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

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EI,数值范围0~100。

3.2

生物丰度指数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

评价区域内生物的丰贫程度,利用生物栖息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综合表示。

3.3

植被覆盖指数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

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表示。

3.4

水网密度指数water network denseness index

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表示。当水网密度指数大于100时,则取100。

3.5

土地胁迫指数land stress index

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100。

3.6

污染负荷指数pollution load index

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当污染负荷指数小于0时,则取0。

3.7

环境限制指数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 index

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3.8

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 in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评价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状况,即FEI,数值范围0~100。

3.9

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评价区域内环境质量状况,根据评价主体对象特征选择评价指标。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等方面表示。

3.10

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ity ecological index

评价城市或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CEI,数值范围0~100。

3.11

生态建设指数rehabilitation index

评价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主要从生态用地比例、绿地覆盖率、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等方面表示。

3.12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指数ecological protect index in nature reserve

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即NEI,数值范围0~100。3.13

面积适宜指数area suitability index

评价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等功能区划的合理程度,利用核心区面积百分比表示。

3.14

外来物种入侵指数alien species invasion index

评价自然保护区受到外来入侵物种干扰的程度,利用外来入侵物种数表示。

3.15

生境质量指数habitat quality index

评价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境质量的适宜性,利用主要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质量表示。

3.16

开发干扰指数development disturbance index

评价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程度,利用与开发活动有关的用地类型表示。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一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O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O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O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 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 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 1 B 原始数 C 100 D 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0.5~0.5 B -1~1 C -1.5~1.5 D -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 A 差 B 中 C 良 D 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 地势平坦低洼 B 排水顺畅 C 长期潮湿 D 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 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A 0.20 B 0.30 C 0.40 D 0.50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 t/(km ·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A 1.9~3.7 B 2.9~3.7 C 1.9~2.7

D 1.9~4.7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 生态用地比例 B 绿地覆盖率 C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 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 )、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 地表水质量 B 空气质量 C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D PM2.5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 )等方面表示。 A 大气环境质量 B 水环境质量 C 声环境质量 D PM2.5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分指数 A 生物丰度指数 B 植被覆盖指数 C 水网密度指数 D 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10.生态功能调节指标根据遥感监测功能区内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区域生态功能状况进行调节。 对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摘要:本文在对评估指标、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对湖州市 及所辖各县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运用加权平均数学计算方法来计算湖州市的总 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湖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湖州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 前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保持生态环境的较稳定和平衡为前提。因此,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了解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从而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湖州市位于东经119度14分至120度29分、北纬30度22分至31度11分之间,东西长度126公里,南北宽度90公里。湖州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图1:湖州市在浙江省的区位图 2.1.2 地形地貌 湖州市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有东苕溪、西苕溪等众多河流。 2.1.3 气候和水文 (1)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2)水文: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2.1.4 资源情况 (1)水资源 湖州市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立方米,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 (2)矿藏资源 湖州有煤、铁、石灰石等矿藏,与安徽省交界处的长广煤矿是省内最大的原煤基地。

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目录 1.自然环境概况 (1) 1.1 地势地貌 (1) 1.2 山河湖泊 (1) 1.3 矿产资源 (2) 1.4 能源资源 (2) 1.5 生物资源 (2) 1.6 江西省气候特点 (3) 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3) 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3) 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3) 2.1.2 计算方法 (3) 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2.1 权重 (4) 2.2.2 计算方法 (4) 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4) 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 2.4.1 权重 (4) 2.4.2 计算方法 (5) 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5) 2.5.1 权重 (5) 2.5.2 计算方法 (5) 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5) 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5) 2.6.2 EI 计算方法 (5) 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5) 2.8基础数据来源 (6) 3 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7) 3.1 2007年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7) 3.2 2007年江西省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8)

