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8—1995

前言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 临床表现

3.2.1 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 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 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 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 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 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4 处理原则

4.1 对病人的隔离

自发病后隔离40d,或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隔离30d。接触者观察21d。

4.2 对病人的治疗

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4.3 发生暴发流行的应急措施

4.3.1 对未接种百日咳菌苗的易感儿童应急接种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

4.3.2 与百日咳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可用药物预防。

4.4 百日咳的免疫预防

百日咳是一种可以用菌苗预防的传染病,对易感儿童实行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百日咳菌苗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按我国现行的免疫程序,儿童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初免,全程免疫3针,保护率可达90%以上,第二年再加强一针。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百日咳病原学诊断方法

A1 病原体分离

从病人鼻咽部采集标本或咳碟法分离病原体。

A1.1 标本的采集

A1.1.1 咳碟法

用咳碟法采集样品时,应在病人咳嗽时,将包-姜(Bordet-Gengou)二氏培养平板打开放在病人口前10cm处,使病人对准平板表面咳嗽数次,直接收集病人咳出的飞沫。然后盖好平皿盖送检。平皿暴露时间以15s为宜。

A1.1.2 鼻咽试子

由于百日咳多发于儿童,所以采样时,病儿的头部斜依于母亲的胸怀,母亲以双手固定病儿的头部,医师以右手执棉拭子,左手按病人的头顶部,使顶端稍向下弯的棉拭子自前鼻孔进入,沿下鼻道的底部向后缓缓深入,由于鼻道呈弧形,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外伤出血。待棉拭子顶端到达鼻咽腔后壁时,将棉拭子稍留片刻,以待反射性咳嗽,然后轻轻旋转一周,缓缓取出棉拭子。

A1.2 接种和菌种检定

A1.2.1 菌型

百日咳杆菌应为革兰氏阴性呈卵圆形短小杆菌,菌体长0.5~1.0μm。

A1.2.2 菌落

百日咳杆菌接种于包-姜二氏培养基37℃培养3~4d后其菌落呈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中央突起,边缘整齐,具有珍珠般的光泽,菌落周围有弥散性溶血环。

A1.2.3 生化及抗原特性

百日咳杆菌生化反应极不活跃,不发酵任何碳水化合物,不液化明胶,不产生硫化氢,不形成吲哚,不还原硝酸盐,不利用枸橼酸盐,氧化酶阴性,70%以上菌株触酶阳性。不产生尿素酶和苯丙氨酸脱氨酶。

百日咳杆菌新分离菌株有荚膜,毒力强,菌落光滑,称为I相菌。百日咳杆菌有6种凝集因子,1、2、3因子是主要的,籍此又可将I相菌分为三种血清型:1.2,1.3,1.2.3。血清型具相对稳定性,但可发生变异。血清型不仅在自然感染,在人工传代培养过程中也可发生变

异。

A2 皮肤坏死试验

A2.1 每次试验最少用健康家兔或豚鼠2只,每只家兔或豚鼠可同时试验数个菌株。

A2.2 将培养40~48h第三代或第四代20%羊血包-姜二氏培养基上的菌苔,混悬于缓冲盐水或生理盐水中。

A2.3 将菌液用灭菌脱脂棉过滤,测定浓度。

A2.4 用生理盐水将菌液稀释成4×10(上标始)8(上标终)/mL及2×10(上标始)8(上标终)/mL 二个浓度。

A2.5 试验前一天将健康家兔或豚鼠先行脱毛。

A2.6 注射前用75%酒精消毒,再用小试管蘸色素印在脊柱两侧、每只家兔可试验4个菌株。A2.7 每个圈内皮内注射0.1mL,拔针时要在皮内稍稍扭转以免菌液流出。

A2.8 注射完毕要做好记录。

A2.9 注射后48~72h观察坏死情况,并量坏死的大小。如两只家兔有一只注射4×10(上标始)8(上标终)个菌,注射部位出现坏死即为阳性。

A3 免疫荧光法检测百日咳杆菌(直接法)

A3.1 原理

将已知百日咳抗血清用化学方法结合荧光色素制成荧光抗体,以此来浸染固定在玻片上的未知细菌,若为相应细菌,则两者结合面留在玻片上,不被缓冲液所冲掉。在荧光显微镜下有荧光出现。

