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某某公司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

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

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判断相关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提供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其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醒债权人和投资者谨慎投资,维护自身利益。第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找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扭亏为盈,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政府监管机构而言,盈余管理分析有利于看到相关制度的漏洞,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在1980年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凯瑟琳·席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过程。威廉·R·斯科特(1997)在其《会计财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威廉·R·斯科特(2006)总结出盈余管理手段的两种情形:第一,与政治相关的公司在高利润年份为了避免受到监管,一般采取盈余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当公司需要良好的业绩展现在公众面前时,管理层就有可能以巨额冲销的方式进行盈余

管理。戈登(2004)认为关联交易被视为是一项潜在的利益冲突,股东也没有从中获得

收益,并且投资者对关联交易的反应不容乐观。

2.国内文献综述

姚建春(2016)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规定条件下,使用会计方法提升企业权益或自身价值的一种做法。鲍辰璐(2016)认为上市公司实施操纵利润以及财务包装的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提高发行价格,在市盈率受限的情况下,适当调整企业的财务水平;二是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三是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企业会面临退市风险。管亚梅和孙响(2017)认为企业在运用价值观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为防止企业退市,要对企业进行充分的准备规划。林永坚(2015)研究发现ST公司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一直持续地采用关联交易方式。

(三) 研究方法及内容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对比论证法,以某某公司为例,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利用理论分析法,通过整理盈余管理文献资料概述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主要介绍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在这些理论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主要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手段。

第二,利用案例分析法,着重对某某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首先,对某某公司公司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主要包括公司经营项目和发展情况,并初步判断某某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其次,利用某某公司官网及其他渠道的财务数据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重点研究,透过财务数据说明某某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最后,在此基础上为防止类似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提出相关建议。

第三,利用对比论证法,在搜集某某公司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数据对比进行论证分析,从而得出某某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结论。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 盈余管理的内涵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盈余管理的主体为企业管理层,存在各种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第二,企业盈余管理的客体为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及披露的其他相关财务信息;第三,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根据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人为调控企业的会计利润,美化财务数据,以便对外公开满意的财务报表。最后,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达到企业目标。

(二)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1.契约理论

企业处于特定的交易环境,在其经营过程中避免不了许多契约关系,是复杂的契

约关系结合体。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关系来维持正常的往来交易,例如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的购销合同、与投资者的并购合同,通过契约来协调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但企业间的契约在约束彼此行为的同时,也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如信息不对称、市场风险、成本变动等因素,从而导致契约的不完备,这种

不完备给企业可能的空间操控财务数据进行盈余管理。

2.委托代理理论

新时代下会计的产生伴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以股份的形式保留着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是通过为企业投入生产要素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让渡其经营权,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专门的经营管理者应运而生,代为管理企业,进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层作为代理人有追求自身利益的需求,并且在通常情况下,管理层的薪酬绩效与公司的业绩相联系。由于管理层不承担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他们更加注重短期的业绩以此得到更高的薪酬,而损害了股东的长期利益。当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表现的管理行为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或是其他会计信息进

行操控,进而误导相关信息使用者甚至导致其做出错误的决策,形成了代理冲突。

3.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管理层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最大程度地了解到企业最真实的信息,使得管理者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与之相对的股东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只是通过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间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显然股东所得到的真实信息不如管理层,二者之间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一定程度上对股东不利。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这种优势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人为的操控,粉饰财务数据,使得相关信息使用者被动接受企业管理层特意公布的财务数据。因此,信息不对称会

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以此达到管理层的利益最大化。

4.信息传递理论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会采取相关手段使得外界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发布一些相关公告使得信息使用者获得相关信息,借以做出相应的决策。主要包括股利公告、利润公告和融资公告,其中当企业决定分派股利及其他相关决策时会发布股利公告;当企业在年度结束后会发布利润公告,对企业当年的盈利情况做出总结,以便投资者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当企业需要融资或实现融资时会发布融资公告,对外公布企业的融资情况。

