主要适用于:画面长宽比的确定(如135相机的底片幅面24mmX36mm就是由黄金比得来的)、地平线位置的选择、光影色调的分配、画面空间的分割以及画面视觉中心的确立。摄影构图通常运用的三分法(又称井字形分割法)就是黄金分割的演变,把上方形画面的长、宽各分成三等分,整个画面承井字形分割,井字形分割的交叉点便是画面主体(视觉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最容易诱导人们视觉兴趣的视觉美点。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完整版)《数学文化赏析》mooc答案

第一章 一、多选题(共100.00 分) 1.以下关于数学的描述,正确的有(A B)。 A.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 B.数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科学 C.数学研究事物的物质属性 D.数学只是研究数的科学 2.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A B C)。 A.数与形是数学科学的两大柱石; B.数与形是万物共性和本质; C.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二者有密切联系; D.数与形是不同的事物,也没有关系。 3.下列运动或变换中,属于拓扑变换的有(A C)。 A.橡皮筋拉伸; B.电风扇旋转; C.纸张折叠; D.投影。 4.以下各选项属于数学的特点的有(A C D)。 A.概念的抽象性; B.公式的简洁性; C.推理的严密性; D.结论的确定性。 5.以下选项中,属于数学关注的内容的部分有(A B C D)。 A.一种对象的内在性质; B.不同对象的联系; C.多种对象的共性; D.一组对象的变化规律。 6.数学中概念或定义的形成主要是(A B C)的结果。 A.分类; B.抓本质; C.抓共性; D.推理。 7.按照结构数学的观点,以下对象属于代数结构的有(A C)。 A.加法运算; B.比较大小; C.乘方运算; D.数轴。 8.以下关于公理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 B D)。 A.公理之间应该相容; B.公理之间应该独立; C.公理需要证明; D.公理是数学理论正确性的前提。 9.以下推理形式中,属于合情推理的有(A B D)。 A.归纳;

B.类比; C.演绎; D.联想。 10.以下关于归纳推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B D)。 A.归纳推理是从个体认识群体的推理; B.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C.归纳推理是从一个个体认识另一个个体的推理; D.归纳推理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11.以下关于类比推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C D )。 A.类比推理是发散性思维; B.类比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C.类比推理是从一个个体认识另一个个体的推理; D.类比推理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12.以下关于演绎推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B C D)。 A.演绎推理是收敛性思维; B.演绎推理可以从少数已知事实出发,导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 C.演绎推理能够保证数学命题的正确性,使数学立于不败之地; D.演绎推理可以使人类的认识范围从有限走向无限。 第二章 一、多选题(共100.00分) 1.以下选项中属于数学功能的有(A B C D) A.实用 B.教育 C.语言 D.文化 2.以下哪些现象说明数学具有语言功能?A B A.用方程描述社会现象 B.用符号表示数和运算 C.逻辑推理 D.五线谱 3.数学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两条最根本原因包括(A C) A.数学的对象是万物之本 B.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C.数学方法与结论的可靠性 D.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与自然语言相比,数学语言具有以下优点(A C D) A.不会产生歧义 B.表达生动 C.表达简洁、清晰 D.内涵丰富 5.把数学看做一种文化,原因在于(A B C) A.数学是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智力成就

数学美的内容

数学美的内容 数学美有别与其它的美,它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动感的画面,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概念会有所发展,分类也不相同,但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 1、对称美 所谓对称性,既指组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 中国的建筑就很好的应用了数学的对称美,有许多的园林建筑都应用了这一点。 数学中的这种对称处处可见:几何中具有的对称性(中心对称、轴对称、镜象对称等)的图形很多,都给我们一种舒适优美的感觉。几何变换也具有对称性。 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 分析:在杨辉三角的图案中每一行的除了首尾的数字是1以外,其他的数字是左上角和右上角的数字的和。这样就构成了有规律的并且是成对称的形状的三角图案了。 集合运算中的下面两个公式的对称性也是极其优美的: C(A )=CA CB C (A B ) =CA CB 两个集合的并(交)的补集就是两个集合补集的交(并)。 数学的解题中也体现对称美: 例1、 解:原式=111111111×111111111 =12345678987654321 分析:等式的一边是九个1乘以九个1,另一边是九个数字的排列并且成对称的,结果也是九个数字组成的对称的结构,真是太出人意料了太美妙了 例2、0×9+1=1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11111 …………………