A3.2 材料

A3.2.1 荧光抗体

用前按说明书要求以pH7.3磷酸盐缓冲盐水进行稀释,4℃冰箱保存备用。

A3.2.2 pH7.3磷酸盐缓冲盐水

氯化钠8.5g

磷酸氢二钠1.07g

磷酸二氢钠0.39g

蒸馏水1000mL

A3.2.3 荧光显微镜

A3.2.4 其他材料

0.8~1.2mm厚载玻片。0.17mm厚的盖玻片。甘油缓冲液(90mL分析纯甘油加10mL pH8.2磷酸盐缓冲液),镜油可用液体石蜡代替。

A3.3 方法

A3.3.1 用接种环将待检标本涂布于玻片上,大小约1cm(上标始)2(上标终),火焰固定,用蜡笔将标本圈起。

A3.3.2 将稀释的荧光抗体加在标本上,置湿盒,放37℃温箱30min。

A3.3.3 取出玻片,用滴管吸取3~5mL磷酸盐缓冲盐水将标本上荧光抗体冲洗,再依次浸入盛有磷酸盐缓冲液三个缸中浸泡,每缸3~5min,并不时振荡。

A3.3.4 干燥、封载、镜检。

A3.3.5 为使结果正确,还需作以下对照:

a)标本阴性对照:标本不加荧光抗体只加磷酸盐缓冲盐水。

b)阳性对照:荧光抗体加在已知阳性菌株标本上。

c)封闭试验:将标本先加未标记的同样抗血清作用30min,充分洗涤后再加标记抗体染色,若是阳性标本,应无特异荧光。

d)标本加正常未免疫的标记抗体,结果应无特异荧光。

A3.4 结果判定

A3.4.1 荧光的强度和形态学的特征

++++:菌体显著膨大,黑心清楚,荧光明亮。

+++:菌体膨大,黑心清楚,荧光明亮。

++:菌体稍膨大,形态清晰,有黑心,荧光较弱。

+:菌体不膨大,形态不清楚,荧光微弱。

-:细菌无荧光。

A3.4.2 判定标准

阳性:细菌荧光在“++”以上,在片上可看到分散或成堆出现形态典型的细菌。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为阴性。

附录B

(提示的附录)

百日咳血清学诊断方法

B1 百日咳试管凝集试验(半量法)

B1.1 原理

细菌、红血球及其他颗粒性抗原,加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在有适当的电解质存在时,经一定时间作用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利用这种现象进行已知抗原定量测定相应抗体或已知抗体测定抗原等方法就是定量凝集试验。

B1.2 材料

B1.2.1 百日咳I相标准血清

效价为1∶12800。

B1.2.2 百日咳菌液

菌液的凝集效价应达到I相标准血清的效价的一半以上。菌液浓度定为2×10(上标始)9(上标终)/mL。

B1.2.3 0.85%生理盐水

B1.2.4 待检血清

患者耳血或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后进行测定。

B1.2.5 凝集管及试管架

B1.2.6 刻度吸管(1mL、5mL、10mL)

B1.3 试验方法

取待检血清0.1mL+0.4mL生理盐水,稀释成5倍,然后依次倍比稀释即为1∶10,1∶20,1∶40,1∶80,1∶160等,每管0.25mL。并加入2×10(上标始)9(上标终)/mL浓度的百日咳菌液,每管0.25mL。充分摇匀置35℃过夜,次日取出后,室温放置1h观察结果。

每次试验时要设阴性对照管,即百日咳菌液加生理盐水,设阳性对照管,用一排试管,采用百日咳I相标准血清,按已知效价进行稀释,然后每管加入百日咳菌液和试验组相同条件观察结果。

B1.4 结果判定

+:管内液体混浊,少量凝集块沉于管底。

++:管内液体半澄清,部分凝块沉于管底。

+++:管内液体不完全澄清,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

++++:管内液体完全澄清,凝集块全部沉于管底。

若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对确诊病例很有意义。

B2 微量凝集试验(血凝板法)

B2.1 材料

B2.1.1 百日咳I相标准血清

效价1∶12800。

B2.1.2 待检菌液

菌液效价应达到I相标准血清效价之半,菌液浓度为3×10(上标始)8(上标终)~4×10(上标始)8(上标终)/mL。

B2.1.3 稀释液

0.85%生理盐水。

B2.1.4 U型孔血凝板8排×12孔。

B2.1.5 可调微量移液器

B2.1.6 多孔道加样器

B2.1.7 35℃~37℃恒温箱

B2.1.8 冰箱

B2.1.9 微型振荡器

B2.1.10 带盖搪瓷盘

B2.2 试验方法

B2.2.1 取标准血清0.1mL加入9.9mL生理盐水,稀释成100倍。

B2.2.2 在U型孔血凝板上,第1孔不加盐水,第2孔至第10孔分别加入0.025mL盐水,第12孔也加入0.025mL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孔。