三、盈余管理的现状、动机和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复杂,企业盈余管理现象层出不穷。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理想往往会采取一些手段进行粉饰,尤其是企业对外财务报表,由此实现扩大融资范围,但这种行为影响到相关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更严重的是会危害到小股东的利益。从企业内部来看,由于管理层的薪资与企业业绩挂钩,管理层难免为了提高自身的薪酬而有意识地虚增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业绩表面上好看。除此以外企业出于更多动机,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1.避免退市风险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一种退市制度,即“ST”制度,当上市企业连续两年经营不善达到亏损状态时,其股票简称前被冠以“ST”标识,若第三年继续亏损则会面临退市风险。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企业连续两年亏损时面临扭亏为盈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企业为了在财务报表上达到盈利状态而粉饰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

理,解除退市风险。

2.实现企业再融资

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信息使用者往往是从企业发布的财务报告中了解到企业的财务信息。这样一来,管理层所了解到的真实信息往往多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企业可能会对企业对外公布的信息进行一定的修饰,

使其达到扩大融资的目的,具有盈余管理的嫌疑。

3.提高管理层薪酬

根据公司制度规定,管理层的年度奖励是根据企业盈余进行分配的,企业盈余基数越大,则奖励越丰厚。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管理层可能人为调控利润,通

过虚增企业利润以此提高自身的奖励,获得更大的额外利益。

4.其他动机

由于我国存在税收减免政策以及政府补助政策,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税收减免优惠或者政府补助会人为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政策优惠所需的条件,借以减少企业成本,扩大企业利润空间。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1.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在会计方面,同样的业务处理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方法,尽管会计原则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明确规定可比性和一贯性,但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使得会计处理存在可选择性。因此,变更会计方法短时间内可以改变原本的财务数据,这就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例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货

的计量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因此,一方面,企业可能通过

改变计量方法来改变财务数据,达到财务数据上的成本节约,最终实现人为调控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降低固定资产的年折旧

额减少折旧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2.关于资产减值

企业资产减值主要是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等等,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主要是通过在上一年计提较多的资产减值损失,而后在第二年计提较少的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在利润表上实现净利润的增加,

是一种常见的盈余管理现象。

3.关联方交易

当企业面临亏损时,可以和关联方进行交易,如资产转让的形式,将企业的资产转让给关联方,并且在数额上可以人为把控,增加企业的收入,从而使得当年的利润

增加,在财务数据上有一定的粉饰作用,由此进行盈余管理。

4.政府补助

当企业经营不善时,为了避免财务数据过于难看,企业会通过借助政府补助来改善经营数据,使得企业的净利润得到改观,构成盈余管理。

四、某某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一)某某公司公司概述

1.某某公司基本情况

湖南某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成立,属于省属国资控股企业,注册地位于湖南长沙,注册资本14.18亿,法人代表陈刚,主营业务为影视节目制作发行、有线电视网络信息传输服务以及广告策划服务,而后逐渐扩展旅游酒店、文化娱乐以及房地产业务等。某某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在传媒行业具有领头军的地位,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并且公司不断向外扩展,参与投资控股,产业遍布全国,逐步形成辐射全国各地区的业务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某某公司有线电视产业受到猛烈冲击,基础用户持续流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呈现降低的趋势。近几年来,由于传统行业持续低迷,某某公司按照“新网络、新文旅、新投资、新科创”战略布局,审时度势,调整业务结构,加速战略转型,逐渐形成多样化的业务结构。

2.某某公司的业务结构

图 4-1 某某公司业务构成图

数据来源:某某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

如图4-1所示,在某某公司的收入业务中,广告代理运营和网络传输服务是最主要的业务,其中前者占62.32%,后者占18.32%,二者已经构成公司收入的80.64%。除此以外,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十分广泛,房地产、游戏收入、影视节目制作和发行、投资管理收入、旅游业、酒店收入等等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多样化的业务范围体现了某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自身业务结构的改善,不断开拓业务,迎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整合资源,形成新的竞争力。

在地区上,某某公司的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广东、湖南、北京和上海,辐射范围涉及北上广,市场范围广,其中仅仅是广东就占65%,超过本土的湖南,是主要的市场。

从上述情况来看,某某公司的传统行业受到冲击,逐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公司发展面临困难,因此,公司需要整合资源进行转型升级,形成新的战略布局。但新优势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缓冲期,扭亏为盈的目标也不容易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便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