3.3 2007年江西省各设区市辖区内县区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9) 3.3.1 南昌市 (9) 3.3.2 景德镇市 (11) 3.3.3萍乡市 (13) 3.3.4 九江市 (14) 3.3.5 新余市 (16) 3.3.6鹰潭市 (17) 3.3.7赣州 (19) 3.3.8 吉安市 (21) 3.3.9 宜春市 (23) 3.3.10 抚州市 (25) 3.3.11 上饶市 (27) 3.4 我省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因子变化分析 (29) 3.4.1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29) 3 结论 (31)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 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规划环评的核心是规划方案比较和优化,通过建立在各子系统、各种方法的综合,对方案的反馈、规划调整、再分析。规划方案的比较核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规划目标的比较,将各个发展目标的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方案比较。二是对用地方案的比较,主要包括各项用地之间,尤其是对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的布局方式所产生的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其结果也是复杂的。其结果可以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

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 报告 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是检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XX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关于转发的通知》及省、州环保部门相关要求,现将我县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县是省XXX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之一,属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维护。近年来,我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国土、住建、环保、林业、农牧、水务、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

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具体任务。 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规划。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 (20XX-2020)》,按照“一核二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建设构架要求,编制了《省州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XX~2020年)》,继续以开展4大体系和9大重点生态项目工程建设来支撑我县的自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是编制了检测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20XX年度环境监测方案》,继续委托州环境监测站对我县大渡河流域2个断面25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4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2家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现场环境监测,确保辖区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安全。 四是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准确把握各项指标的报送要求。同时,将考核指标填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要求每年1月15日前提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所需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并由县环保局负责完成考核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在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严把指标的填报关,确保了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自查报告的资料收集、汇总、软件录入等工作已经完成。 (二)严格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20XX年,我县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根据《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9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主持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十六次会议。解振华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完善环境管理机制,严格执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态环境评估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批准的环评报告和171年废物进口大连石化建设项目的应用,并继续证明林纸一体化项目的水利用宁夏梅里雪山造纸工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会议还讨论了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公众强烈反应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会议认为,制定《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有利于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加强生态保护和管理。目前,国内外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缺乏统一、权威的方法。我国有关部门从不同角度评价生态环境,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规范”的颁布将实施的政策发挥积极作用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功能,建立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加强生态保护,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会议决定进一步修订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并印发试行。 会议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地方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畅通反映环境污染问题的渠道,推进环保政务公开,建立环境预警制度和环境应急机制,重视信访工作,加强环境执法,下决心查处一批环境污染大案要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解振华强调,要认真研究环境保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履行环保部门的职责,加强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污染问题。要定期向社会发布环境信息,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充分发挥“12369”环保热线的作用,及时查办并公布环境污染案件处理情况,努力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习题

第三章作业 1、某水库水质检测结果(各监测点实测浓度平均值,单位:mg/L)为:氟化物0.56,氰化物0.001,酚0.001,汞0.0001,铬0.005,砷0.004,按渔业水质标准评价该水库水质,查渔业水质标准6种污染物标准分别为:≦1.0,≦0.005,≦0.005,≦0.0005,≦0.1,≦0.05。分别用: ①简单迭加法; ②迭加均数法; ③加权迭加均数法(重金属污染物权重为0.3,其它4种污染物权重各为0.1); ④平均值和最大值的平方和均方根法; ⑤几何均值法。五种方法计算该水库水体的分指数。 2、某区域大气污染源调查后得到如下数据: 企业名称有害物质排放量(吨/年) S O2N O x T S P C O 珲春发电厂4885.008871.16140688.00224.71 化学纤维浆厂4900.672569.643195.80384.88造纸厂2500.052088.403881.25312.80市化工厂308.27206.124852.1330.87 龙井发电厂521.46743.65782.49111.38(1)确定各工厂废气的等标污染负荷? (2)区域主要污染工厂是什么? (3)区域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日平均值

