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

2011年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
2011年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痴呆治疗

作者:贾建平, 王荫华, 魏翠柏, 李焰生, 汪凯, 唐牟尼, 肖世富, 丁新生, 张振馨,张晓君, 张朝东, 杨莘, 陈晓春, 周爱红, 罗本燕, 徐江涛, 章军建, 彭丹涛,

蔡晓杰

作者单位:贾建平,魏翠柏,周爱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北京,100053), 王荫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 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 汪凯(安徽医科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 唐牟尼(广州脑科医院精神科), 肖世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 丁新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张振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神经内科), 张晓君(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 张朝东(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

内科), 杨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53), 陈晓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

和医院神经内科), 罗本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徐江涛(兰州军区乌

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 章军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 彭丹涛,蔡晓杰(卫生部北

京医院神经内科)

刊名:

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年,卷(期):2011,91(1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316363504.html,/Periodical_zhyx201114002.aspx

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 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 前言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通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师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本《指南》的起草委员会,包括来自全国各省市的50余名精神科临床及精神卫生预防管理的专家。老年期痴呆部分,还邀请神经科和老年科专家,参与编写和审稿。 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试行本,于2003年9月推出。承全国同道在试行中,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成为本《指南》修改和定稿的重要参考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竭诚期望大家在本《指南》的实施中,继续批评指正,使《指南》日臻完善。 张明园舒良 2006年9月

(完整word版)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医脉通2013-08-22分享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是我国第一部痴呆的中西医结合循证指南。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3次学术会议上,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教授对其中的血管性痴呆诊治部分做了解读。 痴呆流行现状 近年来,我国痴呆患病率明显增高。传统认为,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但目前数据显示,单纯血管性痴呆占仅所有痴呆的3%-5%,而混合性痴呆占比例较高。 我国目前大约有73.8%-93%的痴呆患者未被诊断。服药治疗的痴呆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21.3%,服用一线抗痴呆药物的仅2%,多数痴呆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VaD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2)认为有卒中和痴呆就可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3)认为在筛查痴呆时MoC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的敏感性优于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4)把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当成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此外,欧美指南很少引用中国的文献,其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并不适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制定了中国的痴呆诊治指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VaD的诊断标准有ICD-10、NINDS-AIREN和DSM-Ⅳ等,其中1993年Román等制定的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使用最广泛。