B2.2.3 用微量加样器向第1孔及第2孔各加0.025mL 100倍稀释的标准血清。

B2.2.4 用多孔道加样器从第2孔开始倍比稀释至第10孔。

B2.2.5 将稀释好的血清每孔加入每毫升含3×10(上标始)8(上标终)~4×10(上标始)8(上标终)菌体的菌液0.025mL。

B2.2.6 用微量振荡器振荡3~5min。

B2.2.7 将血凝板放入下面垫有纱布的带盖搪瓷盘内,再放置于35℃培养箱内过夜。

B2.2.8 次日取出血凝板室温放置片刻后,将血凝板放在日光灯上面观察结果。

B2.3 结果判断

B2.3.1 孔底呈圆点状,菌体沉淀物同对照孔(一)。

B2.3.2 孔底无圆点状,菌体沉淀物呈微细凝集散在状(+)。

B2.3.3 凝集明显,上清液微浑浊(++)。

B2.3.4 凝集明显,上清液清晰(+++)。

B2.3.5 凝集呈块状,上清液清晰(++++)。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咯血的临床诊疗指南

咯血 【概述】 咯血系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咳出。 因其病因繁多,临床分类也不一样,通常可以按以下方法分类: (一)按解剖部位分类 1.气管支气管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管支气管结核、支气管结石、支气管癌、支气管腺瘤、外伤、支气管内异物等。 2.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真菌病、肺寄生虫病(阿米巴、肺吸虫、肺棘球蚴病)、肺转移瘤、肺囊肿、肺尘埃沉着病、肺隔离症等。 3.心血管疾病:肺梗死、肺淤血、肺动脉高压、肺动静脉瘘、单侧肺发育不全、二尖瓣狭窄等。 4.全身性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 syndrome)、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替代性月经等。 (二)按病因分类 1.感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如结核;非特异性感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原虫等引起感染。 2.肿瘤良性、恶性;后者又可分为原发或转移性肺癌。 3.支气管—肺和肺血管结构异常支气管肺囊肿,肺隔离症,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等。 4.血液病各种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5.免疫性疾病肺损伤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Wegener's肉芽肿等。 6。物理因素外伤等。 如从发生频率高低看,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肺脓肿等。此外,虽经详细检查仍有20%的咯血者病因始终难以明确。 【询问病史时应详细了解】 1.咯血发生急缓,咯血量、性状,是否同时咳痰,是初次还是多次,咯血前有无喉痒等。 2.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疼、咳嗽、痰量、痰性状、胸闷、出汗、恐惧、呼吸困难、心悸、与月经的关系等。 3.个人史和既往史结核病接触史、吸烟史、职业史、呼吸系统疾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史、传染病史、外伤史、其他系统疾病史等。 【体检】 观察咯血的量、性质、颜色,病人一般状态(特别是BP、P、R、HR), 神志,有无贫血,皮肤颜色,出血点,皮下结节,淋巴结大小,杵状指,呼吸频率,肺内呼吸音变化、有无哕音,心脏杂音、心率、心律,肝脾大小,下肢水肿等a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 1.三大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及其动态变化,血小 板计数,尿检中有无红、白细胞,大便潜血等。 2.凝血功能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di- mer等。 3.痰检查痰找抗酸杆菌、瘤细胞、肺吸虫卵、真菌等,痰培养。

百日咳诊断标准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言 【GB 15998—1995】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史 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临床表现 3.2.1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实验室诊断 3.3.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临床诊断病例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生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而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于2005年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指南制定以来,对国内的临床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很多专家及同行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掼,及时反映国内外咳嗽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对2005版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修订。 一、咳嗽的分类 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8周。咳嗽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不同类型的咳嗽病因分布特点不同。慢性咳嗽病因较多,通常根据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分为二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能缩小咳嗽的诊断范围,提供病因诊断线索,甚至得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经验性治疗,或根据现病史选择有关检查,明确病因。 1、询问病史:应注意咳嗽的持续时间、时相、性质、音色,以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体位影响、伴随症状等。了解痰液的数量、颜色、气味及性状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询问咳嗽持续的时间可以判断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咳嗽,缩小诊断范围。了解咳嗽发生的时相亦有一定提示,如运动后咳嗽常见于运动性哮喘,夜间咳嗽多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 A)和心脏疾病。痰量较多、咳脓性痰,应考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常咳白色黏液痰,以冬、春季咳嗽为主。痰中带血或咳血者应考虑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的可能。有过敏性疾病史和家族史者应注意排除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相关的咳嗽。大量吸烟和职业性接触粉尘、化工物质也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有胃病史的患者需排除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related chronic cough,GERC)。有心血管疾病史者要注意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引起的咳嗽。高血压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 2、体格检查:包括鼻、咽、气管、肺部等,如气管的位置、颈静脉充盈、咽喉鼻腔情况,双肺呼吸音及有无哮鸣音和爆裂音。查体若闻及呼气期哮鸣音,提示支气管哮喘;如闻及吸气期哮鸣音,要警惕中心性肺癌或支气管结核,同时也要注意心界是否扩大、瓣膜区有无器质性杂音等心脏体征。 3、相关辅助检查:(1)诱导痰检查:最早用于支气管肺癌的脱落细胞学诊断。诱导痰检查嗜酸粒细胞增高是诊断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的主要指标,常采用超声雾化吸人高渗盐水的方法进行痰液的诱导(附件1)。(2)影像学检查:建议将X线胸片作为慢性咳嗽的常规检查,如发现明显病变,根据病变特征选择相关检查。X线胸片如无明显病变,则按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进行检查(见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胸部CT检查有助于发现纵隔前

