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翻译高潮出现的原因

浅析明清翻译高潮出现的原因
浅析明清翻译高潮出现的原因

陈墨

08级3班

0801010301

Course: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structor:潘旭州

Date: 22/06/2010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ed

a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Many translation works are charged to be unfaithful in modern translation climax, especial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1840 to 1911.They are

lack of background of western language culture, which lead to the

mis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seiz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I will talk about it from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its

reasons, processes and characters.

Key words: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Brief Introduction:

The disadvantages of study of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ed a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Ⅰ.The reason of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ⅰ.The internal reason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ⅱ.The external reason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Ⅱ.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promoted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ⅰ.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romoted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ⅱ.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promoted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Ⅲ.The characters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ⅰ.The ways of translation were special, especially in the beginning period----foreigners interoperated the works and Chinese took records.

ⅱ.The change of works types

ⅲ.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changed a lot.

Analysis of the reason why there existed

a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has followed the严复’s “信,达,雅”, whi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text control, rarely involves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culture of target language. So many translation works are charged to be unfaithful in modern translation climax, especial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1840 to 1911.They are lack of background of western language culture,

which lead to the mis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when thousands of famous western works being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mainly in the areas of economy, technology, political, philosophy, history, literature, and influence modern China society deeply and widely. This kind of action, which judge a work whether faithful or not just according to if it is faithful to its original on the literal level, is unfair。We cannot ignore the culture request and background. In order to seiz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I will talk about it from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its reasons, processes and characters.

Ⅰ.The reason of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From the 18th century, Qing government secluded the country from the outside world, s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as limited greatly. After nearly 200 years separa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China was forced to open its gate to western countries. Many Chinese scholars thought of the situation China was in, and decided to safe China through learning advanced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learn their language.

ⅰ.The internal reason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First, a large amount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olators were needed in the increasing foreign affairs during that period .In 1861,Qing government set up a special agency named 总理衙门, which was aiming to deal with foreign affairs and to train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In 1862, 奕 a greed to set up 京师同文馆in Beijing, consider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is agency also paid much attention on training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diplomats, and it was a branch of总理衙门.Secondly, in the economy aspect, Capitalism had developed in Chain in some degree, there existed some potential readers of western works. Publishing had become a industry, and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had become special jobs. All above reasons promot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ⅱ.The external reason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The series of losing made some officers aware that western countries were beyond

China in both military and technology, so they began to try to find ways to save China: to learn military and technology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the efforts of these officers,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Political Reform came into being. This the very beginning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very beginning of translating western works into Chinese in modern China.

Ⅱ.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promoted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ⅰ.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romoted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was a movement rising by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chools to train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奕 said,“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So, in 1862, he leaded to set up 同文馆。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李鸿章said,“伏惟中国与洋人交接,比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冯焌光,the principal of 江南制造局,said,“枪炮火药与轮船相维系,翻书与制造相表里,皆系今日要图,不可偏废。”These words typically expressed the main translation idea of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other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张之洞pointed there were two disadvantages in translation learning at that time.“师生语言不通,恃翻译为枢纽,译者学多浅陋,或仅学其语而不能通其学,传失真理,毫厘千里,其不可解着,则以意删减之,改易之。此一弊也。即使译者善矣,而洋教习所受,每日不过两三时,所教不过一两事,西人积习,往往故作迟缓,不尽其技,以久其期,故有一加减法教一年者矣。即使师不惮劳,而一西人之学,能有几何,一西人师之费,已为巨款。以故学堂虽建,迄少成才。朱子所谓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者也。此二弊也。前一弊学不能精,后一弊学不能多。”He thought the best situation is “若能明习中学,又兼通西文。则有洋教习者,师生对语,不惟无误,且易启发;无洋教习者,以书为师,随性所近,博学无方。”His thoughts can be concluded as“多

译西国有用之书,以教不习西文之才。”

ⅱ. 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promoted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turned from introducing western military and technology to introducing western social science. 梁启超and 康有为raised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They focused on translating Japanese into Chinese. According to statistic, the number of all the works translated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533, and there are 321 translating from Japanese. There were three reasons for 梁启超and 康有为advocating for Japanese translation: First, since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in Japan, Japanese had translated a large amount of books from western world, especially in economy, technology, political, philosophy. Secondly, Japanese was much more similar with Chinese than English or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The third, to learn Japanese was much faster than to learn English or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梁启超believed we can make our more powerful through translating: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昭昭然也!”, and he concluded “三义”in translation:“一曰,译当译之本”.He meant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translate the political books, text books, law books and history books; “二曰,定公译之例”.This principle meant translators should set up a system of standard translation of all kinds of names; “三曰,养能译之才”.梁启超thought that translators must good at Chinese, Japanese and the areas he or she translated. This was his famous “通学通文说”.