(二)某某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1.扭亏为盈动机

表 4-1某某公司2015-2018净利润表

项目/年份2018 2017 2016 2015

净利润 2.72亿-2.36亿 4.73亿 4.77亿

归母净利润8757.93万-4.64亿 3.33亿 3.81亿

少数股东损益 1.844207亿 2.28亿 1.4亿0.96亿数据来源:某某公司历年年报整理

图 4-2 某某公司经营情况图

如图4-2所示,从2015年起,某某公司的营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每年的营业成本都高于营业收入,且差距逐年拉大,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结构失调,盈利情况不容乐观,这反映出公司的经营状况问题,主营项目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倘若主营收入逐年少于主营成本,可想而知,失去主要动力的企业难以持续实现利润。如表4-1所示,虽然2015到2016年公司净利润为正,但都不是依靠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赚取利润的,这样的经营状况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并且也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果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17年净利润亏损2.3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64亿元,可以说是突然跌至低谷,这样的落差让人疑惑,而2018年,某某公司的目标之一便是扭亏为盈,并公开说明某某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这样的情况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由此可见这可能是为了下一年的扭亏为盈而在2017年进

行盈余管理,因此2017年的亏损具有人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2.维护企业良好形象的动机

表 4-2 某某公司2015-2018年每股收益表

单位:元项目/期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基本每股收益0.27 0.24 -0.33 0.06

稀释每股收益0.27 0.24 -0.33 0.06 资料来源:根据雪球网2015-2018年某某公司年报摘录

一个公司的经营成果的好坏往往对于公司的融资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潜在投资者来说,公司的年报数据是其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正是如此,企业为了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力,往往需要在年报上的数据来展现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又如图4-2所示,营业成本一直要高于营业收入,企业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到了2017年不仅净利润为负值,营业成本比营业收入多出了10亿,成本费用也持续

攀高,这样的情况会影响股民的投资决策,难以避免会将股票抛售,对公司要改善经营状况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如表4-2所示,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某某公司的每股收益虽有所下降,但保持稳定。而到了2017年该公司的每股收益为-0.33,意味着每股收益的背后由资产所创造出的收益部分是负值,代表了亏损,到2018年每股收益由负转正才实现了正收益,每股收益为0.06,在这一年了里实现每股收益增长的跨度是较大的,并且在主营成本高于主营收入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而盈余管理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为维护其良好的企业形象,盈余管理往往是企业可能采取的手段。

(三)某某公司盈余管理方法和手段

1.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表 4-3 某某公司2017年资产减值明细表

序号资产类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元)

1 坏账准备96318300.44

2 存货跌价准备68921323.95

3 商誉减值准备96833958.43

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57802241.22

5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91177080.98

合计411052905.02

图 4-3 某某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图

数据来源:某某公司年报数据

由表4-3可知,在盈利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2017年某某公司的业绩更是不好,但公司在业绩最差的一年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共计4.11亿元,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商誉等。

由图4-3所示,从2015年到2018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中,2017年达到顶峰,

高达4亿,比2016年资产减值损失多847.66%,是2018年资产减值准备的近两倍。

如此之大的减值损失在2017年发生,对当年的经营成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2017年计提的巨额减值准备极大地降低了当年的盈利情况,直接抵减了四个多亿的利润,造成2017年亏损及其严重。另一方面,2017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对于下一年的利润也

会产生影响。2017年计提的4.11亿元资产减值准备是近四年之首,极大可能是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用夸张式的方式计提资产减值使得2017年亏损严重来隐藏公司的业绩,这样便可以在下一年的业绩打下埋伏,只要下一年减少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2017

年的严重亏损程度来看,到2018年便可以顺利摆脱亏损,达到扭亏为盈的目标。

2.通过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某某公司2017年年报“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显示,某某公司采用了不同的坏账计提比例:对应收账款采用1%及5%两档计提百分比,对其他应收款仅采用5%一档。并且,在应收账款中计提坏账准备时,只有母公司是按照1%计提坏账准备,而其余子公司均按5%计提坏账准备。这样一来,坏账准备的数额自然就变大了。

