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风情集锦1

少数民族舞蹈风情集锦1
少数民族舞蹈风情集锦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凤凰灯--《湖北卷》

凤凰灯俗称"玩凤凰"、"凤凰舞",是流传在湖北省郧县十

堰市、丹江口市和武昌县,每年春节、元宵节表演。中国百姓

把凤凰视为古祥的瑞鸟,节庆中凤凰可以带来喜气。

凤凰灯的表演主要展现凤凰的"三爱"--爱静、爱花(牡

丹)、爱太阳。表演中,艺人与凤凰道具俨然融为一体:表现凤

凰静栖枝头时亭亭玉立,悠然典雅;发现牡丹时"开花"、"品花"动作如醉如痴,细腻传神; 仰视太阳时狂喜翻飞,动作热烈奔放。

凤凰灯道具制作绚丽精细,伴奏音乐古朴舒雅,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花灯舞蹈。

花鼓灯--《安徽卷》

花鼓灯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淮南、蚌埠市的凤、怀远、颍上等20多个市。它是一种在节令习俗活动中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包括舞蹈、歌唱、锣鼓演奏、武术和杂技。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体,包括大场、小场和鼓。大场是集体表演的群舞。小场是双人或三人表演的带有一定情节的舞蹈,它是花鼓灯的核心部分。鼓是融舞蹈、武术、技巧表演于一体,又具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形式。

每逢新春佳节,村村乡乡的花鼓灯班子竞相外出表演,有的庙会上出现十几甚至及十支花鼓灯班子,摆擂竞技,勾画出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

英歌--《广东卷》

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流传在广东省潮州、

汕头等地、盛行于普宁、潮阳两市。

英歌的表演队伍有36人(俗称36天罡)、72人(俗称72地

煞)、108人(好汉)之分。每人按想象中的梁山好汉形象,勾划

出具有鲜明潮汕风格的脸谱,为英歌的一大特色。

英歌的表演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种凤格:慢板英歌步伐稳健,动作幅度大,"醉"态突出,深重豪迈;中板英歌槌打丰富灵活,动作矫健有力、变化丰富;快板英歌东作快而不乱,快击快收,以快夺人

生活习俗舞

彝族"阿细跳乐"--《云南卷》

"阿细跳乐"意为"跳欢乐",是云南彝族支系阿细人和撒尼人生活习俗中喜爱的自娱游戏性民间舞。流传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宜良、丘比、陆良等。

舞蹈时,男舞者身背大三弦或吹竹笛边奏边舞,女舞者拍手相迎。人们时而围圈,时而两排相对。跳动时双臂拍甩自如,转身轻盈敏捷,整个舞蹈生动活跃,欢快激烈,深受人们喜爱。

白族"霸王鞭"--《云南卷》

"霸王鞭"舞是云南白族最有代表性、流传最广的舞蹈。除经常在传统的

民俗活动"绕三灵"、"闹春阳正月"、"田家乐"中表演外,还出现在建房嫁娶

或喜庆佳节之时。

白族"霸王鞭"舞历史悠久,在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的《绕三灵竹

枝词》中对其有详细的描述。白族霸王鞭舞打法丰富,套路繁多,是深受白

族人民喜爱的舞蹈形式。

德昂族"水鼓舞"--云南卷

"水鼓舞"主要流传在云南

保山市的德昂族、傣族村寨。每逢较大的宗教会期或节日庆典,

两族群众都要在佛寺广场或村寨之中欢聚跳舞。届时,水鼓、

象脚鼓、大小钹、硭被人们敲得金鼓齐鸣,热闹非凡。由于水

鼓大而重,所以舞者动作沉稳、节奏缓慢,形成水鼓舞特别的韵味。

傣族"孔雀舞"--《云南卷》

"孔雀舞"多在傣历六月遇新年(即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和重大宗较活动中表演。它是云南傣族流传广泛、较为古老的民间舞