There were big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thoughts between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今此会先办译书,首译各国各报以为日报取资;次译章程、条教、律例、条约、公法、日录、招牌等书;然后及地图暨各种学术之书。……并设译学堂,专任此事。”

Ⅲ.The characters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ⅰ.The ways of translation were special, especially in the beginning period----foreigners interoperated the works and Chinese took records. This kind of corporation solved a lot of problem in translator-lacking time, but it also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in works and influenced the accuracy.

ⅱ.The change of works types

The translation types changed from nature and technology to social science and literature. At the very beginning, scholars thought much of the translation of economy, natur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y believed western countries exceeded China just in the technology areas but not in political area. This was the so-calle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However,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scholars started to realize political system was the problem. From then on, translators began to translate works on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history, literature.

ⅲ.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changed a lot. Translators added, omitted and rewrote many parts of western works because they must made their translational version understood. For example, they translated names of people and palaces sounded more like Chinese.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hoosing and accepting of culture.

Conclusion:There are both internal reasons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The ways of translation were special, the works types translated

during this period changed a lot and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lso

changed.

References: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平原. 《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语言层面浅析日汉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层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探讨,详细地从词的误译、句子结构的误译、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旨在对正在学习日汉翻译的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汉翻译语法解析 翻译过程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对应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始终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中外语言功底,对日语和汉语都要非常精通。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误译。笔者主要结合日语的一些特点从对词的误译、对句子结构的误译和对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1.对词的误译 许多人认为,日语中有汉字,似乎为中国人学习和翻译日语提供了便利,其实不然。反而容易给汉字的日汉翻译带来误导,下面主要从同形词语的误译、多义词的误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1同形词语的误译 日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字形相同的词,一般把这些词称为同形词,其中虽有如“教室、学校、社会、外国、銀行”等词形相同且意义也相同的词,但是还有许多如“高校、娘、丈夫、汽車、新聞”等词形虽然相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有的译者在翻译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当然地认为和汉语意义一样,造成翻译上的错误。 この問題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误译:希望这个问题你们检讨一下。“检讨”在汉语中是“自我批评”之意,若如上所译,就变成了一种指责语气,会使对方不愉快。正译:希望贵方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2多义词理解失误 所谓多义词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各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关联的词,它们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义项比较多,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多义词,重要的是要时刻结合语境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但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因为会遇到来自辞典等各方面的干扰。如: 「人が認めないことをすれば、どんないい事をしても罪人さ、だから世の中に罪人ほどあてにならないものはない。」(夏目漱石,《我輩は猫である》)译文:“只要别人不同情,即使干了,天大的好事也是个罪人。 因此,人世上再也没有比‘罪人’更难以预防的了。”(于雷译)这里的“認める”是多义词。根据《现代日汉大辞典》的解释,“認める”有如下的意思:①看见、看到;②认识、赏识;③承认;④断定、认为;⑤准许、同意。译者翻译成“不同情”,有点不太符合原意,读过原作的读者应该理解其讲的是寒月晚上十点以后拉小提琴的事,拉小提琴不需要别人的同情,需要别人的认可,因此译成“不被认可”更符合原作的意思。 由多义词导致的误译例子还有很多,这类误译,只要不被词典上的意义所束缚,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就可以避免。 2.句子结构的误译 2.1日语中主语省略导致的误译日语和汉语中的主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主语往往可以省略,日语中主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比汉语要更为显著。由于日语比汉语更广泛地省略主语,汉译者往往在翻译时将被省略的主语添加上,但如果对被省略的主语把握不当,则会造成误译。 如:我輩がこの家へ住み噫んだ当時は、主人以外のものには甚だ不人望であった。どこへいっても跳ねつけられて相手にしてくれ手がなかった。(夏目漱石,《我輩は猫である》)译文1:咱家在此刚刚落脚时,除了主人,都非常讨厌咱家。他们不论去哪儿,总是

