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完整版)20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完整版)20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

(2)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的延伸,会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2)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具体表现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国家国内贸易向国际的延伸。

2.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是指利用国外资本来进行建设和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是一种国际信贷关系。

(1)外国贷款

构成我方的外债,要用外汇或出口产品偿还本金和利息。

(2)外商的直接投资

我方对这些外来投资一般不承担偿还义务,而是由参加合营的双方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或外资自己负盈亏担风险。这种外资不构成对外债务。

3.引进技术

引进技术是指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和技术交流活动,从国外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迅速提高本国科学技术水平,以促进国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我国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

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可以节省研制和开发费用,弥补我国科研力量不足。

②通过技术引进,再加上吸收、消化和创新,可以加速我国科技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造与优化。

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带动我国设备投资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出口。

④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的过程,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引进技术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

①要引进最新技术、尖端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重点是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并以引进软件为主。

②引进技术必须量力而行,讲求经济效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引进。

③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相结合。

④搞好综合平衡,防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

⑤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努力扩大技术出口。

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1)对外承包工程,又称“国际承包”,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承包公司承揽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私人企业主的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和其他承包项目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①主要形式:独立承包;承包一个项目内的部分工程;同外国公司合作承包工程;只承包工程的劳务部分

②重要作用: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可以带动国内产品出口,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视野。

(2)劳务合作是指直接向国外提供劳务人员来获取利润的一种经济合作形式。劳务合作的特点是投资少、创汇快、风险小。

5.发展国际旅游业

旅游业是新兴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的特点。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继能源、原料、钢铁、纺织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创汇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

1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

一是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发展的步伐;二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3)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4)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

(5)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

3.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也是一种严峻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我们所应采取的措施(1)要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3)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4)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按交换对象的形态划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和技术贸易。

1.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

①国际分工的三种形式: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混合型分工

②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A积极作用

一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量生产,增加产品总量。二是能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增加品种,实行产品系列化。三是有利于发挥各国生产优势,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水平质量和使用效能。四是提高各国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福利。五是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B消极作用

一是加深了发达国家凭借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盘剥。二是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三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四是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

2.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不仅国际贸易总额绝对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3)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3.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2)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通过对外贸易,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

(4)通过对外贸易,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与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5)通过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发展来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

二、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收支和关税

(1)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不仅包括商品、劳务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还包括海外军事开支、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往来收支。

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实力,是综合分析一国经济状况和对外金融关系的重要依据与工具。

(2)关税

关税是进口或出口的商品货物和物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口商或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

关税的双重作用:

①积极作用

一是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这种关税被称为财政关税。二是可保护国内市场。三是调节国内市场物价和调剂国内市场供应。四是可作为对外贸易谈判中的手段。五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保护民族经济和反对发达国家商品倾销和转嫁危机的主要手段。

②消极作用

一是增加消费者负担;二是保护过度会恶化本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友好关系;三是影响自身的贸易与发展。

2.国际货币体系

(1)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一国的本位货币由一定重量或成色的黄金来表示,并且其货币当局随时愿意按所规定的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根据一定的条件买卖黄金。

根据货币与黄金联系程度的不同,金本位制可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类型。

(2)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②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由于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又与美元挂钩,从而使美元和黄金一起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③协助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

④取消外汇管制。

(3)牙买加体系

①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

②削弱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废除了原协定中的所有黄金条款,并规定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

③增加会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

④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以使特别提款权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

⑤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4)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①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本位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②区域货币一体化倾向

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创设欧洲货币单位。二是实行汇率双重管理机制。确立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的货币平价体系,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制。三是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增强了干预市场的能力。

3.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

(1)当前国际资本的流动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征:

①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日益脱离实物经济。

②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急速变化,并呈现出证券化、多元化特征。

③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

(2)推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原因;

②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殖和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原因;

③各国大幅度放松金融管制的强度,逐步开放本国的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制度原因。

(3)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本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的总称。国际金融市场可以发挥提供国际融资渠道、调剂各国资金余缺、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形成风险规避机制的作用。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资本的融通,也包括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

三、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略与政策

1.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

(1)要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要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

(3)要积极发展绿色外贸,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

2.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

(1)国际信贷合作

(2)国际投资合作

(3)国际科技合作

(4)国际劳务合作

(5)国际信息与管理合作

(6)国际经济援助

(7)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3.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

(1)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

(2)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

(4)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序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和实行有效监管和调控。

第三节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安全

一、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1.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人流出后的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国内资本-资本流出+资本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口(包括正常的出口和由资本流出带动的出口)