表 4-4 某某公司计提全额坏账准备公司一览表

单位:元单位名称账面余额坏账计提比例计提理由

华夏五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A)5,435,000.00 100% 预计无法收回

巨和传媒(天津)有限公司(F) 19,466,650.81 100% 预计无法收回

瞿艳琳(D)11,254,700.00 100% 预计无法收回

36156350.81

表 4-5 库存商品存货跌价准备

单位:万元

类别库存商品存货跌价准备账面价值减值率

存货-商品434.99 6.56 428.43 1.51%

存货-图书画册327.00 327.00

存货-广告资源款2,412.69 2,412.69 - 100.00%

存货-影视、电视剧150,189.41 6,583.29 143,606.11 4.38%

存货-智能机器人43.07 43.07

存货-商品(游戏)34.74 34.74

小计153,441.89 9,002.54 144,439.35 5.87% 数据来源:某某公司2017年年报及附注

如表4-3、表4-4所示,在计提坏账准备中由于一定的不确定性会进行会计估计,而在某某公司在2017年计提了4.11亿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坏账准备约计提了9632万元,而全额计提的坏账准备就已经达到3616万元,占坏账准备总额的37.5%。一般而言,坏账准备的计提最常见的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这些计提方

法相对而言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而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所达到的数额极大,对当年的

利润影响直接而深刻,导致公司的亏损,达到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

如表4-5所示,在对库存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上,某某公司在2017年计提大额减值准备,2016年末库存商品减值准备与账面余额之比约为2.32%,2017年末这一比例大幅上升至约5.87%,其中最主要的是存货—广告资源款的存货跌价准备减值率高达100%,这反映了某某公司在对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估计问题,而这大额计提存货跌价

准备使得某某公司具有盈余管理的嫌疑。

3.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通常都是针对当前会计政策或会计制度的漏洞而有目的地进行的一种交易方式。某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40多家控股或参股公司,其中的关联交易纷繁复杂,但却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之处。这种交易通常伴随着公司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业绩,防止企业亏损而进行的

由图4-4和图4-5所示,某某公司在公开拍卖该油画时未达到最低委托价而流拍失败,最后却以高于委托价一千多万出售给子公司。显然,这次交易属于关联交易,不论是湖南有线集团,还是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属于某某公司的子公司,而这次的关联交易本质上可以说是关联方的输血救命,通过关联方交易出售艺术品再给关联方抵债,因此这幅画可以说是公司人为操控企业财务数据的幌子。虽然为此付出上千万的税金,但对上市公司来说,这笔税金换来漂亮的财务数据对于公司的长期利益而言是值得的。因此,这笔交易有关联方利益输送的嫌疑,也有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表现。

五、规范某某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某某公司通过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调整公司会计盈余,从而实现企业扭亏为盈的目标。虽然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认为操控,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来看是不利的。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仅仅从财务数据表面实现扭亏为盈,并不能解决公司内部真正的财务危机,反而拖延下去会适得其反,使得公司错过治理的最佳时机,最后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会被淘汰。因此,某某公司应该立足于公司的长期发展,用健康可持续的方式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本文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两个方面出发,对防治某某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促进公司持续良好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企业自身采取的措施

1.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公司的传统业务发展不容乐观,某某公司的行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断被削弱。从某某公司近几年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来看,营业成本每年都高于营业收入,并且差异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转

型。而某某公司通过2017年的巨额亏损来实现2018年的扭亏为盈并不能解决公司真

正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最重要的方法是实现公司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不适应当前发展趋势的产业要及时进行调整,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更有优势的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争取更大的盈利空间。同时要控制成本,加强公司成员的成本意识,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只要公司存在实力,

业绩良好,真实盈利,那么盈余管理的行为自然不会出现。

2.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由于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管理者往往会利用自身的财务和法律知识,对于会计准则中的漏洞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为了减少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公正维护各方的利益,需要对公司内部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和规定。对于某某公司来说,一方面可以对一些不明确的会计处理方式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关的规定,对财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公司员工的职业素养,开展关于盈余管理方面的职业培训,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二)其他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