它强调3个基本要素:(1)符合痴呆诊断,推荐ICD-10、DSM-Ⅳ和DSM-Ⅳ-TR诊断标准;(2)要有脑血管病的证据,推荐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证据;(3)两者必须有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中的一项:①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痴呆,②突然认识功能衰退,或波动性、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2000年DSM-Ⅳ-TR痴呆诊断标准:(1)发生多个认知领域功能障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记忆功能障碍;②至少同时具有以下认知功能损害之一:失语、失用、失认和执行功能障碍;(2)上述认知功能障碍必须严重到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而且与以往相比明显下降;(3)认知功能障碍不只是发生在谵妄过程中。 血管病证据强调:(1)梗死部位非常重要;(2)重视对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血管性痴呆包括6个亚型:(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占75% ;(2)重要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例如丘脑梗死;(3)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微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可伴出血);(4)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6)其他,如CAD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的中国化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的中国化 痴呆是以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率为7.8%,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病率为4.8%,占所有痴呆的60%~80%,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4.36倍,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使用的AD诊断标准如NINCDS-ADRDA、NINCDS-ADRDA-R、DSM-Ⅳ和ICD-10等都是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参考病史、精神状态、认知和心理学检查结果,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痴呆的疾病。这些AD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所以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亦有一定差异。选择何种诊断标准用于我国临床,除了考虑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外,重要且易被忽视的是它们在我国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应性。由此引出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即AD诊断标准的中国化。 1984年,McKhann等发表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准”,即NINCDS–ADRDA标准。该标准采用了纳入标准、排除因素和3个等级的可靠性,即“可能的”阿尔茨海默病(PsAD)、“很可能的”阿尔茨海默病(PrAD)和“明确的”阿尔茨海默病(DeAD)。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临床和与临床相关的病理资料。该诊断标准至今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AD诊断标准,筛查PrAD+Ps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和84%,且在评估者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随着与AD相关的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在诊断方面研究的进展,由法国Dubois牵头的国际专家小组对此进行了修订,于2007年发表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研究标准”,即NINCDS–ADRDA-R标准。该标准把情节记忆损害作为AD诊断的核心特征,并新增了生物标志物等支持性证据,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内侧颞叶(MTL)萎缩、脑脊液中Aβ42浓度下降、t-tau或p-tau浓度增高和PET的特殊图像。针对PrAD提出了“核心诊断标准”、“支持性特征”和“排除标准”,对于Pr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和93%,且具有很好的操作性。但该标准中情节记忆损害分界值受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如MRI和ELISA等在一般临床机构也不具备,且尚无全球统一的分界值供各国使用。此外,该标准未考虑日常功能受损作为痴呆综合征诊断的条件,与其他标准如NINCDS-ADRDA、DSM-Ⅳ、ICD-10等定义的痴呆综合征有所不同。为此,美国McKhann领导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工作组也对NINCDS-ADRDA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1年发表了新的AD诊断标准,即NIA-AA诊断标准。新标准提出了临床核心标准和研究标准。核心标准关注记忆表现和非记忆表现两方面的特征,研究标准则纳入了生物标志物。此外,新标准保持了延续性,即凡是符合NINCDS-ADRDA PrAD诊断标准者,也一样符合新的NIA-AA PrAD临床核心标准。综上所述,AD的诊断要素包含以下6个方面:①认知损害病史,且进行性恶化;②临床表现有记忆损害和非记忆损害症状;③客观的精神状态检查或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包括综合认知功能和(或)特殊认知区域功能的减退;④干扰了工作或日常生活能力;⑤最好具备一项及以上生物标志物,如结构影像学显示内侧颞叶萎缩或海马体积缩小,或功能影像学显示特殊脑区皮层葡萄糖代谢率下降和(或)Aβ沉积增多,或脑脊液中Aβ42降低和(或)tau蛋白升高;⑥无法用谵妄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并除外其他痴呆原因。 然而,由于受到资源和操作程序等因素的限制,无论新标准还是旧标准,它们提出的复杂的生物标志还不能作为广泛使用的AD诊断性筛查标准,神经心理学测评目前仍然是痴呆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正如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工作组主席McKhann所指出的:AD的诊断仍然是一个临床诊断。痴呆诊断主