百日咳患儿护理查房

百日咳患儿的护理查房 病情介绍 患儿女古丽 10个月哈萨克族于2011年2月7日 17:30以“百日咳”由呼吸科转入我科。首测体温38℃脉搏132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90/60mmHg 母诉“阵发性咳嗽十余天”。家长代述:患儿于十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不伴有喘息,咳嗽时粘痰,较剧烈,为阵发性咳嗽。在家中给予口服止咳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咳嗽症状未见好转,就诊于当地医院,静点治疗三天(药物不详),咳嗽症状未见好转。后就诊于友谊医院住院治疗五天,期间给予头噻及利巴韦林抗炎治疗,效果欠佳,出院两天后咳嗽仍较明显。故于2011-2-5来我院就诊,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改变。故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住呼吸科。查体:呼吸平稳,神志清,精神尚可,咽部充血,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无皮疹,瘀点及瘀斑,无水肿。双肺可闻及少许痰音。在住院期间频发阵发性咳嗽,咳嗽时剧烈,有白色粘性分泌物从口鼻涌出,口周及面色明显发绀,立即给予吸痰处理,并拍背排痰,口周及面色渐转红润。并报一级护理,病重,禁食。2011-2-7请感染科会诊后确诊为“百日咳”故转入我科继续隔离治疗。转入我科后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苍白,全身皮肤粘膜、口唇及双眼睑结膜略苍白,体温中度热,波动在38.7℃左右。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换气时有鸡鸣样音,咳嗽剧烈时有呕吐,口周及面色发绀,咳嗽时间长约5分钟。咳嗽消失后缓解。无气喘,无鼻塞流涕,无气憋,报一级护理。 患儿于2011-2-9结合患儿症状体征及病史,诊断1.百日咳 2.支气管肺炎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度)。患儿咳嗽剧烈,痉挛明显,咳嗽时发绀,屏气,以致窒息等。故报一级护理病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及刺激后引起窒息的发生,反复告知患儿病情及喂养方法。目前治疗百日咳杆菌对大环酯类药物敏感,能渗进呼吸道分泌物中达到有效浓度,故给予阿奇霉素和头孢三代头孢噻肟钠抗感染,雾化吸入化痰解痉减轻症状,异丙嗪口服镇咳。 目前情况:患儿现神志清,精神一般。呼吸平稳,体温仍有发热,面色苍白,全身皮肤黏膜苍白,双眼结膜苍白略浮肿,睑结膜有充血。剧烈咳嗽较前减轻,痉挛较前缓解,咳嗽次数减少,咳嗽持续时间减短,鸡鸣样音消失。咳嗽时呕吐较前减少。继续给予抗炎、雾化对症治疗。 一、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17.73×.109/L;淋巴细胞:75.6%;血红蛋白:82g/L 2.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改变 二、护理诊断 针对该患儿提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如下: 1.有窒息的危险: 相关因素:1.与患儿痉挛性咳嗽有关;2.与呛奶和呕吐有关; 预期目标:1.家长能表述窒息的表现;2.护士能及时的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护理措施: 1)与家长一起评估引起窒息的危险因素及表现。 2)密切观察患儿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及咳嗽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将抢救车,抢救器械(吸引器)放于患儿床边,以备抢救时使用。 4)患儿出现窒息时,应沉着冷静、动作敏捷。立即将患儿置于俯卧位,将臀部抬高,手呈背隆掌空状扣背,使呼吸道分泌物能及时排出体外,必要时立即给予吸引器将分泌物吸出。5)遵医嘱给予间断低流量吸氧(1L/min)缓解紫绀等症状。 6)护理人员应将操作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7)患儿因窒息引起心脏骤停时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并及时评价效果,并给予进一步生命支持。