日汉 翻译 技巧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 摘要: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的谚语显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谚语翻译则是传达寓意,传播文化的桥梁。而翻译中的“注释”是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翻译实践来看,翻译“注释”策略运用不当,难免导致当注不注、繁简失度、注犹不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了解其文化内涵及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灵活、准确地运用“注释”翻译策略,使“注释”技巧在翻译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关键词:日汉文化注释翻译 1 日语谚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生活 1.1 表现日本气象及自然环境的谚语 日本的谚语中表现气象方面及自然环境的谚语很多,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气富于变化及日本的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有关。因此激发了日本人珍爱自然,对大自然讴歌赞美的情怀。在大量的日本谚语中反映了这种情绪。总结出大量生活观念、教训。 关于天气的有: 朝曇りは大日のもと 雨の夜あがり明日は雨 蟻が高いところに集まると雨 关于动物的有: 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浅みに鯉 猫は長者の生まれ変わり 关于植物的有: 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 蕎麦の花も一盛り 青菜に塩 1.2 传递社会经验、发人深省的“社会谚” 除了反映天气和自然现象的谚语之外,日本的谚语中很多还传递了社会经验、耐人寻味的“社会谚”。这些谚语告诉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如何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如何开阔眼界。从这些谚语中明显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 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 三人よれば門殊の知恵 1.3 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谚语 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又是个信仰无常观的国度。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淡泊,无常的国民性格。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对待人生,处事方面显得尤为明显。在日本那种独具个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在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中儒教给予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而神道是日本本土的教义,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儒教的仁爱,神道的调和以及佛教的行善治恶,因果报应这种思想对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从日语的谚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日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日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语言研究 日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李青峰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摘要:语序转换在日汉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翻译时。原色麻布手绢”一种译法。因此在翻译多层定语时,按照汉语定语 文与译语之间在句子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许多相似或相同顺序的要求通常需要“倒译”。 之处.无需调整语序的情况叫做顺译。反之,在翻译时需要调整 . . 数量词与名词 语序.进行语序变化的情况则称之为倒译。本文则主要讨论倒译日语中数量词在句子中可以有如下位置关系。 现象,从中日句法比较、修辞及中日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其进行探例 :教室二人学生勉强、为。 讨。例 :教室汇学生人勉强为。 关键字:倒序;句法;修辞;语言习惯例 :教室二学生人勉强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译文:教室里有名学生在学习。/有名学生在教室里学 文章编号:? 习。

日语中数量词的位置比较灵活。而在汉语的两个译文中,数 对于日汉翻译的研究,角度有多种多样,其中语序转换问题量词只能在名词的前面。 一 直以来都占有重要地位。日语属于黏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 . . 句子与名词 化,其语法功能多是通过词形变化来实现的,日语的语序相对比长句子作定语修饰名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有译文语序和原 较自由。而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语法功能的实现很文一致的情况,但并非总是如此简单。在日语中,无论是文学作 品还是普通的议论文、说明文,长句子修饰名词都是很常见的现 大程度要依靠语序变化,因此在汉语中。语序相对比较严格。由 于汉语和日语的种种差异,在目译汉时,往往不都是顺译就可以象。在翻译时通常需要变换语序。 解决的,通常需要进行语序的调整,因此便产生了“倒译”现象。例 ::彼首:面手卺加于、圭屯泣、、为彼女 本文将从句法、修辞、语言习惯三个方面对日译汉中的“倒序”现老抱、、彼土允尢匕、。 她两手勾着他的脖子。不停哭泣。他抱着她茫然若失。 象进行分析,探求其产生的原因、策略等。 例 :今世界下驮国匕呼求二为耋、恐 岛日本岛、南。匕忙和服老身忙, 、下驮老未、

浅析明清翻译高潮出现的原因

陈墨 08级3班 0801010301 Course: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structor:潘旭州 Date: 22/06/2010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ed a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Many translation works are charged to be unfaithful in modern translation climax, especial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1840 to 1911.They are lack of background of western language culture, which lead to the mis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seiz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I will talk about it from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its reasons, processes and characters. Key words: translation, climax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The school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school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Brief Introduction: The disadvantages of study of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ed a translation climax

日汉翻译中的误译浅析

日汉翻译中的误译浅析 摘的要: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本作者发现在日译汉的练习与真实的作品翻译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与错误。为了说明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本文收集了一些翻译前辈的误译作为例证。通过分析探讨这些误例,旨在能够对正在进行日汉翻译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日汉翻译误译合理恰当 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本作者发现学生在日译汉的动手翻译之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毛病,本来看似简单的句子,为何翻译出来却那么别扭,没有汉语味儿呢?由于日语和汉语中共同使用着许多相同的汉字,我们在实际动手翻译时就难免会“先入为主”,往往照搬其原词。正是因为汉日 两种语言之中存在着大量同形不同义的词汇,我们在看到一个熟悉的汉语词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的汉日文的两种含义均搞清楚弄明白才行,这样才会避免产生最低级的错误。其次,中日两国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在文化层面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何避免产生因不熟知对方文化而导致的误译,这就要依靠译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平时不断的知识的汲取了。