蹈之一。傣族把孔雀视为吉祥的象征,跳孔雀舞正是为了表达人们对

美好生活的歌颂与追求。

黎族"打柴舞"--《海南

卷》

"打柴舞"又称"跳竹竿",广泛流传于海南省黎族聚居区。它

通过持竹竿者将长竹竿左右分合、上下起伏,来检验试图跳过若

干竹竿舞者的灵活与敏捷。舞蹈充满趣味,深受黎族百姓喜爱。

在黎族支系中,至今还流传跳"打柴舞"为逝者送葬的习俗。

他们认为,人活着在一个世界,死后,就要跳"打柴舞"欢送死者进入新的世界去。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少数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风情 建筑: 服饰:侗族没有文字,其文化靠口头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修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轨迹。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头帕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物。 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脚穿翘尖绣花鞋。妇女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小孩喜戴罗汉帽。帽子上镶缀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福禄寿禧等形象银饰。有的罗汉帽沿上层镶嵌十八罗汉,下层镶十八朵梅花。两鬓处分别装饰一个月亮,正中嵌有丹凤朝阳、双龙抢宝或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周围是彩

云和水波环绕,下面各嵌一只雄狮。 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由各种不同图案纹样组织而成的侗锦装饰在侗族服饰上,使侗族人民的审美物象由一般的自然性升华到艺术的创造性。侗锦长期与侗族服饰结合,使侗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更加明显。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

舞蹈教育论文

舞蹈教育论文 篇一:舞蹈论文的题目· 浅析舞蹈的本质及其意境· 探讨体育舞蹈的价值· 谈谈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谈如何创作出优秀民族舞蹈作品· 谈舞蹈创作的详细内容· 关于舞蹈创作的探讨·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谈谈舞蹈艺术· 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 谈舞蹈的结构和作品的意义· 舞蹈教学组合在提高教材训练价值中的作用(07-25) · 开放时代的舞蹈多样化 (08-24) · 少数民族舞蹈尚需不断创新(08-24) ·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08-24) · 以情动情,舞在其中(08-24) · 开拓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 (08-24) · 浅谈少儿舞蹈的创作(08-24) ·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08-24) · 少儿舞蹈要注意少年儿童的艺术特点 (08-24) · 大型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 (08-24) · 浅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08-24) · 《一千零一夜》北京永久谢幕(08-24) ·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08-24) · 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08-24) · 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态势 (08-24) · 新时期中国小剧场话剧舞台美术简论 (08-24) · 表现主义舞台美术(08-24) · 舞蹈的特质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08-24) ·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08-24) ·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08-24) · 论贾作光的舞蹈创作思想(08-24) · 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 (08-24) · 文化转型期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发展 (08-24) · 全球语境中的戏剧、舞蹈和性别 (08-24) · 试论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 (08-24) · 舞蹈编导法则在群众艺术中 (08-24) · 走向何方——我们眼中的中国舞蹈 (08-24) · 从中国舞考级浅谈少儿舞蹈的发展(08-24)· 舞剧《霸王别姬》新看点 (08-24) · 原创解 (08-24) · 舞蹈教学的重要方法:口传身授 (08-24) · 舞蹈因科技更富有魅力---数字舞蹈初探(08-24) · 对中学生舞蹈创作的思考 (08-24) · 看比赛有感 (08-24) · 舞蹈:洋为中用50年 (08-24) · 舞概念 (08-24) · 技巧会赢得冠军吗?(08-24) · 自谈舞蹈灵感来源(08-24) · 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08-24) · 当代文学中的舞蹈(08-24) · 现代舞离观众有多远?(08-24) · 《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 (08-24) · 关于中国当代舞剧创作问题的分析(08-24) · 世纪的舞步——百年中国舞蹈成就之一瞥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研究分析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作者:————————————————————————————————日期: 2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以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少数民族人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以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业发展为例,分析荔波县旅游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荔波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经济,特色旅游,黔南州荔波县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着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难以做到的,无与伦比。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汉族人民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这绝对的优势。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在艰难中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屹立风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纯洁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少数民族无价的文化,精神宝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多时候,人们在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自己。而往往保持着传统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这些旅客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的旅客涌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他们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黔南州荔波县发展旅游的条件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2431.8平方千米。总人口16.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4.51万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度适宜,是一个天然的温室。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荔波县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少数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中部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境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