大蒜药用研究新进展与临床应用

大蒜药用研究新进展与临床应用 摘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蒜具有抑菌、抗真菌、抗阿米巴原虫、杀阴道滴虫、杀精子、降血脂、强心降压、抑制血小板、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及延缓衰老、抗病毒、抗癌、保护脑组织、降血糖、保护肝脏、抗香烟诱变能力的作用。用于 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痢疾、疟疾、一百日咳、痈、癣、虫咬伤。 【关键词】大蒜药用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辛,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行滞气,暖 脾胃,消瘕积,解毒杀虫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抑菌、抗真菌、抗阿 米巴原虫、杀阴道滴虫、杀精子、降血脂、强心降压、抑制血小板、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及延缓衰老、抗病毒、抗癌、保护脑组织、降血糖、保护肝脏、抗香烟诱 变能力的作用。用于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癣、虫咬伤。 效验疗法 1.白喉:用去皮生大蒜,放入消毒皿中捣烂如泥状。取2cm×2cm消毒纱布垫 涂上蒜泥约1~2g,贴于患者双手合谷穴,绷带固定。经4~6h,局部可有痛痒 及灼热感,8~10h,表面出现水泡,用消毒针刺破拭干,涂以龙胆紫液,消毒纱 布包扎,防止感染。 2.百日咳:用20%大蒜浸出液(加食糖适量),5岁以上每次15ml,痊愈者占85%。一般服用3~4日,症状即见好转,痉挛性咳嗽和呕吐逐渐停止。 3.流行性感冒: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 100ml,37~38℃保留 灌肠,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1颗,分3次生食。 4.肠结核:第1疗程10日,用紫皮蒜25g/日3次;第2疗程20日,20g/ 日3次;第3疗程30日,15g/日3次;第4疗程12个月,10g/日2次。若用 白皮蒜,每疗程剂量加倍。均于进餐时一同服用。 5.细菌性痢疾:①灌肠法:大蒜10g(捣碎),加温开水 100ml,浸泡10min, 再加氢化可的松25mg,即成10%大蒜浸液。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垫高臀部,用12号导尿管,末端涂以石蜡油,接好灌肠液的注射器后,插入肛门15cm,将药液缓慢注入肠道,灌完后患者改右侧卧位,保留药液30min以上,日1次, 5次为1疗程。②口服法:去皮紫皮大蒜50g,捣碎后浸入38℃温开水100ml内 2h,然后用纱布过滤,加入半量糖浆。成人每次口服20~30ml,每次4~6h 1次,直至痊愈为止。 6.慢性结肠炎:用1%大蒜浸出液(生大蒜捣烂加生理盐水配成1%溶液,纱布过滤)100ml保留灌肠2h,日1次,20日为1疗程。 7.阿米巴痢疾: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 100ml(37~38℃)作保 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1头,分3次生食。 8.大叶性肺炎:大蒜糖浆15~20ml,每4h服1次。 9.念珠菌性肺炎:生蒜瓣切碎饭后温开水送服,每次6g,每日3次,辅以血 浆白蛋白支持疗法。5天至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等症状减轻。 10.化脓性软组织感染:感染切开或扩创后,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 0.25%~0.5%普鲁卡因溶液(1/3)冲洗脓腔,再用蒜液纱布条充填,次日换敷料。绝大多数经治疗1~2次后,脓腔与创面可完全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逐渐出现 肉芽组织,再用油纱布条交替更换敷料1~2次,即可愈合。 11.前列腺炎:用大蒜液5ml(含大蒜油15mg)作会阴部直流导入,每次20min,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8—1995 前言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 临床表现 3.2.1 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 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 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 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 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 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百日咳诊疗指南