数学文化欣赏-浅谈个人选修《数学欣赏》感想

浅谈个人选修《数学欣赏》感想 浅印象里提起数学一词,对于我个人来说,数学就是一堆堆死板无活力的公式,像是一个个严肃的战士,需要各种证明来计算我们课本或者卷纸上的问题。幼稚园时候,数学就是数数,简单的计算,简单到用手指头就能计算出结果;小学时候,数学就是不停的计算鸡鸭鹅狗笼子里多少只脚的问题;初中时候,问题变得多元化,但是从此开始了更没有什么趣味的代数和几何,不停的计算来证明,得分。唯一的一点趣味也无了踪影;高中时候,数学变成了高数,每天脑子里的正余弦定理,一切依旧没了趣味;大学时候,学的依旧叫高数,只是名字由高中数学变成了高等数学,依旧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无意中选修了这门选修课,却让我收获了另一种看法,一改以往的印象,其实数学是需要欣赏的,数学有它自己的文化和趣味,并不是一门枯燥反反复复的计算。 关于数学我这样理解:数学,用公式的话来解释它就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现象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事新的猜想以及从何时选定的公式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虽然说,数学存在着各种逻辑与抽象的问题,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数学的没,数学的美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它的内在,数学的表面枯燥乏味,但是它的内在却是充满了乐趣。数学的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来探索,人们喜欢数学,探索数学,其实就是被数学的美吸引。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L.A.White)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M.Kline)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 课上我们看了个视频,名字记不住了,但是确实很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确实很重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无论哪个国家。这是人类的探索。 我们国家是一个数学大国,也是一个数学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听讲了几次课后,我觉得我收获蛮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漫游着,学习着,就像参观景点一般浏览了数学世界的

数学美的名人名言

数学美的名人名言 1、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法国) 2、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德国) 3、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别林斯基 (俄国) 4、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英国诗人济慈 5、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孟德斯鸠 (法国) 6、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爱迪生(美) 7、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8、充实之为美。——孟子富有生机就是美(威·布来克) ●端庄即至美,严肃乃极乐(威·沃森)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 ----(培根) ●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德国) ●扬帆的航船,全副武装的男人和腹部隆起的孕妇,是世上最美的三种景象(詹·豪厄尔) ●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 ●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朗吉弩斯) ●唯有不要我们操心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王尔德)

●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然而,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马·埃利奥特) ●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 ●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 ●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苏联) ●富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深奥(法朗士) ●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 ●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黑格尔)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 ●至善方能至美(拉丁语) ●美是善的标准语汇中的一部分(爱略特) ●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 ●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于人(普利什文) ●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苏格拉底)

要学好数学要勤于思索善于总结

要学好数学要勤于思索善于总结 由初中升入高中,每个新生都将面临许多变化,遇到许多困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以至学习成绩起落很大,甚至过去的尖子生,也可能变为后进生。为此,笔者结合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异同,对高一新生提些建议。 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拘泥于课本 学好数学,首先要让自己喜欢数学,欣赏数学,因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在于它的精妙。精,是指它的严格和精确,严格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计算的精细和精确。妙,在于神机妙算,在于思考联想,在于方法运用之妙。无论是高中数学还是初中数学,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的精妙,学会应用数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比初高中数学教材,初中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类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一定难度。高中数学重点分析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图形运动思想等,高中数学更讲究思想方法的运用,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高层次思索。相信当新生们一旦真正适应高中学习,学会数学思考后,考虑问题的视角将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 许多新生初中数学基础训练不扎实,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模糊,做题不是靠严谨的推理分析,而是靠猜测、碰运气,这些不良习惯将制约高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应用问题,很多新生不善于从问题的描述中提取数学模型,理解问题的实质。平时的学习,教材通过例题,教师通过举例,总结出几种标准化的应用问题类型,且有几套标准化的解题方法,这对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应用是有利的,但如果学得死板,也就成了一种形式的“八股”。因此,学习数学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拘泥于几个现成的框框,而要勤于思索,善于思考。 此外,不少新生的运算能力差,计算出错多。一般来说,数学解决问题最终是靠几个数字,所以精确计算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满足于方法会,计算错了也不在乎,这种思想要不得。 适应新环境,注意“两个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