1.完善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加强市场监管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受到退市制度的约束,一旦连续亏损两年便遭遇面临退市的风险,这将导致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扭亏为盈的动机十分明显,也成为为了保市而常常使用的手段。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利用盈余管理轻松破除退市危机,需要完善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内容,更有效率地让那些经营不善、内部动力不足的上市公司退市。同时也要加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处罚力度,一旦检测到

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而对其进行处罚。

2.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细则

企业的信息披露是相关利益者了解企业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各方利益相关者具有重大影响。某某公司收到“关于2017年年报问询函”,反映了某某公司2017年的年报信息披露不够详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存在盈余管理的嫌疑。因此,为了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可以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细则,使得公司更加详尽地将公司的经营情况通过财务数据表现出来,减少财务数据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减少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目的。

六、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屡见不鲜。某某公司虽然没有连续两年亏损,没有面临退市的危机,但从某某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发现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通过某某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为了在短期内实现扭亏为盈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公司进行大改转型,便可以人为操

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但这种方式只是表面形式,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这其中,某某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而这些盈余管理方式的存在是由于我国经济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且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最主要的是会计准则的灵活性给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可趁之机。因此,针对某某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本文提供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通过公司内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实现公司真正盈利,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同时通过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细则,督促市场监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会计理论界就针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客观揭示了关于盈余管理过程中某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而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愈来愈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因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第一,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契约动因。从契约角度,可以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人员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经营权,投资者拥有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期末业绩考核较好时,管理层将得到较高的薪酬奖励,而考核不达标时,管理层就会面临丧失奖励或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管理层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希利(Healy ,1985)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实证会计理论中债务契约假设,就预测盈余管理会因契约而产生。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而,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 的盈余管理动机。斯威尼(Sweeney ,1994)对由于债务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第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的现象,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强,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第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目前,许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给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和选择空间,同时这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四,IPO 业务也会诱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条件,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会为了获 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IPO 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那么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获得较多融资,其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 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河南大学 潘宗英 况,进行控股比率的调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老制度带了的不便。 其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宽松。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年报可以在会计年度完了的第二年的四月份披露,中期的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而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最快的也就是季报。财务报告的不及时给了管理当局很多时间对报表盈利进行操纵,最后导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披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在管理当局的掌控之中,这样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任何实质意义。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披露模糊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督促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性,注意一些事件明细化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表发挥其作用。 其四,德治才能治本。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国内的银广厦、ST 黎明等会计舞弊造假的恶性案件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前文中我们也探讨过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管理当局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德治才能治标治本。当然传统的一些治理的方案,如加大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也失为好的方法,但是存 在一定的缺陷。惩罚永远只能在事后进行弥补无法在事前进行控 制,惩罚只能是针对个别典型暴露出来的公司,无法对所有进行不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实施,所以会有存在“漏网之鱼”。管理者谋求私利、会计人员造假归根结底都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依靠德治辅以法制,从实施盈余管理的主体着手,提高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其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减少舞弊现象。最终到达自我约束不合法的行为。 参考文献: [1]William ·k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2003.01[2]Kathehne ·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91 [3]郭泽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袁晓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辨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编辑刘姗) 35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摘要: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过去,此类研究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除了应计盈余管理外,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并逐渐受到了更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本文对比分析了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操作手段、影响因素及实施后果,并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经验研究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此盈余管理研究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学术界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务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使研究者逐步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经常被忽视的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在过去,会计准则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廉,往往更受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缩小,成本升高,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选择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 一、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界定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另一则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余。据此,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不仅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选择或会计估计的方式来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动态 (2) 2.国内研究动态 (4) (四)主要研究内容 (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7)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7)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 (7) 2.盈余管理的客体特征 (8) 3.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8) 4.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8) 5.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 (8) 6.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9) 7.盈余管理的其他特征 (9)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10) 1.防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 (10) 2.商业信贷动机 (10) I

