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59、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掌握读图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经历困惑---创造---发现的知识生成过程,初步建立统计模型。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填制条形统计图,建立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统计模型。

教学难点: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建构。

教具学具:课件、一体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大家整理了我们班校服的尺码情况,完成一幅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全联校整个四年级校服尺码情况,完成条形统计图。

二、填制条形统计图,感知以一当二

1、要想制作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统计图,应该先做什么工作?

设想:我们要了解全联校各班的校服尺码情况。

师课件出示全年级各班的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年级-----班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2、根据几个班的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完成四年级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3、尝试完成条形图。

明确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一人行吗?

4、看图回答问题。

从图上,可以看出穿哪种尺码校服的人最多?哪种人最少?

追问,如果格子不够,怎么办?

5、制作条形图时,有时因为表示的量的多少的直条的美观、方便,需要把一格表示成几个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碰到更大的数据,我们可以用每格表示5或10,甚至是更大的数。也就是说一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要根据数量选择合适的一格代表几个单位。

6、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此题除了进一步巩固一格代表多少单位数量外,还要让学生感受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和分析数量变化趋势、准确做出判断和预测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59、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3下-11-2-1(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118~1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据分析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体会统计图直观、简洁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绘制和阅读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学校要给我们换新校服了,高兴吗?上节课,我们一起统计了咱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现在学校要我们班负责汇总四年级全年级所有同学的新校服,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四年级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怎么样呢? 预设2:四年级全年级穿哪个尺码的人最多呢? ……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一)针对问题,收集整理数据 1.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校服尺码情况呢? 引导学生交流,达成共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收集各班数据。

课件依次展示四年级各班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见图1) 师:观察这些记录表,怎样才能一眼看出穿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少呢? 使学生明确: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才会更清晰。 引导学生交流:怎样对数据进行整理? 预设:借助统计表。 师: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板书:整理数据) 四年级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中,现在你能看出穿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了吗?整理的结果除了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预设:统计图。 2.自主探究,绘制条形统计图。 (1)独立思考,尝试做图。 引导学生在练习纸上(见图2)尝试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优化方法。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碰到困难了,说一说:你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有 图1 图2

流量计量单位

常用计量单位使用规则 2011-01-20 07:37:45| 分类:安全知识每日一提| 标签:常用计量单位使用规则|字号大中小订阅 1.不要混淆这几个词即“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国际符号”、“中文符号”、“中文名称”、“量的名称”。 “量的名称”指某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物理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即单位的名字,在我国也就是中文名称。 “单位符号”在使用计量单位(特别是用书面表达时),为简单明了,不用单位名称,而是给其一个代号,这就是“单位符号”。国际上通用的“单位符号”即“国际符号”;单位的简称(包括带有词头的单位简称) 即中文符号。 例:mm2,其“量的名称”是“面积”,“单位名称”是“平方毫米”,“单位符号”是“mm2 ”,“中文符号”是“(毫 米)2” 2.组合单位的中文名称与其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符号中的乘号没有对应的名称,除号的对应名称为 “每”字,无论分母中有几个单位,“每”字只出现一次。 例如: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的单位符号“t/(m3.d)”,其单位名称是“吨每立方米天”,而不是“每立方 米天吨”或“吨每立方米每天吨”。 3.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其顺序是指数名称在前,单位名称在后,相应的指数名称由数字加“次方”二 字组成。 例如:断面惯性矩的单位m4的名称为“四次方米”。 4.如果长度的2次和3次幂是表示面积和体积,则相应的指数名称为“平方”和“立方”并置于长度单位 之前,否则应称为“二次方”和“三次方”。 例如:体积单位m3的名称是“立方米”,而断面系数单位m3的名称是“三次方米”。 5.书写单位名称时不加任何表示乘或除的符号或其他符号。 例1:电阻率单位Ω.m的名称是“欧姆米”,而不是“欧姆.米”、“欧姆—米”、“(欧姆)(米)等。 例2:密度单位kg/m3的名称为“千克每立方米”,而不是“千克/立方米“。同理,铁合金冶炼强度t/(m3.d) 的名称为“吨每立方米天”,而不是“吨/(立方米天)” 6.计量单位和词头的符号,不论是拉丁字母,还是希腊字母,一律用正体,不能用斜体,不附省略点, 且无复数形式。 例1:毫米mm,不应为mm。 例2:2千克的符号是“2kg”,而不是“2k.g”或“2kgs”。 7.单位符号的字体一般用小写体。若单位名称来源于人名,则其符号的第一个字母要用大写体。 例如:时间单位“秒”的符号是s,压力、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的符号是Pa。 8.词头符号的字母当其所表示的因数小于108时,一律用小写体,大于或等于106时用大写。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一个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4、第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月的天气有几天是晴天,几天是阴天,几天是多云吗?要想准确地了解这些信息,就离不开统计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新知识——条形统计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激发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话,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下面是某位同学对北京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所做的记录,先看看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例1) 生1:知道这个月的天气有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这五种情况。 生2:但是不容易看出每种天气情况各有多少天? 师:是啊。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清楚地表示出每种天气数量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展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经过分类整理数据,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了: 天气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 天数9 6 9 5 2 生2:我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的,先把这5种天气情况都写出来,然后逐一去数一数,哪种天气增加一天,我就在那画一个○,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与画图表示的方法很类似,