我从老一辈翻译家唐月梅先生的译作《潮骚》中筛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误译列举如下,希望能为正在学习日汉翻译的学生以借鉴指导的作用。 1、原文:ところがのう、一人息子の松兄が昨年胸の病いで死んでから、照爷は男やもめやし、急に淋しゅうなってしもたんや。 译文:独生子阿松去年不料得了心脏病,猝然死去,照大爷就成了鳏夫,他突然变得寂寞了。 分析:“胸の病い”在日语里通常是指肺病,肺结核,而不是指心脏病。“照爷”原本就是鳏夫,和他儿子去世与否无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此外,“一人息子”译为“独生子”也不妥。我们通常把无兄弟姐妹的孩子才称为“独生子”。 试译:不料他的独苗儿子阿松去年得肺结核死了,照大爷又是鳏夫,就突然变得寂寞了。 2、原文:そこではまじめに教育や卫生や、沈船引扬や海难救助や、また古来若者たちの行事とされている狮子舞や盆踊りについて论议が?Lわされ、…

日汉翻译知识点

1九大翻译法:顺译倒译分译合译意译加译简译变译反译 2语境原则:翻译的学习与研究强调从宏观入手,强调从总体上去把握原文,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微观的层次上 3审美制约机制是指从美学的视角对翻译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主要由所指和能指两大部分有机的组成,其作用是通过对翻译行为的合理制约使译文更具有审美价值 4语境意识从翻译学角度思考可以粗分为“潜意识语境”(=大众语境)“非潜意识语境”(=个人语境) 5词典与翻译选词选译的关系1日语选义汉语选词选义重于选词选词帮助选义2词典释义是基础,但词义的最终决定权在语境 6辞典的查阅要点原版辞典为主日汉词典为辅2留心版本异同注意所给释例3注意词与词组及惯用型的区别 7多义词翻译要点1为区别不同语境的具体意义2为选择适合语境的最佳译词 8词义的理性把握:主要是指通过常识判断,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来读解原文并把它转换成汉语 9词义的感性把握有两特点1感性把握远远快于理性把握2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后发制人的翻译方法 10拟声拟态词翻译研究中有几点常被提及1拟声拟态词一词多义现象2拟声拟态词清浊音变化与意义的关系3近义拟声拟态词的辨析与翻译 11惯用语的翻译方法异化译法归化译法意译法 12词语的概念意义是指词语的认知意义或支撑意义,是在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 13文化意义是附加在词语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包括,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 14词汇空缺包括词语空缺和更深层次的词义空缺,可以说无论哪个层面的词汇空缺都可以在相应的文化空缺中找到原因 15句子结构分析方法—缩扩句法和后推法 16句子的衔接方式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修辞衔接 17句与句的衔接形态可分为:顺接逆接添加并立,说明补充,选择对比和话题转换中 18引用方法粗分为5大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体 19文体一词3个意思语体风格体裁 20语体指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两大类。书面语体可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从历史角度看又可分为古文体和现代文体;从译学角度看文体又可分为西文体和中文体 21风格是指语言表达上形成的作风和气派,其内容有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个人风格文本自身的表现风格 22体裁指的是具体的文本样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浅谈英汉互译中误译的成因及相应对策