中国痴呆防治指南

1.痴呆的概念 痴呆是指由于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通常多见于老年人群。痴呆究其本质是一种慢性临床综合征,而不是特指一种疾病或神经病理过程。痴呆除表现有定向、记忆、学习、语言理解、思维等多种认知功能损害外,多数病人还表现有行为异常。认知功能缺损和行为异常终将导致病人的职业及社会生活功能下降或丧失。痴呆的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第四位死因,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脑卒中。痴呆病程长,医疗和照料负担重,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都很高。因此,痴呆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卫生服务问题和社会经济负担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在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曾称老年期痴呆。现一般称65岁以前发病者为早发型AD,65岁以后发病者为晚发型AD,有家族发病倾向的称家族性AD,无家族发病倾向的称散发性AD。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痴呆的第二大类型。VaD曾被称为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在新的诊断分类系统中都已改称为VaD。 根据病损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痴呆有皮层性痴呆(cortical dementia)和皮层下痴呆(subcortical dementia)之分。皮层性痴呆以记忆障碍、失认、失用和失语等表现比较突出,而皮层下痴呆以思维、运动缓慢,人格和情感改变比较突出。经适当的治疗,痴呆的病损和症状能全部或大部分恢复称为可逆性痴呆(reversible dementia),否则称为不可逆性痴呆(irreversible dementia)。 本《指南》重点介绍AD的防治,兼顾其他痴呆的防治。 2.痴呆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已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痴呆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有关痴呆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可能是调查人群特点的不同,更有可能是方法学方面的差异所致。在痴呆中,AD和VaD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AD占所有痴呆的50%~70%,而VaD占所有痴呆的10%~25%。 2.1 国外痴呆的流流病学 欧美地区有关痴呆流行病学研究较多,Copeland等1992年报道了对利物浦1070名65岁及以上的社区人口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痴呆的年发病率为9.2‰,其中AD为6.3‰,VaD为1.9‰。Andersen等1999年报道了对丹麦某城市3346名65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结果,痴呆的年发病率为29.5‰,AD为20.9%o,而80~84岁年龄组年发病率为82.2‰。最近一项国际共识研究认为,全球每7秒钟增加1个新发痴呆病例。Lobo等2000年报道欧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群年龄标化的患病率为6.4%,其中AD为4.4%,VaD为1.6%。随着年龄的增长,AD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而VaD患病率随年龄增加不明显。巴西2002年报道的痴呆患病率为7.1%。古巴调查的患病率在7.76%~14.96%之间,较其他地区偏高,提示痴呆患病率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在亚洲地区,Yamada 2001年报道,日本65岁以上痴呆的患病率为3.8%,其中AD为2.1%,VaD为1.0%,其他类型痴呆为0.7%,AD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而 VaD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Suh 2003年报道韩国1037名年龄65~94岁老年人的调查,结果痴呆患病率为6.8%,其中AD为4.2%,VaD为2.4%,其他类型痴呆0.2%。Ankri 等2003年综述了Medline上的50篇文章,发现8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介于15%~40 9/6之问。Hebert 2003年估计2000年美国的AD患病人口为450万,其中年龄在65~74岁的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2015 版)5 大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2015 版)5 大要点一览 2016-06-04 20:16 来源:丁香园作者:郝永庆字体大小-|+ 6 月4 日,在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认知障碍疾病论坛」专场会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贾建平教授为大家解读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2015 版)。 会上,贾建平教授主要介绍了5 个方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更新认知障碍疾病诊断方法 1. 推荐脑脊液检查为痴呆患者的常规检查; 2. 结构影像CT 或MRI 是进行痴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 3. 有明确痴呆家族史的痴呆患者应行基因检测以帮助诊断; 4. 评估需更加完善。 更新认知障碍疾病诊断标准 1. 临床AD 诊断可依据1984 年NINCDS-ADRDA 或2011 版NIA-AA 提出的可能或很可能AD 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科研工作者或在有条件进行外周标志物检测地区,可依据2011 版NIA-AA 或2014 版IWG2 诊断标准进行AD 诊断;应提高对不典型AD 的诊断意识。 2. 按照中国2011 年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及2014 年Vas-Cog 发表的VaD诊断:神经专科医生有必要对FTLD 进行临床分型,包括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语义性痴呆和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症,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FTLD 神经病理学分类; 3. 有条件的医院对FTLD 相关基因变异进行检测,为诊断及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消息; 4. 推荐bvFTD的诊断使用2011 年Rascovsky k 等人修订的诊断标准; 5. 推荐临床使用2011 年Gorno-TempiniML等人对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和语义性痴呆进行的分类诊断标准; 6. 推荐2005 年修订版本的DLB 临床诊断标准; 7. PDD 诊断推荐使用2007 年运动障碍协会或2011 中国PDD 诊断指南标准; 8. PD-MCI 诊断推荐使用2012 年MDS 运动障碍协会指定的诊断标准。 新的治疗药物及新理念 1. 明确诊断的AD 患者可以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2. 中重度AD 患者可选用高剂量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作为治疗药物,但应遵循起始低剂量逐渐滴定的给药原则,并注意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明确诊断为中- 重度AD 患者可以选用美金刚与多奈哌齐、卡巴拉汀联合治疗,对出现明显精神行为症状的重度AD 患者,尤其推荐胆碱酯酶抑制剂与美金刚联合使用; 4. 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 5. PDD 非药物治疗推荐认知训练,合并抑郁症状非药物治疗推荐经颅重复磁刺激,药物治疗推荐多奈哌齐、重酒石酸卡巴拉汀,DBS 对PDD 的认知障碍无改善; 6. 额颞叶痴呆无有效药物治疗。 认知障碍疾病新概念 精神行为异常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L)的重要临床症状,应根据认知功能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日常能力的评估应尽量选用非运动依赖性日常活动问卷,对轻中度患者的疗效研究推荐使用VaDAS评估。 VCL 应全方位预防,尽早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血糖、血脂、肥胖),推荐戒烟,锻炼身体,调整生活方式(地中海饮食、规律运动、认知锻炼、参加社会活动)、干预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综合症、心脏病等)。 诊疗中心建设标准 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应成立记忆门诊或认知障碍疾病诊疗中心。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 (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为提高诊疗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及前沿资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治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南”)。