百日咳诊疗指南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一)传染源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以发病第一周卡他期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幼儿发病率最高。母体无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给胎儿,故6个月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罕见。 本病发生于各世界各地,多见于温带及寒带。一般散在发病。 本菌自呼吸道侵入,依菌毛血凝抗原附着于纤毛上皮并在局部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及纤毛麻痹,呼吸道中粘液排出障碍,堆积潴留,堆积物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咳毕因出现深长吸气,急速的气流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发出高声调的吼声,即鸡鸣声,直至分泌物排出,剧咳方止。长期咳嗽,在咳嗽中枢形成兴奋灶,以致在恢复期或病愈后短期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和其他感染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病理变化可见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甚至肺泡周围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分泌物阻塞气管可出现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出血及神经细胞变性。 潜伏期2~20天,一般为7~10天。典型经过分为三期: (一)卡他期(前驱期)自起病至痉咳出现,约7~10天。初起类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3~4日后其他症状好转而咳嗽加重。此期传染性最强,治疗效果也最好。 (二)痉咳期咳嗽由单声咳变为阵咳,连续十余声至数十声短促的咳嗽,继而一次深长的吸气,因声门仍处收缩状态,故发出鸡鸣样吼声,以后又是一连串阵咳,如此反复,直至咳出粘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每次阵咳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达十数次至数十次,日轻夜重。阵咳时患儿往往面红耳赤,涕泪交流、面唇发绀,大小便失禁。少数病人痉咳频繁可出现眼睑浮肿、眼结膜及鼻粘膜出血,舌外伸被下门齿损伤舌系带而形成溃疡。成人及年长儿童可无典型痉咳。婴儿由于声门狭小,痉咳时可发生呼吸暂停,并可因脑缺氧而抽搐,甚至死亡。此期短则1~2周。长者可达2月。 (三)恢复期阵发性痉咳逐渐减少至停止,鸡鸣样吼声消失。此期一般为2~3周。若有并发症可长达数月。 (一)呼吸系统并发症肺炎最为常见,多为继发感染所致。痉咳可减轻,患儿出现高热、气促、紫绀及肺部罗音。其他还可出现肺不张、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肺结核患者再患本病可促使结核病变活动。 (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百日咳脑病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3%。严重痉咳引起脑缺氧、水肿、血管痉挛或出血。表现为惊厥或反复抽搐、高热、昏迷。恢复后可留有偏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其他如结膜下出血、脐疝、腹股沟和脱肛等 (一)流行病学对仅有卡他症状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者应注意询问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具有痉挛性咳嗽者,诊断多无困难。非典型病人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做出判断。

咳嗽的鉴别诊断--西医和中医

咳嗽的鉴别诊断 更新时间:2013-07-26 | 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自己认为本文从西医角度分析咳嗽种类) 1)持续性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前兆。这种咳嗽一旦开始就要两三个月才能痊愈,而且任何止咳药似乎都对它无能为力。 2)痉挛性咳嗽表现为剧烈性阵咳,咳嗽一声连着一声,一阵咳嗽可十几声到几十声持续相当长时间,咳时面部颈部憋的通红,呼吸受到影响,咳嗽暂停后常需深吸气,剧烈的咳嗽常引起声门痉挛,发生类似鸡叫的声音,持续剧烈的咳嗽常引起干呕,咳嗽一阵后稍安静段时间,又开始咳嗽,可引起儿童舌系带溃疡,眼结膜下出血,严重的因咳嗽时腹压增高而引起脐疝,腹股沟疝和脱肛,痉挛性咳嗽常见于百日咳,副百日咳及某些腺病毒感染。若有明显痉咳,外周血计数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分类均明显增高则根据这些特点可作出百日咳临床诊断。加之细菌培养阳性或血清学免疫学、PCR检查阳性可以确诊百日咳。 3)咳嗽时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可见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早期为轻度干咳,后转为湿性咳嗽,有痰声或咳出黄色脓痰,早期有感冒症状,如发热、打喷嚏、流涕、咽部不适。 4)咳嗽时无痰或痰量甚少称为干性咳嗽。可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早期肺结核、的胸膜炎等。 5)发作性指间断发生,不存在持续状态,发作性咳嗽是一种发作形式的描述,没有病因,所以没有任何意义,发作性咳嗽其实大多数是过敏性咳嗽。 6)变应性咳嗽多为病毒感染后迁延不愈又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并有过敏性因素参与。诊断标准:1 慢性咳嗽。2肺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检测阴性。3具有下列特征之一(1)过敏物质接触史(2)变应原皮试阳性(3)血清总IgE 或特性性IgE增高。(4)咳嗽敏感性增高。4排除CAV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EB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糖皮质激素或抗阻胺类药物有效。 7)犬吠样咳嗽,咳嗽声音如犬吠,多见于会厌、喉头疾患或气管受压,常见于小儿急性喉炎。小儿急性喉炎常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由于小儿喉部的解剖特点,喉腔狭小,喉软骨柔软,会厌软骨舌面、杓状软骨、杓状会厌襞、室带和声门下区粘膜下组织松弛,粘膜淋巴管丰富,发炎后易肿胀发生喉阻塞。小儿咳嗽功能不强,不易排出喉部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更使呼吸困难加重。因此,小儿急性喉炎的病情常比成人严重,若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 8)慢性咳嗽是指既往无相应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胸部体检和胸片都无异常发现,也就是排除了肺癌等器质性疾病,应用常规抗感染或镇咳治疗无效。此类患者最易被医生和病人自己所疏忽,慢性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常因诊断不清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频繁的咳嗽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咳嗽可能是哮喘的唯一症状,主要为长期顽固性干咳,