浅谈英汉互译中误译的成因及相应对策 [摘要] “忠实于原文”在古今中外大多数的翻译理论中均成为翻译的首要原则与标准。译者也孜孜不倦,尽量避免误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翻译错误在所难免。本文拟就误译的成因进行归纳、分析及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误译;成因;对策 [Abstract]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has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rimary principle and criterion in mos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ranslators have tried their best to avoid mistranslation. However, translating errors and defects are inevitable due to kinds of causes. The text aims at summarizing, analysizing and discussing the causes of mistranslation, on the basic of whic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mistranslation;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引言 误译,顾名思义,指在翻译中因错误理解而出现的错误表达。尽管人们都认识到,翻译应尽可能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译者也孜孜不倦,尽量避免误译。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及译者自身技术方面的欠缺,误译便在所难免。[1]其实,翻译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译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即使误译出现在名人笔下。日本的一位翻译家曾经打过一个不俗的比方:“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含着氧气一样。”我们要提高翻译水准,假如只有正面的“吸收”,而没有反面的“提醒”,这是一种意义不完整的学习,是一种“缺乏免疫力”的学习。[2]本文分析英汉互译中“误译”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提高译者在翻译上的“免疫力”,使之得到启发,促使思考,从错误中学习,从而发现和领悟英汉互译的要旨,融会贯通,最终走出翻译误区。 一.文化误译 文化误译是指由于各国的物质生活、宗教文化、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各方面的文化差距而在翻译过程中引起的误解和误释。文化误译对两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有很大的影响和障碍。[3]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文化误译又可进一步分为无意识的文化误译及有意识的文化误译两类。 1.无意识的文化误译 无意识的文化误译是指译者因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引起的误译。这种误译与译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及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水平息息相关。 (1)A s with Black Power the burgeoning Red Power movement has two compoments, one cultural ,the other political. (Lu Naisheng ,1993) 像黑人权力一样,正在蓬勃兴起的红色权力运动包括文化和政治两部分。 此句中译者模仿“Black Power(黑人权力)”译法,自作聪明地将“Red Power”译作“红色权力”,值得商榷。因为在中国,红色被赋予了很强的政治色彩。“红色权力”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色政权”(red political power)或者“共产党政权”(power of Communist Party)。事实上,这句话中的“Red”表示“印第安人”,“Red Power”则表示“印第安人运动”(Indians movement)。[4] (2)A:听说你在此次比赛中一举夺魁,恭喜你啊! B:惭愧,惭愧! A:I heard that you ranked the first in the contest. Congratulations! B:I feel shamed. 中国人在受到赞扬时常说;“惭愧,惭愧!”直译为I feel shamed . 这令西方人大惑不已,因为他们不知道“惭愧,惭愧!”汉语谦逊之词,根本就无丢脸羞耻之意。英美人士在受到赞扬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二三五卷。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但各民族的翻译活动在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如:回回历书,《元秘史》以及《古兰经》等的翻译。 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这次翻译高潮从延续时间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前的佛经翻译。但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其中,西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总结出三条科技名词翻译的原则,颇有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语言学家马建忠就提出了所谓“善解”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第三次高潮当属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的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严复和林纾。严复在《大演论·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翻译标准。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串以求原意明

日汉翻译理论研究—以人民网日语版标题翻译

日汉翻译理论研究—以人民网日语版标题翻译 1、研究背景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可谓是起起伏伏,尤其是钓鱼岛事件以后,中日关系更是陷入了谷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不实报道更是充斥着各大媒体的版面。因此,为了让日本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着手向外传播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地实现中日两国语言的翻译与转换,精准地向对方传达我们想传达的内容,将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观看外国的新闻时事,人民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新闻报道网站,具有英、日、法、德等十七种外语的版本。人民网日语版更是以“用地道的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为己任,致力于向日本网民传播发生在中国的“中国故事”。 2、文献综述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国内,相比于英语、德语等欧美语种的翻译研究,从功能主义翻译学理论的角度对汉译日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以国内为例,陈燕生(2014)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日语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并对汉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杨柳(2016)也从该理论出发,对不同体裁的新闻内容的日译汉译本进行了研究。章颖文(2012)则从本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的角度出发,结合功能主义理论对人民网的日文新闻标题进行了归类分析。总而言之,对新闻时事类标题的汉译日的研究深度与视角尚显不足。因此,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人民网日本版的新闻标题为例,进一步探讨新闻标题在汉译日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及出现的一些问题。 3、研究流程 本文主要结合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该课题进行考察。本文从既有的相关先行研究及日语版人民网网站中搜集相关新闻标题实例,将原来的中文版人民网新闻与日文版的翻译版本进行对照,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功能性对等”的角度对日语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并对翻译方法进行分类。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 张景丰 (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 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 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 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