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西北部的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摘要 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 因素。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影响因素发展 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 就像手势是印度舞蹈的特点,耸肩、抖胸、摆臀等夸张有趣的动作是非洲舞蹈的特点一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为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激烈奔放、勇猛刚毅的特色个性。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如:热情奔放、移颈动肩的新疆舞蹈;抖肩揉臂、欢快刚劲的蒙古族舞蹈等。繁花似锦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影响它们形成的共同的精髓元素。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八个。 一源自民间传说与图腾崇拜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还有一些与图腾崇拜有关——傣族舞蹈的孔雀情结,朝鲜族舞蹈鹤情结。 二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在意境创作上,热带的孔雀与北温带的鹤,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有关。 三民情习俗与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刀郎、赛乃姆,塔吉克族的鹰舞,彝族的烟盒舞等等,这些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民俗活动中来传承和发展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俗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继承。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 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 结 课 论 文

文化旅游发展到今天,我们很艰难说它起源在哪里,即使在我国早起文人骚客游历全国的这行为中,也不乏对各地文化的体验,出资他们笔下的文学作品就是最有力的佐证。若提到最早对“文化旅游”进行理论概括的就要归功于旅游文化比较早的欧美国家了。 在2004年欧洲旅游委员会与世界旅游组织发起的机遇文化动机的欧洲城市休闲旅游研究中,研究者根据需要确定了两个文化旅游的定义,它们分别是:城市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义,即人们处于获取新的信息与经验以满足其文化需求的目的,被目的地国家的城市文化所吸引物所吸引,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作的旅游。城市文化旅游的操作性定义:由于特别的文化吸引物的吸引,使人们离开惯常居住地所作的旅游,这些吸引物包括城市遗产地、艺术和文化展、戏剧等。 以上定义仅仅是基于城市文化旅游,但实际上,文化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像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表演、画展、参观遗产地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它也包含居住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彭热、服饰、习俗等,一级由此而产生的产品。 对于文化旅游来说,目的地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章台,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美食、语言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击等更具有吸引力。 在我国旅游业住不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想观光与休闲、度假、回忆等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之时,“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根基”这一定理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与汉文化并存的我国各少数民族文

化,其原始性、独特性、神秘性、完整性开始吸引众多旅游者的眼球。丽江古城旅游开发所形成的“丽江模式”,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成功典范。 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民族文化和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旅游业已经称为丽江的指挥组产业之一,但是丽江作为以纳西族文化委主题的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也出现了种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古城居住功能逐渐减弱,居民迁出,旅游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由于种种原因古城内古朴典雅的居民建筑被越来越多的宾馆、旅店、就把所代替。截止到2001年,古城内共有6269名居民,经营户1300多户。其中餐饮店144户,各种酒店客栈146户。现在古城内充满商机,处于上级为止的古城住户选择在新区购置新房,而古城内的老宅高价出租,仅出租电话那普一项,古城住户的收入就十分可观。在这,居民的生活也收到影响,游客随意进入院落进行拍照、玩耍,使得当地居民普遍觉得自己的基本权利收到了侵犯。若处于旅游旺季,古城内更是人满为患。游客通宵达旦的娱乐,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呗打破了,纷纷选择搬出古城。古城的纳西人办了出去,外地商人搬了进来。在新义街、光义街、四方街、新华街等经营旅游纪念品的街道中,除了经营服饰的铺面丽江本地人略占多数外,其他各种旅游纪念品经营者中外地商人占绝大多数。 古城居民迁出,外地商人迁入,使古城原有的社会网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纳西文化因子少了,形态各异的外来文化因子多了,古城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主要是由各个民族语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实践经验证明,旅游活动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说,要使得旅游与经济共同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长远的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恩施位于湖北的西部,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下,希望不断发现更偏僻的村庄的热潮下,恩施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媒介的民俗旅游业也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为山区,恩施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梭布垭是4亿多年前形成的地质奇观,以形态奇异的石林著称;恩施土司城村寨建筑尽显民族特色,集中体现了土家文化;咸丰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景点历史文化悠久;和着撒尔荷的音乐,跳着土家摆手舞,唱着“龙船调”,漂流在三峡源头的支流清江河上,徜徉在有“世外桃源”之城、“土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古寨“鱼木寨”,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而恩施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山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制约了该州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始的