据一篇发表在2010年Lancet Neurol杂志的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转移能力方面,而非记忆力,“就是给人反应慢慢的一种感觉”,执笔专家彭丹涛教授解释道。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伴随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括约肌功能减退、步态不稳或僵硬、假性球麻痹等运动障碍,最终发展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2017年Clinical Science杂志发文指出,临床表现与损伤部位相关,如皮层下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但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为明确诊断,指南推荐采用适合中国居民的神经心理测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着重进行执行/注意功能的评估;并通过神经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还应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维生素B、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全文)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六):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前阶段 (全文) 近年来,来自携带遗传风险的人群和临床认知正常的老年人的荟萃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这一进程在临床诊断为痴呆的多年前就已经开始[1]。由于针对AD痴呆期的新药临床试验屡屡失败,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AD研究的重点应该转移到AD痴呆前阶段。 一、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 2011年在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制定的AD新的诊断标准中明确提出了AD临床前阶段的概念[2]。AD痴呆阶段是指AD病理生理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AD,而AD痴呆前阶段(pre-dementia stage)是一个新的概念,此阶段可有AD病理生理改变,无或有临床症状,包括临床前AD(preclinical stages of 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AD,MCI due to AD)。将临床前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合称为AD痴呆前阶段的意义在于:(1)与临床前AD 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的概念相比,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更容易理解,有利于唤起研究人员和公众对这一阶段的重视;(2)目前对AD的干预研究主要是前移至临床前AD和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都包含在AD痴呆前阶段的概念中。

临床前AD是AD发生的最早期,此期没有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或者仅有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主诉,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可通过脑脊液或影像学检查如PET淀粉样蛋白成像来诊断[3]。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临床前AD的概念和框架主要用于科研和药物临床试验,不宜用于临床诊断,一方面是目前临床前AD的诊断方法仍不成熟,另一方面临床前AD的患者只是进入了AD病理生理进程的早期,在患者的有生之年并不一定会发展为AD,如果冠以临床前AD的诊断,会引起不必要的压力和恐慌。二、AD痴呆前阶段的诊断 神经生物学和分子影像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在活体体内检测AD病理生理过程的方法,这包括Aβ在脑内的沉积、脑脊液中Aβ和tau 蛋白含量与修饰的动态变化等。这些变化已被证实出现于认知正常的老年人,并且表现出与轻度认知障碍和AD痴呆患者相同的模式。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正式提出了临床前AD的概念性框架和用于研究的标准[2]。该标准对临床前AD进行了分期,包括第一阶段,无症状脑淀粉样变的阶段;第二阶段,淀粉样蛋白阳性+突触功能障碍和(或)早期神经退行性变阶段;第三阶段,淀粉样蛋白阳性+神经退行性变的证据+极轻微的认知下降[2](表1)。该标准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前A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通过PET淀粉样蛋白显像上示踪剂保留增多和(或)脑脊液中Aβ42含量下降来追踪脑内淀粉样变,通过脑脊液tau或磷酸化tau水平增高、FDG-PET脑内AD样代谢减低以及特定解剖分布(顶叶后部和中部、后扣带回和后颞叶)的灰质丢失、海马萎缩来追踪早期神经退行性变。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三):痴呆的认知和功能评估》要点 痴呆是一种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认知功能可涉及记忆、学习、语言、执行、视空间等认知域,其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因此,对此类患者的评估通常包括认知功能(cognition)、社会及日常生活能力(daily activity)、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可以概括为ABC。其中,认知功能评估又涉及上述的多个认知域。 总体认知功能评估 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认知筛查量表,内容覆盖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和是空间能力。 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覆盖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空间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力和定向力等认知域,旨在筛查MCI患者。 三、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