四次翻译高潮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葛薇 (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1)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Translation Climaxes Ge Wei (Air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College of Science, Xi’an, Shaanxi 710051) 摘要:我国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与之伴生的是翻译理论的同步发展。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是由“质”而“信”再到“化”,也就是说,从单纯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到允许句法自由的意译再到饱含创造神韵、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多种翻译手法相结合。我国的翻译理论是在不断深化中加快发展,在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翻译史 Abstract: There are four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are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developed from word-to-word translation to free translation, and then to creative translation by which the translator would combine with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climax,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history 收稿日期:2012-03-10 作者简介:葛薇(1982-),女,陕西户县人,英语语言文学教研室,助教,硕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的发展史,本质上其实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政治、文化、商贸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我国的翻译可以上溯至公元67年,传至我国的佛经由于语言不通而出现了经文的讲解、翻译。由此至今的近2000年间,翻译也随着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地发展。下面就让我们从四次影响较为深远的高峰期来对我国翻译理论发展史进行探讨。 第一次高峰期——唐宋及以前的佛经翻译 从东汉明帝派使者从天竺邀请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朝开始,我国的佛经翻译先后在东汉、东晋、南北朝、唐朝、北宋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历时1000多年,译经1690多部、6420余卷,形成了我国外来文化的巨大宝藏。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这一时期可以归结为直译到意译的过程。 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开始,佛经翻译从零散翻译进入了大规模翻译时期。安息人安世高及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都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家。尽管他们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中问题也很多,但加速了佛教在社会普通群体中的传播。后人对安世高的译文的评价是“贵本不饰”,对支娄迦谶译文的评价是“审得本质,了不加饰”,表明他们的翻译提倡保持文学原意,属于初期的直译行为。在前秦王朝的官方支持下,僧人道安主持了我国最早的大型佛经译场,他提出翻译佛经时要竭力符合原文原意,“惟惧失实”,对直译的要求更加明确。由于这几个人的观点比较近似,后代的翻译家对他们的翻译原则给出了“重质朴,轻文饰”总结。 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译经僧人鸠摩罗什,他一生译经74部、384卷,最早提出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摘要】作者认为,我们在讨论翻译的各种价值时,不该忽视它在历史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意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并且树立正确的翻译历史价值观。而本文主要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和西方五大翻译发展阶段来论述了翻译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翻译历史价值 尤金·奈达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笔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社会活动。它是一种跨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作用时,曾进行过如下阐述:“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史能永存的。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季羡林,许钧,1998:210)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并肯定翻译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翻译价值观。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翻译的历史价值观进行探讨。 一、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 在研究翻译的历史价值之前,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到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赋税徭役加重,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这时佛教所宣扬的“普渡众生”,“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即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想利用佛教麻醉、迷惑老百姓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也满足了老百姓想借助宗教得到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然受到欢迎,佛经的翻译也因此受到广泛重视。”(谭载喜,2000)因此佛经的翻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掀起了中国翻译的首次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时期,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翻译科技著作成为当时一大热潮。而翻译的科技作品使得一批文人志士意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开阔了视野,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从而不断推进了科技在当时落后的中国的发展。但当时的科技翻译高潮好景不长。这是因为中国的闭关锁国,最终导致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这又促使中国人看到了,封闭自守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才是唯一的出路。这就为第三次翻译高潮做了铺垫。 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至“五四”后的西学翻译。同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输入,这次西学的翻译不仅促使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并且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变革。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第四次翻译高潮是改革开放至今全方位的翻译。“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会主义市

《日汉翻译教程》

《日汉翻译教程》 主编高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内容提要 [下载PDF] 这是一本面向大学日语院系高年级的专业课教程,也可供研究生和日本大学汉语专业选用。其主要特点如下: ?本教程以当代译学理论为基础,以实践层面的翻译教学为主轴,在吸收其他语种同类教材长处的同时,注意凸现日汉翻译自身的特点与问题。 ?体系新颖、合理,在改革文体翻译教学的基础上,开辟了“衔接与翻译”、“修辞与翻译”等新章节。坚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编撰原则。 ?适用面广,既可以按照目录顺序进行翻译教学与研究,又可以重新排列组合各个章节,形成不同需要、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翻译教学内容。 ?内容翔实,例文典型,贴近生活和基础日语教学,并为课后进一步学习研究留下较大的空间,同时新设了有待开发的研究园地——词语索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教与学的互动与制衡——日汉翻译教学理念探索 一、翻译课的性质与目标 二、教学方向与课程难易度 三、课堂教授法与作业讲评问题 四、翻译理论教学问题 ?第二章论译文的审美制约机制 ?第三章整装出发——让翻译成为你的专业 一、语境

二、语法 三、汉语表达 第一单元词汇与翻译 ?第四章词义与辞典 第一节选词与选义 第二节辞典查阅要点 (一)原版辞典为主,日汉辞典为辅 (二)留心版本异同,注意所给释例 (三)注意词与词组及惯用型的区别 第三节单音词、多音词和同音词的翻译 第四节单义词、多义词和同形汉字词的翻译 第五节专有名词的翻译 ?第五章词义的“守恒”与“越界” 第一节词义的理性把握与感性把握 第二节理性与感性的变量与交换 第三节不守“规矩”的象形象声词 第四节“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惯用语 (一)四字成语 (二)惯用语 ?第六章词义的“文化外衣” 第一节词义的认定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词汇空缺与文化空缺 第三节中日文化碰撞在词汇上的反映 第四节汉语日源性外来词与日本文化输入 第二单元段落与翻译