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据分析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体会统计图直观、简洁的形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四班五班六班想再次合作一个大型节目。现在需要统一服装,每人买一件T恤。学校让我们班负责汇总衣服尺码的统计工作,大家能完成任务吗?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的尺码情况呢?ppt1 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数据。(板书:收集数据) 课前我们已经整理了我们班衣服尺码情况ppt2,完成了一副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再来考考你们:这条线叫做?横轴,表示尺码。这条线叫做?纵轴,表示人数。从这里能看出,一格代表几人?(1个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绘制条形统计图。 同时我们也请另外两个班进行了统计。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什么呢?ppt3 对,我们需要把这三个班尺码情况进行汇总。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独立填写汇总单,同桌合作,看看哪对同桌完成的又对又快。 PPT4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统计结果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条形统计图) 老师这里有一个未完成的统计图,ppt5大家能帮我完成吗?在自己的学习单上试试看。 (2)全班交流,优化方法。 师:大家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 这么多格子怎么还不够呢?谁来说说看?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 好多同学都有想法了,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哪个组的办法好。 商议好了就赶紧完成吧!(教师巡视,寻找有代表性的统计图) 汇报:(实物投影)这是哪个小组的?请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统计图。 生1:1格代表5个人 生2:1格代表10个人 课件比较ppt8: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 生:1格代表5个单位。 为什么? 生1:第一副图占得比较满,而且便于比较 生2:第二幅图太靠下,每个尺码对比不明显。 看来大家都同意第一幅图,1格代表5个人。 提问:1格代表20人合适不合适?(不合适) 我们在实际画图中,根据什么来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呢?(可小组讨论) (1)先观察数量的大小(重点看最大的那一个); (2)统计图上格子数的多少。 再看一下画图的过程。(课件演示) 同学们太厉害了,能够首先分析数据的大小,来最终确定一格代表几个单位最合适。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资料: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说课稿大家好!我所执教的课题是《条形统计图》,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每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本节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以一当几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奠定了基础。在内容选择上,教材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层次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呈现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并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优势。 2.教学目标: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对比,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认读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认读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各环节的层次递进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及其正确写法

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及其正确写法 (勘误)〈一〉、质量、重量和重力 1.在检测过程中,使用质量、重量与重力的地方很多。 如汽车质量、制动力等等。 质量单位: 单位名称是千克(公斤),单位符号是kg重量与重力单位: 单位名称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牛〔顿〕是使一千克质量的物体产生1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力。 1N=1kg.m/s 22.错误写法: kg写成Kg、KG ,t写成T ;N写成n,仍用kgf这个淘汰单位表示力 3.原因分析: ⑴M以下词头均应小写⑵以科学家命名的计量单位的第一个字母应大写⑶不能使用淘汰的计量单位在检定、校准、检测过程中,经常要同质量、重量和重力的概念和名词术语打交道。 因此彻底弄清楚质量、重量和重力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质量、重量和重力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大的过程和变化。 特别是对重量一词的变动最大。 在195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中,确定国际公制为我国当时基本的计量制度,并在当时公布的《统一公制计量单位中文名称方案》的表格中表明质量与重量单位相同;在1984年的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以及相继于1986年发布的国家标准GB3100~3102,取消了对重量一词的定义;然后,又在199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GB3100~3102恢复了对重量一词作为力来定义的。

