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优秀课件1粤教版

十首战争诗

十首战争诗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整首诗并没有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通过没有家室,不能劳作,内心愁苦来反衬战争的罪恶。而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诗歌注入了一股缠绵、深邃、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遂为全诗诗眼。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归来,虽未战死沙场,苟全性命,家却已“松柏冢累累”,竟无一位存世的亲人!这样即便活下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一、概念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这类诗多以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为题材。 代表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高适,李益,李白,卢纶,常建。 二、常见意象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 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黄河、秋月、孤城、边关;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战马;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 常见乐器是: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 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时光飞逝,漂泊) 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 鹧鸪(离愁别绪,思乡怀归) 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 ) 燕子(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羁旅情愁) 雨(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 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 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 大漠(浩瀚无边)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海风、瀚海、楼兰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 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 《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优质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2、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2学情分析 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早年从军,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宁等地 ,自编从军诗50首。他的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书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 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从总体说,是中唐诗人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按内容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书写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有的抒发了从军报国、收复失地、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第二类:主要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并同情广大将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戍边无策和边将腐败无能。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 活动2【讲授】研习文本

边塞战争诗鉴赏

边塞战争诗鉴赏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一、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6、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黄

题材0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诗歌鉴赏常见题材过关演练

题材3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同步练习

6、边塞战争诗四首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就是( ) A、蓟.中作(jì) 单.于(chán) 塞垣.(yuán) B、隅.(yú)更.改(gēng)羌.笛(jiāng) C、窟.(kū)防御.(yù)沙烁.(shòu) D、薄.饼(báo)阴.火(yīng)胡虏.(lǔ) 解析:B项中“羌”应读“qiāng”;C项中“烁”应读“shuò”;D项中“阴"应读“yīn”。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就是() A、更吹羌笛关山月(一遍遍地吹) B、定远何须生入关(有何必要) C、长驱登塞垣(边塞的城堡) D、柏台霜威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解析:“塞垣"应解释为“边塞的城墙”。 答案:C 3、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军行(其一)》)(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蓟中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下曲》) 解析:对诗文的默写除要求背诵准确外,还要书写正确,如“萧"“窟”等字,不要与形近字混淆.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2)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3)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4)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4、对《从军行(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就是( ) 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写景就是抒情的铺垫与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解析: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与消极颓废情绪。 答案:D 5、对《蓟中作》分析有误的一项就是() A、诗一开始就抓住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浩阔壮丽的画面。 B、诗中感情的主流就是赞扬守边将士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 C、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策马”“长驱”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勾列出一名沙场英雄的形象。 D、诗的情感韵味浑厚,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有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解析:诗中感情的主流就是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 答案:B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2020高中高中语文 第1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6 边塞战争诗四首《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6 边塞战争诗四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诗句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00362027】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C.阴火浅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D.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C[“浅”应为“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那 ..金闺万里愁(无奈) B.每愁胡虏翻.(反复,叛乱) C.长驱登塞垣 ..(边塞的城堡) D.柏台霜威 ..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 C[C项,塞垣:边塞的城墙。] 3.下列对《从军行(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D[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4.下列对《蓟中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00362028】A.诗一开始就抓住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浩阔壮丽的画面。 B.诗中感情的主流是赞扬守边将士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 C.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策马”、“长驱”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勾勒出一名沙场英雄的形象。 D.诗的情感韵味浑厚,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有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B[诗中感情的主流是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春天悄悄来临,独立小桥,看十五明月高悬,河畔青草,堤上嫩柳,随着暖风拂袖,心中顿生丝丝惬意。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在现实中早已找不到丝毫痕迹。 C.杭州西湖风景天下闻名。在“曲院风荷”,我们吟诵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柳浪闻莺”,我们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情景。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生版)

高明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执笔:陈慧玲编号:GMSZYUWEN20181225 6《边塞战争诗四首》(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盛唐边塞诗,掌握其特点。 3、了解〈从军行〉中情景交融和曲笔的表达技巧。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 4、学习〈蓟中作〉中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报国无门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如何鉴赏边塞诗。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边塞诗 1.主要内容: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唐代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二)作家作品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科,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擅写歌行的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传世。 浪漫主义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传世。 诗风豪放明快的边塞诗人——李益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宪宗时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任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传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边塞战争类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2018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含答案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设计