日译汉时日汉同形词的翻译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2769282.html, 日译汉时日汉同形词的翻译问题 作者:吴文洁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6期 摘要:日汉同形词是指汉语和日语都在使用且标记相同的词。同形词固然会给汉语母语者理解和使用日语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同形同义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同形词为同形近义词或同形异义词。它们会给汉语母语者的翻译造成很大的干扰,以致出现误译。本文试从中日汉字词的对比研究出发,探讨日汉同形词在日汉翻译中的正确处理。 关键词:日汉同形词日汉翻译同形同义同形近义同形异义 1.引言 中国汉字早在公元三四世纪就传到日本。此后,大约在公元八九世纪,日本人利用汉字的简体逐渐创造了“假名”文字,于是逐渐形成了汉字和“假名”结合的独特的日本文字。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汉字对日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日本引进中国的汉字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后,融化在本国的语言之中,直到现在,日语中都还存留着相当数量的汉字词汇。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尽管有不少看起来和汉语相同,但是在历史上,汉语被吸收后,已变成日语的词汇,不能再把它当做汉语来对待。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日语中汉字多,而且部分汉字的意思与中文大同小异,故认为日语好学,其实不然。日汉同形词有时候会成为日汉翻译的拦路虎,特别是对于刚掌握日语基础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日语中的汉字词汇与中国的词汇是似是而非的。这些很容易和汉语词汇混淆,所以,在日汉翻译时必须掌握它们的确切含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以免发生不应有的错误。下面我将结合实例,探讨不同种类日汉同形词的日汉翻译问题。 2.日汉同形同义汉字词的翻译 汉语的词和字传入日本后,有一部分意义是没有发生改变的。这类词在日语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翻译的时候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比如下面一段话中就有很多同形同义词,翻译时完全可采取直译。“理性的認識は感性的認識に依存するし、感性的認識は理性的認識にまで発展させるべきである。これが弁証法唯物論の認識論である”。这段话可以基本直译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又如,学生在做翻译练习的时候,碰到过这样一个句子:“本田宗一郎、1906年静岡県盤田郡光明村に生まれる。”这句话里面也出现了好几个同形同义词,整句话基本直译为“本田宗一郎1906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磐田郡光明村”就完全可以。 像这样在日汉翻译时可以完全直译的同形同义词还有很多。比如,“山”、“海”、“猫”、“椅子”之类的普通名词;“中国”、“田中”、“东京”、“日立”之类的固有名词、专有名词;“一人”、

日语主格助词「は」「が」的日汉-汉日翻译探讨

日语主格助词「は」「が」的日汉\汉日翻译探讨[摘要] 「は」「が」在句子里作为表现句子主体的助词时有不同的表现,表达 的意义也不同。翻译时需准确把握,尤其是在不同语境下对语义的准确翻译。本文对其在句子中的不同表现,从六个方面分别分析研究异同,探讨如何更为准确地翻译。 [关键词] 语境意义异同翻译 一、前言 对助词「は」「が」的探讨,一直是我国日语教学与研究者的热点,发表了诸多有关用法辨析、误用分析等的论文。「は」「が」在句子中作为表现主体的格助词,在句子里有不同的表现,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翻译时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尤其是要把握在不同语境下的准确翻译。本文旨在抒己之见,探讨其汉日、日汉翻译时的“信、达”。 格助词连接体言或相当于体言的词与后续词,表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表达不同意义。因此“格”又可分体言句型应用中的“格”和意义表述中的“格”。本文在此就意义表述中的格助词「は」「が」在日汉互译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以期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与翻译。 二、「は」「が」在句子中的不同表现 「は」「が」在构成句子时有什么不同表现,先通过以下表格和例句,从主语、主题、提示、对比、客观叙述和特指意义六个方面,看一看他们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意义。主语是指句子中判断、状态、动作、等的主体,说明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干什么等;主题是发话者的话题,位于句首,是对其接下来叙述内容范围的限定,叙述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提示是一句话的主题,是对话题的强调;对比是对应比较,可以是叙述主题两个方面的对应比较,也可以是两个不同主题的对应比较;客观叙述是指发话者站在中立的立场对某一客观现象的叙述;特指是否定其他,强调所言即是。 (1)主语表现

日语发音翻译[1]

日语发音翻译常用日语中文发音 中文意思: 早上好!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 汉语拼音发音:ou ha you 中文意思: 晚上好!こんばんは 汉语拼音发音:kong ba wa 中文意思: 晚安お休(やす)みなさい 汉语拼音发音:ou ya si ni 中文意思: 你好吗?こんにちは 汉语拼音发音:kong ni ji wa 中文意思: 谢谢ありがとう 汉语拼音发音:a li ya duo ku dei yi ma si 中文意思: 对不起!すみません 汉语拼音发音:gu min na sa yi 中文意思: 真的!?so-u na-no 汉语拼音发音:hong dou ni なに?na ni 干吗? がんばれga n ba re 加油! だまれda ma re 闭嘴 ストップsu go ppu 住手 どうぞ、ごゆっくりdo u zo ,go yu kku ri 请便 いぬi nu 狗腿