而作为教科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到1990年都是将重量一词作为力来定义的,而且质量与重量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出现的,但是却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重量的单位与质量的计量单位等同使用。 直到1990年10月以后出版的教科书干脆取消了重量一词,才基本上同1984年、1986年公布的的法律法规保持了一致;1993年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后,教科书又将重量一词作为力来定义。 以至于很多人刚刚才接受“重量是质量在生活、贸易中的别名;凡在指力的场合下,重量应改用‘重力’一词。 ”这一概念,现在转过来又要接受重量是力的概念,确实一时还接受不了。 甚至说不定很多人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新标准已经对质量、重量和重力的概念作了重要的修改。 在这种情况下,质量、重量和重力使用岂不更容易引起混乱。 *由此可见,由于法律法规的变更,以及教科书的不及时同步,再加上计量单位的使用混乱,以及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在生活和贸易中,将质量称为重量的习惯,造成了对质量、重量和重力的概念和使用长期混乱的状况。 给教学、科研、国防、生产以及国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从我们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现在是到了应该统 一、规范的时候了。 *应该说,新标准GB3100~3102-93对质量、重量和重力的概念是同国际接轨的,阐述也是比较清晰的、人们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尽管在新标准中保留了一句: “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但是不要忘了,新标准中还有一句: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画出条形图。 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感受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对比、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树形结合和统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难点:经历条形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征。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 师:对,老师来自美丽的图们。你们去过图们吗?去过图们的同学请举手?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领略一下图们的美丽风光。(课件播放宣传片) 师:图们美吗?你还想继续了解图们吗?那么,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继续去了解图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统计人数,收集数据。 师:(课件示4幅图)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图们四处景点的美丽,你最喜欢哪个景点?(多找几个孩子说)

师:你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准备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图们市的景点,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去其中的一个景点参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做些什么?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师:现在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喜欢的景点,然后选一人把你们的圆片贴在喜欢的景点上。(分组来贴) 2、整理数据,描述数据。 师:刚才通过贴圆片的形式把同学们的想法展现在黑板上了,同学们能一眼看出参观哪个景点的人数最多?哪个最少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用象形图(重读)表示人数,这种方法你觉得怎样?对,用图(重读)表示的方法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大小。 师:除了用象形图表示想去每个景点的人数外,我们还学过用什么方式清楚地表示想去每个景点的人数呢? 师:现在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数、一个人填统计表。 学生汇报,师课件出示。 师:观察一下,想去每个景点的人数各是多少?用统计表(重读)表示人数,这种方法你觉得怎样?对,统计表用数字来表示人数能清楚地看出每个数量的多少。 3、对比优化。 师:刚才我们用象形图和统计表两种方法统计出了想去参观每个景点的人数,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课件出示)

条形统计图同步练习题

《条形统计图》同步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肖仙莉 一、填空 1.填出下列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直条表示多少。 1格表示:1格表示: 1格表示: 1格表示: 直条表示:直条表示:直条表示:直条表示: 考查目的:会根据统计图的纵轴数据确定单位量。 答案:①5、40②10、30③2、10④25、150 解析:每一幅图的纵轴数量都不是逐格标注的,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看数据的标注点,题目中的数据都是标注在双数格上,所以每题的单位量及数量分别是①5、40.②10、30。 ③2、10。④25、150。 2.根据统计图填空。