由12个条目组成,覆盖记忆力、定向力、语言、运用、注意力等,可评定AD认知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治疗变化,常用于轻中度AD的疗效评估。 四、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包括记忆、定向、判断和解决问题、工作及社交能力、家庭生活和爱好、独立生活能力6个认知及功能域。 【推荐】 总体认知评估是痴呆诊疗的重要环节,尽可能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认知评估。(A级推荐) 推荐MMSE用于痴呆的筛查。(A级推荐) 推荐MoCA可用于MCI的筛查。(B级推荐) ADAS-cog用于轻中度AD、VaDAS-cog用于轻中度VaD药物疗效评价。(B级推荐) CDR用于痴呆严重程度的分级评定和随访。(B级推荐)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全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诊断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诊断方面,新的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治疗仍以改善症状、阻止痴呆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一、AD诊断标准 第一个国际公认的AD诊断标准是1984年发表于Neurology的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Alzheimer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Association,NINCDS-ADRDA)标准[1]。2000年更新的DSM-Ⅳ-R标准也广为使用。这两个标准都包括3个方面:(1)首先符合痴呆的标准;(2)痴呆的发生和发展符合AD的特征: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恶化;(3)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2007年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在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NINCDS-ADRDA诊断标准的修订版[2],即IWG-1诊断标准。新标准打破了既往AD排除性诊断模式,首次将生物标志物纳入AD诊断,并提出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强调情景记忆损害是AD的核心特征。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发布了AD诊断标准指南,即NIA-AA诊断标准。NIA-AA诊断标准进一步强调了AD疾病过程的连续性,病理生理进程在AD出现临床症状前15~20

中国简短认知测试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指南

中国简短认知测试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指南 认知测试至今仍然是痴呆诊断的首选方法,而简短的认知测试是病人体格检查的一部分而非诊断痴呆或发现病例。然而,至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此类指南。为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指南工作组(Alzheimer′s Disease Chinese Working Group on Guidelines, ADCWG),从2015年开始修订先前出版的《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并补充制定了一个简短认知测试的分类使用指南,旨在理清简短认知测试在痴呆诊断中的作用,提高痴呆的诊断率和准确性。 本指南在文献检索基础上,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再根据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FNS)2004年发布的神经系统疾病管理指南的编制指南中关于诊断性证据水平 分级标准确定证据级别(Ⅰ、Ⅱ、Ⅲ、Ⅳ);最后根据证据水平,给出推荐强度(A、B、C、D)(表1)。对于尚缺乏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则根据经验,将推荐意见表述为'专家共识'。本指南由ADCWG的执行小组完成初稿,经咨询小组修改,通过共识会议达成一致意见。简短认知测试包括多领域测试和单领域测试,多领域测试主要评估综合认知功能,单领域测试涉及记忆、执行、视空间、语言及处理速度等主要认知评估。它们各自的主要证据描述及推荐意见如下:

多领域测试1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MMSE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简短认知测试,也是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痴呆筛查、认知分级和终点结局的评估工具,几乎所有单领域测试的诊断性能或效度研究都以此为参照 标准。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自1989年至2014年9月关于MMSE的研究102项,来自美英加等30个国家的36 080例受试者中有痴呆患者10 263例。MMSE最常用的痴呆诊断界值(截断分数)为23和24分(44.4%),其次是25~26分(20%)。合并数据显示,MMSE对痴呆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敏感度为0.81(95% CI: 0.78~0.84),特异度为0.89(95% CI:0.87~0.9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诊断优势比为35.4,曲线下面积(AUC)为92%(95% CI:0.90~0.94)(Ⅰ类证据)。不过,由于所纳入的研究异质性较大,它们的诊断效度存在较大差异,MMSE的敏感度波动在0.25~1.00之间,特异度在0.54~1.00之间。但该研究没有对不同的诊断界值、诊断标准以及教育水平进行亚组分析,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MMSE对AD有较好的诊断性能,但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使用MMSE的传统界值(≤23分),分辨痴呆(n=307,AD占66%)、轻度认知损害(MCI)(n=176)及正常认知(NC)(n=658)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要点 痴呆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近日,由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指南写作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正式发表。指南的第一部分为“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对痴呆的临床诊断思路和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推荐。 临床诊断思路 主要分三个步骤: 1.确立痴呆诊断 对于既往智能正常,之后出现获得性认知功能下降(记忆、执行、语言或视空间能力损害)或精神行为异常,影响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且无法用谵妄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的患者,可拟诊为痴呆。 认知功能或精神行为损害可通过病史采集或神经心理评估客观证实,且至少具备以下5项中的2项:(1)记忆及学习能力损;(2)

推理、判断及处理复杂任务等执行功能受损;(3)视空间能力受损;(4)语言功能受损(听、说、读、写);(5)人格、行为或举止改变。 国际痴呆诊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R)。 2.明确痴呆病因 引起痴呆的病因很多,不同病因,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同。诊断痴呆后,要结合患者认知障碍起病形式、各认知域和精神行为损害的先后顺序及特征、病程发展特点以及既往史和体格检查提供的线索,对痴呆的病因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最终确定痴呆综合征的可能病因,尤其注意识别可治性、可逆性痴呆。 神经变性性痴呆多隐匿起病,呈慢性进展性病程;非神经变性性痴呆多急性起病,呈快速进展性病程。变性性痴呆若单纯表现为认知/行为异常,则考虑患者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AD)、额颞叶变性(FTLD)、路易体痴呆(DLB)等;痴呆叠加其他症状,如合并锥体外系症状则考虑是否为帕金森病痴呆(PDD)、DLB、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十一):非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治疗》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十一):非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治 疗》要点 痴呆是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除阿尔茨海默病(AD)外,其他常见原因和类型包括血管性痴呆(VaD)、路易体痴呆(DLB)、帕金森病痴呆(PDD)、额颞叶变性(FTLD),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系统性、代谢性、中毒性疾病导致的痴呆。治疗包括针对病因、认知症状和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三、其他治疗 【推荐】 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VaD 和AD伴脑血管病。(B级推荐) 中重度VaD可选用美金刚治疗。(B级推荐)

VaD治疗中需有效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A级推荐) 帕金森病痴呆和路易体痴呆的治疗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 三、其他治疗 【推荐】 推荐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PDD和DLB的认知功能和部分精神症状。(A 级推荐) 美金刚可用于治疗PDD和DLB的认知功能和部分精神症状。(B级推荐) 不推荐使用深部脑刺激术治疗PDD、DLB的认知症状。(B级推荐) 额颞叶变性及其他痴呆