3.税收筹划动机 (10) 4.IPO、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11)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1)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11) (l)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 (12) (3)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3) (1)商品购销 (13) (2)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托管经营 (13) (3)转嫁费用负担 (13) (4)转让资产 (13) (5)债务重组 (14) 3.利用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14)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14) (一)房地产行业及其特点概述 (14) 1.房地产行业概述 (15)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5-17 (1)周期性 (16) (2)高投资、高风险 (16) (3)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 (16) (4)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16) (5)政策敏感性 (17) (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7) 四、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17) (一)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8) (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18) (三)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 (18) II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6]李银平,张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高新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中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高新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中盈余管理案例分析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就员工持股计划的具体实施问题,如资金来源、股票来源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正式规范和制度保障,向上市公司打开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政策大门,促使越来越多国内上市公司相继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长期绩效激励计划,是继股票期权激励后我国激励约束机制的又一大创新,它填补了我国公司员工激励缺乏的漏洞。然而,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发展历经坎坷,经历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的失败到近年来再度重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研究不够深刻。目前,学术界对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动因、制度等方面,实证分析也多为宣告效应等方面,对具体的员工持股计划案例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基于高新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例,通过分析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过程中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情况,来研究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过程中是否存在管理层操纵盈余管理以获取超额收益的问题,同时为有关部门和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及抑制盈余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规范性研究部分,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动机、效果以及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法展开理论概述。在案例分析部分,在考察高新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和动因的基础上,结合财务数据和图表分析,并通过测算高新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公告前及解禁前两个关键时点的盈余管理程度,分析推断高新兴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而总结实施盈余管理对高新兴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 最后,本文通过前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挖掘此案例分析意义的普遍性,为有关部门和上市公司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及抑制盈余管理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真实案例分析了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动因、特点及效果;(2)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揭示了案例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过程中是否存在操纵盈余管理的问题,并揭示了员工持股计划中管理层的自利行为;(3)对高新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后的长期市场绩效(BHAR)进行了测算,进而分析归纳出高新兴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对员工持股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738852.html,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宋迎婷张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5期 [提要]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盈余管理手段基础上,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4日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概念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操纵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上的。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因。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拥有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利益结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契约都要用到会计信息,其中有的契约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管理报酬契约、债税收和管制等,而有的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如劳资合同、审计合约等。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而且,盈余等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盈余(Earnings)是从西方会计理论中引进的会计术语。对于这一概念。经济学与传统会计学存在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上的盈余概念一般称为经济收益概念,和会计收益的差别主要是缘于其计量原则和计量属性的不同。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称为会计收益。即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又称为净利润或者盈利,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盈余是关于企业价值信息的重要来源。盈余管理是从早期寻机性会计演变而来,是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它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IncomeSmoothing),后来则是秘密准备(SecretReserves)。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完善。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理论和实务。在现行公认会计准则下,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公司财务报表是合乎准则的。但从2001年以来,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美国著名大公司接连爆出财务丑闻,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公司盈余管理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意义 由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其他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真实盈余、未来现金流、成长能力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而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来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判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原则的,是可能损害股东利益的。我国盈余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给出过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铮、王跃堂。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彭数学将盈余管理划分为效率性盈余管理和非效率性盈余管理,并认为效率性盈余管理会促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并会计报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

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1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 (函授站):济宁轻工学校 年级专业: 会计学 层 次: 本科 学 号: 姓 名: 黄东霞 指导教师: 杨老师 起止时间:2009年03月08日~05月08日

目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4) 摘要 (4) 引言 (4)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5)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5) (二)盈余管理的性质 (5) 1.积极方面 (5) 2.消极方面 (6)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及手段分析 (7)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7) 1.为了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而虚增利润 (7) 2.企业管理层为了体现自己的经营能力而虚增利润 (7) 3.为了少缴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8) 4.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假 (8) 5.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增发新股资格。 (9) (二)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9) 1.利用各类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销的变化 (9) 2.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发生变化 (10) 3.折旧和摊销方法的变化 (10) 4.利用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 (11) 5.利用会计差错更正 (11) 6.利用收入以及费用确认比率发生变化来进行盈余管理 (12) 7.销售成本(存货)核算方法的改变 (12) 三.规避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建议 (13) (一)提高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壮大投资队伍 (13) 2

(二)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14) (三)尽快出台相关的会计准则 (14) (四)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14) (五)完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15) (六)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15) 结束语 (15) 谢辞 (16) 参考文献 (16)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