统计图中,1格表示()票,得票最多的城市是(),与得票最少的城市相差()票,共有()名代表投票。 考查目的:识图能力——单位量是多少,最多、最少的数据确定方法。 答案:5、中国上海、34、84。 解析:先根据纵轴的标注确定单位量,然后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运算。 3.根据统计结果填空。 这张统计图中每一格表示()辆汽车,产量最少是()月份,是()辆;产量最多是()月份,是()辆;最多与最少的月份产量相差()辆汽车,下半年一共生产了()汽车。 考查目的:识图能力──单位量是多少,体会一格代表多个单位量的用法。最多、最少的数据确定方法。 答案:300七900十210012008700 解析:先根据纵轴的标注确定单位量,然后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运算。 4.根据育兴小学各兴趣小组人数填一填。 育兴小学校各兴趣小组人数情况统计图

每格代表()比较合适,()名同学参加兴趣小组。 考查目的:根据数据及实际情况,确定单位量。 答案:5238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统计图的实际大小,确定每格代表5更合适。 5.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四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图 一共调查了()名同学,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 )小组的人数最少,相差()人,参加()小组的是()小组人数的2倍。 考查目的:会看横式条形统计图。

常用计量单位的正确表示法

常用计量单位符号正确使用问题的探讨 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夏里杨 2010年4月

一、常用计量单位的正确表示法 1. 电量计量单位的正确表示法: 电能量应该用“千瓦时”,符号为“kWh”或“kW.h”,不正确用法“度”等; 表1 2. 蒸汽压力(压强)帕斯卡(Pa)的正确用法: 表2 3.体积:水量的计量单位,包括新水、纯水、冷却水泵、冷媒水泵、污水均应该用“立方米”符号为“m3”; 表3 4. 体积:气体的计量单位(包括天然气、煤气、压缩空气、氮气、 m N3 烟气、废气等),应该用“标立方米”,符号应为,有用“N m3”的因为“N m3”容易与“Nm/N”的力学计量单位混淆;

5.长度单位的的正确用法: 表4 6.面积的计量单位的正确用法: 表5 7.速度的计量单位的正确用法: 表6 8.体积流速的计量单位的正确用法: 表7 9.质量的计量单位的正确用法: 表8

10.声差级计量单位的正确用法: 表9 11.时间的计量单位的正确用法: 表10 12.“负荷系数” 与“负荷率”的正确表示法: 负荷系数应该是两个数值的比值: 如:用电负荷系数为70kW/100kW=0.70; 负荷率是两个数值的比值的百分数: 例如:负荷率应该为:(75kW/110kW)×100%=68.18%。 13.功率因数的正确表示法 有的写成功率因数为“95%” 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P N 与视在功率 的比值, 它是一个系数,不能带百分比(%)符号: )(2 2N N Q P

14.用于构成倍数和分数单位词头的正确用法: 表11 二、数据处理中的数值修约规则 修约规则是这样的: 1.四舍的规则:在确定的位数后进行四舍规则,66.5444....。 在确定的两位小数后进行四舍,66.54; 2.五入的规则:在确定的位数后大于五的数入上,66.6667..。 在确定的两位小数后进行五入,为66.67; 问题是:该进位的未进位的现象较多; 95 .0) (2 2 ≥+= ΦQ P P N N N COS

书写计量单位符号的规范

各种计量单位符号是用大写字母还是用小写字母有严格规定:凡是来源于人名字的单位符号第一个字母必须用大写字母(或只用一个大写字母),如:Hz(赫兹)、V(伏特)、A(安培)、Pa(帕斯卡)等等。而其他非来源于人名字的单位符号除一个特例外,一律用小写字母,如:m(米)、g(克)、s(秒)等,只有一个特例,这就是表示"升"的符号,在容易与阿拉伯数字1混淆的场合必须用大写字母L,如5升必须写成5L,而在不容易与阿拉伯数字1混淆的场合,大写与小写均可以,如5毫升可以写成5ml。 此外,表示倍率关系的字头也有严格规定,例如表示一千必须用小写的k,而不应当用大写的K,有的用错了还会引起岐义,例如mW(毫瓦)、与MW(兆瓦)、mΩ(毫欧)与MΩ(兆欧)、Nm(牛顿米,力矩单位)与nm(纳米,长度单位)等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根据上述规定,kW(千瓦)写成KW,kWh(千瓦时)写成KWH或kwh,km(千米)写成KM或kM,mm(毫米)写成MM或mM等都是不规范的。而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建议老师们告诉学生规范使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常用电力计量单位的大小写规则 在工作中我们常遇到很多人在写电力常用计量单位时,大小容易搞错,比如kV写成KV 或干脆写反成Kv,很不规范,下面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字母的大小作个介绍电力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及其大小写: a.电压kV、电阻kΩ、电流mA、μA、kA、有功功率kW、无功功率kvar、视在功率kVA、电容F、p、μF、频率Hz等。其中的k、m、μ、var、p、z均为小写字母,其余为大写字母。 b.MΩ、MW、Mvar、MVA、MPa中的M为大写字母。