儿科诊疗指南(干货)

儿科诊疗指南 儿科诊疗规范 2018—3—19 1 / 78

肺炎 【概述】 肺炎(pneumonia)是指不同的病原体或其它 因素(如吸入羊水、动植物油和过敏反应等)所致的 肺部炎症,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气温骤变季节多见。根据病因分 为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真菌性、吸入性、过敏 性肺炎;按病理特点分为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和 间质性肺炎;按病程长短又可分为急性(病程<1 月)、迁延性(1~3 月)、慢性(>3月)肺炎;按感染发 生地点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 ed pneumonia,CAP)和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 italacquiredpneumonia,HAP)。......感谢聆听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以婴幼儿 多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病原以 病毒和细菌为主,引起不同年龄肺炎的病原不同,肺炎 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近年随着侵入性检查与 操作的增加,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性肺炎

有增加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感谢聆听 【病史要点】 1、询问发热、咳嗽、气急、青紫的发生,发展和加剧过程,了解发热程度、热型,咳嗽轻重,有无痰响和进食呛咳. 2、询问病后精神、食欲改变。有无烦躁、呻吟、萎靡、嗜睡和惊厥.进食减少程度,有无呕吐、腹泻。 3、院外诊断、重要检查和治疗情况,特别是所用抗生素种类及疗程。 4、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和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传染病史.有无呼吸道传染病接触史. 【体检要点】 1、测定体温、呼吸、脉搏。注意营养发育状况,精神和神志状态。 2、呼吸困难情况,有无喘憋、呻吟、鼻扇,点头呼吸和吸气性“三凹征”,有无口周、甲床青紫,面色青灰或苍白。尚须注意有无呼吸节律异常,尤其是小婴儿.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概述 在内科门诊,咳嗽是最常见的求诊症状,对患者工作、生活和社会 活动有负面影响,需要规范诊治。 按病程咳嗽可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每天痰量>10 ml ) o 根据X线胸片检查结果可将慢性咳嗽分为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Z即传统概念的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约10% ,可占国内呼吸专科门诊量三分之一左右,30-40岁年龄段最多,男女比例接近[123]。 二、病因学分析 (一)病因 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其次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或者为环境因 素或职业因素暴露。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PlC)Z其次为慢性咳嗽的亚急性阶段,少部分为迁延性感染性咳嗽。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X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和变应性咳嗽(AC),共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 国内以CVA最常见Z占慢性咳嗽病因的32.6% ,冥次为UACS和EB ,而GERC近年有增多趋势[4,5,6]。其他病因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等药物性咳嗽、支气管肺癌和心理性咳嗽等。少见和罕见咳嗽病因所占比例很少,但涉及病因繁多。 少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即使经全面检查和治疗,病因仍无法明确,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或特发性咳嗽Z近年来亦称之为"咳嗽高敏综合征"⑺。 (二)病理生理机制 咳嗽反射弧中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以及咳嗽中枢的任一环节受到影响,都可能导致咳嗽的发生。由于咳嗽反射传入神经分布较广 f 因此除呼吸系统疾病外,消化、心血管、耳鼻喉等系统的疾患也可引起慢性咳嗽。

中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19-1-15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目录 第一章血流感染 (2) 第二章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肺炎 (6) 第三章泌尿道感染 (9) 第四章手术部位感染 (11) 第五章骨关节感染 (15) 第六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8) 第七章心血管系统感染 (21) 第八章眼耳鼻喉口感染 (28) 第九章胃肠道感染 (32) 第十章肺炎以外的下呼吸道感染 (36)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感染 (37) 第十二章皮肤软组织感染 (39)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感染 (42)

第一章血流感染 一、分类: (一) 非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Non-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1. 原发性血流感染(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 2. 继发性血流感染(Secondary BSI) (二) 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二、定义及诊断标准: (一) 原发性血流感染(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 1. 定义:实验室证实的血流感染(laboratory-confirm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LCBI),并非继发于其他部位感染(特殊类型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肺部感染)。 2. 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其中标准1和标准2适用于所有患 者,标准3仅适用于年龄≦1岁的患儿。 1) 1套或多套的血液标本中检测出确定的病原体(NHSN常见的定植菌除外), 通过培养或非培养检测方法;且血中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参见继发性血流感染); 2) 至少有以下一种症状或体征:发热(>38℃)、寒战、低血压(收缩压 ≤90mmHg);同时至少2套不同时段采集的血液标本中分离出NHSN常见的定植菌(通过培养或非培养检测方法),且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 3) 对于年龄≦1岁的患儿:至少有以下一种症状或体征:发热(>38℃)、低体 温(<36℃)、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同时至少2套不同时段采集的血液标本中分离出NHSN常见的定植菌(通过培养或非培养检测方法),且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 说明:

肺部疾病诊断标准

肺部疾病诊断标准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依据:①、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咳嗽开始不重,呈刺激性,痰少,有时可伴哮鸣及气急;②、体查大部分无异常,偶可问及湿性啰音,支气管痉挛可闻及喘鸣音;③、胸部X线多数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少数无异常;血象可正常或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依据: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④、外周血象WBC >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不张、肺水肿、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疾病,可建立临床诊断。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肺部出现新发或进展性肺泡浸润影合并以下3种临床表现中至少2项(体温>38.0℃,WBC >10*109/L或<4*109/L,咳脓痰),同时排除其他基础疾病如肺不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肺出血、药物性肺损害、肺栓塞和ARDS后,可作出诊断。 4、支气管扩张症 依据:①、幼年有诱发支气管扩张的呼吸道感染史,如麻疹、百日咳

或流感后肺炎病史,或肺结核病史等;②、出现长期慢性咳嗽、咳脓痰或反复咳血症状;③、肺部听诊有固定性、持久不变的湿啰音,见杵状指(趾);④、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其中可见到卷发状阴影,并发感染出现小液平,CT典型表现为“轨道征”或“印戒征”或“葡萄征”,确诊有赖于HRCT。 5、临床诊断肺结核(涂阴肺结核)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临床诊断病例:①、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②、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结核菌素试验阳性;③、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抗结核抗体检查阳性;④、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肺外组织病例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者;⑤、3次痰涂片阴性的疑似肺结核病例经诊断性治疗或随访观察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者。 (临床诊疗指南) 菌阴肺结核的诊断(3次痰涂片及1次痰培养阴性的肺结核) 诊断标准:1、典型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2、抗结核治疗有效;3、临床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疾患;4、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5、痰结核菌PCR+探针检测阳性;6、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核病变;7、BALF检出抗酸杆菌; 8、支气管或肺部组织检查证实结核性改变。

重组BCG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重组BCG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徐昊 2012301060018 生基一班 摘要: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具有安全性高、热稳定性好等优势,以其为载体可构建重组卡介苗(recombinant bacille calmette-guerin,rBCG),rBCG 疫苗构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开发疫苗,以抵抗包括结核在内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本文主要对rBCG疫苗载体的发展、rBCG疫苗的免疫机制、以及在预防和治疗肿瘤、抵抗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卡介苗 rBCG 疫苗 Abstract: With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safety and high thermostability,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may be used as a vector for construction of recombinant BCG(rBCG). Recombinant BCG technology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gainst a var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ing tuberculosis(TB). The paper reviews the prospect of rBCG vacci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combinant BCG vector、the immune mechanisman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umors as well as bacterial,viral and parasitic infections. Key words:bacille calmette-guerin rBCG Vaccine 引言: 在现代医学中,疫苗作为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对消灭天花、控制脊髓灰质炎和阻断传染病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微生物疫苗种类包括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分子疫苗和DNA疫苗等,这些疫苗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副作用,因此尚需研究新型微生物疫苗。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一种活的减毒牛型大肠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主要用于结核病的防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将BCG发展成为多价疫苗载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将外源DNA有效引入分支杆菌,需构建大肠杆菌-分支杆菌穿梭表达载体,即将分支杆菌的噬菌体(TM4或L5)或其质粒(pUC18、pUC19或pIJ666)与分支杆菌质粒(pAL5000)重组,同时引入一种编码抗生素或汞抗性的基因作为筛选标记。这种穿梭表达载体含有分支杆菌复制起点(OriM)、大肠杆菌复制起点(OriE)、1个多克隆位点和1个筛选标记等,使重组DNA在大肠杆菌中操作,然后转化分支杆菌,通过自动复制或同源整合与基因组进行基因交换,从而在分支杆菌中稳定表达外源基因。(1)正文: 1、重组BCG疫苗载体的发展 重组BCG疫苗的发展是随着载体的发展而得以推广的。载体是重组BCG疫苗发展的关键因素。概括的说,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55年Rauzier等人从Myco-bacerium fortuitum中分离出质粒PALt5000,.并对其进行了测序,确定了质粒在分枝杆菌中复制的功能区oriM,为分枝杆菌染色体外表达外源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产生了第一代大肠杆菌一分枝杆菌穿梭载体,如pYUB12,但因分子量过大(12kb),缺少可用的单一限制性酶切位点,所以不适于作为外源基因在分枝杆菌中表达的载体。第二代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载体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1991年,Stover等人利用点突变技术消除了分枝杆菌复制子中不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0)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2、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