《边塞诗》学案 执笔: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适用年级:高二授课类型:新课使用时间: 目标导学,明确要求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领悟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一)边塞诗的文学常识 1.边塞诗的特点及形成: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2.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其中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3.边塞诗思想主题可分为四类: (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奉献精神。如卢纶的《塞下曲》。 (2)表达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的思想内容。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以及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 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4)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4.边塞诗常用的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号角、战车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qì【字义】:1.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凉州、阴山、瀚海、受降城、玉门关,金河、西、轮台、龟兹(qiū cí)、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5.边塞诗体现的意境: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6.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卧. 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边塞战争诗》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科组梁娉 本节课,我以边塞诗为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然后再由课内到课外,从而多角度地感受边塞诗的风格与特点,突出了研读的主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首先,整体入手,理解诗义。我引导学生先从一组诗的整体入手寻找规律: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吗?在学生发现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后,让学生再一次读诗,说说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句中发现的。因为学生能发现这一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说明他们对诗已有大致的整体理解和感知。同时,在学生联系具体诗句的过程中,必然讲到“沙场、征战、黄沙百战穿金甲、破、将军、引弓”等字、词、句的意思,这比之以往“穿、破”是什么意思,这种从局部的字词理解入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轻松、有效。 然后,想象入境,欣赏积累。感受诗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画画来丰满古诗的意象。在学生对照注解自学古诗时,我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要能在脑子里出现画面。在检查学生时,我更注重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谈谈感受。如在《凉州词》的学习中,重点抓住了“欲”“催”进行对比进行想象:说说“欲”做什么?“催”着去做什么?猜想并体会将士们此刻的心情,从而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以及战争的悲壮;在《从军行》的学习中,则通过补充战场阴云的图片和玉门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想象“雪山暗”“玉门关孤”的画面,然后探究其中的原因,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接着抓住“穿金甲”与“终不还”的对比来感受将士们的豪迈气概。在想象画面后,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来升华感情。 最后,举一反三,积累提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几首诗的自主研读,不仅发现了这类古诗的规律和特色,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专题研读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在学生背诵时,进行适当的点拨理解。接着我又补充了《白雪歌送武批官归京》的录音诵读,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最后,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在课外多欣赏背诵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班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缀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 请缨:请求交给杀敌任务;自请从军报国 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汉书·终军传》) 斩楼兰:杀敌建功。 西汉时,西域小国楼兰国王受匈奴使者指使,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的使臣。汉傅介子自请出使大宛,使楼兰王谢罪,并趁夜幕率领士兵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大宛。 汉昭帝以后,楼兰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的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楼兰王十分贪财,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再请楼兰王赴宴,杀死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汉书·傅介子传》,又见于《汉书·西黄沙百战穿金甲 ——边塞征战诗

域传》)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边塞诗兴起原因】 1强大的边防 2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 4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 【边塞诗常见题材】 1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2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边塞诗常见情感类型】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边塞战争诗鉴赏(教师)(推荐文档)

边塞战争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熟悉边塞战争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2、掌握鉴赏边塞战争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过程: 1、朗读下列边塞诗,找出边塞诗的相关意象,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 3、边塞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4、思考以下题目,把握高考边塞诗的设题特点 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2(2005重庆卷):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例3(2006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例4(2007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021年高中语文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年高中语文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同步试题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 散曲选读》 【名句积累】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4.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7.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名篇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意: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yuán塞垣.潺湲.恒.河沙数 B.chànɡ惆怅.通畅.为虎作伥. C.hōnɡ烘.干轰.动哄.堂大笑 D.xuán旋.转晕眩.轩.然大波 解析:A项,“恒”读“hénɡ”;B项,“伥”读“chānɡ”;D项,“眩”读“xuàn”,“轩”读“xuān”。 答案:C 2.下列各项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羌笛潇条赤坂 B.铄石莫遣烽火 C.胡虏策马裹尸 D.海窟一偶金闺 解析:A项,潇—萧;B项,铄—烁;D项,偶—隅。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愁胡虏翻.翻:翻转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专题 顾名思义,边塞战争诗就是以边塞战争生活或边塞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边塞战争诗的题目中多带有“塞”“军”“征”等字眼,或常直接以《从军行》《关山月》《凉州词》等乐府旧题为题目。边塞战争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唐代之际,疆域广阔,边事增加,而边塞战争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初唐时文人多怀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杨炯在《从军行》中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忠贞卫国的壮志豪情。盛唐时的边塞战争诗大都壮丽豪迈,如王维在《少年行》中写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志士的万丈豪气跃然纸上。相较之下,中晚唐时期的边塞战争诗虽也不乏“誓扫匈奴不顾身”的昂扬激情,但大都夹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的悲壮之意。宋代时边塞战争诗歌则更多的带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如陆游在《书愤》中发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主要情感归纳 边塞战争诗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不同,他们笔下的诗歌也表现出不同的主题。 一.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用粗犷的笔触、奇特的想象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展现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有时还寄予了对征战之士的赞美。 三.表达久居边疆的愁苦之意,流露思乡思亲之情或抒发归家无望的万分悲痛之感。 四.描写连年征战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五.书法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六.表达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简易模板 抬眼看: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低头看: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向前看: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向后看: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表现手法:渲染、反衬、对比、用典、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 语言特点:奔放雄伟、慷慨激昂、气象雄浑、豪壮悲慨、委婉清丽 【例题演示】 出关①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四首》 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地听从一位教师的话,将我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来挥不出拳头,教练气急后几近歇斯底里的“出手啊,出手啊”的喊声狂风一样在我耳边呼呼刮过,但这只能让我把头缩得更低,背弓得更弯。最后,教练找到母亲,说明情况,并要求我退出训练。晚上,母亲问:“为什么总不出拳呢?”我告诉她,我的臂太短,总是打不到别人。就在这时,母亲平静地说了一句:“往前一步,臂就长了。”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使我彻底改变了一切。 微感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一、作者视窗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 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 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 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蓟中作》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是我国唐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 的时代精神。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 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 《塞下曲》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其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作品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是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的。 《塞下曲》:这首诗,引用前代名将典故,以高昂的情调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明了杀敌卫边必须要彻底的态度和决心。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羌.笛( ) (2)塞垣 ..( ) ..( ) (3)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