少数民族儿童舞蹈视频大全

[标签:标题] 篇一:让本土少数民族舞蹈走进大课间 让本土少数民族舞蹈走进大课间 南屏小学陈红李亭翠 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它不但是一种形体艺术,而且是一种形体语言,它融合了人体动态造型的精华,对学生进行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有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形体造型,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临沧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艺术文化,我们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融入我校大课间,形成一套民族韵律操,既让大课间活动更丰富多彩,又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在这个活动中使我们优秀的少数名族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课间操少数民族舞蹈快乐锻炼兴趣传承 一、课间操现状分析 课间操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规定,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最稳定、最有保证的一项体育活动,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的,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培养学生正确身体姿态的一种易行的教材。课间操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发挥其特殊的功能,课间操的整体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及综合水平的体现。长期以来,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势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课后加强适量运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合理的运动负荷能使运动中枢神经细胞兴 奋,迫使学生上课时思维中枢神经细胞得到抑制,得到更好的休息。如按课间操的要领认真地做、用力地做、动作规范地做,使肢体的各个部位活动增大,心脏的搏动加快,呼吸加深,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在前两节课中积累的疲劳更快消除。这对调节学生身心、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等有非常大的作用。纵使课间操在开展过程中虽然学校经常采取检查、评比等措施进行整顿、治理,工夫下得不少,但总是作用不大,更谈不上根本好转。能否增加一些节奏明快、音乐感强、提高学生做广播操的兴趣,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将本土少数民族舞蹈韵律操融入大课间可行性和必要性 1、民族舞蹈韵律操的作用 韵律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既是健美身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又是竞技运动的一个项目。民族韵律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各个民族民间舞动作作为元素将民族舞与健身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的一项体育运动。民族韵律操是在民族舞蹈和健身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形成了一项独具特色的健身体系,具有快节奏、多变化、动作轨迹的增加、动作方向的非一致性以及运动之间的非同步运动的特点。民族韵律操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一项将西方的健身操与我国的民族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运动项目,这一运动将健身操科学的练习方式、欢快的节奏、时尚的韵律气息与民族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富有现代气息和深厚化内涵的健身方式。这个项目具有表演性强、观赏价值高、易于参与、锻炼效果好等特点,观赏和参与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愉悦身心,而且还可以领略到独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族文化越来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越受到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

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

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09年03月10日 10:45:54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是举世瞩目的。不必说诸子百家、皇城古都、古道雄关,单就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就能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其中,少数民族的舞蹈虽然只是我们丰富灿烂文化资源的沧海一粟,但却百花齐放,熠熠生辉,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品种丰富多彩,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所以许许多多少数民族舞蹈,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今天不但还愉悦千千万万的人们,而且还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的文化。 然而,在自豪之余,我们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是一个还未得到充分重视的问题。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讨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以巍山彝族打歌为例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认识。 巍山彝族自称"腊罗拔","拔"是人的意思,即"拉罗人"。"打歌"又称"踏歌",彝语为"阿克",是巍山地区流行最广的少数民族民间喜闻乐见的集体舞蹈。所谓:"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巍山彝族还有:"(人)会吃奶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打歌"的说法。真是,彝家人无论婚丧嫁娶、飘梁竖柱、吉庆佳节、山林庙会都要举行打歌。 巍山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清·康熙《蒙化府志》载:"宴会则踏歌跳舞。"《蒙化府志稿》:"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弥渡县志》(紧邻巍山县)记云:"境内有彝族二十余村,至迎神赛会,选材中宽广隙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是灯幡,下焚香火,夜间男女杂沓,聚众打歌。……当正月十四日,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火,次日又复来打歌。"《赵州志》也记载了祭铁柱庙领歌之俗。另外,巍宝山文龙亭存有一幅绘于清乾隆年问的《松下踏歌图》,绘记的可能是南诏蒙氏后裔打歌祭祖的场面。现存"踏歌图"的后山,仍为打歌场。大量史料证实巍山 打歌源远流长,由来已久。 当然关于打歌的起源在民间还有多种传说:相传在部落时期,一次彝家与傈僳发生了战争。彝家节节败退,被围困于一座山头上,眼看夕阳西下,彝家急中生智,在山丫口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转圈,手舞刀棍,口里齐声喊着"傈僳子你瞧着"(这是打歌调中的主要衬词),山下傈僳人见山头火光冲天,再听呼喊声,误以为彝家援兵赶到,慌忙退兵。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从此彝家便兴起了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马鞍山的老艺人左伟增(生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