3、某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试根据GB/T14848-93标准评价其环境质量现状。 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mg/L ) 第四章作业 1、下图是一个电厂的水量平衡图,试分析: (1)锅炉、汽轮机部分; (2)间接冷却水部分; (3)全厂的水平衡关系。 2、案例分析 住宅小区建设: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小区北面靠近交通主干道,区内现状用地多为已平整地,局部有水塘,有少量临时搭盖;区内北部为村庄,现状人口110人。该小区设计定位为一个具有舒适居住质量的以安置用房为主的居住生活小区,并为周边用地提供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大型商场。 问题: 1.下列不属于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源的是( )。 A.施工噪声 B.燃油机械的尾气 C.生活垃圾 D.周边河流 2.产生噪声的机械有( )。 A.挖土机 B.推土机 C.运载车 D.打桩机 3.施工期主要产生的污染物有( )。 A.扬尘 B. SO2 C. N2 D. C02 4.扬尘主要的来源有( )。 项目 氨氮 硝酸盐 挥发性酚类 汞 铬 总硬度 测量结果 0.20 6.0 0.003 0.0004 0.007 450 项目 铅 氟 镉 硫酸盐 氯化物 大肠杆菌群(个/L ) 测量结果 0.003 1.0 0.002 300 195 20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浙江哪里最养人?丽水第一、杭州第二……近期,这则消息被广泛热议,其依据是省生态办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那事实果真如此吗? 浙江在线记者专访了负责指数评价的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胡尊英,她介绍现行指数反映的区域环境状况,仅考虑了部分人类活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宜居。 而就在3月中旬,环保部发布了新的评价规范,纳入了空气质量等更多指标,今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或将更贴近实际。 评价数据都从哪里来? 卫星遥感混搭统计年鉴 现行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简称EI)具体包括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5大指标,并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级。 被热炒的榜单中,11个设区市排名依次是丽水、杭州、温州、台州、

衢州、舟山、金华、绍兴、宁波、湖州、嘉兴。除嘉兴为良外,其余都属于优,生态环境指数为优的区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6.2%。 这其实是2013年度的评价结果。胡尊英说,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每年发布一次,上年数据通常在次年年底发布,2014年的数据源正在筛选中。 她介绍,指数评价时采用的数据主要依靠卫星遥感和统计年鉴:“评价规范都是非常明确的,像水田、湿地、植被覆盖率都来自遥感更新,COD、二氧化硫排放量来自环境统计年报。”除了环保系统的统计,不少还源自省统计局、省水利厅、省测绘局等统计年鉴或普查结果。 2006年版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对林地、河流、建设用地、水资源量等37项数据来源都有规定,计算方法也很严格。 从分指数的变化来看,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都比较稳定,环境质量指数略有变化,水网密度指数变数最大。 胡尊英介绍,这主要是受年降雨量影响:“像苍南这样的地方台风连续来几次,这个数据就会有明显变化。” 指数为何不意味着宜居?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doc 87页)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doc 87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更多资料请访问.(.....) 第3章环境现状评价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形地貌 路线走廊位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与闽东火山断拗带中,沿线穿越地貌单元有低山、丘陵、残积台地、山间盆地、滨海平原等。路线走廊带地形在公路工程上应属滨海重丘区。 低山地貌主要分布在罗源与宁德市交界的飞鸾段,山体陡峭,沟谷深切,地形起伏大,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相对高差300-500米,山地天然坡度达30度以上,局部陡壁坡度可达50度,山体走向具明显方向性,呈现北东向,与区内构造走向一致;丘陵坡地主要分布宁德市境内,一般海拔为300-5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丘顶浑圆缓坡,天然山坡稳定;残积台地主要分布在线路起点段,地形平缓,植被发育,残坡积层广布;路线部分落在河床阶地、残丘及海滩软土上,最低为起始沿海滩涂段,海拔为2-3米。沿线水系发育,河流呈树枝状,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上游山坡坡地呈“V”字型,沟底岩石出露,下游地势平坦地段多为“U”字型,河床砂、卵石层厚约2-5m。 3.1.2 气象 区内年平均气温19.1-19.2℃,年平均降水量2099㎜,无霜期317天。雨季(4、5、6、7月)地下水补给为主,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地下水位抬高,涌水量