2.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人流出后的总供给

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包括正常的进口和资本流入引起的进口)

3.同时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

(国内资本一资本流出+资本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口=国内生产总值+进口

经整理后得:

(国内资本+资本净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净进口(进口一出口)

4.平衡公式的实现条件

(1)国内资本全部来自国内生产总值,并且在扣除资本流出后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2)资本净流入=净进口,或资本净流出=净出口。

5上述两个条件不具备时,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总需求和总供给才能平衡

(1)当国内资本还有其他来源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总额就可能大于国内生产总值,从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要实现二者的平衡,要用国际收支逆差来弥补。反过来,当长期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就要通过压缩国内总需求来消除。

(2)当国内资本未能全部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时,就会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时,要实现二者的平衡,要用国际收支顺差来平衡。反过来,当长期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就要通过扩大国内总需求来冲销。

二、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失衡除了第十八章分析的国内总供求失衡的情形以外,主要是由国际收支的失衡引起的。

1.国际收支的失衡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应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其自主性交易相等或基本相等,不需要依靠调节性交易调节,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或称国际收支失衡。

2.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增长和由经济增长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给一国的国际收支造成极大的影响。

(3)汇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

1.出口结构指数

式中,T为出口结构指数,Em#为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Ep#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

这一公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的计算,衡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T值较高,而发展中国家T值较低。

2.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1)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应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信息服务、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咨询、物流等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2)在产业内部调整中应以高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实行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加大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3)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压缩、淘汰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质量的产品,增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

(4)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的企业兼并重组,建立更多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发展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

四、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1.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

(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2.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1)国家支付危机

(2)金融风险

(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

(4)资源被侵害

(5)信息和技术损失

3.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2)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4)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

(5)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第20章__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授课题目: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课时安排:本章共8课时,理论课6课时,讨论课2课时。4个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理解与掌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战略;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总量平衡的条件和失衡的可能性;以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利用外资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条件,失衡原因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十三 (第12周第1次课2学时总46/64) 一、授课题目 第二十章第一节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难点在于理论依据。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资本主义国家既联系又竞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交往。 ②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市场在资本的推动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在对全世界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广度不断增加,程度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惊醒最佳的资源配置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它带来的机遇,同时处理好它带来的挑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谈到要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中国需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高度发展,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些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本国经济,吧中国变成一个发达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谐社会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内优化分配,导致生产力飞速提升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最终形成经济一体化、交往自由化、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全球化所带来的这些进步,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要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来发展自己。 但是,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中国在积极计入全球化浪潮中需要采取趋利避害方针。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更有利西方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不平等的地位3。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那它往往对发达国家更有利,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弊端。因此,中国在参与“全球化”中应该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主义趋利避害,谋求最大的国家利益。 中国在参与到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必须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这是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实践发展,是搞好市场经济的支柱和灵魂,如果不这样,那就不要提经济的全球化,不要提国家和民族利益。中国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必须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在金融、贸易、市场、劳动力等方面都需要改革,否则将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另一方面还需要开放,建国后30多年的闭关锁国、不闻外事,我们落后于日本,没有赶上经济的大发展。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吸纳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何等重要啊!这是后发效应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例如,设在广东顺德的格兰仕公司,正是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通过采取跨国公司合作、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其生产规模已经是历史悠久的日本松下公司的八倍。4 二、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必须与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在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说明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坚定信念。“四项 1《经济全球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梁宝华,张其飞;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第十八卷,第六期 2《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中国与经济全球化》;朱庆玲 4《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张金龙;《经济师》,2002年第4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不断积累,而技术不发生改变,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越来越低。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和产业。因此,科学技术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纵向和横向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

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它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在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唯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在科技进步促进混合型分工成为国际化分工的主要形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知识、技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形成的分工就带有新的特点。这种分工既不是部门间垂直型分工,也不是部门内水平型分工,因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处理,虽然服务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又不能归入任何一个传统概念上的具体的生产环节,其本身已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生产分工的框架,所以是一种具有新的内涵的分工形式。如一些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留在国内,而将整个生产和销售部门转移到国外,就具有新的分工形式的特点。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其策略》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面鲜明的旗帜;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位置,使我们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础和出发点,使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依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第-II-页 目录 摘要................................................................................................................................................I 绪论.. (1)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 (1)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 (二)全球化进程的辩证思考 (2)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 (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定位 (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和愿望。 (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5) (一)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 (5) (二)在非均衡博弈中实现对外开放利益的最大化。 (6) 四、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 (6)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有力的机遇: (7)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挑战: (7) (三)我们应抓住机遇,制定对策,主动应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更加健康的发展: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9) -II-