条形统计图(一)

条形统计图(一) 增江一小尹姗 分享本来不属于东西,属于事,就像颜色不属于物体,属于事,就像美丽不属于物,属于事,就像爱不属于物,属于事,她依赖于人的心存在,但分享给你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和感受,有这些就够了,不管是物是事,不管天荒地老,我就是需要这种感觉,谢谢你的下载与我在这个世界开始链接.(word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教学内容:P38例 教学目标: 1、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学会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及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P38例1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和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你有什么办法?(制统计图)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纵向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50 40 30 20 10

A B C D 说说这个统计图跟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上面这份统计图吗? 4、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比比谁画得美观.(王经理看到这份统计图一定很开心,因为你们帮他解决了问题.) 5、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张统计图. 6、小组讨论. 数量/箱 8、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9、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条形统计图. 10、学生完成横向条形统计图.(选学生的作品展示) 11、我们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12、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进少些?你能说说理由吗?(棒!王经理的想法跟你们的想法一样,因为他刚才在互联网看到我们画的统计图,就马上发邮件来了,说谢谢你们.) 13、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个单位)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蒋楠 一、教学内容: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P94——P95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能根据要求准确的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难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数据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四种花的数量统计图 2.完成下面各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2、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三)探索发现 (1)整理数据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写“正”字等方法。 同桌互相交流,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写“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 (2)表示数据。 师:我们通过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汇报(课件)展示。 a.用统计表来统计表示: b.用图示来表示: c.使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3)分析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是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小结 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仔细观察条形统计统计图,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小结: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单位名称、条形、横轴(要统计的内容)、纵轴(一般表示数量)、制图日期(指画统计图的时间)等组成。 (5)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四)巩固发散 1、P95 做一做 2.复习导入的统计表作出统计图(横向,纵向) (五)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条形统计图测试题(卷)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条形统计图》测试题 一、填空 1.填出下列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直条表示多少。 1格表示: 1格表示: 1格表示: 1格表示: 直条表示:直条表示:直条表示:直条表示: 2.根据统计图填空。 统计图中,1格表示()票,得票最多的城市是(),与得票最少的城市相差()票,共有()名代表投票。 3.根据统计结果填空。

这张统计图中每一格表示()辆汽车,产量最少是()月份,是()辆;产量最多是()月份,是()辆;最多与最少的月份产量相差()辆汽车,下半年一共生产了()汽车。 4.根据育兴小学各兴趣小组人数填一填。 育兴小学校各兴趣小组人数情况统计图 每格代表()比较合适,()名同学参加兴趣小组。 5.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四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情况统计图 一共调查了()名同学,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 )小组的人数最少,相差()人,参加()小组的是()小组人数的2倍。

二、选择 1.杨树再种( )棵就和柳树同样多。 ①4 ②6 ③8 2.芳芳家下半年各月用水量最多相差()千克。 ①5 ②5000 ③50 3.你认为鸿丰商场再进货应多进()种矿泉水。 ①A ②B ③C ④D 4.()条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大约长()千米。 ①长江、6000 ②黄河、6000 ③黑龙江、6000 ④珠江、6000

5.根据统计结果,你认为ɑ选项的数值大约是()比较合理。 ①10 ②12 ③16 ④24 三、解答 1.请你来统计。 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表 (1)喜欢吃白菜的人数是喜欢吃茄子的4倍,喜欢吃白菜的有多少人?(2)完成统计图。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列式计算:

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每格表示不同单位的条形图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节知识的安排为今后学习复式统计图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可以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 行简单的预测。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教学准备:ppt 教具纸 一、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李阿姨在学校对面租了一间店面,准备开一家早餐店,委托我帮她做一个小调查,让你猜一猜,李阿姨要我向同学们调查什么? 出示李阿姨准备制作的几种早餐(不包括主食):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 二、讨论探究发现新知 1.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统计的数据告诉李阿姨? 2.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并将这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

3.统计结果除了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你们能把这些结果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4.整理数据,用条形图表示统计结果。 (1)学生分组填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制作时,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用了”)(2)学生小组展示制作结果。 5.比较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6.小结:在制作统计图时,1格不但可以表示1个单位,有时也可以表示2个单位,甚至更多。 三、梳理优化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97页做一做,并讨论交流。 (1)9月和8月比较,天气有什么变化? (2)9月北京已正式进入秋季,你认为北京9月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3)你还能发现什么? 2.完成课本101页第3题。 3.完成课本101页第4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你们都会用哪些方法?有什么疑惑? 五、板书 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格表示2个数据 半格表示1个数据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一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教具准备:投影仪,小绳,米尺,1平方米(一面画有100个方格)、I平方分米、1乎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到一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听?”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二、教学计量的产生。“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很多种办法。不管是用绳子围还是用手臂围,是不是都用到了测量的方法?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井用数表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量的计量’中的‘常用的计量单位’。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计量是怎样产生的?”讲述的同时,板书课题:1.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扌乍)。”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比划比划“一寸”、“一尺”的长短,并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课本有几寸或课桌有几扌乍。“这样利用一定的标准。就可以比较一些不便于直接比较的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使用这些自然的计量单位,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致,而引起混乱。因而逐渐产生了比较合理的计量制度,制定了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不过,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计量制度仍不相同。随着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加,进一步要求建立全世界统一的计量制度。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我国已于1990年废除了与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不一致的市制单位,如长度单位丈、尺、寸,重量单位斤、两、钱,面积单位亩等,采用了以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三、总结归纳长度单位1.长度单位。“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如果想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需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学生答出“用长度单位”后板书标题:长度单位“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引导学生从大到小地说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以便于进一步复习相互间的进率关系。并板书上述长度单位。让学生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指出1米的长度,并用伸直的双臂来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先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势或手的一部分表示出1分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刚才大家感受到了1米是这么长(教师演示),1分米是这么长,……(再接着演示1厘米、1毫米的长度。),那么谁能联系实际说说1千米有多长呢?”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引导性地提问:“l千米等于多少米呢?”学生答出“l千米等于l000米”后,指出:“既然1千米等于1000米,也就是l千米有1000个1米这么长。1米是这么长(教师演示),所以1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不能直接用手势表示。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每一圈是200米,1千米应该是几圈呢?”学生答“5圈”后再指出,大家课后去操场上跑跑,看自己跑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刚才大家说了,l千米=l000米(同时板书)。这就是说千米和米的进率是1000。那么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请学生打开课本第85页,填写“常用的长度单位表”。同时让一学生在投影片上演写;巡视学生填写完后,出示投影片:常用的长度单位表名称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进率 1000 10 10 10“刚才大家填写了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表。现在我问问你们,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

《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题: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四年级数学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学段正式学习各类统计图。从第二学段即本册开始学习条形图,将原来分散在一、二年级的条形图内容合起来进行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课时的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先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再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学习目标: 1、借助于主题图,会用简单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1格表示一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2、解决通过相应习题,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能用自己的话和同桌就条形统计图的特征进行简单的交流。 评价任务: 1、结合情境图,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楚的表示出各种天气的情况,通过对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及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更清楚直观的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完成目标1) 2、通过解决课后“做一做”,经历数据的搜集过程,并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完成目标2)