增加;枯水期(10、11、12、1月)补给贫乏。地下水以排泄为主,地下水位低,涌水量减少。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卵石层中,是区内较好的地下水含水层,受大气降雨补给,向谷底排泄。 3.1.3 水文 3.1.3.1 地表水 沿线水系发育,主要河流为金溪、起步溪等,溪流多呈树枝状,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汇水面积小、径流途径短,上游山坡坡地呈“V”字型,基底岩石出露,下游地势平坦地段多为“U”字型,河床砂、卵石层厚约2-5m。本项目不跨越上述河流。 3.1.3.2 海水 项目跨越处位于宁德三沙湾海域,三都澳海洋站有较长期海洋观测资料,由于共处在同一海湾内,其间距不大,其潮汐特性、潮位的涨落基本一致。 1)潮汐 ⑴ 基准面及换算关系 本报告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与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的关系如下:黄海平均海平面 三都理论最低潮面 ⑵ 潮型及特征潮位值 潮汐形态系数为0.238,属正规半日潮。潮位特征值如下: 最高潮位: 5.25m(基准面为56年黄零,下同) 最低潮位:-4.34m 平均高潮位:3.08m 平均低潮位:-2.27m 平均潮差:5.35m 最大潮差:8.38m 最小潮差:1.94m 平均海平面:0.10m 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32分 平均落潮历时:5小时53分 ⑶ 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3.66m(高潮累积率10%的潮位)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术语和定义 3.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 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EI,数值范围0~100。

2016年度重庆地区环境环境生态环境状况(EI)评价

2016年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EI)评价 第一章监测技术指标 1.1 监测范围和内容 以全市39个区县为评价单元评价2016年度市域、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1.2 监测方法及数据源 采用遥感监测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方法,以2016年Landsat8 OLI影像(15米分辨率)为主要数据源(见图1-1),在201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覆盖矢量图层的基础上,提取2016年全市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图1-1 重庆市Landsat8 OLI卫星影像空间分布图 1.3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 采用2000年全国生态遥感监测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种类

型,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及未利用地;二级分为26种类型,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划分。 1.4 评价标准与指数计算 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以全市39个区县为评价单元,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个方面,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计算评价区域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以及污染负荷指数;在此基础上依据指数权重,计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并按照分级标准划分级别,评价本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与上年相比年际间的变化特征(见表1-1和表1-2)。

描述生态环境质 量无明显变化。 如果1≤ΔEI< 3,则生态环境 质量略微变好; 如果-1≥ΔEI> -3,则生态环 境质量略微变 差。 如果3≤ΔEI< 8,则生态环境状 况明显变好;如 果-3≥ΔEI>- 8,则生态环境质 量明显变差 如果ΔEI≥8,则 生态环境质量显 著变好;如果Δ EI≤-8,则生态 环境质量显著变 差。 第二章主要工作内容 2016年度全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工作主要包括:数据准备、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解译、野外核查及质量控制与保证。全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流程见图2-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制定本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本标准规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计算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县,省,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是第一次修订。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优化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及各项子指标;-增加了新的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特殊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本标准自实施以来,应废止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 / T 192-2006)。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参考资料。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标准部修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站,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站,深圳环境局。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等卫星环境保护中心。本标准于2015年3月13日经环境保护部批准。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HJ 192-2015的适用范围1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1.本标准规定了各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评价中国县,省,生

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域(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生态功能状况评价。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变化趋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以上及县(含)以上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现状评价方法为适用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自然保护区变化趋势。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的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声学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 T 14848地下水水质标准GB / T 24255沙地监测技术规程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标准SL 190水土流失分类和分类标准3术语和定义3.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指数用于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即EI,范围从0到100。3.2生物丰度指数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丰度和贫困度。通过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质量来全面表达该地区的生物。3.3植被覆盖度指数用于评估区域植被覆盖度,用单位面积的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表示。3.4水网密度指数用于评估该地区的水丰度,用单位面积,水域和水资源的河流总长度表示。当水网密度指数大于100时,取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