2010高考一轮复习经济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教案

201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经济生活第11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考点疏理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期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飞机、汽车、计算机等产品,往往是多个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这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②贸易全球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各国总要用自己的优势产品去交换自己的劣势产品。这样能使两国的贸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 ③资本全球化 资本总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的,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加快。哪里有利润就到哪里去,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资本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利用世界各国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注意】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1)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要求就是,要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到国外寻找市场和货源。 (2)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商品、资本、劳务等市场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推动市场在全球优化资源配置 (3)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 哪里有利润资本就到那里去,哪里利润高资本就到哪里去。资本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4)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附详细答案)

课时训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近480家在华投资,比例高达96%。这主要说明了() A.劳务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 C.资本的全球化D.技术的全球化 2.[2012·杭州质检] 漫画《拖累》表明经济全球化() 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②给世界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③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 ④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据英国海关与消费税局统计,1—6月英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为280.6亿美元,增长28.9%。中英贸易持续发展表明() ①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②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趋势 ③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④我国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A.①④B.③④C.①②D.②③ 4.[2012·沈阳质检] 漫画《拒绝》给我们企业的启示是() ①要充分了解世贸组织规则,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②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③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 ④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扩大内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时期末的93.6%提高到94.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时期末的56%和28.6%提高到59.2%和31.2%。同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1.9倍和2.1倍。这说明我国() ①加快实施“引进来”的贸易战略②加快实施“走出去”的贸易战略③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④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 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由原来的9.8%下降到0.1%,逐步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A.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B.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C.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局面D.导致了区域内各个国家税收的减少 7.2011年8月5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 +。此事一出,立刻引起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市场的强烈震动。在随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世界范围内的股市指数大幅下跌。这一事件表明()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③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④我们要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完整版)20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 (2)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的延伸,会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2)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具体表现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朱盼盼光信1202 201209221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过去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对抗”格局已经悄然转变成“共处---竞争”局面。面对客观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关系上赋予了新的形势和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不仅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上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总是力图瓦解、铲除社会主义为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物,最后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实现政治统治和经济基础上的双重革命,以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对立的目的所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体现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分离乃至对抗的主要因素。早在冷战时期,两者就形成了两大关系、两个阵营、两大军事经济集团对峙的“并存—对抗”的世界格局。这种世界格局直接导致了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仗自己在全球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在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颠覆、演变社会主义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使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典型事件。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攻击和歪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政体和政党制度,鼓吹和传播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制、人权伪道化、民主政治化。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互联网等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不管资本主义国家对抗手段和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社会主义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态 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不能根本消除,这种对立和转化更为复杂、多样。但是,国际经济的普遍联系使各国在经济发展、技术合作、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和依赖性日益加强,在经济利益上产生了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大国之间军事、政治的对立已不是获取和维护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共处—竞争”格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互补性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尽管在基本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但从维护各自社会制度的存在,保证其处于良好运作状态,这一层面上看,两者都相互吸收着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便在经济竞争中显示各自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这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具有互补性的特社会生产力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资本主义的

高一政治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高一政治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高一政治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载体?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是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和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 (3)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4)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带的挑战(不利影响):①实质上由发达资国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

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基本原则?作用? (1)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基本原则: ①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②市场准入原则; ③互惠原则; ④公平竞争与贸易原则; ⑤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3)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简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一) 内容提要]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有密切的关系,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而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对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消除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发展的畸形状况,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交往的水平。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交往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过程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生命本质外,还有社会本质。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人的各种潜能获得不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完善,人的劳动能力得到不断发挥,人的社会关系不断趋向和谐完美,人的个性不断彰显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呈现不同的阶段。当前,人类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时代使社会生产、社会交往等都具有不同特点,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 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一切社会关系不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所有关系的概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Verkehr)有较全面的概括。就一般意义而言,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互动。 马克思把交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揭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一个人若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和世界范围的交往,就会同无数其他个人甚至同整个世界进行普遍的交往,使个人摆脱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发展。 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交往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必然推动人的发展进程。人们的交往形式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存在与发展状况相适应。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交往形式必然或迟或早地得以改变,从而形成了有一定特征的交往形式的序列,“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的发展的过程性、上升性。人类的交往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交往。“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这种交往“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规定性”。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交往充满了物化、异化情形,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商品货币关系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