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58、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际,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统计表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具学具:课件、一体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要发校服了,如果让你来发,你认为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设计意图:创设做校服的现实情境,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探索新知 1、搜集整理数据 你准备怎样获得数据?小组调查所穿校服的尺码。 全班汇总:各小组长汇报,个人做好记录。 2、根据数据整理的情况,完成统计表。 交流:从这个统计表,你得到哪些信息?除了用统计表,你还能表示出这些数据吗? 3、认识条形统计图 (1)认识条形图的特点 观察条形统计图,纵轴表示什么?横轴表示什么? (2)完成统计图,展台展示。 4、分析统计图 从统计图,你还能知道什么?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设计意图: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老师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统计整理,然后绘制条形统计图。]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既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58、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一

条形统计图(二)(第一课时) 康城学校诸红慈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二学期p39 【教学目标】 1、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组成,并能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初步学会制作 简单条形统计图。 2、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通过辨别体验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了解一个单位的 量可大可小,以此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3、经历阅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4、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经历阅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组成要素。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合理灵活地寻找单位长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情境引入 师: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什么地方? 二、观察探究 (一)认识条形统计图 1、中国五岳名山高度统计 1)、完成统计表 欣赏短片,完成中国五岳名山高度的统计表。 2)、认识统计图 ○1快速反应, 师: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出课题,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假如有些老奶奶和老爷爷也想了解中国五岳名山的高低,可是他们不识字,不会比较数的大小,该怎么办?我们也可以把它制成一张…?(出示课题)小结:可以通过直条的长短高低,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非常形象直观。

○3条形统计图的组成 师:条形统计图上有什么? 3)、小结:一张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要有统计标题、单位名称、统计项目、单位长度这四个要素,在画直条时要看清楚单位长度。 4)、单位长度的灵活选择 ○1康城学校三年级人数统计图 ○2某校小学部人数统计图 ○3某区小学部人数统计图 2、2008-2011年泰山游客量统计图 1)、阅读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构成来分析,你看懂了什么? 2)、预测2012年泰山的游客数量 师:请你预测一下,2012年的旅游人数会有什么变化? (二)认识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1、中国四大河流的长度统计 1)、补充完整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需要你根据这张统计表,制作一张条形统计图,你会吗?闭上眼,我们在脑中画一画。 师:小马虎也制作了一张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意见?请补充完整条形统计图。2)、认识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师:小胖根据这张统计表,也制作了一张条形统计图,大家来看一看。 师:这两幅条形统计图比一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交流。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条形统计图它们都有统计标题、单位名称、统计项目、单位长度;不同点是由于统计项目和单位长度互换了位置,所以直条有横向的也有竖向的,因为都有直条,所以都被称为“条形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1、大家来找茬 师:考考你的眼力,仔细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1条形间隔不对称,漏了单位名称。 ○2单位长度不统一。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95~9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体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描绘数据。[教学难点]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做成正确地判断和决策,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教学准备]教具:课前了解自己穿的校服的尺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要做新校服了。为了让我们尽快穿上合适的校服,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全班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汇报给学校。全班同学的的校服尺码情况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就交给大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它,有没有信心?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做校服”现实情境,把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分小组调查和收集数据 1.调查和收集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 师:全班同学的校服的尺码情况怎么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预设1:测量出每位同学的身高。 预设2:统计每个同学应该穿的校服的号码。 师:怎样快速准确地调查和收集上来每个同学的校服尺码呢? 预设1:老师问,我们同学一个个举手汇报。

预设2: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然后汇总给老师。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对自己穿校服的尺码有所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看探究提示。 探究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分工,调查和收集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 (2)小组长负责整理记录本组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并填写记录表。 2.学生活动,教师适时指点。 3.各小组展示记录单。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预设1:我们组最小的尺码是130,最大的尺码是150。 预设2:我们组140的有两个同学,135的有1个同学。 …… (二)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 师:这是你们小组校服尺码的情况。现在我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尺码情况,还要怎么办呢? 预设1:把全班每一种尺码的合起来。 预设2:用统计表将全班校服的情况整理出来,方便我们观察。 …… 师出示: 师:请大家独立将这几个小组汇总的情况,整理到这个统计表中。 师:谁来说说,从这个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从中获得每个尺码的人数、哪个尺码的人数最多(最少)等数据信息。 (三)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师:除了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整理数据呢? 预设:统计图。 1.认识条形统计图。(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