中文意思: 我回来了! 汉语拼音发音:ta da yi ma 中文意思: 等一下! 汉语拼音发音:ma dai 中文意思: 老头子! 汉语拼音发音:ou ji sang 中文意思: 父亲 汉语拼音发音:(ou) dao sang 中文意思: 儿子 汉语拼音发音:mu si gao 中文意思: 我明白了! 汉语拼音发音:wa ka da wa 中文意思: 没关系!?不要紧!?汉语拼音发音:dai zou bu 中文意思: 可爱、可爱的。 汉语拼音发音:ka wa yi 中文意思: 可怕 汉语拼音发音:ku wa yi 中文意思: 太好了! 汉语拼音发音:you ka da 中文意思: 怎么?干什么! 汉语拼音发音:na ni 中文意思: 多多关照! 汉语拼音发音:you lou xi gu 中文意思: 但是! 汉语拼音发音:dai mou

日汉翻译理论研究—人民网日语版标题翻译

日汉翻译理论研究—人民网日语版标题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可谓是起起伏伏,尤其是钓鱼岛事件以后,中日关系更是陷入了谷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不实报道更是充斥着各大媒体的版面。因此,为了让日本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着手向外传播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地实现中日两国语言的翻译与转换,精准地向对方传达我们想传达的内容,将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观看外国的新闻时事,人民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新闻报道网站,具有英、日、法、德等十七种外语的版本。人民网日语版更是以“用地道的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为己任,致力于向日本网民传播发生在中国的“中国故事”。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国内,相比于英语、德语等欧美语种的翻译研究,从功能主义翻译学理论的角度对汉译日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人民网日语版中一共分为“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文化娱乐”、“中日关系”、“特集”、“评论”等版块。同时,最有特点的是,其中还单独设立了“美丽的中国大地”的版块,专门用日语介绍中国的各个旅游胜地与节日风俗。而所有版块的界面都是由各类新闻的标题组成,因此标题本身的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读者的阅读倾向。一般来说,“经济”、“政治”、“科学”类板块类的标题相对中规中矩,专用用词较多,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会与中文原标题的含义、结构保持一致;而“社会”、“文化娱乐”类板块的标题则显得更加多元化,在将中文标题翻译成日语标题的时候灵活性更强,在结构、用词上变换余地较大,较之于“政治”、“科学”类新闻标题,主观能动性较强。 提到翻译理论,就不得不提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并不是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绝对性等同,即不需要逐字对应,而是将重点放在能够让译文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从译文中获取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上面。即在翻译中注重的是意义而不是形式。此外,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学者所主张的“目的论”认为,整个翻译的行为过程是由其目的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该理论指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应当仅拘泥于原文,而应该结合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从而达到使译文更好地将其背后的含义传达给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同时还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前面有指出,有关政治、经济、科技类新闻

日汉互译教学大纲

《日汉互译》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日汉互译 课程代号:11323161~2 学时数:64 学分数:4 适用专业:日语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日汉互译”课程是日语专业三年级的高级专业课程,是日语专业技能必修课,实践性很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需要,有能力完成经贸、科技、教学、科研等应用方面的翻译任务。 该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严谨的翻译作风,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将日本报刊上的文章或文学原著翻译为汉语,或将中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日语。要求译文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基础日语、日语泛读、日本报刊选读、高级日语、日语口译等。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授课内容包括介绍日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翻译学基本知识,翻译学基本理论,文化对比,语言对比,翻译技巧,省略法,主动与被动的翻译技巧,长句的翻译技巧及专用名词的翻译技巧,习语的翻译, 应用文体的翻译等。 翻译是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语言和知识面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拓宽知识面;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认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翻译作业,并养成自我修改的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同学作业的互相批阅。教学任务分为课堂理论技巧教学和翻译实践练习,实践练习可分课内完成和课外完成两种。该课程有时需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这一特点,所以需要配合以大量的翻译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强化和延伸。要求学生在学习一个章节之后完成一定量的翻译作业,教师有针对性地批改部分作业,然后在课堂讲评,以指导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五、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该课程为考查课,采用闭卷开卷结合的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日译汉和汉译日各一篇。成绩分为平时和考查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