一、额颞叶变性 二、亨廷顿病(HD) 三、正常压力性脑积水(NPH) 四、自身免疫性脑炎 【推荐】 FTLD、HD、皮质基底节综合征、克-雅病性痴呆尚无有效的药物推荐治疗,主要是针对行为、认知和运动障碍等的对症治疗。(专家共识)。 正常颅压脑积水可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但风险收益比需要做个体化评估。(C级推荐)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肿瘤治疗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的一线药物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多数患者,利妥昔单抗作为二线免疫治疗的主要选择,合并肿瘤患者应进行抗肿瘤治疗。(A级推荐) 其他代谢、中毒、感染类疾病导致的痴呆主要是原发病的治疗。(A级推荐)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九):中国记忆障碍门诊建立规范》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九):中国记忆障碍门诊建立规范》 要点 记忆门诊是一种新型化专病化管理的医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整合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医疗资源,规范认知障碍疾病的诊治流程和水平,对于痴呆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中心具备条件 一、记忆门诊人员 (一)医师或专科医师 1. 资质要求:(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神经内科、内科、老年科或其他相关专科;(2)完成了住院医师和神经变性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具有相关临床工作经验;(3)受过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理论知识和神经心理评估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 2. 职责:(1)负责记忆门诊日常工作的组织和管理;(2)负责记忆门诊患者的接诊,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安排随访计划;(3)负则建立认知障碍患者的诊疗档案;(4)协调和参加相关临床研究;(5)临

床医师能独立完成临床评定量表(如MMSE,CDR、ADL等);(6)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患者和照料者的科普活动。 (二)神经心理评估师 1. 资质要求:(1)具有医学、心理学或者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2)经过神经心理测量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认证;(3)通过伦理学培训,能保护患者、家属和照料者的隐私;(4)具有处理突发情况(患者激越、攻击、伤人、自伤等)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职责:(1)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与评估;(2)认知障碍患者测评结果的记录,在医师的指导下出具认知测评报告;(3)对记忆门诊患者的神经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归档;(4)协助医师开展临床研究,进行患者的临床随访。 二、诊疗室 诊疗室要求为独立诊间,适合单个医生坐诊与单人就诊,以便于问诊并减少不必要干扰。 诊疗室需配备必要的办公和诊疗设施。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轻度认知损害诊疗指南解读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轻度认知损害诊疗指南解读 时晶1,倪敬年1,田金洲1,王永炎2(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脑病科,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1ZX09302-00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心理疾病防治课题(2009BA177B09)、高等学校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B08006)和教育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创新团队(IRT0810)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变性病防治创新团队(2011-CXTD-21)等资助 通讯作者:时晶 Email:shijing87@https://www.360docs.net/doc/4316363504.html, 【摘要】 轻度认知损害是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过渡状态,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是痴呆二级预防关键环节。轻度认知损害的病因分类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转归,有利于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本文就2012年出版的《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之“轻度认知损害诊疗指南”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内容包括了轻度认知损害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以期对指南有更好的理解。【关键词】 轻度认知损害;指南;解读 【Abstract 】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 is a transient state between normal aging and dementia, a syndrome which can be caused by many diseases, and key object in dementia prevention. Etiological typing is usefull for both prognostic judgement in patients with MCI and choosing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t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CGD) were decipher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definiton,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d treatment of MCI. It’sexpected that it would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cent in CGD. 【Key words 】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Guideline; Explanation 由数十位中西医专家组成的中国痴呆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编著的《中国痴呆诊疗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已于2012年8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指南》综合现有临床证据对常见痴呆类型的临床评估、诊断和管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给出了明确的推荐使用意见。在该《指南》的预防部分,着重地论述了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的诊断和治疗。尽管没有肯定的预防方案可供推荐,但对提高临床医生对MCI 的认识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MCI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用于描述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但损害程度达不到痴呆水平的 诊断术语,指存在主观的、客观的记忆或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功能基本保留的个体[2],是正常衰老和轻度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与痴呆一样,MCI 是一个临床认知损害综合征,假定任何一种特定病因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 )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 ),在符合其特异的痴呆诊断标准前都将经历各自的MCI 阶段。 尽管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采用了不完全相同的MCI 诊断标准,结果均提示MCI 是发生痴呆的高危因素。老年人群(年龄大于65岁)MCI 的患病率在3%~19%,发病率为5~58例/1000人?年,向

2018版: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准(全文)

2018版: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 准(全文) 痴呆(dementia)是一种以获得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的综合征。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功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病程某一阶段常伴有精神、行为和人格异常。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DSM-Ⅴ)中痴呆被描述为"神经认知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中痴呆的诊断需根据病史询问及神经心理检查证实智能衰退。 痴呆分型 临床上引起痴呆的疾病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是否为变性病分类 分为变性病和非变性病痴呆,前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y,DLB)、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mentia,PDD)和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等。后者包括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以及其他疾病如颅脑损伤、感染、免疫、肿瘤、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痴呆。AD占所有类型痴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要点 阿尔兹海默病(AD)的诊断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诊断方面,新的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治疗仍以改善诊治。阻止痴呆的进一步发展、维持残存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为主要原则。 一、AD诊断标准 第一个发表于1984年国际公认的AD诊断标准和广为使用的2000年更新的DSM--R标准,这两个标准都包括3个方面:首先符合痴呆的标准;痴呆的发生和发展符合AD的特征:隐匿起病、缓慢进行性恶化;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 2014年IWG发表了2007年IWG标准的修订版——IWG-2标准,首次将AD生物标志物分为诊断标志物和进展标志物。 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的研究发现NINCDS-ADRDA很可能AD标准的敏感度较高为83%~98%,但敏感度只有68%。 【推荐】 临床AD诊断可依据1984年NINCDS-ADRDA或2011版NIA-AA提出

的AD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专家共识) 有条件进行AD分子影像检查和脑脊液检测时,可依据2011版NIA-AA 或2014版IWG-2诊断标准进行AD诊断。(专家共识) 应提高对不典型AD的诊断意识。(专家共识) 二、AD的治疗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s) 是现今治疗轻中度AD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和石杉碱甲。 【推荐】 明确诊断为AD患者可以选用ChEIs治疗。(A级推荐) 应用某一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及出现不良反应程度,调整其他ChEIs或换作贴剂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B级推荐)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四):认知障碍疾病的辅助检查》要点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四):认知障碍疾病的辅助检查》要点 认知障碍疾病的辅助检查包括体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等。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可以有效辅助认知障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监测疾病进程。 体液检查 一、血液检测 1. 认知障碍疾病病因诊断相关的血液检测指标:血液的检测目的包括:(1)揭示认知障碍疾病的病因;(2)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3)发现存在的伴随疾病或并发症。首次就诊的认知障碍患者应进行一下血液学检测:全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电解质、血糖、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血沉、HIV、梅毒螺旋体抗体、重金属、药物或毒物检测、肿瘤标志物、副肿瘤抗体、免疫全套,以及其他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2. 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血液标志物: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在AD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AD患者中,GSK-3水平明显升高(级证据)。

血浆中的Aβ也是AD患者一个重要的体液指标。家族性AD患者中血浆总Aβ或Aβ42水平增高(级证据)。散发性AD患者在初始阶段,血浆Aβ42水平较正常人增高,但随着时间的进展,在AD患者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时,血浆Aβ42水平及Aβ42/ Aβ40比值均下降(级证据),提示血浆Aβ测定水平虽然尚不能用于诊断,但感觉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辅助评估AD的进展和监测疗效。 其他与AD相关的血液标志物中,血浆蛋白酶C1抑制剂、胰腺激素原和纤维蛋白原γ链的特异度较高(级证据)。此外,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抗胰凝乳蛋白酶、巨球蛋白、白介素和同型半胱氨酸等与炎症相关的标志物被认为可能是潜在的AD标志物(级证据)。与脂质代谢相关的低油磷脂和鞘磷脂(级证据),低24-脱氢胆固醇,高神经酰胺/神经鞘磷脂比值和脂质过氧化代谢异常(均为级证据),也是AD潜在的标志物。 二、尿液检测 1. 认知障碍疾病病因相关尿液检测指标:与血液检查相似,可对首次就诊的痴呆患者进行如下尿液检测仪明确认知障碍的可能病因或发现伴随疾病:激素代谢产物、尿磷、尿钙、尿糖、尿液酸碱度、肌酐清除率、药物或毒物检测、重金属浓度检测等。当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时,需检测尿同型半胱氨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